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合集下载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释义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释义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释义作者:秦洁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23期摘要: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Facebook、blog、微信、论坛贴吧等应运而生,增进了大众交流,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也造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景象。

人口多、普及广的互联网使用现状催生出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然而,何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界对此暂时还没有统一定论。

文章根据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资料,结合网络发展现状,从相关的概念界定开始,探讨网络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挖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一、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界定根据构词法:无损为“安”,无缺为“全”,“安全”是主体完整无损的状态。

《当代汉语词典》中的“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新华汉语词典》将“安全”定义为无危险,没有威胁,不出事故;《现代汉语词典》中“安全”的含义界定为:没有危险,不受损失或平安,不出事故;《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中,“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用来形容生命、财产、地方、环境、措施、事故和行动、感觉等。

国家标准(GB/T 28001)对“安全”给出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总的来说,“安全”是系统中的主体免受不可承受的伤害的状态,是主体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其中主体既要解除外在威胁,又要消解内在疾患。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 意识形态问题对于安全状态的破坏力极大,意识形态安全从古至今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何为“意识形态安全”?我国学者有不少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下文从概念和所包含内容两方面来概述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学者莫岳云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袁三标指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

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引言意识形态是指一套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思维方式,它对一个社会或群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意识形态逐渐崛起,成为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并分析它们的关系和影响。

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最早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引入,指的是统治阶级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体系,包括政治思想、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集体性和历史性的思想体系。

它不仅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意识形态逐渐形成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并传播的一种思想体系,它通过网络工具和技术传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传播性,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迅速传播和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延伸和变形。

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工具和方式,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网络意识形态在基本上延续了传统意识形态的特点,但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变动性。

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对传统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改变。

互联网催生了大量的信息和观点,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思想和观念。

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传播不同于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

这种冲击和改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网络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化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到来自不同地区和领域的观点和知识,有助于充实自己的思维和世界观。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建构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建构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建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的建构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推广至关重要。

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建构,不仅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输出,更关乎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点、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构建路径和策略、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点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和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它包括由网络媒体、网络内容和网络交流形成的特定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和道德规范。

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时效性。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观念和观点的传播也更加迅速、广泛。

网络意识形态在不断变化中,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更新和演变。

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和碎片化特点。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来自不同文化、国家和地区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碰撞交汇,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碎片化的网络意识形态。

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全球化特点。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种意识形态也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渗透和交流。

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影响力不再受地域限制,具有全球性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自由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宣传渠道和话语权,而更多地依赖于群众自发的参与和传播。

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构建,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又要克服网络意识形态的碎片化和多样化挑战,确保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需要遵循以下几条路径和策略:第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

在互联网上,中国应该树立自己的网络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树立中国形象。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对网络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弘扬。

其中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为广大网民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和道德规范。

三、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对于国内外局势、社会热点等重大事件,坚持客观公正、把握事实真相,避免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的传播。

四、人民立场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倾听和回应人民的呼声,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网络环境和服务。

五、开放包容的态度: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倡导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多元文化和多样性,鼓励广泛参与和交流。

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成果和经验,不排斥其他意识形态观点,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六、传承创新的结合: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既传承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优秀传统,又积极创新,与时俱进。

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探索网络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路径、新方法和新理念。

这一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旨在引导网络空间思想舆论的正确方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为全面建设网络强国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和价值取向。

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动向及应对策略

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动向及应对策略

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动向及应对策略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动向也在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各类网络意识形态的实质和影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避免不必要的影响和风险。

1、网络反腐力量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信息公开渠道的扩大和社会监督力量的增强,网络反腐声音逐渐壮大。

这是一种积极和利好的动向,可有效促进政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虚假信息和谣言也日益猖獗。

这是一种消极和危险的动向,会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网络“低俗化”倾向的加剧。

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但也存在着一些低俗化趋势。

这种动向是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得到重视和纠正。

二、应对策略1、加强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在互联网空间中,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基石。

依靠优秀的思想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可以让人们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

2、建设网络言论审查机制。

网络言论的自由可以得到保障,但同时也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对于那些恶意的、虚假的信息,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杜绝其传播。

3、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

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只有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多方参与,才能建立起对网络言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体系。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和独特性,加快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和精神文明。

