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附湖南近现代名人分布图)

合集下载

岳麓书院解说词

岳麓书院解说词

岳麓书院导览解说词1(前门景区)欢迎您来岳麓书院参观。

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它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

以后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其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

门前的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写。

它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材和发展学术方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进入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

岳麓书院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

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当时只是藏书、读书和编书的地方。

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励民间办学,书院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政府办的官学,民间办的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

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四所。

但是只有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千年,发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

所以岳麓书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2(赫曦台)我们登上的古戏台,名叫赫曦台。

“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色,“曦”字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于岳麓山顶的观日台。

南宋乾道年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应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的邀请来书院讲学,清晨他们一同上岳麓山顶登台看日出。

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

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前台。

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改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

赫曦台的左右内壁上有高约两米的“福”、“寿”二字,说到“福寿”二字,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嘉庆年十二年乡试以后,州县长官在书院宴请中举的举人。

此时来了一位脚蹬草鞋的老道人,众人见来客是个无名老道,便戏谑地叫他写个字看看。

道人见状,一手拈须,一手提起堂前的扫帚(一说是草鞋),沾上黄泥,写下一个丈余高的“寿”字,扬长而去,众人口瞪目呆。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湖南明清以来书画举要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湖南明清以来书画举要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明清以来书画举要
曹隽平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大凡深谈一个地区的艺术,势必抛不开这一地域的人文历史和思想风貌。

人文历史和思想风貌作为深层次的因素长期地作用于这一区域的文化群体,甚至是
地域艺术发展及风貌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湖南明清以来书画艺术的发展尤其如此。

湖南籍书画家以及与湖南有关的书画家的重要作品大多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南图书馆。

现擢其中部分优秀作品略作笺释。

【总页数】26页(P30-55)
【作者】曹隽平
【作者单位】湖南省群众艺术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唯楚有才,于斯为盛"--读《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 [J], 薛其林
2.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热烈庆祝湖北大学建校八十周年 [J],
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为周光召八十华诞而作 [J], 欧阳钟灿;牟克雄;陈晓松;吴岳良
4.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不断创新、发展的湖南大学会计学院 [J],
5.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意思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意思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意思大凡深谈一个地区的艺术,势必抛不开这一地域的人文历史和思想风貌。

同时,艺术哲学的区域表征也衍生出美学上的特质,进而长期的作用于这一区域的文化群体,它们共生共存,渐变渐化。

当然,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政治的影响和经济的支撑,湖南明清以来书画艺术的发展尤其如此。

书法湖南自古称南蛮之地,史上曾是谪放之所,汉贾谊、唐柳宗元、宋秦观都曾因流放湖南而留下千古名篇。

书法方面,历史上的湖南倒是在唐代出现过将楷书写到极致的欧阳询和“颠张醉素”之中的草书大家怀素,这两人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暗夜长河中的恒星,光耀千秋,影响至今不衰。

但此后一千年间,湖南在书法方面影响式微。

湖湘文化真正在中国文化中大放异彩,影响中国发展乃是近两百年的事,这一切皆与曾国藩等人在晚清政坛的崛起有关。

《湖南明清以来书画选集》(以下简称《选集》)所选书画多系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南图书馆所藏,也有部分来自民间私人藏家。

字因人贵,物以人传,故《选集》中尤以湘籍名人书法居多。

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书画展厅中,明代李东阳行草自书诗卷首当其冲。

李东阳(1447―155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

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

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李东阳行草自书诗卷系绢本,横743.5厘米,纵36.4厘米,作于正德八年(1513),作者时年67岁。

所录诗有《钱塘江潮歌》《西湖春晓图》《清明日西庄作》《城西省墓归过赵生园池二首》《独酌二首》《一醉二首》。

李东阳是明代不多的篆书书法家之一,其楷书师法颜真卿,故此作得篆籀遗韵,通篇充溢者一股台阁大臣的雍容肃穆之气。

但凭心而论,此长卷气韵胜于技法,该作结体较平庸,无行草书的简洁与跌宕,使转映带略显僵硬,不够自然畅快,章法更是几无变化。

近现代湖南为什么人才辈出

近现代湖南为什么人才辈出

近现代湖南为什么人才辈出近现代湖南为什么人才辈出?湖南地处内陆,在漫长的古代,没有发生过多少举世注目的重大事情,亦缺乏引领潮流的人物。

虽然出现过理学开山周敦颐,思想大师王船山,但总的说来,人才之少廖若晨星。

到了近代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岳麓书院大门上有副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应该说很好的形容出了湖南地区数千年来人才辈出的盛况.据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统计,鸦片战争以前的整个古代共收3005人,湖南籍仅23人,占0.77%;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名人750人,湖南85人,占11.33%,以至于曾经出现过“湘人不倒,华夏不倾”的讲法。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五个重要的人才群体。

