电视文本的特性_约翰_菲斯克电视文本理论解读_汪振城

合集下载

电视文本分析2

电视文本分析2

Marshall Mcluhan:《机器新娘》 广告公司和好莱坞电影各自想要深入大众 心灵,将集体的梦想强加于大众的内心世 界。 恩岑斯贝格尔: 意识产业(the consciousness industry) 或心灵产业(the mind industry)
话语分析思考要点
什么是意识形态?媒介文本在意识形态传 播中起什么作用?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再现、腹语术、铭文、 文化中转站的概念是什么? 霸权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异化的概念是什足,让被 异化的个体逃避痛苦的境遇。媒介配合广 告机构刺激欲望,引导人们更努力地工作。 人们成为自身异化的产物,成为“自我意 识和自我行为的商品”
消费社会
Wolfgang Fritz Haug: 《商品美学》:商品美学的支配形式就是 垄断商品的美学,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商品 形式,直接干预了文化的集体想象。 《商品美学、意识形态与文化》:关注人 们对来自文化和经济领域的控制与操纵的 反抗能力的发展。
下周阅读书目
麦茨等编著:《凝视的快感》,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费斯克等编著:《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 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阿芒 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米尔斯著:《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 店2001年版; 罗钢等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身份/认同的不同层面: 地方意识——归属于城市或乡村的某个社 群; 历史——具有某种共享的背景; 家庭和家族历史; 文化实践——宗教仪式等; 社会关系和角色——父母、职业。
身份/认同的流动性
神话 话语
所谓“神话”是指话语制造出来的有关社 会与文化的各种占主导地位的看法,“神 话”聚焦于其对象在意识形态上所占据的 主导地位,并且通过各种具体的人物和角 色体现出来。 神话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是某种类型 的历史沿革的一部分。

电视文本写作基础知识

电视文本写作基础知识

电视文本写作基础知识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电视文本写作基础知识》。

我是你们的主持人xx。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视文本写作的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学习或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们。

首先,什么是电视文本写作呢?简单来说,电视文本写作就是为电视节目编写对白、台词、解说词等内容的过程。

电视文本需要符合电视节目的特点和风格,以便让观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节目内容。

那么,电视文本写作有哪些基本要素呢?首先是明确节目主题和风格。

不同的节目类型有不同的风格要求,如新闻节目注重客观、准确,娱乐节目注重欢乐、轻松。

因此,编写电视文本前要明确节目的主题和风格,以便在文本中体现出来。

其次是规范的语言表达。

电视节目是通过口语来传递信息的,因此要求文本的语言简洁明了,有力地传达节目内容。

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难懂的词汇,注意掌握好语速和节奏,让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要注重节目的结构和布局。

在编写电视文本时,需要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顺序和内容,保证节目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可以根据节目的整体框架制定节目的开场白、过渡和结尾等部分,让整个节目看起来更加有层次感和完整性。

最后,要注重情感和吸引力的塑造。

电视节目是为了吸引观众,因此在电视文本中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情感需求。

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幽默诙谐的台词等方式来增加观众的兴趣和参与感,提高节目的吸引力。

以上就是关于电视文本写作基础知识的简单介绍。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在电视文本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完整了解原聊天主持人:谢谢大家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关于电视文本写作的相关内容。

在编写电视文本时,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

不同的观众群体有不同的接受水平和偏好,因此在编写电视文本时要针对目标观众群体进行分析和调整。

比如,如果是儿童节目,语言要简单明了,内容要有趣味性;如果是财经节目,语言要专业准确,内容要具有信息性。

电视文本

电视文本

社会与文化之维: (电视)媒介作为文本世界
传播学两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对媒介负面功能的认识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 ——格伯纳:培养分析 ——格伯纳:培养分析 媒介暴力 ——日本传播学:电视人 ——日本传播学:电视人 、容器人、他律性欲望主义 ——《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议程设置 ——《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议程设置 “ 媒体政治”
批评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对人类 的探索,这在孕育人类命运的 用意上,比登陆月球重要 ——谢昂(Robert L. Shayon)
谢谢! 谢谢!
走向何处?——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 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 批评主体:专家、媒介管理者、受众,以及媒 介的自我批评 批评内容:社会责任批评、媒介道德规范批评、 媒介权力批评、媒介法制批评、传播科技批评 和媒介传播人批评。 实现条件:开放的舆论环境、健全的媒介监督、 批评机制和普遍的媒介批评意识。 例:央视网站“电视批判” 香港电台“传媒 春秋”
语境的考察:电视批判的其他角度
社会学 布尔迪厄 《关于电视》 ——电视带有压制民主的符号暴力特征,电视不 ——电视带有压制民主的符号暴力特征,电视不 利于人们自由地思想。 ——电视受到商业逻辑的腐蚀 ——电视受到商业逻辑的腐蚀 。场域理论。 福柯 知识/权力 全景监狱模型 知识/ 马克·波斯特 《信息方式》《第二媒介时代》 《关系视角下的权力实践: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 社会学解析》 传播政治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 新闻专业主义与人文主义
认识媒介的三个维度
物的秩序 主体间性 意义/ 意义/价值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解读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解读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解读
严力
【期刊名称】《中国传媒科技》
【年(卷),期】2012(0)05X
【摘要】约翰.菲斯克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中较有知名度的学者,他在很早的时候便开始将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国内学者对文化研究的推进和深入,他的理论逐渐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对约翰.菲斯克著作《电视文化》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的阅读,记录下一些比较感兴趣的理论观点,重点是《电视文化》第四、五、十六章,并且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总页数】2页(P211-212)
【关键词】大众文化;受众;金融经济;文化经济
【作者】严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0-5
【相关文献】
1.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实践解读 [J], 刘中望
2.文本、受众、体验——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 [J], 胡疆锋;陆道夫
3.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理论研究之二 [J], 陆道夫
4.电视观众: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试论约翰·菲斯克两种经济的电视文化理论 [J], 陆道夫
5.文本意义的生产与重组——约翰·菲斯克后现代主义电视理论解读 [J], 冯清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文化约翰菲斯克读后感

