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52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专题52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专题52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2????《圆的方程》基础练习题0b??y?x?a5.方程)表示的图形是(一、知识点填空:????????ba,a,bb,,?b??a?a为圆心的圆.以 C B.点A.点D.以为圆心的圆1.圆的方程?2cos1?x?222?rb?)(x?a)??(y.

(1)圆的标准方程:,其中圆心为,半径为,)则该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已知圆的参数方程为(6??y??3?2sin?特别地,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方程为3), 2–C.(–1, 3), 4 D.A.(1, –3), 4

y2x0?F??Dx?Ey?22)分别等于B.(–1, 3), 2 (1, 220?F??Dx?Eyx?y *(2)圆的一般方程:)(2

的圆心坐标为(-2,3),半径为4,则D,E,F(7. 已知圆F4?DDE?E22将()式配方得

*?y)?x?(?)(422-3

,,-3 D.4,-6.4,-6,3 B.-4,6,3 C.-4,6A ED1??的圆,= ,),半径时,方程(*)表示圆心(r 当22F??E4D?5cosx??5222的坐标则点π,P θ=所对应的参数,圆上有点.已知圆的参数方程为P (0≤θ<2π)8?2222?35siny?. D把方程x++y+Dx+EyF=0(说明:圆的一般方程+E>-4F0)叫做圆的一般方程?22.

、y 项系数相等且不为零. ②没有体现了圆方程的代数特点:①x项xy555555553333ED) ,

D) C.(.,–是()A.(,

–, (––) B.() ??,))表示点(当时,方程(*,2222222222?4cos2?x???.

)不表示任何图形当时,方程(*3,则参)3,圆O上点A的坐标是(4, –(0≤θ<2π)的参数方程为O9.已知圆??r的圆的参数方程为(0,0)3)圆的参数方程:圆心在,半径为(4sin?y??3??

的圆的参数方程为,半径为r(a,b)圆心在57411D.πC.π

B.ππ.A数θ=()220?F??Cy?Dx?EyAxBxy?3366.二元二次方程2表示圆的充要条件()1), Q(5, 12), R(17, 4)三点的圆的圆心坐标是.过点10P(–8, –. ≠=若上述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则有AC0,这仅是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的必要条件B=0,1)–D.(–5, (4, –1) C.(5, –1) A.(5, 1) B.220 4-AFD B CA上述方程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①=≠0,②=0,③>+E22)x+6y+8=0,则通过圆心的一条直线方程是(–2y11.已知圆的方程是x+ 二、练习题1=0

–.2x+y2.x–y+1=0 D1=0 A.2x–y–B.2x+y+1=0 C

x),(N13),11(M?和)(,且圆心在.过1轴上的圆的方程是2222F?E4D?0F??Dx?xEy?y?x?y 对称,那12.如果方程()所表示的曲线关于直线22

B...ACD .22222210x?)?(y2?102yx?(?)?D=E=F D.C.E=F D=E

B.D=F .么必有()A10?)?x2?y(10?)?x(2?y22221))2??(y?1(x? =0”+Ey+CyBxy+

“=0”≠0, C=“2.AB是方程Ax++DxF表示圆的)(()13.若圆C与圆关于原点对称,则圆C的方程是 C .充要条件D .不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B A .充分不必要条件22. D A.B.C.22221?2?(x1))?(y?2212?)?(x?1)?(y1??1))x?2y?((1x(?2)?(y??1)22的取值范围是表示圆,则实数=0my+x–+m()y+x.若方程322)(=16上的点到直线x–y=3的距离的最大值是14.圆x+y111333≤.C m.B D2220 D.C.4+ .A–B.4222222222a0?xy2a?a1???ay2?ax? 15.判断一下方程是不是圆的方程?).若方程4(的取值范围是表示圆,则

22222220?10???y?2?6x?y?2x?y?10x6yx (1) (2)

????a?0?a2?a02???aa?2?.B .或C.A .D

333.

22015??6y?y??4xx(3)

22.一条线段AB(|AB|=8)的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 轴和y轴上移动,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16.(1)圆心在原点,半径是2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迹方程。????3C?P5,14,的圆的一般方程为经过点,圆心在点(2)

22????25?3?2??yx,化为圆的一半径为(3)圆的方程为,此圆的圆心为

?般方程为,化为参数方程为(用参数表示)

2220?mx??y??2x4y?5

半径为的圆心为(4)圆的方程为1A)0(3,(0,0)MO与两个定点,23.已知动点的距离的比为2,(5)以点A(-54)为圆心,且与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是A的轨迹方程;(1)求动点?1?2cos?x??ABC)?34)(4,?(?2,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求(2)若点B,C的坐标分别为.

