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措施(精选10篇)

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措施(精选10篇)

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措施(精选10篇)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措施大全(精选10篇)时间过得真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措施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措施(精选篇1)为了贯彻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维护自然与人和谐,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提高全员环保意识,改进施工工艺和管理手段,持续控制和减少项目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所在地环境的损害程度,争取最佳社会效益,把京石高速公路建设成为生态路、景观路、环保路,特制订20__年京石高速公路项目环境管理工作计划。

一、项目概况河北省高速公路京石改扩建JS1合同段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境内,起止里程为K45+602~K54+500,线路全长8.898Km。

本标段主要工程有:大桥1座,中桥2座,分离式立交4座,箱通2座,通道桥3座,主线上跨桥1座,通道17道。

(拼宽5道,拆除上部结构新建6道,新建2道,拆除改为路基4道。

)桥梁墩柱总数225根。

路基填方1279286m?,CFG桩56136m,砂垫层、沙砾垫层32787m?,旋喷桩17802m。

二、管理目标在工程施工中,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加强法制和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各级从业人员环保责任制度,健全完善环保监管体系,落实各项环保管理措施,健全和完善环保管理保障体系,推动和规范环保管理工作。

环保管理目标:(1)噪音排放达标:昼间70dB,夜间55dB。

(2)防大气污染达标:施工现场扬尘的排放符合要求(扬尘达到国家二级排放规定)。

(3)生活及生产污水达标:污水排放符合国家及泉州市的有关规定。

(4)施工垃圾分类处理,尽量回收利用。

(5)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消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三、组织机构1、组织机构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生态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施生态市建设方案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目标设定。

1. 建立健全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2.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确保城市水质安全。

4. 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城市垃圾零污染。

5. 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三、实施方案。

1. 制定生态市建设规划。

建立健全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统筹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制定明确的生态市建设目标和指标,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城市公园和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水环境治理,确保城市水质安全,保障人民饮水安全。

4. 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加强对城市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推动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垃圾零污染,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四、实施保障。

1.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生态市建设的法律保障。

2. 加大对生态市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的充足。

3.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

生态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生态市建设工作,为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城市而努力奋斗。

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城市生态建设旨在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以下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些内容和保障措施:
绿地系统建设:
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

构建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绿地,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连通性。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本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源。

水资源管理: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

推广节水措施,如使用节水型设备和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

保护城市水体,防止水体污染和过度开采。

空气质量改善:
减少机动车辆尾气排放,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行。

强化工业和排放源的大气污染治理。

提倡植树造林,增加氧气释放和空气净化。

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
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并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

推广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降低城市垃圾总量。

发展垃圾处理技术,如焚烧和填埋,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保护与修复:
保护和修复城市内的湿地、河流、湖泊等水体生态系统。

维护城市内的自然保护区和绿色空间,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

还原或改造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环境监测与管理: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生态建设。

1。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治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向。

今天,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

一、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生态系统保护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和重点。

(一)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是:着力推动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加强土地有序利用和生态修复,建立生态保护和恢复基金等机制,落实每个城市生态要素和生态建设项目的监管和考核等。

(二)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农业耕作的生态功能,保护农田、流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和谐。

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控制农药使用和土壤污染,保障土地的健康和安全。

(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是: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治理,增加森林面积,保障森林健康。

在森林管理中,应采用科学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原则,强化监测和管理,严格保护原有森林,加强森林培育和种植,加大森林防火、防病和防虫管理力度。

(四)水生态系统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是:推动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合理利用。

在水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应强化水环境监测和监管,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保障城市和农村的饮用水安全,加强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生态的保护与治理。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功能的基础。

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

(一)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任务。

在保护这些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同时,还要注重保护湿地、山地、森林等生态系统。

加强生态环境保证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证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证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来规范和管理各类环境污染行为。

同时,还应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以增强对环境的保护责任感。

2.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理念。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

通过绿色发展,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为了及时掌握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

同时,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预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的潜在可燃性,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4.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为了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应该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水体治理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同时,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监管。

