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瘟(乙肝相关肝衰竭前期)中医诊疗方案2x2

合集下载

付德才教授运用清热凉血调营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临床经验

付德才教授运用清热凉血调营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临床经验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年第 28卷第 1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1 ·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18.01.014
· 老 中 医 心 法 ·
付德才教授运用清热凉血 调营 法治 疗 乙型肝 炎相关肝衰
竭临床经验 冰
李赕 光 华 忠 过 小叶 付 德 才
无锡市第五人 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江 苏 无锡 ,244005)
之邪 ,热毒炽盛 ,邪盛正气不 虚或正气 偏虚 ,邪正相争 ,此时应驱 邪为主 。慢加急性肝衰竭 常是伏邪里 发 ,表现为湿热里证 ,见身 目尿黄 ,便结 ,纳呆 ,泛呕 ,舌 红苔 黄腻或 白厚腻 ;或兼 见表证 不 解 ,见恶 风 、发热 、头身痛 、皮疹等 。需要重用通腑泻 热之 品直折 鸱张热毒 』,有截 断之 功 。表 证未 解者 酌情 配伍 银翘 散 、桑 菊 饮等清里兼解表微汗 以驱表邪 。若邪 热化 火 ,疫毒 内陷,病情急 剧进展为瘟黄 ,表现为黄疸迅 速加深 ,见烦 躁不 宁或高 热 口渴 , 呕恶频繁 ,纳呆 ,疲惫 困重 明显 ,胁灼胁 痛 ,舌红绛 苔黄燥 ,脉 弦 大或弦滑数 。需清营凉血救 阴 、泻火解 毒 ,应及早使 用大 黄 、黄 芩 、黄连 、栀子 、紫草 、白花蛇 舌草 、龙胆草 、水牛角 等 ,配合通腑 攻 下灌肠等治疗 。此阶段时 间较短 ,如不予雷霆之力截断治疗 , 不 足 以 力 挽 狂 澜 。 2.2 肝 衰竭恢复 中后期 肝衰竭 中后期 表现为湿热毒邪胶着 , 而正气 虚损明显 ,故付 师重视扶 正祛邪 。肝衰竭 中后期类 似 阳 黄向阴黄转化 ,此 阶段黄疸 不甚 鲜 明,蕴 结肌肤 ,类 似“阴黄 ”, 临证则 投黄芪 、党参 、茵 陈、赤 芍 、鳖 甲、田七 、郁金 、茜 草 、青 蒿 、 柴 胡 、丹皮 、栀子 、佛手 、香橼 等药物 。此阶段 持续时 间较长 ,并 发症较 多 ,需坚守调整 ,以防邪毒复炽 。 2.3 肝 衰竭神志异常 肝 衰竭进 展至热 毒炽盛 ,毒 陷心包 ,湿 邪 阻遏 神窍可致神 昏,常出现反应 迟钝 ,计数 能力差 ,或认 知功 能下 降等失神表现 ,或有谵 妄 、烦 躁不 安等性格 改变 ,或 目光晦 暗、嗜睡等 。付师认 为 此时需 急 予安 宫牛 黄丸 ,或配伍 水 牛角 (大剂量 )、玄参 、莲 子心 、菖 蒲等 开窍 醒神清 心之 剂 ,此为 防治 神 昏 凶 险逆 证 的关 键 。 2.4 注重补脾气养肝 阴 付教 授认 为肝衰 竭之 阴黄 由于 肝郁 湿 阻导致 ,早期患者感染湿热疫毒 ,肝气不疏 ,克伐脾土 ,日久则 脾虚不能运化水 湿致 水湿困阻 ,气机不 畅致络 脉瘀 阻。此外 ,由 于病程长 ,或因错用或过投寒 凉药物 ,热证 逐渐 减少 ,湿邪则 迁 延缠绵 ,正气渐虚 ,肝脾 肾受损 ,故虚实夹杂常见 。肝为 刚脏 ,体 阴用 阳,主升主动 ,调节一 身气 机 ,其病 以实证为 主 ,其虚多为肝 阴虚 、肝 血虚 ,故养肝 阴尤 为重 要 ,但不可使用滋腻之 品 ,防助湿 胶着 ,常选 用 白芍 、生地 、枸杞 、石斛 、五味子等 。