电视文化约翰菲斯克读后感

电视文化约翰菲斯克读后感“文化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美学界,1964年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办“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后,媒体研究一直是伯明翰学派研究的重要议题,出现了诸如《家庭电视》《十字路口:电视连续剧的戏剧特征》《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等重要的研究著作,形成了具有自身标志性的研究范式。

他们运用意识形态、符号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史学等多种研究路径和理论视角,将文化研究拓展成一种跨学科的批评实践,逐渐成为显学。

《电视文化》的作者约翰·菲斯克虽然是美国人,但这本著作却继承了伯明翰学派莫利、霍尔的研究范式,成为电视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意识到大众文化的冲击,于是展开了有关大众文化的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有关大众文化的探讨和方法论被陶东风、李彬等学者介绍到中国来。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李泽厚的质疑以及对“走出阿多诺模式”的呼吁,菲斯克的几部著作在世纪末被介绍到中国来。

这项工程由南京大学张一兵、周宪等学者主持。

2001年《解读大众文化》出版。

而《电视文化》出版稍迟,在2005年由祁阿红,张鲲两位学者译出面世。

2005年是中国电视行业具有标志性的年份。

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火爆,标志性开启了中国电视娱乐文化的黄金时代。

这十年里,电视剧产量连年增长,海外娱乐节目版权买进,收视率的争夺几乎进入白热化阶段。

网络平台与电视平台双向互动,中国学界对于电视文化的研究,也从过去主流喉舌理论话语转向多元化,所倚靠的理论资源也呈线出多元性倾向。

由于没有原创的理论,因此对西方理论资源的选择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这本书写于1987年,18年后在国内面世,至今已经过去28年。

这28年几乎等于中国电视行业整个青年时代。

如果说学术理论注定要过时,要被超越,那么直到今天可以说约翰·菲斯克有关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还没完全被我们理解和吸收。

面对如同时装秀一样的不断更换不断过时的遗忘的电视文化评论,困惑随之而来:我们今天的电视文化研究是否需要重返约翰·菲斯克的思想世界,理清来说及其文化背景,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对电视文本的定义相对老旧,即“文本是对电视节目进行解读的阐述,节目一旦被解读,就成了文本,由于观众社会情况不同,一个节目产生许多不同的文本”。

美国电视剧的文化解读

美国电视剧的文化解读

美国电视剧的文化解读美国著名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费斯克在其早期著作《解读电视》中借用了“吟咏功能”一词,来形容电视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bard”是指中世纪的游吟诗人,他们“利用既有的语言,把当时社会的生活作息,整理组织出一套又一套的故事或讯息,并强化肯定了听者对自己,以及对自己文化的感受”。

[1]在费斯克看来,中世纪的游吟诗人和电视,这种现代化的大众传媒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发展出“吟咏功能”的概念来说明电视在社会生活当中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具体有:“①明示文化成员对现实环境的共识;②鼓励暗示个别成员对文化中强势价值系统的支持;③歌颂传布个别成员在外地的丰功伟绩;④肯定该文化放诸四海皆准的适用性;⑤揭示文化自我意义与新环境之间的失谐之处;⑥说服众人相信其文化能保证个人身份及认同;⑦藉以上种种管道传输文化成员的归属感。

”[2]藉由这些功能,电视的运作就如同社会礼俗一般,泯没了个别成员的差异,以达到一种塑造集体文化的目的。

而电视的讯息也承受了“强调社会中心性”的特性,以散布滋生强势支配阶级的意识为主。

次级文化或团体,如黑人、年轻人以及女性等等,在电视中声音的大小,则依其与中产阶级意识接近的程度而定。

美国作为世界上电视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生产的电视剧不但数量广泛,而且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特别是近些年,美国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令人赞叹的繁荣景象,如《欲望都市》、《24小时》、《越狱》、《迷失》、《CSI》、《绝望的主妇》等等,它们成为电视击败其他媒体的收视率的新王牌,斩获了艾美奖、金球奖等诸多奖项。

可以说,美国电视剧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的核心议题,它在稳定社会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借助约翰·费斯克的电视媒介功能理论,分析美国电视剧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美剧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征。

通过美剧,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美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时代风尚和文化潮流。

电视文本解读

电视文本解读

一、《电视文本解读》的内容:1、电视短消息;2、电视长消息;3、电视的系列报道;4、电视的连续报道;5、电视评论;6、电视专题;7、电视纪录片8、电视谈话节目。

二、电视文本解读的形式:1、理论阐释;2、文本观摩;3、讨论和点评。

三、从央视的新闻频道谈起(存在的问题):1、信息量太小;2、时效性太差;3、原创节目太少;4、广告量太大;5、宣传味道过浓;6、直播方式运用不充分;7、缺乏个性化主持人;8、栏目各自为政。

四、文本与电视文本:1、文本:它是一个包含着意义的代码系统,即由一种语言符号或其他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并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

这个定义有几层意义:1)符号可以有语言符号,也可以有非语言符号(如图画,由线条、色彩等符号元素组成)2)它们是有意义的符号3)每个文本都是一套符号系统,它特有的组合规律构成能“向解释开放”的能治系统。

