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中国当代的社会流动与现代化
中国的入口,到 20 年已突破 1 亿 , 2 2 04 3 到 00 年将突破 1 亿 。 22 年以后 , 5 到 00 中国哪一年能够宣
告自己从事农业产业的人 口只有 3 4 ~ 亿时 ,那时 , 中国才有可能宣布 自己基 本实现 了社会主义现代
至一个地区社会流动的最终原因,则是由于社会生 化。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 我国大力解放生产力 , 大力
备, 以当时有一些人较多地看到 “ 所 民工潮” 的负面
影响 : 民工抢 了城 市 人 口的就业 岗 位 ; 农 城市 交通 、
民工进城 , 国各大城市人 口急剧增加 。 全 北京常住人
区的位置移动。社会流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社 流动的含义、原因之后 ,我们进一步需要探知的便
会现象 , 它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之中。但是, 不同 是 ,我国当代的社会流动到底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地 的社会 、 不同地区 、 不同国家 、 不同民族乃至同一个 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的呢? 国家不同的历 史阶段 , 其社会流动的程度 、 特点以及
一
、
大规 模 的农 民向非农 产 业转移 。 国城 市化 中
察
鑫
对社会的作用 , 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讲 ,社 会流动 的范围比封建社会流动的范 围广
阔, 且流动的剧烈程度 , 也是封建社会望尘莫及的。
衡量一个国家实没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与尺度很 多, 其中一个非常重大的标准或尺度 , 就是看这个国
国当前规模宏大的社会流动 ,一个最直接最主要的
所谓社会流动 ,是指人们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 原 因就 是党 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 以后开始的改革开
阶级 ( 或阶层)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 、 或阶级)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农村劳动力流动一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热门话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这种流动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农民外出打工会导致农业生产力减少,农田荒芜和农产品价格波动成为常态。
同时,农村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村服务业逐渐衰退,而以产业转移和现代农业为特征的发展方式逐渐兴起。
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还带来了农村社会问题。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不公平待遇和歧视,生活条件艰苦,社会保障不完善。
与此同时,他们离开家乡,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的疏远使农村社会关系紧张。
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缺乏照料和精神支持。
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影响,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公共服务,增加农村居民的福利,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改善交通条件,加速农村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方便农民的出行。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冲动。
其次,鼓励农民在农村就业创业。
通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进入农村,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
同时,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他们找到就业机会或自己创业。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留住更多的劳动力。
此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是必要的。
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在城市的监管,打击非法用工和违法行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最后,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培养农民的家乡情怀和创新力。
通过加强农村教育的质量和覆盖范围,帮助农民了解家乡的发展机会和潜力,鼓励他们回到农村发展。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融入感,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摘要文章根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的现状,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政策有所借鉴。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空间差异性行业限制劳务输出劳动就业形势不容我们乐观。
目前,城市下岗职工已近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全社会流动劳动力达8000万人。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中国最严重的就业压力。
中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世纪性挑战。
据有关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3.17亿,2004年在2.7亿左右。
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
如此庞大的数目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严峻性。
下面对该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1.1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差异性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区域性特征,即劳动力流动就业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性。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支配,东部自然条件虽然不如中部丰厚,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依赖聚集资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条件,通过建立各种开发区,使这里很快变为产业层次高、结构门类齐全的发达地区。
随着各种产业的不断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渐进有序地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与产业的发展进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步性。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中小城镇规模、数量快速扩张。
西部地区缺乏区位优势和历史工业基础薄弱。
中部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区,山地丘陵比西部少,耕地面积与劳动力总量所占比例大。
所以中部农村劳动力大多仍依赖于土地,外出打工以兼业型为主,虽然中部有些省份是输出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但真正长年打工者占当地劳动力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主要表现为大量季节性外出务工。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1978年以前,由于个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全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
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流动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日渐突出。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的改变及社会结构的分化,使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逐渐增大,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日益显著。
同时,国家制度性政策安排对个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及现代社会流动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
突出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工商业活动,同时城市中很多专门人才通过技术咨询及承包土地等形式进入乡镇企业、参与农业生产。
二是城市中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明显增加。
随着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各社会阶层之间职业流动明显增加,从全民所有制单位流向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从行政机关流向经济部门,成为职业流动的突出特点。
三是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明显增加并呈上升趋势。
代内的垂直向上流动成为人们选择和调动工作的普遍现象;代际流动呈向上流动趋势,较为突出的是农民的后代转化为工人和知识分子。