一是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人才群体,代表人物是嘉道年间的名臣陶澍、贺长龄及唐鉴、李星沅、劳崇光等,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魏源、汤鹏等,主要代表人物陶、贺、魏。

二是19世纪50-60年代,即咸同年间的湘军集团,主要代表人物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刘长佑、江忠源等。

三是19世纪末,即甲午——戊戌年间的维新志士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是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等。

四是20世纪前十余年间,即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志士群体,主要有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蔡锷、禹之谟、刘揆一、刘道一、谭人凤、姚洪业、杨毓麟、蒋翊武、焦达峰、陈作新等。

五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家群体,主要代表为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李富春、贺龙、任弼时、胡耀邦等。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人中,湖南籍有4人(毛泽东、何督衡、李达、周佛海)。

在他们所代表的全国53名早期党员中,湖南籍的有20余名。

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46位杰出人物,湖南籍有16人。

占34.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有10人。

岳麓书院历史介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处 湖湘精神与经世致用

岳麓书院历史介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处  湖湘精神与经世致用

岳麓书院1.岳麓书院历史沿革相关资料查找【前期】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创立,仍保存完好。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1]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

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

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

中国历史上出名人最多的3个省!

中国历史上出名人最多的3个省!

中国历史上出名人最多的3个省!中国上下5000年,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历史名人,哪个省的名人最多呢?一般来说名人大省在中国的古代和近代都出现了大批的著名人物,他们做出过惊天动地的事迹,都多多少少左右着中国的历史发展。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之所以能人才辈出,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多少有一些关系。

下面是历史上出名人最多的三个省份,排名不分先后。

湖南省:湖南自古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誉。

湖南省是中国名人第一大省,英雄豪杰众多。

谁敢叫号,可能被一串人名淹死。

湖南在近代历史上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现代以来,先后涌现了启蒙思想家魏源,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辛亥元勋黄兴、蔡锷、宋教仁等。

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授衔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有九位是湖南人。

安徽省:中国各省中唯一可以和湖南比一下的也就是安徽。

安徽在古代和近代都可谓是人才济济。

代表人物:朱元璋、曹操、管仲、周瑜、华佗、张居正、庄子、包拯、陈独秀、胡适、张恨水、朱光潜、陶行知、刘开渠、邓稼先等等。

河南省: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虽然河南人近来的名声不佳,但这不能磨灭河南人的伟大和其历史上的地位。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乱世必然出英雄。

要论古代历史名人河南可是中国之首。

代表人物: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范蠡、商鞅、苏秦、吕不韦、李斯、贾谊、张衡、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贺、岳飞等历史名人,杨靖宇、邓颖超等现代名人。

本文作者:老丁看历史。

整整100年里,湖南到底出了多少牛人?

整整100年里,湖南到底出了多少牛人?

整整100年里,湖南到底出了多少牛人?#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湖南岳麓书院来了新掌门人,叫袁名曜。

袁名曜是本省宁乡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11年后获聘任岳麓书院山长。

一到任,门人就请袁名曜题写书院大门联。

袁名曜说,我出个上联,你们对出来就是大门联。

“惟楚有材!”他说。

大家都在使劲想。

这时,湖南贡生张中阶进来了,大家告诉他有这么回事。

听完,张中阶应声对曰:“于斯为盛!”哇,张中阶这个对法很高阶。

袁名曜出的上联典出《左传》,张中阶对的下联出自《论语》,都很有文化,意思也很美好,先把湖南人狠狠夸了一下,再把岳麓书院往死里夸。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天下闻名的门联至今还是岳麓书院的门面担当,谁都可以到现场瞻仰一番。

