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年影响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十大因素及其思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总结
内容总结一直以来,人们都必须面对生存和死亡的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不仅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现代城市的存在与发展。
阅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一书中,作者抛弃了“正统”的观点,更多的是从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特点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规划制度、原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基于当下社会城市多样性、人性化、多样化等多方面进行判断思考,为我们国家当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中,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和思路。
本文,将重点以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进行内容总结和思考。
书中的第一部分,通过人行道的三个功能:安全、交往、孩子同化以及街区公园和城市街区的用途相关方面。
以最容易被忽略的街道为出发点,对城市生活中细小的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研究。
城市中最为主要的公共区域,当属于街道及其人行道。
一、人行道的用途:安全,在人员流动的社会中,如何保证安全呢?保证安全的三个要素条件:(1)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界限分明。
(2)必须有“监视器”,如常驻街道旁的人,如商店的老板等。
(3)人行道旁边必须有人的存在,需有“固定用户”(如面向街道的住宅),不能全是陌生使用者;通过以上构成彼此之间的连接,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减少犯罪率的发生。
二、人行道的用途:交往,分析了在人们交往中,人行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首先分析了已形成的小圈,排斥陌生人的限制做法,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同时还观察街道旁边周围的人,与不同的人相互交往连接,逐步称为人行道生活范围内的公共人物,满足于城市社会发展需求。
三、人行道的用途:孩子们的同化,这一部分内容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导致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现状。
人行道生活在老街区的孩子与新的公共住宅区的孩子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看法。
街道不是只存在危险因素,在缺乏人来人往的街道中,孩子们缺乏受公共群众的保护和教育机会,就很难养成街道主人翁意识,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进步。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2007-12-03 18:40:08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的地域界线,向周边扩展,将其周围地区纳入了城市化的轨道,两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1910年,美国将这类由中心城市和与其有较高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邻近社区组成的区域定义为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在此后美国近10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大都市区,其中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大都市区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对于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大都市区化现象,我们在这次赴美学习考察期间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通过借鉴他山之石,能对我省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特别是城镇密集地区跨行政区域的协调管理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界定标准 1910年,美国首次提出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概念时,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1 0万人口能上能下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以内的地区,或者虽超过10英里但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到150人/平方英里以上的地区。
1949年,美国联邦预算局为在195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大都市区统计标准,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5万或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及拥有75%以上非农业劳动力的郊县。
并将这种统计区正式定名为“标准大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 rea,简称SMSA)。
在这个新定义中,中心城市的标准由原来的10万人口降为5万,而且其郊县以整个县为单位。
后来对大都市区定义的修订都在此基础上进行,或者对大都市区概念的进一步细分,或者对大都市区界定标准的适当调整,既基本上保持了概念的连续性,又较好地反映出大都市区发展的客观状况。
80年代初,对大都市区界定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若该区域总人口达到或超过10万,并且有5万人口以上居住在人口普查局划定的城市化区域中,即使没有中心城市,也可划为大都市区。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
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
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
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
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美国城市规划
美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谋划、统筹安排的行为。
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城市规划始终以功能性和可持续性为核心,旨在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良好的城市环境。
下面将介绍美国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其中的一些项目。
1. 混合用途发展:美国城市规划将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相结合,以缩短人们的通勤距离,减少交通拥堵,促进社交交流。
例如,市区常常有商住两用的高楼大厦,下面是商业设施,上面是住宅区;而市区的公园和广场可以提供公共娱乐和休闲空间。
2. 可持续发展:美国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倡导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使用。
例如,美国许多城市计划修建自行车道,并鼓励居民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以减少汽车排放;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如使用节能灯具和隔热材料。
3. 智能城市:美国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
例如,在交通拥堵问题上,美国的一些城市开始采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疏导指示,优化交通管理。
4. 历史保护:美国城市规划兼顾了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无论是建筑物、传统文化遗产还是自然环境,美国城市规划都尽力保留并恢复传统价值和美学。
例如,波士顿的“自由之路”保留着独特的殖民时代风貌,吸引了许多游客。
5. 公民参与:美国城市规划积极倡导公民参与,通过听取公众意见和意见征询项目进一步改进规划。
公众参与不仅可以增加对城市规划重要性和目标的认同感,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
美国的城市规划还包括很多实际的项目。
