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成才之路 摘记1
浅谈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
![浅谈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9c4e392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2.png)
浅谈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摘要本文主要选取《名老中医之路续篇》[1]收录的36位名老中医中的三位,简述他们的成才之路及总结他们的临床经验,启示我们后辈中医学习之路。
关键词《名老中医之路续篇》,成才之路,临证经验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也是人才辈出,如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末年华佗、张仲景,唐朝孙思邈,宋朝的钱乙,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朝张景岳、吴又可,清朝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中华民国第一位中西汇通张锡纯等,而且他们每一位都对中医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在中医学中都有他们自己的学术特点。
下面主要介绍这三位中医大家的成才之路与经验总结:继承求创新治学须勤奋——吕景山吕景山(1934~ ),河南偃师市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吕老于1956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时祝谌予先生担任吕老的老师,祝老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徒,通过祝老的引荐,吕老有幸到施府聆听教诲。
毕业实习结束后,提交了《论中介药物在中药处方中的中介作用》的论文。
论文完成后,又着手整理施门“对药”,在施、祝二位老师的指导下,增加“对药”百余对。
对药的学术渊源,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上溯至《神农本草经》之“七睛和合”论,始见于《内经》中的半夏秫米汤。
据统计,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载有对药147对。
药对专著相传有《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等,惜已亡佚。
施老临床经验核心就是对药,有源于经方者,有来自时方者,有施氏独创者。
其组成法则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气一血”、“一寒一热”、“一升一降”、“表里兼顾”、“虚实合参”······配伍巧妙,疗效卓著,体现了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乘、正反相佐的用药艺术。
对药配伍分类:1相辅相成类:(1)同类相从:如麻黄配桂枝(2)异类相使:如黄柏与苍术(3)和解表里:如柴胡与黄芩2相反相成类:(1)寒热并用:如黄连与吴茱萸(2)补泻兼施:如枳实与白术(3)开合相济:如五味子与细辛(4)动静相随:如滑石与甘草(5)升降相因:如益元散与鲜荷叶(6)同气相求:如升麻与柴胡3刚柔相济类:如鸦胆子与龙眼肉对药的功效主治:“施今墨对药”的功效,有以下三个方面:1协同为用,增强疗效2互制其短,在发挥药效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以收治疗之良效3相互为用,产生特殊治疗效果吕老在施今墨药对的启迪下,应用于针灸。
邓铁涛成才之路经验总结
![邓铁涛成才之路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f194d184254b35effd3405.png)
1938 年, 本侵略军狂炸广州, 日 邓铁涛避难于香 港, 学4 人在文威东街南北药材行会址, 与同 合办南国 新中医学院( 夜校) , 并于九龙芝兰堂药店坐堂应诊, 悬壶济世, 这段开业后的实践感悟终成为他的学医开 悟事件。同时他也认识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对中医学 的 认识也有了 进一步的提高。香港被日 军侵占 邓 后, 铁涛返回广州, 辗转于穗港及武汉之间, 行医谋生。. 1949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广州, 翌年他 到广东中医专科学校工作。1956 年, 邓铁涛参加广州 中医学院工作, 在中医教学、 医疗、 科研等领域相继取 得成就, 受到人民的信赖。他曾任广东中医药专科学 校、 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处主任, 广州中医学院教 务处副处长, 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等职, 并曾担任第 四、 五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 理事、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委员和该会中医理论整 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科委顾问、 中华医学 会广东分会医 史学会主任委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论 文著述及获奖项目 主要有:《 学说探讨与临证》 获省出 版成果三等奖。参加编写的《 中医学新编》《 、新编中 医学概要》《 、简明中医词典》《 、中医大辞典 基础理 论分册》 获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研制成 功的中成药“ 五灵止痛散” 获市科技成果四等奖。
世界中医药 2007 年7 月第2 卷第4 期
中 医 成 才 爱 验 会
邓铁 涛成 才之路经验 总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 邓铁涛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课题组撰写
( 国 十五” 家“ 科技攻关计划“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经验传承研究” 课题; * 广东省医; @ 邓铁涛
WORLD CHINESE MEDICINE July. 2007 , Vol. 2 , No. 4
中医临床家的成才之路
![中医临床家的成才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f2b00d3bee06eff9aef80787.png)
郝万山 李赛美主编《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
《郝万山伤寒 论讲稿》人 民卫生出版 社,2008.1
课 尾 感 言
熟读经典多临证,问道明师有悟性
——这是中医临床家的成才之路
学好《伤寒论》就能成名医!
不学《伤寒论》肯定成不了名医! 没学好《伤寒论》也成不了名医!