2、现象文本:原创文本3、生成文本:读者或受众所接受后生成的文本4、电视文本:由电视屏幕(媒介)提供的电视语言符号(声、画综合而成的)组成的文本。

五、电视传播符号的分类:1、图像2、声音符号:解说声、同期声、音乐声、音响声3、文字符号:新闻字幕、说明字幕、谈话字幕六、解说声:电视播音员播报文字的声音,是一种附加于视像之外的声音成分,被称为利于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

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重要语言形态。

七、解说声存在的必要性:1、对那些已经发生而没有及时捕捉到的形象、内容、画面进行表现,补充画面不足;2、表达思想感情;3、连接画面转场。

八、同期声(ENG):指的是电视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的同步语言,这是一种直接的真实声音。

在这样的画面中,人物和声音同步出现,作为一种复合形态,它兼有了图像和解说的双重功能。

九、同期声的类型:1、主动型:采访者、主持人所讲话的声音2、被动型:被采访、被拍摄人讲话的声音3、交流型: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交流、对话的声音十、音响声:指物质在运动当中产生的声波,专指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产生的、物体摩擦、碰撞产生的声音。

电视文本分析1

电视文本分析1

摄像机的操作剪辑方式
能指 仰拍 俯拍 推进 淡入 淡出 切 划像 定义 所指 从下往上拍 权力、威严 从上往下拍 渺小、微弱 向前推进 注意、集中 影像渐显于屏幕 开始 影像渐消失于屏幕 结束 从影像跳接另一影像 同时、兴奋 影像从屏幕消失 强行中止
•符号学分析的弱处
符号学分析只关注文本中要素的关系与意 义的产生,关注意义与认知模式,忽略作 品本身的品质。 电视领域的符号学研究不如电影领域。
•电视媒介符号学
媒介 广播 电视 电影 唱片 海报 报纸 大众艺术形态 肥皂剧 广告 西部片 综艺表演 音乐 脱口秀
杂志 电话 图书 告示牌
新闻 间谍小说 纪录片 爱情小说
媒介的符号功能(function)
镜头 特写 中景 远景 全景 定义 脸部 大半身 背景与演员 整个人物 意义 亲密 个人关系 环境、范围、关系 社会关系
有时结构主义者的文艺评论重点在于寻找 经常在各类文本中反复出现的题旨 (motif),并结实它们普遍性的象征意义, 我们又称这类分析方法为神话学的分析法。 神话学的分析法所要发现与论述的一贯元 素称为“原型”(archetype)。很多题旨 (motif)和意象(image)都可以反复出 现在许多作品中而成为原型。
•聚合分析
聚合分析——在文本中找出隐含的两两对 立模式(pattern of oppositions)
结构主义-符号学分析则是直接地承袭于索 绪尔有关语言结构的概念,以及列维 斯特 劳斯关于神话研究的分析方法。电影学者 Peter Wollen运用这些结构主义的分析法则 于电影之上,产生了一些应用理论。晚近 有许多大众传播学者用此方法,做了许多 电视的内容分析。这对一向自诩为社会科 学的大众传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约翰·菲斯克的媒介文本理论

约翰·菲斯克的媒介文本理论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媒介文本理论陆道夫内容提要媒介文本理论是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核心元素之一。

菲斯克一方面借鉴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将媒介文本视为一个意义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借用了艾柯的“开放式/封闭式”文本观和罗兰·巴特的“作者式/读者式”文本理论,进一步将媒介文本界定为一种“大众的生产者式文本”。

菲斯克强调媒介文本的多义性、开放性、互文性以及媒介受众在媒介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对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和“生产者文本”倍加推崇,视其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和电视媒介文本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媒介文本生产式文本多义性互文性受众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1939-)是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者。

他的《解读电视》(Reading Television,1987与John Hartley合著)、《电视文化》(Television Culture,1987)、《理解大众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1989)、《解读大众》(Reading the Popular,1989)等8部著作以及数百篇有关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影视文化的研究论文经常被大量引用,在欧美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菲斯克继承并发展了以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 School of Cultural Studies)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径,他的媒介文化研究延伸了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思路,实现了“从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到“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的转变,即从单向影响研究转变为多元接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研究的范型,开启了媒介文化研究的新路径。

文本理论是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重要构成。

对菲斯克来说,媒介文本主要是指以电视文本为代表的大众文本。

菲斯克的文本研究对传播过程中的“文本”、“读者”(或受众)、“阅读过程”格外重视,他既注重运用符号学方法去研究电视文本、电视受众和电视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霸权建构关系,又注意将欧洲的符号学研究传统与北美的过程学派方法加以比较,倾向于解读媒介文本的开放性、多义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电视文本分析方法

电视文本分析方法

换言之即“事实”和“价值”,或者“真”与“善”的区别。

如果将“真”视为事实层面的真伪判断的话,那么“美”和“善”,则属于理想层面的价值判断。

“善”是一种理想(或理念,Ideal),是关于内容的理想,具体表现为主题和概念美也是一种理想(Ideal),是关于形式的理想,具体表现为形式的完美。

“真”致力于等于生活,“美”“善”致力于高于生活。

关于电视制度“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于是成为我观察电视机构的一组对子。

实际上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矛盾”。

最后来看电视受众这一领域“教化(提供观念、思想)与“服务(提供信息和提供娱乐)。

文本一一关于美善与真,机构一一关于政府与市场,受众一一关于教化与娱乐/服务基本思路其实也是基本问题——为什么选择此而非彼?“应该”、政府和教化常常处于一边,“是”、市场和服务则处于另外一边。

