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解析_以绍兴为例
体育场馆室内空间设计走向——以绍兴市游泳馆室内设计为例
体育场馆室内空间设计走向——以绍兴市游泳馆室内设计为例许红【摘要】通过对绍兴游泳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分析,论述了体育建筑的设计理念:节能、环保、低维护成本;设计要使体育场馆的室内空间建设朝着低碳、环保、功能多样、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设计走向;节能环保;多元化的服务【作者】许红【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52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72+.20 引言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是体育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场所和平台。
体育场馆的兴建也标志着国家体育发展水平和能力。
从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看,有如下特点:建设规模大、空间设计功能单一、追求豪华装饰、偏离绿色环保、开放程度低、维护成本高。
如何使体育场馆的室内空间建设朝着低碳、环保、功能多样、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笔者结合绍兴市游泳馆室内空间设计,谈谈当代体育场馆室内空间设计走向。
绍兴游泳馆位于绍兴市镜湖新区核心区域奥运场馆工程园的南区东侧。
游泳馆地上建筑面积2.4万 m2,地下建筑面积0.4万 m2,总建筑面积2.8 万 m2。
游泳馆依照乙级体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适合各级单项比赛。
配套的辅助用房和设施有水上乐园、展示区、运动员和观众用房、新闻媒体和广播电视用房、计时计分和技术设备用房、竞赛管理用房和场馆运营用房等。
1 设计主题“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自古就以其秀美迤逦的水乡风光而著名。
其中湖泊遍布,河道纵横,无处不体现着绍兴的灵气与神韵。
游泳馆建筑设计以流水状的造型融入水乡环境,形成“水上明珠”的态势。
室内空间设计结合绍兴水乡的特点,以建筑为基础,设计中强调水的灵动性,注重项目的整体性,做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通过公共空间、运动空间、休息空间、展示空间、办公空间的综合设计,通过时尚、运动元素的引入,以及总体氛围的营造,打造一个感受游泳、品味时尚、体验生活的水空间。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一、清末和民国时期
1、兴建了四条横贯长街:十度条街、礼利条街、英华条街和滨江条街,并与其平行的街巷相连接,形成城市轴线、密度较大的主要商业街区
以及周边居民社区;
2、不少歇山型或凹型古街仍在绍兴老城区保留,城中作为历史文化之
乡的昌杨古城结构清晰;
3、当时城市轮廓的形成,以及最早的外围居民布局,也就是当初的城
市基本框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
1、实行乡村化工程,致使绍兴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反映的更多是绍
兴市的新型乡村空间结构,以城中乡、乡中城、镇城结合的自然耕练
和科学用地空间结构;
2、建设了新的城市道路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郊区以及县城及内部市
政道路,依靠新市道路构筑出复杂的空间结构;
3、投入大量城市设施建设,改善了环境质量,城市绿地规划有力,形
成一个以大小城镇核心和经济活动聚集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结构;
三、近年
1、新开发的道路链接着城区外部的高级住宅小区,以滨江条街、十度
条街和礼利街为中心的主要景点的路网体系,减少了步行的距离,增
加了城市功能的效率;
2、通过连接大街上多个新开发小区以及引进商业、消费性地理位置,
使得这些新兴地区成为新的吸引力中心,形成一种复合、封闭的城市
空间结构;
3、滨江规划建设也起了重要作用,利用滨江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阳光
景观,集文化活动、商业活动、休闲活动和生活活动于一体,从该空
间结构重点上看,建立和发展了一个“岸边城市”。
浙江省城市群形成机理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fr tnmehns o hj n t ago rt n ad k omao c ai f e ag i glmeao ,n e i m Z i c y i ma a
d tie n l sso e s ta t cu eofct v l to r c s ea ld a ay i ft pai sr tr iy e o ui n p o e s h l u a c dig t hedifr n i trc lsa e ,a d on ti a i,t e c or n o t fee th so ia tg s n h sb ss h p p rp o wad pe fc p op as o h v l m e to e a e utf r r s ci r os l fte de eop n ft i h f tr . uu e
表 1 浙 江 省 城 市 人 口等 级 数 量 分 布 情 况
年 份 规模等级 ( 人 ) 万 城市等级 城 市 数 量 城 市 名称
大于1 0 0
5~ 1O O O
特 大城市
大城 市
2
1
杭州 宁波
温 州
20 08
2 O
~
5 0
中等 城 市
1 5
绍 兴 湖 州 嘉 兴 金 华 台州 苍 南 绍 兴 舟 山 衢 州 桐 乡 上 虞 平 湖 海 宁 义 乌 瑞 安
1 O
~
2 O
小城市
特 大 城 市 大 城 市 中 等 城 市
2 2
1 2 7
温岭 玉环 余姚 慈溪 平阳 长兴 诸暨 嵊 州 临海 东阳 富阳 建德 丽水 兰溪 乐清 德 清 桐庐 临安 象山 永嘉 奉化 天台
江南水乡古桥文化景观 空间解译与特色认知研究——以绍兴安昌古镇为例
夏富村青山绿水的自然独特性,用人们心底里富于田园风光和浓厚乡情的乡村意向,激发城市游客追寻归属感,回归原始家园生活、前往乡村的原动力,从而使夏富村的旅游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
3.3 重视外来年轻人群体,培养乡村知名度扩散的活名片年轻人群体既是未来旅游消费的主力,也是自媒体传播的活跃阅读者和信息发布源头。
尤其是高校为代表的省内外来韶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每年来去不同的生活区域,带来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效果应该加以重视。
除了年轻人本身的旅游消费以外,对于知识水平整体较高的大学生而言,其专业所学和丰富的媒体创作潜力,对于本地的旅游景点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资源,并能弥补乡村旅游景区媒体创作人才的不足。
然而从调查数据看,夏富村在高校学生的认识中还相当陌生,这意味着当前针对年轻人的宣传明显不足。
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开展一些吸引年轻人参与的传播活动,鼓励他们用文字、影像和多种媒体形式去记录古乡村的现实魅力。
重视年轻人群体的措施在于使之长效化,这样即可随着每年学生的更替,为夏富村的知名度传播注入鲜活的力量。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 http:///ztzl/yhwj2017/zywj/,2020-09-10.[2] 百度百科.夏富古村[EB/OL]. https:///item/%E5%A4%8F%E5%AF%8C%E5%8F%A4%E6%9D%91/17263274?fr=aladd in#3,2020-09-10.[3] (美)舒尔茨等.整合营销传播[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69.[4] 刘英杰.沈阳市旅游景区知名度、美誉度调查[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24):6-7.[5]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91.[6] 刘群.融媒时代家庭题材电视剧的特点与传播意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07) :82-85.江南水乡古桥文化景观空间解译与特色认知研究——以绍兴安昌古镇为例王 涛1,傅盈盈1,严梦雨2,徐智慧1(1.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2.浙江省章水镇人民政府,浙江 宁波 315161)[摘要]古桥是江南水乡的核心标志和独特魅力所在。
绍兴市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绍兴市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作者:丁陈颖郑陶纪烨楠唐根年来源:《中国房地产·市场版》2020年第07期摘要:区域内旅游景点要素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特征对全域旅游理念下文旅产业统筹发展意义重大。
