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本学期的一节重要课程,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图形的相似,对图形的比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理解不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操作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放大与缩小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实物模型、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圆规、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以下是小学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范文,欢迎借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一)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并进行了教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必修内容,在过去版本的教材中只列为选修内容,我们都不曾上过。

选中它作为校本教研公开课,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提出一个新的挑战。

结合“Z+Z”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课题,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五大特性:1.全体性面向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长城画面和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邮票的缩放,精美的图片、鲜明的动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通过姚明扣球的雄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引入自然、贴切,而且寓学生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2.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已准备的相似多边形的图片仔细观察、自主思考、随意放置,然后连接对应点。

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断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差异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4.实践性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实际操作、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位似图形的概念,找出规律,从而确定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

5.创新性通过作新五边形与原五边形位似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张小舟同学利用“Z+Z”教学软件快速准确的做出了新五边形,并且拖动位似中心得到了多种不同位置的新五边形。

“Z+Z智能教育平台”的使用为学生探索数学奥妙提供了直观的现代化工具。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第【1】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是在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成功之处:明确放大与缩小的区别。

在教学时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初步认识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是把原图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所以和图像的变形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后通过教学进一步研究放大与缩小的`特点,让学生思考2:1表示什么意义,怎样放大图形呢?自己尝试画图并比较所画的图形是原图形的2倍,就是放大,并且知道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原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得出图形变小了,但是形状没变。

最后通过出示几个比让学生判定哪个比是放大,哪个比是缩小,例如:5:11:42:11:34:11:2使学生明确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是放大,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分之一是缩小。

不足之处:教学中只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这几种简单而又特殊的图形,对于这样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学生都不难理解,但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不仅仅是把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还要与它们的高、角度都有联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第【2】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或用放大镜看书,还是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以及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理解不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学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学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材料,如图片、模型等。

2.准备放大与缩小的工具,如尺子、剪刀、胶水等。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房屋、玩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放大或缩小的?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照片入手,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图形的放大,再按要求画出放大的图形,深化对放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画图中认识图形的缩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说学情学生已认识比的意义和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且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和策略的准备。

同时,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所积淀的数学观察和分析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石。

三、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自学等活动,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通过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1.口答: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计算?②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引导学生由找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3.课件出示例1。

(第一张长方形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放大后长16厘米,宽10厘米)4.出示初学思考题:这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板块二、探究新知1.师:放大后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原来照片的长的比是2:1。

谁来说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关系?生: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比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比是2:1,也就是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p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p 、概括等一般才能和审美意识的开展。

教学重点可以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生分析^p 八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有比拟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测、探究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重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设计理念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气氛。

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课件、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

通过观察、分析^p 、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到达“我要学”。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可以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开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操作引入 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宏伟壮丽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材分析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关于放大和缩小的情境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认识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例4,教学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材以格子图的形式,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

整个教材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展,也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比例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要学生体会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和比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但今天学习的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指它的每一条边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变化,学生在具体的放大或缩小的情境中通过探究、交流、汇报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例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和缩小的图形,并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掌握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法与学法1、教法:谈话法、练习法、课堂讨论法、动手操作法、启发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及原理;2.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介绍;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讲解;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拉尺等工具;2.讲台上准备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大镜放大一枚硬币,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放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分别标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关系,带领学生总结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 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包括直接量比法、相似比例求解法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情景和步骤。

4. 练习与讲评(3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纸上进行计算。

然后逐组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

5. 拓展与运用(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放大设计、地图的缩小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展开,通过概念讲解、方法讲解、练习与讲评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练习环节,由于时间安排较紧,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的时间较短,有些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

下次教学中,应适当延长练习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台演示,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解题机会,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方法的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的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或缩小”理解。

