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化政策
香港当地文化风俗禁忌
香港当地文化风俗禁忌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香港人在接受别人斟酒或倒茶时,总喜欢用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
“3”字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读“3”与“升”是谐音,“升”意味着“高升”。
“8”和“6”在香港也很时髦。
在粤语中“8”是“发”的谐音,“发”意味着“发财”。
“6”与“禄”同音,也有“六六顺”之意。
香港人过节时,常相互祝愿“恭喜发财”。
礼节礼仪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
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
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
据说,叩指礼是从叩头礼中演化而来的,叩指头即代表叩头。
一般礼仪香港人几乎在所有场合都是矜持和拘礼的。
要避免一切可能使中国人失面子的矛盾冲突。
蓝色和白色是中国人表示悼念的颜色,应予回避。
要备好大量商业名片,你将经常用得上它们。
称谓与问候见面时与告别时通常握手。
初次握手引见后,用双手递上商业名片。
约会与准时约定会见时间后,有30分钟“出入”仍不失礼貌,不过商界人士通常是遵守时刻的。
款待与馈赠客人应邀去赴宴时可带水果、糖果或糕点作为礼物并用双手递送给女主人。
不要送钟,它是死亡的象征;也不要送剪刀或其他锐利的物品,它们象征断绝关系。
不要比主人先开始饮酒进食。
中国新年大约是在1月中旬到2月之间这段时间内,这时要互赠礼物。
交谈感谢主人所送礼物时说DOR-jay(谐音,“多谢”),感谢别人为你服务时说Ng-GOI(“唔该”,意为“麻烦您了”)。
中国人乐于听西方要说他们的语言,如能说上一两句广东话,必将受到大大赞赏,但你必须对自己的发音很有把握。
交谈中偶或问及健康或业务情况被认为是礼貌的。
信仰忌讳香港留学专家介绍,香港人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地址。
因为他们不欢迎别人去他家里作客,一般都乐于到茶楼或公共场所。
报们忌讳询问个人的工资收入、年龄状况等情况,认为个人的私事不需要他人过问。
他们对“节日快乐”之语很不愿意接受。
香港回归后如何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香港回归后如何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关键信息项1、交流目标:明确促进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方向。
2、交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学术研究等方面。
3、交流机制:建立定期的交流活动、合作项目以及信息共享平台。
4、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的保障和分配。
5、效果评估:制定评估文化交流效果的指标和方法。
11 交流目标111 增强两地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融合。
11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传承和创新。
113 推动香港与内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
12 交流内容121 传统文化方面1211 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共同传承节日习俗。
1212 组织传统文化技艺的交流与展示,如戏曲、武术、书法、剪纸等。
1213 开展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研究合作,分享保护经验和研究成果。
122 现代文化方面1221 举办现代艺术展览,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
1222 推动流行文化的交流,如音乐、电影、电视剧等。
1223 加强现代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出版合作。
123 艺术形式方面1231 促进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艺术团体的互访演出。
1232 开展艺术创作的合作项目,共同创作具有两地特色的艺术作品。
124 学术研究方面1241 支持两地学者开展文化研究项目,举办学术研讨会。
1242 建立文化研究数据库,共享研究资料和成果。
13 交流机制131 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1311 每年确定固定的文化交流主题,轮流在香港和内地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1312 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自发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132 合作项目1321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两地文化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文化项目。
1322 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活动。
133 信息共享平台1331 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文化交流信息和活动预告。
1332 设立在线文化资源库,方便两地民众获取文化资料。
香港回归日回归以来的文化与教育发展
香港回归日回归以来的文化与教育发展香港回归于1997年7月1日,自此以后,香港的文化与教育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以来的文化与教育发展,并通过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文化融合与传承自回归以来,香港继续保持着多元文化的特色,同时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化融合是香港回归后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融汇了东西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例如,香港电影业由联系到中文电影和国际电影之间的桥梁,成为了世界电影的重要一部分。
另一方面,香港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特别是在教育体系中,中文、历史和文学等人文科学课程得到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香港特区政府积极鼓励学校开设与中华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
二、教育改革与创新香港回归以后,教育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多项政策和措施,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
例如,增加了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才能。
在教育课程中,除了注重学术成绩的培养外,还注重学生的品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学生被鼓励参加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回归以来,香港积极推动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特别是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和密切。
香港的学生、教师以及文化人士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级的交流项目,去内地参观、学习和交流。
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互动、融合,也提升了香港文化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四、挑战与机遇香港回归以来的文化与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机遇。
香港的文化多元性和国际化特点,使得香港需要更好地平衡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关系,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显著成效香港稳定繁荣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显著成效香港稳定繁荣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为了保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中央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也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十多年来,“一国两制”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香港社会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