第三,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
职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社会结构中,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在职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形成了“向上流动的潮流”。
这带动了我国等级位序的整体提升,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
未来几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
第四,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
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二是社会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二〇一七年五月目录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 (4)1.推拉理论 (4)2.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 (5)3.地位获得模型 (5)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状况综述 (5)三、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发展状况 (6)1.向上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但也受到阻隔 (7)2.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水平流动加快 (7)3.向下流动状况时有发生 (8)四、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发展趋势 (8)1.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强 (9)2.农村青年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 (9)3.农村社会流动中主要以精英流出为主 (9)五、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排斥与再生产机制 (10)1.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排斥机制及作用路径 (10)2.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再生产机制及作用路径 (11)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社会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流动率比较高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最先对社会流动展开大规模研究的是人口学和经济学,但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到20世纪20年代社会结构和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
面对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
国内社会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社会流动的热潮。
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社会流动研究的创始人是索罗金,他在1927年发表了《社会流动》这本著作,从而也开创了社会流动概念的先河。
在索罗金的著作中,社会流动可以被理解为个人或社会对象或价值,被人类活动创造的或修改的任何变化,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转变。
在当今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流动的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社会学中所强调的社会流动是区别于人口学所研究的“人口流动”和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流动”,因为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所强调的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
改革完善农民工流动管理的对策研究
管理制度变迁总的进程 中最难完成的一个 环节 ,也是当前构 民不仅 自身素质显著提高 , 而且传统 生育观念也会得到改进 , 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 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之 一。因此我们 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会更加 重视,这都将对农村人 口 量的提 质 要切实研究农 民工流 动管理 问题 ,如何让农 民工更好地融入 高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到城市社会政治经济生 活中来,打破 传统的农 民工远离城市 社会管理的局面 , 使社会更加和谐 , 从而能够使社会更好地协 调、 可持续发展下去 ,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改 革 完 善 农 民 工 流 动 管 理 的 对 策 研 究
◎刘 渝
摘 要: 农民流动是我国改革加快从农村、 农业社会向城市、 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产物, 它强有力地推动着这种体制的转顿乖 结构 流动管理 对策
转变。影响农民工流动的因素有多种 多样, 现存农 民工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诵 过改革和完善农民工流动的相关制度来加以解决。
而城市中每年的待业人员不断增加 , 同时又不断有 快速发展 的重要力量。同时 , 我们还必须看到 , 伴随着超大规 寻求工作 , 模的农村工 自由流动 ,由于认识 及相 关政策和管理 制度的严 新增劳动力出现。
重滞 后等因素 , 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 问题 。 也 2 影响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给农村经济发展带 来不利影 . 响。 农村人口流动正大量减少农村居 民对土地的劳动投入 , 导
女到城市打工的现 象越 来越普遍 , 民工子女入学率低 、 但农 超
不时失学等现象较为严重。同时 , 农民工在城市里 的 2农村工 自由流动 , 、 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部分农 民通过务 龄严重、 工积累 了资金 , 进城安家落户 , 找到 了适合 自己的谋 生道路 , 合 法 权 益 没有 得 到 有效 保 障 ,边 缘 化 感 觉 明 显进 而 产 生逆 反
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
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被认为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通常是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因此选择外出务工来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不同于城市居民,农民工通常缺乏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作,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辛。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也往往较低,面临着缺乏保障、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也存在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一方面,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提升技能,一些农民工能够逐渐摆脱贫困,改变自身的生活境况。
他们利用工作积累的资金,回乡创业或者转行就业,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或发展自己的技能,实现了小康甚至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下一代也存在上升通道。
随着中国农村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孩子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成为城市中的白领或者技术人员,改善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
然而,农民工现象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民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获得高技能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在社会分层中长久处于底层。
其次,由于农民工的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城乡二元分割的现象比较明显,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
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很低,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
此外,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问题依然存在。
为解决农民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中国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中国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与发展方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他们面临着就业现状不稳定、待遇低下以及缺乏职业发展机会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1. 就业机会局限性大由于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有限,农民工主要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体力劳动,而在其他行业的职业机会有限。