岳麓书院历史上有许多事,说起来很玄。

在这副门联出现之前的漫长的两三千年时间里,湖南人才不仅不盛,还惨淡得很。

那个时候,袁名曜的朋友、湖南安化人陶澍在国史馆参与编纂《嘉庆一统志》,一边编书,一边感慨,说我现在正在编辑儒林、文苑列传,湖南除王夫之之外,“得入者寥寥”。

家乡历史名人不争气,搞得陶澍很没面子。

但是,在这幅门联出现后的50年内,湖南人开始冒头,且一发不可收拾。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整整100年里(大约1850—1950年),湖南人才辈出,权势之重,功业之盛,影响之深,全国无出其右。

用大师冯友兰的话说,湖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地区之一,不仅如此,湖南出的人才还都是大才,是“经纶治世之才”。

湖南人,到底是怎样在近现代实现人才逆袭的?1陶澍感慨湖南历史上没人,戳到了湖南人的痛点。

后来,他的湖南老乡、湘潭人毛润之也说:“元明历清,长夜漫漫,所得的只是至痛极惨……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

”同样感慨湖南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出息。

胡适的朋友丁文江,民国时期曾对“二十四史”列传中的人物进行籍贯考订,统计出有籍可考的人物共5780多名,属于湖南籍的只有50多名,占比不到1%。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悬于前门)[撰书者]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

[注释]1 楚材:楚,指湖南、湖北,材,人材。

2 湘学:湖湘之学,泛指湖南的文化学术。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商鸿逵(1907-1983)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82年5月,得悉岳麓书院正在全面修复,喜撰此联。

王遐举(1909- )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

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1985年来院参观敬书此联。

[注释]1.三湘:一说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一说潇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称,一说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

泛指湖南。

2.隽士:才智超常之人。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左辅(1751-1833)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4月调任湖南布政使,11月擢升巡抚。

1822年(道光二年)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复妙高峰原址。

任职湖南时撰书此联。

原联早失。

现联王超尘补书。

王超尘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艺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注释]1.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注:“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

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而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2.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古语天地人谓之三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于大门)[撰书者]袁名曜(?一1833)1812-1817年(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 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湖南简介

湖南简介

彭德怀 湖南湘潭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湖南现代名人
贺龙 湖南桑植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
任弼时 湖南汨罗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家、政 治家
湖南现代名人
雷锋 湖南望城人 伟大共产主义战士
齐白石 湖南湘潭人 书画家、篆刻家
湖南现代名人
沈从文 湖南凤凰人 文学家
地理位置
今日概览
人文历史
风土人情
毛将明家乡 我的家乡
杨玉的家乡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兴将相,什九湖湘。
湖南历史著名人物总纲(部分)
蔡伦 湖南耒阳人 东汉造纸术发明家
欧阳询 湖南长沙人 唐代书法家
湖南古代名人
周敦颐 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
魏源 湖南邵阳人 近代思想家、史学家
湖南近代名人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 清末大臣、湘军首领
左宗棠 湖南湘阴人 清湘军首领、民族英雄
湖南近代名人
黄兴 湖南长沙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谭嗣同 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湖南现 代名人
毛泽东 湖南湘潭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
刘少奇 湖南宁乡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理论家
湖南现代名人
胡耀邦 湖南浏阳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现联是1984 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马积高(1925--)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曾晓浒(1938--)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因革:因,继承。

革,革新。

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

1868 年(清同治七年)大修。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

1985 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

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 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 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善书法,长于篆、隶、楷。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FOCUS 特别策划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文 | 朱文科 编辑 | 王芳丽2425岳麓书院 摄影/ 何俊湖湘文化是湖南人的骄傲。

长沙岳麓书院有幅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颇引以为荣。

“楚材”的形成,湖湘文化贡献巨大。

何谓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孕育于隋唐,成型于两宋,成熟于近现代。

著名学者朱汉民认为,“湖湘文化的渊源有二:一是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中原文化,二是以荆楚文化为传统的本土文化。

这两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最终升华为湖湘文化。

”其实,湖湘文化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南下的中原文化便是沿汉水进入湖南境内的。

湘江之滨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都是解读湖湘文化的钥匙。

如果把湖湘文化比作一条文化的巨流,湘江无疑是干流,而湘江最大支流的耒水,同样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一耒水古称资兴江,又名耒河、华水,因源于耒山(今汝城县乌龙白骑山)而得名。

