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合集下载

从自然崇高到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解构与建构

从自然崇高到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解构与建构

从自然崇高到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解构与建构美的艺术和科学,通过某种可以普遍传达的快乐,通过社会的训练和熏陶,可以使人类变得有礼貌,即使他们没有道德上的提高,从而战胜感官偏好的暴政,从而使人类为一种只有理性才应该有权力行使的规则做好准备。

康德将情感偷悦分为四种,“一个对象在它的愉快的情感的关系中,要么属于快适,要么属于美,要么属于崇高,要么属于(绝对的)善。

”由快适的愉悦、美感、崇高感到道德感,构成了对人情感诸样态的完备考察,展示了人从单纯感性样态向理性样态的逐步提升。

康德改变了美与崇高严格对立的状态,赋予崇高积极而强大的情感力量。

同时,康德从一开始就将崇高与理性联系起来,构成了从美学向道德过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美感和崇高感在内在机制上具有内在的连续性,使人能够从前者进一步提升后者。

它的连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崇高感和美感都是由内在能力的和谐激发出来的。

在美感上,是想象力和智力相互刺激、相互促进的自由游戏状态。

在崇高中,它是一种想象与理性的一致。

从想象、知性到想象、理性,是对人的不同情感中心的考察的延续,也是对人的知性、想象、判断、理性等内在能力之间关系的考察。

美感、崇高、崇高所引起的尊重感,也是对人的审美情感状态的完整考察。

在认识活动中,想象力受到知性的约束,其自由的本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力作为认识判断得以达成的重要能力,服务于知性。

在美感中,想象力脱离了认识活动,并不以形成知识为目的,摆脱了知性概念的束缚,其自由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锻炼。

知性对想象力不再是硬性的约束,而是某种合乎比例、恰到好处的引导,确保想象力释放其自由本性时不至于陷入漫无目的的狂想。

在崇高感中,想象力进一步施展自身的能力,试图对“那绝对大的东西”做整体性的把握,而这已经超出了想象力与人感官尺度。

想象力在行使其能力时的受阻,“我们的想象力在估量一个对象的大小时哪怕作出了最大努力也不适合”,激起了人内心中隐藏的某种超出感官尺度的能力,即理性。

康德美学的崇高观及其局限

康德美学的崇高观及其局限

康德美学的崇高观及其局限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影响深远。

《判断力批判》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的三大批判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情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的(目的论)。

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判断力批判》“意图是要使这部批判在较早写成的两大批判之中起桥梁作用,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情感(快感和不快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道德活动)之中起桥梁作用,审美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之间起桥梁作用”(1)判断力是一种将特殊归摄到一般之中的思维机能。

它可以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两种。

“因为前一种判断力被理解为通过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对形式的合目的性(另称之为主观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后一种判断力则被理解为通过知性和理性对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客观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

”(2)康德将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也分成两种:其一为美;其二即崇高。

从而对于崇高的分析与对于美的分析一道构成了康德美学的核心部分。

崇高在康德美学中几乎有着与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崇高的理论渊源在西方美学史中,崇高这一概念最初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的风格》一书中提出的。

他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把崇高说成是一种修辞上的巧妙和宏伟。

到了十八世纪,崇高的概念才渐渐引起人的注意。

真正把崇高与美并列起来,将它们同时当作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的,则是英国的伯克。

伯克在1756年出版的《论崇高与美》一书中,把人的情欲分成两种:一是自我保存的情欲,一是社交的情欲。

社交的情欲源于爱,是一种纯粹的快感,产生美;自我保存的情欲则根源于恐惧,人在痛苦或危险的事物面前感到恐惧产生痛感,但它们又并不威胁人的安全,人在克服了痛感之后产生一种快感,于是产生崇高。

