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一)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_实践与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_实践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01c256ba98271fe910ef91f.png)
一、引言全球金融危机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面临着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各国在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力度的同时,货币政策也赤膊上阵。
随着短期利率接近零,传统货币政策“弹药”已耗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成为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央行的选择。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也翻译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或数量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面对长期性的通货紧缩,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以下简称日银)实施了首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谋求金融市场稳定。
简而言之,量化宽松是指当短期利率接近或处于零时,中央银行通过向经济体系大量注入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资金,以刺激经济。
在当前危机中,零利率在短期内已经注定失效,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更为激进,包括大量印钞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
美联储年初已经开始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到3月份更加开始买入高达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包括日银、英格兰银行以及瑞士中央银行等已经开始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他央行也在跃跃欲试。
全球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尚属首次,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生效,会带来什么后果,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为此,本文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而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日本的实践经验,然后对当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中国产生严重的影响,有必要对潜在的风险保持警惕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一)零利率与流动性陷阱在正常情况下,央行降息将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行为,从而导致证券收益率的普遍下降。
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往往可能出现短期名义利率很低甚至为零的情况,短期名义利率已经降无可降,上述传导机制有可能会失效,陷入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践分析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9aea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6.png)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践分析(一)我国宏观经济现状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五大特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继续加快;财政收入和支出双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销售增速稳步加快;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总体形势良好,但是宏观经济总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进一步加剧。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继续加快。
2.财政收入和支出双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3.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结构性矛盾突出。
4.市场销售增速稳步加快,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
5.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预计今年将达到56.6%,成为经济增长过热的重要推动力。
于是中央决定将我国实施了近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从而宏观经济由“一积极,一稳健”转变为“双稳健”。
这是央行作出加息决定后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局部过热的又一重大举措,如果说加息是临时性的急救措施,那么这次财政政策的转变则是战略性的。
至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于1998年毅然决定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在建国以后尚属第一次,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至这次财政政策的调整,这一整体上积极的宏观政策历时七年已久,前后能持续如此长时间的宏观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d4e71e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4.png)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导言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速,各国间联系紧密程度越来越高,货币政策成为协调和平衡各国经济的关键因素。
而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建立各国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重要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协调各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它认为,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迁移等因素越发紧密,使得各国经济之间存在了更多的联系和依赖,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盟或区域统一货币制度,来加强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降低经济波动和风险。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中,评价一个货币区是否优秀需要从贸易、劳动力流动自由、收入分布、政策协调等多个方面考虑。
例如,市场规模大、贸易稳定和成本低廉的货币区更能吸引投资和企业进驻,从而更具竞争力。
此外,货币区内的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均衡,能够降低社会不满的风险;政策协调较好,国家之间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协调货币政策,以追求长期稳定和增长。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在欧元区引起广泛关注,欧元区由于束缚了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关系更加紧密,降低了汇率风险和减少了汇率的波动。
同时,欧元区内的政策协调机制也相对成熟,各成员国能够通过加强合作来提升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除了欧元区外,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也正在不断深化。
亚洲有望成为继欧洲之后另一个货币联盟的发展地区,周边国家正在进行贸易自由化和互联互通,同时也在加快货币合作和建设亚洲货币体系。
此外,由于区内贸易和投资不断加强,以及疫情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合作也在逐步深化。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局限性最优货币区理论虽然为理解货币区的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重要思路,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该理论假定各国经济的结构和周期性趋势保持一致,忽视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周期和结构差异,政策的协调难度会因此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货币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货币协调难度与日俱增。
西方经济学货币理论与政策
![西方经济学货币理论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915e8f67c1cfad6195fa7f8.png)
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学习辅导1.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数量论是古典经济学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货币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指货币的价值完全决定于货币和商品在交换中的数量关系。
即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数量成反方向变化,与商品的数量成同方向变化。
具体地说,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的实际数量增加,货币的价值就减少;货币的实际数量减少,货币的价值就增加。
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增加,货币的价值也增加;商品减少,货币的价值也减少。
现金交易方程:(1)对货币和商品实际交易数量的理解。
货币数量不是指货币的简单数量,而是指货币的实际数量与其流通速度的乘积。
包括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
为什么要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有关,即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定时间内的货币数量是货币数量与货币周转次数的乘积。
这里所说商品数量包括商品和劳务数量,也是指一定时间内商品劳务实际数量与商品劳务周转次数的乘积。
(2)费雪现金交易方程费雪方程的公式如下:CV1+DV2=P·EQ;如果令M=C+D,用V代表V1和V2,用y代表EQ,用Y 代表Py,则变为:Y=MV第一,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与V成反向变化。
第二,在费雪方程中,价格P为因变量,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和商品和劳务数量y为自变量(一般y变化较小)。
P与M、V成同方向变化,P与y成反方向变化。
从长期看,国民收入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不大,货币需求数量的变化是最根本的,一般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即M增加过快,物价就上涨得快。
但费雪认为M的变化不影响y,是一种片面观点,实际M的变化对y有很大影响。
(3)现金余额方程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等人首先提出来的,又称为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