一、政治方面的成就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证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和稳定。
实施“一国两制”后,香港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有更好的条件去处理本地事务。
香港实行高度自治,政治制度相对独立,行政许可权、司法权、独立财政等关键权利都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管理。
这一点在现代国际法上是非常罕见的。
这为香港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是“一国两制”政策取得成功的基础。
二、经济方面的成就自回归以来,香港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和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
香港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对外开放城市。
香港一直是世界最开放、最自由、最繁荣的经济体之一,以其强大的金融、贸易和服务业,为内地和全球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和便利。
随着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为香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香港已成为“一带一路”计划的中心和重要枢纽,为内地和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文化方面的成就香港作为一个民族融合的城市,保持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香港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推广华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方面。
香港成功地保护了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全面推广中华文化、中华艺术和中华文学等,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四、社会方面的成就实施“一国两制”后,香港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局面。
香港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带来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香港的社会治安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
另外,香港政府为保障特别行政区居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权和自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订基本法草案、普选制度改革等。
香港回归日如何保留独特的文化遗产
香港回归日如何保留独特的文化遗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特别行政区。
在这个历史节点之后,如何保留香港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香港作为一个繁荣的国际都市,汇聚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香港社会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要保留香港的独特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加强对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化等方面的保护。
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实际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香港的独特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二、加强对传统艺术的扶持与传承香港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如粤剧、曲艺、木偶戏等,这些艺术形式是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留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扶持与传承。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并举办相关的传统艺术展览和演出,使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三、推动香港文化教育的普及为了让香港的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香港的独特文化遗产,推动香港文化教育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将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对香港历史文化的教育。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保护区、举办文化活动,让年轻人亲身感受香港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和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香港的一大特点。
为了保留香港的独特文化遗产,应该加强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吸纳国际先进的文化成果,推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例如,可以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主题展览等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香港交流、创作,使香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保护和传承香港独特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香港在电影、音乐、设计、时尚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发展相关产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以来,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经历了许多变化。
回归后,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本文将就香港回归后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政治变化香港回归后,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约定,香港保持高度自治,并享有行政、立法和独立司法权力。
这一安排保证了香港的相对独立性和法治原则的延续。
然而,回归后的香港政治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有一定的干预权;另一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普选制度,市民有权选择行政长官和部分立法会议员。
这种政治体制的变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挑战。
例如,部分香港市民对普选制度的设计提出了不满和质疑,认为其不够民主和公平。
此外,一些政治议题和争端在香港社会中产生了分歧和冲突。
尽管如此,香港政治的稳定和基本法的执行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变化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了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香港依然享有独特的地位,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
回归后,香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调整。