浅议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

浅议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
艺术 之窗 . 8 17.
浅 议 康 德 的 崇 高论 美学 思 想
李 讯 琪
( 中南 大 学 湖 南 长沙 40 8 ) 10 3
摘 要 :康德的 “ 崇高的分析 ”是其 美学体 系的理论 支点之一 ,也是其 《 断力批 判》 中 “ 觉判 断力批 判” 的主体之 一。从类型 判 感 来看,他把 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 学的崇高两种;而在 内涵上 ,崇高包含 了客体和主体 ,对 崇高主体的强调是 康德 崇高论 美学思想的重 点所在 ,它揭示 了主体在战胜 了巨大的恐惧之后 产生于 内心的一种 自我优越 感。 关键词 :康德 ;崇高 中图分类号 :B5 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0 6 ( 0 1 5—0 0 2 X 2 1 )0 0 0—0 2 在西方美 学史上 ,崇 高作 为一个重要 的美学 范畴 ,始于毕达哥拉斯 对美 的分类研究 ;之后 朗基 努斯在 《 论崇高》 中主要叙述了文章的崇高 风格 问题 ;柏 克则直接把崇 高和人类心灵 的内在要求联 系起来 ,并揭示 了崇高 的心理机制 ,指出崇 高是 由痛感 而来 的快感 。康 德是崇高论 的集 大成者 ,他在 吸收前人研究精华 ,把柏克对崇高 的心理 分析推进到 了哲 学 的层 面,并在哲学美学 的体 系中实现 了崇高 内涵 的丰富和完善 ,使得 崇高确立为 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的范 畴。
崇 高 的 内涵 ( )崇 高与 美的 关系 一 崇 高和美都是康德重点论述过 的范畴 ,两者之 间的关 系是一种既相 互联 系又相互 区别 的辩证关 系。康德在其著作 中,从审美 的层面严格 区 分 了崇 高 和 美 。 1 关于崇高的判断与美 的判断一样 ,是 一种 审美判 断 . 在本质上 ,崇高与美一样都属 于审美范畴 ,都能引发 主体的审美愉 悦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和美一样 ,是一个和 目的的对 象。美和崇 高 的审美判断是一种不 以感官或逻辑规定为前提 的判断 ,它们 是一种纯 粹的反省判断 ,由这 种判 断产生 的情 绪不 和任 何既定 的概 念相 关 。同 时 ,它们也有具有审美判断 的一般特性 :“ 两种判 断 ( 指崇高 的判断与 美的判断 )都是单个的判断 ,但却 自身对于每个主体具有普遍效应 ,尽 管它们仅能对快乐 的情绪而不能对于对象 的知识提出要求。 … ” 2 崇高与美 的差异 . 首先 ,是二者之 间的形式差异 。美是 以其对象的限定 的形 式为基础 的 ;而崇高则是 以其对象 的无限定 的形式为基础 。这一点将在 后文详细 分析 ,这里就不再赘述 。其次 ,美是一种纯粹的合 目的性 ,而崇高则是 种复杂的 、曲折的合 目的性 。这是因为崇高在产生之初 ,由于对象的 无 形 式 ,而 出现 了感 情 上 的 阻 滞 ,从 而 形 成 了一 种 痛 感 ,之 后 “ 之 以 继 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 ” ,才 引发 出一种强烈 的快感 。所以 ,康 德认为 ,美的情绪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快感 ;而崇高的情绪则表 现为一种

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

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

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摘要:康德“崇高论”在历史众多的“崇高论”之中地位突出,不可轻易撼动,本文主要对国内相关的康德“崇高论”研究方式、程度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日本学者安信能成认为,康德哲学犹如一个“蓄水池”,前人的思想都流入到了这个池子里,后世哲学则都是从这个水池中流出去的。

可见康德哲学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而其中康德美学是沟通康德前两大批判的桥梁和媒介,如果没有康德美学,没有康德的第三大批判,康德的哲学将是割裂的、不完整的。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又是沟通审美和艺术的桥梁与媒介,领会康德“崇高论”相关学者研究的思路和成果,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康德“崇高论”的内涵并探索出“崇高学”的新道路。

一、国内对康德“崇高论”的研究方式国内对康德“崇高论”的研究方式和策论颇多,大体是分为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见出康德“崇高论”宝藏中的闪光点。