“名”指的是文本一一电视节目(包括电视新闻和电视娱乐节目/电视文艺)“实”指的是情感和现实。

如罗兰•巴特就将文本分为“可读的文本”(readerly)和“可写的文本”(writerly)。

前者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吸引的是一个消极的读者一一文本的意义很固定,对读者(受众)的主动性要求不高,或者说不允许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参与创造新的意义。

而后者则是指,文本的结构是开放式的,读者对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可以参与意义的建构。

从影像语言的角度看,最接近于佐证巴特分类的合理性的,无疑是“蒙太奇”和“长镜头”。

蒙太奇的本意是指镜头的剪辑和组接,它通过压缩事件的实际时间(使其成为“银幕时间”或“文本时间”)进行叙事,观众则借助于联想原理来理解故事。

蒙太奇手法来体现思想,用抽象的、先行的思想来重新塑造现实。

如果说蒙太奇是对整一行动的中断的话,那么长镜头追求的是在一个统一的空间内完整地展现一个动作或事件。

长镜头倾向于完整再现镜头前的真实,而不添加叙事者个人的思想和解释,从而保持了现实的暧昧性。

要求接受者更加积极地思考。

中外电视史之第五讲

中外电视史之第五讲

拟象 仿真与超真实
从历史逻辑角度 提出了拟象三序列:仿造、 生产和仿真 第一序列的拟象遵循 自然价值规律 第二阶段的拟象遵循 市场价值规律 第三阶段的拟象遵循 结构简直规律 我们可以举艺术品的例子来加以旁证。
所谓“拟象”就是游移和疏离于原本,或者说没有 原本的摹本,它看起来已不是人工制品。 在其视野内,当代文化的最核心特质在于:拟象与 真实之间的界限得以内爆,以至于现实就是超现 实——真实与拟象已无法区分,而关于真实的真假 问题已经没有意义。
照片为热媒介,漫画为冷媒介
因此,麦克卢汉把广播、电影、书籍、演讲、报纸等划为热 媒介,把电视、电话、交谈、讨论等划为冷媒介。
尼克松与肯尼迪的总统竞选是关于冷热媒介适用对象的精彩例子。
媒介是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 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 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 的事物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
波德里亚对于电视广告的研究是在思考媒体世界是 如何构建了主体。 在他看来:电视把主体构建成为一个消费者,将主 体当作一个依附性旁观者而进行合作,但在这样做 的同时,它也消解了这一自律主体。
波德里亚认为电视广告规定了一种交流情境,非真实的被制作 成真实的,被交流的是对交流的一种仿真,它比现实还要真实。 表现在: 电视广告为了将一条讯息传给一个接收者,电视广告便将其 自身建构为语言/世界,而接收者则被置于指涉对象的位置。 电视形象每时每刻要求观众通过强烈的运动和触觉的感官参 与其中,电视广告制造出来的那种语言,任由或促使观众将 自己的主体性看做一种被构建的结构,将他们自己看作是自 我建构者社群中的成员。
波德里亚着力于探讨媒体如何和何以能构建一 个仿真的世界
技术惰性规律(越接近真实材料,电视的“真相”就会越明 显,世界真实的缺席就会陷得越深。) 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所承载的是一个“世界的意识形 态”,把自己作为信息强加给了世界。 人们看到的所谓的现场直播只不过是一种“真实”的替代品。

简述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电视经济理论

简述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电视经济理论

简述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电视经济理论(1)三种大众文化定义:①第一种虽然满口赞扬大众文化却没有将之放在权力模式中进行考察,并从这些差异中产生出最终的和谐,这是精英式人文主义的民主观。

②第二种将大众文化严格放置在权力模式之中,但过于强调主宰的力量,以至于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化无从谈起。

这一文化模式直接对立于大众自身的利益。

③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为斗争的场所,但在承认主导和主宰力量的同时,更注重大众的抵御和不合作战术,从中探究大众的活力与创造力,正是这活力与创造力使主导阶层始终感觉到存在收编大众的压力,因此大众文化就是瞄准霸权,旨在颠覆既定的政治和文化秩序。

(2)两种电视经济:①金融经济:金融经济在以下两个子系统中使财富流动起来。

一是生产阶段:制片商生产出电视节目卖给电视台是简单的直线式的。

二是流通阶段:电视台将电视观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电视台的产品是广告的播放时间,消费者是广告商,观看广告的观众越多,价码就越高。

因此在金融经济阶段,电视乃至文化工业最重要的产品是被卖给广告商的商品化了的受众。

②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中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而不是货币,观众从商品的角色转变为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电视节目从商品转变为文本,成为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最终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③理论创新点:一是强调了文化工业的资源特点。

费斯克认为在工业化社会中,大众文化资源也是一种工业资源,这些资源既是物质资源也是符号的文化资源,是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共同产品,这就决定了包括电视在内的文化工业的研究必须超越金融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经济的视野。

二是费斯克的理论意味着大众文化是大众所创造的而不是单纯与权力合谋的文化工业的产物。

作为文化资源的大众文化还在规避和抵制文化商品的自我规训,分裂文化商品的同质性,最终在社会经验、个性、社会秩序等多种层面上展开权力结构的策略抗争。

(3)费斯克的理论使得消费者的力量被突显出来。

同一节目有不同的解读,而决定不同解读的是不同的文化代码和文化能力,因此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

电视文学的名词解释

电视文学的名词解释

电视文学的名词解释在当代,电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

它以电视为媒介,借助影像和声音,将文学作品呈现给观众。

电视文学承载了传统文学的精髓,又融合了电视艺术的独特之处,使文学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一、电视文学的起源电视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电影艺术。