【思考】辨证鉴别思维过程
• 用 汗出而喘 除外了寒邪闭表,无汗 而喘的麻黄汤证。 • 用 汗出而喘 除外了外寒内饮,不汗 出而喘小青龙汤证。 • 用 不可更行桂枝汤 除外了中风兼喘 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 用 无大热 除外了阳明热实迫肺的汗 出微喘、喘冒不得卧证。
病位: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病性: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证属邪热 壅肺。
【例4】抓主症 结合病机用方
【读经】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 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 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 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 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主
证
病
机
【临证】
治疗各类水肿 治疗心脏疾病
四肢沉重疼痛——水浸四肢 心下悸——水气凌心
咳——水邪犯肺,肺失宣降
吐利——水邪浸渍胃肠
治呼吸系统病
治消化系统病
头眩——水邪上冒清阳
动——水邪浸渍经脉肌肉
治疗各类眩晕
治神经系统病
小便不利或利——肾阳虚气化失司或阳不摄阴
治疗肾病、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但病机必须是阳虚水泛
【例5】抓副症 探求病本选方
【例2】抓主症 针对症状用方
方和谦成才之路经验总结
![方和谦成才之路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9ba1f2770bf78a652954cc.png)
并 结合 临床 , 使深 奥 的理论 在示 例 中得到解 释 和应用 , 让 学生 有茅 塞顿 开 之感 。方 老 给第 一 、 届 西 医学 习 二
学。其父在京行 医 3 , O年 并撰写了《 医家秘 奥》 及学 医笔记 3本 , 对方 老的 影 响很 大 。14 9 8年父 亲 因肝 硬 化病故 , 曾遗 嘱方老兄弟二人 , 不谋其 它职业 , 当 “ 仍 业医工作 ”方老与其兄 , , 谨遵遗训 , 坚定行 医志 向, 终
13 教学 经历 . 方 老 15 9 6至 1 6 调 到北 京 中医 9 2年
了父亲在 家办的 中医讲 习班 , 习 了《 学 医学 三字经》
《 药性赋》 汤头歌诀 》 医学 心悟》 内经》 伤寒论》 《 《 《 《 《 金匮要略》 等医学专著。方老广泛涉猎医学书籍 , 所
读最解惑受益的专业书籍有《 内经》 伤寒论》 金 匮要 《 《 略》 医学心悟》 证 治汇补》 赤水玄珠》 医学汇海》 《 《 《 《 《 医钞 类 编 》 , 亲 的 学 医 笔 记 是 他 宝 贵 的 学 习 资 等 父 料, 较为受益的非专业书籍为《 古文观止》 。在每天随
生 以中医为业 。
中医班讲课 的同时 , 还带学生到北京 中医医院 、 同仁医
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
![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https://img.taocdn.com/s3/m/32d29249312b3169a451a41e.png)
名老中医之路-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名老中医之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中医学子度过一个个迷茫的日子。
看完这本书,除了名老中医各位的经历,给我我们一个方向之外,更多的是他们的故事中透露出来的中医信念。
二羊也是在大二的时候读到此书,读完了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之后,更加信心走中医这条达到了。
看完了,起初就是想看看这些中医大咖到底是怎样学习中医的,他们又读了写什么书,所以他们所读之主要摘抄了这些前辈是怎么学习的,至于医案什么的就没太摘抄。
一共二十六人,中间虽有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并不是特别敬佩,独最后那个叫刘炳凡的,甚是敬佩,这年头,敬佩这个词用的人少了,因为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少了吧,如果刘老真是如他自己所说那样的人,那只能用那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形容了。
全书摘录如下:上篇1、岳美中:先看衷中参西录,再看伤寒论、金匮要略2、任应秋:先背伤寒论、金匮要略,再背黄帝内经,然后看其他书籍,善于精读、写笔记,深入思考,背诵记忆等,然后就是持之以恒了。
3、姜春华:除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学习了千金方,这个药多,不好学,这是治疗五脏病的,还学了外台秘要,这是治疗杂病的,学医案主要学习的是孙东宿的《医案》以及陈菊生的《诊余举隅》,推荐张景岳的书,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其他金元名家都不太推崇,仅仅泛缆4、金寿山:这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
先背黄帝内经,但基本没有用过,行医时读的是《本草备要》,《汤头歌诀》以及《医宗金鉴》,基本背下来了,但治病时灵时不灵。
但开窍是看了《铁樵医学函授学校讲义》。
然后翻烂了《伤寒贯珠集》及《金匮要略心典》,但开药还是时灵时不灵,后来是偷看名家方子,汗啊。
总结起来是口勤,多背诵,搞忘了多背几遍,手勤,多翻文献资料,遇到不会治的病啥的,多翻翻文献,就算不能照抄原方,也能从中受启发。
然后是笔勤,就是多摘抄,多记录。
然后是博学,就是多读其他书籍,比如四书五经,看过叶天士的医案《叶案存真》,但作者觉得没有收获,后受程门雪指点,才知道叶天士是一牛逼人物啊。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72afb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c.png)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篇1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
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
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
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
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
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
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
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于己百教授成才之路(上下)(原)
![于己百教授成才之路(上下)(原)](https://img.taocdn.com/s3/m/66ee2244f01dc281e53af048.png)
于己百教授成才之路(上)于己百教授的学术经验是在60年的临床、教学、科研中逐渐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59年在兰州随父设馆行医;1987年在省内成名;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全国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老师,并于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荣誉称号。
兹将其医术专长和成名业绩总结如下:于己百教授在临床上注重“科学辨证的诊断,病证结合的治疗”。
于教授在临证时十分强调抓主症,他认为主症是纲,抓住了主症就是抓住了疾病的纲领,纲举则目张。
于教授治疗疾病,胆大心细,高屋建瓴,圆机活法,知守善变,不落窠臼。
推重经方,不薄时方。
善抓主证,喜用经方;他博取各家之长,擅治伤寒热病、胃肠诸症、咳嗽气喘、肾炎水肿、高血压病、胸痹心病及妇科病。
常以验方胃炎宁、萎胃宁、胃溃宁、肠炎丸、痛风煮散等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他推崇仲景学说,力倡《伤寒论》是一部“集症为证,类证为病,统病为纲”的中医证候诊断学和证候辨证学,同时,也是一部“以阴阳为纲,纲中分病,病中辨证,随证立法,依法处方,因方遣药”的理、法、方、药一线贯串的中医临床治疗学。
以此观点,教授给学生,能提纲挚领,有画龙点睛之妙;指导于临床,又能由博返约,有规可循,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均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于己百教授主张中医药的科学发展,并完成科研成果多项。
1958年与张涛清等人共同完成的《针灸治疗63例细菌性痢疾临床观察报告》科研课题,获卫生部中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锋奖状及奖章;1988年根据所著《伤寒论提要》主要内容,整理其热病临床证治经验而设计完成的《内科热病专家系统诊疗程序》科研课题,通过了甘肃省卫生厅组织的技术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填补了甘肃省专家诊疗系统的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遵古而不泥古,强调理论创新。
将中医病因分为六淫、七情、内伤、外伤及虫病五大类,其中内伤又包括阴伤、阳伤、气伤、血伤、饮食伤和劳逸伤等内容。
还把中医内科辨证的主要方法归纳为热性病辨证和脏腑辨证两大部分。
学思鼎新承前启后 精湛针艺造福苍生——郑魁山教授成才之路经验总结
![学思鼎新承前启后 精湛针艺造福苍生——郑魁山教授成才之路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c7c563a45177232f60a2f2.png)
求 于他 , 都 一 视 同仁 , 心治疗 。在 成 县 工 作 时 , 的家 几 乎 他 精 他
成 了 临时 家庭 医 院 , 者 随 到 随 医 , 收 分 文 。郑 老 认 为 , 为 患 不 作
一
手 。并 总 结 出 一套 与 气 功 相 结 合 的独 特 “ 针 法 ” 练 。
1 3 师 承 祖 业 .