耒水有两条主要源流:其一为沤江,发源于桂东县北万洋山(石门山);其二为浙水,发源于汝城县南的耒山。

二水汇于资兴市黄草坪,当地人称东江。

东江一路欢歌,日夜奔腾不息,走到风景秀丽的飞天山脚下,敞开怀抱接纳郴江,继续向北流去。

进入永兴县境称为便江,出永兴后称耒水。

耒水悠悠西北流,经耒阳、衡南至衡阳市珠晖区耒河口入湘江。

《水经注》记载:“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

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26FOCUS 特别策划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

耒水又西,黄水注之。

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

黄水东北流。

……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

耒水又西迳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

枕带双流。

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

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

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留念,情不极已也。

”耒水全长453千米,流域面积11783平方千米,流经桂东、汝城、资兴、郴州苏仙区(原郴县)、永兴、耒阳、衡南、衡阳珠晖区。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一起来看看近代湖南出了哪些名人?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一起来看看近代湖南出了哪些名人?

⼀群湖南⼈,半部近代史,⼀起来看看近代湖南出了哪些名⼈?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确实是⼀个令⼈肃然起敬的地⽅,⽽湖南⼈也确实是⼀群令⼈肃然起敬的群体。

湖南⼈才在近代形成了⼀个令⼈惊异的井喷效应,他们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纵情驰骋,上演⼀幕幕慷慨悲歌,撑起了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

今天就给⼤家盘点近代史上的⼗⼤湖南⼈。

NO.10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中国⾸位驻外使节。

1875年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后遭朝⾂攻讦,迫于压⼒回国。

此后郁郁不得志,1891年病逝。

NO.9杨度(1875—1932)湖南湘潭⼈,清末⽴宪派和改⾰派⼈⼠。

早年接受康梁改良派思想,清末新政期间极⼒促进宪政,曾作《中国宪政⼤纲应吸收东西各国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是清末宪政运动的主要推进者。

民国期间参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32年逝世。

NO.8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之⼀。

早年在湖南创办时务学堂,主办《湘报》。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年仅33岁。

NO.7宋教仁(1882—1913)湖南常德⼈,伟⼤的民主⾰命先⾏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被誉为中国“宪政之⽗”。

1904年在长沙组建华兴会,⽴志反清。

1905年辗转赴⽇,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并创办《民报》。

⾟亥⾰命后,任唐绍仪内阁农林部长,随后领导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第⼀次国会选举中取胜。

1913年在上海遇刺⾝亡,年仅31岁。

NO.6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中华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

早年考中秀才,进⼊长沙时务学堂,接受新思想。

1899年赴⽇本留学,1904年回国,1911年参与⾟亥⾰命,策动云南起义。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返回云南,组织护国军,再造共和。

1916年因喉癌去世。

NO.5黄兴(1874—1916)湖南长沙⼈,中国近代民主⾰命家,⾟亥⾰命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创建者之⼀,与孙中⼭先⽣并称“孙黄”。

于斯为盛惟楚有才的意思

于斯为盛惟楚有才的意思

于斯为盛惟楚有才的意思针对青少年《“于斯为盛,惟楚有才”: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小伙伴们,你们听说过“于斯为盛,惟楚有才”这句话吗?这可真是一句超棒的话!它的意思是,在这个地方,人才兴盛,尤其是楚地,更是人才辈出。

楚地就是现在的湖南一带啦。

从古至今,湖南出了好多好多厉害的人物。

比如说,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他的发明让我们写字、看书变得容易多啦!还有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那文章写得可美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岳阳楼的壮观。

这些厉害的人物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他们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勇敢追求梦想,我们也能变得很出色!所以呀,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想想这句话,给自己加加油,相信自己也能成为有才华的人!《“于斯为盛惟楚有才”,我要努力追赶》亲爱的同学们,“于斯为盛惟楚有才”这八个字是不是听起来特别有气势?这八个字让我想到了好多厉害的湖南人。

像雷锋叔叔,他总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还有袁隆平爷爷,他研究出了超级厉害的杂交水稻,让好多人都能吃饱饭。

他们都是从湖南这片土地走出去的杰出人才。

我就在想啊,他们能做到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我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努力,变得优秀呢?也许现在的我还有很多不足,成绩不是特别好,体育也不是特别强。

但我不会灰心,我要向这些前辈们学习,每天多努力一点,多进步一点。

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能让我的家乡为我骄傲!让我们一起加油,朝着梦想前进!《“于斯为盛惟楚有才”,我懂啦!》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于斯为盛惟楚有才”。

