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台阶》结尾的意蕴中学语文教学
《台阶》课文解析
《台阶》课文解析一、整体感知。
1. 故事内容。
2. 主题思想。
-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过程,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在中国传统农村文化中,台阶象征着地位,农民对尊严和地位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背后所蕴含的辛酸与无奈。
二、人物形象分析。
1. 父亲形象。
- 勤劳坚韧。
- 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他终年辛苦,从早到晚都在忙碌。
在建造新屋的过程中,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这种一点一滴积累材料的方式,体现了他的勤劳。
而且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个目标,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没有放弃,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
- 要强自卑。
-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低人一等,这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自卑。
他渴望通过建造高台阶的新屋来提高自家的地位,赢得他人的尊重,这又体现了他要强的一面。
例如,文中描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很不自在,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低台阶的生活,新台阶虽然象征着地位的提升,但他却难以适应,这一细节深刻地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三、结构层次分析。
1. 开端。
- 文章开篇介绍了父亲的身份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自家那三级台阶的老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这是故事的开端,为下文父亲决心建造高台阶新屋埋下了伏笔。
2. 发展。
- 父亲开始为建造新屋做准备。
他辛苦地积攒材料,每天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这个过程中,作者描写了父亲的许多细节,如他的劳动、他对材料的珍视等,这一阶段详细地展现了父亲建造新屋的漫长准备过程。
3. 高潮。
- 建造新屋的过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父亲请来了许多工匠,大家齐心协力建造新屋。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非常兴奋,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作者通过描写建造过程中的各种场景,如打地基、砌墙、上梁等,将故事推向高潮。
4. 结局。
- 新屋建成了,有九级台阶。
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他坐在新台阶上反而不自在,故事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中结束。
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台阶》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台阶》教学反思5篇《台阶》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狡猾本分、喜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抱负的农夫形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台阶》教学反思5篇,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台阶》教学反思篇一台阶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农夫,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
他家的台阶很低,所以感觉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他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教你英勇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忍可能使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同学找出行文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写了那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农夫本色,狡猾厚道,勤劳和善,谦卑的心理。
接着对父亲的仰慕和赞美。
最终让同学谈谈自己的父亲。
这堂课同学比较乐观,回答问题比较踊跃。
但是消失了又一个问题,文章主旨把握不精确。
文章以台阶为题目,是由于文中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别人的敬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级台阶。
在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抱负和追求的一个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劳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我们的求学梦。
课堂上同学是在思索,但是没带多少感情,只是为了问题而在思索,没把自己放在文章里。
缘由在于,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
我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没把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融入教学中。
所以说,我应当从自身先融进去,然后带着同学走进去。
情感教学,我还有多长时间能进去?2.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台阶》教学反思篇二《台阶》是统编教材七班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里的一篇自读文章。
本单元要求学习注意熟读精思,留意从标题、详略支配、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感受文章意蕴,体会他们身上出现的优秀光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台阶》教学文本。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你们了解胡适吗?他是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作品中既有批判现实的力量,又有对人性的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Step 2:阅读理解教师播放短篇小说《台阶》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阅读短文。
学生跟读完短文后,教师提问学生理解短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请你们简单概括一下故事的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Step 3: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了解其作用。
“在短文中,作者使用了很多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比如对比、夸张、反问等。
请你们找出其中几个例子,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Step 4:理解隐含意义教师提问学生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在短文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描写和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请你们尝试分析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Step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肯定。