,半径为化为圆的一般方程为已知圆的参数方程为(6) 圆心为,??1?2sin?y

?

)“不能”能,(4, –5), D(4, 3)则这四点在同一圆上(.填“”或–A17.已知四点(1, 4), B(2, 3), C2222.

,则18.已知方程x2+y+4x–y–4=0x +y 的最大值是

22M(12, =16上一个动点,点Q0),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x19.已知点P是圆PQ+y的中点. 的轨迹方程是

)A(4,,3)B(69,为直径的圆;.20(1)以,)C(3-1)的圆的方程,并求这个圆的半径长和圆心坐标.,5)((2) 求过三点A2,2,B(,3 0?)2)(A1,1B(,?22xy?(3)求经过,两点,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方程。

22?4?xy 16.(1) 15.(1)是(2)不是(3)不是DDCDC 参考答案: BBADB BAAC

?5cos3?x???2222012??4x6?8x?y?8?0y?y??6x?yx2)5 ((3) -3 (2) ,??5sin?2?y? 2222m?2x?2y?2??(y?1)x?40?y?(x1)-1,)2 ((4) -1,-2 )(5) (6)(1

2??2224??yx?65?)10(y?(x?5)6? 14+6 19. 20.(1) 18 17.不能.22????22?xy???37360?36?y?12x?10xy?-56,)(3) R=5 圆心为((2)

5551MMP(8,0)Q(2,0)PQ轨迹方,求点的的距离的的距离是它到点与.已知点21,点到点725 5222222???(xy)?y4?1)?(x?y16?x 21.

23.(1)

(2)

22.

164程。22)?(y?)x(??741933

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 的测算依据

目录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3) 1.1.中国台湾 (4) 1.2.韩国 (7) 1.3.日本 (8) 1.4.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模式的共性 (10) 2.当前的中国制造位居全球产业链何处? (11) 3.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14) 4.产业外迁是否一定意味着行业走向衰落? (18) 5.中国产业转移未来10年或达2万亿以上,占比当前工业增加值 6.5%左右 (21)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产业转移的背后是产业链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我们试图通过观察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产业转移的过程,来判断中国产业转移的规模、路径与影响。 关于产业转移,经典经济学理论从国家间比较优势、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入手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转移由产品的成熟程度所致。产品的在不同阶段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与标准产品,三者依次递进,创新产品的生产集中在国内,成熟产品的生产开始逐步向其他发达国家进行转移,标准产品的生产则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图1产品生命周期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变化 生 产 量与 消 费 量 创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时间 (2)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国际间产业转移首先从本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东亚地区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雁阵模型),通过进口提升本国技术水平,再进而通过改善生产,并通过开发国外市场,以出口进一步拉动增长,当产业比较优势消失后,再度进行产业转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1产业转移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一课时)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记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理解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及结果 【学习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学习难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案例的分析,它是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关键。 【学法指导】比较法、图示分析法等 【知识结构】 【知识链接】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产业转移概述 问题探究 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归纳提升 1.概念: 。 2.分类: 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 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目的:为了降低 ,扩大 ,追求 。 4.方式: 、 、 、 。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因素1。劳动力因素 (1)原因: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 很小。②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 、质 量和 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的 差异较大。 产业转移 内部交易成本 国内市场饱和 开辟国际市场 价格 质量 数量 劳动力因素 市场因素 形势变化国际经济 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 工业联系 接受服务 工业联系 生产组织 职工培训 政策调整国家 避开贸易壁垒

2020-2021年高二地理 5 产业转移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 52 产业转移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87页,说出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阅读课本87-90页,结合图5.8,总结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通过阅读课本90页,结合东亚案例,会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重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主学习】 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原因。 预习检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①________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②______产业转移和③______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④________。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a.劳动力:具有充足、高素质且⑤_____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b.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⑥____,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⑦__________,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 c.市场:国内市场趋于⑧________或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市场。为了避开多种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⑨________的调整,原生产地⑩__________,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读图探究】 一、产业转移 读图思考: 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完整版)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CPS 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产业转移答案