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的制造业逐渐衰退,而金融、物流、商贸和专业服务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外商投资和内地企业对接的重要平台。
然而,经济发展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香港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压力,特别是来自其他亚洲城市和中国内地的竞争。
此外,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文化变化香港回归后,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亮点。
香港继续保持了多元的文化氛围,中西方文化在香港特色中发生了交融和碰撞。
回归后,香港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电影、音乐、艺术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
香港的电影工业影响着全球,并孕育出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导演和演员。
然而,香港的文化变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下,香港本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香港注意事项
在香港注意事项在香港旅行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1.尊重当地文化:香港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包括礼仪、宗教和传统。
请尊重当地人的信仰和文化习俗,不要有侮辱或冒犯的行为。
2.遵守法律:香港是一个秩序良好的城市,遵守当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是必要的。
例如,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不要闯红灯,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3.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在夜间独自出行,尤其是在偏僻的地方。
保管好个人财物,注意防范扒手和小偷。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寻求当地警察的帮助。
4.交通规则:香港的道路交通繁忙,行车和步行时请遵守交通规则。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遵守站台秩序和车厢的使用规定。
5.言行举止:香港人民以友善和礼貌而闻名。
保持一种礼貌的态度,尽量用他们的母语或英语交流。
避免大声喧哗或引起嘈杂声。
6.珍惜环境:香港是一个小而拥挤的城市,人口密度极高。
请尽量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并尽量节约用水和能源。
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整洁。
7.购物和交易:香港是一个购物天堂,但请注意谨慎购物。
比较价格和质量,并注意退货和退款的政策。
同时,在交易时保护个人隐私和银行卡信息。
8.网络和电话使用:在香港使用网络和电话服务时,请查明费用和服务提供商的政策。
尽量使用安全的Wi-Fi连接,并避免在公共网络中输入个人敏感信息。
9.注意天气:香港的天气多变,有时会发生强热带风暴和台风。
在旅行前,了解当地的天气状况,并根据需要准备好适当的衣物和装备。
10.医疗保健:在香港旅行时,购买医疗保险是明智的,以防万一。
如果需要医疗保健服务,香港有一流的医疗设施和专业的医疗人员。
总之,在香港旅行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规则是十分重要的。
并且,注意安全、交通规则、环境保护和购物交易等方面的细节也是必要的。
最重要的是,享受香港的美景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文化多样性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文化多样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
这一天被定为香港回归日,意味着香港重新融入中国大陆。
回归后的香港特区保留了它独特的文化多样性,这是香港的一大魅力所在。
香港特区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汇聚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化和传统。
这种多样性是香港特区最大的特点之一,无论是饮食文化、语言习俗还是宗教信仰,香港特区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呈现。
首先,香港特区的饮食文化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香港特区融合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选择。
无论是传统的粤菜、火锅还是国际化的西餐、日料,香港特区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可以品尝到的风味无数,从街边小吃到高级餐厅,每一种料理都展现了香港特区的独特魅力。
其次,香港特区的语言习俗也是多样性的体现。
香港特区拥有多种语言,包括中文(普通话、粤语),英文等。
这是由于历史背景和不同族群的移民潮所决定的。
在香港特区,人们可以听到不同语言的交流和使用,这使得香港成为了一个拥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国际都市。
此外,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也是香港特区的一大特点。
香港特区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等。
它们在香港特区和谐共存,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参加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
这种宗教多元性,进一步丰富了香港特区的文化氛围。
最后,香港特区也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如中秋节、农历新年等。
同时,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香港特区得到广泛庆祝。
这种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既体现了香港回归后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香港特区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的开放与包容。
总而言之,香港回归日标志着香港特区重新融入中国大陆,但它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依然保留。
无论是饮食文化、语言习俗还是宗教信仰,香港特区都展现了其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的独特魅力。
这种多样性的存在使得香港特区成为一个独特而受人瞩目的地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香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口以东,与广东省深圳市隔深圳河相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本文将从风俗、饮食、优势、困境和前景这5个方面介绍香港。
1. 风俗香港人口中,中国的移民占绝大多数。
由于在港的华籍居民以祖籍广东的占大多数,故港人大部分操粤语,但与内地的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夹杂不少港式俚语。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
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
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
香港位于东西两大文明交融与传播的枢纽位置,是东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温馨结合起来的城市实体。
即使在繁华的闹市,至今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如送礼时忌送钟(送终)、书籍(输)、毯子(压财)。
赌马打麻将,忌人来借钱、取钱。
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减些价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讲价而不买。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是香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其风俗与内地基本一样。