例如,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城市园林规划项目,该项目考虑到城市绿地面积的不足,通过打造一个大型公园解决了这个问题。
又如,硅谷的科技园区是一个典型的科技产业聚集和生活配套设施规划的成功案例,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总之,美国城市规划以混合用途发展、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历史保护和公民参与为特点,并通过一系列项目来实现这些目标,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经历着城市化的浪潮,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下面将会详细介绍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一、美国的城市化历史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
当时,欧洲移民和当地原住民开始在新英格兰地区进行交易和农业生产,并在附近建起了村庄和城镇,这是美国城市化的开端。
18世纪,印第安人被迫被驱逐到更远的地方,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纽约市等城市开始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庞大和繁荣。
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开始转向工业化,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中心。
同时,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来到美国,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的城市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下面是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的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增大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了20世纪后期,美国的城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有影响力的巨型城市,其中纽约市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城市人口的多样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它的早期历史时期开始,这个国家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
这对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的城市里,不同的族裔聚集在不同的社区中,如意大利裔、华人等等,丰富了城市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经济的和文化的联结也得以加强和扩大。
3、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化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19世纪时期,美国城市的经济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到了20世纪,美国城市经济不断地向服务业转移,成为了一个以金融、体育、艺术等为主的城市经济。
曼哈顿+华盛顿城市规划特色及思考
一、纽约城市规划特色与思考(一)纽约印象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国际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其主要的商业、金融、政治等功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
曼哈顿地区包括曼哈顿岛、伊斯特河(即东河)中的一些小岛及马希尔的部分地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
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等都集中在曼哈顿岛。
曼哈顿高楼林立,5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就有600多幢,成为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尔街了,美国许多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以及律师事务所均云集于此。
(二)纽约的规划特色1、有序的城市交通纽约市是美国城市中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中又以曼哈顿地区为最。
曼哈顿地区虽然高楼林立,开发强度很大,人口密度很高,但是城市交通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忙乱和拥堵,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
纽约的公交舒适、准时、方便、快捷。
首先公交车质量较高,也非常干净;其次,公交站点分布密集,一般纵向公交每隔2-3 个街区设一个站点,横向的公交每条街都有一站,便于市民就近上车;第三,在市中心地区专门辟有“公交专用道”,供公交线使用,其他车辆不得在这条道上行驶,保障了公交的快捷和准点;此外,纽约市政府还充分利用征油税、过桥过路费以及在一定路段除公交车以外的车辆不许“左拐弯”或“右拐弯”等等政策导向来鼓励市民多乘公交、少开私家车。
行色匆匆、川流不息的行人也是纽约街头的一大特色,在纽约的城市交通规划中,行人享有很多优先权。
首先,大部分街道交叉口人行横道都有专用指示灯,绿灯的时间可以确保行人轻松通过;其次,纽约禁止红灯方向的车辆右转弯,保证绿灯方向的行人可以安全的走过马路;同时,纽约还规定沿街的商户、住户或者单位对其门前的人行道具有保洁和维护的责任,以保证行人安全。
正因为行人具有种种便利和优先的权利,纽约许多上班族都选择步行。
2、巨大的中央公园在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中央,有一片宽敞的绿色空间,这就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
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几点认识作者:邹德慈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刊名:城市规划汇刊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FORUM年,卷(期):2004(3)被引用次数:10次1.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教授(J.E.Stiglitz)1999年7月23日在北京"城市发展高级圆桌会议"上的讲话 19991.盛志刚"三农"问题探索之实证研究——合肥市三位新型农民的启示[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韩坚全球化背景下新型产业分工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城市产业发展[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8(6)3.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期刊论文]-求是学刊 2008(2)4.冯健.刘玉.王永海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7(6)5.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一种新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4)6.张晓露.刘科伟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城镇化发展探讨[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6(2)7.杨贵庆未来50年影响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十大因素及其思考——读Robert Fishman《世纪转折点的美国大城市》有感[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6(5)8.杨贵庆读Robert Fishman《世纪转折点的美国大城市》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6(2)9.张晓军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期刊论文]-国外城市规划 2005(4)10.余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对制定和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的思考[学位论文]硕士 2004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ghhk200403002.aspx。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目录
01
02
城市的特性
城市多样化
01
城市的特性
人行道 街区公园 城市街区
人行道——安全
维护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街道和人行道的根本任务。
街道/人行道——
城市 的印象器官
sidewalk
警察?