你们可能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呀,就是说在我们湖南这个地方,有好多好多有才能的人。

就像我们的老师,他们知道好多好多知识,教我们读书、写字、画画,这就是有才呀!还有那些警察叔叔和消防员叔叔,他们勇敢地保护我们,也是很有才能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是医生,能治好病人的病;可能是运动员,在赛场上为我们争光。

我觉得特别自豪,因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

长沙名人不完全名单

长沙名人不完全名单

·长沙名人不完全名单·共和国党政领导人山灵水秀的长沙养就了杰出的长沙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自古以来,长沙英才辈出,而近代更是涌现出大批名人,有文化方面的、有教育方面的、有艺术方面的,更多的是不怕死的革命者——维新志士中救国最坚定、最富牺牲精神的是长沙人;辛亥革命打头阵的是长沙人;为共和国诞生抛洒热血的是长沙人……刘少奇(1898-1969)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

长沙宁乡人。

年青时曾在家乡参加反袁驱汤斗争。

1918年毕业于长沙育才中学。

1920年在长沙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夏回国参加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5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

在中国共产党五次全国代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投入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几十载,功勋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胡耀邦 1915—1989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

长沙浏阳人。

秋收起义时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长征后,任中央军委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等职。

1975年后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等职,组织与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大力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推动改革开放。

为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总书记。

朱镕基 1928—今国务院总理。

长沙人。

初中就读于长沙广益中学,高中就读于省立长沙一中。

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

1951年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作。

1958年错划为“右派”。

1962年摘掉“右帽子。

回国家计委工程师,其间曾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右派问题平反,恢复党籍,升任国家经委处长、局长。

1983年任命为国家经委副主任兼国家经委党组成员。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含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含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含义嘿,你肯定听过“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吧?它可有着很深刻又很有意思的含义呢!这句话就像是在夸赞一个超级厉害的人才宝库,而这个宝库就在楚地(湖南等地啦)。

它说这里啊,那可是人才济济,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大箱子,一打开,闪闪发光的都是人才。

你看啊,楚地在历史上真的出了好多了不起的人物呢。

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各样的人才在上面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比如说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都来自楚地,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

我就想象着他们在一起聊天的场景,一个文学家说:“我写的文章那可是妙笔生花呀!”一个政治家则自豪地说:“我治理的地方那是井井有条呢!”哈哈,是不是很有趣?“惟楚有材”强调了楚地的人才资源丰富。

这里的山水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孕育出了这么多有才能的人。

就像土地能长出茁壮的庄稼一样,楚地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

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说在艺术领域,有很多楚地的艺术家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而“于斯为盛”呢,则有一种这里是人才最兴盛的地方的感觉。

就好像在说,其他地方也有人才,但是楚地这里的人才那是特别多、特别厉害,达到了一个很繁荣的状态。

比如说在某个时期,楚地的学术氛围特别浓厚,很多学者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就像一个热闹的学术派对。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明白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那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珍惜自己所在的地方的文化资源,多去了解和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营养。

比如如果你在楚地,你可以去参观一些历史古迹,了解那些名人的故事。

其次,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不断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就像楚地的那些人才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成绩。

让我们一起向着有才华的方向前进吧,说不定未来我们也能成为别人口中“有材”的人呢!哈哈,大家一起加油哦!。

惟楚有材”的由来

惟楚有材”的由来

文化溯源:“惟楚有材”的由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的门联。

丁善庆《岳麓书院续志》卷之四《艺文》中有记载,但未注明作者,相传为嘉庆时山长袁名曜和贡生张中阶所作。

这幅作品因为岳麓书院是中国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广为流传,闻名遐迩,进而又成为宣传湖南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在这幅对联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因为对它的误读和认知歧义,推动了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变得格外有名。

首先是湖北人士对它的解读,这个“楚”是指湖北还是湖南?湖北人当然认为“楚”是指湖北,“楚材”是指湖北的人才。

其次,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而且在吹牛皮。

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惟楚有材”的“惟”是发语词,没有“唯一”“只有”的意思。

这幅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又以现在最为兴盛。

在平常的语境下,一句平平常常的联语,被解读得人心如此纠结,是对联沾了岳麓书院的光,还是岳麓书院蹭了这幅对联的热度,探讨一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曾经有楹联学者指出这幅对联是集句联,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