为了方便市民过节、回乡,政府还颁布了法定假期。
此外,如烧衣(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七夕(乞巧节)、观音诞、师傅诞、天后诞等,都要举行传统的敬神活动,十分热闹,被列为旅游盛大节目。
香港的公众假日融合了东西文化的特色,全年共17天,分别是:元旦日,农历新年(3天),清明节,复活节(3天),五月一日劳动节,农历四月初八佛诞,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一日特区成立纪念日,中秋节翌日,十月一日国庆节,重阳节,圣诞节(2天)。
2. 饮食香港向有“美食天堂”之誉,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但承传中国传统,且受着外国文化的影响,可说荟萃中外特色。
首先最具特色的美食,要算是香港的云吞面了。
两文三语
客居香港:感受“一国两制”之九·两文三语斯雄从说标准普通话的北方来到香港,语言的障碍是注定了的。
在实行殖民统治的年代里,英语一直为香港官方的法定语文,政府一向只重视英语教育,加上香港是一个国际都会,一切对外的交流,也都以英语为主。
在香港,上至上流社会、官方场合,下至贩夫走卒、下里巴人,用英语沟通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长期以来,香港的多数学校以英文授课为主,不少教师、家长、学生形成了一种歧视中文学校的看法。
然而,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是粤语,英语、普通话只是第二语言。
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南部、港澳地区,海外华人中也有使用粤语的。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某些地区所用的粤语与广州话在个别语音、用词上会有一些差别。
港澳粤语和广州粤语在语音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地理的原因,港澳同胞在说粤语时使用比较多的外来语,尤其是外语音译词。
粤语在内地有自己的拼音方案,是1960年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后来又有所修改。
粤语被北方人称之为“鸟语”。
传说中有一种鸟,“舌端巧,能言人语”,后来把说得不规范和不标准的话,称为“鸟语”,而粤语首当其冲了,甚至“鸟语”就成了粤语的代名词了。
香港既是“鸟语”的世界,也是英语的世界。
生活和工作在香港的老外们,粤语一般都说得很溜,而会说普通话不多。
在时代广场的泰国餐厅金象园,里面的服务小姐大部分是泰国人,但她们说英语和粤语都没问题,说普通话则基本不会。
有一次我打电话到那儿订餐,接电话的小姐听我说普通话,便用粤语问我能不能说粤语,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她冒出一句半通不通的普通话“顶一顶“(其实是说“等一等”),好半天才找来个结结巴巴会点普通话的小姐来接听。
菲佣和印佣在港受欢迎,很大程度也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会说英语,在沟通上没有困难。
香港在语言和文字上出现中西交汇的同时,汉语言文字上也呈现出一种混杂。
也正因此,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提出的语文教育政策就有些怪怪的,谓之“两文三语”,即书面语中、英文并行;口语为英语、粤语、普通话兼顾。
香港回归日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承
香港回归日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承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华文化在香港传承的新篇章。
回顾历史,香港的文化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相影响的独特典范。
这里是传统的中华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交汇的地方,香港回归后,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承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增进。
首先,在香港回归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香港中华文化的传承。
例如,实施国家教育制度,将中华文化的传统与价值观纳入教育系统。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文等课程,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举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并培养了更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其次,随着香港回归,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在香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例如,举办各种中华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了香港人民热衷参与的文化盛宴,人们通过参加庆典活动、品尝传统美食、观赏传统表演等方式,亲身体验并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还举办了中国书画展、传统音乐剧等艺术活动,将中华文化的美妙之处展现给了更多人。
再次,香港回归后,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承也得益于香港市民自觉的努力。
许多热心人士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化传承的活动中,他们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讲座、展览等,向香港市民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引导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香港市民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和参与不断增多,使得中华文化在香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最后,香港回归之后,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承也得到了国内的广泛支持。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香港的文化交流合作,鼓励香港文化机构与内地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推动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承。
同时,国内各文化艺术团体也纷纷到香港进行演出和交流,为香港市民带来更多中华文化的精彩。
综上所述,香港回归日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各种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市民自觉的努力以及国内的广泛支持,中华文化在香港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香港台湾是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
第一:香港文化可以大致分为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这是香港与大陆的同根所在;而近代代文化,香港文化是在殖民主义压迫和克制下的文化,而对于传统文化,香港的某些地方甚至保留的比大陆还完好,因为香港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某些在大陆已经绝迹的风俗文化都能在香港找到。
由于香港历史、地理、人文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香港文化有其独特的特性,这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多元混合型的文化特性。
第二:香港回归祖国后,实行“一国两制”必然会加强香港文化人的国家意识。
在新形势下,在他们所从事的文化事业工作中,不能不考虑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因素,在原有的市民文化基础上注入国家意识,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香港文化的思想内涵。
第三:香港文化明显特征是商业性强。
这是因为香港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商品生产和交换决定一切,利润主宰一切,市场涵盖一切,所有文化活动无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第四:香港回归以后,国家意识的逐步确立,香港与大陆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其前景无限光明,同时亦必将向更高层次深入发展。