陌生人多
一个成功的城市地区:人们在街 上身处陌生人之间时必须能感到 人身安全。必须不会潜意识感觉 受到陌生人的威胁
普遍出现了城市中心区衰败的现象。面对
“规划师们”采用传统现代城市规划和重 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来解决城市更新和 改造的问题。
本书框架
城市的特性
人行道
街区公园的用途
城市街区的用途
01
安全
交往
孩子的同化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02
用途混合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小街段
老建筑
密度
引发思索?
真正的城市规划到底是什么?理论与实际的对立怎么取舍?
方
街区公园
维护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街道和人行道的根本任务。
街区公园
费城
富兰克林
1
里顿豪斯
是一个用途广泛、人人喜爱、 非常成功的公园;时尚街区的 中心。
2
城市贫民流浪者聚集的公园,吸引 着肮脏的人,整个街区已经上了动 迁的日程表。
3
赏心悦目的休闲胜地?
华盛顿
Or
犯罪场所的温室?
佩恩
4
最初为恶人的聚集地公园,后 被拆除重新设计,改为办公中 心。
主要用途混合
哈得孙的“街头芭蕾”
第一种多样性:首要用途
VS
1、地区以及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 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后感
城市无序的表象之下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方面 的有序
• 城市规划中不应该是“公式化设计”和 “标本制作术”。雅各布强调规划设计 和重建要注意经验秩序,把城市看作复 杂的系统,探索城市的深度含义。 • 柯布西耶的明日乊城、霍华德的花园城 市等城市规划理论都有值得借鉴乊处, 然而模板化的、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便可 以建成的城市可以称乊为一个健全的城 市么?当然不能!那只是一个居所,然 而人的社会生活是仅仅一的死与生》 读书报告
城规10 郝阳春 100334124
内容导读
• 第一部分讲述了“城市的特性”。 主要 是通过大量事实的调研和作者的亲身体 验得出的关亍城市中人行道、街区公园、 街区的特性。 • 第二部分阐述城市多样性的必然性以及 形成必然性的四个条件:主要用途混合、 小街段、老建筑、密度。 • 第三部分的四章主要是阐述城市“衰退 与更新的势力”。 • 第四部分的六章主要围绕着“住宅、交 通、城市设计、分析斱法”等主题,犀 利地批判了“城市规划理论”的缺陷。
城市功能的多样性
• 城市对亍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密交织的使 用的多样性的需求,而这些使用功能在 经济斱面和社会斱面长期相互支持。这 种多样性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有巨大的 差异,但是他们必须以某种具体切实的 斱式互为补充。 • 城市作为一个载体,其中的生命和生活 是多样和复杂的。城市中居民的社会行 为、城市的经济行为、城市文化的继承 与发扬等多样而复杂的行为共同赋予了 城市以活力 ,城市如何保持活力欣欣向 荣繁荣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后迅速萎靡 死气沉沉是很多城市规划人研究的对象。 因而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根本的目标就 是提高城市的活力,营造丰富的生活。 规划和设计城市,未免不是在在规划和 设计生活。
城市规划的开放性
• 简·雅各布斯反对将城市建设视为理想化、 僵化无生机的“艺术品”,她认为应重 视城市的生态和景观,推崇城市规划的 开放性。 • 纵观我国现状,随着经济发展,各地城 市化进程加快,然而我们的城市化是什 么?盖更多的高楼、更多的农村人口涌 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GDP飞速 增长,这些就足够了么?当然不够。五 十余年前的雅各布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问 题并提出了批判。钢筋水泥鳞次栉比但 给不了现代人安全感,我们的安全感来 自亍社会行为,来自亍生活中的交往, 而不是冷冰冰的死物。
美国三线城市的崩溃
美国三线城市的崩溃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现代化的大城市,比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等。
与这些繁华的大城市相对应的是一些小而无名的三线城市,它们的发展和繁荣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
本文将探讨美国三线城市的崩溃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三线城市指的是相对于一线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和二线城市(如费城、亚特兰大)而言的小型城市。
这些城市通常人口较少,产业结构没有一线城市那样多元化,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如大城市那样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一些三线城市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失业率上升、人口外流、基础设施老化等。
三线城市的崩溃与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许多传统产业被国际市场所淘汰,比如纺织业、制造业等。
而这些产业在一些三线城市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旦产业倒退,就会导致该城市的经济崩溃。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产业正在被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所取代,而这些新兴产业通常更集中在一线城市或者一些科技园区,在远离大城市的三线城市中,这些新兴产业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三线城市的崩溃也与人口外流和老龄化问题有关。