教学准备:每生准备一支深颜色的水彩笔,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去年六(1)班同学开展班级主题队会时自偏自导的照片,想看吗(出示图片) ?提问:怎么样才能看清楚?老师出示两幅不是按比例变化后的图后,再出示第三幅按比例的放大图2. 联系生活,初步感知师:像照片这样放大或者缩小的现象,你在生活当中遇到吗,生:…师:老师这儿有几张放大或者缩小的图片(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内容),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3、通过谈话,揭示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师:刚才这些现象中,有的是将平面图形放大与缩小,有的是将立体图形放大与缩小。

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并齐读课题)二、数形结合,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图形按比放大”。

师:通过观察刚才这些放大或缩小的现象,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生:大小改变,形状不变。

师:回答得真好,这两点其实就是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小结并板书:大小改变,形状不变。

(学生齐读)(1)、理解“按2:1的放大”师:我们先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师:为了便于大家集中注意力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我们先隐去正方形或长方形上的画面直接研究正方形或长方形(课件出示正方形)。

师:大屏幕上有一个正方形,请看,它的边长是多少?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要求(出示题目)。

202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篇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问,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组成图形的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改变的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又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实力的培育。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改变,所以用来表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

因此,在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明确:用来表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表示的是现在每条边的数据和原来每条边的数据的比。

无论是表示放大的比,还是表示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改变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改变前的长度。

表示放大的比,前项大于后项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只有理解了按肯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才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

教学中,不仅要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还要让学生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学问阅历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绽开比较,揭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大小改变而形态不变。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篇2一、注意数学语言的精确性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精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晰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态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变更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相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视难点的突破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反思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反思第【1】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组成图形的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所以用来表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用来表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表示的是现在每条边的数据和原来每条边的数据的比。

无论是表示放大的比,还是表示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

表示放大的比,前项大于后项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只有理解了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才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

教学中,不仅要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还要让学生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反思第【2】篇〗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前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现在调到了下册。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班级下册。

本章节立足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受以及掌控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像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约特性,将图形的相像、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约作图等内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图形相像、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育同学积极的情感和立场,促进同学观测、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技能和审美意识的进展。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画法。

同学分析八班级年龄段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剧烈的自我意识,对观测、猜想、探究性的问题充斥新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同学感爱好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同学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来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深厚的学习爱好和探究热忱。

设计理念建立同等合作,相互尊敬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沟通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

重视同学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Z+Z 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操作练习,援助同学理解和学习数学。

通过观测、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同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受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进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培育同学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资源1、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帮助教学;2、假设干种相像图形的硬纸图板;3、两付三角板,假设干磁扣。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操作引入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宏伟壮美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胜利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范文(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范文【第1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把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变换,培养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这是一幅中国地图,是不是小了点?那怎么办?(生:放大)问:变大了没?但是?(生:变形了)接着问:这下变大了没?但是?(生:变大了,但也变形了)接着问:这张呢?变大了没?变形了没?(生:变大了,但没有变形)2.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一)图形的放大1. 出示图片:(1)问:放大图的长与原来有什么关系?宽呢?填:放大图的长是原来的(),放大图的宽是原来的()小结: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过渡:除了用倍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述放大图长宽与原来的关系?(2)问:放大图与原图长的比是(),放大图与原图宽的比是()?小结: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谁到图上找一找“对应边长”?学生上黑板指一指,算一算,它们的比是?(3)小结: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就表示: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

(4)反问: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表示什么?(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2. 问:除了2:1,你还想按怎样的比放大?生:3:1 (3:1表示什么?)问:观察这些比,你认为怎样的比就表示放大?(生:比的前项比后项大的比表示放大)(二)图形的缩小1. 那么你推想一下,按怎样的比表示缩小呢?(板书课题:缩小)生:比的前项比后项小的。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和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和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1)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2)A和B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C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出示: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3)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如果变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你会想到什么?变化后的长、宽各是多少?(4)师: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出示例2第一问。

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学生在课本上画,指名画,说说怎么想的。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放大的特点,谁来说说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2、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师:图形有放大,那就会有缩小。

(板书)师: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会有什么变化呢?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说明和反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说明和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说明和反思说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的意图、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1、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