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肝瘟湿热瘀黄证)理论探析和运用体会

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肝瘟湿热瘀黄证)理论探析和运用体会
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1)凉血解毒化瘀方加减。方组:赤芍60g、丹参30g、虎杖20g、茵陈30g、石菖蒲20g、大黄15g、栀子12g、茯苓30g、车前子30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2)赤丹退黄方水煎行高位保留灌肠。方组:赤芍60g、丹参30g、虎杖20g、茵陈30g大黄15g、乌梅30g,水煎成150ml,临睡前高位保留灌肠,每日1次,12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4天,连续使用2个疗程。(3)穴位注射。予丹参注射液1ml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注射,左右交替,每日一次。(4)中药贴敷。取赤丹退黄方打粉备用,方组:赤芍60g、丹参30g、虎杖20g、茵陈30g大黄15g。用时以生姜汁调制成药饼,选用肝俞、胆俞、期门、神阙等穴,外敷固定,每日1次,疗程一月。(5)应用肝病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进行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于病床,暴露肝区,以两个电极并置期门及肝俞,根据患者耐受调整频率及幅度,一天一次,每次30分钟,15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
1.3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1)营养支持。予以静脉输注同型冰冻血浆200ml,50ml浓度20%人血白蛋白,以2次/w;(2)护肝治疗。予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0ml:50mg)150mg;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复方制剂:每1ml中含门冬氨酸应为79~91mg、镁3.9~4.5mg、钾10.6~12.2mg。)20ml;均加入5%浓度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静脉滴注,以1次/d。经检测患者HBV-DNA>1000IU/ml,需加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口服,以1次/d。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均依据《肝衰竭诊疗指南》诊断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且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对于湿热瘀黄证型的诊断,且患者均于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研究排除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晚期以及肝癌患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禁忌症患者。

肝瘟(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肝瘟(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肝瘟(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1.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1.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脱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暧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院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暧气,□淡乏味,便澹,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临床研究

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临床研究

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临床研究∗肖志鸿;吴丽;林立;陈国良【摘要】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凉血法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

方法将64例热毒炽盛型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30例与西医治疗组34例。

西医治疗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法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以病情脱离肝衰竭早期为研究终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prothrombin activity,PTA)、HBVDNA载量、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血氨水平变化。

结果经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患者的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TBIL)、PTA、血浆内毒素、TNF-α及血氨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并且中西医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西医治疗组(P<0.05),而HBV DNA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而西医治疗组为52.9%(P≈0.048<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和44.1%(P≈0.040<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清热解毒凉血法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进展为中期以及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此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clearing heat, detoxicating and cooling blood therapy for early stage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HBV-ACLF) and to research its therapeutic mechanism. Methods Totally 64 early stage of HBV-ACLF patients with excessive toxic heat pattern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group of 30 cases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of 34 cases. The Western medicinegroup was given Wester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group was added with oral and high retention enema of clearing heat, detoxicating and cooling blood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outcome measure was made when patients have been out of the early stage of HBV-ACLF liver function,prothrombin activity, HBV DNA, plasma endotoxi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and plasma ammonia from baseline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 betwee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group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otal bilirubin,prothrombin activity, plasma endotoxi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plasma ammonia,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0. 05).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group was obviously less than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 in HBV DNA between two groups(P>0. 05 ).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76. 7% i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group, compared with 52. 9% in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0. 048<0. 05). 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was 20. 0% i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group, compared with 44. 1% in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0. 040<0. 05). No obviou s adverse event occurred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 Conclusion The clearing heat, detoxicating and cooling blood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rogress of HBV-ACLF in early stage, and also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This integrative therapy could be introduc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warrants further study.【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0【总页数】4页(P1403-1406)【关键词】清热解毒凉血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作者】肖志鸿;吴丽;林立;陈国良【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厦门361009;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厦门361009;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厦门361009;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厦门361009【正文语种】中文【临床研究】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是指在慢性乙肝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

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

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作者:肖志鸿吴丽陈国良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并总结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经验。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热毒炽盛型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30例,西医治疗组34例。

西医治疗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法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2个月的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度(PTA),及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同一时间点与西药治疗组比较,ALT、AST、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l、CHE、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肝衰竭;清热解毒凉血法;乙肝病毒;中西医治疗2006年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将肝衰竭定义为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并将其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我国是以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为常见。

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中医学“急黄”“瘟黄”范畴,中医基本病机为热毒炽盛,本研究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法,及早急投重剂之清热解毒凉血方口服同时应用自创的蘡薁合剂保留灌肠,多途径给药,观察并总结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热毒炽盛型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30例,西医治疗组34例,均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知情同意。

中西医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76岁,平均(67.5±3.2)岁;西医治疗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8~81岁,平均(69.4±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技能提升】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技能提升】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技能提升】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中华中医药学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2]及《中医内科学》拟定[3]。

(1)以身目、小便色黄,或迅速加深、重度乏力、纳差为特征。

(2)黄疸持续不退,色泽鲜亮或晦暗,或有呕恶、腹胀、腹痛、尿少等,或有神昏、出血等。

(3)有疫毒感染或药毒病史,或长期、大量饮酒史,或胁痛、积证久不愈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4]。

诊断标准: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①血清TBIL明显升高;②白蛋白明显降低;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④有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⑤肝性脑病。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2]拟定。

(1)湿热蕴毒证:起病急骤,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口干口苦或口渴但饮水不多;鼻齿衄血,或皮肤瘀斑;胁下痞块;小便短赤,大便不调或秘结;舌质红或紫暗,或舌见瘀斑瘀点,苔黄(厚)腻,脉实有力。