只有构建一种高雅、有品位、有内涵的网络文化,才能有更好的保障来应对一些虚假信息的侵袭。

5、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防护,提高对网站、应用程序等重要信息系统的保护力度。

同时,也应该切实把网络安全意识贯穿于整个社会和国家安全中。

网络意识形态

网络意识形态

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新形态的社交、传媒、政治、文化等多领域交织的网络空间里,一个以虚拟社会为背景的新的意识形态正在形成。

网络意识形态(Cyber Ideology)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以特定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由人们自发、交织产生的网络群体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传播性,涉及面广泛,与现实社会有着复杂的联系与互动。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1.高度的互动性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与网络中各种交流互动紧密相关。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和表达平台,这种高度互动性促进了网络中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动态性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变化非常迅速,可能因为某个事件、某个人或某种理念的引发而迅速兴起,也可能在漫长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变化后趋于成熟和稳定。

这种快速变化的特点给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和探索空间。

3.自适应性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互联网上的人们自主组织和选择的。

这种自主性和选择性使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具有强烈的自适应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和需求。

4.传播性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也包括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

这种广泛的传播渠道使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更加全面和深入。

网络意识形态的类型网络意识形态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根据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分类的几种网络意识形态:1.极端主义极端主义是网络意识形态中最具争议和危害的一种类型。

它是通过网络传播的一种极端信仰和观念体系,通常具有反动、极端、歧视等特点,并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实现其目标,如ISIS组织等。

2.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本民族为中心、强化本民族认同感的网络意识形态。

大量的国际、地区、国内热点事件和情况都能引发网络民族主义的迅速爆发、形成和发展。

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

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

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摘要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还对社会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络世界中的一种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念体系,在网络安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特点以及与网络安全的关系,并提出加强网络安全的措施和建议。

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

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网络安全,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网络意识形态到底是什么?它与网络安全有何关系呢?2.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特点2.1 网络意识形态的定义网络意识形态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

它是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接受、认同和传播的一种思想导向。

网络意识形态可以包括政治观点、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价值等各个方面。

2.2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点:•广泛性:网络意识形态可以影响全球范围内的人群,无论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多样性: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涉及面广泛,可以涵盖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敏感性: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影响力非常大,一旦引发争议或冲突,往往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3. 网络意识形态与网络安全的关系网络意识形态与网络安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3.1 网络意识形态对网络安全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广往往是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的。

一些不良的网络意识形态,如暴力恐怖主义、极端思想等,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一些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可能会导致信息误导、隐私泄露和网络诈骗等问题,进一步危害了个人和组织的网络安全。

3.2 网络安全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网络安全的维护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才能更有效、更有序地进行。

意识形态概念 内涵及特点和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概念 内涵及特点和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及特点和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等方面的深层次思想体系和信仰理念。

它包括对社会和个体具有指导作用的观念、原则、规范和价值判断的集合。

意识形态的内涵包括:
1. 世界观:对于宇宙、人类和社会的根本认识,包括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

2. 价值观:对于人类行为准则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包括道德观念、伦理原则等。

3. 政治观:对于政治制度、权力分配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解和看法,包括政府职能、社会等级等。

意识形态的特点包括:
1. 综合性:意识形态通常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涉及多个领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2. 指导性:意识形态具有对社会和个体的指导作用,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3. 稳定性:意识形态往往是相对稳定的,代表了一定阶级、集团或国家的利益和意愿。

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在于:
1. 社会凝聚力:意识形态为一群人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凝聚和相互信任。

2. 影响决策:意识形态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3. 教育功能:意识形态通过教育体系传递给下一代,塑造和培
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4. 政治斗争:意识形态往往是政治斗争的核心,代表不同阶级、集团或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和争夺。

总之,意识形态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影响作用,是人类思考和行动的指导原则,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特征及机制构建(1)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特征及机制构建(1)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特征及机制构建(1)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指在网络空间中,某一特定群体或国家所具有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用以影响和塑造网络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它是网络空间中的一种力量斗争和竞争,对于网络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是拥有话语权,在网络空间中能够主导和引导舆论。

拥有话语权的主体能够通过发布和传播信息,塑造舆论环境,影响和引导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2. 影响力: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意味着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

拥有领导权的主体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塑造并推动特定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的传播,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和社会变革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 扩散性: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扩散性。

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覆盖面广,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以通过信息的扩散和传播,迅速影响和渗透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