当时,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的需求变化,电视文学逐渐崭露头角。

它结合了电影的影像表现力和文学的思想深度,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二、电视文学的特点电视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影像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冲突。

而通过声音的运用,观众可以听到角色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其次,电视文学注重场景的塑造,通过精美的布景和服装,营造出逼真细腻的艺术氛围。

此外,电视文学还具有很强的大众性。

其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观看,享受到文学带来的美妙体验。

三、电视文学的类型电视文学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是传统文学改编,即将经典文学作品搬上荧屏。

这类作品通常忠于原著,以重现原著的精华为目标,同时也会在呈现方式上做一些创新。

其次是原创电视剧,这种类型的电视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上更为自由,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电影媒介的优势。

此外,网络小说改编、根据历史事件创作等都是电视文学的常见类型。

四、电视文学的意义电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对于传承和弘扬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感受到文学的智慧和魅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其次,电视文学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加深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共鸣,使文学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电视文学还能够推动文学产业的发展,促进作品的传播和销售,为作家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

五、电视文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电视文学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电视文本分析和意义解读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电视文本分析和意义解读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电视文本分析和意义解读作者:田玥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1期摘要: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是以纪念某人、某事、某日等为选题依据的以特殊意义相区分的报道类型。

电视文本是电视媒体进行内容传播、思想表达、价值传输的一种符号载体。

视听新闻作品作为一种电视文本能够被受众接收并进行意义解读,其文本内容的构建也是搭建意义载体的过程,本文将对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电视文本内容构建进行分析和意义解读。

关键词: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电视文本;意义一、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作为电视文本的内容构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是以纪念某人、某事、某日等为选题依据的以特殊意义相区分的报道类型,以内容性质相区分可分为记事、写人、状物三类。

200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周刊·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即可作为代表。

以3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将人作为历史的刻度,以点带面地反映出改革开放中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与变迁。

文本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所必需的相应符号及符码所组成的表义结构,而电视文本就是一个与电视层面相结合的符码网络,并以一定的形式加以交换和传播(1)。

视听新闻作品作为一种电视文本能够被受众接收并进行解读,其文本内容的构建也是搭建意义载体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明确且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契合主题的话语、叙述的内在逻辑线和具有仪式感的呈现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中共同构建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文本内容,使得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让作品中蕴含的意义得以释放,这个过程体现了视听新闻作品文本的传播功能和涵化功能。

(一)主题明确且具有社会意义主题的确立实际上也暗含着价值观的着力点,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着当下人们对于世界的解释,也影响着后来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所以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主题必须明确且具有社会意义。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往往通过纪念某人、某事、某日等来传达某种社会意义,承载一定的社会价值。

电视文本的特性_约翰_菲斯克电视文本理论解读_汪振城

电视文本的特性_约翰_菲斯克电视文本理论解读_汪振城
(3)
由电视业生产的。电视文本则主要是观众对节目 进行解读的产物, “文本体现了节目的生产能力与 接受方式之间的冲突” 节目话语往往通过节目类 。 别的建构来试图限制或控制其潜在意义 (这是 “闭 合力” 的体现) 使之趋向宰制性的意识形态意义; , 可是, 对电视话语符号进行 “生产式阅读” 的观众也 许会抵制这种控制, 从而使其话语文本呈现为开放 性。另外, 电视文本在生产过程中还借助于反语、 暗语、 玩笑、 反驳、 过度渲染等方法来建构其开放 性。在菲斯克这里, 电视文本是由初级文本、 次级 文本和三级文本组成的。 初级文本即是 “播出的图 像” ——电视业生产的各类节目, 它是意义的潜在 体; 次级文本是由完整的媒体宣传产业所生产的诸 如记者述评、 明星传闻、 电视迷杂志、 电视剧本的 “小说化” 广告、 、 招贴画、 节目宣传等等, 它们常常 被观众带回到初级文本中进行解读; 三级文本是指 作为 “社会主体” 的人们对电视的解读、 谈论和闲聊 等, 它是观众根据电视节目来生产其他互文性文本 的一部分, 是电视文本实际构成的决定性因素。 正 是在以上各级文本之关系的空间中产生了电视文 本的互文性。互文性不仅是电视文本的当代特性 之一, 也是其文本意义生成的关键。 菲斯克通过对 “麦当娜” 形象的分析, 阐述了电 视文化的互文性与文本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特点。 从传统美学观来看, 麦当娜作为一个典型的大众文 本也许意义贫乏。但如果把她放在流通过程所形 成的互文性关系中, 她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当 麦当娜在女性主义者中流通时, 她被视为对父权制 价值观的重新改写; 当她在男性中间流通时, 她是 获得窥视快感的对象; 而对为数众多的少女歌迷来 说, 她又成为赋予权力与获得解放的行为人。 麦当 娜作为一个初级文本是不完整的, 除非她被放进社 会流通之中。 她的性别政治也不在于她的文本性, 而在于她的功能性 (或互文性) 。她包含了父权制 式的女性性征的意义, 同时也包含与前者相对抗的 意义, 因为她的性征是她自己的, 她可以用她所希 望的方式来使用, 而不需要男性的同意。因此, 她 实际上提供了父权制以及抵抗父权制的方式。作 为大众文本的麦当娜也许是过度和浅白的, 但她又 超越了所有性感化的女性身体的规范, 而且用她裸