认为,居民为方便需要拥有货币,但拥有多少为最佳状态?考虑三个问题。
持有货币越多,越便利;持有货币购买消费品(含劳务)会带来效用,持有货币越多,所得效用越多(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持有货币进行投资可得到利益,持有货币越多,投资越多,所得收益就越多(当项目的净现值为正时)。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8797ddf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e.png)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5版)4套试卷及参考答案【2024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5版)4套试卷及参考答案【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15711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0c.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5版)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价格双轨制即同种商品国家统一定价和_____________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目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价格体系。
2.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__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_____________并存。
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_____________、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5.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经历了个体业主制、合伙制和___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6. _____________是生产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要素。
7. 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投资、消费和_____________三大需求,俗称“三驾马车”。
8.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_____________问题,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保证生产能力的长期增长。
9.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产出效应和_____________效应。
10.政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的核心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关系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市场经济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制度。
A. 权力B. 市场C. 权利D. 生产2. 党的()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二大C. 十五大D.十六届三中全会3.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个没有变”方针是由()提出的。
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D.习近平4. ()撰写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因此他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货币理论实践心得体会
![货币理论实践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34faa8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b.png)
自从接触货币理论以来,我深感其博大精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货币理论不仅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而且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货币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货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货币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理论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从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到马克思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再到现代货币理论,货币理论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二、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1. 货币:货币是经济活动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2.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市场可供流通的货币总量。
3. 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为了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对货币的需求总量。
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5.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系列措施。
三、货币理论实践心得1. 货币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货币理论,我深刻认识到货币理论与现实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利率的调整等,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当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而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减少,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我了解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金融市场状况等。
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 货币理论与金融市场的互动货币理论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b62bf8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f.png)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一、货币政策的定义与目标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其主要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物价稳定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或急剧的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过高的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充分就业意味着将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决策,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汇率和资本流动等方式,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工具1.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货币;当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卖出有价证券,从市场回笼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点,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央银行缴存更多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减少了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货币供应量减少;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3. 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资金时,可以将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369f56156137ee06eef91866.png)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过高的现象,央行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自2011年12月30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货币理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货币理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d5dba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7.png)
第1篇在经济学领域,货币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货币作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其产生、发展、运行以及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通过学习货币理论,我对货币的本质、功能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货币理论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等价物。
在原始的商品交换中,由于交换双方对彼此商品的需求不同,交换过程变得复杂而低效。
为了简化交换过程,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普遍等价物,以方便商品交换。
这种普遍等价物就是货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实物货币具有易磨损、不便携带、难以分割等缺点,金属货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仍然存在价值难以衡量、不易分割等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逐渐成为主流,其具有价值稳定、便于携带、易于分割等优点。
二、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功能: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可以衡量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人们通过货币可以将不同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价值。
2.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得交换过程变得便捷。
人们可以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3. 贮藏手段:货币具有保值功能,人们可以将货币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货币还可以作为投资手段,用于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
4. 计价单位: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使得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交易都可通过货币进行计算和记录。