第五:香港注重将文化充分结合到下一代教育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上面,充分体现文化的作用,设立教育委员会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让跟多的人不要忘记文化习俗和传统。
台湾之所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下来有一下几个原因:第一:60多年来,台湾与大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
1949年,两岸分治。
国学在大陆成了“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变成需要破除的对象,继承了孔孟之道的人,也都变成应该被扫荡的“牛鬼蛇神”。
台湾则刚好相反。
致力于全面恢复中国传统文化。
当大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蒋介石却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全力推动文化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这才得以保存。
第二:台湾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至今依然在使用、学习各种传统文化。
自1949年以来,台湾学校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
香港、台湾地区的企业文化及建设
香港、台湾地区的企业文化及建设香港地区的企业文化特征香港地区企业文化特征是由香港特殊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香港的居民中有98%是中国人,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习俗在香港是根深蒂固。
从1842年到1997年,香港一直处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使香港成为东西方文化汇聚融合之地,造成了香港独特的企业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在香港企业中,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没有因为英国殖民统治而淡化;相反,英国殖民者为了统治的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加强。
所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依然影响着香港人的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制管理方式香港的企业里盛行家长制管理方式,规模越大的企业,家长作风越重。
多数中大型企业都是由家庭财团控制。
在家庭财团中,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多是一家之主,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也身居要职,整个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
有人说:日本把企业家族化,香港把家族企业化。
正是靠着家族成员的协调团结精神,才使这些家族企业兴起。
在这些家族企业里,企业主的作风和道德观念决定了该企业的风格和行为方式。
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香港企业裙带关系相当普遍,不仅家族企业而且一般企业在招聘录用新雇员时,也都优先考虑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凝聚力强。
这样不仅有利一起企业主监控企业日常工作,还能够降低劳资纠纷,维持劳资关系的稳定。
三是等级观念浓厚老一辈的香港人深受儒、道思想的熏陶,具有很强的封建意识,如畏惧权势、下不犯上的等级观念。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多多少少受些影响。
所以,企业的人际关系,都保持着一段权力距离。
领导者可随意发号施令,不必担心遭到属下的抵制;属下也唯唯诺诺、小心翼翼以回避冲突。
·西方现代文化观念的冲击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城市,西方的新闻、杂志、影视、音乐充斥着香港的市场,人们时刻遭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香港的企业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香港文化的历史演化与传承
香港文化的历史演化与传承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香港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切都是由于香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究香港文化的历史演化与传承,更深入地了解香港特有的文化风貌。
1. 文化的起源香港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里已经被赤湾和西贡两个地方作为居住之地。
其后,随着唐朝的统一和宋朝的经济繁荣,香港成为了跨越南北两方的航海交通枢纽。
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和交流网络。
2. 明清时期的文化融合在明清时期,香港的文化不断地受到其他的亚洲国家的影响,如荷属东印度、葡属马六甲、印度、马来西亚等。
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导致了香港文化的多元和独特性,也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3. 英国殖民时期的文化传承英国殖民时期,香港的文化开端走向多元化与现代化。
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复兴。
城市中出现了图书馆、剧院和艺术学校等公共机构,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卫理公会的带领下,香港成为了在亚洲最早的英式教育中心之一。
4. 香港的民间文化除了书院和学府以外,香港的民间文化也相当发达。
这里有着独特的西关文化和九龙城寨文化,其中西关文化体现了香港的特有性格,九龙城寨文化则是中港两地结合的产物。
同时,香港的歌舞、武术、杂技、戏曲等都有其独特的传承、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
5. 当代香港文化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开展了多项文化政策、建设文化场馆等举措,为当代的香港文化带来了新活力。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广流行音乐、推进时尚设计、推动艺术发展等等都为香港当代文化的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6. 文化传承的现状香港的文化不仅多元化,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但现实情况是,在现代的可怕市场竞争压力下,香港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防止香港文化的消逝,香港各界也已经着手启动多项新举措,通过文化教育、文化礼仪、文化硬件建设等多种形式传承了香港的文化瑰宝。
香港东方之珠的经济与文化
香港东方之珠的经济与文化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于世。
作为东亚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香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讨论香港作为“东方之珠”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经济方面,香港以其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而闻名。
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稳定的货币和健全的金融体系。
香港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活跃的交易所之一,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
此外,香港还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枢纽,是世界各地企业和品牌进入亚洲市场的门户。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外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或地区办事处,以充分利用香港的优势和便利。
