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26页)
合集下载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③礼乐制 “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
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礼记·坊记》
作用:规范社会伦理 维护政治秩序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
忍。”
——《论语·八佾篇》
问题:孔子为什么“不可忍”?
——诸侯违礼
编钟
1.联系所学,试分析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三者关系? 【拓展提升】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外服
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下的部落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
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3.以下材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①神权色彩浓厚;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单元导语解读
1 、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具有“公共权力”特征。
2 、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 各国都是通过某种 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3、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都是东西方政治制度 的主要形式。
政治制度的差异性:各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 状况等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具有其独特性。
材料体现了商周政治的哪些特点?P3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 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 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原始民主传统对王权有制约作用
厉王虐,国人谤王。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共41张PPT)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 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 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 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 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 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 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 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内阁
设相 掌丞 天子 助理 万机
秦
内外朝 唐 汉 三省六部
宋
六 部
六 部
元
明
废 相六
三公九卿
部
中书省
军机处
清
六 跪部受笔录
演 变 趋 势 :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②承袭前朝制度,有所损益。
专 制 措 施:分相权;设机构;用亲近;借人伦;重思想。
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 相。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 宋因袭此制,其间虽有 贤相,但也多有专权 乱政之人。今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 务,事皆朝廷总之。
——明太祖《皇明祖训》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 正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
(3)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4.小结
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 与王室关系 同 对地方控制
相同
内外服制
分封制
同盟关系
有血缘或联姻关系
较弱
较强
①都为巩固统治;②直接统治和间接控制相结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张PPT)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天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大宗 (宗主)
小宗
(大宗)
诸侯
小宗
嫡长子
卿大夫
(大宗) 小宗
余嫡子及庶子
士
(大宗)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三公九卿, 各司其职, 互相牵制, 保证皇权。
御史大 夫
监察百官
奉 郎卫 常 中尉
令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皇帝
中
央
行
丞相
太尉
政
机
辅佐皇帝
构
军事
处理政务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宋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 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刑部
工部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政事堂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1张PPT)
宰相权力过大,相权反 弹,威胁皇权,造成元 中后期内乱频繁。
明朝的中央制度:内阁制
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 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新的高度。 设内阁: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 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分封制的意义: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 西周成为延续百年的强国。 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史料一: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隋唐的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 下侍中、尚书令分掌 宰相职权
评价:①三省六部制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 相互制约,可以有效 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 职能;②三省六部制 确立,标志着中央行 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
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
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 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 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史记·楚世家》
西周的政治体制 分封制
分封制的局限性:诸侯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伴随着血缘关系的疏 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 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分封制 (封邦建国)
1、分封制的目的: 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 2、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 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 ②诸候的权利与义务:
史料一:禹传子,家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 既隐,天下为私。
明朝的中央制度:内阁制
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 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新的高度。 设内阁: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 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分封制的意义: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 西周成为延续百年的强国。 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史料一: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隋唐的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 下侍中、尚书令分掌 宰相职权
评价:①三省六部制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 相互制约,可以有效 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 职能;②三省六部制 确立,标志着中央行 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
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
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 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 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史记·楚世家》
西周的政治体制 分封制
分封制的局限性:诸侯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伴随着血缘关系的疏 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 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分封制 (封邦建国)
1、分封制的目的: 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 2、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 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 ②诸候的权利与义务:
史料一:禹传子,家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 既隐,天下为私。
高中历史 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52张)
(2)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礼乐制 相配合, 政治权力 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4.商周政体的特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其中的 原始民主 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这些原始民 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二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宗法血缘 关系 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改 革,君主专制加强, 郡县制 、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特别提醒】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 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即皇帝控制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而 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即中央控制地方。
(3)宋朝:三省虽置,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 中书门下省 “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 职权。
(4)重视文书: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 文书 发 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秦朝还建立了以 邮驿 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 送到全国各地。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1.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1)汉朝 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 三公九卿 制,但是, 中 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 中朝 (或称“内朝”),从而 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 三公制 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 逐渐增大。 ④至东汉,刘秀将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受到削弱。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8张PPT)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
皇帝
宰相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封驳审议)(执行 政务)
中书门下
吏 部
户礼 部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 ,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
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
评价: ⑴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 职能; ⑵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为此后历 代王朝沿用。
(约前2070 ~约前1600 ) 夏
(约前1600 ~前1046 ) 商
(前1046 ~前770) (平王东迁)
齐
西周
春秋 (前770 ~前476)
楚 燕
韩
东周
战国 (前475 ~前221 )
赵 魏
秦
秦 (前221 ~前206 )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1、夏——王位世袭制
尧
传 位
舜
禹
传 位
这三位传说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的?