5. 鼓励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为了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应该鼓励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通过支持和扶持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减少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影响。

同时,推广环保产品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6. 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力度,应该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工作。

建立健全环保执法机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处罚环境污染行为,形成威慑效应。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和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管和执法效果,确保环境监管的公正和权威性。

7.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该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建设生态城市之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

这些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

2.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同时,需要采取措施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3.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同时,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消费的绿色化。

4.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能效和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需要加强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5.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需要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的污染。

6.建立生态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制度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推行生态标签和认证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

7.提高公众参与度: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需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之,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注重规划、生态保护、绿色经济、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生态管理制度和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

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

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道路上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带来的人口、聚集、碳排放量等都是建立在现代城市基础上的,可是现代城市的持续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还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环境科技和政策体系建设推进生态城市规划需要技术和政策体系支持,其中环境科技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至关重要。

科技可以为城市的气象、气候、水循环、城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数据分析和模拟模拟提供支持。

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则是为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制度支撑。

例如,在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出台反映环境保护和限制特定污染物质的法规含义,推进城市建设下的全面企业环境责任机制建立。

二、城市规划中的绿色途径城市规划中的绿色途径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通过自然与人造的环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城市规划指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同时力求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与改善。

绿色途径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城市公园、城市建筑绿化等。

这些绿色途径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按照绿色途径来规划城市,可以将城市布局组合成为一个漂亮的、具有人文气质的城市。

三、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筹考虑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例如采取随着城市化步伐,疏解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发展的政策构建合理得城市发展轨迹。

此外,还需要推进能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系统,以及保护湿地等城市重要的生态栖息地。

四、结合人口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城市化在推进生态城市规划中,需要针对人口多元化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利用多样化的城市决策方式,引导人口远离过度垂直的城市架构,推行多样化的城市建筑。

通过提高城市建筑能源效率、避免土地浪费等方法,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生态保护。

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

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

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变得愈发重要。

因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保障措施是确保城市建设有序、环境优美的关键环节。

下面将就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同时实现城市功能区域的合理分布。

比如,将城市中心定位为商业、文化、政府办公等功能区,将郊区规划为住宅、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确保城市各项功能井然有序。

其次,注重生态保护。

城市规划设计应当注重生态保护,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通过绿地建设、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实现城市生态平衡。

同时,要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标。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正常运转。

特别是在城市扩大或更新改造时,要及时完善相应基础设施,避免发生交通拥堵、供水短缺等问题。

另外,强化城市安全防范。

城市规划设计还应考虑城市安全问题,设置不同类型的防灾设施,如防洪设施、防火设施、防震设施等,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要建立健全城市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最后,加强社区建设。

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中,社区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建设各类社区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要加强社区管理,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增强社区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安全防范、加强社区建设等措施,可以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希望各地方政府和城市规划单位能够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共同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详细探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而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业,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3、加强能源管理和推广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同时,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5、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对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的保护。

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和滥用,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6、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7、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8、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养,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1. 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措施是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生态城市应以生态系统的健康为首要目标,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提供绿色空间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绿色空间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生态城市应合理规划和保护公园、植物园、森林公园等绿地,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境。

3. 推广低碳出行低碳出行是生态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改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使用,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节约能源与资源生态城市应采取节约能源与资源的措施,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通过推广节能灯具、智能供水系统、建筑节能技术等手段,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浪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5. 保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城市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自来水供应的水质和供水能力。

同时,应鼓励居民节约用水,通过雨水收集和回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排放,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 加强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生态城市应加强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工作,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应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推广有机垃圾的堆肥处理和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的填埋和焚烧,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7. 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建设应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农业的种植技术和经营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土壤的生态功能,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8. 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为了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应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惩罚机制,对违法环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效果。

9. 强化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为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指南势在必行。

本指南旨在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和操作指导。

1. 总则1.1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2 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全面系统,协调统一;(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4)注重实效,持续改进。

2. 规划编制2.1 规划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新区和近郊区。

2.2 主要内容(1)生态环境现状评估;(2)生态环境目标体系;(3)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4)保障措施。