(2)瘀热蕴毒证:身目俱黄或迅速加深,极度乏力,纳呆呕恶,口干,尿黄赤,大便秘结,或鼻齿衄血,皮肤瘀斑,嗜睡、昏狂谵妄,胁下痞块,舌质绛红,瘀斑瘀点,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脉弦数。

(3)阳虚瘀毒证:身目黄染、色黄不鲜,畏寒肢冷,面色恍白;纳差,腹胀或痛,便溏或饮冷则泻;腹水征(+),或双下肢水肿,或颜面浮肿,小便不利,或夜尿频;舌体大,舌边有齿痕,舌质淡暗或紫暗,苔白腻,或水滑,脉沉迟。

(4)阴虚瘀毒证:身目黄染、色黄晦暗,腰膝酸软,面色晦滞或黧黑;腹胀、呕恶纳少、乏力,头晕目眩,烦热口干,小便黄赤、量少,或有牙宣、鼻衄,烦躁神昏;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沉迟或沉细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7.006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通信作者:王宪波,wangxianbo638@163.com(ORCID:0000-0002-3593-5741)摘要: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黄疸急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碍等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是其主要特征。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学属于“急黄”“瘟黄”“肝瘟”等范畴,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的内科治疗手段。

本指南以解决“中西医临床关键问题”为导向,工作组参考PICO(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原则构建ACLF相关临床问题,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在对近10年ACLF中西医结合疗效临床证据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参考最新发表的国际、国内相关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并广泛征求多学科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ACLF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进一步提高我国ACLF诊治水平。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诊疗准则Guidelinesfor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ChineseAssociationofIntegrativeMedicine,ChinaAssociationofChineseMedicin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orrespondingauthor:WANGXianbo,wangxianbo638@163.com(ORCID:0000-0002-3593-5741)Abstract: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isaclinicalsyndromewiththemanifestationsofliverfailuresuchasacutedeepeningofjaundiceandcoagulationdisorderduetovariouspredisposingfactors,characterizedbymultipleorganfailureandhighmortalityratewithinashortperiodoftime.Interm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CLFbelongstothecategoriesof“acutejaundice”,“scourgejaundice”,and“liverfailure”,andnowthereisstillalackofspecificmedicaltreatmentmeth odsinclinicalpractice.Withtheorientationof“keyclinicalproblems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heguidelines,theworkinggroupconstructedtheclinicalproblemsassociatedwithACLFbasedontheprinciplesof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andOutcomesandfollowedtheprinciplesofevidence-basedmedicine.Throughsystematicre viewandobjectiveevaluationoftheclinicalevidenceconcerningtheefficacy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erapyforACLFinthepast10years,theguidelinesweredevelopedwithreferencetothelatestdiagnosisandtreat mentguidelinesandexpertconsensusinChinaandgloballyandthecommentsfrommultidisciplinaryexperts,inordertopro videguidanceandreference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LFamongcliniciansandfurtherimprovethediagnosisandtreatmentlevelofACLFinChina.Keywords: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IntegratedChinese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Therapy;PracticeGuideline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调护等,供各级医疗机构的肝病科、传染科、消化科、急诊科、中医消化科、中医感染病科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的使用。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 2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 2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一、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方剂出处】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

由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组成。

能够泄热,利湿,退黄。

适应症临床表现为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

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张卓效方剂。

甘露消毒丹出自《医效秘传》。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贝母五两。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或神面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制大黄、滑石、黄芩、虎杖、射干、连翘、薄荷、贝母等【饮片要求】处方中各饮片均应符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均称《药典》)中相关的要求。

(有特殊要求的列出,未有特殊要求的遵照《药典》规定)【随症加减】便秘重者加大黄;胁痛者加柴胡,郁金;腹胀重者加厚朴,山楂[1]。

【方论】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煎煮及服用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超过药材表面2-3公分,浸泡20-30分钟,大火煮开后,文火煎煮40分钟后将药汁沥出。

药渣加水后煮开,文火煎煮30分钟后,沥出药汁。

将两次的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服。

茵陈蒿汤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煎1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时,去滓热服,仍须食后。

但此疟只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

甘露消毒丹原方上药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二.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方剂出处】出自《伤寒论》。

由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组成。

肝瘟(乙肝相关肝衰竭前期)中医诊疗方案4

肝瘟(乙肝相关肝衰竭前期)中医诊疗方案4

肝瘟(乙肝相关肝衰竭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拟定。

(1)以身目、小便色黄,且短期内迅速加深,重度乏力,纳差为特征。

(2)黄疸持续不退,色泽鲜亮或晦暗,或有呕恶、腹胀、腹痛、尿少等。

(3)有疫毒感染者。

2.西医诊断: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及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肝病学会联合制定的《肝衰竭诊治指南》拟订。