此外,香港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物流中心。
港口和机场的便捷流通性使得香港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
海运和航空运输使得香港能够与世界各地保持经济联系,并及时满足内外需求。
同时,香港还有完善的税收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法律保护,吸引了大批国际企业来香港投资和发展。
除了经济开放和自由外,香港在文化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场馆和艺术活动,包括博物馆、剧院、音乐会等。
香港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级文化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艺术家。
此外,香港人民对于教育也非常重视,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学府享有很高的声誉,吸引了许多国际学生前来深造。
香港强调全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还保留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和中秋节在香港都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展示了香港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构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同时,香港独特的文化景观融合了东西方的精髓,使之成为一个独特而充满魅力的城市。
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
香港的文化, 过去曾被一些人贬为“沙漠”。
虽然这个绰号未必为所有人认同, 却一定程度上映了殖民当局对文化方面的专制和奴化管制的影响, 也体现了人们对某些浅薄畸形、不健康文化现象的愤懑和忧虑。
历史上, 香港文化是东西方两种文化在这里互相碰撞、渗透、交融。
近代,一个自由开放、融合中西、商业都市型的多元混合文化体系开始成形。
香港的文化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
香港地区原为古代越族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并于楚国。
在两千多年的历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香港植根很深, 它主要是由儒家思想、东方宗教文化,和民间风化习俗三方面交错融合而成。
下面我们从宗教方面一窥香港与内地文化的差异。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几乎都有人信奉。
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约有25.8万人。
天主教会在香港办有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
基督教1841年传入香港,现已有50多个宗派,信徒28.5 万人。
它在香港也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
其他宗教还有:伊斯兰教,印度教,少数锡克教和犹太教徒。
这一点和内地的状况十分相似,据不完全统计,内地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0所。
然而,在阅读作家长江的纪实文学《晚来香港一百年》时,我看到了香港社会关于宗教方面有趣的情景——“打小人”。
中国传统的“打小人”最早盛行于唐代,当时被称为“厌诅”或“厌胜”,每年的农历二月以及每个月的“收日”、“除日”、“破日”都是“打小人”的旺日。
香港“打小人”最火爆的日子要属“惊蛰”,因为“惊蛰”以后,冬眠的动物不论好坏都会苏醒,白虎开始觅食,小人也常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口伤人,因此为了避免遭到“小人”的迫害或者来年遇上什么灾难,惊蛰之日“祭白虎、打小人”,已成为传统,到了这一天香港许多人都会争着涌到鹅颈桥下。
作者在惊蛰那天亲眼见证了“打小人”的火爆场面,不由咂舌。
香港回归的文化保护
香港回归的文化保护1997年7月1日,香港以“一国两制”的形式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
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对于香港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随着回归,香港文化的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和民众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香港的独特文化。
保护香港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弘扬独特性和维护身份认同。
香港作为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保护香港文化不仅有助于传承古老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还有助于香港人民认同自己的独特身份,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为了实现香港文化的保护,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政府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加强对香港本土文化的教育。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香港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语言。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和奖项,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和创作来推动香港本土文化的发展。
除了教育领域,香港政府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具有独特标识的文化遗产。
通过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政府确保了香港的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古老习俗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为了提升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政府鼓励社区参与文化保护活动,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除了政府的努力,香港的文化保护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许多非政府组织和文化团体致力于推动香港本土文化的发展,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
香港的居民也通过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和弘扬香港的独特文化价值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回归以来,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存在,保护和传承香港本土文化必然面临一定的压力和阻力。
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也对香港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香港社会需要更多的共识与支持,共同努力推动文化保护的工作。
在未来,香港的文化保护工作仍需加强。
政府可以加大对香港本土文化教育的投入,提高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同时,加强法律保护,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独特的地方,香港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传统艺术、文学、音乐等。
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香港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繁荣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香港回归后,政府开始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了多个文化遗产保护区,并进行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改革。