基于绍兴市旅游景点类兴趣点( POI)信息的提取与分类,采用ArcGIS核密度分析方法剖析绍兴市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及其分布特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地方文化特色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结果表明:(1)绍兴市旅游景点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中心一边缘”分布情景;(2)绍兴市旅游资源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以“π”型空间形态架构,诸多“孤岛”串“珠”成“链”成为发展趋势;(3)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民宿发展给绍兴全域旅游注入了新的动能。
针对绍兴市现有的“π”型旅游空间格局,结合浙江省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大都市圈建设发展态势,以“内串外联”的发展思路构筑体现绍兴市地方特色文化底蕴的全域旅游网络结构空间。
关键词:POI;旅游景点;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绍兴市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38- (2020) 07-0043-50收稿日期:2020-06-15作者简介:丁陈颖,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中旅(旅游)学院本科生。
郑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中旅(旅游)学院讲师。
纪烨楠,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中旅(旅游)学院本科生。
唐根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商学院院长,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8ZDA045):“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及协同治理研究”;绍兴市柯桥区社科联项目(2020ZD002):“文商旅融合推进柯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3275008):“美丽乡村功效空间组织机理与三生空间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1引语随着居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在休闲旅游和享受方面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
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
四川建筑 第25卷1期 200512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李磊(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摘 要> 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动力、形成过程以及基本功能要素角度,总结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
=关键词> 绍兴; 环境; 城市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 TU 984 =文献标识码> A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总是经历着一个由自由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过渡。
在自由发展的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更多地反映着在自然条件约束下,城市发展对各种外部条件的强烈依赖,这一方面说明了在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城市发展空间的狭隘;但在另一方面看来,这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和谐与协调,也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认识能力的增强,总是趋向于把城市的发展过程纳入人类的控制之下。
人们通过城市规划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由过去的自由阶段转变为一种自觉的变化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但也潜藏着背离城市自身发展规律的危险。
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在2001年7月完成的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确定了/三大组团,绿色空间0的城市结构新形态。
在产业结构安排上,老城区以三产和旅游为主;柯桥发展工贸结合的现代化新城区;在袍江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区[1]。
近期北部滨江组团开发的启动,使得绍兴城市空间结构将进一步演化为/四大组团,绿色空间0。
在绍兴城市空间结构处于剧变的阶段,从历史角度对于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总结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从而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保持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延续性无疑非常重要的。
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5绍兴历史地理6一书认为,勾践的建城定都、六朝的繁荣秀丽和南宋的充实发展构成了绍兴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高峰。
这三个高峰同时也是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剧变时期。
浅谈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
浅谈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浙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建筑传统。
在浙江地区的民居建筑中,融合了山水自然以及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从空间布局、材料使用、装饰艺术、区域差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空间布局方面1. 骑楼式布局:在浙江地区的市区或商业地区,多数民居建筑采用骑楼式布局,即在一层民居的门厅前设置一排悬挑式的廊道,从而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
骑楼的设置不仅使得民居建筑增添了一份文化内涵,也方便人们在下雨天进出房屋。
同时,在骑楼下方开设店铺,也可以增加房屋的商业价值。
2. 坊制布局:在乡村地区,多数民居建筑采用的坊制布局,即把若干房屋砌成一排,形成一条街巷。
每个房屋之间有一条小巷相连,巷子两旁的房屋都开设房门。
坊制布局不仅方便村民居住,也方便繁荣村镇的商业活动。
3. 开敞式布局:在农村地区的一些民居建筑中,采用开敞式布局,即在房屋中央设置庭院,房屋面向庭院开放。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与自然环境进行更好的融合。
二、材料使用方面1. 石木结构:浙江地区的山地居住条件恶劣,常常受到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因此,在古代,人们采用了石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以提高房屋的抗震和防水能力。
2. 砖木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在宋代,砖木结构成为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主流。
在砖木结构下,房屋的更换和维修也变得更加容易。
3. 素色瓦片:在屋顶上,浙江地区的民居建筑采用的是素色瓦片,常常是灰色或者深色的。
这种瓦片颜色简单,不会显得过于耀眼,也不会破坏周围环境的整体感。
三、装饰艺术方面1. 南屏风:南屏风是浙江地区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特殊装饰件。
通常是石雕或者木雕的,用于屏风与房间之间的隔断。
南屏风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工艺,成为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 猫眼门:猫眼门是浙江地区民居建筑中的一个特色,即门上设有小窗户,窗户形状呈长条状,如同猫眼一般。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袍江 越城
城市景观特色(urban landscape)
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 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 艺术特色等。
想一想:作为绍兴人,如果有机会让你向全世界介绍绍兴,你将如何描述你家乡绍兴的景观特色?