有明确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证据,如HBV血清检测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核心抗体(抗HBc)阳性,e抗原(HBeAg)可阳性或阴性;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阳性,并符合如下条件者:(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黄疸升高,总胆红素(TBil)≥51μmol/L,但≤171μmol/L,且每日上升≥17μmol/L;(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5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1.6。

(二)证候诊断疫毒炽盛证:身、目、小便色黄、迅速加深,腹胀腹痛,口渴,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湿热内蕴证:身、目、小便色黄,腹胀脘痞,倦怠乏力,口苦、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大便多干结或黏滞不畅。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疫毒炽盛证治法:清热泄火、凉血解毒。

(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水牛角、黄连、升麻、炒栀子、茵陈、生大黄、赤芍、蒲公英、金钱草、甘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饮食疗法:宜食甘凉,忌食辛辣、温燥动火之食物。

宜清热养阴,润肠通便之品,如:绿豆、冬瓜、木耳、香蕉、西瓜等。

2.湿热内蕴证治则:清热利湿、通腑解毒。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基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中医临床与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中医临床与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2 0 1 3 第十五卷 第 五期
*V o 1 . 1 5 N o . 5
挖掘、 分 析 的要求 , 达 到“ 信 息采集 全 面化 、 采 集 系 统标准化、 采 集 内容 标 准化 、 病 历 存 储结 构 化 ” 要 求【 , 适应 中医临床研究发展 。 1 . 1 . 1 遵循 国 家和 行 业 相 关标 准 与 规 范
人 体 的整 体状 态 , 理念 超 前 , 方法先进 , 但 缺 乏 相 应 的技术手段 , 记录实践的技术仍然停 留在千余年前
临床数据 , 形 成蕴含 丰富 临床经验 和临床规律 的数 据库 , 实现运 用 多种数 据 分析方 法 , 发 掘 中 医药 诊 治的科学 内涵 , 支 撑 国家 中医临床研 究基地 重点病 种—— 乙型肝炎相 关性肝 Hale Waihona Puke 竭 ( 肝瘟 ) 的研究 , 在 此
遵 循 国家 和 行 业 相 关 标 准 与 规 范 ,如 I C D 一 1 0 、
1 . 5 系 统 结 构
乙 型肝炎 相关 性肝 衰竭 ( 肝瘟 ) 的 中医临 床 与 科研 信息 共享 系统 结构 可 分为数 据 采集 、数据 转 储、 数据分析 3个部分 , 具体 见 图 1 。
修 回 日期 :2 0 1 3 — 0 7 — 0 2

国家中 医药管理 局 中医药行 业科研 专项 ( 2 0 1 2 0 7 0 0 1 ) : 全 国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 息共享关键技术及 应用研 究——全 国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 研 信息共 享的推 广应 用研 究 , 总课题 负责人 : 刘保延 , 子课题 负责人 : 熊焰 。
★★ 通讯作 者 : 胡铁骊 , 高级统计 师 , 信 息中心主任 , 主要研 究方 向: 医院信 息管理 与 医院统计 。