一方面是将康德的“崇高论”纳入西方整个“崇高论”史中,与前人和后人进行联。

动的剖析,既凸显其地位和意义,又抛出康德“崇高论”中尚未解决的“疑难杂症”。

二方面是把康德的“崇高论”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推敲出康德“崇高论”的历史必然性。

三方面是根据他人对康德思想的影响剖析康德的“崇高论”。

康德的美学思想承载着前人思想的精华,众多学者在探究其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康德“崇高论”的影响时,集中在博克、卢梭二人身上。

四方面是将康德的“崇高论”中“崇高”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壮美”、“阳刚”、“雄浑”等范畴进行比较研究。

五方面是通过后世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中的“崇高论”与康德“崇高论”之比较,见出康德“崇高论”之特点和日后的发展方向。

如大众哲学流派、黑格尔主义美学流派、生活美学流派、后康德美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流派等,此类研究多举后世代表人物之观与康德“崇高论”进行细分比较。

六方面是直接对康德“崇高论”进行优劣分析,得出康德“崇高论”的矛盾或问题。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的学科,其终极目标是探索和发现真理和美的本质。

崇高的美学概念在美学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崇高一词起源于拉丁文“sublimis”,意为“高于常态”,它强调的是那些超越寻常经验的伟大、庄严和高贵。

在美学中,崇高被用来描述那些具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存在感的艺术创作或自然景观,以及那些引发人类情感的特殊经验。

崇高的美学概念最早由哲学家康德提出。

他认为,崇高是一种令人敬畏而令人激动的感觉,当我们面对巨大、恐怖或庞大的对象时,我们会感受到崇高。

崇高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平常经验的局限性,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和无穷大。

康德认为,崇高的经验来源于我们对自然和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庄严、壮观和庞大的意象的感知。

在崇高的美学概念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自然景观。

例如,高山、峡谷、瀑布等壮丽的自然景色可以引发人们的崇高感。

当我们站在大峡谷边缘,俯瞰着无尽的深渊,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无限的存在感,这种感觉就是崇高的体验。

类似地,暴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崇高感。

这些经验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庞大和强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微小和渺小。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可以呈现崇高的特征。

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表现庄严、壮丽和宏伟的意象来引发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浩瀚的音乐交响乐章、庄严的史诗诗歌、宏伟的肖像画等作品都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崇高。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境界,让观众或听众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和存在感。

崇高的美学概念不仅在艺术领域中有所体现,也在伦理和道德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康德认为,崇高不仅包含美的意象和感受,还与我们自己的内心经验和道德责任有关。

他认为,我们在面对那些超越我们的力量和存在的事物时,应该感到惊叹和崇敬,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崇高的美学概念是美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了那些具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存在感的艺术创作或自然景观,并通过引发人们的崇高感来传达一种超越常态的境界。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从“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的关系论起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从“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的关系论起

第34卷第4期Vol.34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2018年4月Apr.2018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从“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的关系论起宋敏,张彦明(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1130)*摘要:崇高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其美学思想的一个延伸,也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他通过“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的比较,分析美与道德的联系,从而引出“崇高”的概念,并将它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加以系统的研究。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康德的“崇高论”则是一个起点。

关键词:崇高;美学;伦理doi:K).3969/j.issn.2095-5642.2018.04.n7中图分类号:B83 —02 文献标志码:八文章编号:2095-5642 (2018)04011 704康德是“美之美学”的现代美学体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内容上看,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分析了美的性质,区分了审美活动、认识活动和道德伦理活动,确立了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创造活动的非功利性、自律原则;从 特点上来看,一方面,康德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

另一方面,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

无论从哪一个侧面来看,都反映了他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类理性的高度自信和推崇。

学界上对于康德美学的评判,讨论主要集中在:康德的审美四契机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康德美学哲学思想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等问题。

因此,对康德美学理论中关于“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伦理的分析”的学习与研究,理解 与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康德的美学思想实际上就是对人之为人其背后理想的理解与继承。

