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建构系统中的还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建构系统中的还原
【摘要】本文以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切入点,利用建构的观点来辩证地看待批判的地域主义在本国的发展。以建构理论在我国目前应用的现状作为反思的起点,着重讨论了建立本土地域性建构体系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以笔者的某戏曲博物馆作为设计案例,讨论了如何建立本土地域性空间系统及本土地域建构系统。最后,辩证地思考西方建构理论与我国营造理论的关系及相似性,为我国本土批判的地域建筑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批判的地域主义;建构系统;地域空间系统;营造理论
☆住建部科研基金项目(编号:341121305)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美国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主旨是在全球化与地域特性的冲突中对地域主义进行反思。地域性对于建筑师来说是建筑创作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在世界经济、文化、价值观飞速发展的时代,地域性文化不仅仅意味着探究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历史注入新的活力。地域主义的文脉不仅上下连贯,而且先后发展,它会随着历史社会的推进而推进。在目前的创作背景下,全球化与地域主义的冲突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需要重释地域主义在文化、社会、地理中的意义,同时避免自我陶醉,自上而下的设计教条,这样既能有利于制止全球化建筑形式的千篇
一律和单调,又能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产品为地域主义的创作增添新的生命。
1 建构理论在中国设计创作的应用
1.1 建构的定义
建构一词不能被缩减为纯客观的实在,它同时拥有技术工艺与诗意实践的双重含义[1]。弗兰普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建构的而非布景式的[2],建筑具有本质上的建构性,它的一部分内在表现力与他的结构形式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建构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通过技术、建造手法来表达创作者的设计思想,是诗意的建造。建构是连接的艺术,历史被铭刻在作品的形式和其体现之中。建构不仅是结构形式,也是对场所精神的诠释,更重要的是建构本身所包含的文化隐喻和历史隐喻对于建构的完整性以及空间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 中国目前利用建构理论创作的现状
在当代中国,建筑师们更加关注建构观念,建构话语等学术意义上的知识行为,频繁地通过移植西方的建筑观念来表达对中国当代商业文化的反抗。当代中国设计界普遍假定西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和知识背景完全适应于中国现状,在这个概念框架中,构筑一种抽象和主观的建筑文化。然而在这种建筑文化中,却表现出了建筑师实践的目的性与其默认的概念框架的深刻矛盾。不少建筑漠视自然历史和个人创作力方面的差异性,死板地套用西方建筑教育体系中的建构观念,这种创作行为完全建立在与当时当地的建筑创作无关
的虚设的概念基础上,不仅无法帮助建筑师有效地进行创作思考,反而有可能成为建筑创作观念的枷锁。
1.3 建构文化在当代中国本体性与表现性的分离
建构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建筑的“建造”能够给建筑自足性,用建构的本体性替代装饰的表现性,然而建构体系本身也存在着本体性与表现性的分离。当代中国的不少建构实验作品中,在建构的本体性与建构表现性两种价值体系间摇摆,而未能在这两种价值的分离之间获得一种批判的认识[3],对建筑的诚实表现和对建造逻辑的清晰表达作为建构价值原则的基本观点也被背弃。而且当代设计界更多地是采用材料现象学的手法和西方体系的几何学原理来强调
建筑的表现性和视觉性,但却很少探讨建构理论的本体性。笔者认为,优秀的建筑作品应将建筑结构的核心形式与其艺术形式尽量统一。诚然目前的建筑界更多地是对表皮非建构表现的追求,但是倘若能更多地探究建筑空间本身的内涵以及建筑建构文化的意义,也许我们所设计出来的一些作品会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2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我国的发展
2.1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我国建筑界的影响
“regionalism and critical regionalism have long been viewed as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designs that are sensitive to the contexts of social, economic and material capabilities”[4]。就richard lorch看来,地域主义不仅仅是种文化,更与社会的背景,经济及
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关系。而目前国内建筑界对地域性建筑的探索更多是停留在“像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地域建筑的文脉不仅仅是传统与文化,还应该包括与自然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与地域资源和经济技术相适应的能力,以及与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居住行为相适应的能力。一个地区的地域性营建体系能否继续发展下去,主要在于这个营建体系能否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它的结构关系、运营机制和与当地相适宜的技术能否适合现代化的运作和现代化价值标准,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关注能与现代化的运作方式和现代建构技术相融合的地域性建筑营建体系。
2.2 探索地域性建筑的先进性
西方建筑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发展起来,从原来的地域文化发展到目前的全球文化,与其理论先进性的支持是分不开的[5]。因此地域建筑首先要有先进性,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层次,包括人类创作的物质文化和物化形态,精神形态的外表,如各种知识理论,以及文化整体的全体形态,如道德理论、价值观等。地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创作活动中要研究建筑所在地区文化的构成,分析当地的发展机制。同时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中最具活力与先进性的部分开发出来。
在笔者的某戏曲博物馆(见图1)项目中,该项目位处于江苏省南部地区,因此在该设计中吸取江南地域空间的先进性就非常的重要。江南的地域空间文化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江南园林空间系统讲究起承转合,在有限的空间中体现出无限的意境,这与当时江南地
区士大夫寄情于山水并隐于市的文化有关。在笔者的该设计项目中对江南庭院空间体系中的庭、斋、院、馆、厅、亭、廊、台(见图2)这八类空间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融入到设计之中,以这八类空间结合不同的使用功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江南地域性的空间体系,力图使参观者在游览的途中不断感受到不同类型的江南地域空间。在参观者开始参观之前,会通过一个专门的过渡性空间,整个过渡空间中只有一座木质的小桥,小桥的下方是一个水池,空间中的建构细部处理的及其简约,参观者在这样静谧的氛围中可以很好地转变心情,同时能为参观的开始潜意识地产生心理上的期待。这个水池与中庭空间中的水池互相贯通,它在两个层面体现江南的传统:首先,它让雨水进入建筑内部成为可能,强调了江南文化中的凄美婉约的文化气质以及文人骚客迷醉于自然山水的特点;其次,该入口的仪式感非常强烈,水池与小桥的结合体现了江南多水的环境特点,桥与水对话关系也是该地域古典城镇的最突出的空间特质。江南戏曲以其悠长婉转为特点,作为戏曲博物馆,其空间的节奏呼应戏曲的韵律,从而使空间体系与功能主题产生很好的共鸣效果。同时水边听曲是当地古代文人用来放松及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再现这种文化活动方式,笔者在中庭的听曲池旁设置了戏台以及游客品味戏曲的空间,虽然这里并没有采用传统庭院的亭的造型,但是空间营造上却提取了亭的神韵,尤其是在座椅的设计中采用了传统鹅颈椅造型与人体工程的相关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参观者在舒适的听曲环境中感受传统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