郑 老 幼 承 家 学 ,在 教 师 与 家父 的严 格 管教 下 ,系统 学 习 了
锻 炼 精 、 、 , 而使 人 能对 生 命 过 程进 行 自我 调 节 , 气 神 从 增强 体
质 , 病 延 年 的一 门 科 学 。作 为优 秀 的针 灸 医师 , 当 习 练之 。 祛 应 古人 云 :凡刺 之 真 , 先 治神 。 ” “ 必 治神 要 求 做到 :经 气 以 至 . “ 灶
1 2 扎 实 的 基 本功 .
物 ” “ 在 秋毫 , 意 病者 ” ,神 属 。说 明 治 神 的关 键 是 医 者 能调 心 守 神 , 自己 的精 、 、 集 中于针 下 。要 做 到 这一 点 , 将 气 神 就必 须 进 行 特定 功 法 的练 习 , 强 本 身 的元 气 。通 过 气 功锻 炼 . 刺 时 才 能 增 针
本 后 藤 学 院 、 国东 方 医 学 院客 座 教 授 。发 表 学 术论 文 6 英 6篇 ,
郑 老通 过 勤 学苦 练 ,继 承 了郑 氏家 传 手 法 和 治病 秘 方 , 打 下 了治 学的 坚 实 基 础 。郑 氏家 传手 法 , 其 父 毓 林 公 改进 “ 山 是 烧
火 ” 透 天 凉 ” 法之 后 , 从古 代 繁 琐 复杂 的针 刺 手 法 中 . “ 手 又 经过 长期 临 床 实 践 , 简化 而 来 的 常用 手 法 , 有 简 便 、 学 、 用 、 具 易 实 效
名老中医刘兴山—成才之路
![名老中医刘兴山—成才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0a1d74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9.png)
名老中医刘兴山—成才之路刘兴山,男,1964年11月出生,山东省寿光市人,现任潍坊市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潍坊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潍坊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消化内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立志学医刘兴山主任少年时期生活在农村,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曾发高烧,初时恶寒,覆被取暖,及至高热,冷水擦身,以为可以退热,片药难寻。
直到大哥1978年医学院毕业,虽是西医,但亦通中医,常用针灸、草药解乡邻疾病之苦,倍感神奇,遂立志学医。
高考成绩优良,志愿皆报中医学院。
问其缘由,答曰远受清代名医李莪华影响:李莪华在寿光,被百姓尊称为李大爷、李老爷,其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得到了万民敬仰;近受大哥及多位行医的亲戚熏陶,看到了兄长能为百姓治好病而愉悦的心情。
1981年9月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山东中医学院,成为了中医系五年制本科生。
当时一级172名学生,因为人少,故能得到名师名医授课:张珍玉、张灿玾、周凤梧、刘持年、尚德俊……等名老中医皆是授业解惑的恩师,四年的理论学习,为今后医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涉临床1985年7月,一年的实习开始了,刘兴山来到潍坊中医院实习,这是他人生的重大里程碑。
当时医院设施简陋,但却有众多的名中医:郝怀清、王宝光、张殿隆、王叙爵……他们医德高尚,待病人如亲人,医术精湛,几付中药可治愈重疾,诲人不倦,待学生如己出。
当侍诊在带教老师旁,看到老师望闻问切,心中默想,然后写出自己的诊断治法方药,再与老师的医案比较,显得肤浅,甚至南辕北辙,遂虚心向老师请教,晚上回到宿舍,整理当天的医案,并复习学过的课程,因为基础扎实,理解上便事半功倍,实习后期,基本不用老师修改理法方药了。
他在实习之余,又系统地复习了大学的课程,为随后走上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7月,刘兴山如愿分配至潍坊市中医院内科,成为一名住院医师,独立门诊、管理病床,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他又系统地学习了西医理论及内科知识,并得到了王宝光、孙恩润等主任的亲自指导,使他的临床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房定亚成才之路
![房定亚成才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04ce447b01f69e31433294d1.png)
( 中国中医科 学院西苑医院 , 北京市海淀 区西苑操场 1号 ,00 1 109 )
在 心 里 种 下 了 中 医 的 种 子 , 中 医 产 生 了 深 厚 的 对
学校 安排 宋老 师给我 带 教 , 以弥 补我 临证 经验 不 足 的
弱点。每次备课 , 除了参考历代注家的评述之外 , 都是 两位 老师在 幕后 给我提 供临床 经验 。两 位老师对 我 口 传心授的内容非常多 , 金匮要略》 《 的方子如何应用,
例如桂 枝加 龙骨牡 蛎 汤 治疗 肺 结 核 空洞 , 甲煎丸 治 鳖
疗肝脾肿大 , 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喘证等, 对我而言, 本 身就 是一 堂 堂 内容 丰 富 的专 家 讲 座 , 我 对 《 匮 使 金 要略》 所涉及的 ‘ 、 、 、 ’ 病 证 症 方 相结合方面有 了更为
具 体深入 的认 识 , 感 《 匮要 略》 倍 金 方神 奇灵 验 。于是
授《 金匮要 略》 样理 论与 临 床相 兼 的经 典课 程 , 这 必须 结合 临床 实例 , 才能 生 动 活泼 地 阐 明条 文 中的辨 病辨
证要 点 、 鉴别诊 断要 点 和 精 当 的药 物 配伍 特 点 。 因此
于河南南 阳邓 州 的一 个农 民家 庭 。十 岁 时 , 里麻 疹 乡 流 行 , 蔓延 , 疫疾 病故 者 竟 达 百人 以上 , 老 亦 未能 幸 房 免, 麻疹迁 延数 月 , 静 养 调理 而 病 不 见愈 , 而合 并 虽 反 喉炎, 失音 不能 言语 。房 老 回忆 道 : 当时 家 中有 人 连 “ 夜 去请 中 医 , 回来 ‘ 神 丸 ’ 用 , 概 只 有 3 mn 拿 六 服 大 0i 左右, 就觉 得嗓子 唰 的一下 畅通起来 , 然就能 开 口说 竟 话了, 以后 病情就 有 了转 机 , 来 慢慢 病 愈 活 了下来 。 后 这次 重病 , 无疑是 中 医给 了我第 二次 生命 , 使我 切身体 会 到医学能 救命 的意义 , 也体会 到 中医 的神奇 , 此就 从
我,一个民间中医的成才之路——...