它能让我们看到美、道德、崇高。

一、康德美学思想概述要想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及文艺思潮做深人研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环节,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理解康德,就不能理解西方近代美学的发展。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摘要】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美学的思考,康德提出了崇高感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特征和作用。

崇高感与美的区别在于,美引起我们的享受和愉悦,而崇高感带来的是一种敬畏和无限的感受。

崇高感的意义在于激发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启示我们超越日常琐事的视野,以更高尚的境界审视世界。

这种崇高感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启示作用,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和伟大。

崇高感在康德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给我们对生命和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康德哲学、崇高感、美学、概念、特征、区别、作用、意义、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哲学简介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他被誉为是现代哲学的巅峰之作。

康德对伦理学、形而上学、美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感”更是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崇高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内在的崇高情感,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与创造力。

理解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会详细阐述康德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崇高感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正文2.1 康德对美学的贡献康德在哲学史上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峰”,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念,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独立于理性和感性的主观判断,其特点在于无目的性和无论据性。

康德认为,美的感知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它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想象力。

康德强调了“审美反思”的重要性,他认为审美反思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对美的感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美的本质和价值。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他不仅总结和完善了前人的理论,而且开辟了自己的理论之路,对整个现代美学以及现代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崇高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52-02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被誉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通常被认为是他的美学著作,体现了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其中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一、康德对美的分析在美的分析中,康德从四个契机入手对美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首先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他认为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在逻辑上的对它进行认识判断,而是审美的判断。

然后康德指出,美能给鉴赏主体一种愉悦,但是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因此他对对快适、美和善的愉悦进行了区分:感官的愉悦叫做快适,纯粹的审美愉悦叫做美,道德的快适叫做善,而只有审美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第二个契机是量得契机,鉴赏判断是普遍的,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鉴赏判断为什么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不带任何利益关系,所以不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不带有个人的主观爱好。

第三个契机是关系的契机,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目的性是指鉴赏判断与任何主观的、客观的目的无关,因为它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所以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性。

崇高的概念

崇高的概念

崇高的概念崇高是一个伦理学和美学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激起人们敬畏和尊重的事物或观念。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他将崇高视为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特殊情感。

在康德的理论里,崇高是与美一起构成审美体验的两个基本元素之一。

崇高与美不同,美是针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知,是对形式和外在特征的欣赏;而崇高则是与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维过程相关联的,是关于价值和意义的感受。

崇高来自于人对自然界或人类精神创造力的仰慕和景仰,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强烈情感。

首先,崇高与人类的自由和理性思维相关。

康德认为,崇高的体验源于理智的触动,是人在面对庞大力量和无法完全理解的事物时产生的。

当人们在面对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或是在面临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思想时,会产生一种庄严和无法描述的情感。

这种情感来自于人们意识到这个世界远远超出我们的能力所及,而我们自身的存在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

崇高正提醒着人们,我们应当谦卑地面对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高贵思想和精神。

其次,崇高是一种挑战人的感官和感知的体验。

崇高不是美的体验,美是对有序、和谐和比例的欣赏,而崇高却是面对无序、巨大和无法理解的事物时的情感反应。

例如,当人们在海上观望到巨大的海啸或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时,会感到心灵受到震撼,这种感受就是崇高的体验。

面对这些庞大和强大的自然力量,人们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但同时也体验到人类理性和创造力的巨大潜力。

崇高也与道德和伦理相关。

康德认为,崇高的体验是与人类理性和道德感应相关的。

当人们面对一些伟大的思想、行为或人格特质时,会感到一种愿意效仿和追求这些理想的强烈情感。

例如,悲剧中的英雄人物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激起人们的敬仰和尊重,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是人类理性和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最后,崇高也与技术和科学的进步相关。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和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可能性。

人们能够控制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德优美与崇高论

康德优美与崇高论

康德优美与崇高论黄昌强 010101116 汉语言文学(2)班摘要:康德的崇高论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