Step 6: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短篇小说,并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短篇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写一篇感想。
Step 7:课堂展示下节课,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感想进行课堂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台阶》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台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台阶》教学反思1一堂《台阶》上完了,最后一个板块“用心歌唱”没有上完,但我并没有感到失望,反而我很高兴自己能静下心来等待学生阅读、回答,觉得这堂课真正落实了教学的有效性。
上课过程中,在请学生交流自己对父亲的初步印象时,我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让整组同学一个一个说,有些同学能说,有些同学做惯了听众,说不出来,此时,我没有跳过去,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这样的问题都不愿意回答,那么这些同学更加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只会做人云亦云的“鹦鹉”了,于是我让他再看文章,等待他发表自己的见解,果然,学生还是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来的。
在品读父亲时,我又花足时间让他们朗读、做批注,由于让他们准备的时间充分,许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连平时从不肯回答的同学也能说上几句,课堂上出现了从没有过的学生互动场面,学生对父亲形象的理解也就比较全面。
在这种情况下抛出问题“父亲造台阶的过程为什么会如此漫长而艰辛?父亲造台阶的决心又为什么如此坚定而执着”,也就被学生轻而易举拿下了。
综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果不给他们充裕的时间考虑,如果在他们答不出时马上换另外一位同学,我想课堂上的情景就会是另一样了,不是满堂灌就是某几个同学的“个人秀”,虽然我没有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但我觉得这样做值得。
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只是走过场,真正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学生的知识不会得到掌握,能力得不到提高。
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这种静下心来等待的耐心需要我们时时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在我们的这种等待中才不会“得过且过”,才不会只听他人言。
《台阶》教学反思2《台阶》一课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
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
台阶最后两段赏析
台阶最后两段赏析
《台阶》通过最后两段的描述,可以看到: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
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
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
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小说最后感叹:“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但这并不是父亲颓唐的全部答案。
小说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伤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的错位现象及人生使命的各种思考。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父亲造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
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台阶》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小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父亲形象,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以及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通过课堂的讲解、讨论和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父亲的形象,认识到父亲的勤劳、坚韧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在细节描写的分析上,学生们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细节,并能初步理解其对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然而,对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之处。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例如,“父亲为什么要建造高台阶的新屋?”“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父亲的性格特点?”等。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但问题的设置还不够精准,有些问题过于宽泛,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够聚焦。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小组讨论的氛围较为热烈,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存在个别学生主导讨论的情况,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3、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但在使用多媒体时,有时会过于依赖,忽略了文字本身的魅力,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去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1、导入环节我以“台阶”的图片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台阶的联想和思考,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但导入的时间过长,没有迅速切入主题,导致课堂的开头不够紧凑。
2、文本分析在分析文本时,我注重对父亲形象和细节描写的讲解,但对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分析不够深入,使得学生对整篇小说的把握不够全面。
3、课堂互动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没有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也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改进的建议。
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台阶》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台阶》教学反思引言在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学中,我们教授了部编版语文教材《台阶》一篇课文。
《台阶》是一篇言语文的散文课文,通过叙述一道石阶,寓意着人生的起伏。
本文将通过对教学实施情况的反思,总结并分析对初中语文课程理解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材特点1.台阶作为特定的物体,很容易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
2.石阶所具有的意义,是初中学生需要领悟的,即物象与语言之间的联系。
3.台阶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如比喻、拟人、设问等,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对语文的鉴赏力。