中西医结合救治急性肝衰竭病例体会

中西医结合救治急性肝衰竭病例体会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җ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8-B U C M X J K Y 013);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发展资金医疗卫生(扶持类)项目(20170405190544730);深圳市龙岗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L GW J 2021-083)通信作者:徐拥建,E -m a i l :h i m i @163.c o m第一作者:杨英,E -m a i l :262107600@q q.c o m 中西医结合救治急性肝衰竭病例体会җ杨英1黄裕华1,徐拥建2胡世平1[1.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广东深圳518172;2.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116]ʌ摘要ɔ 急性肝衰竭(A L F )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病死率极高,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㊂热毒和瘀血是A L F 病机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法可抑制肝细胞凋亡,是中医药治疗A L F 的重要治则㊂中医药在干预A L F 方面应扬长避短,避开中医药治疗急重症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危重患者的诊治抢救过程中,应重视现代医学技术及药物的应用,运用中西医结合救治A L F ㊂ʌ关键词ɔ 急性肝衰竭;热毒;血瘀;中西医结合;赤芍承气汤;五苓散;五皮饮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26急性肝衰竭(a c u t e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A L F )是指既往无肝病基础,但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导致肝脏的合成㊁解毒㊁排泄㊁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进而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㊁黄疸㊁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㊂A L F 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以肝脏的炎性损伤及肝细胞凋亡㊁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2]㊂A L F 归属中医急黄 瘟黄 肝瘟 等范畴,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之邪侵袭机体,导致湿热相搏,瘀毒互结[3]㊂在临床上,除内科基础治疗㊁肝脏移植外,人工肝支持治疗逐渐兴起,而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㊂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成功救治A L F 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㊂1 病例介绍患者,女,19岁,因 身目黄染㊁乏力7d 于2020年8月28日入院㊂现病史:患者7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黄染,乏力疲倦,发热,于当地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随后至当地某医院查凝血酶原活动度(P T A )18%,凝血酶原时间(P T )38.7s ,凝血酶时间(T T )26.7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 T T )64.2s ,血氨(AMO N )108μm o l /L ㊂腹部彩超显示:脾稍大,余未见明显异常㊂否认既往特殊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㊂刻下症:患者嗜睡,乏力,身目黄染,伴口干口苦,头晕,恶心欲呕,纳少,夜寐欠安,小便偏黄,大便每日1~2次㊂舌红,苔黄腻,脉弦滑㊂体格检查:体温37.0ħ,脉搏72次/分,呼吸频率18次/分,血压118/71mm H g (1mm H g ʈ0.133k P a ),精神差,意识欠清,对答欠切题,计算力㊁判断力下降,扑翼样震颤弱阳性,肝掌㊁蜘蛛痣阴性,全身皮肤及黏膜及巩膜重度黄染㊂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阴性,肝脾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㊂实验室检查:当日急查P T43.2秒,P T A 17%,谷丙转氨酶(A L T )472U /L ,白蛋白(A L B )33.7g /L ,胆碱酯酶(C H E )2305U /L ,总胆红素(T B I L )341.4μm o l /L ,直接胆红素(D B I L )199.9μm o l /L ,甲胎蛋白(A F P )327.8I U /m L ,乙肝两对半定量㊁甲型肝炎抗体-I g M ㊁戊型肝炎病毒抗体-I g M ㊁丙型肝炎病毒抗体㊁E B 病毒壳抗原I g M 抗体㊁E B 病毒壳抗原I g A 抗体㊁E B 病毒早期抗原I g A 抗体㊁单纯疱疹病毒(H S V )-ⅠI g M 抗体㊁H S V -ⅡI g M 抗体㊁H S V -ⅡI g G 抗体㊁风疹病毒(R V )-I g M 抗体㊁巨细胞病毒(C MV )-I g M 抗体均为阴性;C MV -I g G 抗体㊁H S V -ⅠI g G 抗体㊁H S V -ⅡI g G 抗体㊁R V -I g G 抗体为阳性㊂自身免疫性肝炎三项:抗核抗体(A N A )核颗粒型(1ʒ320)+胞浆型(1ʒ320),余阴性㊂结合患者症状㊁体征㊁辅助检查,西医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原因不明)㊁肝性脑病;中医诊断为黄疸-阳黄,辨证为热毒瘀结证㊂2 治疗过程患者入院1d 