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
货币政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利率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信贷规模、投资需求和消费水平,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货币供应量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 目标性:货币政策旨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
我国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bc81f22647d27284b735148.png)
我国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研究摘要: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重要因素。
系统地研究币政策时滞问题,不但对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对我国中央银行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时滞理论发展以及现实意义。
接着根据我国经济现状自身的特点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状况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时滞效应,传导渠道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质的金融海啸,进而导致的全球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四年了。
整个世界经济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各种经济政策以企图扭转萧条的经济局面。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我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出口额,出口额严重缩量,gdp增速减缓,通胀压力不断加大。
最近的几年里,央行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项政策使我国的gdp保持稳定的增长,然而货币流通的过多却使通胀压力逐渐显现。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积极影响不明显,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对于经济影响的被动性,更是因为货币政策时滞而使其效果没有完全影响到经济。
能够认清货币政策的时滞,就可以避免单一的以当前经济指标作为判断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标准。
当前的货币政策已经在起作用了,只是还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所以并不能在当前经济指标中完全的反应。
为了保证经济平稳的发展,认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从我国货币政策时滞的历史来考察,理论和实践结合分析时滞的原因,切实提出了减少货币政策作用时间的一些建议。
本论文拟采用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文字阐述与数据推证相结合的方法并建立模型展开对我国货币政策时滞详细而深入的研究。
二、货币政策时滞的相关理论对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研究是建立在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基础之上。
货币政策能否对经济有实质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货币中性理论与非中性理论。
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859bc145e45c3b3566ec8b06.png)
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内容摘要: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对内面临通货膨胀,对外面临巨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货币政策作为化解通胀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工具,其有效性值得分析。
本文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The Mundell- Fleming Model)作为分析工具,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政策汇率制度资本流动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对M-F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作出过分析:陈红(1998)对1994~1997 年间中国实行“双紧”的经济政策是否符合M-F 模型问题进行了研究。
陈志龙、黄余送(2007)认为,虽然中国正在向大国经济转型,低估的汇率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更加适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
薛滢(2008)利用M-F模型研究得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的非均衡区域时,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以使经济体系回到内外均衡位置。
崔蕊、刘力臻(2011)基于M-F模型研究认为,虽然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小于封闭情形,但汇率制度是偏固定汇率的,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依赖的主要政策工具。
一直以来,央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来稳定整体的宏观经济,那么现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效有否?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对国家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操作大有裨益。
因此,本文将以M-F模型作为分析工具,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实际数据验证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政策效果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理论分析模型提出的两种情况非常极端,在现实经济中,很难有国家的汇率制度完全符合模型的情况。
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尽管从2005年7月21日后,政策表述上看,中国实现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很多政策实践证明,中国的汇率制度更加偏向于固定汇率,并在稳定中不断增加弹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4093df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d.png)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
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
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 变动。 • 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 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中央银行学
• 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 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 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给变动必然导致名义国 民收入的变动。
•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 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不会带来经 济增长,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是无效的。
中央银行学
• 古典学派是货币中性论的首倡者,该学派经济学家信奉工资和 价格极富弹性假说。所谓“货币经济”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实物 与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只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 济之上的一层“面纱”。
•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政策能通过逆风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 经济波动,凯恩斯从货币供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 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 危机时期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效。
中央银行学
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焦点是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
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 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 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 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如名义产出, 价格水平等)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001ab3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5.png)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及其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外汇汇率等手段,调整宏观经济的总量、结构和稳定性,以达到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历史悠久,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为货币供给学派和货币需求学派。
货币供给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对于经济总量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应当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而货币需求学派则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的价值和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对货币需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
此外,在具体实践中,货币政策又被分为积极货币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积极货币政策以加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鼓励消费和投资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而稳健货币政策则以限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主要包括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和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美国央行通过加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政策试图缓解经济衰退,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央行改变策略,以稳健货币政策为主,不断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持通货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成效。
