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德国园林景观历程的解析(转载请注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王向荣老师《西方现代景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理论,德国的景观历程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

首先第一个阶段是18世纪到19世纪。这个时期的德国仍然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范畴。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并没有明确的首都,而是以一种联邦制的形态出现,随着地方势力的不断增强,中央集权衰弱,形成了许多的邦国。帝国的皇帝继位不仅要受教皇的干涉,而且也要得到本国七大选侯的首肯。这七大选侯,每人都有一大块封地,并且在封地享有独立地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等等,俨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这个制度于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在位时确立,并写在加盖黄金印玺的诏书上,这就是历史上的“黄金诏书”也叫“金玺诏书”。当时只想通过此来限制教皇的权利,没想到作茧自缚,从法律上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而历史上,神圣罗马帝国的若干城市都因为与皇权的关系而得以发展,如亚琛(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国议会所在地)与纽伦堡(皇室宝物保管地)。综合以上,所以德国许多城市的中心都有几十公顷乃至几百公顷的园林。

同时间的欧洲其他国家已经纷纷经历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适应形势,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个诸侯都以开明君主自居,鼓励发展工商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神圣罗马帝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要求统一的呼声开始出现。19世纪(1870年)普鲁士完成了德国的统一。战争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促进文化发展与交融的引擎。腓特烈二世在不断的战争中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艺术带入普鲁士,同时与英国的交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英国自然风景园在德国地区的发展。而腓特烈二世自身也是一个热爱艺术与建筑的皇帝,他主持建造了无忧宫,而在他治下,文化出版得以传播,社会上出版了大量的园林理论书籍,建造了大量的园林。

依据世界大战我们可以将德国的景观发展再次划分。世界大战前,伴随着现代主义运动,青年风格派、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纷纷产生并发展于德国(第二阶段)。而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遭受极大地破坏,许多城市70%以上被摧毁,更为严峻的是,大量设计领域的精英移民国外,严重阻碍了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战后不久,联邦德国就通过“联邦园林展”的方式恢复重建德国的城市与园林(第三阶段)。伴随着公园的出现与大众的参与,联邦园林展的举办成为可能。1809年比利时举办了欧洲第一次大型园艺展,从此形成了园林展览的初步概念。1907年,曼海姆市建城300

周年,举办了大型国际艺术与园林展览。1951年,在汉诺威举行了第一届联邦园林展,成为德国大中型城市新建公园的起点。园林展大多为70公顷左右,联邦园林展在审批上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审核,需要提前十年申报,并保证城市文物古迹不会因为园林展的建设而遭到破坏,并形成积极的公共游憩空间。联邦园林展不仅能为城市保留或新建大片的绿地,更在经济上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除了由大城市承办联邦园林展,各个州也会定期举办小型园林展,使小城市也可以通过园林展来建造公园。

联邦园林展在风格与意识上也展现了一定的阶段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园林展还仅仅着重于设计一个公园环境,游人成了完全被动的观赏者,草坪不能践踏,公园也没有活动娱乐空间。观赏差不多是唯一的作用。但同时,这样的公园环境也成为治疗战争创伤的动力。1955年卡塞尔市举办的联邦园林展,马特恩(Hermarm Mattern)修复了180公顷的18世纪初建造的巴洛克园林Karlsaue。卡尔斯河谷低地/橘园橘园宫(Orangerieschloss)是1701年为卡尔(Karl)伯爵和他的妻子玛丽亚·阿玛丽亚(Maria Amalia)建造的,作为暖房使用,也带有夏季休息室,它是国家公园卡尔斯河谷低地公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Orangerie”这一名称来自法语,意为“橘树园”,原指为南方植物过冬的暖房。橙园城堡Orangerieschloss都是公园的建筑中心,如今在这个城堡里座落着航天及科学史博物馆。

城堡两边各有闲置未用的建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理石浴室Marmorbad,这是德国最优秀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雕像和浮雕出自法国雕塑家皮埃尔·埃蒂安·莫奈Pierre Etienne Monnot之手。整个公园的中心是具有城堡风格的橙园,站在中心亭内向外望去,可以看到整个花园是严格按照对称原则建造的。其中轴线从橙园通往小湖,小湖中间有天鹅岛Schwaneninsel和穹顶庙Kuppeltempel。最后则是泽本贝根(Siebenbergen)花岛,岛上种有奇花异木,这就是卡尔河谷低地游览的精彩结尾。

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更看重个人权利,观赏不再是公园的唯一作用,园林中空间变大,草坪比重加大并且能在上面进行各项活动,活动场地大大增多。1969年多特蒙德园林展展园Westalenpark由设计师恩格贝格(Walter Engelberg)设计。公园中可以望到城市中的高炉、矿山等工业景观,将这个重工业城市完全引入70公顷的公园之中。

至70年代末,人们充分认识到,要使环境不遭破坏,就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它。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被引入了景观设计。园林展自1977年斯图加特园林展第一次出现了向大自然的转向,园林中有大量的原始状态的原野草滩灌木丛,设计师们之后坚持规划设计大面积的原野地。1983年慕尼黑园林展在采石场的荒地上建造了西园。20世纪70年代,西园地区为一片70公顷左右未开发荒地和森林公墓区,东部为住宅区和铁路,北部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比赛场馆区,西南部为一个采石坑,东南有两个小商业区和一个废弃赛车场,地形平坦,部分为农田,原基址几乎没有树木。1977年2月,慕尼黑本地的景观设计师Peter Kluska赢得了设计竞赛,他试图营造一个大型的可屏蔽城市噪声的下沉谷地,借以体现阿尔卑斯山山谷意象,通过连绵的丘陵,游客可以远眺城市风光和阿尔卑斯山景色,为此他专门申请了一架飞机,从上空鸟瞰整个设计场地,从而确定了基址内两处最低点作为公园的水景区。

网络状的园路交通系统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宽度和铺装的主路和辅路根据游客流量上限划定其路径,一个由Kluska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桥作为连接东部和西部的纽带,较小的步行天桥和自行车桥连接公园以东的道路和铁路。设计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取得了超过12000个采样点,能够被精确地落实在场地上,从而为土方施工提供参考。

西园处于高速公路与城市环路交汇处,建园前是一块平坦的采石场荒地,由于地处交通要地,噪音颇大且影响周围居民,是一处看来毫无建园希望的地段。设计时大动土方,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