兰州卫星图
北京卫星图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影响其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主要的城市空间形态
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可以把城市形态类型大体上归纳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
集中式——是指城市各项用地连成一片,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这种类型的城市又可分为团 块状、带状、放射状等。
缺分点析: 组各团组状想团城之市一间形想有态一的:定优集距缺离点中,。型增加、城分市建散设型投贷城及市经营形管态理费各用有。 利弊,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调整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措 形成城市景施观特有色哪差异些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特色等。 城市空间形态各类型之间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和共存。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
分散式——受某些条件限制,城市用地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形成分散式城市形态,以组团 状为代表。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北京
(集中)团块状
安徽合肥
想一想:团块状俗称“摊大饼”,一般在平原地区易形成这样的形态。请分析这种形态的优缺点。
优点: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有较高的 集聚效益。
基于自愿地理信息的传统文化景观演变研究方法——以绍兴为例
的 载 体 。传 统 地 域 文 化 景 观 对 传 承 文 化 、 展 现 地
域 特色 具有 重 要 的 作 用 , 其 自 身 也 具 有 重 要 的 历
史 、 文 化价 值 …。在城 市 化 逐 步 扩 大 的 背景 下 , 由
文 化 景 观 变化 的 整 体 规 律 和 各 类 型 景 观 变 化 情 况 。研 究 表 明 : 2 0 0 2 -2 01 1年 间 绍 兴 地 域 传 统
文 化 景 观 面积 减 少 , 景 观破 碎度 增加 , 景 观 空 间 受人 的 活 动 干 扰 性 大 。
关 键 词 :自愿 地 理 信 息 ; 传 统 文化景 观 ; 景观 格局 ; 景 观指 数 中 图分 类 号 : F 5 9 1 . 9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8 4 2 5 ( 2 0 1 3 ) 1 2—0 0 3 5—0 6
文 化景 观类 型 , 它 在 特 定 的 地 域 文 化 背 景 下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等 目标 。 国 内 众
多学 者研究 了 风 景 名 胜 的保 护 与规 划 、 乡 土 景 观
并 留存 至 今 , 是 人 类 活 动 历 史 的 纪 录 和 文 化 传 承
保 护 协 会 (I C OMOS )和 各 个 国 家 关 注 的 重 点 。 目
一
、
引 言
前, 国 内外 传 统 地 域 文 化 景 观 的 研 究 有 以 下 趋 势 : 研 究 目标 方 面 , 由单 纯 的景 观规 划 转 向景 观
传 统 文 化 景 观 是 存 在 于 特 定 的 地 域 范 围 内 的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一)规划期限近期:2008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1.市域:辖越城区、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为越城区和绍兴县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 53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174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着力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积极发展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引导一般镇,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近期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城市化水平为72%。
(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个密集区、二大组群、三条轴线”。
“一个密集区”指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二大组群”指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嵊新城镇组群;“三条轴线”指依托主干交通线形成的绍北、绍西、绍东三条城镇发展轴。
(四)城镇体系职能结构1.一级1个:绍兴中心城市(由镜湖绿心、越城片区、柯桥片区〈绍兴县城〉、袍江片区组成);2.二级5个:县域中心城市4个(诸暨、上虞、嵊州、新昌)和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3.三级12个:省级中心镇(皋埠镇、钱清镇、杨汛桥镇、平水镇、大唐镇、店口镇、崧厦镇、章镇镇、丰惠镇、长乐镇、甘霖镇、儒岙镇);4.四级56个:一般镇。
(五)市域综合交通1.发展目标实现“绍北城镇密集区半小时通达”和“市域一小时交通圈、两小时旅游圈”的目标。
2.公路交通(1)高速公路网络结构为“一通、一绕、三纵、三横、三连”。
“一通”:杭州湾嘉绍跨江通道;“一绕”:绍兴绕城高速(东为上三高速、南为绍诸高速、西为杭金衢高速和绕城高速西线、北为杭甬高速);“三纵”:杭金衢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绍嵊新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复线);“三横”:杭甬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北复线)、甬金高速公路;“三连”:诸永高速公路、绍诸高速公路和杭州湾钱江通道(杭甬高速以北)。
从典型实证探析中心镇培育中小城市的规划设计_以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总体规划为例
93 1 杨汛桥镇的现状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绍兴西北区域的中心。
该镇交通发达,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3km,高速公路、城际高速铁路、杭甬运河均经过该镇。
历史上以农耕为主,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飞速发展,1990年代中期成为以乡村工业化为特色的、综合经济实力强的极具典型意义的小城镇。
杨汛桥镇走过的是一条浙江省乃至东部沿海地区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为特色、以工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发展路子。
2006年杨汛桥GDP为44.08亿元,财政收入为4.84亿元,人均GDP为1.66万美元。
在全国千强镇中排第8名。
全镇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制造业为主体,尤以经编、家纺、玻璃和建筑为特色,纺织占总产值的64%,玻璃和建筑占30%。
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3.7%,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3.4%和12.9%。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经过三次产权改革,现大部分为民营独资和股份制性质,基本上没有国营所有制形式企业。
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为0.83∶92.67∶6.50,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失衡产业结构状况。
现状镇域人口6.86万,户籍人口3.42万,外来人口3.44万,外来人口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成为常住人口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杨汛桥人”,2006年城镇化水平已达58.6%。
2 面临的挑战与难题2.1 经济发展开始呈下降趋势杨汛桥镇近年来经济增长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急剧下降(表1)。
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失衡严重。
目前工业经济仍在低水平扩张,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和低水平的科技含量,导致土地单位产出率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经济发展与空间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之环境压力加重,可持续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挑战,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2.2 土地资源短缺成为“瓶颈”目前杨汛桥经济、社会与城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可供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