2. 待遇低下农民工的薪水通常低于城市居民工资平均水平,长期面临工资拖欠、加班费支付不公等问题,导致他们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3. 缺乏社会保障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处于“流动人口”地位,许多人缺乏身份证明,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4. 职业发展受限农民工通常没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或者提升技能,导致他们很难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工资待遇。
他们的职业发展受限,难以在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
二、农民工的发展方向1. 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并确保培训的质量。
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农民工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位和薪资待遇。
2. 建立农民工工会建立农民工工会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权益保护和服务支持,使他们在与雇主协商、维权、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
3. 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政府应该改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积极推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
4. 鼓励农民工创业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创业资金、税收优惠等支持,促进他们在家乡发展新的经济项目,为农村经济增添活力。
5. 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监管政府应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严惩拖欠工资、违法辞退等行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中国的农民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面临着就业现状不稳定、待遇低下以及缺乏职业发展机会等问题。
关于农民工流动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民工流动的文献综述关于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迎来了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
我国经济社会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呈现出的诸如社会排斥下的就业、工资剪刀差等等社会融合的现实困境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之一。
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有效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有助于调整和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公平,调动积极性,达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农民工流动问题及策略研究》(谢可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者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但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城镇的发展与财富积累,促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而且在务工中逐渐接受着城市文明,是从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联结城乡的纽带。
但是在城镇,农民工的素质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属于地位地下者,常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歧视和各种不公平待遇,缺乏社会保障和维权机制。
为此主张,明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建立加入约束非法企业的右力工会组织鼓励农民工参加以维护合法权益,并且开放城市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农民工的教育权利以提高自身素质,开设新的农民工绿色通道。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与教育作为》(刘会贵龚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中作者引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由英国政府“社会排斥部”所下的定义: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遭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
总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排斥主要有制度排斥、政治排斥、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五类,主要表现为“差别性待遇”。
这里的“待遇”作者定义为社会公众对待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认知度、认可量和价值判断等。
根据社会排斥的表现层次,主要是指在各类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意识待遇、态度待遇、行为待遇、权益待遇。
而社会排斥的一个核心就是“利益”问题,既需要从个体自身寻找动力,即如何主观争取利益的问题,又需要社会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改革,即客观保障维护合法利益的问题,以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及保障利益。
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
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农民工(也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员。
他们往往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在过去几十年里,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群体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农民工在城市从事各种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如建筑工地的建设和维护、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餐饮行业的服务员等。
他们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农民工的到来填补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保障了城市建设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他们不仅为自己提供了工作岗位,也为城市居民和其他行业创造了就业机会。
农民工在城市各个行业的就业,帮助解决了部分城市居民的就业难题,促进了社会就业和稳定。
三、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工的外出打工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农民工通过向家乡汇款、购买土地和房产等方式,为农村经济注入了资金和技术,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进程。
四、促进社会流动和融合农民工作为城乡之间的桥梁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便捷。
他们把城市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观念带回农村,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也逐渐融入城市社会,通过劳动实践和社交交往,促进了不同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五、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农民工的外出打工也带来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交融与碰撞。
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传承和保护了自己的乡土文化,并与城市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农民工也通过工作和生活经历,学习了城市的先进文化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农民工: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员。
当前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及其走向
作用 的就是户籍障碍 。
2 .职 业流 动。 在现 代社 会 中 , 职业 地 位是人们的首要社会 地位 , 因此 , 通过 改变职业而实现地 位的上升流动是现代 社会地位变迁 的主渠道 。 而 , 于农 民 然 对
的从无 序到有序 的流动 , 民社会流 动 , 农
实 质上 就是农 民社会 地位 的变 迁。 是 , 但 农 民社会流动 ,只不过是农 民为寻找其 他 生活来源 而暂时或长期 离开农村而处
维普资讯
■■■_
经济工作 ・C N M C P A TC E O O I R C IE
当 窳民嘞 前中 谘套流 锄级簇起向
文 / 方玲 刘