![我,一个民间中医的成才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8955e32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5.png)
我,一个民间中医的成才之路——...我,一个民间中医的成才之路——张医生,看你虽然是个民间中医,但你的学识和水平,比专家教授高的多,你是真才实学,看了你的文章全是干货,全是你的实践经验,给我们患者指明了就医的方向,给初学者打开了思路,打开了眼界,看了你的文章有条有理,看是复杂的疾病,我看了你的文章都感到轻了,有希望了,你分析的那么透彻,我从头看了你的文章一遍,那没有实力,没有经验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张医生,我的病治疗几年几乎没有效果,但是经过你的网诊,吃了你的药后就那么见效,没有诊脉的效果比我们这里会诊脉的医生开的药都好。
——张老师,你的文章从头到尾我看了两遍,非常佩服你的学识和医术,你收徒弟吗,我想跟您学徒,学成和您一样的真中医。
以上是网友给我发来的信息,在这里我感谢粉丝的抬爱,我只能说我是一个纯中医,一名民间中医,恐怕是头条医生中头衔最低的职称了,不过这三十年来一步一步的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我苦读经典古籍,数十年坚持不懈,拜师求医,先后拜有名的五六个老师,不耻下问,探讨中医理论,尝试中药,品尝它的效果多大,用量多少合适,先后在自己身上,家人身上试用,一步一步才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其精华,先后总结和发现了多项前人没有记载的理论和医疗方案,比如人体发热的原因,对治疗胃病有影响的脏器,治疗早搏的方法,治疗不安腿综合症的方法等。
你如果是细心人,从我的文章你就可以看出来我的理论和方法,我治疗了许多难治之症,包括我母亲的静脉炎,朋友的股骨头坏死,朋友父亲的脉管炎,还有本市和不少网友的不安腿综合症等,可以说我治疗的不安腿综合症的疗效在全国都在前列,以后我会慢慢的讲述我的治疗经验。
发文章月余,粉丝长了一万,看来网友还是有眼光的。
治疗胃病,我研究的最为深入,在我们本市有名气,我总结了中医对胃病的的四种治疗方法这也是前人没有记录和总结的,对于气血理论,对人体发热的原理和治疗方案也是记载不多的。
医之道在明达——谈李维贤老中医成才之路
![医之道在明达——谈李维贤老中医成才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0deb6d72783e0912a2162add.png)
对》、《徐之才药对》等考证比较,通过药对的文献源 流考证、组成法则分析、使用法则剖析等,完成了中 医工作者的重要“基本功”和“欲为大医者”的必修 课。李维贤老师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学习。先后在黑 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基础 理论研究所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 2医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 徐灵胎言:“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 奥,披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中医知识 涉及广泛.经典文献言简意赅、难以透彻理解,需要 较好的传统文化功底与文史哲知识背景,更需要对 中医理论的全面理解与系统贯通。有道是:“医之为 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若 全体不明,而偶得一知半解,举以试人,轻浅之病,或 能得效,至于重大疑难之症,亦以一偏之见,妄议用 药。一或有误,生死立判矣。” 李维贤老师强调对中医知识的系统掌握,他对 中医病因学、诊断学、药对学等均有专题论述。提出 了独特见解,并对脑髓理论、膈理论及通经活络、活 血化瘀治则等进行过专题研究,还曾点校、审订《蠢 子医》、《女科秘诀大全》二部古籍医书。 李维贤老师善于通过文献考证解决中医理论与 临床的实际问题。在《内经》志意学说研究中翻,他提出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素问・调经论》)为 志意的形态学特征,构成了人体的最高主宰系统:“志 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灵 枢・本藏》)为其生理学特征。志意协调机体内外阴阳 匀平的功能表现在御、收、适、和四个方面;志意发病 在于劳神过度与房室不节;“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 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五脏别论》),提示志意 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五加、人参等中药具有强志 意的药理作用,神使与不使、精神进与不进、志意治与 不治,成为针、石等刺激疗法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e88f287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7.png)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
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接下来就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吧!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篇【1】注重熟读博览我在三年随师学习中,王诵愚先生辛勤教诲,督导谨严。
首选《内经》、《难经》,有全读有选读,均经讲解,并指定或熟记,或背诵,而《本草》、「脉诀》、《汤头歌诀》,均在背诵之列。
年少之时,记性较好,多读数遍,就能背诵,时至今日尚能脱口而出,临诊处方时时可用,这都应归功于少壮之年所下的功夫。
所以说读书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在弄懂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背诵,可以受用一生。
中医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内、外、妇、儿、大、小、方、脉,相辅相成。
吾师虽以针科为专长,但内外妇儿各科亦均精通。
他常常告诫我,要解除病人疾苦,不但要会针灸、拔火罐,也要会处方,还要能用汤药熏洗、按摩推拿,医术越是全面就越能取效于瞬间。
他说古代名医扁鹊、、华佗,都是多才善医的典范,他们能用汤药、针刺、熨灸、按摩以及五禽戏治疗疾病。
因此,我在学医的经历中,除精读《针灸甲乙经》、《针灸太成》之外,还兼学《伤寒论》、《金匮要略》。
吾师特别推崇张介宾的《类经》,既指定选篇背诵,又要求逐篇披览。
先师的教诲,使我对张氏《类经》的阅读坚持数十年,深感要成为一名针灸家就必须通读《类经》十九卷至二十二卷。
咀上四卷归纳和总结了古代医家针术的各种见解,熟读之后才能了解后世针灸专著的学术思想渊源。
下面举十九卷之七「用针虚实补泻」为蜘,谈谈我学习中的点滴体会。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一段经文,揭示了针灸治疗的法则,沿用至今,依然指导着针灸l临床。