我们如果从集句联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判断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

而且《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属于明显的贬义,是对楚国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常现象的一种批评,从而派生楚材晋用这样一个成语。

文字做些微调整,则意思已完全不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把一个贬义的词汇改造成褒义词,把一个批评语气转换成肯定语气,进而写到文章中,要归功于清顺治年间一位已经离任的湖广巡抚林天擎。

顺治十四年春,新修武昌府学落成,他应邀作文以为纪念:“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

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

后之龙鹏奋,何可数量?”康熙十六年,湖广学政蒋永修在参观林天擎所修府学后还特别夸赞,“见其风流都雅,词章郁勃……足为百邑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附湖南近现代名人分布图)
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有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大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惟楚有才”,下联是“于斯为盛”,联语的口气颇为自负。

湖南人杨度甚至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口气之大,也找不出第二人。

不过,近代湖南三湘大地的确是人才辈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中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率先喊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以操练湘军起家的曾国藩;从维新主将谭嗣同,到革命志士黄兴。

晚清以来的军国大事,几乎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湖南人的身影。

近代以降,湖南人在政坛上的地位日益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中,湖南人占到19%以上。

1955年授予元帅、将军衔,也以湖南人居多。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湖湘文化已卓然独立于世。

近现代湖南著名人物分布地图
追溯湖湘文化的源头,也许我们会把目光投向那遥远的年代。

2 000多年前,当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吟哦徘徊在三湘大地,最后自沉于汨罗江时,是否已为2 000多年后湖湘文化的复兴埋下希望的种子?近代湖南人血液中的反抗精神,湖南人善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和毅力,是否和楚人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这一切都是那样遥远,“悠哉渺矣,不可得而详”了。

……
湖南人在全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始于“洪杨之难”,其标志就是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的崛起,这是不错的。

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启迪、孕育湖湘文化的,却不能不归功于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

岳麓书院
早在晚清之时,湖南人就开始走出湖南,面向世界。

魏源是第一个发出向西方学习呐喊的人。

嗣后,郭嵩焘出使英法,曾纪泽出使英俄。

维新运动失败后,湖南人纷纷出国留学,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2 395人,其中湖南籍373人。

“五四”前后,湖南人走出湘省更加频繁,在第三次留学高潮中,先后就有300多名湘籍人士赴法勤工俭学。

在那里,他们接触了共产主义学说。

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人先后数次奔赴北京、上海等地,热烈地搜寻一切能够找到的中文的共产主义文献,从而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随后,这批初具共产主义信仰的湖湘志士返回湘省,积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化,宣传革命思想,在湘省新文化运动日益高涨的浪潮中,湖湘文化又一次呈现出勃勃生机。

近代走出湘省的湖南人,每走过一个时代,都毫不犹豫地把时代的精髓及时地输入湖湘文化的躯体。

湖南人的视野开阔了,湖湘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神境界也随之拓展。

湖南人走出湖南的历史,正是湖湘文化日新月异、不断开拓的历史。

湖南人走出湖南的历程,也正是湖湘文化走出三湘四水、走出传统、走向世界的历程。

近代湖南人才在湘省山水内外的不断流动循环,在开阔文化视野和吸收文化新知上,大大促进了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成为湖湘文化得以复兴的一大契机,并构成近代湖湘文化不可
忽视的重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时代精神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敢为天下先。


近现代湖南名人地域分布统计图(资料来源:《湖南历代人名词典》)当晚清之时大江南北,相率为烦琐之经说时,湘人贺长龄、陶澍、魏源等率先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一部《皇朝经世文编》,洋洋300万言,将有关治世之作搜罗殆尽。

当时代吹响向西方文明学习的号角时,湖湘文化更把它经世致用的文化主题与“师夷长技”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将领脚踏实地从事洋务运动,开我国近代工业之先河。

甲午战争后,国势危殆,在举国维新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之际,又一批湖湘士人迅速把握住这一救国救民的新主题,再一次站到了变法维新的最前列。

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等,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人再接再厉,开始政治变革的又一次尝试,陈天华、杨毓麟、赵必振等积极著书立说,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与此同时,另一些湖湘藉人士如宋教仁、章士钊等集中精力研究和探讨西方议会制度和政党内阁,并逐步成长为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中坚人物。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又有成批的湖南有识之士如饥似渴地学习、译介和传播西方文化,湖湘文化在这一代人手里又转变为反封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导先驱。