改革 开放 以来 , 长期被 禁锢在 土地 上 的中国亿 万农 民开始 了缓慢 而又艰难 含了三种流动 。一是在地域上从农 村 向 城市 、从欠发 达地区 向较发达 地区 的流 妨碍 了非农 化进程 。 这里面 , 起着最重要
最初 职业 为农业 劳动者 的人约 1 / 4流向
、
社会流动 的相 关概念
了其 他 阶层 。流 向三 个 优 势 地 位 阶 层—— 国家与社会 管理者 阶层 、经理人
员 阶 层 和私 营企 业 主 阶层 的 比例不 到
简单 的说 ,社会流 动指 的是社会 成
员 由原先 的社会 阶层 或地位 ,转移 到另
四, 一代 内流动 。 一个 人一辈 子的社会地 位是 否改 变 ,也就 是探讨一个 人的职业 生涯 的动态 , 也就是同代流动。 二、 当前 中国农 民的社会流动状况 当前 中国农 民 的流动实 际上主要包
12 2 经济论坛 2 ∞ ・ O 9
非常强烈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此农 民所 付 出的努力也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素质、职业选择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也引起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本文将就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进行探讨。
一、阶层分化的背景阶层是指社会中具有相对固定地位和居住地区,由共同地位和兴趣产生的一定范围的人群,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收入越来越多地由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决定。
因此,阶层一词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常见描述。
在阶层分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不再是一个“人少地大”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工业化社会,人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阶层分化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特征。
因此,各种阶层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相对稳定的地位和特征。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阶层分化是指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地位符号有明显的层次分化和人们所拥有的权利和福利也表现出分化。
在中国,人们的阶层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一直被认为是阶层分化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中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据统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6倍以上,城市中最富有的5%人口收入总额已经超过城市总人口收入总额的近三倍。
2、教育、职业和职位在阶级分化过程中,教育、职业和职位是三个主要因素。
在当代中国,教育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而且越来越成为阶级地位的象征。
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农村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职业和职位分化也是阶层分化的重要划分标准,在中国,不同职业和职位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3、城市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城市中的聚集效应、物质生活和教育、社会保障等因素早已成为城市人口分层的重要标志。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性的现状进行讨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1 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大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良好教育和职业技能,他们往往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
1.2 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一阶层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1.3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流动性的现状2.1 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背景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更有可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相反,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职业机会的限制,将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2 城乡差距与社会流动性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城市居民更有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流动性也相对较低。
2.3 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教育机会是提升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一直是深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于社会流动性的期待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围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流动性的现状与挑战展开论述。
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近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过去的中国社会以农民和工人为主体,而现代化进程中兴起了新的中产阶层。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教育提升的普及,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了城市低收入阶层,城乡差距日益减小。
同时,知识分子、高技能人才等专业人士和中小企业主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多元化。
二、中国社会流动性的现状社会流动性是指人们在社会阶层之间进行的上升或下降的能力。
对于一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流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流动性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问题。
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流动性持续增强,许多家庭通过教育和技能的提升,实现了阶层的跃迁。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社会流动性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对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造成了限制;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影响了社会流动性的公平性。
三、社会流动性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流动性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性相对较低。
其次,教育机会不平等依然存在,富人的孩子更容易接受优质教育,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此外,职业发展机会的不均衡也制约了社会流动性的实现。
为了提高社会流动性,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其次,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福利。
同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促进其社会流动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社会流动性的现状与挑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影响及不足-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外出动因。
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之所以选择外出务工,主要是因为务农太辛苦耕地太少,在家没事可做,外出务工经商纯粹是为了赚钱,以养家活口。
新生代流动人口之所以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务农经验,而且大多数都受到了较高的教育,或者是认为外出务工能证明自己更有能力的标志,或者是以打工作为开眼界,找机会的手段,固然还有一部份原因仍然为了纯粹的赚钱,以补贴家用。
但是,其中最后一个原因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影响没有对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影响大[2].二、农村流动人口的现状。
1. 居住模式。
外出农民工的住宿是以雇主或者单位提供住房为主,其次是出租赁住房为主,在务工地自购房的则很少。
2. 城市的融合性。
农村流动人口在最初进入城市时,他们的目的、想法以及社会地位等基本是相同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在他们之中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部份人依然在小城镇与原住地农村之间进行流动;而另一部份人中则有一部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和固定的住所,一部份经过奋斗成为城市居民,或者投奔亲戚朋友[3]. 因此,与金字塔等级层次靠下的农村流动人口相比,金字塔等级层次考上的农村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上已经融入了城市,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更愿意融入城市。