《类经》把《素问·针解篇》和《灵枢小针解》的原文归并在一节中,前后参照,起了自身批注的作用,对理解著者的原意很有裨益。
三峡地区名老中医成才之路启示录
![三峡地区名老中医成才之路启示录](https://img.taocdn.com/s3/m/e044824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e.png)
三峡地区名老中医成才之路启示录
王家陟;冉隆平;苏绪林;余甘霖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0()6
【总页数】2页(P102-103)
【关键词】名老中医;中医教育;三峡地区
【作者】王家陟;冉隆平;苏绪林;余甘霖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 [J], 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鲁纯纵;张慧;张光荣;蒋力生
2.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成才之路研究 [J], 谢雪姣黄政德吴若霞
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名老中医刘云山成才之路 [J], 刘婷;刘新生;田新峰;任学通;刘佳淳子;张锦;张卫东
4.学思相济格致歧黄,求责觅真仁术惠民——名老中医胡国俊成才之路及治学思悟[J], 朱慧志;胡国俊
5.谈名老中医赵绍琴成才之路——赵绍琴教授百年诞辰有感 [J], 崔健;赵爱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宝麟成才之路
![冯宝麟成才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93d5a7f6910ef12d2af9e765.png)
世 界中医药
2 1 年 7月第 6卷第 4期 01
・5 3 7・
资料 。
2 3 中药 炮制 方法 改 进 方 面 的研 究 .
古 今 对 地 黄 是
冯 老师 的 中药炮 制研 究 是从 收集 整理 散 在 民问 的 中药炮 制经 验开 始 的 , 后 通 过查 阅相 关 古 代 中药 炮 然
2 2 中药 炮 制工艺 改 进 的研 究 .
冯 老 师 选 取 了在 生
产 实际应 用 中存在 问题 的 中药 尤其 是有 毒 中药进 行 了
改 进研究 。在川 乌炮 制 工 艺 改 进研 究 中 , 老 师 针 对 冯 当时 山东省 两家 药厂 生产 关节 炎 丸所采 用 的川 乌炮 制 工 艺不 同开 展研究 , 出 了川 乌 的炮 制 应 在 保证 无 毒 提
考察 、 整理 山东 各地 中药炮 制经验 的 同时 , 阅整理 了 查
中医药研 究所 ;92年兼任 山东省 卫 生厅 医学 科 学 委 18 员会 委员 ,97年兼 任 中华 中医 学 会 中药 学 会 委 员 , 18
19 年被 确定 为 全 国 首批 老 中医 药 专 家学 术 经 验 继 91 承工 作 的指导 老 师 ,9 2年 开始 享 受 政 府 特 殊 津 贴 , 19
W ORL HI ES D C N E MED CI J l . 0 V 1 6, . I NE uy 2 1 1, o . No 4
冯 宝 麟 成 才 之 路
石典花 孙 立立 陈 兵 周 倩 戴衍朋
( 山东省 中医药研究 院中药炮制研究室 , 山东省济南市燕子 山西路 7号 ,50 4 20 1 )
构筑名中医成才之路的十八字诀_上_(1)
![构筑名中医成才之路的十八字诀_上_(1)](https://img.taocdn.com/s3/m/777a32bb69dc5022aaea008e.png)
=临证启悟>构筑名中医成才之路的十八字诀(上)连建伟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关键词名中医成才之路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修道德名中医是怎样成才的,名中医成才之路该怎么走,我理解应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为着力点,即要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和修道德。
今结合自己的从医经历和读书体会,分述如下。
1立大志第一点,立大志。
我认为要成才,首先要立大志。
首先要明确学医的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学医。
在张仲景的5伤寒杂病论6序里,就讲得很明确,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0,仲景把学医的目的给我们指出来了。
/上以疗君亲之疾0,古代讲天地君亲师,/疗君亲之疾0,就是要忠孝。
/下以救贫贱之厄0,对穷苦的百姓,我们就要仁爱。
/中以保身长全0,就是我们学好医,一方面要利他,另一方面能够自利。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0,也就是说要忠孝、仁爱、自利、利他。
我们既然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一定要学好。
吴鞠通在5温病条辨6自序里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0现在有很多医源性疾病,即是/不死于病,反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0。
学医不容易,所以,学医必须立大志,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0。
我给每一届的学生上课时,都给他们讲这段话。
吴鞠通自己深有体会,因为他的侄子是给庸医治死的,他还亲自经历了/癸丑岁(公元1793年)都下瘟疫大行,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0。
所以,他在自序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当年孙中山有一次到浙江来,跟着他的还有胡汉民。
胡突然患痢疾,病情严重,当时就请杭州的名医裘吉生治病,一副中药下去,就把胡汉民的病治好了。
孙中山非常高兴,专门给裘吉生题词/救民疾苦0。
所以我们要立大志,立大志干什么?立大志就是救民疾苦。
而且,要立长志。
立长志就是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几十年如一日。
名老中医成才之路-摘记1
![名老中医成才之路-摘记1](https://img.taocdn.com/s3/m/2b06264c51e79b8969022640.png)
汪逢春(1884~1949),江苏苏州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
一九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
学术上擅长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
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汪逢春,生于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五月初五日),故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农历己丑年七月二十日)。
