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合集下载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这篇论文旨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历史演变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日贸易往来。

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战期间的战争和侵略行为,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战后,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日本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日关系在历史上还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战争历史和领土争端。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和困难时期,如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崛起和199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争议。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在21世纪初开始改善关系,通过高层互访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交流。

二、现状当前,中日关系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经济上,中日两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规模巨大。

然而,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和日本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出现了波动。

政治上,中日两国就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和军备扩张等问题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磋商和合作以维护稳定。

文化上,中日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和旅游合作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访日本,两国学生交换也在增加。

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三、未来发展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决策和努力,以及两国人民的智慧和诚意。

双方应继续加强高层交往和对话,增进互信和合作。

在经济领域,应继续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稳定增长,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合作。

在政治领域,应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历史争端和领土问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此外,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加强教育合作,开展更多的学生交流项目,促进两国年轻一代的友谊和理解。

总之,中日关系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但双方应本着和平、合作、互利的原则,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向着更加友好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中日两国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并为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二)台湾问题 (三)日本“入常”问题 (四)钓鱼岛问题 (五)东海问题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一)始终坚持从我长远战略高度认识稳定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二)坚决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对日 工作
1、如何理解中日间“政冷经热”的原因? 2、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1、中日两国的实力基础出现均衡化趋势 2、中日相互交往的认识基础发生变化 3、中日关系的原则基础面临挑战 4、中日相互作用方式开始发生演变 5、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的促进因素减少 6、中日相互作用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7、中日关系诸领域间的平衡失调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三)中日关系的新特点
1、两国舆论相互作用的日益密切化、复杂化、敏感化 2、“政冷经热”
1、日本战后初期实行“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日无 邦交
麦克阿瑟
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2、 70年代日本确立多边自主外交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的日、 美、中三角关系
日 中 邦 交 正 常 化
田中角荣于1972年9月25日访华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出现的一系列新 变化
形势政策教研室
教师:朴雨龙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 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三、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延大社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二)积极推进各个领域互利合作,扩大共同 利益 (三)大力弘扬民间传统友好 (四)坚持原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坚决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

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

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范文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范文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而且,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的历史“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有利于现在处理中日关系。

在西汉的时候,中国就与日本的三十个小国有所来往,东汉的光武帝时期,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汉倭奴国王”金印。

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时期,日本不断派遣使者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个阶段,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东渡向日本传播诸多盛唐文化。

其后,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且在当时的首都仿照长安建立城市和宫殿。

在日常生活方面,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热播、你们模仿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进一本挖通,航海技术的发展等因素是海船能直达日本,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

到明朝时期,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倭寇开始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大将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打退了日本军队,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而清朝时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而当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虐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自此以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4年,在美国的在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张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 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 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 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 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 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 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 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有利 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 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
3220 吴迪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渊源 二、中日关系近现代发展 三、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问题 四、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第一部分
历史渊源
隋唐中日关系
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 化。随着部民制的衰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 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 朝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宽乎6年 (公元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 到达长安的有13次。 同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 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 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 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 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Hale Waihona Puke 3、扣押我国船长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的久场岛西北偏北 方面约12公里处作业,被日方的海上保安 厅的巡视船与那国号发现后离开,随后两 船发生碰撞。日方称中国渔船并未听从停 船命令,继续航行。与尾随追行的另一艘 端木号巡视船相撞。 海上安保厅7日夜间决定,计划以涉嫌妨碍 执行公务为由,逮捕中国渔船船长,还以 涉嫌违反《渔业法》为由展开调查。日本 政府7日晚间表示,将把中方船长带到最近 的检查机关或是警察机构,按照日本的程 序加以处理。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 • • • • • • • 历史问题 台湾问题 钓鱼岛问题 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战争赔偿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 教科书问题。
钓鱼岛
钓鱼岛
靖国神社
东海油气田问题
• 东海油气田之争 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 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 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 及稀有矿产资源。 • 中方提出共同开发的原则 中方坚持认为,「共同开发」的范围 应是「中间线」以东的区域,春晓等油气 田则是在没有争议的中方领海。
岸信介
尼克松
岸信介
• 1896年生,山口县人。1936年任伪满洲国 工业部部长。1940年回国后任商工省次官、 东条内阁商工相、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入 狱,1952年获释,当选众议员。1957年2 月就任首相。 岸信介上台后, 极力扶植右 翼势力,怂恿右翼分子的活动,使得一批右翼 团体应运而生。 岸内阁推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1960 年6月19日强行修改《日美安全条约》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走势孟杰来自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走势
• • • • • 日本,中国的千年参照 中国与日本双边关系 中日间敏感问题 一旦台海冲突 日比美卷入力度大 中国的台海东海战略
• 中国与日本关系未来十年
参 照 一