而妨碍他们这种融入的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制度和洗也洗不掉的农民身份. 当这些妨碍因素不存在时,这些处于顶层的农村流动人口会选择永远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
三、中国农村社会流动渠道。
社会流动渠道,即支撑社会流动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整个制度基础的一个关键维度。
因为社会流动的渠道调控地位市场中的激励机构,类似于产权通过影响物质市场中的激励结构而影响经济增长。
具体而言,社会流动渠道通过影响个人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一重要动机而影响经济增长。
而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会带来正确的激励结构,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依靠自身的社会资本,即依靠亲缘、乡缘、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和在城市立足。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简介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推出的一部重量级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引起各界关注。
报告指出,未来8至10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提高,社会中间阶层将有一个跳跃式扩大,农业劳动者将进一步大幅度减少。
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
今天,该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就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报告重在指出“谁得到了什么”之后,追问“谁是怎么得到的”记者(以下简称记):这份报告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陆学艺(以下简称陆):这份报告揭示的核心发现是,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这个社会阶层结构之于“现代化”而言,还只是个雏形。
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
记:2002年,你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曾经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那份报告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为十个阶层,标志中国现代社会结构雏形基本形成。
陆:阶层的重组、聚类、定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明显趋势。
“谁得到了什么?谁是怎样得到的?”,一直是学界研究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命题。
上次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谁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
此次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重在追问“谁是怎样得到的?”这一命题。
这份最新报告,就“十大社会阶层是怎样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结构分化演变而形成的,社会流动机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十大社会阶层今后各自将怎样继续演化,现有的社会流动机制哪些是合理的,哪些还不合理,需要怎样的改革和调整”等多个主题,对中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作了进一步研究。
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研究的两个部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低阶层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障碍在强化,社会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记:“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
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
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 摘要]深圳、苏州、北京、成都四个城市的个案访谈资料表明:农民工城市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诸多制度性障碍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地域排斥等方面。
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主要通过教育和技能实现向上流动,而逆向流动则是他们面临城市社会排斥的一种无奈选择。
[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流动;地位获得;向上流动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阶级阶层关系也有了很大调整。
以两大阶级为基本单元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城乡二元板块逐步瓦解。
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 2 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 亿人。
事实上,农民工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非常关注。
李培林认为农民工的流动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二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三是在阶层上从低收入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较高的职业阶层流动。
李强从职业流动的角度考察了农民工的初次与再次职业流动情况,认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和工作变动较为频繁,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后职业地位普遍上升,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地位变化微小。
王春光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农民工得以流动的主要社会机制,强关系有助于农民工获得信息、经济和精神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却难以使他们实现更大的社会地位的“跃进”和提高,这也是农民工大多停留在水平流动上的一个主要原因。
国外学者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庞大和固定的研究领域。
在有关中国社会流动问题的研究中,边燕杰从总体上考察了中国1980 年以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状况,认为市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崛起,使得过去以城乡分割、工作单位分界、干部―工人二分法以及政治分类这些制度化区分得以瓦解,社会流动几乎成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几百万农民现在工作(在非正规部门) 和生活在城镇。
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
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流动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社会流动意味着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化,也意味着个人的机会和命运的改变。
本文将以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探讨社会流动的特点、成因和影响。
一、社会流动的特点1. 跨越了阶层界限。
社会流动意味着一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跨越到另一个社会阶层。
在新中国最初的几年里,社会流动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作坊主人之间的流动。
但是,随着新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流动扩大了范围,包括了官僚、技术人员、专业人士等各个阶层。
2. 含有政治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1950年代初期,大中专院校的“分科入档”政策,给以中、小学文化程度考试合格的工农兵分发的教育机会,开辟了比较宽广的进升通道,大大促进了工农兵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流动。
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人因受到政治迫害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社会地位。
3. 具有时代性。
社会流动的方向和规律还与时代的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鼓励人们学习技术和科学知识,因此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士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家和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二、社会流动的成因在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