4. 技术手段: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构建和维护需要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拥有领导权的主体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控制和影响力。

5. 知识产权: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包括独特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和创新成果。

只有拥有这些知识产权,才能在网络空间中形成有威望和影响力的话语体系,获得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

为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构建相应的机制。

机制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机制:构建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基础是制度机制。

应建立适应网络空间特点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保障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和引导,确保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

2. 技术手段:构建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还需要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需要建立网络监控和管理系统,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发现并应对不利的网络舆情,及时引导和塑造网络舆论。

2024年网络中心意识形态总结

2024年网络中心意识形态总结

2024年网络中心意识形态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观点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2024年,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网络中心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对社会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2024年网络中心意识形态进行总结。

一、网络中心意识形态的特点2024年的网络中心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和包容性:网络空间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

网络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

2. 自主性和个性化:网络提供了一个自主获取和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个体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网络也在不断发展,个人可以通过自定义筛选算法来获取符合自己意愿的内容,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消费。

3.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网络中心意识形态的形成既受到科技的影响,也受到人文的塑造。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技术的进步,人文的思想和价值观则在网络中得到传播和交流。

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影响使得网络中心意识形态既具有技术性的特点,也具有人文性的特征。

二、网络中心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2024年的网络中心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开放性和自由主义: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自由主义是网络中心意识形态的核心。

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网络上不存在边界和壁垒,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

2. 平等和多样性:网络中心意识形态主张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并且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网络提供了展示个人特色和才华的平台,鼓励多样性的存在和表达。

3. 创新和进步:网络中心意识形态鼓励创新和进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从而推动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4. 文化多元和交流互鉴:网络中心意识形态倡导文化多元和交流互鉴。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网络中心意识形态的影响2024年的网络中心意识形态对社会和个人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1. 社会层面影响:网络中心意识形态的形成使整个社会更加多元和开放。

网络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

网络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

网络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网络意识形态是指网络空间中各种主体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信仰体系。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意识形态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了解网络意识形态的八个方面对于理解网络世界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现象非常重要。

一、思想倾向与政治立场网络意识形态的第一个方面是思想倾向与政治立场。

在网络世界中,不同的人和组织会有不同的思想倾向和政治立场。

有些人支持某种特定的政治体制或者价值观,而另一些人可能持相反的立场。

这些立场和倾向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例如个人微博、论坛帖子等。

这种思想倾向和政治立场会对网络舆论和社会动态产生影响。

二、宗教与信仰体系宗教与信仰体系是网络意识形态的第二个方面。

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体系在网络空间中有着不同的表达和推广方式,例如宗教论坛、博客等。

一些人可能会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自己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而另一些人则会对特定的宗教或信仰体系持怀疑态度。

宗教与信仰体系的存在使得网络空间变得多元化,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三、社会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网络意识形态的第三个方面是社会价值观与道德标准。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在网络世界中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有些人可能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注重社会公平和互助精神。

这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会影响人们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论和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四、文化与民族认同文化与民族认同是网络意识形态的第四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群体在网络空间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认同标志。

一些人通过网络平台传承和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另一些人则通过网络寻求文化多元性和交流。

文化与民族认同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科学与知识观念科学与知识观念是网络意识形态的第五个方面。

网络世界具有广泛的信息资源,不同的人对于科学和知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有些人抱持怀疑论和批判论态度,对传统知识和权威观点持有质疑态度;而另一些人则推崇科学与现代知识。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1. 引言1.1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可以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增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和认同感,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

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影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主要渠道,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引导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其建设和发展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特征和基本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研究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网络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推动网络空间治理取得更好的成效。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特征和基本价值观,对于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促进网络文明进步、构建网络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 正文2.1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特征1. 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特征。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_黄冬霞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_黄冬霞

社会科学研究2016.5.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黄冬霞吴满意〔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不仅为我国应对网络安全提供了正确指导,也为网络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明确了方向。

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不断深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特点和功能的认识。

一般讲,网络意识形态是指网民在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动中形成的有机体系,基本特点表现为生成的技术性、成长的互动性、信息的符号化、内容的融渗性、效果的累积性,而主要功能则有引导、聚合和转化功能。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5-0107-06〔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首届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重点选题资助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网络意识形态生成与治理研究”(WLWH15-1)〔作者简介〕黄冬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173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意识形态是其重中之重。