明代以前作为参照物的日 本,可以说映衬了中国当时 在世界上的地位——只要国 家稳定,根本是没有什么对 手的。
东海石油 钻井平台
巡洋舰
教科书问题
•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原因 • 关于“九.一八”事变 • 关于卢沟桥事变 • 关于南京大屠杀 • 关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 关于日本的战争罪行
小鹰号航空母舰
安培晋三为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辩护语录
• 甲级战犯”是东京审判的结果,日本国内法律并 没有给这7名“甲级战犯”定罪(06年2月14日) • 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牌位没有问题(06年8月 31日,即安培宣布参选自民党总裁前一天) • 日本首相应该参拜靖国神社(近日安培个人网站)

中日关系与未来趋势

中日关系与未来趋势

浅析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原因、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中日关系困局的焦点是领土主权争议与历史问题上日本的“包袱”,而日本对中国崛起所具有的深刻焦虑与疑惧及其对中、日两国未来发展的迷思,深切影响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

两国关系的僵局是由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所决定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它既包括战略层面,也包括心理层面,中日关系难以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获得根本改善;当前的努力重点应该是防止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关键字:中日关系历史策略一、中日两国关系紧张的历史原因历史上,中日的问题可以追溯到隋唐,但在近代历史上,导致中日关系恶化时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的,这个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中日问题的现在和未来都是在这个条约上开始的。

然后是1900年6月,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后,1901年,被迫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接着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强占了中国的山东,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无理地将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了日本,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1936年2月,日本建立了军部法西斯,形成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军攻占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在1945年,中国才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但二战后,美国却在上面建起靶场,没有归还给中国,而19 71年美国又将钓鱼岛交托日本,这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问题的协商加以处理的,而日本方面一再制造事端,试图将中国领土并入日本,否认历史这是中国人民坚决不能接受的。

中日关系走向

中日关系走向

中日关系走向引言中日关系是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重要双边关系,对于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的走向进行探讨,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概述中日关系的历史中日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中日两国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日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并犯下了许多战争罪行。

战后,中日两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调解和和解过程,最终于1972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前中日关系的形势目前,中日关系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双方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中国和日本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方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且在投资、科技合作、金融领域等方面也有诸多交流。

此外,两国对于区域和全球事务也有共同的关切,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贸易自由化等。

另一方面,中日关系仍面临一些困难和争议。

历史和领土争议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长久存在的敏感问题。

尽管双方曾经签署了一系列的共同声明和协议,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双方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也存在一些分歧,如东海和南海争端等。

这些问题使得中日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冲突因素。

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当前的形势下,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然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迹象。

首先,双方都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于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尽管存在争议和分歧,但中日两国的高层官员仍在努力寻找共同点,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并推动关系向前发展。

其次,经济合作将继续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两国在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潜力。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日本也希望能够与中国加强合作,取得更多的共同利益。

最后,人民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持续加强也将有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从中日历史现状谈中日未来

从中日历史现状谈中日未来

从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谈中日未来中日间的历史认识: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至今30多年过去了,中日之间依然“吵个没完”,而成为中日政治摩擦的中心问题依然是当年周总理与田中首相最初“争吵”的那个问题──历史问题。

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虽然常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应该说是有所进步的。

不过,自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任首相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其表现之一是小泉首相固执地年年参拜靖国神社,与之相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也曾经作为首相参拜过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的反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

与前任首相对比,小泉却采取了很不一样的做法,他对邻国的强烈反对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这反映了他坚持错误历史观和藐视周边邻国的顽固立场。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的另一表现是给日本右翼炮制的严重歪曲历史真相的所谓“新编历史教科书”大开绿灯,“审定合格”。

特别是在最近,对右翼通过修改、变本加厉地篡改历史的教科书再次“审定合格”。

其中,民间提交的某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关“独岛(日方称其为“竹岛”)问题在日韩之间存在争议”的表述,竟被官方强制修改为“竹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

显然,中日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发生摩擦的责任在日本方面,无论是修改历史教科书,还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内阁成员及右派政治家频频失言等,都是日本方面首先挑起的。

日本有些人倒打一耙,说中国打“历史牌”,老揪住日本的“历史辫子”不放,把历史问题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对待历史问题,也需要做到“知己知彼”,弄清楚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方面的实际情况。

应该承认,广大日本人民并没有故意否认、美化侵略战争历史。

过去那场战争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他们亲身体验到的是战争接近结束时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特别是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所造成的悲惨后果,对日本军队在中国、朝鲜等地如何加害于当地人民,日本人民既没有亲身感受,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他们对这场战争在认识上和感情上很难达到中国人民那样的水平,而且在一部分人们之间虽然不否认历史却存在着“厌烦提历史”、“不愿多说前辈的错误”的情绪,十分缺乏对受害国人民的同情和理解,加之战后日本长期轻视正确的历史教育的结果,在年轻人中间形成了一种“这是前辈干的事”的“无责任感”。

日语中日关系演讲稿范文

日语中日关系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日关系这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亚洲大家庭,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日关系也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时期。

今天,我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谈谈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 古代友好交往中日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3世纪,日本就开始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在佛教、汉字、诗歌等方面交流频繁,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奠定了基础。

2. 中日战争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段历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3. 战后和解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此后,中日关系不断发展,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二、当前中日关系现状1. 经济合作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双方在能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文化交流中日两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近年来,两国在影视、音乐、艺术等领域交流不断,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 政治关系在政治领域,中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为双边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在领土、历史、安全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一定分歧。