2003-2007年,因建设用地需要,耕地年均递减率从5.2%增至12.2%。
绍兴居住风格
绍兴的居住风格有着独特的历史和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环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绍兴居住风格的特点:
建筑材质:绍兴的传统建筑多采用土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配以土、石、砖等作为辅助材料。
这种材质的选择与绍兴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观念。
建筑布局:绍兴的传统建筑注重布局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常见的布局包括“四合院”、“三合院”、“天井院”等,这些布局形式各具特色,但都注重通风、采光和排水等功能性要素。
建筑装饰:绍兴的传统建筑注重装饰和美化的效果,常常通过雕刻、绘画、贴金等方式来装饰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
这些装饰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展现了绍兴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园林景观:绍兴的园林景观也是其居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绍兴园林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具有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画卷。
这些园林景观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也提高了居住品质和生活情趣。
文化内涵:绍兴的居住风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地的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不仅反映了绍兴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总的来说,绍兴的居住风格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特点,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
同时,这种风格也反映了绍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城保护背景下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
第41卷第4期2021年4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Vol.41No.4Apr.2021doi:10.16169/j.issn.1008-293x.k.2021.04.004彭俊,戚益朵,曹鼎臣,等.古城保护背景下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一一以绍兴古城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21,41(4):26-34.古城保护背景下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彭俊戚益朵曹鼎臣胡亚芳陈利花(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古城区往往承担着历史文化、旅游、商业、商务等众多功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导致古城区产生交通拥堵、居民停车困难、公共交通不畅等诸多问题.本文以绍兴古城为例,在保护古城背景下,对现状交通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古城交通特色,结合古城空间布局和疏解思路,提出古城交通优化策略.重点应合理引导古城发展、增强公交吸引力、保护街巷格局、发展慢行交通.并制定交通优化方案,提出古城外围建立交通保护环,古城内部优化道路交通、构建特色公交体系、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最后从可操作层面提出了实施政策和建议.关键词:古城保护;交通优化;交通策略;绍兴古城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021)04-0026-09收稿日期:2020-08-07作者简介:彭俊(1985—),男,湖北仙桃人,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E-mail:1411302218@戚益朵(1973—),女,浙江绍兴人,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空间规划.E-mail:306864544@0引言由于我国古城历史上往往作为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出现了老城区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对老城区的用地、交通进行疏解和整治,由于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整治思维,使得古城的道路越建越宽,停车设施越建越多,进而产生了大量的机动车交通功能,既破坏了古城的格局与肌理,又造成了古城的交通拥堵.现代化进程下的机动车交通流很难通过古城区的狭窄街巷来消化,如何平衡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优化古城交通变得尤为重要.为满足市民出行与古城保护的要求,需根据古城实际制定适宜的交通策略与交通方案,满足古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古城区(中心区)交通改善已有一定的探索,主要体现在疏解古城功能、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支路网密度、古第4期彭俊,等:古城保护背景下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一一以绍兴古城为例27城新增停车场等四个层面.沙里宁1918年提出有机疏散理论,主张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中心区外围,缓解中心区拥堵;巴黎市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公交优先”的理念,提出发展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通行缓解巴黎老城的交通拥堵.南京老城区2006年以来通过发挥支路毛细血管作用、提高支路网密度,按照正金字塔式路网密度指标的结构优化老城区道路交通.近年来为缓解苏州古城区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问题,苏州市积极推进改善停车的系列工程,加强停车泊位建设[1].本文针对绍兴古城交通规划实践案例,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古城交通优化的技术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从城市整体出发,从疏解非古城功能着手疏解古城交通,在古城外围建设多级交通保护环,减少入城交通.并针对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公共交通,增强公交吸引.利用传统水网、历史街巷特色,串联街区、景点,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慢行系统.文章确定的古城交通优化策略部分已付诸实施,对于国内外同类城市交通规划以及政策的制定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1绍兴古城交通概况1.1用地情况绍兴古城(以下简称“古城”)指绍兴环城河外侧河沿以内约&32km2的历史城区,是越王勾践建城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古城历来都是区域政治、商业和手工业聚集地,是绍兴市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现存越子城、八字桥、蕺山街(书圣故里)、鲁迅故里、西小河-新河弄(阳明故里)、石门槛、前观巷8片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48处,约占越城区总数的一半.截至2018年底,古城范围内有2个街道,28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3万人.随着《绍兴古城保护条例》的出台,古城的人口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部分人口和城市功能开始外迁,但居住、商业服务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依然占据较大比例,由于居民外迁和古城内用地集中所导致的居民出行需求增大使古城面临着更大的道路交通压力[2].1.2交通概况古城格局起步于春秋越国时期,勾践引水入城进行功能分区,形成“勾践小城,山阴大城”,街道呈“井”字布局;发展于秦汉至隋唐时期,鉴湖围筑,开拓了山会平原,北人南迁,城市人口增加,商业繁荣;完善于宋代,宋代古城政治地位上升,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宋代形成的“坊巷制”,基本奠定了绍兴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有街无河”的街河布局,非常适宜步行,见图1.明清随着三江闸的建成,古城的水环境有了很大程度地改善,城内河道众多,古城形成“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典型水城.现状道路以井字架和环城路为骨架的“外环内方格”城市道路系统,主次干路、支路总长约50km,路网密度约6km/ km2,人均道路面积约为6m2,道路资源稀缺.