蔡和森、毛泽东、易白沙、李达等人成为新兴湖湘文化的先锋旗手,还出现了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蔡畅、邓中夏、何叔衡、李立三、林伯渠、徐特立、向警予、左权、陶铸等一大批身体力行的革命家。

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髓,体现在人才类型上,湖南人才以政治、军事人才为主体。

近百年来湖南涌现出大批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一书列举了1840年~1988年间的9 904位人物,湘籍达893位,占全国总数的9.02%,居第1位。

《中国现代人物传》列举了240位人物,
湘籍49位,占20.42%,居第1位。

胡兆量等先生所撰《我国武将地理分布初探》一文统计了民国将领434人,其中湘籍72位,占16.59%,居第1位;统计了红军、解放军将领345人,其中湘籍102位,占29.57%,亦居第1位。

湖南以军政人才见长,而在文化人才和科技人才方面就显得逊色多了。

湖南人才的地理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地域不平衡性。

长沙为湖南人才之渊薮。

号称"民国元戎"的革命家黄兴和理学大师唐鉴皆出于长沙,还有如郭亮、徐特立、萧劲光、杨开慧、陶承、田汉、章士钊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

附近的湘乡、湘潭、宁乡、浏阳亦为杰才辈出之地。

湘军曾以骁勇善战而称著,湘乡为其重要策源地。

原湘乡荷叶塘(现划归双峰县所辖)就出了曾国藩一族。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前后,湘军势力为之鼎盛,有“无湘不成军”之说。

湘军将领14人官至总督,13人担任巡抚,至于当过布政使、提督、总兵、参将、州府道员的更不可胜数。

毛泽东为湘潭县韶山人(韶山于1968年从湘潭县析出设市)。

彭德怀也是湘潭人。

宁乡出了刘少奇、何叔衡、谢觉哉等著名革命家。

浏阳籍驰名者如谭嗣同、唐才常、胡耀邦、杨勇等。

根据《湖南历代人名词典》,在所列的2 049位近选代著名人物中,长沙、湘乡、湘潭、宁乡、浏阳5地共665位,占37.5 %。

湖南人才分布地域趋于集中,以湘中偏东和湘东为密集,而且又集中在长沙周围。

因此有人提出湖南近代以来人才存在着明显的"高能为核"的人才圈现象。

近代以降,湖南的人才可以划分为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谭嗣同为首的维新志士、黄兴为首的革命先驱、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4个人才圈。

毛泽东故居
三湘大地,人才群星璀璨。

环洞庭湖区(华容-岳阳-湘阴-益阳-常德)也为群才拔萃之地,这一带涌现出左宗棠(湘阴)、胡林翼(益阳)、宋教仁(桃源)、蒋翊武(澧县)、何长工(华容)、任弼时(汨罗)、林伯渠(临澧)等风云人物。

在湘南,出现了罗荣桓(衡山)、陶铸(祁阳)、黄克诚(永兴)、邓中夏(宜章)、李达(永州)等著名人士。

湘东北山区,在近代甚至古代的历史上,默默无闻,人才寥寥。

而在现代,革命在这里风起云涌:湘东的秋收起义、平江暴动以及随后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一场大的革命活动每每造就众多革命人物,其中最优秀的人才被推到历史潮流前列成为革命领袖。

湘东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一带成为现代湖南著名人物辈出之地。

平江出了大批军事将领,如傅秋焘、苏振华;浏阳涌现出众多革命家,如杨勇、王震、胡耀邦;醴陵培育了上百名著名人物,如左权、李立三、程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被授予中将和以上者共254人,其中平江籍和浏阳籍各达14人。

在湖南,还有一个家族或家庭培育出众多著名人物。

毛泽东一家,仅革命烈士就达6人之多。

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均为中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

综观整个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湖湘人士几乎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为国家的改良,社会的进步而呼号,而奔走,而冲撞,而牺牲,他们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革命的敢斗士。

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中,塑造了湖南人敢说敢做、正直不阿、大气磅礴的性格。

正是这些棱角分明、爱吃辣子的湖南人,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和其他领域的变化走向,使得湖湘文化成为近代中国文明百花园中最为艳丽的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