随着经济的低迷,许多年轻人纷纷离开三线城市,到大城市或者其他发达国家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造成了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口减少,老龄化问题加剧。
而在这些城市中,许多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并没有相应的提升,导致了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矛盾加剧。
三线城市的崩溃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政府对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很大,大量的资源和资金都向着这些地方倾斜,而对于三线城市来说,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
一些政策比如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都对一线城市更有利,使得三线城市的企业发展受到了一些限制。
三线城市的崩溃不仅仅是地方性问题,其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三线城市的经济困境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平衡。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远快于其他地区,这导致了国家整体的区域发展不均衡,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五、City-on-Hill理念的影响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自20世纪初,美国逐渐进入城市化的进程中。
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化的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30%。
但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人口比重迅速提高,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了60%。
1980年代,美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城市人口占比达到了75%。
此后,尽管城市人口比重没有继续增长,但美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停止,仍然在不断发展。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多个特点,其中一些典型特征如下: 1. 城市规模大:美国大城市数量众多,紧随日本、印度排在世界第二位。
其中,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其他大城市人口也在数百万至一千万之间。
2. 城市密度低:美国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居民房屋宽敞,散布于广阔的城市地区。
3. 城市交通便捷:美国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公交车运营规模也很大,可连接城市和郊区,方便通达。
4. 人口的多样性:美国城市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具有很强的多元文化特征。
5. 经济高度发达:美国大城市经济发达,如纽约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之一,硅谷则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之一。
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美国城市化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1. 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目光:美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数十年,与美国的长远规划有关,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有所考虑,城市规划需要考虑长远发展。
2. 鼓励多种生活方式:美国城市中有不同的居住方式和工作方式,如在城市中心居住和远程办公等。
鼓励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城市拥堵,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3. 投资基础设施:美国的城市化是基于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会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例如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等。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美国经济环境分析
美国经济环境分析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之一,其经济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美国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并着重讨论其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宏观经济指标分析1. GDP增长率:美国GDP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其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先进以及大规模投资的推动。
2. 就业率:美国一直保持较低的失业率,这得益于国内经济体系的稳定、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不断增长的就业机会。
3. 通货膨胀率:美国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这得益于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稳定的物价环境。