毕生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
一九三八年成立国医职业公会,汪逢春被选为公会会长,同时筹备《北京医药月刊》,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创刊,先生亲自主持笔政,并为该刊撰文,以资号召倡导。
一九四二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于北京天安门内侧朝房,为中医中药界培养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瞿文楼,杨叔澄、赵树屏等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郭士魁、王鸿士等就是当时的学员。
汪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虽已考取执照,有的仍不许其挂牌开业,需要再现察一段时间,并嘱其小心从事,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导学生,讨论病例,不分中西。
在西河沿行医时,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则停诊,讨论病例。
凡遇疑难大症,有时也邀著名西医刘士豪、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学生们恭听记录。
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时妇科会诊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请赵炳南,他常说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
定期举行同砚小集,地址在椿树三条荀慧生宅。
每周一、三、五讲课,听讲者达二十余人。
讲《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医案分析》等。
他最佩服清?徐灵胎,认为其文笔犀利,脉案清爽,可师可法。
指导学生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去看锯鹿茸,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
他常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
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
构筑名中医成才之路的十八字诀(上)
![构筑名中医成才之路的十八字诀(上)](https://img.taocdn.com/s3/m/b15df3db240c844769eaee44.png)
“ 医不精 ,不若不 学 医也 ” 学 。我 给 每 一 届 的 学 生 上 课 时 , 都 给 他 们 讲 这 段 话 。吴 鞠 通 自 己 深 有 体 会 , 因 为
他 的侄 子是 给 庸 医治死 的 ,他 还 亲 自经 历 了 “ 丑 岁 癸
( 元 19 公 7 3年 ) 都 下 瘟 疫 大 行 , 其 死 于 世 俗 之 手 者 , 不可 胜数 ” 。所 以 , 他 在 自序 里 写 了 这 么 一 段 话 。 当
憔 悴” 。学 医 是 要 我 们 将 一 辈 子 的心 血 付 在 里 头 ,才
能 有 所 成 就 。所 谓 呕 心 沥 血 ,绝 不 反 悔 。 我 有 时 写 文
第 一 点 ,立 大 志 。 我 认 为 要 成 才 , 首 先 要 立 大 志 。首 先 要 明 确 学 医 的 目 的 意 义 , 即 为 什 么 要 学 医 。 在张 仲 景 的 《 寒 杂 病 论 》序 里 ,就 讲 得 很 明 确 , 伤
我 们 既 然 选 择 了学 医 这 条 道 路 , 就 要 坚 定 不 移 地 走 下 去 ,而 且 一 定 要 学 好 。吴 鞠 通 在 《 病 条 辨 》 自 温 序 里 说 : “ 民 何 辜 ,不 死 于 病 而 死 于 医 , 是 有 医 不 生 若 无 医 也 ,学 医 不 精 , 不 若 不 学 医 也 。 现 在 有 很 多 ” 医 源 性 疾 病 , 即 是 “ 死 于 病 , 反 死 于 医 ,是 有 医 不 不
1 立 大 志
两 千 来 年 ,我 们 如 果 把 每 一 百 年 的 医 书 浓 缩 成 一 年 , 来 浏 览 一 番 ,就 得 花 二 十 年 。 所 以 学 医 是 不 容 易 的 。 民 国时 期 , 浙 江 海 宁 人 王 国 维 ,是 一 个 大 学 问 家 , 他 引 用 宋 代 柳 永 诗 说 : “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 为 伊 消 得 人 衣
名老中医经验集1
![名老中医经验集1](https://img.taocdn.com/s3/m/28196c3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f.png)
名老中医经验集1编者按:许公岩主任医师,河南开封人,他学习中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靠刻苦自学成才。
其治学态度严谨而坚韧,至今近90高龄,仍坚持每日读书数小时,数十年不辍,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除熟读经典著作外,其方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真谛,案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妙诀。
立方遣药味少力宏,配伍法度严谨,师古不泥。
解放思想,力主中西汇通。
许氏在7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擅长内、妇、儿科杂病的治疗。
对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咳、痰、喘病的辨证论治的见解独到,以理脾法则治疗上述疾病而著称。
他尤精于湿证的辨证论治,并创制“苍麻汤”为其治疗湿证的代表方剂。
该方升脾宣肺化湿,通过主药苍术、麻黄的不同比例配伍,达到汗、利、化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病证。
学术精华一、精勤博览灵活创新许公岩认为,祖国医学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涯,要想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它,不广学博览是不行的。
他不仅自己数十年来手不释卷,勤奋治学,还常告诫弟子:集一生治学的经验,只有一条,要深钻,要学活。
无论是经典著作还是历代名家医著,没有苦学深钻的精神,则不能得其实质与精髓。
中医的经典著作,总是常读常新,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意境和体会。
许公岩还说,学习务必从源到流,如果不首先学好四部经典著作,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特别是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其方亦为后世立法制方之准绳,学好了,对临床辨证及深一步研读后世医学书籍就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许氏既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也提倡广泛猎取后世医家之所长,取长补短,以广见识。