电视文本资料

电视文本资料

【什么是电视文本?】文本是来自电影戏剧结构主义符号学,指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符号和符码所组成的表义结构,一个运行与电视层面的符码网络所组成的意义生成与交换的中心。

具体来说电视文本就是电视效果的反应,菲斯克把电视文本分为三个部分:初级文本,次级文本和三级文本。

初级文本就是电视内容,次级文本就是电视的传媒宣传,三级文本就是电视观众的内心解读。

电视文本是为电视屏幕(媒介)提供的电视语言符号(声、画综合而成)组成的文本。

也就是说它是由电视语言符号,在特定的技巧和规则的组合下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具体文本独有的表意系统,即文本的能指系统。

我国电视节目类型电视新闻类、电视社教类、电视文艺类、电视服务类、电视谈话类认识不同电视作品形态,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内容要素和特点,从而进行文本创作。

电视文本写作的应用X围电视纪录片、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与声画安排大型系列节目政论片、纪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的加工调整电视新闻节目新闻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现场直播、主持人串词等电视综艺节目串场过渡词、主持人台词的写作与谋篇布局电视节目与栏目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节目或栏目名称、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策划与写作电视媒介对写作者的要求一、喉舌意识二、法律意识三、熟悉电视的传播特性四、了解电视片的构成要素五、强化电视意识六、把握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七、捕捉时代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的能力八、开掘能力九、情感真挚、表达真诚十、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十一、较强的运用文字语言的能力十二、创新的能力十三、抓取细节的能力十四、观众意识具体表现在1、视听兼备;2、直接感受性强;3、时效性强;4、转瞬即逝,保存性差;5、时序性的信息传播方式;6、互动性和参与性强;7、服务性。

第一章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要求写稿时需充分考虑画面元素和逻辑,根据画面处理来处理新闻稿的文字。

所以,前期拍摄时,需跟摄像充分沟通画面内容,适当做场记,以便提高后期制作的效率。

约翰费斯克理论分析电视文化

约翰费斯克理论分析电视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潮流,这种全新的、消费性的大众文化许迅速萌芽、扩张垄断了我国文化市场,占据中国当代大众大部分的文化生活空间。

照搬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并不能客观清醒认识大众文化。

我们还需引入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完全否定相比,费斯克积极肯定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和大众的主体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大众观。

而电视自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悖论。

一方面,它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而另一方面,电视又饱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严肃的学术界的批评。

费斯克清醒而又敏感地认识到电视文化在大众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发掘出电视观众创造意义和快感的价值真谛,彰显了大众文化潜在的进步力量。

这是对大众文化批评的有力辩驳。

如今的电视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承载媒体,同时也是大众文化自身的重要组成形式,电视文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

我们只要看一看媒体明星“超级女声”《非诚勿扰》和周杰伦演唱会是如何让“追星族”、粉丝们如痴如狂,只要看一看每天晚上有多少人端坐在电视机前津津乐道地看着连续剧就不难理解了。

在电视文化研究方面,费斯克开创了电视的两种生产理论,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理论。

其中,“金融经济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流通的是意义、快感”。

以湖南卫视2012跨年晚会为例,我们可以对该模式进行分析。

湖南电视台演播室作为生产者把跨年晚会作为商品卖给经销商以谋求利润。

跨年晚会在被消费的时候生产出一批观众,而这批观众又被卖给OPPO音乐手机等广告商。

跨年晚会被出售之时,金融经济的流通即告完成,紧随而至的便是文化经济,在此过程中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

蔡依林、梁咏琪、王菲、李宇春等歌坛明星现场助兴,湖南、广东、韩国主分会场的切换,魔术师丁建中瞬间穿越小蛮腰引爆万众欢呼,韩国舞曲的精彩表演……这可以从湖南卫视跨年晚会现场的火爆和热烈气氛中感受到。

观众对于电视而言可以做出符合自己利益和价值偏好的解读,并最终获得快感和意义,他们不再是被支配者,而是具有权力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

对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理论探析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的论文-影视论文

对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理论探析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的论文-影视论文

对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理论探析——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的论文影视论文摘要: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的电视文化理论一方面得益于英国2”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电视研究的深厚学术背景,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和大卫•莫雷(david morley)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互文性;主体性前言他的研究既注重运用符号学方法去研究电视文本、电视观众和电视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霸权建构关系,又注意将欧洲的符号学研究传统与北美的过程学派方法加以比较。

菲斯克非常推崇符号学派的研究方法,他对传播过程中的“文本”、“读者”(或受众)、“阅读过程”格外重视。

观众如何解读电视文本,观众在解读过程中充当何种角色,观众在解读过程中怎样创造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这些都是菲斯克电视理论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菲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深受斯图尔特•霍尔和大卫•莫雷的影响。

作为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大师,霍尔在1973年写就的代表作《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他的电视媒介观[1](p《07-《17)。

霍尔把电视话语的流通划分为“编码”阶段、“成品”阶段和“解码”阶段。

在霍尔看来,“解码”阶段是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

因为,观众所面对的不是客观世界的原材料,而是加工过的“文本”,而“文本”又是由“编码”所构成的,因此观众必须能够“解码”,才能获得“文本”的意义。

如果观众能够解码,能够看懂或“消费”电视产品的“意义”,其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社会实践和“客观”的社会事件,而它们是可以被“制码”成另外一种话语的。

