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四端
孟子“四端”的经典意义
孟⼦“四端”的经典意义孟⼦“四端”的经典意义(根据2015年11⽉讲座稿整理)提要:孟⼦讲“性善”,不是指“⼈⼈⽣⽽唯善”。
关于这⼀点的争论,缘起于对“四端”的误读,本⽂将具体讨论。
孟⼦指出“⼈之异于禽兽者⼏希”,就在于能够经由“四端”的显现,反⾝⽽诚以上达“不忍⼈之⼼”的圣贤君⼦之道。
⼈⼈皆有这样的本质和潜能,叫做性善。
⼤家好。
今天的⼈⽂讲座,让我们⼀起来解读孟⼦关于“四端”的论述,了解孟⼦其⼈其学。
⾸先,要简单介绍⼀下孟⼦“四端说”的背景。
孟⼦名轲,⽣于公元前390年,是邹国(后来并⼊鲁国)⼈。
根据元⼈程复⼼撰《孟⼦年谱》,其时距离孔⼦去世(479 BC)已经89年。
很多⼈都听到过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
据《史记》,孟⼦⼩的时候,家在墓地附近,孟母看到孟⼦总是和邻家孩⼦们模仿丧葬游戏,认为不利于孟⼦的成长,于是搬家。
第⼆次住在集市附近,孟⼦常和买卖⼈游戏,孟母认为不利于他的成长,于是⼜搬家。
第三次住在学宫附近,看到孟⼦模仿礼仪规制,孟母⽅才满意了。
在母亲督促下,孟⼦“旦⼣勤学不息,遂成名儒”。
[注]孟⼦师从于⼦思(孔⼦的孙⼦),传承孔⼦之学,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善以譬喻说理。
也有关于孟⼦师承的不同说法,⽐如《史记》说是学于⼦思门⼈。
孟⼦四⼗三岁(公元前347年)因齐威王之招到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开始了游说诸侯的旅程。
他这⼀去,就在齐国住了三⼗多年。
孟⼦出世的时代,正值齐国重视申不害为代表的黄⽼法家思想、纵横家兵家、和杨墨学说。
《史记》说:“当是之时,秦⽤商鞅,楚魏⽤吴起,齐⽤孙⼦、⽥忌。
天下⽅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赵岐也说:“(孟⼦)以儒道游于诸侯。
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 《孟⼦题辞》所以孟⼦在齐国待了⼆⼗年,被认为是“迂阔于事”,很少有说话的机会。
到了六⼗三岁,孟⼦回到鲁国为母亲守丧三年。
丧满以后,孟⼦周游宋、滕、魏国,七⼗⼆岁再回到齐国见齐宣王。
读心之四端感悟
读心之四端感悟
心之四端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只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课文的主旨是通过“今人乍见儒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这一生活中的现象,推出人类普遍具有善心,进而指出人的善心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萌芽发端,就好像人的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在学习中,我让学生们联系生活来理解。
比如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具备了“恻隐之心”,光明正大光明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小事上不耍花样就具备了“羞恶之心”,谦虚有礼就是“辞让之心”的表现,能分辨恶真假就是“是非之心”。
国学经典,启蒙养正,启迪心智,完善人格。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在于学生们反复地诵读,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思考,整合资源,将经典与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相结合,将经典引入到生活中来。
如果我们整合各种学科资源,将诵读的经典内容生活化,日常化,可视化,以学生体验的方式呈现,那么可以大大促使学生深入认知,融汇贯通地理解、感悟,“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生长。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翻译
尽心尽力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其天也。
翻译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一篇,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篇章。
我下面引用的是杨伯峻《孟子译注》的翻译,我不完全但比较赞同这个翻译:【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孟子说:“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
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
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两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一开篇我来说说我对这一章的理解:孟子自称是孔子的私塾学者,后被称为“亚圣”,也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我认为孟子真正理解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代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初始阶段,孟子代表了儒家思想的初步完成。
孔孟代表了儒家的真正精神。
孟子是心学的源头,所以心在孟子那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尽其心者”的心是什么心?孟子之重视“心”,决不只在于它在认知方面的理性功能。
孟子更看重“心”的道德本性。
也就是说,在孟子那里,“心”不仅是一个认识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道德“本心”。
而孟子的,“尽其心者”的心指的就是这个道德本心,而不是认识之心。
那什么是认识之心呢?认识之心是人认知方面的理性功能,它的对象是外在客观世界,它的结果是形成各种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和知识。
比如我知道1+1=2,我知道水在零度会结冰,我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我知道怎样炒一个菜,我甚至知道怎么建造一栋楼,这都是属于认识之心的功能以及由此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如果拿孟子和荀子做一个对比,那么荀子所说的心是一种认识之心。
孟子所说的心是一种道德本心。
那什么又是孟子说的“道德本心”?我引孟子的一段话:【原文】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什么意思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恶心是义的萌芽;辞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孟子说的“仁、义、礼、智”,就是儒家崇尚的四种伦理道德,简称“四德”。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即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是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它们潜藏了人的完善和发展的一切可能性。
因此,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充分地加以发展、扩充和实现,也就对人性有了最深刻的认识。
真正认识了人性,就会有仁的自觉,这样就能体认、把握、上达天道。
“恻隐之心”居于“四心”之首,是人心固有的一种本能的情感活动,它排除了功利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才会产生其他三“心”。
人的“恻隐之心”既是“仁之端”,又是“仁”的核心,“义、礼、智”三德,皆是“仁”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即是说,仁、义、礼、智发端于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所以很容易做到。
后天的学习只是保有或扩大这些天性罢了。
人应该扩充这四端,使之像星星之火一样燃烧,像涓涓细流一样汇成长江大河,而不应该让它自生自灭。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民本(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周书康诰》的核心思想。
(2)A、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殷民”,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3、孟子的“仁政”(1)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政治上实行仁政。
(2)孟子继承孔子“仁”思想。
“仁”者爱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把家庭的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社会,即“仁政”。