探究一产业转移的原因 (1)相同点:三家工厂的加工地都在我国。不同点:a厂是原料和市场均在外,b厂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厂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a厂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厂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3)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4)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优区位,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探究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1)①日本,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③我国东部地区,④我国中西部地区。 (2)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为了本国的产业升级而将此产业进行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2.(1)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2)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生活和生产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才能设置为出口加工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1)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中国家汽车普及率低,发达国家汽车普及率高。这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汽车市场,促进了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 (4)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广阔,汽车整车运输不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可降低生产成本。 探究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由轻工业起步,50年代中期转向发展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转向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就业机会减少,环境质量提升。 (3)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此外,外迁或外建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下降,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2.(1)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日本和韩国应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 (2)“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研发环节的附加价值逐渐升高;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 (3)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多。而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可以保持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3.(1)产业移出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高于产业移入地)。 (2)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1.B 2.C 3.D 4.D 5.B 6.(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案 【课题】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知道产业转移的概念,区分产业转移的类型,简述产业转移的规律,了解产业转移的目的;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说明产业在国内和国际间转移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 【重、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自主学习】 读教材87-90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这一部分,思考并回答: 1.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目的、方式: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

读教材91-92页“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部分,思考并回答: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合作探究】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巩固练习】 1.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 ①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 ②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住房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建有许多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区,这些出口加工企业的兴建主要是什 么因素的影响() A.劳动力因素B.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C.市场因素D.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18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达2000万辆,2021年达到2500万辆,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30%。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2010年4月23日至5月2日,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10北京车展(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展览会),已成为“全球第一车展”。其主要原因是() ①中国经济发展迅速②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④展览会组委会的服务周到、热情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不少汽车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迁往中国,最主要是为了()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检测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检测题

? 1.长江三角洲粮食商品率比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农业投入不足④土壤条件较差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②农业生产类型单一 ?③自然地域完整 ?④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全部 ⑤生产部门齐全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③⑤D.①③④

?3.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不能成为我国重要的基地?() ?A.商品粮基地B.林业生产基地?C.畜牧业生产基地D.商品棉基地?4.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之所以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5.关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对农业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B.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C.地广人稀,有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D.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6.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B.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北向南渐增 ?C.大兴安岭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D.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属于农耕区畜牧业,所以分布范围与耕作农业区大致重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部分知识清单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 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区域的划分:①以某 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 要素;人文要素)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 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 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 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 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 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 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 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 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1四大地区的差异 ①四大地区的划分: 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 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 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 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 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8%。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其地位不会改变。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 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卷(四)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 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1?2题。 加1揄 1 ?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2. 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 > 10C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 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 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第2题,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 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C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 受纬度位置、白昼的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1.C 2.A 《黑龙江日报》2011年10月29日讯:“北纬48°以上不能种水稻”一一在我省水稻生产上,这是尽人皆知的权威定论。然而,在这个秋季,定论被彻底打破。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在该省北部地区逊克县、嫩江县、孙昊县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取得显著成绩,最高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结合下图回答3?4题。

水稻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3. 黑龙江 省在北纬48。以上县区种植水稻并获得高产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 A. 改良耕作技术 B .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C.全球气候变暖 D .机械化水平高 4?我国水稻种植纬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得益于 ( ) A. 科技水平最高 B. 土壤肥沃 C. 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 D. 地形平坦开阔 解析:第3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和纬度位置判断答案。 第4题,水稻需要水热充沛的 气候条件,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水稻生长。 答案:3.D 4.C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 5?6题。 5. 改革开 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6.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 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解析:第5题,太湖平原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耕 地被大量挤占;再加上农业结构发生改变,故在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明显。第 6题,黑 龙江省与人口大省河南相比,人口较少,粮食商品率较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 也賦北平原水稍优好匱 二:.检江濒感水稻优外惊 ■东南沿晦