然而,由于土地紧缺、人口密集以及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原有建筑的拆除,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威胁。
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给香港的文化和历史财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香港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快速的现代化使得大量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减弱。
二、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传承现状香港回归后,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挑战主要表现在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统技艺的失传等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传承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趋势。
一方面,香港政府加强了文化教育的力度,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
这有助于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和文化爱好者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传承活动。
他们举办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
三、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挑战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平衡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减弱导致了传统技艺的失传,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金钱、人力、政策的不足也制约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四、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解决方案为保护和传承香港回归后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解决方案。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艺术与文化产业发展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艺术与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7月1日,是一个重要且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那是香港回归中国的日子。
香港特别行政区随之诞生,它为香港的艺术与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对艺术与文化产业的重视,以及其对香港文化繁荣的影响。
1. 艺术与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推广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着力推动艺术与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推广,致力于发展香港的艺术与文化产业。
政府提供了更多的经费和资源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创作者和企业家在这个领域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各种举措,如设立奖励基金、组织文化活动、开办艺术学校等,为香港的艺术与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 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自回归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了许多世界级的文化活动,如香港艺术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使得更多的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来到香港,推动了香港文化的繁荣。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还积极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举办传统艺术展览、演出传统音乐等,让本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香港回归后,艺术与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电影、音乐、设计、时装等。
香港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性文化企业和创意机构入驻,为香港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4. 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香港特别行政区积极推动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项目,香港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文化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香港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丰富了香港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香港的国际影响力。
5. 文化产业对香港社会的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对艺术与文化产业的投资与发展,不仅为香港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对香港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文化的繁荣使得香港居民有更多的文化选择和享受,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香港的文化政策目的本文件旨在向委員概述香港的文化政策。
文化的三層意義2. 「文化」是一個常用卻難於準確界定的詞語。
「文化」一詞可包含三層的意義:日常文化、高雅文化和精神文化。
日常文化社會普羅大眾的生活方式,包括服飾、飲食、風俗、習慣、節慶、消閒和娛樂,亦可稱為大眾文化或通俗文化。
高雅文化藝術活動的創作與展示,包括音樂、文學、戲劇、視覺藝術等。
需要一定教育及鑒賞品味的薰陶,反映社群的主導價值和審美情趣。
精神文化民族應付生活的思維和世界觀,包括倫理、道德、哲學、宗教和文化傳統,彰顯國家的文化認同及民族的自尊和自覺。
政府可以及應該透過政策來作出適當影響的範疇,主要是高雅文化C C /02/2006二零零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資料文件(即文化藝術)方面。
香港的文化政策3.事實上,我們的文化政策是指"文化藝術"政策。
我們的政策方針,是營造一個有利表達自由和藝術創作的環境,並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參與文化活動。
這個政策包含下述四個重要元素:•尊重創作表達自由•提供參與接觸機會•鼓勵多元均衡發展•支援環境空間條件(場地、撥款、教育、行政等)這項政策源於香港是一個自由、多元和開放的社會。
4.我們的文化政策,是描述式(而不是規範式)的文化政策。
政府的角色是促進者,既不對文化藝術下官方定義,也不影響具體的操作形式及創作內容,但卻致力確保文化藝術的創作與表達自由,及提供一個積極支援發展的環境。
因此,在支援藝術文化方面,我們既支援具傳統價值的精緻文化,也支持比較前衞的藝術形式。
香港的文化定位5.雖然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是華裔,但由於過往150年英國殖民地的歷史,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匯萃的現代化城市。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支持香港本地文化發展的龐大寶庫,加上香港多元而繽紛的國際色彩,塑造了香港獨特的「一本多元」文化定位。
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定位應以本地文化為起點,以中國文化傳統為根源,同時也應具有開放多元的世界視野。
香港作為中國根據「一國兩制」原則及基本法成立的特別行政區,其文化定位是:成為中國最能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大都市;這樣才可以開創香港的文化新機,向國際文化大都會這目標進發。