因此,台阶这篇课文适合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意识;2.通过石阶的描写,表达生命的意义和尊严;3.学生叙述自己走过的路程以及面临的困难,以此发现生命的历程是一种珍贵的经历。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课堂互动教学流程1.班级集中学习2.教师讲解3.学生自主阅读4.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5.课堂互动,总结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石阶的描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结构;3.课堂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中语言的理解和对比。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台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意识到:1.学生的语文鉴赏意识亟待加强。
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需要注重修辞的分析,引导学生对语言的鉴赏。
2.教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注意的不集中。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将优化教学流程,适当调整教学时长,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3.参与课堂互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水平。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言表达。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将促进课堂上学生思维深入交流和互动。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实例,我们发现了自身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短板,更加明确了语文教材的特点与教学方法。
尽管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会继续进行经验总结、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台阶》赏析
《台阶》赏析《台阶》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讲述一位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奋斗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展现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深情。
首先,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父亲的奋斗精神和内心的挣扎。
作者通过描绘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过程,展现了他的努力和毅力。
同时,作者也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父亲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人感受到了父亲的情感世界。
这些细节描写让父亲的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其次,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父亲的情感变化和追求。
在建造新屋之前,父亲感到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
而当新屋建成后,父亲却感到怅然若失,感觉失去了什么。
这种对比手法突出了父亲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种对比也突出了父亲对地位和尊严的追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主题思想。
台阶在文章中既是实体的建筑构件,又象征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代价。
这种付出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满足,更是为了精神的追求。
通过象征手法,文章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人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文章的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
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叙述父亲奋斗的故事,还是描写父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作者都运用了平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种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深情。
总之,《台阶》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讲述一位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奋斗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展现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深情。
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感受到他对地位和尊严的渴望。
同时,文章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让人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学反思范文
《台阶》课后反省《台阶》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自己读到时,触动很大。
细腻的文笔,朴素的表达,深深地信服了我。
真实的语文课,就是教师率领学生去品尝语文独到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获得锻炼和提升,让学生的心灵也能获得人文和美的滋润。
我在深入剖析教材的基础上,第一初读课文,认识主要内容。
再精读课文,剖析人物。
最后品读细节,进行练笔。
教课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讲堂上不过充任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引者。
《台阶》整节课教课过程比较流利,经过上课,我感觉在本课书的教授上,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重视了语文味。
特别是第二大环节精读课文,请找出最让你感人的描绘父亲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领会父亲性格特点。
我提出了学生回答的要求,说片断地点,读课文内容,扣字词剖析,探心里世界。
为了让全班都投入到议论中,进行了分组活动,学生先自读五分钟,圈点勾勒,给他们独立思虑的时间。
而后分组议论,合作研究。
学生代表朗诵并赏析都特别精彩,并且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范读、齐读,各样方式朗诵,并学生进行的互评,老师进行朗诵评论指导,因此学生们在朗诵中对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瓜熟蒂落的生成对父亲形象的归纳,并让学生板书总结。
精读赏析以后,文章的出色之处就会刻印于心中,平生难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提升。
关于写作背景的介绍,也很有必需,特别是地区文化,地区特点对人思想领域影响和支配,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学生对人物更深刻的理解。
在解读父辈为提升社会地位以及改良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回首《台阶》一文的教课应当说基本上达成了我的教课目的。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固然学生思想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的体验。