禅让制——原始社会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1、首领没有特权,是贤德之人 2、通过部落联盟民主推选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1、夏——王位世袭制
三皇五帝 禅让制
禅权 让力 制传 变承 为 世
袭夏 制朝
1.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 机构与职官。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 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钱 穆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 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44张ppt)
②作用: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 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 周王室的义务。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 以为蓄篱,屏蔽周宝。
——顾炎武
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主件?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 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坤展东移……用人 (都诚在搞京)从东北、东南张
其两长臂,怀抱殷宗(宗国为殷 族违民之国)。” ——线 穆
根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直接: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 方针。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 诸侯国, 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 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 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 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 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 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 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 小"国","国"是大 "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的融洽, 是一种借助血缘人 伦关系来治理国家 的政治模式。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 以为蓄篱,屏蔽周宝。
——顾炎武
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主件?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 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坤展东移……用人 (都诚在搞京)从东北、东南张
其两长臂,怀抱殷宗(宗国为殷 族违民之国)。” ——线 穆
根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直接: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 方针。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 诸侯国, 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 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 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 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 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 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 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 小"国","国"是大 "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的融洽, 是一种借助血缘人 伦关系来治理国家 的政治模式。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41张PPT)
问题探究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 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 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 家认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中国古代自秦汉以 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 历史作用?
实
周天子
镐京 洛邑 (王畿地区)
侯——卿——士
▲ 大盂鼎 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 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 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 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是研 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 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之处?
分封制解体
5.战国——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
原因 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途径 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如: 秦国的商鞅变法) ①君主权力加强
结果 ②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普通高中历史 · 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官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 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 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 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股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 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 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64张)
续表
朝代 元朝
体制
具体内容
省、路、府、 在地方设置行__中__书__省__,作为中行省在 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
州、 来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
县多级行政制 构;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
度 政制度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续表
朝代
体制
[知识拓展]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 本质上讲,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社会的 发展。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易错警示] 郡县制的起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一些诸侯国 已出现;秦朝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并在全 国推行。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3)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_同__中__书__门__下__平__章__事_,为宰相之职; 设枢密院掌管军政,__三__司____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4) 元朝:实行_中__书__省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 明朝 ① 明太祖废除___中__书__省____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 000多年 的____宰__相______制度终结。 ② 设立__内__阁____,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具体内容
明朝
省、府、县三 废_行__中__书__省_,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 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朝廷向各省
级行政制度 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 省、府、县三 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__总__督____掌 级行政制度 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郡县制出现、地方—分—权《变汉成代中地央方集政治权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先秦
小结:先秦时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 禅让制
部落联盟
夏 世袭 聚族制而居
商 内外服制
松散
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 周天子“天下共主”
血缘纽带、家国一体
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有效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本
经 济 与 社 会 生 活
拓展延伸
古 今 中 外
纵向发展 横向对比
横向通史.时序性
纲 要 基 础
高一历史 纲要上 中国古近现史 纲要下 世界古近现史
高中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历体 史系 悠完 久备
因事而设,因时而变
前
宗法制
分封制
1046- 771)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家国一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互为表里),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先秦 3.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宗法制影响
积材极料影一响::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
1封.起诸到侯了在拱治卫理王诸室侯的国作过用程,中使要周“的启势以力商范政围,不疆断以扩周大索,”成,为实疆行域文广王大“的德国明家慎;罚” 壹 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