自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大任务之后,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维护网络安全、实施网络强国这一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的战略,进一步彰显了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性。

近几年,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探讨,成果颇多。

但是从研究的基本内容来看,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本文仅就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主要特点和功能作些许探析。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当前,学者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就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延伸;二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一种对网民行为具有价值指引功能的思想体系;三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空间中具有阶级属性的意识观念。

2023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

2023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

2023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

2023年,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2023年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关系。

意识形态的定义和演变意识形态是指一套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原则的综合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的形成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也决定着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过去几十年里,意识形态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到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时代。

2023年,意识形态的演变将进一步加快,因为人们对自由、平等、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的追求不断增加。

网络意识形态的出现和影响网络意识形态是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等渠道传播的意识形态观念。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

2023年的网络意识形态将进一步影响社会和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和传播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

这种多样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方式有助于人们接触到更多的观点,从而促进思想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其次,网络意识形态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为了网络意识形态中的一个大问题。

人们往往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误导和欺骗。

这种信息的扭曲和误导,会导致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和行为。

因此,在2023年,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意识建设。

2023年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在2023年,意识形态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多元性和包容性2023年的社会将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人们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以及表达和传播自己意见的途径。

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将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2. 可持续发展意识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意识将成为2023年的重要部分。

网络意识形态研判报告

网络意识形态研判报告

网络意识形态研判报告网络意识形态研判报告一、引言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在互联网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体系、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它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持续演进。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深入研判,分析其特点、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网络传播和交流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体系、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2. 特点:(1)开放性: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观点。

(2)多样性: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包括各种不同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意识形态得以并存和竞争。

(3)传播性: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传播性,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影响大量人群。

(4)互动性: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互动性,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使得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可以进行互动、对话和辩论,形成共识或碰撞。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化社会分化:网络意识形态的存在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不同的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圈子,导致社会分裂和对立的现象。

2. 形成价值观多元化:网络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巨大的多元化,人们对于权威和价值的认同越来越分散和多元化。

3. 增加社会隐患:一些极端的网络意识形态观念可以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危机的发生,威胁着社会的安全和和谐。

4. 促进社会进步:网络意识形态也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面,它可以推动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类型和特点网络意识形态的类型多种多样,在互联网上存在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本节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意识形态类型。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信息可以自由传播,信息的传输速度也非常快,而这也使得网络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斗争的重要平台。

因此,网络也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所。

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网络传播中,对国家政权、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安全。

诸如思想观念、文化理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等都属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范畴。

现代社会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机理和手段变得越来越复杂,威胁也日益严重,防范和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和控制。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影响全球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各国政府和反对派都在互联网上展开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保护好自己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式和特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和特点:1、新闻和舆论控制:各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新闻和舆论进行控制,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2、网络攻击和网络内鬼: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员的渗透等手段,进行攻击和破坏。

3、违法犯罪活动:在网络空间开展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如网络诈骗、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等。

4、网络信息泄漏: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或组织的机密信息很可能被泄露出去,造成极大的危害。

五、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机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政策和法律。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特征及机制构建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特征及机制构建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特征及机制构建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一方通过塑造和掌控网络意识形态,影响和主导他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其内涵特征和机制构建如下:1. 内涵特征:(1) 意识形态的独特性: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础是独特的、独立于传统意识形态的网络空间特质。

网络意识形态通过网络传播手段,针对网络用户的思想观念进行塑造和引导,具有高度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特征。

(2) 高度互动的特征: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不仅仅是单向的宣传和灌输,更注重与网络用户的互动和反馈。

网络意识形态的塑造需要根据网络用户的反馈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渗透和影响网络用户的思想观念。

(3) 强调舆论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目的是在网络空间中占据舆论话语权,通过操控舆论导向来达到影响和主导他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目的。

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中,舆论引导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2. 机制构建:(1) 媒体平台的控制: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立离不开对媒体平台的控制。

通过掌握媒体平台的所有权或实施管理和监管,可以控制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和内容,从而实现对网络用户的影响和引导。

(2) 算法引导和个性化推荐:网络平台通过算法引导和个性化推荐来主导网络用户的浏览和搜索行为,从而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引导。

通过了解用户的偏好和兴趣,系统可以定制化地推送相应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用户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3) 网络舆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中的舆论引导是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在网络平台上设立话题,精心设置和引导舆论,可以控制和主导网络用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立。