交通流量主要分布在胜利路、人民路、中兴路、解放路形成的“井字架”路网以及环城路、延安路等城市道路上,并在交叉口聚集,交通拥堵状况明显,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此外,还有约80条巷图1街河布局现状示意图28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第 41 卷路,宽度主要在3 m~5 m,分布均匀,串联各个景 点,总长度45. 3 km,密度为5. 4 km/km 1 2 ,绝大部 分仅适合于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3],见图2.1. 3存在问题1.3. 1 土地利用与交通供给不协调古城原为绍兴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市区级公共服务功能齐全,集聚了大量的居住、行政、商业、文化等功能,形成了大量的诸如大型医院、学校、商务、办公等大型交通吸引点.导致“早晚高峰”“钟摆式交通”出现.加之,古 城以南为大规模居住区,古城以北镜湖新区为绍 兴新的城市核心,城市功能的不合理导致南北向 交通量大,加剧了城市内部及周边交通拥堵,解放路和中兴路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严重.1.3.2支路网密度低城市主干路6条,总长度24. 3 km ,路网密度2. 9 km/km ;城市次干路8条,总长度11. 6公里,路网密度1- 4 km/km 2;城市支路总长度13.6公里,密度约1.6 km/km 2.路网结构不合理,流量 集中在干道,未发挥支路毛细血管作用.主干路至I 马路】至青甸湖区{新池i至青甸湖区,环城南踣绍 诸 高 速鲁迅中岡延安路|新 建UJ街77^'FT ~r圉例瞬主Til 财次干道■ ■■■ 林娠——巷路■ 主要妞节点--n 绍兴SiM图2道路交通现状图密度过高,次干路密度满足标准,支路网密度较低,不及规范要求的一半.已建成的支路也多互不对应,丁字路口、尽端式道路较多,尚未形成网络系统.且道路路幅过窄,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干扰严重.1. 3. 3道路功能混合使用现象偏多商业区机动交通与人行交通混杂.出现大量的“门脸房”,使很多道路兼具“商业性”和“交通性”的双重功能,解放路尤甚.既限制了道路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也制约了沿线土地的开发利 用.同时由于道路断面较窄,而且有公交线路经 由,行人及非机动车对机动车干扰严重,加重了本来已十分紧张的交通拥挤状况,拥堵时有发生.1.3.4静态设施缺乏近几年来绍兴机动车增长迅速,古城内大型 停车场较少.集中停车场多为单位内部使用,未共享,社会公共停车利用率低,不能满足需求.另外古城内每年接待约1 500万人次,造成了较大 的旅游停车需求,旅游景点周边停车以小汽车为主,旅游巴士多以路边停靠为主,城内旅游大巴 停车场仅6处100余处车位,严重不足.另外城市对外出口处缺乏停车中转设施,未对入城交通 进行截留.1.3.5公共交通吸引力不强公交可以发挥价格杠杆吸引公交客流的作用,然而市区公交虽然线网密度大(达4.3 km/km ),但重复系数高.长期的低票价未能有效吸引客流,采用公交出行的主要群体集中在出行距离较 长的学生群体和低收入的老年人群体,而对上班族的吸引力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公交车线路长、速度慢、不准时等问题,给乘客带来较高的时 间成本.公交运行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足弱化了低票价的吸引力.以上诸多问题从客观层面反映了古城交通具有历史性、特殊性、复杂性等基本特征,相比新 区通达性的路网具有先天不足.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古城人口增长和交通流增加,古城的原有空间形态和路网结构适应不了快速城第4期彭俊,等:古城保护背景下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一一以绍兴古城为例29镇化生活方式和出行要求.加之古城绿色交通、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出行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为保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需秉承人文交通、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的发展理念,制定可持续、与古城保护相适应的交通策略,提升居民和游客出行品质.2交通优化重点2.1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协调,合理引导古城发展针对古城区人口密度高、交通压力大的特点,首先应对古城区人口、用地、交通进行疏解,将古城区的非古城功能,如市级行政办公、大型商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业仓储等功能适当迁出,严格控制老城区的人口密度.其次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战略体现在城市性质、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开发强度等方面.针对老城区集中了城市的主要职能,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而新城区功能不完善,发展缓慢等特点,应将老城区的部分功能适当迁出,严格控制老城区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以及人口规模⑷.在《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心、三片、三楔”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指引下,城市结构形态的主要特征为组团式城市.将古城片区吸引大量交通流的原市级公共服务、行政办公、商业商务等功能逐渐向周边新区疏解,古城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主要功能以历史文化、旅游、商业发展为主.需要以城市交通走廊连接城市组团,以公共交通优先支撑组团平衡发展.以快速道路为骨架,构筑城市机动车走廊,截流并疏解城区对外交通、片区间的长距离交通,支撑和引导古城周边地区的开发、用地调整和功能疏散,有效地保护古城.2.2将古城公交优先落到实处,增强公交吸引力针对古城公交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应借鉴国内外同类公交发展的相关经验,并结合自身交通发展特点,制定了交通发展总体政策.着力构建“立体、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构成多方式、多层次、满足多重需求的综合公交客运体系.形成以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为骨架,以保证古城与各城市组团的快速连接;以常规公交为基础,满足城市公交服务的覆盖率;其他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结构体系,包括水上巴士、旅游专线、学生班线、超市班线、社区巴士等,以满足各类地区点对点的可达性.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公共交通出行率为30%、慢行交通出行率为55%、小汽车出行率为15%,保障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5].增强绍兴公交的吸引力一是要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提高舒适性、稳定性与可达性.二是加强对外交通枢纽,如自行车、步行系统的衔接,保障古城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三是针对古城特色发展人文公交,融入绍兴文化特色,包括线路设计和车身设计等.2.3处理好交通发展与古城保护的关系,保护街巷格局与常规的城市交通改造不同,对古城区进行交通改善,应当在尊重古城的布局风格、保护古城的传统风貌、延续现有路网空间尺度的前提下进行改善[6].因此老城区道路组织应当充分考虑人文古迹约束,道路规划应考虑到城市历史遗存保护与串联,必须保持街巷格局的完整,保护城市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在规划过程中应保护原有空间肌理和格局,避免“新城式开发”的大拆大建[7].可选择景观优美、历史文脉浓厚、具有典型性的支路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保护,并对沿线景观进行改造,突出其文化历史氛围.而不是陷入机动化交通的发展思维对传统街巷进行拓宽.必要时组织系统的旅游路线,削弱其机动车交通功能,实行交通管制,设置无车区域,禁止机动车交通通行.在区域外部布设干路,并设置适量的停车场与公交枢纽,解决该片区居民出行不便问题.2.4重点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古城内沿河、沿路、公园广场等绿化空间构成了优质的慢行资源,规划应提升慢行廊道,挖30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第41卷掘慢行资源,优化背街小巷,以“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为目标,打造一个展现古城特色,兼顾交通旅游等多重功能,满足全域旅游的慢行系统•古城的环城河慢行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与其空间格局、历史风貌是相互渗透&的•古城内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桥资源,可充分利用其水陆并行的优势,结合现有的水上交通游线和游船码头、城墙遗址,营造水陆联动的慢行空间.利用古城特色水网、恢复水上公共交通功能,结合滨水空间的重塑和水质的改善提升,使绍兴恢复水中有船,岸边有人,沿途有景的生产生活画面,构建亲切怡人、自在畅游的水上活动游线/公交系统[9-,丰富各类水上活动,营造宜人滨水环境.3交通规划方案3.1外围建立交通保护环,减少古城内交通穿越解放大道、中兴路为穿越古城南北向的主干道,现状承担着过多的通勤交通,未来随着古城旅游人口的增加将导致道路更加拥堵•为切实保护古城、延续现有路网尺度,避免大量的过境交通穿越、破坏古城的历史环境,利用古城外围的主次干路形成交通保护环是相当有必要的,对穿越古城的东西向,尤其是南北向的交通通过外围交通环线进行分流.