立即给予静脉滴注谷胱甘肽㊁复方甘草酸苷㊁多烯磷脂酰胆碱以保护肝细胞,静脉输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以退黄,促肝细胞生长素以促肝细胞生长,门冬氨酸鸟氨酸以降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后,再予乳果糖+白醋+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口服乳果48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糖通便,调节肠内酸碱度;口服双环醇片降酶;静脉输注新鲜血浆㊁冷沉淀因子补充凝血因子;先后静脉输注甲硝唑㊁左氧氟沙星㊁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以抗感染,早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每日在凌晨3点㊁晨起㊁睡前分别泵入50%葡萄糖40m L 能量支持㊂入院2d 后,患者A F P ㊁C H E ㊁P T A 不断升高,患者嗜睡,对答欠切题,身目黄染,腹胀乏力,口干口苦,头晕,恶心,食入即吐,纳差,小便偏黄,大便每日1~2次㊂舌红,苔黄腻,脉弦滑㊂在上述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㊂中医辨证:热毒内蕴,热重于湿㊂治以凉血解毒,泄热通腑㊂拟赤芍承气汤治疗㊂处方:赤芍60g ,大黄30g ,枳实30g ,厚朴30g ㊂每日1剂,冲入玄明粉配方颗粒6g ,每日2次,每次200m L ,连服3剂㊂视大便次数调整服药剂量,一般调整至每日大便次数3~5次为佳㊂服药后腹胀有所缓解㊂入院3d 后,T B I L353.4μm o l /L ,P T A31%㊂行血浆置换术后,T B I L 水平降至269.7μm o l /L ㊂入院4d 后,患者出现浅昏迷㊁低钾血症,大小便失禁㊂入院5d 后,T B I L322.5μm o l /L ,再次行血浆置换术㊂入院7d 后,患者肝功能合成相关指标开始好转,不适症状逐渐改善㊂入院10d 后,进一步查H B V -D N A 定量低于检测值,患者身目黄染,双下肢水肿,少许乏力,扑翼样震颤(ʃ),双肺呼吸音减弱,腹膨隆,肝区叩击痛弱阳性,腹部无压痛,反跳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红,苔白腻,脉沉缓㊂查胸腹水彩超提示大量胸㊁腹腔积液㊂中医辨证:脾虚湿困㊂治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㊂拟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㊂处方:黄芪50g ,川芎10g ,桂枝10g ,猪苓30g ,泽泻15g ,桑白皮15g ,五加皮15g ,茯苓皮30g ,车前子15g(包煎),大腹皮30g ㊂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200m L ,连服4剂㊂入院14d 后,患者胸腹水量减少,双下肢水肿减轻,T B I L212.8μm o l /L ,黄疸消退缓慢,大便难解㊂舌红,苔白腻,脉沉缓㊂中医辨证:湿热留恋㊂治以清热通腑和胃,利湿退黄㊂处方:赤芍60g ,厚朴30g,大黄30g ,枳实30g ,茵陈30g ,虎杖30g ,金钱草15g ,海金沙15g ,六神曲15g ,炒鸡内金15g ,麦芽15g ,淡竹叶10g ㊂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200m L ,连服14剂㊂入院17d 后复查乙肝两对半:H B s A g ㊁H B e A g 阴性,H B s A b ㊁H B e A b ㊁H B c A b 阳性㊂入院30d ,P T ㊁P T A ㊁A L T 均正常,TB I L48.9μm o l /L ,D B I L37.9μm o l /L ,C H E4364U /L ,A F P323.9I U /m L ,肝功能恢复良好,患者身目黄染不明显,无下肢水肿,无乏力,饮食㊁睡眠及二便正常㊂舌红,苔白,稍腻,脉沉缓㊂腹部彩超:肝实质回声稍增强,双侧胸腔㊁腹腔未见积液,余未见明显异常㊂中医辨证:湿热留恋,肝络瘀阻㊂治以利湿退黄,活血通络,疏肝理气㊂处方:茵陈30g,虎杖30g ,金钱草30g ,海金沙15g ,丹参30g ,延胡索15g ,桃仁15g ,红花10g ,郁金15g ,炒川楝子10g ,北柴胡10g ,六神曲15g ,葛根30g㊂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200m L ,出院带药30剂㊂出院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于当地医院复查,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㊂3 讨论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而是一种功能性诊断,其核心临床表现及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肝性脑病和脑水肿㊂A L F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在现有的研究中,肝细胞凋亡和免疫损伤仍是肝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㊂本案患者从病史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上看,符合A L F 的诊断标准[4]㊂目前A L F 缺乏治疗的特效药物和手段,因此,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如重度细菌或真菌感染㊁电解质紊乱㊁消化道出血㊁肝性脑病㊁肝肺综合征㊁肝肾综合征等㊂笔者认为在起病初期,加强支持治疗非常重要,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消耗;推荐高碳水化合物㊁低脂㊁多维生素饮食,并进行静脉补充能量,多以高浓度葡萄糖液为主,所以早㊁中㊁晚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泵入以补充能量;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输注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㊂其次,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及生长,降低肠道内毒素,降血氨;纠正电解质紊乱㊁抗感染等一般性治疗㊂第三,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以顿挫黄疸上升趋势,改善肝细胞生长环境,尤其是置换后肝细胞受到新鲜血浆的刺激,有效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生长㊂第四,针对病因学的治疗㊂患者入院前有短期使用药物史,所以不能排除药物性肝损伤;入院后血清病毒学检查无异常,所以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考虑也可能是处于相关病毒学感染的窗口期,到病程后期复查发现H