综上所述,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通过塑造和掌控网络意识形态,影响和主导他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其内涵特征包括意识形态的独特性、高度互动的特征和强调舆论话语权;机制构建包括媒体平台的控制、算法引导和个性化推荐以及网络舆论引导等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作者:黄冬霞吴满意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05期〔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不仅为我国应对网络安全提供了正确指导,也为网络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明确了方向。

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不断深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特点和功能的认识。

一般讲,网络意识形态是指网民在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动中形成的有机体系,基本特点表现为生成的技术性、成长的互动性、信息的符号化、内容的融渗性、效果的累积性,而主要功能则有引导、聚合和转化功能。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5-0107-06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当前,学者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就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延伸;二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一种对网民行为具有价值指引功能的思想体系;三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空间中具有阶级属性的意识观念。

以上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不足:第一,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密切关联,但它不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简单移植和再现,它是线上社会与线下社会高度融渗的产物,具有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第二,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的思想、观念或者精神现象,但是将它作为具有价值指引功能的思想体系,不仅未能概括其本质属性,也难以区分其类别性与个体性;第三,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从阶级属性来界定网络意识形态,那么阶级属性是否就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如果是,网络社会网民的阶级性何以划分?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考察。

缘于以上分析和认识,笔者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把网络意识形态界定如下:“网络意识形态是在线上社会与线下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相渗透的背景下,网民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动中形成的有机体系,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和观念表达方式的综合,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1〕针对这一概念,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讲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范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发展,固然离不开技术要素,但影响其生成、发展最根本的要素还是由社会经济关系状况决定的。

网民不是网络空间中封闭存在的个体,他们依旧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意识、观念受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

现实社会的经济水平高,人们生活富足,网民个体就会获得相应的优越感和归属感,从而使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和认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情感认同是行为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广大网民在情感上认同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信息浪潮中才能够理性表达自己的思想,正确辨识不同的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由此推动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

不言而喻,当前意识形态在网络中斗争激烈,此消彼长,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网络社会空间中,西方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向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最终的目的就是冲击别国的主流价值观,推销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控制世界财富分配权。

从这一角度来说,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着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态势。

尽管意识形态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其活动依然难以超越社会经济基础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则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变动所提供条件的基础支撑性和优先性上。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动力来源于网络社会三大互动关系在网络社会系统中,主要有“网络人机互动”、“网络人际互动”、“网络自我互动”三大系统〔2〕,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社会这三大系统的产物。

首先,网络意识形态由网络人机互动而孕育。

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技术支撑。

一般来说,技术是中性的,没有善,也没有恶,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它往往有一定的目的指向,原因在于它与使用主体产生了关联,负载了使用主体的意图和观念。

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客体归属和依赖技术主体,承载着技术主体的思想、意识,技术主体把自己的思想、意识物化在技术客体上。

正是基于网络技术这一属性,当人们打开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发生双向对象化关系的那一刻,网络活动的技术支撑空间形成,人机互动也随着技术支撑空间的形成而生成,技术客体为技术主体而存在,技术主体合目的性的价值找到相应的物化空间,网络意识形态随人机互动而生。

其次,网络意识形态由网络人际互动而生长。

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技术而得到大大增强,他们不仅仅局限在人机互动的界面和空间,而是在网络人机互动技术实践活动基础之上,借助交往实践将科技与网络社会的关系链接起来,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空间和延伸交往时间。

由于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扩大,网络主体的思想火花也将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态度倾向。

因此,我们说,网络社会因网民的交往互动而拓展了网络实践活动的社会视野,而网络意识形态因网民的交往互动而得以生长。

再次,网络意识形态由网络自我互动而升华。

所谓网络自我互动是指网络主体在信息中介系统中进行自我身心对话、自我剖析改造的实践活动〔3〕,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印证网络主体自身存在的精神建构活动。

网络主体在网络社会空间中,通过与个体间的互动和网络族群之间的互动,获得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最终要通过网民个体的身心互动,经历自我精神向度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完成信息、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网络主体的自我重构,并以此来支撑和彰显他们自身的意图。

网民往往根据建构的意义和价值体系来决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跟帖、转发、转帖,什么样的内容发给他人。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存在缘于线下社会与线上社会、现实个体与网络个体高度融渗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是网络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的新样态。