于是,通过话语的流通,“生产”变成了“再生产”,“再生产”又变成了“生产”。

这个循环周期以“社会的”开始,以“社会的”告终。

也就是说,“意义和信息不是简单地被传递,它们总是由他人生产出来的:首先产生于编码者对日常生活原材料的编码,其次产生于观众与其他话语的关系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我国电视传媒业的迅速发展, 电视理论与 实践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提升。但其中也确实存在 着一些问题 (或偏差)一是新闻传播学界的电视研 : 究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验 实证主义理论的运用,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单一 性的社会科学的方法, 如量化统计、 内容分析、 受众 分析等方法, 它们虽然能验证电视与观众互动的某 些现象, 却相对忽视了这些方法与现代符号学、 文 化哲学、 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等人文学科方法的有机 整合, 无法揭示电视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互 动的复杂关系, 无法深刻地揭示当代复杂文化语境 中电视的文本特性。二是一些原来从事文化哲学
汪振城・电视文本的特性
用价值, 也有文化价值。 电视节目的流通过程并非 仅仅是货币的周转, 它也是文化意义和快感的生产 和传播。观众其实已嬗变成文本意义和快感的生 产者, 而原来的商品 (电视节目)也变成了一个文 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 “ 这一话 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作为文化
(1) 的重镇” 。 《解读电视》 (与John Hartley合著) 传 、 《
主要由外表、 服装、 化妆、 环境、 行为、 言语、 姿势、 表 情、 声音等要素构成; 二级代码作为电视媒介的 “艺 术表现” 是在一级代码加密的基础上进行的, , 它一 方面通过摄像、 照明、 编剧、 音乐、 音响效果等媒介 技术代码对屏幕事件进行电子编码, 另一方面还以 传播常规表现代码来规范, 如叙事、 冲突、 人物、 动 作、 对白、 场景、 角色选配等表现手法; 在电视把以 上内容组合成连贯的被社会接受的东西时, 就进入 了第三级代码, 三级代码是一种意识形态代码, 主 要包括个人主义、 男权制度、 种族、 阶级、 唯物主义、 资本主义等等, 它在电视符号代码系统中起着组织 性的导向作用。 菲斯克还从文化消费的受众角度对电视文本 的特性进行探讨。 一些研究者认为, 电视文化是一 种 “文化工业” 这种文化现象表明, , 资本主义已经 把它的权力从工作世界扩展到休闲世界, 观众看电 视这一行为也被直接纳入商品化进程。菲斯克认 为, 这种观点把大众文化放置在权力模式中, 关注 并强调大众文化中的宰制力量, 固然精当而敏锐, 但没有从电视文化的 “流通” 特点来阐释其文本意 义的接受活动, 这有可能陷入文化悲观主义而最终 丧失批判力。对菲斯克来说,电视节目一般是在 “金融经济” “文化经济” 和 这样两种平行的、 半自主 的经济中生产和销售的, 因为演播室生产出来的商 品 (即电视节目) 是一种文化商品, 电视节目既有实
(3)
由电视业生产的。电视文本则主要是观众对节目 进行解读的产物, “文本体现了节目的生产能力与 接受方式之间的冲突” 节目话语往往通过节目类 。 别的建构来试图限制或控制其潜在意义 (这是 “闭 合力” 的体现) 使之趋向宰制性的意识形态意义; , 可是, 对电视话语符号进行 “生产式阅读” 的观众也 许会抵制这种控制, 从而使其话语文本呈现为开放 性。另外, 电视文本在生产过程中还借助于反语、 暗语、 玩笑、 反驳、 过度渲染等方法来建构其开放 性。在菲斯克这里, 电视文本是由初级文本、 次级 文本和三级文本组成的。 初级文本即是 “播出的图 像” ——电视业生产的各类节目, 它是意义的潜在 体; 次级文本是由完整的媒体宣传产业所生产的诸 如记者述评、 明星传闻、 电视迷杂志、 电视剧本的 “小说化” 广告、 、 招贴画、 节目宣传等等, 它们常常 被观众带回到初级文本中进行解读; 三级文本是指 作为 “社会主体” 的人们对电视的解读、 谈论和闲聊 等, 它是观众根据电视节目来生产其他互文性文本 的一部分, 是电视文本实际构成的决定性因素。 正 是在以上各级文本之关系的空间中产生了电视文 本的互文性。互文性不仅是电视文本的当代特性 之一, 也是其文本意义生成的关键。 菲斯克通过对 “麦当娜” 形象的分析, 阐述了电 视文化的互文性与文本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特点。 从传统美学观来看, 麦当娜作为一个典型的大众文 本也许意义贫乏。但如果把她放在流通过程所形 成的互文性关系中, 她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当 麦当娜在女性主义者中流通时, 她被视为对父权制 价值观的重新改写; 当她在男性中间流通时, 她是 获得窥视快感的对象; 而对为数众多的少女歌迷来 说, 她又成为赋予权力与获得解放的行为人。 麦当 娜作为一个初级文本是不完整的, 除非她被放进社 会流通之中。 她的性别政治也不在于她的文本性, 而在于她的功能性 (或互文性) 。她包含了父权制 式的女性性征的意义, 同时也包含与前者相对抗的 意义, 因为她的性征是她自己的, 她可以用她所希 望的方式来使用, 而不需要男性的同意。因此, 她 实际上提供了父权制以及抵抗父权制的方式。作 为大众文本的麦当娜也许是过度和浅白的, 但她又 超越了所有性感化的女性身体的规范, 而且用她裸