B s A b 由入院时的阴性转化为阳性,因此推测患者为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A L F 可能性较大㊂根据A L F 的临床特征,将其归于中医 黄疸 急58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黄 瘟黄 等范畴,合并出血㊁腹水㊁肝性脑病时,则分属 血证 鼓胀 肝厥 等范畴[5]㊂中医认为,A L F的基本病机主要是热毒内蕴㊁瘀血内阻,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凉血为法[3]㊂汪承柏等[6]提出瘀㊁热为肝衰竭的主要病机,首创行气破血法,重用赤芍治疗高黄疸血症,取得显著疗效㊂周仲瑛教授[7]提出湿热疫毒是肝衰竭的主要病因,运用大黄通腑退黄㊁荡涤热毒,防止邪毒内陷,是治疗本病的要药㊂本案患者疾病初期表现为嗜睡㊁身目重度黄染㊁腹胀㊁口干口苦㊁恶心㊁纳差㊁舌红㊁苔黄腻㊁脉弦滑等症,中医辨证为热毒内蕴㊁热重于湿证㊂当湿热疫毒之邪侵入机体后,迅速深入营血,热毒与血相搏,瘀血内生,血脉不畅,影响体内脏腑气血经络相互贯通,气机不利,使邪热难以清解,热毒壅滞体内,造成肝衰竭㊂治疗上以凉血化瘀解毒㊁通腑泄热为法[8]㊂因此,运用深圳市名中医杨大国教授的赤芍承气汤治疗A L F,方中重用赤芍㊁生大黄凉血活血,通腑泄热,辅以枳实㊁厚朴行气下气㊂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中病即止的原则㊂患者服用3剂后,排便臭秽,腑气通畅,腹胀缓解,肝功能较前改善,顿遏疾病进展㊂在对标实之瘀㊁热㊁毒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固护正气㊂‘金匮要略“提出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的治未病思想,对A L F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㊂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脾气壅滞,又可影响肝气疏泄㊂该患者服用前方中药后腹胀缓解,口干口苦消失,但出现双下肢水肿,少许乏力,舌红,苔白腻,脉沉缓㊂辨证为脾虚湿困,考虑处于正邪交争中,邪退正损,有两败俱伤之象,此时应扶正益气㊂治以益气活血㊁温阳利水之法,拟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㊂笔者在本案中重用黄芪,黄芪归肺㊁脾经,不仅可增强五苓散利水消肿的作用,还可发挥益气行水之效,佐少量川芎以消黄芪之壅滞㊂此外,化湿时尽量采用淡渗利湿药,如茯苓㊁猪苓等,不宜过用或久用苦辛温燥之品,以免耗伤脾胃之阴㊂五苓散和五皮饮均为利水渗湿剂,合用具有健脾理气㊁利水渗湿之功,从而达到消除腹水及双下肢水肿的目的㊂本案患者入院半个月后胸腹水减少,黄疸逐渐消退但较缓慢,双下肢水肿减轻,大便难解,舌红,苔白腻,脉沉缓,考虑正胜邪退,处于湿热留恋㊁肝络瘀阻之期,一旦治疗失当,易转入 残黄 阶段,使疾病缠绵难愈,故如何把握祛邪与扶正之度,是治疗的难点㊂因此,治疗时酌加健脾和胃药物,有利于正气复而邪毒祛[9]㊂此时患者悉症俱减,独见大便难解,宜抓住主症,利胆以清郁热,通腑以清余热,仍以赤芍承气汤化裁,加用清热利湿之茵陈㊁虎杖㊁金钱草㊁海金沙㊁淡竹叶,同时配伍六神曲㊁鸡内金㊁麦芽等健脾和胃之品,以促进脾胃运化㊂后期患者症状均有好转,考虑肝病日久,正胜邪退,但余毒未净,内郁肝胆,导致肝络瘀阻,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治疗上以利湿退黄为法,但结合临床实际,常佐以活血通络㊁疏肝理气之品,盖因 久病必瘀 ,肝病迁延导致疏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脏腑㊁经络的瘀滞[10]㊂茵陈㊁虎杖㊁金钱草㊁海金沙清热利湿退黄;佐以丹参㊁延胡索㊁桃仁㊁红花㊁郁金行气活血通络;配伍北柴胡㊁炒川楝子疏肝理气;六神曲㊁葛根固护胃气㊂患者服用后病情逐渐好转,3个月后随访基本痊愈㊂笔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中医对A L F的理论认识,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病机,辨证论治,合理组方,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希望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 L F提供参考和借鉴㊂参考文献[1]李会,苏海滨.‘2020年美国重症医学会指南:重症监护室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5):991-995.[2]B E R N A L W,W E N D O NJ.A c u t e l i v e r f a i l u r e[J].N E n g l J M e d,2013,369(26):2525-2534.[3]刘慧敏,高方媛,李玉鑫,等.解毒凉血方对急性肝衰竭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J].北京中医药,2022,41(3):248-254.[4]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2):164-171.[5]许开亮,林兆奋,雷鸣.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5(3):89-93. [6]江承柏,贺江平.行气破血法治疗重度黄疸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46例分析[J].光明中医,1995,11(1):11-12.[7]周仲瑛.重症肝炎辨治述要[J].新中医,2002,34(3):3-6.[8]张仁峰,马锋,赵秀芳.从湿热论治急性黄疸型肝炎[J].中国民间疗法,1997,5(6):36.[9]高方媛,王宪波.论健脾和胃法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4):1184-1186. [10]侯留法.黄疸病机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1997,5(1):4.(收稿日期:2022-11-08)[编辑:白晓晖]68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