在政治上实行民贵君轻的“以民为本”。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置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
孟子的“仁政”带有很强的人民性。
主张贵王贱霸。
(3)“仁政”对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主张用“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来说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4)“仁政”“以民为本”对当今社会发展影响很大。
4、荀子化性起伪,(1)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由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力欲望引起的。
人的自私自利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
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3)“性”是先天的恶性,“伪”后天的习得,人为地对人性矫正的结果。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翻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翻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翻译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
扩展资料:
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后人根据“四端”引申出成语:恻隐之心
拼音:cè yǐn zhī xīn,
释义: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侧隐之心人之端也孟子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恻隐之心”是孟子四心说的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包括四个方面,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论四端原文 译文
论四端原文译文【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1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2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
以不忍伤害别人之心,行为于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了。
所以说到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这个问题,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人们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交,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辨别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同情恻隐之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关系的开端,羞耻憎恶之心是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开端,谦让之心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是非辨别之心是开启智慧的开端。
一个人之所以有这四个开端,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
具有这四个开端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的,是自暴自弃;认为君王不能做到的,是伤害君王的人。
所有自身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懂得就会将它们发扬光大,就象刚刚点燃的火会蔓延,就象刚刚喷出的泉水会流到远处。
如果能充分发扬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充分发扬它,也就不足以侍奉父母了。
最新版《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网课答案
最新版《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网课答案1. 单选题孟子提出养心说,其中的“心之四端”指的是()。
没搜到哦~2. 单选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没搜到哦~3. 单选题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没搜到哦~4. 单选题子曰:“君子道者三”,孔子指的是()。
以上都对5. 单选题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的内涵是()。
君子不应该成为仅仅拥有某种技能并且以此为手段的工具型人才6. 单选题孔门四科中的文学指的并不是纯文学,而是()。
指礼乐、典章、制度、文献、学术等大的方面7. 单选题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一以贯之的是()。
忠恕之道8. 单选题孔子心目中的至德是()。
没搜到哦~9. 单选题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其中不包括()。
没搜到哦~10. 单选题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11. 单选题五伦指的是()。
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12. 单选题孔门四科指的是()。
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13. 单选题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狷”的意思是()。
进取且有所不为14. 单选题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这句话出自()。
董仲舒15. 单选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出自()《礼记》16. 单选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17. 单选题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18. 单选题下列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案例是()。
以上都是19. 单选题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
率性之谓道20. 单选题孔门四科中,以政事见长的是()。
冉有21. 单选题“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出自()。
《中庸》22. 单选题中庸之道的中庸指的是()。
不偏不易23. 单选题自古皆有死,()。
没搜到哦~24.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事亲之道?()以上都是25. 单选题“要盟也,神不听”的意思是()。
伦理学原理8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
“当一个乡村学校的老校长握着你的手跟你说想给制孩自子己们的换道上德新行的为课,桌这时是,道你德看心着理那第些二已层经“用道了德
几代人的老课桌,心都是酸的,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拒绝。”
意识”的体现。
事实上,陈宇是不鼓励直接用物质扶持支教的,但是遇到如此场景,他不忍心拒绝,所以在不违背
初衷的前提下,他既要想办法去满足这些要求,又要让关爱孩子关爱教育的行为影响到更多人。他关注 结果之余更重视过程,要的正是理念的散播。他认为陈德宇基在金帮的助生孩命子力们在的这这里样,一它种不道断德被情丰感富的、驱不动断被完 善的,只要平台是对,方向是对,依托以团队的创造力、下创,意将性这,也样会一生种发助出人很为多乐不,同热于心“公课益桌的漂观流念”升、 “百家墙”这样的案例来。“我们提倡“积小善,聚华茂为德自”己的的理一念种,把信这念个,意也识积传极播地开将来这,德种基信金念本传身要 超脱德基金,不仅仅是我在支教,我还要影响身边的人播,不给断他把人观。念这传是播道出德来心。理”第陈三宇层如“是道说德。信念”
——节选自中国足迹网
道德认识的目的
1.形成道德记忆,培养道德识别能力 2.理解道德意义 3.促进道德应用 4.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 5.帮助道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谢谢观看 THANKS!