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则包括多年来的货币供应量调节、汇率政策调整等实践经验。
在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由央行实施,通过调控货币信贷、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维持货币供应量、保持汇率稳定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货币政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经济的影响、货币互换等风险、政策执行效果难度等。
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货币互换等风险则对货币政策实践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政策执行效果难度则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化、透明化等管理理念,确保货币政策的公正有效。
财政学与货币政策
![财政学与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55286f8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6.png)
财政学与货币政策财政学和货币政策是现代经济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分别涉及国家财政收支和货币供应与调控。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财政学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财政学概述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收支以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税收政策以及债务管理等。
财政学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政府财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财政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
首先是财政收入,它是指政府通过征收税收、收取利润等形式获得的资金。
其次是财政支出,即政府用于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支出。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收支和利用财政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系列政策。
债务管理则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筹措资金,并负责债务的偿还和管理。
二、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用以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核心任务是保持货币的稳定,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能够对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通过使用各种货币工具,如利率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来影响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
调整货币政策的手段和方式会因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而有所不同。
三、财政学与货币政策的联系财政学和货币政策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它们对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等方面产生影响。
其次,财政收入和支出会对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产生影响,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此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都受到宏观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的制约。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相互制衡。
在经济增长前景乐观的时候,货币政策可能采取收紧措施,通过raise rates (increase rates)等方式来控制通胀预期和高增长下泛滥的信贷。
货币金融学社会实践报告
![货币金融学社会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2c570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7.png)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货币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的基础,对理解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深对货币金融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货币金融学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货币金融学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一)实地考察1. 金融机构考察我们首先选择了我国一家大型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参观银行营业厅、网点和数据中心,我们了解了银行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现代银行的信息化建设。
2. 证券交易所考察随后,我们前往证券交易所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参观交易大厅、监控中心等区域,我们了解了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交易过程,以及证券市场的监管机制。
(二)访谈与交流1. 金融机构访谈我们邀请了商业银行的资深员工进行访谈,就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2. 专家学者交流我们还邀请了货币金融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就当前金融市场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案例分析1. 货币政策案例分析我们选取了近年来我国央行实施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 金融创新案例分析我们以移动支付为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三、实践成果与体会(一)实践成果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对货币金融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中。
2. 提高分析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货币政策等问题。
3. 拓宽视野通过与专家学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交流,我们拓宽了视野,了解了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
(二)实践体会1. 理论是基础货币金融学理论是金融实践的基础,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是货币金融学学习的核心。
中美非常规货币政策比较、理论与实践
![中美非常规货币政策比较、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3777056336c1eb91a375d1d.png)
2015年6月学术交流Jun.,2015总第255期第6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55No.6经济学研究[收稿日期]2015-03-20[作者简介]杨雪峰(1971-),男,黑龙江龙江人,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从事国际金融研究。
中美非常规货币政策比较:理论与实践杨雪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摘要]金融危机过后,主要经济体的利率接近于零,传统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乏力,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开始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复苏经济,特别是实行能够大规模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的量化宽松政策,因而,非常规货币政策被正式纳入货币政策框架。
2013年后,中国货币当局开始尝试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非常规货币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问题,而且也丰富了货币政策的工具箱。
但是,非常规货币政策能否代替常规货币政策并实现常态化仍然值得商榷。
[关键词]常规;非常规;货币政策;中美[中图分类号]F830.9;F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6-0120-04一、引言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最终演变成施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由此引发了全球信贷紧缩。
为了缓解金融市场的信贷紧缩,恢复其融资功能,各国央行纷纷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在流动性注入过程中,各国央行不仅使用常规货币政策,也大量地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促使一度飙升的同业拆借利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几乎陷于瘫痪的信贷市场逐步开始正常运转,全球信贷紧缩的局面得以缓解。
危机过后,在利率降到接近于零或进入零利率陷阱后,常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促进经济复苏上的效果并不显著。
在常规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将希望寄托在非常规货币政策上。
各经济体中央银行采取了适合自身经济和结构特性的非常规措施,如加强信贷支持力度、放宽信贷、定量宽松政策、对外汇和证券市场进行干预以及提供外币流动性等举措,就曾被采用过[1],其中,我们经常提及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不过是各国中央银行所采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之一。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61933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8.png)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及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d034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8.png)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货币的职能?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正确答案:D.支付手段。
2、在现代经济中,货币通常被定义为一种金融资产,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货币?A.现金B.存款C.股票D.债券正确答案:C.股票。
3、以下哪个国家拥有最多的黄金储备?A.美国B.中国C.德国D.俄罗斯正确答案:A.美国。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物品可以作为货币?A.黄金B.美元C.人民币D.欧元E.以上都可以正确答案:E.以上都可以。