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明显还远远没有达到必定的高度,没有达到我所希望的要求,对作品的赏析好多都是浅薄的、片面的,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此后的教课中持续商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1.《台阶》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1.《台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
核心意象“台阶”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
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重点词语。
2.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特别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4.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并感悟文章的主旨。
2.心灵体验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语言的深远意蕴,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而执着、艰辛地奋斗的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2.难点:把握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李健的《父亲》〕“坐在岸边看着夕阳让我想起你/暖暖余晖温柔如你慈爱的眼睛……”透过歌声,我们分明看到了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
今天学习的这篇《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
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
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2)背景介绍:本文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当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
台阶的意蕴赏析
《台阶》的意蕴赏析2004 年修订的全国统编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以“爱”为主题的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有一个一起的话题———“爱”。
小说《台阶》编排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后,旨在让学生能够领会父爱的深沉,而且关注那些永久爱着咱们的父亲。
为了咱们,他们在经历着如何的生活磨难。
小说《台阶》的大体情节是: 父亲感觉自家的三级台阶太低了,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愿低人一等,立下宏愿,自己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昔时父亲年轻气壮,力大如牛,专门能吃苦耐劳。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必然要实现那个愿望。
为造新屋,他开始了漫长的预备。
他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地预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一座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
父亲心头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庞大的: 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躯体也垮了。
小说主题宏大,意蕴厚重,传递着深远的思想意义,同时也带给咱们的美的享受。
可谓意蕴厚重,美不胜收。
本文仅就小说所包括的意蕴作一简要剖析。
一、敦厚质朴,于纯真中见深情整篇文章洋溢在一片敦厚朴实的气氛当中,如泥土般清新宜人。
“我”的父亲是一名十分一般的农人,要不是还有一个造“高台阶”衡宇的愿望,乃至是一点也不起眼的人物。
质朴动人的情感表现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上。
年轻的时候把用来做台阶的三百来斤重的大石板硬是一口气背回了家,没有叫一声苦,乃至没有感到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可惜把自己一双麻筋草鞋磨破了; 大热的天气,父亲担了一担谷子回家,身上淌着满身的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过起烟瘾来,还把烟袋锅子敲得嘎嘎的; 半辈子想在内心念在嘴里的确实是那一句: 咱们家的台阶低。
为积存造新屋的材料和费用,一大早动身黄昏时候才能归来的老远的地址砍柴卖,利用农闲的时候去拣鹅卵石。
终于到了造屋的那一天,他天天忙活到深夜,只睡三四个钟头,可是始终脸上挂着笑容,放着光荣。
父亲在新屋的高台阶上却坐得很不自在,便一步步往下挪,挪到最低的那一级,又感觉太低了,干脆坐到门坎上去。
浅析《台阶》结尾的象征意义
浅析《台阶》结尾的象征意义作者:王兴虎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2年第03期《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其结尾是这样的: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文章以父子的一问一答结尾,简洁含蓄,但是仔细品味这一问一答就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父亲的宿命父亲的痛苦不仅是身体的衰老,更是精神上的,这其中的原因有农村的贫困也有父亲倔犟的性格,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父亲的宿命。
中国的父亲都有一个宿命,要为子女盖一处像样的房子,办一场风光的婚事,睁着眼的时候都是子女的事儿,为这些事情往往倾尽一生的力量,即使不能得到足够的回报,也会把这些事情做得心安理得无怨无悔。
因为农村的贫困,文中的父亲用了大半辈子造一处九级台阶的新屋,已经衰老的父亲即使倔得不愿承认衰老,还是在挑水的时候把腰闪了,彻底地失去劳动的本钱,如果父亲乐天知命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父亲倔的性格让他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自己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也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儿子陪他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儿子:这人怎么了?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可能想起自己一口气把三块青石板背回家的豪气,或者想起自己怎么样一块砖一块瓦一担柴一张角票的积攒,终于盖起高台阶的新屋的大半辈子。
痛苦让父亲已经不在乎男人不能坐门槛的风俗,他为什么如此痛苦如此问呢?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父亲,他用大半辈子造一处九级台阶的新屋,作为一个父亲他只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他还需要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准备为儿子办婚事的钱吗?他确实无能为力了,即使能,儿子也不能等上他这么长时间。
七年级语文下《台阶》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我重点讲解了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在表达人物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通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学生逐渐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技巧,并在随后的练习中得以应用。
在这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他们对课文中的细节描写非常感兴趣。
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写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表达不够流畅、用词不够准确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
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我不同意杨老师的“败笔”一说。