专制主义
诸侯争霸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地方 中央集权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
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先秦
小结:先秦时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 禅让制
部落联盟
夏 世袭 聚族制而居
商 内外服制
松散
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 周天子“天下共主”
血缘纽带、家国一体
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有效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本
经 济 与 社 会 生 活
拓展延伸
古 今 中 外
纵向发展 横向对比
横向通史.时序性
纲 要 基 础
高一历史 纲要上 中国古近现史 纲要下 世界古近现史
高中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历体 史系 悠完 久备
因事而设,因时而变
前
宗法制
分封制
1046- 771)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家国一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互为表里),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先秦 3.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宗法制影响
积材极料影一响::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
1封.起诸到侯了在拱治卫理王诸室侯的国作过用程,中使要周“的启势以力商范政围,不疆断以扩周大索,”成,为实疆行域文广王大“的德国明家慎;罚” 壹 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
专制主义
诸侯争霸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地方 中央集权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
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天子
诸侯
嫡长子
卿大夫
余嫡子及庶子
士
大宗 (宗主)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庶人
分封制
配合
宗法制
礼乐制
西
周
政 体
结合
政治权利
的 基
血缘关系
本
特
征
(四)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
(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 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 “国民”的意见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 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 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 周武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 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 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 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 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分封 制
周王分封\世袭 凭借血缘
诸侯自用 少量上贡
诸侯指挥
从“贵族政治” 到“官僚政治”
中央
地
方
行
郡
政
机 构
县(道)
乡、亭、里
郡守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制度创新 历代沿用
县令、县长
三老、啬夫 等
(三)文书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 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 国各地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 要批阅大量文书
②郡下设县(或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③汉初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和诸侯国 ④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利不断被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⑤到东汉晚期,原来的检查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2.魏晋南北朝 (1)地方行政体制: 州、县、郡三级制
(2)主要内容: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 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5.明朝 高阶段。废除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 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 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 枢首脑。
6.清朝
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 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 政事务的中枢。
君主专制的演进示意图
秦 汉 唐 宋 元明 清
君权
相权
丞
中废 军
相
书丞
内 外 中门 尚 朝 朝 书下 书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3.宋朝
三省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 “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旅行宰相的职权。
特点: 机构重叠
4.元朝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 中枢体制
特点: 丞相权重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丞相制度 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
(1)地方行政体制: 路、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2)内容:改道为路,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以及 行政区划,形成了路、府、县三级制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 定影响
(一)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 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 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 产生。
(3)秦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
参 枢三 知 密司
省 一
相
相
重用亲信 省 省 省 政 院
省权
削弱相权
六部 事
-
制消 失
机 处
顶 峰
相权一分为三 分割宰相行 相
政权,军权, 权
财权
扩
大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汉朝 (1)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两级制→州、郡、县
(2)主要内容:
①汉承秦制
太守
郡尉 (军事)
郡丞 (行政)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1.汉朝行政中枢的演变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是,中 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2)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或称“内朝”),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3)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台的 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 弱
1.商朝的内外服体制: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2)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附属
附属
国
国
都城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附属 国
附属 国
(二)商朝
2.宗法制
(1)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 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三)西周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秦
隋
始 皇 嬴
文 帝
政
杨
坚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皇帝
中
御史大 夫
丞相
央
行
太尉
政
机
监察百官
辅佐皇帝
构
军事
三公九卿,
处理政务
各司其职, 奉 互相牵制, 常 保证皇权。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太 仆
官吏任免
财赋收 入
任期 凭借才能
收归中央
皇帝指挥
3.隋唐
(1)地方行政体制:州、县二级制 (2)主要内容:①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②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 道),作为中央排出的监察机构。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③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以及行政实体。 ④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 自重,形成割据势力 4.宋朝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夏朝
三皇五帝
禅 让
权
制 变
力
为 世
传
袭 制
承
禅让制 1.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
夏朝
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 接统治
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
治。
3.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二)商朝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宰相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封驳审议)(执行 政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刑部
工部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政事堂
中书门下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 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