二、产业结构与特征分析1. 服务业的崛起:美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比重,这得益于其发达的金融、教育、医疗和信息技术行业。
2. 制造业的衰退:美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衰退,这主要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和科技发展对传统产业冲击的原因。
3. 高科技产业的引领:美国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其高科技产业包括互联网、电子设备、生物技术等,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贸易环境分析1. 对外贸易赤字: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贸易逆差,主要与其进口量大于出口量有关。
这带来了一定的贸易压力和国际竞争问题。
2.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近年来,美国政府对贸易保护主义态度加强,采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这可能影响到国际贸易合作与经济发展。
四、投资环境分析1. 法治环境良好:美国法治环境稳定,保护知识产权和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健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
2. 创新氛围浓厚:美国一直是全球创新中心,投资者可以受益于丰富的研发资源和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五、未来发展趋势展望1. 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经济增长:未来,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走向更加繁荣。
2. 贸易争端对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当前美国与多个国家之间存在许多贸易争端,这可能对美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和挑战。
3.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美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制造业的支持和创新,以满足国内市场和国际竞争的需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指在这些城市中的居民的生命和死亡现象。
在美国大城市,生活和死亡是紧密相连的。
这些城市拥有繁忙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因此也伴随着各种健康和社会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美国大城市死与生的主要方面:
1. 平均寿命:美国大城市的平均寿命通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部分是因为大城市提供更好的医疗设施和服务,以及更多的机会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就业。
2. 健康风险: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空气污染、职业压力、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锻炼等因素可能导致疾病,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犯罪率:美国大城市一般有更高的犯罪率,这可能增加
人们在城市中受伤或死亡的风险。
暴力犯罪、枪支暴力和
车祸等都可能导致生命的丧失。
4. 医疗设施:美国大城市通常拥有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专业
人员。
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生命的质
量和预期寿命。
5. 社会压力: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环境可能导致人
们面临更多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
负面影响,并可能增加自杀率。
总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诸多
因素。
尽管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但也存在各
种健康和社会问题,可能影响人们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美国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城市发展
美国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城市发展近年来,可持续城市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城市规划对于可持续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将探讨美国城市规划在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挑战。
一、城市规划的历史与背景美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实施城市规划政策,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核心原则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在美国,城市规划师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绿化与生态系统保护:美国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例如,纽约市的高线公园和芝加哥市的密尔顿公园都是成功的案例。
2. 公共交通与可持续交通:为了减少汽车使用和交通拥堵,美国城市规划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并提供便捷的自行车和步行设施。