规划建立并完善古城外围交通保护环,加宽并优化环线道路横断面,减少古城过境交通穿越•规划形成三级古城交通保护环,通过交通管控等方式控制解放路和中兴路进入古城车流量•其中一级保护环为古城内最外围环线,由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组成,未来主要承担古城内部车辆、旅游及公共交通功能;二级保护环为越西路-城南大道-平江路-二环北路形成的交通环线,距离一级保护环600m〜1000m,主要承担由南至北的过境交通、通勤交通;三级保护环为二环东路、南路、西路、北路,距离一级保护环1600m〜3000m,主要承接进出高速路和国道等的城市外部交通.详见图3.图3古城交通保护环示意图3.2优化古城内部交通,梳理特色交通系统针对古城内部支路网不完善的情况,应以“疏导为主、改善为辅”的基本原则•通过交通整治、管理,充分挖掘道路潜力,优化古城内部交通•主要通过完善支路网、打通断头路、改善交叉口、设置小型集中停车场等形式综合梳理古城交通系统,增加古城内部道路连通性,发挥支路毛细血管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规划开辟连通次干路1段,开辟疏通车行支路12条,开辟疏通步行支路15条,满足车行需求局部拓宽支路若干条,如图4所示.规划增加点对点图例'S现状主干道is现状次干道s现状支路现状巷路1=^增加次干道匚m增加车行支路三增加步行支路铁路e停车场图4道路交通规划图第4期彭俊,等:古城保护背景下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31小型停车场,停车场主要分布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点周边,停靠主要以大巴车、社区巴士为主,让景点停留更便捷.另外通过横断面设计、路权管理等方式整治古城道路,对交通进行合理分流,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车、步行交通各行其道,减少相互影响,有效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道路系统设计和规划中体现对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优先思想,例如采取公交优先配时、设置公交专用道、自行车在交叉口优先权、提供行人两次过街驻足区、安装行人过街信号灯等措施进行保障.3.3构建特色公交体系,提高公交出行比例通过建立以快速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其他辅助公共交通方式(水上巴士、出租车、学生班线、超市班线、短驳线等)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10],构成多方式、多层次、满足多重需求的综合公交客运体系.规划古城内公共交通,形成“二条轨道交通、三级公交体系、二类旅游专线”,见图5.■O•轨道交通及詁.点阳明故金'•阪史街区3n图例B陋卜旅游专线=0=水上专线及站.点历史文化街区亠ri迢路图5古城公共交通规划图二条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一号线与轨道交通四号线(《绍兴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明确),一号线在古城内南北向沿解放大道设置并东连至杭州(现在建),四号线在古城内东西向沿胜利路设置.未来轨道交通将是古城内居民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沿线主要商场、超市、大型住区等人群集散区域附近设置若干轨道交通站点及换乘枢纽,老城内站点按照800m半径轨道交通服务覆盖率达85%,能满足老城区大部分居民轨道交通出行需求.三级公交体系:针对老城区日益恶化的交通问题,力图通过公交通道的建设,满足古城内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形成“公交快速通道-公交干线通道-常规公交通道”三级体系,并设置公交专用道,古城内公交站点按照300m半径公共交通服务覆盖率达100%.公交快速通道作为各个组团之间联系的主要通道,主要分布在城市主干道上,共3条,东西向沿环城北路、人民路,南北向沿中兴大道,运送速度为25km/h-30km/h.公交干线通道为在各区内部以次干道为基础而形成的主要通道,作为公交快速通道的有效补充,共2条,东西向位于城南的环城南路,南北向沿解放大道,运送速度为15km/h-20km/h.常规公交通道作为快速通道和干线通道覆盖区域之外形成的公交通道,提高公交网络覆盖面的有效手段,分布在公交快速通道和干线通道以外的城市道路上,运送速度根据具体路况而定,一般为10km/h-15km/h.二类旅游专线:一类为陆上旅游专线,另一类为水上旅游专线.按照绍兴市委市政府关于“交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设置一条陆上旅游专线,即环城公交专线-越巴士,线路把古城区内多片历史文化街区有机串联起来并形成环线覆盖古城区内的主要旅游景点,“串点成线”有效助力全域旅游向多元化发展.特色公交车身融合“绍兴文化”元素,以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书法文化、戏曲文化和名仕文化为主题进行设计,见图6.配备移动电视、5G网络、GPS定位系统、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等先进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游客体验.水上旅游专线为兼容观光、度假和交通功能的“乌篷船专线”“画舫船专线”.乌篷船专线为城内水上游线,适合城内各河道要求船身宽度为1-2m~1.5m,通过水上游线串联各历史街区与旅游景点,形成各类主题旅游线32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第41卷曲丈他绍兴乌篷船•询丈他紹兴越巴士 ___|11|811111|・时▲绍兴画舫船图6越巴士-乌篷船-画舫船设计意向图路;画舫船专线依托环城河形成环城游线,并依托鉴湖及浙东运河与区外主要景点相连,船宽度为5 m 〜8 m 满足大容量载客要求.加快修建水上旅游配套设施,在传统水乡风貌突出的特色空间节点增设游船码头,引入民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水上活动,开发独特的水城旅游产品,带来丰富多 元的水上体验.3.4划定无车区域范围,规划慢行交通系统为改变古城内以往“重车轻人”的建设思路,规划共划定8片无车区域,共约290公顷,约占老城区面积的35%.为古城内8片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形成的7片无车区域,面积约210公顷,目的是保护街巷肌理,增强游客安全感;另1 片为环城河内侧绿地形成的无车区域,面积约 80公顷.无车区域内以传统街巷及慢行路径为主,禁止机动车通行,见图7.区域外围可设置若干社会停车场保障区内居民停车.依托9片无车区域构建“两环”以步行为主慢行系统,东南西北通过四条慢行步道联系“两环”.一环为“内环 文化旅游路径”,分别连接“阳明故里-书圣故里-周恩来故里-八字桥街区-鲁迅故里-前观巷-越子城”,路径全长约7.3 km,依托绍兴传统街巷而形成,分布形态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巷道、弄堂、里弄等,宽度多在3 m~6 m.对沿线景观进行提升,补充文化旅游相关的服务设施,改善核心文化展示片区的慢行体验.另一环为“环城河滨水休闲步行道”,依托环城河及其内侧绿地组成,全长约12. 2 km,以休闲健身为主,延续护城河作为古城的空间边界,打造成以休闲游憩、绿地公园和活力社区为主题的带状地区,形成古城外围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景观界面「11].并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立慢行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衔 接良好的换乘系统.口]内环文化路径E 外环健身路径-I —T 内外环联系路径'Q 无车区域道路—环城»越了•城 历史也黑图例比商明故里--or o图7古城慢行系统结构图第4期彭俊,等:古城保护背景下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一一一以绍兴古城为例334实施对策建议4.1制定共享停车政策,缓解停车难问题深度挖掘停车资源,弥补古城停车供应缺口,缓解停车难问题.引导城市居民合理地利用小汽车出行,处理好居民机动化出行习惯和停车设施不足的矛盾,推动“共享停车”政策的实施,即推进闲置车位社会共享.统筹使用生活圈内停车位,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非居住类用地的停车泊位作用,在双休日、节假日及夜间错时面向周边公众免费开放;推进老旧小区的改造,居民同意、条件允许、利用社区低效空置用地空间建设地下或地面的公共停车库,缓解老旧小区停车不足问题.此外应建立区域差异性停车设施建设政策和收费政策.人员密集的中心区,提供适量的停车设施,并实施较高的收费;外围区着重解决住宅区停车、换乘停车设施.4.2出台交通管制政策,减少机动车进入古城古城内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应出台交通管制政策,逐步扩大古城内机动车禁行区、限行区和单向交通组织范围.古城内部除允许公家车、救护车、军警车等特殊车辆进出外,应严格限制机动车进出古城.建议采用“价格杠杆+政府调控+外围停车换乘”等手段,控制进入古城的机动车交通,通过发放通行证、单双号限行、进城收费、停车导向等形式实施.倡导古城内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尽量少使用小汽车出行,并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鼓励其公交出行.外地车辆可采取错峰限行进入古城或通过停车换乘地铁、公交车等方式进入古城.