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高中语文《离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领悟《离骚》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离骚》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文本(1)学生自读《离骚》,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讨论《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
3.分析艺术特色(1)从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等方面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讨论《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魅力。
(3)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诗歌史上的创新之处。
4.领悟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1)分析《离骚》中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2)讨论作者在《离骚》中表达的人生价值观,如忠诚、正直、廉洁等。
5.拓展延伸(1)介绍《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楚辞、唐诗、宋词等。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
(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2.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离骚》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离骚 教案 苏教版
离骚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骚》教案(适用于苏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3. 学习《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4. 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教学准备:1. 课本:苏教版《离骚》;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班级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学习《离骚》(2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的课文,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2. 教师解读《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分析《离骚》中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如对仗、排比等;4. 解释《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选取《离骚》中的几个重要段落,进行朗读;2. 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意境和美感,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2. 鼓励学生运用《离骚》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向学生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3. 设计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于《离骚》的理解和记忆。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离骚》的第一、二、三章,包括诗歌的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通过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离骚》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难点:《离骚》中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屈原的生平介绍视频,让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材解析:引导学生学习《离骚》的第一、二、三章,解读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的某个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离骚》板书内容:第一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第二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第三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答案:略2.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答案:略3.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离骚》主题思想的感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离骚》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离骚》为背景的故事、散文或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以及楚辞的特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欣赏《离骚》的优美语言和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诗意和诗意表达。
(2)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离骚》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
(2)比兴、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3)对《离骚》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楚辞的特点。
(2)介绍《离骚》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 拓展延伸:(1)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的异同。
(2)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理解诗意。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离骚》的文本、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并鉴赏《离骚》中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3)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离骚》中的名句名篇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
(2)深入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1. 导入新课:(1)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鉴赏《离骚》中的名句名篇,分析其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背诵《离骚》,增强文学素养。
(2)讨论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屈原的情感。
3. 选择一首与《离骚》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 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的区别,分析其独特性。
2. 探讨《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能够背诵并默写《离骚》中的经典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 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3.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阐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背诵并默写经典片段,感受诗歌的美;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离骚》的理解程度,包括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否能正确欣赏古典诗歌;3. 学生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和传承。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离骚》全文;2. 参考资料:有关《离骚》的背景介绍、注释、赏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程度;2. 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如生僻字词、难句等;3.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讲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5.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6.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片段,巩固所学知识。
《离骚》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整理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离骚》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整理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了解把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2、引导同学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
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许多学问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同学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加同学的认知范围,拓展学问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同学齐读。
2、屈原留给同学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同学所把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相关材料汇合)二、同学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1、一读诗歌。
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
《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
留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3、三读诗歌。
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像的?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布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忧”什么?(时间的消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乐观预政)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抱负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
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观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
(“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香草、美人的比方;浪漫主义风格)五、齐读结束六、作业1、背诵全文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状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
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离骚》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
(3)名句默写与背诵。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象征、隐喻手法。
(2)深入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及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讨《离骚》的内涵及象征意义。
3. 鉴赏法:欣赏《离骚》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4. 实践法:默写、背诵《离骚》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歌主题:阐述《离骚》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追求真理的信念。
3. 分析艺术特色:讲解《离骚》的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离骚》的内涵及象征意义。
5. 欣赏名句: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6. 默写、背诵: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默写、背诵《离骚》名句。
五、课后作业1. 默写《离骚》中的名句。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与《离骚》进行比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创作背景,如楚国风光、屈原画像等,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和好奇心。
《离骚》教学反思(通用5篇)
《离骚》教学反思(通用5篇)《离骚》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教学反思篇1《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
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
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
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
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
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
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两节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计划第二课时把重点放在艺术手法上,与《诗经》比较异同,让学生自己体会。
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个重点。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2、学会从语言入手,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对屈原之死的评价,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朗读,介绍屈原、《离骚》、楚辞(一)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出示对联:“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从对联中的“天问、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
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
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二)、介绍屈原、《离骚》出示屈原图片。
解说:屈原,就带着这种悲痛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
他生活的楚国原先也是个强国,但当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时,楚国的综合国力已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
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忧郁愤怒出诗人。
于是,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时,他写下了《离骚》。
明确:"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指忧愁,《离骚》就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介绍楚辞过渡语:请大家各自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出示资料: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gēng yín)、降(jiàng )、揆(kuí)、肇锡(zhào cì)、重(chóng)、扈(hù)、辟芷(zhǐ)、汩(yù)、搴阰(qiān pí)、道(dǎo):通“导”向导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生自由朗读四分钟后,播放课文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划分。
明确: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形式特点:1、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以六言、七言为主。
2、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
3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原来楚词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后来,一般把有语助词“兮”的诗歌称为楚词。
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二、赏析课文内容,走近人物形象。
过渡语:看了项羽的《垓下歌》,我们再回过头看〈离骚〉。
这里有一组图片,请大家从课文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诗句。
明确:图片一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
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
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图片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
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图片四: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译文: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
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图片五: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
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图片六: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译文: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
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讨论明确:1、出身高贵,降生时刻不凡,名字美好。
2、器宇不凡。
3、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4、忧国忧民,鄙视小人。
5、是君王的领路人。
思考: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
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明确:运用比喻句,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如:用美人喻指楚怀王。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这样,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对屈原这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又应有怎样的外貌和气质?请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并结合课文简单说下理由。
(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打扮华丽的屈原,第二张是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形象,第三张是遭流放后愤怒忧郁的屈原)学生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三、探讨: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出示图片“屈原被贬离开国都”。
文字资料: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离骚〉结尾: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小组讨论: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结合〈离骚〉来理解。
小结: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用悲壮的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
屈原的一生是一首殉道者之歌。
四、积累名句。
出示资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布置作业背诵《离骚》,要背出情感和意韵,要背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反思: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
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
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去网上查看资料。
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近一个小时。
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
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
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
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
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
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
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
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
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
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
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
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
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
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
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
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
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
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正是有了“困”,才有了我们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学后有所思,教后有所感,相信下次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