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我把“理解图形如何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法、学法:通过直观演示,情景激趣,结合生活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经过观察、猜想、分析、操作、质疑、小组交流、合作学习、验证等过程形成理性认识。

说教学难点我把“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角不变)”做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学设计在课件设计上,我首先设计了放大或缩小后图片的几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即改变的是大小,不变的是形状。

随即我给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即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或缩小。

然后,给出例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猜想、分析、测量、质疑、验证等方法去体会、去理解图形按2:1放大,并不是把面积放大2倍,而是把对应的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

然后,我又编写了一道将三角形按1:3缩小的例题,让学生在对图形的放大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尝试缩小图形。

然后我设计了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让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面积上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尤其是面积的变化是按边长比的平方来扩大或缩小的。

最后我设计了典型的几道练习题,进行当堂检测,通过学生的板演、展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说教学方法这节课我采用的是五部三查的自主教学模式,在学生对今天课程初步了解的情况下,我让学生通过独学、小展示、一查;群学、大展示、二查;当堂检测、三查开展教学。

说教学反思:本节课整体上下来比较顺利,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静有动,各个环节上的也比较实,在启发学生方面做的比较到位,给学生留的时间比较充足,但是,相对来说,老师说的也不少,时间把握上稍欠火候,对模式的把控能力也有待提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反思王洁[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图形扩大和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像的扩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扩大与缩小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3、情感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像的扩大与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扩大与缩小的图形。

[教学难点]掌握图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教具学具]方格纸、照片等。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1、分别出示两组照片照片,提问:照片里图像与实际大小比较,有何区别?说明你的理由。

(一组照片为人物肖像,另一组为昆虫照。

)2、引出课题。

二、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放大1、(师出示在方格纸上的长方形放大操作),提问: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多少?放大后长方形的宽呢?原来的宽呢?两个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2、生讨论汇报(让学生说)3、师引导:就是把长方形的每一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那他们的关系用比怎么表示呢?2:1从哪来的?4、师小结: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放大后的宽与原来宽的比也是2:1,我们把这种关系说成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比是2:1。

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5、反问:这里的2:1是指哪两个数量的比呢?(着重号)(二)缩小1、我们刚刚学习了放大,如果按1:2缩小,你会吗?你是怎么算的?、生自由回答。

2、这里的1:2是什么意思呢?3、请同学们自己再把书游览一遍,再读一读画出关键性语句。

(三)比较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学里的放大与缩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按一定的比;前项和后项表示变化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不同点呢?观察观察他们的比按2:1的比是放大原来的2倍,1:2就是缩小原来的1/2,你看出什么来了?如果比的前项大于后项,图形是放大的;如果比的前项小于后项,图形是缩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利用“Z+Z”数学软件现场作图,可以演示出:⑴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
⑵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
⑶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条边上;
⑸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
……
2、课堂小结:
畅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总结: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应用。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想一想:
本章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
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3、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一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设计理念
建立同等合作,互相尊崇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例外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例外的发挥,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3、放映中国出名球星姚明扣篮英姿的一组缩放照片,突出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与学生的实验形成对比,引出课题。
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位似图形是一种分外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
3、认一认:
见课本P136页图4-28、、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4、练一练: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
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
教学资源
1、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2、若干种相似图形的硬纸图板;
3、两付三角板,若干磁扣。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程
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壮雄壮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胜利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
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位置任意摆放,连接对应点,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经过一点。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前台选取例外类型的相似图形进行演示,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
例2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例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点E B.点F C.点G D.点D
例4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
A. 3∶2 B. 2∶3 C. 5∶2 D. 5∶3
1、量一量:
度量课本P136页图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经过猜想,讨论,归纳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生分析
八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剧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填塞奇怪,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深刻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3、实际应用:位似图形在家庭装潢设计上的运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精巧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盛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大凡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
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1、试一试:
已知五边形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A’B’C’D’E’,使新五边形A’B’C’D’E’与原五边形ABCDE对应线段的比为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