治疗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肝病是非常复杂的疾病,也是极不好治疗的疾病,多数肝病经过治疗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受到环境、病菌等影响则会复发,严重时还会演变为更严重的肝病,比如肝硬化,此时再不治疗则会发展为肝癌,患者必须及早发现肝病的症状,再通过有效的方式医治,治疗肝病的中医方法可缓解病情,那么治疗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中医一般将慢性肝病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若干证型。

但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即虚寒和实热,或者命名为“阳证”和“阴证”。

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对虚寒证则需要用补法,用热药;对实热证就应该用用清法,用寒凉药。

最常见的热药如: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等;最常见的寒凉药如茵陈、黄连、板蓝根等。

患者应该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才不至于被误诊误治,否则常出现“火上浇油”或“雪上加霜”的情况。

现在市场上治疗肝病的中成药大多偏于寒凉,如果服用后出现便溏、胃痛等情况就是误治的后果。

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少,一般出现不良反应均由药物使用不当所致,而非来自药物本身。

1、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

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

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

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

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

方用: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

若欲多服去栀子。

2、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

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

乙肝的中药治疗方剂

乙肝的中药治疗方剂

乙肝的中药治疗方剂文章目录*一、乙肝的中药治疗方剂*二、乙肝治疗的注意事项*三、中医治疗乙肝的方法乙肝的中药治疗方剂1、乙肝的中药治疗方剂1.1、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1.2、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1.3、虎杖根500克、北五味子250克、蜂蜜1000克,将虎杖、五味子洗净,用砂锅加水浸泡半小时,水量以浸没药物为度。

中火煎沸后,改用小火煎半小时,取汁150毫升,再加水煎取汁150毫升,弃渣,将头、二煎汁及蜂蜜一起倒入大砂锅内,小火煎沸5分钟,冷却装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5-10毫升。

饭后开水冲服,两个月1疗程。

2、导致乙肝发生的原因不良的饮食习惯时导致乙肝的发生,如果乙肝如果患者经常食用油腻、油炸、辛辣食物等食物,会加重患者的肠胃付负担,间接导致感染的发生。

此外,由于营养不良,比如偏食、挑食、大量抽烟等,会导致患者身体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导致乙肝疾病的发生。

家族性传染,其中主要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的两种形式,而且以母婴传播为主要方式。

如果母亲为阳性,所生子女如果没有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则很有可能是乙肝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

滥用肝损害药物导致乙肝的发生,许多非处方药物都会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口服降糖药等药物,可能会导致乙肝患者发病。

3、乙肝症状表现3.1、常会见到乙肝患者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体液、排尿和排粪的颜色改变,使其变为黄色。

黄疸的原理是由于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从而使尿液颜色变黄,主要见于黄疸型肝炎。

当天热出汗饮水不足、服用一些药物等也可引起尿液颜色的改变,应注意区别。

肝瘟诊断与治疗PPT

肝瘟诊断与治疗PPT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携带者
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等地区
易感人群:所有人群均易感,但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03
肝瘟的诊断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不退
黄疸:皮肤、眼睛、尿液等出现黄染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升高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肝脾肿大:肝脏、脾脏肿大,触诊可发现
心理支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焦虑和抑郁
对症治疗
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并发症治疗:针对肝瘟引起的并发症进行治疗,如肝硬化、肝癌等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素、干扰素等
抗纤维化治疗: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秋水仙碱、吡非尼酮等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等
病因:主要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地区: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
危害: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肝瘟的分类
急性肝瘟:发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
慢性肝瘟:发病慢,病程长,症状不明显
重型肝瘟: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轻型肝瘟: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肝瘟的流行病学特点
并发症:肝昏迷、肝肾综合征等
诊断标准
单击此处
单击此处
单击此处
单击此处
单击此处
单击此处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肝硬化:肝脏长期受损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
药物性肝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的肝损伤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肝脏导致的肝损伤

古时的“肝瘟”即现在的“肝炎”?中医教你根据症状辨证用药

古时的“肝瘟”即现在的“肝炎”?中医教你根据症状辨证用药

古时的“肝瘟”即现在的“肝炎”?中医教你根据症状辨证用药传染性肝炎是由两种(或多种)嗜肝组织的病毒所引起的全身传染病。

祖国医学文献上没有它的病名记载,但从本病的症候和转归来看,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内经》中指出:'目黄''溺黄赤';《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晋《肘后方》提到:'时行发黄''热毒入内';《医门法律》:'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等等。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一般都概括在'黄疸'、'胁痛'、'症瘕'、'鼓胀'的范畴。

近年来,不少医家对本病的发病原因提出一些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由于'湿热外侵'、'毒邪郁滞'所致。

从临床实践中得出经验,本病的病变脏器以肝和脾胃为主体,病因病机以湿热与寒湿,气滞与血瘀为主要关键。

本病多由于感受湿热或疫病之邪,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或劳倦伤中,脾胃素弱,情志抑郁,思虑过度,机能低下,内外相因,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

如湿从热化者为阳黄,湿从寒化者为阴黄,湿热挟毒,邪陷营血则为'急黄'。

肝为刚脏,性喜舒畅条达,若脾虚肝郁,肝失条达,则可见肝脾不和,肝郁气滞之象。

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乃行,且肝为藏血之脏,肝郁气滞之后,必然延及血分,而致血瘀,气滞血瘀壅塞经脉而成痞块。

若日久不愈,可见肝、脾、肾同病,脾虚不能运水,肾虚不能化水,造成水湿停滞而致鼓胀。

一、肝郁气滞主证:胸胁胀痛,精神抑郁,纳呆嗳气腹胀,舌质薄白,脉细弦治法:疏肝理气方剂:四逆散加味二、肝肾阴虚主证:胁痛腰酸,口干苦而燥,手足心热,舌质较红,脉弦细带数治法:滋肾养肝方剂:一贯煎加味三、湿热熏蒸主证:面肤发黄,口苦纳呆,胁痛小溲深黄,舌苔腻,脉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