在古城外围主要出入口附近结合轨道交通线路、公交枢纽站设置若干座“P+ R”停车场(“Park and Ride”的缩写,P+R停车场即换乘停车场,市民驾车停进古城外的P+R停车场,然后去换乘公交车、地铁抵达古城内目的地,下班后再坐地铁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方便市民停车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古城.4.3制定公交优先政策,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公交企业自身因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特点,政府应对公交企业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支持和法规上的保障[12-.这些优惠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投资融资政策、税费和补贴、经营政策和技术支持政策这四个方面.投资融资政策为政府通过建立“公共交通发展基金”形式用以支持公交改革和发展.税费和补贴为政府对公交在收费方面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如减收国家税收、免养路费等其他费用.经营政策为鼓励公交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并进行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为出发点的多方面综合扶持,如燃料供应优先、上盖物业开发、公交广告租赁等.技术支持政策为公交运营公司、企业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包括车辆、车票、车辆调度、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如节能公交开发、自助乘车系统等. 5结论在古城保护背景下所面临的交通问题是国内很多古城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在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今天,我国许多古城内部道路已经被拓宽改造,建设了大量停车场,使古城产生了大量的机动车交通功能.古城的交通优化必须从城市整体结构出发,跳出“需求满足型”的怪圈[13-.古城内应疏解非古城功能与机动车交通,在外面建设新城承接古城疏解的部分功能.结合人文交通、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的发展策略,以古城为核心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作用,有效挖掘道路潜力,优化古城内部交通.充分利用水网、河网、传统街巷,构建特色公交体系,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划定无车区域,将慢行系统布局与山水资源、传统街巷、历史风貌保护等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慢行系统.古城交通发展还需要政府层面制定各项政策疏解古城机动车交通堵塞、发展古城公共交通、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参考文献:[1]陈德超,高若愚,李新.苏州市绿色交通策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2,29(4):62-68.。
绍兴滨海新城区域分析
绍兴滨海新城区域分析1.区域简介绍兴滨海新城正式成立于2010年7月,是浙江省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点区域,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布局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重点开发区(园区)之一。
新城江滨区位于环杭州湾南岸中间地带,是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先导区域和主力区域,是绍兴大城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城市北进、沿江开发”战略的具体内容。
滨海新城江滨区北起钱塘江,西南至曹娥江,东到嘉绍高速公路和沥海镇界,包括沥海镇全部镇域范围及其北面广阔的围垦区,规划总面积约152平方公里。
新城江滨区西邻滨海工业区,东临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西南邻袍江新区,与周围几个工业区交往密切。
2.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江滨区的发展立足整个绍兴滨海新城,协调其与周边产业新区的关系,依托自身生态环境基础以及核心区位优势,发展新型制造业,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生产服务水平,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挖掘生态湿地、水乡风貌特色,建设高品质生活、旅游、休闲空间,将江滨区建设成为绍兴滨海新城的生产服务创新基地、生态宜居宜旅新城、具有水乡特色的城市门户。
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杭州湾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生产服务业基地和滨海生态宜居新城;绍兴滨海新城生态功能调节区、城市休闲旅游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
3.用地规划江滨区建设用地规模为65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
其中工业用地23.8平方公里,占36.3%,居住用地10.4平方公里,占15.8%,绿化用地12.6平方公里,占19.2%。
江滨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一心一轴、两区四园”的规划结构。
一心:江滨区中心,同时与上虞滨海新区核心区共同构筑绍兴滨海新城的高端综合服务中心,集中新城商业金融、行政办公、科研创新、休闲旅游等功能。
一轴:江滨区城市空间拓展轴,沿通港大道,连接北部中心与南部工业片区、沥海片区服务中心。
两区:结合滨江河口景观形成的滨海生态观光区,南部滨海生态农业观光区。
【特色小镇案例】绍兴东浦黄酒小镇规划案例1
项目地址: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项目定位:
确定“一镇两区”的空间格局,湖塘镇定位为黄酒产业区,东浦镇定位为文化旅游区。
东浦黄酒小镇将深度发掘黄酒历史文化,精选发展业态,打造成为黄酒与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浙江经典产业小镇,体验、度假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水乡宜居古镇。
规划规模:
其中东浦黄酒小镇控规编制范围面积约5. 28平方公里,西临大越路,东至绿云路,北起群贤中路,南至风林西路。
小镇将以“黄酒文化”为核心,构建“一心、四点、两轴、四带、四片区”的功能结构。
划分古镇风貌协调区、古镇风情核心风貌游览区、黄酒小镇功能拓展区等三大功能组团。
布局图
黄酒小镇区位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 第22卷 第3期・171・城市空间结构解析——以绍兴为例胡京京1,李 磊2(1、同济大学,中国 上海 200092;2、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6)03-0171-02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1、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构成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
宁绍平原的宏观自然环境,决定了绍兴城的选址;而城市所处位置的微观自然环境,决定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
在宁绍平原的形成之初,大部分地区都还是沼泽,人类的生产生活必然要依托崛起在平原之上的山体。
宁绍平原很多城镇都是在这些山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这也就是今天宁绍平原很多城市内都有山体的缘故(除了绍兴外,还有余姚、镇海、慈溪、宁波等)。
绍兴城内最初共有8座山体,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地面的升高,5座山体先后被淹没了,留下的3座山体成为了绍兴城内重要的景观特色。
另外,绍兴地区水网纵横,绍兴城在发展中将大量河道纳入城墙之内,水网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绍兴城市山水格局的形成,自然环境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2、自然环境的改造。
绍兴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均属于风景名胜类型,城市周边的风景名胜对于城市的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风景名胜是通过改造自然环境形成的。
绍兴地区自然环境最显著的特征是有山有水。
由于绍兴地处水乡,必然对于防洪和排涝十分重视。
因此绍兴的地方志中称:“善治越者,以浚河为急。
”东汉马臻治水,修筑了鉴湖。
鉴湖的形成为绍兴城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水源,进一步促进了绍兴水城的形成。
绍兴城内的河道也决不是天然河道,而是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加上人工的填掘整理,逐渐形成的。
绍兴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的自然山体加以利用,建筑取材,挖土开山。
一般而言,这种对于自然山体的利用,容易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绍兴却是例外。
位于城市东部的东湖风景区和位于城市以西的柯岩风景区都是由于历代的采石形成的风景区。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为城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人文环境的创造。