电视是20世纪人类文化传播实践创造的奇迹, 但也是一直深受抨击和质疑的文化现象。菲斯克 认为, 不论电视好坏, 我们首先所需要的是建构一 种符合电视本性的解读语言。 作为人类创造的符号, 语言是人类参与社会、 制造现实的中介,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则延伸了 这项工作。在菲斯克看来, 解读电视, 首先要了解 构成电视节目的视听语言符号及其组合方式与意 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依据电视媒介的特有规则, 对 视听符号进行连贯性的组合就形成了一套有组织 的符号系统。 菲斯克认为, 电视节目作为一个受规 则制约的符号系统, 由社会代码、 技术代码 (传播表 现代码) 意识形态代码这样三级代码组成。社会 、 代码作为一级代码, 代表着一种电视中的 “现实” ,
(4)
者式文本” 一样容易理解, 另一方面又具有 “作者式 文本” 的开放性。 电视文本是由一系列经过压缩和 切割并快速移动的生动片段所组成, 这一片段性既 是电视节目与广告商业性相结合的表征, 又是电视 的家庭接受模式的体现。
一、 互文性与电视文本意义的生成
从电视文本的系统构成来看, 菲斯克认为,电 “ 视节目” “电视文本” 与 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节 目是电视输出的有明确界定与标识的部分, “节目 是稳定的、 也是固定的实体, 是以商品形式生产和 出售的, 是由节目编排人员安排播出的” 因而它是 ,
]理论
200 7 / 5・文艺争鸣・理论
]电视文本的特性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本理论解读
]汪振城
在当代电视文本研究领域, 约翰・菲斯克 (John Fiske) 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 他有着文学、 传播学、 符号学和文化学等跨学科的素养, 在电视传媒研究 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被学界誉为当代 “电视研究
商品的电视节目只有在观众利用它所提供的资源 以激发其潜能, 即以特定的方式 (菲斯克称之为 “生 产式阅读” 来解读它时, ) 它才成为 “真正的文本” 。 文化商品要想流行, 必须满足各种社会力量相互抵 牾的需要。一方面, 它满足着金融经济的中心化、 同质化的需要, 为了赢得更多消费者, 它必须诉诸 大众的共同之处, 并否定社会差异。 大众的需要往往与宰制性力量相对抗。 大众 会将文化商品转变成一种文化资源加以利用, 通过 “生产式阅读” ,来规避或抵抗文化商品的规训努 力。 于是, 电视就成了各种社会力量争夺意义和快 感的斗争场域, 其文本也由此获得了开放性。 罗兰・巴特在 《S/ Z》 中对文学文本作了 “读者 式文本” “作者式文本” 和 的区分, 前者相对封闭, 易 于阅读, 它吸引的是一个本质上消极的、 被规训了 的读者, 倾向于将文本的意义作为既成的意义来接 受。 “作者式文本” 则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阅读能 力, 并不断地重新书写文本、 创造出意义。菲斯克 借鉴了巴特的这一论述, 认为电视文本是一种 “生 产者式文本” 。 这种文本一方面像巴特所说的 “读
(5)
高雅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其价值来自于它与 众不同的质量, 即它的独特性之中, 而对类别化的 电视的评估则主要看它们所共有的价值。菲斯克 认为, “俗套艺术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有机部分” 由 , 类别所致的俗套“是常规的产业与经济的转化结 果, 对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至关重要” 因此, 。 对它 的理解, “不应当通过美学标准来评估” 而应该从 , 它们所共享的类别意义上来分析。因为从大众文 化的流通和意义解读的过程来看, 电视类别的作用 既是经济上的, 它满足了文化商品的 “标准化和熟 悉度” “产品的变异性” 与 的双重需要, 同时也是文 化意义上的, 它起到了提升和组织互文性关系的作 用,电视正是通过这一作用来调节其潜在的多义 性。 从初级文本与次级或第三级文本的关系来说, 电视文本的互文性又表现为一种 “垂直互文性” 关 系, 这种关系的作用,不仅向分析家提供了电视多 “ 义性潜力是如何被具体调动起来的证据, 而且还为 观众充当了这种调动的代理人” 在这一互文性关 。 系中, 次级文本起到的作用是推动初级文本首选意 义的流通, 第三级文本则是电视文本意义生成和流 通的最为关键的阶段, 它是解读者根据自己的社会 体验及权力关系进行 “生产式阅读” 而建构起来的。 可见, “垂直互文性”不仅是读者对次级文本进行 “生产式阅读” 的表现, 而且也是生成大众自己的意 义和快感的关键性因素。
二、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本理论建构的意义
和 “垂直互文性” 这两个维度来分析电视文本置身 其中的各种互文性关系及其对文本意义建构的重 要作用。 “水平互文性” 是指那些有明显联系的初 级文本之间的关系, 这些初级文本通常是沿着文本 类别、 人物或剧情的水平轴发生联系。而 “垂直互 文性” 指的是一个初级文本 (如一个电视节目或系 列剧) 与直接提到它的其他不同类别文本之间的关 系, 这些不同文本也许是包括广告宣传、 媒体故事 和评论等在内的次级文本或由观众产生的第三级 文本。 “水平互文性” 就 而言, 最有影响力的形式是 电视节目类别, 菲斯克认为, 类别试图为范围广大 的文本和意义建构起某种秩序, 以方便制作者的生 产和观众的解读。 从这一意义上说, 电视节目应该 属于界限分明的各种类别——警匪剧、 肥皂剧、 智 力竞赛和游戏节目等等。同一类别的节目或系列 剧往往享有某个时代的常规, 体现了那个时代重要 的意识形态问题。类别常规对理解电视文本非常 重要, 因为它们是理解和构建制作者、 文本和观众 这个三角关系的主要方式。 然而, 在传统艺术理论 中, 电视的类别常规常常被贬低为 “俗套” 在传统 , 理论看来, 常规与创造不仅反映了大众艺术与高雅 艺术的区别, 而且还包含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