陈宇,生于雷州半岛一个小山村的70后,高考以湛江市文科第二的成绩考进北京读大学。当城市 里的高楼大厦变得像村里的阿猫阿狗一样寻常时,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十多年后,陈宇回到家乡的 小学校,他为小学校续上断了十几年的奖学金。与此同时,他开始有一种期待———虽然不是每个人 都能走出去,但至少有人能够走进来。
1.除了人出生后最初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都是以先前具有的道德 知识和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为前提
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端”说的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较少涉及,这与孟子其他方面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现象形成强烈反差,不能不说是孟子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讨论,以求方家指正。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从这次谈话看,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尤其是同告子的辩论密切相关。
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告子等人的观点进行批驳。
那么,孟子与告子辩论是在什么时间呢?这无疑是我们讨论“四端”说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有学者多认为这次辩论是在孟子首次到齐国时,时间大概是在齐威王二十七年左右,如张秉楠说:“这场人性问题的争论当发生在齐国。
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汇编)
《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浅谈孟子四心四端说》孟子在儒学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仁”的精神被孟子所继承,并发展为”仁义”学说,概括起来即为仁、义、礼、智“四心”或“四德。
孟子认为人生只要四心不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四端”。
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对别人的同情,孟子定义为仁。
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孟子以仁为本,推行仁政和王道,与当时君王的虐政和霸道针锋相对。
在古代,若君王有恻隐之心,从而实现仁政可安抚人民。
在如今,我们的恻隐之心更加重要,它传承着孟子的思想,体现着深受儒家思想感染的中国文化。
当小孩溺水,贫者患重症,总会有人冒险入水相救,慷慨解囊相助。
关爱小动物,关注小虫,这些都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但是,当今的社会,这种文明已经慢慢淡去,我们应意识到这是一种危机,“扶不扶”已成为了当今的热点话题,一个以儒家文化而闻名的大国,这种现象是不应存在的。
同时,这也在人们的心中敲响了警钟。
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是要有羞耻心,孟子定义为义。
“义”是一个人处事、做事的标准,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耻辱就是是一种内向愤怒”。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害羞,事情就不好办了。
”羞耻之心,是一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道德意识,有了羞耻之心就会对不到的不正确的事产生一种抗拒感,约束着自己,拒绝去做那些不好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
当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自身的羞耻心会令我们感到更加愧疚,自责,使我们更好的改正错误,以后不会再犯。
羞恶之心会激励人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国式过马路”“碰瓷”中国旅客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听的我们面红耳赤,为我国的美好形象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四端”之心与人性本善——兼论以孟子为人性向善论者的理论误区
“四端”之心与人性本善———兼论以孟子为人性向善论者的理论误区云 龙【摘要】由“四端”之心出发以言人性本善是“孟子道性善”的关键理论环节。
“端”既有端始义,又有端绪义。
端始义是就人之成圣成德这一历程来说的,它内涵着以“善”为“端”而进于成圣成德这一动态生命实现的观念。
人性由此内在包含着一个“孳孳为善”、善善不断地先天动态结构。
向善论者多以经验论的方式来讲人性。
这种抽离“善”的先天内容讲人性的方法,与告子“生之谓性”的思维模式殊途同归,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性的消解。
孟子在心性论这一整体论域中,本乎“性”以言“心”,立于“本”以言“生”,从而将人性之“生”与“充端”的过程理解为人性自身的复“本”运动。
所以,充“端”实即复“本”,孟子的扩充善端说与人性本善论亦由此而为一内在关联的整体系统。
孟子所道之“性善”实为人性本善,而非人性向善。
