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fa83c8a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b.png)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离骚》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3.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离骚》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导入与概述1. 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2. 阐述《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分析1. 逐句解读《离骚》开头部分,理解其主题和情感基调。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艺术特色探讨1. 探讨《离骚》的韵律美和语言艺术。
2. 分析《离骚》中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第四课时:情感与价值观的探讨1. 讨论《离骚》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
2. 探讨《离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课时:批判性思维训练1. 分析《离骚》中的矛盾和争议之处。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离骚》。
三、教学资源1. 教材:《离骚》原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离骚》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讲座、解读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培养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传统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离骚》原文,了解作者屈原及作品背景。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4e2d0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8.png)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对《离骚》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解析;3. 深入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分析《离骚》的结构布局、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5.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文本细读:逐段逐句地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5. 多媒体辅助:使用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导入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何为离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主体探究- 分段朗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段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 小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并深化《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谈谈对《离骚》的个人感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价其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 一等奖 优秀教案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 一等奖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766fbf1eb91a37f0115c02.png)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一等奖优秀教案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
令人叹服!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26ba3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4.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普通特点。
2、通过鉴赏《离骚》中的柔美语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2、品尝、鉴赏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日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受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缘由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殊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常常和怀王一起研究国家事件,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十分相信他。
当初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采取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见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32a18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8.png)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离骚简介1.1 离骚的背景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他的生平和对楚国的影响。
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楚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1.2 离骚的文学特色分析离骚的文学风格,如诗歌、赋、颂等。
探讨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第二章:离骚的篇制结构2.1 离骚的整体结构解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包括序言、和尾声。
强调离骚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意义。
2.2 离骚的部分分析离骚的章节划分,如“大序”、“小序”和“乱”。
探讨离骚中的主题和内容变化。
第三章:离骚的思想内涵3.1 离骚的政治思想解读离骚中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命运的探讨。
分析离骚中对于忠诚、正直和反腐倡廉的表达。
3.2 离骚的哲学思想探讨离骚中对于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思考。
解读离骚中的道家、儒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影响。
第四章:离骚的艺术表现4.1 离骚的语言艺术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和用词。
强调离骚中的优美词句和独特表达。
4.2 离骚的图像艺术探讨离骚中的图像描写和象征意义。
分析离骚中的图案、图腾和意象。
第五章:离骚的传承与影响5.1 离骚的文化传承介绍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离骚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5.2 离骚的现代价值分析离骚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离骚对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和国家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离骚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景观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湖、山、树等。
探讨自然景观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6.2 神话传说的融入解读离骚中融入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宗教信仰。
分析神话传说在离骚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章:离骚中的人物形象7.1 屈原自我形象的塑造探讨屈原在离骚中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忠诚、正直、高洁等。
分析自我形象在离骚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7.2 他人形象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他人的描绘,如君王、小人、忠臣等。
探讨不同形象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第八章:离骚中的情感表达8.1 抒情手法的运用解读离骚中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34f7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4.png)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881c6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a.png)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2024年关于《离骚》教案及教学目标
![2024年关于《离骚》教案及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631c8bb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1.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本教案共10 课时,每课时45 分钟。
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基本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离骚》的背景及作者。
2. 诗文内容的理解。
3. 诗文中的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离骚》的深入研究。
2. 与《离骚》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其他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离骚》。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4. 案例分析:分析《离骚》中的典型句子和修辞技巧,使学生掌握诗文的表达方法。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每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程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骚》和古代文学,可以组织相关的课程拓展活动,如古代文化讲座、古代文学研讨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八、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测验、课程拓展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b6353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7.png)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f93bc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6.png)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8d154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3.png)
《离骚》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重点: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
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忠君爱国诗人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
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解题离骚:遭遇忧愁。
思考可能些什么?忧愁节操四、具体分析课文;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忧愁(民生之多艰)(皇帝昏庸,贤愚不分)(小人离间)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
)以死明志(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五、总结屈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2024年关于《离骚》教案及教学目标