他说,如果一味墨守经典而忽视后世医学,就如水虽有源而流浅不长,木虽有本而枝叶不茂。
他反复熟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对书中所载的有效方剂反复揣摩,并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裕如。
它如医史笔记,野史单方亦多收录,从而扩大了用药思路。
正是由于他博览医林群书,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日常的临床实践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逢春(1884~1949),江苏苏州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
一九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
学术上擅长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
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汪逢春,生于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五月初五日),故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农历己丑年七月二十日)。
毕生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
一九三八年成立国医职业公会,汪逢春被选为公会会长,同时筹备《北京医药月刊》,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创刊,先生亲自主持笔政,并为该刊撰文,以资号召倡导。
一九四二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于北京天安门内侧朝房,为中医中药界培养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瞿文楼,杨叔澄、赵树屏等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郭士魁、王鸿士等就是当时的学员。
汪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虽已考取执照,有的仍不许其挂牌开业,需要再现察一段时间,并嘱其小心从事,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导学生,讨论病例,不分中西。
在西河沿行医时,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则停诊,讨论病例。
凡遇疑难大症,有时也邀著名西医刘士豪、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学生们恭听记录。
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时妇科会诊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请赵炳南,他常说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
定期举行同砚小集,地址在椿树三条荀慧生宅。
每周一、三、五讲课,听讲者达二十余人。
讲《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医案分析》等。
他最佩服清?徐灵胎,认为其文笔犀利,脉案清爽,可师可法。
指导学生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去看锯鹿茸,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
他常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
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
汪先生一生信佛,喜读书,二者常结合在一起,自来京住在江苏会馆起,题书斋曰「五斗斋」。
每早五时起床,即读佛经、打坐(气功)、读医书。
每天食饮定量,作息按时,虽忙而不紊。
临终前正在打坐,一笑而亡,毫无痛苦。
一生中收藏图书甚丰,且喜爱古玩字画,故后书籍归汉文阁,字画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生前曾与庞敦敏(细菌学家)、韩世昌(昆曲家)等有诗文酒会的组织,每逢生辰、忌日举行,一方面消遣,一方面讨论交流对时事的看法,这是一种民间的爱国行为。
当时政府在公共场所均悬有「莫谈国事」字条,而一些爱国忧民有志之士,均利用各种机会聚会交换意见。
如一九二九年对付汪蒋政府取消中医的斗争,也是利用这种形式发起的他有子名孟涵,虽不以医名,但为文史界知名之士,生前供职中华书局为编审。
他的弟子很多,现尚健在者有吴子桢(原同仁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少章(北京市第四医院中医院主任)、李鼎铭(北京市中医院妇科老大夫)、李君楚(原宣武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建昌(原东四产院中医老大夫)、王植楷、王华昌(广渠门医院中医老大夫)、谢子衡(原平安医院中医科老大夫)、赵绍琴(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等。
徐小圃先生治学二三事江育仁[徐小圃先生小传]徐小圃(1887~1961),名放,上海人。
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弱冠时即出而问世,并名扬沪滨。
后得山阴祝味菊先土善用温阳药的经验,运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苦,用药果敢审慎,屡起沉疴。
晚年医名更着,求诊者日盈门庭。
积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徐小圃先生初受业其父杏圃公,弱冠时即悬壶问世,为当代著名的儿科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尤以擅用温药而名噪海上。
先生能广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患,由于认病辨证精确,处方善以化裁,配伍灵活,因此,经先生起沉疴、愈废疾者,实不遑计之。
特别在晚年,求诊者日盈门庭,其中不少险逆病例,先生虽明知其险而难治,犹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
使获救者不以为喜;即致不治,亦不辞怨谤,从不肯随俗俯仰,一切从求实出发。
尝谓:「医乃仁人之术,既要有菩萨的心肠,又要有英雄的肝胆。
」此语实为绳医之座右铭也。
先生及门弟子,遍及海内。
哲嗣仲才、伯远,均克绍箕裘,能传衣钵,亦上海之现代名医。
余负笈上海中国医学院时,从先生游,临证未及一载,「八?一三」事变爆发而终止实习,未能深入堂室,迄今常引为遗憾。
所得者,仅属徐帅之万一耳!故自惭所学者,有若小巫也。