【关键词】孟子;人性本善;“四端”之心;动态人性论;向善论中图分类号:B22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2-0152-07作者简介:云 龙,河南开封人,(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14ZDB003)孟子“性善”论所蕴含的人性本善内涵,是孟子思想体系乃至传统儒家道德学说成立的基石。
然而,古人以“性善”为人性本善的真理性共识,在现代遭到以人性向善论者为代表的“非本善论”的各路孟学研究者的质疑。
他们要么站在“同情”地理解孟子的角度,宣称孟子是人性向善论者,改头换面地否定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要么直接批判孟子人性本善的真理性。
这导致孟子“性善”论真实意蕴的消解,亚圣之义隐而不彰。
其中,对“四端”之心的误解性诠释构成向善论者否定孟子人性本善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从“四端”之心问题入手,对向善论者的偏颇之处进行疏解,对“孟子道性善”的人性本善内涵予以澄清。
一、“四端”与“善”“四端”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之心文言知识点
人皆有不忍之心文言知识点
1.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这不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那份善良和柔软嘛。
就像看到小孩子摔倒,你会忍不住去扶一把,这就是不忍之心在起作用呀!
2. “四端之心,恻隐为首”,比如说在路上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狗,你心生怜悯,这恻隐之心不就是表现嘛。
哎呀,谁能没有呢?
3. “不忍见其苦,此乃人性”,当朋友遇到困难伤心难过时,你也会跟着难受,想要去帮忙安慰,这就是人性中的不忍呀!
4. “见弱而怜,常理也”,看到老人提着重物艰难行走,你可能就会主动上去帮忙,这不是很正常的嘛?
5. “以不忍为怀,可修德也”,平时多对他人怀有不忍之心,多行善事,这不就慢慢提升自己品德了嘛。
像给流浪汉一些食物,不也是美德的体现嘛!
6. “心之不忍,行之有善”,比如看到有人被欺负,你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这就是把不忍之心化作了善良的行动呀!
7. “人有不忍,情之所在”,当你听到别人悲惨的遭遇会难过,这不就是有感情、有不忍之心的表现嘛。
8. “不忍之念,源于真心”,真心对待他人,才会有不忍的念头产生呀。
就像对家人的关爱,那就是最真实的不忍呀!
9. “人皆有不忍之心,此乃千古之理”。
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我们的不忍之心发挥作用呀,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对身边的一切保持一份不忍,这个世界不是会更美好嘛!
我的观点结论:人皆有不忍之心,这是我们内心最宝贵的东西,应该好好珍视和发扬。
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的作文
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的作文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有“四端”,就像我们都有两只手、两条腿一样自然。
什么是“四端”呢?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比如说,有一天你在路上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狗,心里觉得它好可怜,想要帮助它,这就是恻隐之心在发挥作用啦。
当你不小心做错了事,比如打破了花瓶,心里觉得很不好意思,害怕爸爸妈妈批评,这就是羞恶之心哟。
如果有小朋友跟你抢玩具,你愿意让给他先玩,这就是辞让之心。
还有啊,当你知道上课说话是不对的,认真听讲才是对的,这就是是非之心。
我们要好好保护和培养这“四端”,就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这样才能成为善良、有礼貌、懂事的好孩子!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很有趣的事情。
我们人啊,不仅有手手脚脚这四体,还有很重要的“四端”。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弟弟摔倒了,大哭起来,我马上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还安慰他不要哭,这时候我的心里就有一种感觉,这就是恻隐之心。
还有呢,在学校里,有个同学考试作弊,大家都觉得这样做不对,不喜欢他这样,这就是是非之心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当你得到了一块好吃的蛋糕,愿意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这就是辞让之心。
所以呀,我们要让这“四端”在心里长大,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健康强壮!
希望小朋友们都能记住哦!。
人之四端断句
人之四端断句
“人之四端”可以这样断句:“人之/四端”。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有四种发端,或者说是四种本性。
这四种发端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开端。
人具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