文化委員會(文委會)政策建議報告6.我們現行的文化政策,大致上與文委會2003年4月發表的政策建議報告中提出就推動香港長遠宏觀文化發展的六項原則和策略一致。
這六項原則是「以人為本」、「多元發展」、「尊重表達自由、保護知識產權」、「全方位推動」、「建立伙伴關係」及「民間主導」。
這六項原則的詮釋見附件。
7.民政事務局於2004年11月成立了表演藝術委員會、博物館委員會和圖書館委員會,跟進並具體落實文委會就藝術教育、文化設施、資源調配和行政架構檢討等範疇的政策建議。
三個委員會正就各個範疇上開展工作並取得進展。
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支援8.政府每年投放於文化藝術的公共開支達24億元(約佔政府總支出的百分之一),這個比例與一些西方國家1的有關開支相若。
這些資源主要用於提供場地、為藝術團體提供財政支援、藝術教育和推廣宣傳,以及支付相關的行政費用。
民政事務局主要透過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和香港演藝學院(演藝學院)提供這些支援服務。
1例如:法國政府大力資助文化藝術,其投放於文化藝術的資源約佔政府開支的百分之一。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9.康文署的理想及使命,是竭誠提供優質文化藝術服務,以配合香港發展為世界級大都會及盛事之都。
康文署轄下的演藝場地、博物館和圖書館均制定個別的理想和使命,對公共文化服務施行有效率、高質素的管理;其文化工作的策略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既要提高市民對文化藝術的欣賞水平,也致力於社區推行文化藝術的普及化;另一文化工作策略是積極鼓勵民間參與,並建立策略性的合作伙伴。
10.康文署每年推出大約3800場室內及戶外的表演節目,而租用康文署主要設施的人士則每年舉辦約4000場節目。
在其他(不屬康文署轄下)的主要演藝場地舉行的節目,每年亦超過2500場,總觀眾人數以百萬計,為本地市民和遊客提供了各式各樣(如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和秋季專題藝術節等)演藝節目。
11.此外,康文署每年向數個大型藝術團體提供經常性資助,為香港市民提供一系列文化表演節目,包括音樂、戲劇和舞蹈等。
此外,該署每年舉辦和贊助超過3000場本地中小型演藝團體和個別藝術家的表演和活動,觀眾近100萬人。
同時,該署亦經常邀請國際知名的表演藝團及藝術家蒞港演出,為市民、遊客及本地藝術家提供欣賞及觀摩高水平演出的機會。
12.為了提高大眾對表演藝術的知識和欣賞能力,康文署與本地藝團/藝術家合作,致力在學校和社區舉辦一系列觀眾拓展/藝術教育活動。
這些本地藝團/藝術家創意與熱誠兼備,使這些活動得以成功推行。
有關計劃包括︰•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為了把表演藝術推廣至各個階層,這個計劃邀請本地表演藝術家出任社區文化大使,通過密集的外展活動與社區接觸。
這些節目旨在拓展表演藝術的觀眾層面,並發揮參加者的創意。
•社區粵劇巡禮︰這個計劃為推廣粵劇發展,向業餘粵劇工作者提供表演機會磨練技藝。
獲選團體會應邀在區域/社區場地表演,並獲提供表演費和宣傳協助。
•學校藝術培訓計劃︰在這個計劃下,康文署與富有藝術教育經驗的專業演藝團體合作,提高學生對表演藝術的欣賞能力及啟發創意。
•學校文化日︰在學校文化日計劃下,康文署會安排學校參與在該署轄下場地舉行的藝術教育活動。
這些活動大部份由本地藝術家和藝團擔綱,當中許多節目專為學生而設。
13.在博物館服務方面,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守則」中所載的信念,公共博物館是保存物質和非物質文明及生活環境遺產,以供研究、教育和欣賞之用,並藉此提高及豐富市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生活。
香港公共博物館服務的使命是為市民生活增添文化氣息、保存文化遺產和發揮教育的功能,亦是對下一代的長期承擔,其目標如下:提供優質博物館服務:為市民生活增添文化氣息,並藉以提高市民對視覺藝術、科技及香港歷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識;發揮專業精神:有策略地收藏藝術、歷史和科技文物,發揮保存、研究、傳播展出及教育的功能,務使博物館服務更臻完善;支持及推廣當代香港藝術,並鼓勵多元化藝術創作;保護古蹟文物,以提昇市民對文化傳統的認知;與教育統籌局、學校、學者、藏家、藝術家、文化及社區團體緊密合作,發揮協同效應,以加強香港博物館的發展動力;及收集和保存香港影片及有關資料,並提供設施作電影研究及教育活動,以提高市民欣賞電影的能力。
14.香港現時有20多間博物館,其中13間博物館及一間電影資料館由康文署管理,每年參觀康文署博物館的總人次接近500萬。
15.康文署轄下共有74間公共圖書館,總藏書和多媒體資料超過1100萬,登記讀者人數達330萬。
香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使命,是配合社會人士對知識、資訊、自學進修及善用餘暇的需求,以及推廣本港的文學藝術。
香港藝術發展局16.藝發局是於1995年成立的法定機構,目的是推動香港的藝術發展。
民政事務局每年為藝發局提供約一億元的經常性資助。
17.藝發局近年積極與策略伙伴建立關係,全方位發展藝術,合力使香港成為文化大都會。
其發展策略為:•發揚藝術的社會功能,加深市民對藝術功能的認識,鼓勵創意和多元發展,提升市民質素及綜合智能;•擴大藝術市場和社會參與;•推動全民及終身的藝術教育;以及•提升藝術水平和藝術家的社會地位。
18.作為專責推動本港藝術發展的法定機構,藝發局致力開創有利藝術發展的環境,透過設立「三年資助」、「一年資助」、「中介計劃」及「計劃資助」等資助模式,支持本港藝團及藝術工作者作多元化發展;同時,積極聯繫社會各界,締結策略伙伴,開拓社會資源,共同推動香港藝術的整體發展。
香港演藝學院19.香港演藝學院是於1984年成立的法定機構,乃本地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藝術、舞台科藝及電影電視的專業教育、訓練及研究的專上學府。
學院的教學政策反映了香港多元文化的特色,中西方藝術傳統風格並重。
20.演藝學院現有的學院/學科包括舞蹈學院、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音樂學院、科藝學院和中國戲曲。
五間學院均提供文憑至學士榮譽學位程度的課程。
演藝學院每年獲得政府的經常性撥款約1億5千萬元。
每年招收約750位全日制學生及約770位初級課程學生。
除此之外,演藝學院於2001年起成立一個自付盈虧的教學部門–持續及延展教育課程組,亦為不同年齡的公眾人士、機構、政府部門及殘疾人士提供有關表演藝術、科藝及電視電影的兼讀進修課程及在職專業培訓。
持續及延展教育課程組每年提供約330項課程,供6900位學員參與。
文化交流21.近年,民政事務局通過推動一系列措施,與大珠三角地區、國家文化部及其他國家建立更廣闊的文化網絡︰粵港澳文化合作22.粵港澳三地負責文化事務的政策局於2002年11月舉行首次文化合作會議,並於2003年8月簽署粵港澳藝文合作協議書。
根據有關協議書,粵港澳每年會輪流舉行會議,至今已舉辦了七次會議。
在香港舉辦的第七次會議,我們邀請了三地近150名文化藝術界的代表出席會議。
我們透過成立六個工作小組,加強在下述範疇的合作與交流:• 演藝人才交流及節目合作;• 文化資訊交流;• 博物館網絡的發展和文物發掘、保護與推廣;• 圖書館數字化聯網;• 粵劇藝術的推廣;以及• 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23.三地亦就人材培訓、票務系統、節目介紹和交流、研究計劃、市場策略和互聯網連結等取得進展。
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24.民政事務局與國家文化部於2005年11月簽署了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進一步加强與內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我們會與文化部舉行會議,進行經常性磋商,並制訂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執行計劃。
我們現正與文化部商討有關慶祝回歸十周年的文化藝術活動。
與其他國家建立文化網絡25.我們致力通過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加強香港與其他國家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合作。
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提供正式和官方的渠道,加強特區政府與有關國家在文化上的聯繫和交流。
在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後,政府會與有關國家進一步發展文化合作事宜。
到目前為止,香港特區政府已與九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
我們擬於來年與另外數個國家簽署有關的諒解備忘錄。
亞洲文化合作論壇26.民政事務局自2003年開始籌辦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目的是加强亞洲區內主要經濟體系的文化合作。
第三屆的亞洲文化合作論壇於2005年11月舉行,八個亞洲國家的文化部代表及內地文化部和各省區市的文化領導出席了是次論壇。
在論壇期間,我們舉辦了為期兩天半的公開論壇,邀請亞洲區和內地的文化領導、文化專家、業界人士和市民大眾共同探討出版、電影、知識產權等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