1. 农民工转变为企业家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化几乎是从无到有的,对于施工队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于是,很多农民来到城市做建筑工人,他们通过努力工作逐渐赚到了一些钱,成为了老板,开始自己的小生意。
他们对于城市生活和市场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商业活动。
同时,他们还带来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和市场需求,贡献了一些新专业和新产品。
2. 退休老干部的“春天”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同时,大量的农民转向了非农业部门就业。
也谈农民的出路问题
也谈农民的出路问题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民到外地打工,主要渠道,一是进厂,二是搞建筑,三是经商。
由于吃得苦,耐得劳,也挣了一些钞票,过上了较好的日子,开始向富裕之路迈进。
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
但是近来由于物价下降,百姓购买力低下,一些开放城市,好多民运企业倒闭了,大批农民工被辞退,都相继回农村来了。
这些人回来,有田不种,一心只想继续进厂,赚活钱。
但现在厂子少了,用不了你们了,那些房地产商们砌好的房子都卖不出去了,还需要农民工吗?我们是农民,就得好好呆在农村,做自己的田土,不要老是向钱看,老是望到外面。
我们生在农村里,自己分了田,国家又进行了贴补,并全免了税收,何不把田种好?我们不可能在城市呆一辈子。
因为我们的户籍永远是农村!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力人口大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耕地减少,农村生产力下降,农民收入途径单一。
这些都是由于外流人员太多所致。
青壮年和有经营头脑的人都到外地去了,家乡的建设谁来搞?据研究人员在西部一个村调查,发现该村党支部7个党员,最大的83岁,最小的67岁,当地人称他们为“7个党员6颗牙”支部。
所有能跑得动的都出去打工了。
可见,农村劳力都外流了!要知道,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没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和渠道。
成为农民工,是他们主要的向上流动机会。
虽然他们在城市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与农民相比,他们的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那么,农民工的出路在哪里?他们最可能向上流动的机会,是成为个体工商户,而要成为城镇正式工人和企业老板的可能性很小。
超过90%的农业劳动者出身于农民家庭,同时,超过半数的农民家庭子女仍然是农业劳动者。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行地域流动和外出打工机会大大增加,但从社会流动角度来看,农业劳动者是上升流动机会最少的社会阶层。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缘于导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渠道还不畅通,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仍在阻碍着人们向外流动以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流动机制正处于形成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摘要:近几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各方面的体制变化让一个叫农民工的社会阶层产生。
在城乡发展出现崭新面貌的今天,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了其自身的很多特点,他们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极大地贡献,同时也存在较多缺陷,农民工问题关系重大,政府和社会应该尽力找到妥善的办法,个人也应该积极关注这样的一个群体,大家共同为建设繁荣的社会而努力。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流动;特点;原因;问题正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阶级阶层关系也有了很大调整。
以两大阶级为基本单元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城乡二元板块逐步瓦解。
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
于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人,他们就是“农民工”。
农民工这个词是以社会主体和一种客观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的一个特殊阶层的描述。
也是按照以职业和收入为主、教育和声望等其它的社会分层标准为辅的方法对其的社会分层归类。
他们由农民转变为在城镇务工者,离开土地和从小生活的家乡,为了生存,为了家庭不停地劳作;做着最辛苦的工作,领着最低的薪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被社会人所尊重,这就是农民工的共同特征。
近年来,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那么,这样的一群队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又该思考些什么呢?一、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概念社会流动表示主体在社会分层的结构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也就是他们的身份从农民向非农业人员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在一个阶层内职业或者活动空间的变化。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孔雀东南飞”就是这一内容含义的典型表现;二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于是他们便向工业和第三产业即非农产业流动;三是在阶层上从低收入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较高的职业阶层流动,众所周知,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种植庄稼的收入是很低的,现在,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高的收入。
农民工流动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相关性质,我们按照社会学的定义与评判标准,这一社会流动现象具有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的多重含义。
首先,农民的身份转变之后,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的障碍阻挡他们得到身份认同,比如户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水平流动的性质。
其次,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再离开土地之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各方面的资源,使自己的人生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虽然是农民工的身份,但过着很不错的生活,这就是其垂直流动性质,当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情况,所以,水平流动才是其主要的性质。
再次,由于这种大型的流动主要源于中国近几十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所以结构性流动是其一个重要的性质。
最后,农民决定走出农村最终还得依靠他们自己的决定,必须综合自身的不同因素是一个不得不有的过程,因此,这其中也有非结构流动的性质。
中国的农民工流动规模很大,同时也伴随着人口流动和人才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因为农村在中国人口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工业几乎都在城市发展,所以,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大量转移,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都得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了不错的发展,因此,其中也包含了人才的流动。
二、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特点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群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呈现出了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农民工向上流动的困难性。
由于城乡统一平等就业制度和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民工也不能完全进入城市。
非正规性就业限制农民工进城。
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没有取得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很不稳定的就业,传统上被称为“临时工”。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并不包含地位的积累,以前积累的职业资本无法成为晋升的基础。
因而,农民工进入正规部门取得稳定工作的进程十分缓慢;二是歧视性就业环境不利于农民工进城。
各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居民就业和地方利益的动机,针对农民工制定了严格的带有明显歧视性的管理政策和就业政策。
这既加大了农民工就业和流动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又使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就业困难和失业风险;就业信息缺乏,阻碍农民工进城。
农民工普遍认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就业信息和没有人帮助。
第二,流动规模之大。