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3.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它们的形成都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据此完成第1~2题。 1.黄山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高峰悬崖之上的原因是( ) A.根部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 B.黄山松的生长不需要吸收养分 C.植物的向阳性 D.山谷风大的影响 2.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关于其成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黄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 B.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C.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 D.山谷风的影响 解析:第1题,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能穿缝而植。第2题,黄山 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 2.A 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的大堡礁因其奇特性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观光旅游。据此完成第3~4题。 3.关于有利于珊瑚虫繁衍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堡礁海域水面温度高达21~38 ℃,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大 B.海水平均盐度35%,海面平静 C.这一带在地质历史上是缓慢的沉降地带 D.海水清晰度不高,有效地遮掩了太阳紫外线对珊瑚虫的伤害 4.关于大堡礁地区的组合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大堡礁景区,只有美丽的珊瑚岛礁,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B.白沙碧水,充足的阳光,掩映的椰林,虽然景色很美,但对大堡礁景区没有什么意义 C.最早的开发者是土著部落,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对澳大利亚有重要意义,也是游客十分感兴趣的旅 游内容 D.大堡礁景区景点单调,缺乏好的组合 解析:第3题,大堡礁海域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平均盐度为3.5%,海水清晰度高才 有利于珊瑚虫的生长。这一带在地质历史上是缓慢的沉降地带,而大堡礁正是在地壳缓慢的下沉过 程中,由一代接一代的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的。第4题,在大堡礁景区,除了众多美丽的珊瑚岛礁, 还分布着许多具有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白沙碧水,充足的阳光,掩映的椰林都是大堡礁的有机组 合部分,所以其组合较好,景区景点并不单调。 答案:3.C 4.C 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的东海岸,珊瑚礁相连,这就是世界七大自然奇景之一的大堡礁。大堡礁 由约3000个独立的珊瑚礁组成,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洋公园、珊瑚水族馆。据此完成第5~6 题。 5.大堡礁岛屿的成因及其岩石构成属于( ) A.大陆岛、变质岩 B.沉积岛、页岩 C.珊瑚岛、石灰岩 D.火山岛、玄武岩 6.珊瑚礁的形成过程是( ) A.岸礁→堡礁→环礁 B.堡礁→岸礁→环礁 C.环礁→堡礁→岸礁 D.环礁→岸礁→堡礁 解析:第5题,大堡礁岛屿是珊瑚岛,珊瑚岛礁是由珊瑚虫骨骼堆积形成,属于石灰岩。第6题,因珊 瑚礁的形成过程是地壳缓慢下沉的过程,所以最初珊瑚礁在岛屿周围生长形成岸礁;岛屿逐渐下沉, 珊瑚礁继续向上生长,形成堡礁;岛屿继续下沉,没入海中,珊瑚礁继续向上生长,形成环礁。 答案:5.C 6.A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 8%。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 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其地位不会改变。 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 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

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 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 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的第四次的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 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善的少数国家之 。 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 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东西部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 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二是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四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我国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就业机遇(一)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对产业承接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国,产业承接国从而获得了直接的就业促进效应。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

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必修三:4第四章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必修3)学生用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考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考点分析:以某典型地区区域图,等值线图所呈现信息,考查区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知识梳理: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见导学教程P52)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见导学教程P53)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见导学教程P53) 四、农业发展方向:(见导学教程P53) 考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如下表所示: 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完成以下2 1.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 A. B. C. D. 2.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A.棉花、亚麻 B. C.高粱、黄麻 D. 22

高考名师解析(2011年高考天津卷) 1.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一月盛行________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23

(3)图9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请据图说明两 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 考点二: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 1.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 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 下图所示: 2.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当堂练习 一、选择题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以下1807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