2.3 技术路线(1)资料收集;(2)现状调查与评估;(3)目标体系构建;(4)任务措施研究;(5)方案编制。

3. 重点领域3.1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绿道系统,保护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3.2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重点防治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

3.3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3.4 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加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 保障措施4.1 组织领导建立高效的领导协调机制。

4.2 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4.3 经费投入明确资金渠道和使用管理。

4.4 监测评估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动态调整优化规划。

5. 附则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为了保护我国的重点生态区域,促进生态环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实施方案是必要的。

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强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

二、目标1. 按照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要求,加强对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

2. 提高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水平,确保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

三、重点工作任务1. 制定重点生态区域保护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

2. 完善重点生态区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和惩处力度。

3. 加大科研和技术支持力度,加强对重点生态区域的监测和评估。

4.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5. 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工作,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四、工作措施1. 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和领导,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2. 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的立法和法规制定工作,配套制定相应的行政管理办法和规定。

3. 加强人员培训和科研工作,提高生态保护专业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4. 加大投入,通过政府投资和社会资金的引导,支持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5. 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6.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册、互联网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五、工作保障1. 组织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

2. 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和工作效果的监测。

3.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工作。

六、评估和调整本实施方案将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以确保实施效果和工作质量。

七、推进时间表本实施方案从制定之日起生效,具体的时间表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后续确定。

八、预算和资金保障本实施方案的预算和资金来源将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和其他途径筹集。

具体的预算和资金保障安排将在后续制定和执行。

城市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城市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城市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背景介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旨在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为此,我市制定了“城市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此推动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提升城市宜居环境。

行动计划一、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城市绿色交通是指环保、低碳、智能的交通模式,能够改善交通状况、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等。

为此,我市将推动公共交通、自行车停车设施和步行道路建设,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力求城市交通绿色、便捷、高效。

二、保护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方面。

我市将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资源保护,着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质保护水平。

同时,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推行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并行,减少城市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三、推进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化城市面貌、促进健康生活的重要载体。

我市将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工程,推广城市绿色植被覆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品质。

四、绿色建筑建筑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市将加强对建筑业的监管,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鼓励开发商建设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并引导市民积极参与节能环保活动。

五、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

我市将深入推进生态旅游开发,加强生态旅游区规划和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和配套功能,提升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实施方案一、政策支持决定城市生态建设的成功,需要政策的保障。

我市将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城市生态建设的工作职责和任务,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发展。

二、财政投入城市生态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

我市将合理运用政府财政支持、社会投资和市政工程建设资金等多源头资金,保障城市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地实施。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近期实施方案的通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近期实施方案的通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近期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9.26•【字号】石政发[2008]54号•【施行日期】2008.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标准正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近期实施方案的通知(石政发〔2008〕5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近期实施方案(2008-201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近期实施方案2008年6月25日,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

《规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并提出到2020年末,将石家庄建设成为燕赵山水田园特色鲜明、宜居兴业的新石家庄。

为加快石家庄生态市建设步伐,实现生态市建设近期目标(2008-2010年),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依据,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重点抓好生态市建设的启动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推动工作,为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奠定基础,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工作目标全面启动石家庄生态市建设工作,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生态效益型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及主要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部分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三、指标任务及责任分工(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5510元/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农业局、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二)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不低于40%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统计局(三)单位GDP能耗小于1.47吨煤标/万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各县(市)、区政府(四)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50m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75。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措施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措施的目的、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2. 原则生态城市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 绿色发展原则: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循环利用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 生态平衡原则: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并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 社会公平原则:确保所有居民享受到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服务。

3. 具体措施3.1 绿色交通目的:减少交通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交通效率。

步骤: 1. 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包括地铁、轻轨、公交等,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 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提供便捷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

3. 限制汽车数量,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和共享汽车。

效果: - 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

- 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

3.2 生态景观目的: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步骤: 1. 建设公园、绿地和湿地等自然景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2. 种植多样性植物,打造丰富的植被景观,吸收有害气体和噪音。

3. 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湿地、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