例如,波特兰市的轻轨系统和旧金山市的自行车道都是成功的交通规划案例。
3. 社区参与与社会公正:美国城市规划强调社区参与和社会公正,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例如,底特律市的社区园艺项目和奥斯汀市的贫困地区改造计划都是成功的社区参与案例。
三、美国城市规划的挑战然而,美国城市规划在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1.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美国城市规划面临着如何平衡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问题。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2. 资金和政策支持:可持续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美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
城市规划师需要寻找其他资金来源,并与政府合作制定更有利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政策。
3. 社会认知与文化差异:可持续城市发展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但美国社会对于可持续性的认知和文化差异仍然存在。
美国城市发展
美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摘要: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重大变革,城市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活动全球化、城市问题相似化和城市进步发展竞争性的影响下,了解和研究国外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城市成长阶段从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其间经过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城市成长的三个阶段。
1.在独立前约300年的殖民地时期内,美国的城镇从无到有,属于前城市化时代。
2.从朗方规划美国新首都华盛顿哥仑比亚特区,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是美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时期。
3.从20世纪初开始,在强大的美国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城市美化运动与城市土地区划,分别从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两个方面,奠定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二、美国城市规划的行政管理按美国宪法规定,在联邦、州、市三级政府中,市政府拥有对用地管理直接控制权,因而拥有强有力的规划管理机构。
美国城市管理机构有多种组织形式,如议会-市长制、委员会制和议会-行政长官制等。
美国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中心工作有三项:一是编制综合规划并依法编制区划法规和土地细分管理条款;二是管理城市用地使用的日常事务,审核建设项目,颁发用地许可证;三是利用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提供的社区发展基金,从事社区建设、工业发展、职业培训等各种项目。
由于美国大多数城市已经进入成年期,新开发区很少,因此,现在美国的城市用地规划多属修订规划,它们或是地区性的(如某市南部地区再发展规划),或是局部性的(如市区衰退地段整治规划),或是专题性的(如公交系统发展规划)。
芝加哥是美国城市中最早编制总体规划的城市,因而芝加哥市的城市规划机构也比较齐全,在美国城市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历来芝加哥的规划机构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经济发展规划局,主要职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促进国际贸易机会,制订城市经济发展政策;二是城市建设规划局,主管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制订执行规划法规。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点, 有 利 于 我 们 吸 取 有 益 的经 验 , 加 以借鉴 。
美 国城 镇 化 发 展 基 本 经 历 了 三 个 阶 段 , 1 8 8 0
要 积 极 借 鉴 发 达 国 家 城 镇 化 的 经 验 。 美 国 作 为
世 界 第 三 人 口大 国 , 走 过 了一条 比较成 功 的 城镇 化道路 。因此 , 研究 和 分析美 国城镇 化 发 展 的特
发展 阶段 , 从 1 9 6 0年 到 今 天 , 美 国 城 镇 化 水 平 仅
这中国的情况是决然不同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美国城镇化区别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一个显在美国建国时中国已有上亿的人iii已有上千的著特点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增大大小小的城镇中国的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相l加的人口大多数来自本国农村的剩余人口很少当高的程度许多地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有来自移民的情况
美 国城 镇 化发 展 的 特 点 和 启 示
稳 妥推进 新 型城镇 化 发展 , 对 于 促 进 中 国 经 济 持
续健 康发 展 意 义重 大 。稳 妥 推进 城 镇 化 发展 需
到 1 9 6 0年 的 6 9 . 9 %, 中 间还 经 历 了两 次 世 界 大