地理必修3知识点汇总

必修3(区域地理)考点 注意:区域地理复习时一定要结合教科书中的图,做到图文对照。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关于区域的一些概念: (1)区域是地球不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1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气候区、地形区、工农业区等。○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3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有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选择题或判断题) 2 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4.现代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的地位日渐下降原因? 答:(1)随着工商业、交通的发展,○1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2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加之土质粘重,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附]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1)人均耕地多;(2)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3)肥沃的黑土. 5.我国最大的粮仓是东北,其次为华北,再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大的棉花产区为新疆南部,其次为华北,再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6.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7.遥感简称(RS.)是人们在航空器(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信息数据的获取)。 ⑴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响图像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⑵利用遥感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 8.全球定为系统简称(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为系统。(1)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全球定位系统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3)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4)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地点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高程(海拔)。(5)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地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为你服务。(信息数据的获取) 10.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1)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2)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检索、空间分析、和运用评价。并对区域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交通、人口、经济等进行精确的分析。对自然环境进行评估等(管理、分析和应用)[选择、判断题]。 11.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促进。遥感主要用于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12.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后,有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3、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14.荒漠化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1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原因。 答:(1)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及高大山系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深入,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也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渡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表格内)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界线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区 B.我国东部季风区C.浙江省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农业的空间形态一般表现为 A.点状B.网格状C.面状D.岛状 3.下列我国产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①电信业②水产养殖业③肉类加工业④数控机床制造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4.右图中分别代表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5.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不包括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D.历史文化指标 图4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 6—7题。 6.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四地间该资源最有可能产生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读“三大经济地带发展比较图”,完成8~10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①东部地带社会经 济相对发达②改 革开放后东部地带 抓住机遇,大力招 商引资,经济迅猛增长③中、西部地带总 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④随 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东部地区特有的优势是() A.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B.海岸线漫长,利于对外贸易 C.林业和海洋渔业发达D.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10.关于三大经济地带的正确叙述是() A.东部地带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海岸线 B.技术创新能力强是东部经济地带各地共同的优势 C.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D.环渤海经济地带的经济腹地是指华北地区 11.有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差异,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以山地为主,南方以平原为主 B.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 C.北方煤铁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 D.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12.“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13.“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①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②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③有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增加土壤肥力④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增多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积极方面外商将生产转移,使得我国的经济面临着一种全新的挑战.我国不得不做出调整。一方面。外商的撤出使得我国依赖的进口加工的贸易模式走向衰退,中国不能一味以出1:3拉动经济。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另~方面.外商的撤出也给了自主品牌和本土企业一定的机会.让他们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核心科技。增强竞争力。制造业的出走,也给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好机会.我国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直没有制造业水平高.现在制造业陷入了发展的徘徊期.正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机遇(2)消极方面1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小2.出13减少.贸易顺差减小我国的出口主要是来料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带动的3就业岗位减少外商撤出对华投资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就业的影响了三产业转移对外部经济体的影响(1】对外商来说1.积极方面外商重新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2.消极方面首先.重新投资的成本大其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增加(2)对产业承接国来说1.积极方面( 创造了就业。。②拉动了出口。③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消极方面。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是生态遭到了破坏四、我国应对产业转移的措施(1)改善投资环境既然外商撤出其对华投资的意愿已经显现出来.那么必然是存在着不利于投资的问题的。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去主动面对问题。改善投资环境。首先要做到继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企业的上下游生产体系,产生集群效益.方便投资者现在的和未来的生产和销售:其次是完善信息配套设施和物流体系.现代的经济首先离不开的就是对信息的把握.完善信息配套设施就是搞好网络建设,提供市场信息,建设物流中心,让厂商更能把握市场脉搏,增加竞争力;最后,改革政府职能,加强服务意识。杜绝腐败。(2)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当投资和出CI对经济的拉动下滑的时候.保证经济继续稳步增长的措施毫无疑问就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了首先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使得大家有钱花;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让老百姓敢花钱;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大城镇化水平(3)支持创业,扶持自主品牌(4)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对产业进行升级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2.对产业进行组织创新.用科学的方法管理3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用市场选择强者我们在新经济形势下.首先就要做到政企分开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创造出最大价值:其次形成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各个行业处于同一起跑线,让市场决定企业的生存.这样才能留下最适合市场的,最有活力的企业,自然是代表了产业的发展趋势的企业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5.2产业转移试题

专题5.2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①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 ?分类:②产业转移; ③产业转移。 3. 目的:降低成本、扩大④市场。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价格差异较大,使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⑤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与地方服务行业打交道,以及其他的资 金投入。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如东亚的⑥是吸引 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 3.市场因素 企业开辟⑦市场,避开国家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限制,市场的 不断变化,促进产业转移。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⑧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 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加快本国或地区的⑩调整,缩短产业? 的时间,加快? 的进程。 2.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 ________ 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 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 的国家重点发展 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 的生产活

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 的分工与合作。 3.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 的转移和扩散。 4.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 。对于我国,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 。 I A Z'-a' 上 ①产具生产②区環④丞雪⑤芟套吏⑥土:二二二见言国乐 ⑥玉家玫爻⑨新旳主旱产业⑩经济绫峙?产弱?二丘乞?ftS条煜 ?经济"?老一产县?生产过程?莎澆浮烫?时急畐或龙区 ?箕卫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