在现代经济中,黄金、美元、人民币和欧元都可以作为货币。
然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因此某些国家可能不将某些物品作为货币。
2、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货币供应?A.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B.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C.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D.以上都会影响货币供应。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都会影响货币供应,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也会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
因此,所有选项都正确。
正确答案:D.以上都会影响货币供应。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都会影响货币供应,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也会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
因此,所有选项都正确。
货币与货币制度引言货币和货币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工具,在商品生产和分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货币制度则是国家或地区为了规范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等环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政策。
本文旨在探讨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基本概念、历史演变、现状和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货币的定义和职能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工具,充当着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媒介,同时也是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
货币的职能包括:1、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换。
2、价值储藏:货币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积累起来用于未来的消费或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一)
摘要: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的理论起点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存在着两种观点,即“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无效”。
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研究之后,本文结合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的现实,从货币政策理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框架三个方面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实体经济,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框架调整从经济发展史来看,货币政策并非是古已有之的东西。
其在理论上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一书。
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因此,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
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
在《通论》一书出版后,凯恩斯的有关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
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
而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到今天,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其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我们也饶有兴味地发现,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却一直没有停息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范围内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至今也末得出明确的结论。
而在国内,类似的论争也不在少数。
显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有效性如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
理论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内容浩繁,难以尽数,我们在这里,只是试图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概括,来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个探讨。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我们看来,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发生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部分内容与宏观经济理论有密切联系。
第二个层次,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真实经济变量的?主要是对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货币政策操作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最终反映在价格水平的变动上。
第三个层次,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如何选择和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这是货币政策实践必须回答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
从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奥地利学派到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学派(包括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新凯恩斯学派等各派经济学家,对此问题曾有过不同的解释。
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而在实践中,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
家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无法解释“滞胀”现象,“按规则行事”的观点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制定中逐步占据上风。
从本质上说,在这个层面上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涉及的是基本经济理念之争,即:市场是否是有效的?市场是否有充分的弹性吸收可能出现的各种冲击,并迅速恢复到均衡状态。
如果市场是无效的,那么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将产生实质的影响,并有助于经济失衡的修复;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有能力修复各种冲击,那么过于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但不会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反倒可能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来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弹性在不断增强,应对风险的修正能力也大幅提高,有效市场的支持者逐渐占据了上风。
基本经济理念的转变,使人们对货币政策基本职能和边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极货币政策操作后,保守的“中性货币政策”重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
其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的职能重心的转变,从熨平经济短期波动,转向在长期内为市场运行以及市场功能发挥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二是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从多目标逐渐转变为长期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学术界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传统的理论(所谓的货币观点)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政策工具操作,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主要是货币)影响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使利率和汇率发生变动,改变各种投资、消费及净出口的相对价格(成本),从而影响产出,另一种观点(所谓的信贷观点)强调金融市场上信息是不完全的,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可完全替代,某些特殊的贷款人(特别是小企业、新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很难从公开的金融市场上获得融资,所以银行信贷对他们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贷市场上存在均衡的信贷配给,银行贷款利率不表示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它与市场利率之间存在一个利差,银行信贷对产出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工具还可以通过改变银行信贷来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从理论上看,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简要概述,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传统理论观点还是信贷观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是整个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
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金融体系是否对货币政策调控产生及时和准确的反应。
按照通常的逻辑,金融体系发展越是完善,就能更迅速和准确地对货币政策作出反应,因此,货币政策也就会更有效。
不过,从现实的观察看,金融市场的发展固然会提高其对各种政策的反应速度,但也会改变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外部环境(比如,金融创新的发展增强了货币的内生性),这会极大地影响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此外,金融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日渐疏远,更是让货币政策的传导落入了失灵的境地。
当然,在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有效的各种条件中,除了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反应外,还需要各种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