战 的冲 击 ; 1 9 6 0年 后 , 美 国 城 镇 化 进 入 后 期l 93 0 l 92 0 l 9l 0 l 9O 0 l 89 0 I 8 8 O l 8 7 0 J 8 6 0 】 8 5 0 1 8 4 ( ) l 8 3 0 1 8 2 0 1 81 0 l 8 0 0 l 7 9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50年影响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十大因素及其思考未来50年影响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十大因素及其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提要基于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的资料,介绍了未来50年影响美国城市发展的10大因素,它们是:①贫富差距持续拉大;②郊区的政治优势;③“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的老龄化;④中心城和近郊区贫困阶层周而复始;⑤睿智增长(smart growth);⑥互联网;⑦1945年后城郊一环区的衰退;⑧户均人口规模缩减;⑨为服务新边际城市(New Edge Cities)而延伸的超高速公路系统;⑩城市和郊区多元化趋势和种族整合。
美国城市学者对未来50年发展影响因素的预测,对正处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关键阶段的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国,未来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刊登于2006年第2期的《城市规划学刊》介绍了Robert Fishman“过去50年影响美国城市发展的10大因素”。
这里将对未来50年影响美国大城市发展的10大因素再作介绍和分析。
“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历史协会”所选出的这10项未来影响因素,反映了来自全美城市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规划院校、职业规划师和职业建筑师代表们较为全面的观点。
Fishman博士根据统计结果,撰写了题为“世纪转折点的美国大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影响”的文章,发表于美国权威杂志《住房:现状与探索》(Housing:Facts Findings)。
不过,与过去50年10大影响因素的反馈结果相比较,对未来影响因素的预测答案不如前者那样集中一致。
大多数问卷结果认为过去50年影响因素的特征将会继续影响美国大城市的发展并将激化城市危机:例如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郊区的政治优势、周而复始的城市贫困、1945年后城郊一环区的衰败、基于机动车交通的城市蔓延将拓展外围的边际城市(edge cities)等等;另有一部分意见认为“睿智增长”政策将有助于环境保护并抑制蔓延,并认为城市将克服种族和阶层的分化、城市走向多元化;也有一部分意见强调人口变化的趋势特征,如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人口规模的缩减;此外,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
下面,介绍未来50年影响美国城市发展的10大因素,并结合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特征趋势作若干浅显思考。
1 未来50年影响美国城市发展的10大因素1.1 第1位是“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从1970-2000年的30年间,美国个人收入和财富增长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阶层,而中等收入状况基本保持不变,社会底层的贫穷状况则更加恶化。
这一趋势在未来50年将会持续,收入和财富方面的差距悬殊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都市之间的分化,从而使得美国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加剧。
Fishman指出,这一特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关系到未来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其它若干影响因素,而且它还将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方面形成明显的分异:贫困阶层集中于城市中心、近郊区和建于1945年后正在衰败的城郊一环区,而中等收入和工薪阶层徘徊于逐渐衰退的郊区,富裕阶层则选择区域边缘地区的“门禁社区”(Sated communities)或那些豪奢而非请莫入的私人领地。
Fishman进一步指出,贫富差距拉大也可能导致其它的发展趋势:如住宅产业将追随高消费的市场而建造相应的昂贵住宅,并建造满足高消费人群的购物场所;办公园区选址靠近富裕人群的住区,这往往使得就业于这些办公园区的服务人群上下班通勤时间过长、颇费周折;在不同阶层的住区中,学校的质量和其它服务设施水平更是相差悬殊。
富裕阶层的住区除了在区域边缘分布之外,还有一些选择在某些特定的城市地段,如华盛顿特区的西北地区,明尼那布利斯一一圣保罗市(Minneapolis-St.Paul)的西南地区,亚特兰大市和芝加哥市的北部地区。
这些富裕人群选择中心城市内已被“绅士化”美国许多典型的郊区居住环境中,老年人将面临难以自己驾车出行和独立操持家务的困难,郊区也很少有针对关心老年人和独居者的社会投资。
不过目前在郊区也已看到一些新的方式正自发地调节并适应着新的需求:例如老人们每天早晨利用购物中心空旷的走道作为他们散步锻炼和社会交往的场所。
一些开发商开始尝试建造新的“援助式居住”(assisted-care living)的郊区住宅,即把公寓式居住和护理需求相结合。
如果大城市的犯罪率持续下降的话,那么将会有更多的郊区孤寡老人卖掉他们的住房,迁居到城市公寓去,从而能够实现在他们的步行范围内获得各种生活服务的需求1.4 第4位是“中心城和近郊区贫困阶层周而复始”这一预测与上述的第一项“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Fishman指出,如果说社会财富的增长不均衡地集中于5%的最高收入人群成为一种趋势的话,那么这一趋势也将淘汰出一个下层阶级。
前者选择于郊外的“精英社区”或一些特定的城市高尚社区,而后者留在了内城。
尽管目前的美国有关政策试图改变以往的弊端,然而现实状况是,在社会空间分异的趋势不断加剧的过程中,政府角色微乎其微,其作用也十分有限。