魏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士南迁。
绍兴良好的城市环境使得大批文人作者简介:胡京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墨客汇聚绍兴,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逐渐创造了绍兴的人文环境,绍兴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出现了新的内容。
绍兴文化昌盛从城内逐渐增多的寺庙、书院以及园林可以窥见一斑。
今天绍兴城内众多的文物古迹,正是绍兴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历史积淀。
二、绍兴的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中心的变迁。
绍兴地区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
鉴湖的建设以及北部山会平原水网系统的形成带来了绍兴地区城镇的繁荣。
河道对于绍兴城的意义更加重大,河道构成了绍兴城市的命脉,一方面为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还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防灾以及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
早期在绍兴城内,由于北部地势低洼,不宜进行建设,而城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人口居住较集中。
南街河两侧是早期的市中心,张马河的都亭桥头是集市贸易中心,投醪河沿岸是城市的行政设施所在地。
后来,由于南部河床升高,航运功能衰退,南街河逐渐淤塞,繁华的商业区变成了居住区,投醪河沿岸的行政设施也逐渐成为了废墟。
与此同时,由于北部地势升高,市中心也就随之北移。
通过在北部的上大路、西小路、昌安街一带开挖河道,使得大江桥附近日益兴旺,成为了城市的水上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
另一方面,清道桥位于城市居民分布的中心位置。
城市的中心就以大江桥和清道桥为枢纽,呈线状布局的形态。
这种“二点一线”的市中心形态刚好符合绍兴城市一方面服务于市民,另一方面服务农民的双重功能。
2、“鱼骨形”结构。
由于自然地理原因,绍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这一地区河流大都由南向北,最后流入杭州湾。
绍兴城是在会稽山北麓的冲积平原上的孤丘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绍兴城的北部还有大量的平原聚落,这一地区现在的城镇大都是在这些平原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这一地区的城镇大都分布在绍兴城北部的山会平原,绍兴城需要加强与北部地区的联系,这也要求加强城内南北向河道的建设。
一方面,绍兴城内的城市中心由南向北迁移的,另一方面,绍兴地区的城镇的形成,也体现着由南向北的特点。
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绍兴城内主要河道呈南北方向。
虽然,城内东西向的河流与南北向河道相通,但大都没有贯穿东西,东西联系不便,但由于传统农业社会交通量不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并不大。
3、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功能要素。
(1)基础设施类要素。
主要包括城墙、城壕、道路、河道等。
在绍兴城市的基础设施类要素中,河道构成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
(2)政治文化类要素。
主要包括官府衙署、楼阁亭台、学宫书院、寺庙祠观、兵营较场和官仓典狱等。
府衙是政治文化类要素的代表。
从历史来看,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绍兴城内的府衙越来越多。
东汉以前,城内只有一个上阴县衙,东汉以后增加了一个郡衙,南北朝以后又增加了一个县衙,自隋唐以来,绍兴城内一直是三个官衙并列。
府衙和山阴县衙位于府山以南,再加上其他行政设施时的府山以南成为了绍兴的行政中心。
(3)社会经济类要素。
主要包括平民房屋、私宅园林、官宦大族府、农地及空地等。
大量农地及空地在城墙以内的残留,是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特征,绍兴也不例外。
另外,湖泊众多也使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之一。
这些湖泊中,除了小部分是挖掘以外,大都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
三、行政区划对绍兴空间结构的影响南北朝以后,在历代的绍兴城市地图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府两县。
从表面来看,绍兴城是一个整体,而实际上,以府河为界,绍兴城被分为了两半。
尽管统一的城市规划在南宋就出现了,但人为的城市结构的行政分割还是带来了城市管理上的问题。
作为山阴、会稽两县分界的府河上桥梁众多,这些地段却成为了两县的行政力量都达不到的地方。
这些地段一旦出现了棘手的事情,两县县衙大都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态度。
绍兴也就有了“山阴不管,会稽勿收”的俗语。
从地理空间的划分来说,行政区和经济区应该是相互分离的两个概念。
各种经济要素理论上可以在行政区之间自由流动。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于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就应该注重行政区的调整,使得行政区与经济区基本一致。
然而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实际上,行政区划问题也困扰着今天绍兴的发展。
1999年,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扩市区、迁县址、统规划”的市县体制总体方案,绍兴市区兼并了周边的5个城镇:斗门、马山、东湖、东圃、皋埠,使得市区面积由101平方公里扩大到336平方公里,绍兴县政府也迁到了柯桥,结束了绍兴市有城无域,绍兴县有域无城的局面。
在此基础之上,绍兴市完成了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看到,绍兴现有的城市行政体制与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百万人口组团型城市是不适应的。
在未来的发展中,伴随绍兴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必然谋求变革现有的市县体制,撤县设区;而绍兴县作为经济强县,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追求摆脱现有的市县体制,提升城市行政等级。
这两种倾向必然造成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绍兴必须对行政区划加以调整。
编辑:林 军(上接第165页)太合理。
特别是彩色乡土树种利用较少,如:五角枫、臭椿、乌桕、楸树、榉树、黄连木、枫香等很少利用。
(3)落叶灌木类乡土树种应用较好,能广泛大量用于各种绿化,效果明显。
但品种还应增加,以达到香化、美化、彩化的理想境界。
(4)攀缘类植物乡土树种有凌霄、紫藤、葡萄、扶芳藤、蔷薇、金银花、五叶地锦、藤木月季。
现在绿地中利用率很低,应加以重视并利用,不仅能增加绿化面积还能丰富景观层次,达到立体美化的效果。
(5)地被植物品种的应用比较单调。
除冷季型草坪、三叶草、地被石竹、金鸡菊、美人蕉及一年生草花应用较多外,一些优良性能的宿根花卉如葱兰、韭兰、沿阶草、马蔺、萱草、鸢尾等极少采用。
这是我市整体绿化景观中的缺憾。
应该加大对宿根花卉的种植量。
三、园林树种种植规划1.种植规划原则。
(1)以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一些经过长期驯化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外来树种。
(2)植物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
(3)以乔木为主构建城市绿色构架,并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的群落式种植方式来达到草成片、树成团、疏密有致的景观效果。
(4)增加攀缘植物和地被植物品种。
(5)以落叶树为主,根据不同的景观和功能效果注意常绿树种与阔叶树种的搭配比例。
2、基调树种的选择。
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并在城市普遍绿化的主要树种,一般选1-4种为宜。
以普遍种植且历史较长的乡土乔木树种作为基调树种,此类树种的种类数量少,但株量多。
它广布于城乡各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公园、游园、街道、居民区和风景区中。
我们认为选定法桐、雪松、银杏、苦楝作为招远市区绿化的基调树种。
3、骨干树种的选择。
指地区性和不同类型绿地的主要树种,一般由5-12种以乔木为主的树种组成(不排除基调树种),推荐招远市的骨干树种如下:龙柏、黑松、蜀桧、合欢、栾树、臭椿、青桐、大叶女贞、红叶李、樱花、紫薇等。
4、种植特色规划。
(1)行道树主要特色树种应采用合欢,因为合欢树形优美,树冠开张,夏季开花,花色艳丽,给夏季景观涂上了鲜艳亮丽的色彩。
(2)加大绿地中花灌木紫薇的种植比例,使夏秋植物景观更加丰富。
使种植主调更明显。
(3)招远市秋叶树种应用偏少,应增加秋叶树种的种植比例,使秋季色相丰富起来。
(4)注意冬季有景可赏。
常绿树种前搭配红瑞木,在单调的冬季景观中是较抢眼的。
(5)大叶黄杨作为一种北方适宜性极强的常绿乡土灌木树种被许多城市广泛应用,为北方城市景观添绿增色做出很大的贡献。
近些年在我市却被忽视,极少采用,应对优良的常绿乡土树种充分广泛地应用,以发挥其优良功效。
编辑:林 军・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