从主「清」到主「温」徐老在行医之初,也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以及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所以治疗用药方面,是按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为准则的。
后来,却一跃而转为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的崇尚《伤寒论》的一方一药。
这是为什么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先生的一位哲嗣,正在婴幼儿时期,有一年的夏季,患了「伤寒病」。
徐老亲自为之诊治,但病情日进,恶候频见,几濒于危,盒家焦急,徐老亦感棘手。
当时,家属及诸亲好友,均向徐老建议,曷不请其道友祝味萄先生会诊一决?徐老慨然叹曰:「我与祝君虽屈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附子』。
今孩子患的是热病,若祝君来诊,莫非温药而已,此明知其『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又逾日,患儿几将奄奄一息,亲友竭力敦促,与其束手待毙,何妨一试究竟。
徐老至此,当不固辞,但亦无所抱望也。
迨祝老诊毕处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主药就是附子。
徐老即闭门入寝,等待不幸消息报来。
而祝老则为之亲自煎药,守候病榻,自己奉药喂灌,夜未闭目,以观察病情演变。
至东方拂晓,患儿身热渐退,两目张开,吞药服汤可自动张口。
再给米汤喂服,已表示有饥饿之感。
及至患儿安然入睡,祝老才和衣倒榻休息,盒家无不欣喜自慰。
徐师母即至徐老寝室,敲门报喜。
当徐老听到门声时,即跃然而起,急问「何时不行的」?迨启门见其老伴脸带春风,喜形于色,并告以病已好转,始知并非自己之所逆料。
乃同往病室,细审病情,与昨日之情况,竟判若两人矣。
再回顾榻旁,祝老鼻息浓浓,安入梦乡。
虽由衷感激,亦不敢扰其清梦。
于是含笑回房,加高其枕,坦然无忧地睡其大觉。
徐老在其孩子完全恢复健康后,百感丛生,谓其家属曰,「速将我『儿科专家』的招牌拿下来,我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好,那里够得上这个『儿科专家』的资格!我要拜祝兄为师,苦学三年,学成后再开业行医不迟。
」意颇坚决,竟亲自登门执弟子礼。
祝老既惊又敬,扶之上座,曰:「我你是道中莫逆之交,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片面之见,兄之治学精神,如此令人敬佩,吾将何辞以对?若对我祝附子有兴趣的话,今后将与兄切磋,相互取长补短。
今如此称颂,则将置我于何地耶!如蒙垂青,待令公郎成长后学医,吾必厥尽绵薄,誓不负老兄之厚望也。
」所以其哲嗣仲才,伯远后来均受业于祝味菊先生门下。
从此,小圃先生即由清凉派转为温阳派而名著当时。
这就是先生在学术思想演变的一段历史。
先生诊察小儿疾病时,有个最大的特点,即从进入诊室到诊病完毕,整整一天(除中间略事休息外)一直是站立不坐的。
他边问病情,边望神志,详细切脉,切腹,听啼哭、咳嗽,气喘声。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在诊病时能注意到许多候诊患儿的特殊咳嗽和异常的啼哭声音,一经发现,即不按挂号次序的前后,随即提早叫入诊室,得到优先的照顾处理。
有一次,我正在写方,开药未及一半时,先生突令暂停,并令工作人员速将外面候诊的咳嗽患儿带进来先看(徐氏诊所大厅内的候诊室非常宽敞,有一百数十人的座位,是一般病的候诊室,在诊察室的外边有一间小候诊室,可容十来个病号,都是病情较重,或者是挂的「拔号」。
候诊室有服务人员照料叫号,诊察室内亦有专人负责。
病儿按次叫入,诊治后从诊察室后门出去,秩序井然。
)当时,我很觉突然。
原来,先生听到室外特殊的犬吠样咳嗽后发觉了一个白喉患儿,他凭声识病,对类似病儿立即予以处理,不致延误病情或传染给其它病儿。
这件事我至今仍切切怀记,并对我的医疗态度一直起着积极的影响。
他常对我们说:「小儿科医生,一定要具备几个基本功,一是看得准,二是听得清,三是问得明,四是摸(切)得细,缺一不可。
那种认为诊治小儿疾病,以望为主,脉无可诊的说法,是把四诊割裂了。
单凭脉诊,固然不足以全面识病,但亦须同样重视。
」他还风趣地说;「做小儿科医生,要有眼观四处,耳听八方的本领,但这还只做到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是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颗赤子之心」。
徐老教导语重心长,实为后学者之楷范王静斋名功镇,山东历城人。
世代业医,自学成才。
青年时代在当地即有医名,后悬壶济南我家世代业医,曾祖父王允中,祖父王晋封,均为当时名医,事迹载历城县志。
先父王静斋幼失怙恃,惧祖业之将坠,乃勤求古训,努力钻研,年甫弱冠而医名已著。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一面设塾课徒,一面在当地行医,一时颇具威望。
后移寓济南,设一小药铺,前面卖药,后面为诊室。
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极为友好,每逢孔先生来津出诊,即与终日相聚,探讨病理,互相会诊,在当时中医界传为佳话。
医学渊源先父读儒书时,即取《内经》、《难经》而读之。
数年,以为医学一道,非《内经》不足以明其理。
熟读《内经》以后,继之以《本草经》、《伤寒》《金匮》,均能熟诵,至老不忘。
认为熟读《内经》则增人智慧,于病理可左右逢源,熟读《本草》则方自我出,不受古方局限,熟读《伤寒》、《金匮》,则辨证施治有法可循。
先父认为《内经》文词古奥,初学颇不易读,须广看各家注解,其义始通。
王太仆为注《素问》之先河,其中有很多精辟之处,如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注解诚高出千古。
马元台、张隐庵之注解,亦有超乎前贤之处。
(《医学正传》)我初学医时,先父即教导说:学医要从四部经典著作入手,熟读以后,再博览群书;经过认真临床,方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如《千金》、《外台》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金元四家,补前人所不及。
历代各家著作及名医医案,须要多读多看。
总之,开卷有益也。
尤其清代叶天士之《温热论》,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王盂英之《温热经纬》更为必读之书。
尝谓以古方治新病,譬如拆旧屋盖新房,必须经匠人之手而后可。
量体裁衣,自无不合,削足适履,定受其害。
我初学医时,先父即教导说:持脉须令患者平臂,勿使高低侧斜,以免脉道来去有碍。
医与患者不可对面坐,以免气息传染。
以三指之端积起处谓之指目(此处敏感度较强,故称指目),长人指须疏,短人指须密,定呼吸,慎容止,静心平辨,会二十八脉于胸中,心领神会,庶不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最要者脉贵有神,即不徐不急,从容和缓之象也。
《养生医药浅说》,书中为医患之间着想,定有医家十要和病家十要,兹录于下:医家十要:①存心仁慈,以救人为天职;②精通医学,多参群书,③精通脉理,洞悉脏腑经络,④识病源病机,晓运气盛衰,⑤辨识药性药形,炮制适宜,⑥同道互相提携,莫相嫉妒仇视,⑦品行端方,自重自爱;⑧诊病一视同仁,勿重富轻贫;⑨勿重视资财,轻忽人命;⑩常备灵药,随时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