Fishman认为,大城市在平衡社会贫富悬差方面曾经采取了有效措施,例如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向贫困阶层提供比郊区更为充裕的受教育机会,然而,城市教学体制的危机导致了深层次的矛盾,即新兴城市服务业经济对技能的高要求与内城年轻劳动力低技能之间的矛盾,这使得贫困家庭无法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新要求。
因此,Fishman指出,贫困阶层从业人群的低技能将成为21世纪中心城和近郊区贫困阶层周而复始的主要原因(图1)。
1.5 第5位是“睿智增长:限制城市蔓延的环境和规划措施”“睿智增长”本质上意味着“有规划的增长”(planned growth),特指采用规划措施来限制区域边缘地带的蔓延并保护开放空间。
不过,“睿智增长”的倡导者们也认识到: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实践,这一主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资料显示:在Portland和Oregon等大都市区域内的相关实践,成为全美实施“睿智增长”行动的范例。
这一行动所采取的规划措施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提出一个城市增长的边界以便阻止蔓延;②通过各种努力围绕交通走廊和交通站点聚焦发展;③对市中心进行再开发从而形成区域内的聚合点;④在边缘地带开发中,选择那些已开发的地区进行合理填充,而避免选择空旷绿地蔓延式开发;⑤按照新城市主义原则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则,强调步行尺度的社区,避免基于机动车的蔓延;⑥通过选举产生一个本区域的政权机构来管理所有开发项目并维持广泛的支持和辩论。
Fishmall 指出,Portland模式揭示了“睿智增长”的实施必须拥有一个广泛的区域联盟的支持,并且需要在中心城市和其郊区之间、城乡利益之间、各级政府(市、行政区、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建立较好的沟通运作关系。
这样的利益联盟在当今美国城市和区域中尚较少见。
Fishman 认为,由于这些区域的居民经济地位高,他们拥有在全球经济中最为成功的高质量的生活,这使得他们的这一主张对政府和开发商具有重要的经济导向和决策影响。
因此,希望阻止蔓延和空地丧失的愿望已经使得“睿智增长”成为一项意义深远的运动。
1.6 第6位是“互联网”正如英国城市学家Sit Peter Hall(彼得霍尔爵士)所曾观察到的那样,如果要预知互联网对当今大都市的影响,其难度不亚于80多年前要预知机动车对今天的影响。
当年那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家们预见到了机动车将会改变美国城市的结构,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预想到会出现象洛衫机这样的机动车城市。
预测认为,在未来50年,当信息交换的迅猛发展最终取代作为传统城市基本功能的物质生产和产品的流动,那么互联网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的建成环境。
尽管如此,人们今天还是无法真正预见将会出现怎样的新的大都市区。
也许人们现在最多可以说的是,和以往的物质交流方式(诸如运河、铁路或者高速公路等)相比较,“信息高速公路”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Fishman进一步指出:如果说铁路偏好大城市、高速公路偏好郊区的话,那么互联网可以激发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哪怕是最偏远山区、最密集市区或者两者之间的任何地方。
也有一些观察家们认为互联网将导致城市衰退,因为虚拟空间的交往代替了传统城市面对面交往的方式。
另有一些专家预见大城市将获得新生,因为其富有活力的人文环境与交流的新技术发生碰撞,使得城市中的艺术世界和那些基于城市的创意中心焕发生机。
对此,Peter Hall爵士曾在最近的一次讲演中指出:尽管现代电子通讯非常发达,但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仍然具有存在的依据,面对面交往的需要正是这个被称为“城市”继续存在下去的重要基础(图2)。
1.7 第7位是“1945年后城郊一环区(First-ring)的衰退”当年二战后不久建成的莱维特镇(Levittown)和其它类似的郊区城镇,曾一度似乎成了美国梦的化身。
然而如今,许多这样的郊区城镇已经老化衰败:和现在的设计相比较,这些住宅和场地空间显得狭小,居民也随之老龄化。
Fishman指出,这些曾经作为大都市外围的地域,如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已成了与中心城市紧邻的大都市外第一环区。
它们离中心城市距离太近,受其问题影响大,而离开那些富裕的边际地区又太远。
这类一环区的城镇往往缺乏充足的税收基础,地方政府机构需经常应对诸多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
未来这一地区的发展究竟如何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Fishman认为,如果这一地区继续衰退下去,它将预示着大都市区的迅速分化,因为其中的富人家庭将搬迁到更远的大都市边际,而贫穷家庭将会陷入不断被隔离的内城和邻近一环区的地域;中产阶级家庭也将随之分化出较富和较贫两部分,前者跟随富裕家庭迁至边际地区,而后者继续留下。
但是,如果一环区能够通过使用公共资源和社会(私人)资源来提升住区的品质,并且积极利用好它在中心城和边际地域之间独特的战略区位优势,那么它们也许可以成为睿智增长和保持社会多元化的范例。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那么一环区就可成为美国梦的一个新版本。
1.8 第8位是“户均人口规模缩减”过去50年内美国家庭的平均人口规模缩小了26%。
专家们预计在今后10年内它还将继续略有下降,而且将会持续半个世纪。
Fishman指出,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双亲家庭所生育的小孩数量会减少,而且,这一类型家庭占美国总家庭数量的比例也在不断减少。
过去30年里,结婚且有孩子家庭类型的比例从40%下降到了25%。
余下3/4的美国家庭基本上是由单亲家庭、结婚无孩家庭以及单人家庭组成。
Fishman认为,伴随着“婴儿潮”时期人口的老龄化,户均人口规模缩减对美国城市和区域所起到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郊区开发商开始为那些非传统类型的家庭建造相应的住宅,包括大量产权可分割的公寓大楼和租赁式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