网络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与传统社会的交往实践活动存在巨大差异:首先,从网络主体自我存在形态来看,网络个体不纯粹是居于物理技术空间以符号位表征的虚拟个体,还带有现实社会的思想、情感印记,是现实个体与网上虚拟个体的有机融合;其次,从网络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来看,网络社会关系既不是虚拟的社会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线上社会关系,而是网上社会与网下社会的有机融合;从网络主体的互动交往情况来看,他们在线上社会中的交往观念、行为影响着线下社会的交往观念和行为,影响线下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线上线下社会和现实网络个体高度融合渗透及部分重叠、边界模糊的环境生态下,网络意识形态显然也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它既不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简单投影,也不是单指虚拟或线上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是通过网络交往实践而形成的人类意识形态崭新形态。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具有共享属性的价值观念网络意识形态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网民主体对网络化生存行为、规范体系的信仰和观念表达,是体系化了的想法和观念,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内容。

与传统意识形态不同的是,这种价值观念经历了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意义共享、精神共享等环节,具有极大的共享性。

首先,信息共享。

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既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工具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工具为他人提供信息。

这是网络主体通过信息共享对网络世界形成初步认识的阶段,此时的思想认识呈现为碎片化。

其次,知识共享。

信息是知识的载体,网络主体通过思维加工自己掌握的信息,形成对网络世界认知的结果和把握,就使信息变成了对网络个体有用的知识。

网络主体通过互动交往实现知识的提供、获取和共享,从而达成知识的积累和增值。

这是网络主体通过知识共享开始为建构思想体系凝聚知识共同体的阶段,此时网络主体的思想认识成纤维非系统性的知识。

再次,意义共享。

意义共享意指网络主体在网络交往活动过程中,在分享网络社会空间资源(包括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接受、吸纳他人的思想和观念,完善自己认知体系的活动。

意义共享的实质是价值共享,网民主体在网络交往中不再是纯粹地、随机地选择和传递信息和知识,而是精选、记录、链接和传递有价值的内容,通过价值共享来表达网络主体的政治态度倾向,支撑网络主体自身的意图。

这是网络主体通过意义共享形成对网络世界认知的价值体系的阶段,此时网络主体的想法和观念不再支离破碎,而是呈现为全面性。

第四,精神共享。

精神共享是指网络主体在网络交往活动中由于思想碰撞、意义共享而实现的视界融通、精神升华的活动,其实质是凝聚价值共识。

〔4〕在这一层级中,精神共享往往通过网络社会的精神生产活动来实现,即创造具有一定价值蕴含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消费,实现意识形态的传播,凝聚价值共识。

这是网络主体通过精神共享建构网络文化世界的精神家园阶段,此时网络主体的价值观念由个体化转向大众化,呈现出鲜明的深刻性。

由上所述,网络主体对网络生存世界的认识从支离破碎的想法到完整、系统的价值体系再到大众化的价值共识过程,无不展现着共享理念,所以说,网络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具有共享属性的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强调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崭新形态,不是线下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简单移植和再现,也不是线上意识形态形式与内容的简单拼凑,它是高度融渗和综合了线上线下意识形态而形成的网络社会时代的全新样式。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网络意识形态的全新性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呈现,具体表现为生成的技术性、成长的互动性、信息的符号化、内容的融渗性和效果的累积性。

(一)生成的技术性首先,生成的场域具有技术性。

在由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活动离不开技术色彩浓厚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场域,首先要有以PC为代表的单纯计算机和相应的纯技术的硬件设备,如传输交换设备、线路设备和互联设备等,这些技术设备是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技术性的界面,具体包括传感器、摄像头等硬件界面也包括影像编辑、图形软件等软件界面,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网页界面,这些蕴含多元人类技术、传递各种数据符号的界面为网民表达思想、观念、意识提供了平台。

其次,信息的抽取具有技术性。

网络社会空间的网民身处海量的信息中,他们要从海量信息中抽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网络意识形态就是网民在抽取信息的过程中经过加工、整理、解释、筛选和改造而形成的。

信息的抽取需要一定的技术,现在常用的技术就是搜索引擎和数据挖掘技术。

前者比较简单,适用于广大网民,后者技术难度比较高,适用范围比较小,但是对挖掘潜藏字信息和现象背后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得的信息更接近其本质,网民对此形成的思想和意识也更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