三、中日关系未来展望1. 坚持对话与合作面对未来,中日两国应坚持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2. 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双方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共同努力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3. 领土争端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中日两国应保持克制,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分歧,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4. 安全问题在安全领域,中日两国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未来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其影响深远。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最早的一次战争,并且也是影响两国关系最大的一次事件之一。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末,随着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割地赔款等不断的侵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而日本作为一个东亚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吸收与进步,迅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亚洲国家和强国。

两国之间的实力和地位的确存在巨大的差距。

1894年,日本企图利用朝鲜王朝内部的矛盾,对中国实行进攻,从而一举消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尽管当时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在欠缺科技和经验方面明显劣于日本。

加之当时朝鲜王朝内部有利于日本的因素,日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在朝鲜半岛,对中国的侵略随后也得以实现。

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进展1894年,日本向中国宣战。

由于中国在经济、军队实力、外交等方面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在战场上处于劣势的地位,因此,日本在甲午中荐战争中的战斗很快就占据了上风。

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内部更是存在矛盾,国内的政治不稳定也使中国在战争中的敌对形势更加严峻。

两国在海战和陆战中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激烈的较量,而中国的失利也是很快就展现。

陆地上,中国军队在黄海和渤海的海战中失利,更是在与日本的天津战役中被日本军队大败的尴尬下垂头丧气。

海上的战争同样惨烈,中国的营口、威海卫、旅顺等港口均被日军夺取,中国卫国战争进入了关键期,失利纪状时也与历史的胜利曾经有很大的区别。

而最终,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中国不得不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中国也因为这场战争而失去了对朝鲜和台湾两个重要的地区的控制,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较为深远。

三、中日两国关系经过甲午中日战争的变化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中国的清朝统治,揭开了中国未来百年尤其是20世纪的前奏。

而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战争带来的影响也是长期存在的。

首先,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开始面向外部世界,并逐渐与其他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经贸和外交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我们两国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往来。

秦汉之际,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日本列岛从渔猎采集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到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

南北朝时,日本史学界称为“渡来人”的中国移民,在日本传播了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的技术。

3至5世纪,汉字逐渐传到日本。

隋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

到了唐朝,中日友好交往更是盛况空前。

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大批前往中国。

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就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

吉备真备在唐18个年头,钻研儒家经典,学习律令、礼仪、音韵、天文和历法。

阿倍仲麻吕善诗能文,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陆续传入日本,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很好地融汇成自己的审美传统。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就整个日本历史来说,平安时代完成的最大贡献是利用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这生动地说明日本人民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的伟大人民。

从宋朝开始直至清朝前期,贸易往来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漫长的交往,两国人民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和重要纽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

一时之间,到日本求学考察成为时尚。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

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陈独秀、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

先后到日本求学的中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

不幸的是,19世纪末,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后,侵占了中国领土台湾。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一度占领中国的旅顺、大连。

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国军民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以上,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教导中国人民,那场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中国人民应该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为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周恩来总理不辞辛劳,亲自同日本各界广交朋友。

两国社会名流和广大民间人士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

1972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恢复了邦交。

中日关系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1978年,我们两国又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从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着重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

我们应该沿着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方向,发展持久的睦邻友好关系。

邓小平先生曾指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团结,中日两国亲密合作,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日两千多年交往的进程,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真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有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按照人民的意愿来进行,才会对他们的共同发展和整个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任何以武力侵略、奴役别国人民,或者把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其他民族,都必然带来浩劫和灾难,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个人类曾经付出惨痛代价才得到的基本教训,值得我们的今人和后人格外珍重。

在当今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平等互利,友好相处,以促进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国家,在丰富多彩的发展中不断地实现共同进步。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也是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国家。

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既有地理的优势,又有历史的渊源,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和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的认识。

第一,要百倍珍惜和维护中日两国人民历尽艰辛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

纵观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史,尽管有过严重的曲折,但睦邻友好是主流。

这要归功于两国的人民,也要归功于两国有远见的政治家。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两国的人民和政治家们,都要继续精心培育和发展这种友好关系。

有利于中日友好的事,要竭尽全力去做。

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事,决不要去做。

这样,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就能不断向前发展,就能永做好邻居。

第二,要正视中日关系史上出现的那段不幸经历,从中真正吸取历史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实践证明,搞军国主义,不仅给邻国带来深重灾难,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也使本国人民遭受危害,造成国力严重衰退的局面。

而今天日本所以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则是得益于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得益于同邻国和平相处。

因此,无论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出发,日本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国民和青年一代,而绝不能允许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势力重新抬头。

这样,中日友好才能不断加强,日本也才能进一步以和平发展的良好形象,博得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第三,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我们两国实现的友好关系,不仅凝结了两国人民在两千年交往中形成的传统友谊,也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当代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的。

我们应该以长远的观点来审视中日关系,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主题,排除各种干扰,严格按照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办事。

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真正建立面向新世纪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