![2024年关于《离骚》教案及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5c5e9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1.png)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一、教学背景1. 课程标准:依据202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离骚》的教学要求。
2. 教材内容:《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属于战国时期楚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离骚》这类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掌握《离骚》的基本情节和结构;(3)品味《离骚》的语言美和艺术特色;(4)分析《离骚》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鉴赏古典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崇高的品德;(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离骚》的基本情节和结构;(3)《离骚》的语言美和艺术特色;(4)分析《离骚》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教学难点:(1)《离骚》的古文理解;(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离骚》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去鉴赏《离骚》,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阐述《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基本情节和结构;(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121b7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b.png)
《离骚》备课教案备课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段《离骚》进行阅读。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段的意义、主题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分析与解读(20分钟)教师梳理《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痛苦、无奈和抱负等。
4.欣赏与评论(2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诗句和形象描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对《离骚》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剖析。
5.拓展与实践(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段落,用现代白话进行改写,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鼓励学生找寻现实生活中的离骚情感,进行创作和表达。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比《离骚》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
3.评价学生的评论和创作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四、板书设计:《离骚》- 背景与作者- 主题和意义- 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作品欣赏和评论- 拓展和延伸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离骚》,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和创作。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背诵,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延伸: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6844a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b.png)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
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离骚》优秀比赛教案(第二课时)
![《离骚》优秀比赛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91f20255901020207409ce6.png)
离骚教学目的:1、进一步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这一节课让我们一同去探究屈原的内心世界:(一)讲解第一段: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话剧:《离骚》话剧第一场演出场地: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时间:公元前314年某天地点:楚国宫廷人物:屈原——楚国左徒楚怀王——楚国国君靳尚——楚怀王及郑夫人宠臣子兰——楚怀王稚子,郑夫人所生郑夫人——即南后郑袖,楚怀王宠姬剧情:靳尚靳尚给南后请安!郑夫人爱卿平身!靳尚屈原逢人便说,楚国之所以国贫兵弱,在于贵族们特权在握,上逼主而下虐民,只谋私利,不守本分。
郑夫人屈原也太过分了!靳尚因此他变法的第一条便是废除贵族的特权,严格推行法治。
郑夫人啊?这不行!靳尚还有啊,他说要释放奴隶,给他们土地和房屋,不许再有“井田之制”。
郑夫人简直是大胆、狂妄!靳尚他还主张举贤授能,从庶民中选拔人才担任官职。
又说裁免无用官吏,削减百官的俸禄来练兵!非但如此,屈原还说,凡受封贵族子孙已传三代的,要收回爵禄。
子兰这么一来,岂不叫大家都沦为庶民百姓了吗?靳尚屈原如此猖獗,眼看我们就要大祸临头了,请南后作主。
子兰母后可要先发制人呀!郑夫人好了!我自有办法!【幕后音:大王回宫】郑夫人臣妾叩见大王。
楚怀王爱妃快快平身!郑夫人屈原逢人便说大王的坏话,说大王天天不是打桌球就是酗酒,晚上上网通宵不归,不理朝政!楚怀王屈原竟然这样?郑夫人更有甚者,他今天竟然对我动手动脚,要占我便宜。
楚怀王屈原竟敢如此放肆!【幕后音:屈原谨见】屈原臣屈原拜见大王。
楚怀王你起来吧!屈原谢大王。
楚齐联盟之事关乎国本,望大王三思!楚怀王(严肃)屈平!从今往后你休与我谈论国事!(拂袖而去)屈原这?(背诵)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播放歌曲:回心转意】【投影显示】背景材料: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53f37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3.png)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396b8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9.png)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离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具有重要的文
学价值。
2.理解《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辞章,颂
扬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3.学会欣赏《离骚》的诗歌艺术,领悟其中的联想、景物描写和意象
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学生熟悉《离骚》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目的,理解其中
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离骚》的诗歌艺术的感悟,引导学生领悟
其深刻的意涵。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素材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作品。
2.师生共同讨论《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引导
学生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目的和表达的生活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分析(30分钟)
1.师生共同欣赏《离骚》的部分内容,分析其中的联想、意象等诗歌技巧。
2.引导学生对《离骚》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关注其中表现的忠诚、激情以及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3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离骚》,组织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对这段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再深入对诗歌进行赏析。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45分钟)。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30b255f242336c1eb95e3a.png)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
![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c6a2e0a5e9856a571260c4.png)
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离骚》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这个人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下面就是整理的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离骚》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6cb60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c.png)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1.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
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要学习《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
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
(二)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具体见参52页)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三)《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
作于被放逐以后。
含义:遭受忧愤写作原因:1.社会一片黑暗,遭受忧愤不满 2.对奸邪小人的怨恨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贤臣、君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现美好的内在品德;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第二课时(一)《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
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1-12节,开头部分。
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习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习。
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他,;”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又如:高贵高洁忧国忧民孤独唯美理想执着具体可见参8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 第1-2节: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3-6节: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鉴赏的重要思路。
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7-12 节:提问: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②君王不察--荃不察③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2. 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
“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3. 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还使用对比手法。
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
“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
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
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
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三) 总结:1.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