效果: - 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 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低噪音污染。

-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3 能源管理目的: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步骤: 1. 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 加强建筑节能措施,提高建筑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

3. 优化供热、供冷系统,采用高效设备和技术。

效果: - 减少碳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 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费用。

3.4 城市水管理目的: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和水灾害。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和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指以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中心,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策略生态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针对生态城市规划,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以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1. 建立完善的城市环境保护体系。

城市环境保护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环境保护体系,来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例如建立城市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市政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推动城市绿色化建设。

城市绿化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推动城市绿色化建设,通过将绿化带到每个角落,实现城市绿色环保、「例如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增加中小型绿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打造垂直绿化等。

」3.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

城市交通是城市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通问题也是城市难题之一。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可以使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和环保。

「例如通过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非机动车出行模式,利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合理引导行车、停车等等。

」4. 保障城市水资源的供应。

城市用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保障城市水资源的供应,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例如,开展水资源的监测和维护工作,推广节水技术,利用水资源的回收等,可以减少城市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提高城市用水的效率。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实践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检验和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策略。

1. 以深圳湾生态园为例,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深圳总部基地位于深圳湾畔,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形成了一座优美的生态城市。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2)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2)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2)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完善统计和评价体系,探索绿色GDP核算。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真实储蓄”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探索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方法,逐步建立项目生态评价制度。

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决策管理信息中心。

在制定涉及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决策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设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三、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金融机构和私营部门的投入以及企业自身的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应当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生态建设事业,特别要注意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

同时,还应积极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生态市建设资金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长。

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社会公益型项目,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实施多元化投资。

重大的生态市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设立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含生态省建设配套资金)。

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支持生态市重点项目建设,以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生态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允许经营生态建设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抵押进行贷款。

实施财政贴息贷款、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减免税收和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应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水质和空气质量。

可以通过增加公园、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空间,减少水泥、钢铁等耗材的使用,并引入新技术改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质量。

第二,推广绿色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是环保问题的重点领域之一,应该鼓励居民使用环保的交通方式,比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道路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同时,还可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建设绿色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三,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城市建设要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可以通过采用节能技术,提高城市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促进城市的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关注社会公平与包容性的问题,确保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

可以通过改善低收入住房条件,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减少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第五,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为了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

可以采用综合城市规划、空间规划和环境规划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第六,增强公众参与和意识。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交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增强公众参与和意识等对策,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 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垃圾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采用先进的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有效减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同时,积极推动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变宝贝",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负荷。

2.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基础。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提高供水管网效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以及提倡节水意识,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植被保护和景观绿化植被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需注重保护和增加绿地面积,特别是保护和修复自然植被,建设植物园和森林公园,培育绿化意识,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温度。

4. 环境污染治理与减排环境污染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为有效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加强环境监测,提高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环保性能,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三、生态环境修复措施1. 水体修复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中,水体修复是关键的环境修复项目之一。

通过加强水体监测、净化和治理,改善生态系统的水质和水量,修复受污染水体,恢复水域生态功能,可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2. 土壤修复与重建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但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和开发,城市土壤往往遭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采取措施对受到损害的土壤进行修复与重建,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以恢复土壤的功能和生态系统。

3. 城市森林建设与修复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一)明确规划的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撑体系为满足规划实施的法规保障要求,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行绿色经济标准体系,包括绿色经济界定和分类标准,认证程序和机构以及绿色核算制度;尽快完成《池州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及《池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基金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体系的建立。

另外,建立和完善由环境管理法规和政策构成的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和由不同部门的法规、政策构成的行业环境管理政策框架体系,形成有助于规划实施的政策框架体系,以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纳入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指标,资金平衡和建设项目等。

规划指标的纳入是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的不同,有选择地将重点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指标的纳入要考虑不同级指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资金平衡和项目纳入是指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资金和物资综合平衡。

(三)完善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

制定发展生态产业优惠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自愿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在投资、融资和其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生态补偿政策。