据统计,中国的农民工人数已达到两亿,占了中国总人口的近百分之二十,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封建社会时,商业很少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因此农业人口所占比列较大。
另外,近几十年中国的工业飞速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加大,两方面的因素促使了农民工的大量形成,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在进城打工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之后,会回家把自己的亲人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孩子也在那儿上学,这就是中国农民工规模之大的一个表现,越来越多的人这么做,就使得他们的队伍不断的扩大,甚至于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能出去就一定要出去,决不待在土地上”的状况。
第三,第二代农民工的尴尬。
第二代农民工大多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与他们父辈相比,新一代农民工少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以及对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多了对融入城市的渴求和能力,这同时也令这一代人的境遇更加尴尬: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
他们普遍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他们仍然难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阻碍他们发展得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他们的农民工身份,但是,他们又不是向他们的父辈们一样,从小在土地的陪伴下长大,因此他们不能吃苦耐劳,而是希望有一个公平的环境,可以让他们发挥自己所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境遇让他们非常难堪,目前,这一新生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社会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寻求合理的方法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极大的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三、影响农民工流动的因素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强调,经济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在中国的现实也是如此,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根源在于经济,开放后的中国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的体制,这一体制充分激发了社会上各种力量的潜力,并且使得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充分被利用,它所带来的交通和大众传播的扩大,大大降低了社会流动的障碍与控制。
为流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最根本的在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使得人们可以离开土地而生存,工业产生的巨大价值也吸引着大们投入这一行业。
当然,只有这样是不够的,人民要离开土地,还得依靠社会政策的支持,在前几十年的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就算提供再多机会,如果没有政治制度的支持,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所以近年来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很多其他社会制度方面的改革,为农民工进城带来了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
从此,在中国这块土壤上,进城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农民工之势就此造成。
总之,经济和政策是影响我国农民工产生和发展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其中,经济是根本,政策是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四、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意义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如此数量庞大的流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它有着怎样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我看来,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包含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这一现象标志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尤其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大踏步地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同时第三产业方面也在积极地进步,这显示了我们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社会转型,解除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禁锢,这是经济活力和繁荣的表现,有了工商业的发展,才会吸引人口向一个地方迁移。
其二,促进劳动力资源等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机械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进城务工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以支持城市的发展,这样可以保持经济的活力与持续发展,为其提供持续不断地动力。
其三,活跃阶层流动,加强各阶层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进步思想、先进事物的传播和社会的整体水平提高,最农民自身来说,走出农村,能够开阔他们的事业,增长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多的机会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对于社会其它人士来说,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当前的社会动态和形势现状,更深刻的明白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四,农民工激励了社会整体向上的意识。
农民工进城,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不仅会在农民工内部促使人们尽可能的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变化的市场,同时也加重了非农民工人员的竞争意识,他们的工作机会部分被挤占,因此,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当然了,所有的意义一定不止以上所述,但我相信,这是其意义所包含的最具价值的内容。
五、农民工社会流动面临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农民工社会流动这一社会现象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到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时,也应该看到它本身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老人妇女儿童只能留在农村,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有很多,社会已经对此引起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一定措施,在这里,我不在给予过多的陈述。
其次,农民本身的身份问题,他们进城后,并不完全被城市所认可,而是以一种“半城市人”的身份生活着,各方面的障碍使得他们的前行困难重重,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文已经写到过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的尴尬境遇值得人们深思,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必须得以很好的解决,不然势必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
最后,农民工素质问题以及它衍生的城市化问题,我们不能否认,农民受教育水平有限,文化程度不高,但现实社会越来越趋向于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这是一个很尖锐的矛盾。
这个矛盾也是城市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部分地方出现的城市畸形发展的状况和此有很大关联,当然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还是要积极努力,尽量把不利的影响减到最低,为社会的和谐进步作出贡献。
总之,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既体现了社会进步这一积极的一面,它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并且早已在现实中显现出来,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不过总的说来,它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我们应该作出不懈努力,寻求好的对策,保障农民工权益,让社会更加和谐,让中国更加强大!参考文献:1、李芹。
社会学概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2、李培林。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 ]。
社会学研究,1996,(4)3、李强。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