杨老师认为:父亲造台阶所表现出来坚忍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他把改变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加高台阶却是可悲的。
作者似乎也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在结尾处画蛇添足地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为父亲的失落给出了一个浅显的答案。
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
我认为,《台阶》的这个结尾恰恰是画龙点睛之笔。
《台阶》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
为什么呢?在我第一次接触文本的时候就觉得,“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在标点的运用上蕴含深意。
句子表达的感情毫无疑问是非常沉重的,但作者为什么会舍弃表情达意相对丰富的感叹号,而偏偏选择了一个句号呢?直觉告诉我,课文的魂就在这个句号中。
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诵了《背影》的结尾:唉!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他相见!用该句中的两个触目惊心的感叹号自然引出了《台阶》让人费解的看似平淡的结尾。
然后通过四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个句号。
第一步: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第二步:感受文中儿子的感情,体会儿子对父亲造屋一事的评价。
这表现为一个填空题:我______父亲。
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果然表现出很大的分歧:感激、敬佩、痛惜、担心、怜惜、感慨、心疼……我抓住这些“分歧”和“矛盾”,自然地生成了教学起点。
第三步:通过朗读和点评带领学生们走进课文。
我们的研讨重心落在小说的精华段落上,通过对父亲的脚、眼光、汗珠、腰、笑容、头颅等的细心揣摩,力求不露痕迹地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第四步: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
有了上面的铺垫,最后我们重新聚焦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的朗读设计上。
在不断的对比尝试中,孩子们渐渐明白了: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
精致的课堂在于教学手段的智慧整合——对《台阶》一文结尾教学的分析与诊断
师 : 问 。 你 这 样 做 有 什 么 深 有 了 目标 。 设
这 最 后 似 乎 是 不 经 意 的 一 声
句 呻 吟 。 : 个 省 略 号 , 点 点 点 , 感叹 , 实是 作 者 最 无 奈 最 沉 重 的 这 点 能 其
一
加 一 个 省 略 号 , “ 亲 老 了 ” 面 这 个 样 子 , 因 为你 老 了 。 是 这 样 多 , 造 一 间 屋 , 为 子 女 成 家 立 在 父 后 是 或 或
加 一 个 感 叹 号 。 觉 得 “ 么 了 呢 ” 的 意 思 吗 ?( 很 犹 豫 。 哦 , 敢 说 业 , 后 他 就 迅 速 地 衰 老 , 且 再 我 怎 生 ) 不 然 并 是 一 个 过 程 , 父 亲 辛 苦 了大 半 辈 了 , 明 这 里 面 还 值 得 玩 味 。 是 说 子 的过 程 , “ 亲 老 了 ” 对 父 亲 而 父 是 辛 苦 了大半 辈子 的感 叹吧。 师 : 叹他什 么? 感
生 5: “ ” 问 我 。 师 : 可 以问谁? 还 生 5 父亲。 : 师 : 可 以问谁? 还
— —
见 李 森 祥 给 编 者 尤 志 心
的信
师 : 想 , 阶 高 了 , 该 怎 你 台 应
( 齐读助 读材 料一 。 ) 生
师 : 者 用 一 个 逗 号 和 一 个 句 作
精 致 的课 堂在于教 学手段 的智慧整合
对《 台阶》 一文结尾教学的分析与诊断
⑧ 丁 卫 军
面 加 问 号 。“ 亲 老 了 ” — — 不 好 会 。 父 是
生 6: 以 加 两 个 问 号 。 “ 可 怎
【 学 案情 】 教
父 亲 老 了。 )
( 显文章 结尾 旬 : 么 了呢 , 说 。( 屏 怎 引起 其 他 学 生 一 阵轻 笑 。 ) 师 : 家 先把原 文读 一下 。你 大
初中语文_行文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台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行文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台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2.能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学会对文中线索的品析,并能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故事内容,寻找线索,品析人物形象。
三.课前准备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活,特别是老一辈农民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农村的房子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农村盖房子会设计或高或低的台阶呢?学生回答。
(结合自己的农家院子回答,生活方便,防水,气派,有地位等),老师引入课文,著名作家李森祥也写了一部小说作品,就叫做《台阶》,在他所描绘的农村生活里,台阶也是地位的象征。
(二).找线索,品人物1.精读《台阶》,回答问题:本文借助台阶,塑造了一个_____的父亲。
承载了_____(情感)。
(温馨提示,找关键语句品析。
)如一个坚强的父亲一个要强的父亲一个朴实的父亲一个勤劳的人父亲一个传统的任劳任怨的农民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韧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承载了对幸福,对理想的渴望;承载了满满的父爱等。
教师给出指导。
2.学生读完以后,小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父亲的新屋造好了,可是他的表现是什么?教师明确:是若有所失,父亲身上承载了劳动人民身上共有的很多优秀品质,他身上的坚韧,谦卑,执着这些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他在劳动中收获了人生价值,同样在劳动中找回了自己的可贵的尊严,其实他和我们家中的父辈一样,不知道在这片土地里洒下了多少的汗水,他们身上同样也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3.配乐朗读台阶改编的诗歌。
教师:让我们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来朗读这首诗歌。
青石板上烟雾萦绕是父亲久久的凝视多少个风吹雨淋浇不灭父亲种在土地上那一片执着的梦想柳树枝摇啊摇摇不散父亲那一缕饱含羡慕又专注的目光破草鞋早已磨穿腰背也被压弯那半生的岁月和日夜的辛酸随着深秋的雨露缓缓落幕崭新的台阶赫然而立我再也不想一级级的跳下父亲也不愿高高坐在上面再回首我看到了父亲变老的容颜(三).拓展读,品人物1.细读《麦黄黄杏黄黄》,回答问题:本文借助_____,塑造了一个_____的父亲,承载了_____(情感)。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2《台阶》 教案与反思
12 台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深入体会文中“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一、导入新课播放《农村老父亲》导学视频。
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一张张刻有岁月印痕的沧桑面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眸,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困顿中前行的父辈们坚强的身影,今天我们将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它将为我们生动展现父辈们的现实生活画卷和深沉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自读指导,根据文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文本,分析本文与前两篇课文的差异,明确本文文体。
明确:本文是一篇小说。
前两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散文,围绕中心事件叙述零散事件,详略得当,表现文本的思想感情。