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导致的财政减收部分。

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

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

通过价格调节,引导各类相关利益主体的法人节约资源,严格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真正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功能。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一)加强领导,做到组织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就生态市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各县区成立县区级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市县两级都设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使全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领导、指挥网络。

继续下派副县(区)长,专门抓生态市建设工作。

同时,要求各县区也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专抓生态建设工作。

横向部门间加强协作,做到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纵向政府间加强上下沟通,做到政通令行,整体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健全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体系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承担者;生态办对规划实施行使监督检查和进行各种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各种企事业单位是规划的具体执行者;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下设的工作委员会对规划行使决策与监督管理,生态市建设规划必须先通过市人大审议,然后颁布实施。

同时,市人大还负责组织和拟定有关议案和法规,审议规划、法规、经费预算,调查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案件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的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等。

(三)做好规划评估和检查考核工作,保证规划实施效果规划实施期间,池州市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很可能发生与本次生态市规划编制时的判断不一致的情况,规划内容必须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

通过中期评估,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环境问题及变化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行动纲领的作用。

通过中期评估,还可发现政府各部门落实任务的具体情况,从而起到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规划的作用。

另外生态办还要定期会同环保、监察部门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定期检查考核规划的落实,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国家生态市总体控制指标、地方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及资金的落实情况。

把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中,加强干部对保护生态方面的责任意识。

(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

各级政府通过完善法规、制定规划、维护市场秩序来保证公平竞争,负责搜集和提供信息、典型示范、搞好服务等,为生态市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快完成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各级政府领导要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把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理念融于决策和管理之中。

对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污水收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等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

继续坚持“三同时”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由现行的建设项目评价提升到战略决策评价,从决策和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重大的区域开发和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决策或起草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对实施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不利影响,必须有相应的减轻对策和修复治理措施。

完善统计和评价体系,探索绿色GDP核算。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 GDP、“真实储蓄”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探索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方法,逐步建立项目生态评价制度。

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决策管理信息中心。

在制定涉及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决策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设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三、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金融机构和私营部门的投入以及企业自身的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应当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生态建设事业,特别要注意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

同时,还应积极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生态市建设资金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长。

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社会公益型项目,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实施多元化投资。

重大的生态市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设立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含生态省建设配套资金)。

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支持生态市重点项目建设,以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生态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允许经营生态建设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抵押进行贷款。

实施财政贴息贷款、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减免税收和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国际赠款和贷款。

采取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面向国际组织、国外大企业、大财团和省外客商,推介一批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编制、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回报效益的生态市建设项目。

积极利用世行、亚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的赠款和长期低息、无息贷款,优先安排生态市建设项目。

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资金投入。

做好项目投资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包括环境治理所减少的污染损失费用和环境治理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针对不同投资能力的污染损失与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投资效益比;环境效益分析主要从区域污染物总量的削减、噪声值的降低、固体废物不良影响的降低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考虑;社会效益分析主要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稳定等方面考虑;综合效益分析主要从城市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角度,根据城市生态理论分析实施生态环境规划,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四、人才与技术保障(一)加强生态市建设的宣传和人才培训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生态市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津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违法违规行为。

重视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

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等公益活动。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相关知识培训。

另外要格外重视对广大农民的环境教育,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

向农民传播环保知识,传递绿色致富信息,把环境教育同提高农民素质、科技兴农和农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开展清洁生产管理与技术研究。

针对池州重点行业,研究制订清洁生产技术控制指标,建立相应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控制方法;进行生命周期与环境管理模式研究,开展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示范;建立生态工业园,研究和制定鼓励生态设计的技术经济政策。

研究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信息技术。

重点研究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和城市污染源连续监测网络技术;区域环境质量地面自动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监测技术。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

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方案;河湖生态恢复技术;种植和养殖业污染控制技术;区域性大气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污染机制及综合控制措施;针对池州水污染控制要求和特点,研究开发市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的新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重点是生活垃圾处理新技术;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控制的技术研究。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推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围,积极鼓励外商参与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拓展与兄弟市特别是周边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市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协作机制和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联合有关省市共同开展污染控制及综合防治工作,以保障本市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