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称叙事,语气似散文一样自然亲和,极似叙事性散文,但仔细分析,文中所叙人事皆围绕“台阶”这一主题并有一个发展过程,主题寓于情节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说。
2.请说说本文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并根据小说文体特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给课文划分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小说以浙东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3.请根据已分析的结构内容,用一段简练的文字概述本文内容。
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对别人家的高台阶总是羡慕不已。
在他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因此父亲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吃苦耐劳,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级台阶的新屋。
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心愿已了的父亲却觉得坐在新阶上不自在,挑水又闪了腰,恍然觉得自己年岁已大,多了种莫名失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台阶》结尾的意蕴中学语文教学
也谈《台阶》结尾的意蕴
作者:尤志心《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刊登了
杨先武的《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
同年第10期又刊登了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台阶〉意蕴再探》。
拜读上面两篇文章,我不由想起了自
己2004年与作者李森祥的通信。
他在给我的复信中说: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但是,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最终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我个人仍然认为不能!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层面,如人生的两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顽疾……当然还包括生命的终极目的等。
这段话,是我们正确理解这篇小说结尾意蕴的钥匙。
我认为,这段话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父亲的悲剧形象,是千百万中国农民命运的真实写照,洋溢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只要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会看到当地农民的真实生活。
他们一结婚,首先传宗接代,生个孩子,因为“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
然后抚养这个孩子长大,上学,造房子给他结婚做新房(自己却仍然住在又破又烂的老屋里),自己的人生目标也算达到了。
当然也有的为子女抚养第三代,第三代成人后,自己也就走完了人生之路。
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父亲,而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也大都是悲剧性的形象。
朱自清写的《背影》中的父亲不就是这样吗?
第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顽疾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
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至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这种血缘文化绵延至今,一个家庭以父亲为核心组成;父亲是为家庭而活着,为子女而活着,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家。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顽疾的体现。
所以大凡父亲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营造一个家,而营造一个家最重要的是造一座像样的房子,以为房子的台阶越高,地位也就越高。
所以小说中的父亲拼命要把自己的台阶筑高,从筑高中求得自我安慰。
但在造房过程中,父亲也就迅速衰老了。
这不仅是肉体
上的衰老,而且是精神上的衰老,因为台阶造好,从此他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杨绛最近出版的新书《走到人生边上》说:“‘人生实苦!’多少人只是又操心又苦恼地度过了一生。
贫贱的人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男育女得操心。
富贵的人要运用他们的财富权势,更得操心。
”(商务印书馆,2007.8,第81页)所以,作者说:“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最终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我个人仍然认为不能!”
人一方面要为生活操心或争名夺利;一方面自己很快衰老下去,“将钱买憔悴”。
这就是“人生的两难”境地。
第三,这是“生命的终极目的”的体现。
生命的终极是死亡。
那么生命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弗洛姆说是“自我实现”,尼采说是“追求永恒的快乐与幸福”,佛家说是“脱离苦海,往升极乐”。
对于具体的人来说,每个人的终极目标是不同的。
商人的终极目标是赚更多的钱,做官的终极目标是获取更大的权力,老百姓的终极目标是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幸福生活?无非是要满足自己的合理的需要,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实现自己的需要,当然,是以合法的手段去实现。
那么,怎么去合法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呢?人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精神的和物质的两类。
物质需要的实现在于你自己的努力,在于你的技能或者更直白地说是你赚钱的能力。
至于精神的需要,其实现大概有两个途径,其一是
你通过赚钱得到尊重,得到父母、妻儿、兄妹的尊重,得到领导、同事、朋友的尊重乃至社会的尊重。
其二是通过你对别人的尊重而获得尊重。
小说中父亲这个形象不只是一个勤劳诚实的农民形象,他不同于鲁迅笔下的闰土,也不同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农民出身),他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
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也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
这意味着中国农民人性的觉醒。
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不仅要求能温饱和能造屋遮风躲雨,而且要求获得地位和人们的尊重,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也是他生命的终极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作为一个“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气。
父亲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艰苦卓绝的劳动终于把台阶筑高到九级。
父亲为子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房子,尽管自己“老了”,但他深爱的子女得到了幸福,他自己理应也感到幸福了,然而他并没有这种幸福感,因为他已本能地感觉到自己“老了”。
身体是幸福的基础,身体不行了,哪还能感到幸福呢?“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这句平淡而冷静的话,道出了“人生的两难”境地: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奋斗,而要奋斗就要付出,就要付出时间与精力,也就会“衰老”,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生理规律。
这也许就是小说结尾的意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