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质素就是无形式和无限性。

我们知道,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的界限,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感觉经验的有限性,也就是为了说明人的有限性。

但是,人的特质使得他总是企图去追寻无限,去感悟那永恒而又难以把握的无;这不但是人在有限性中的体悟,而且是人之为人的整体性的要求,因为人总是试图在整体性中去把握世界,总是试图把一切归结到整体性之下来认识和体悟存在,这种整体性的超越正是在崇高中实现的。

康德意识到了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自由无限性、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之间的严重对立,但是,同时他又从他的哲学人类学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促使人必须把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归结到整体性中去把握,正是在这种整体的超越中,人才进入到了存在的敞亮,面对无限,追索无限,体悟实存。

康德为了顺利地实现过渡和超越,就在崇高和美的过渡中去实现这一整体性的超越。

关键字:美学,崇高,康德,哲学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是《判断力批判》。

他的主要文艺理论观点是以他的哲学和美学为基础的,基本上也就表现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书之中。

康德的文论是以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二元论、不可知论、先验唯心论、外在辩证法的哲学为基础的。

康德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包括《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1781)、《判断力批判》(美学、目的论)(1790)、《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1788)三大部分,都冠名为“批判”,因而被人们称为“批判哲学”。

[1]研究西方哲学甚至研究哲学不得不研究康德哲学,因为“在哲学这条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方,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

”[2]而研究康德哲学又不得不研究康德美学,因为康德美学正式康德哲学中的“一座桥”。

康德的崇高美学

康德的崇高美学

康德的崇高美学康德是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学说和观点,其中包括了他所谓的崇高美学。

康德认为,崇高美不同于感性美,它主要体现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心灵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的崇高美学的本质和意义,并且探讨一下它对我们当今的生活和艺术品的影响。

一、什么是康德的崇高美学?康德的崇高美学主要表现在人类内心的情感和心灵上,它与视觉感官体验和审美判断不同。

对于康德来说,崇高的体验是一种兴奋和惊艳的感觉,这种感觉超越了物质世界和自身,泛起于人类深处的情感和精神。

崇高的美学体验是一种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抵达超越个人的存在状态。

在崇高的美学体验中,我们感受到了某种自己的本质,以及它是我们自我超越的基础。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崇高的美学体验是一种追求自我完美和真理的表现。

这种追求是一种精神状态,我们可以抛开人类本身的局限和限制。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到思想和理念的无穷无尽的美妙、辽阔和无尽的可能性。

在意识到这些美好的事物之后,我们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感触,并且愿意为了实现它们而不断努力。

二、康德的崇高美学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康德的崇高美学是对人类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的一种探究,这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艺术品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了我们关于精神与身体的关系。

我们总是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意义。

崇高美学则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属于身体,更属于心灵。

而心灵的力量无限,它能够让我们超越本身的限制和个人的欲望。

另外,康德的崇高美学也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思维方式下,我们会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了解生活和艺术品的真谛,并且激发我们想要不尽自己的想象。

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会跳出经验的局限和限制,进入到真正的思想和体验当中。

最后,康德的崇高美学也成为了我们理解当今各种艺术品的重要途径。

在理解和欣赏当今的艺术品时,我们不能光凭视觉感受,更应该注重精神和想象力的发挥。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康德得崇高论在美学史上占着十分重要得地位.在西方美学史上,他首次对崇高范畴做出了如此全面和深刻得理论分析和界定,并在他所建立得先验哲学体系中,将其作为一个关键得环节确立了下来.我们认为,康德得哲学和美学是建立在事实上践本体论得基础上得,人得自由咨询题始终是其哲学得核心,在审美得自由和无限中展现人得心灵对物我对立得超越,体悟存在得真谛,是事实上践本体论得核心境地.康德为了实现从认识到实践、感性到理性、自然到自由得过渡,探究和发觉了诸多中介环节,而崇高论则是这诸多环节中得强有力得一环,正是在美感和崇高感得过渡中,通过对想象力内涵得完善,艺术和天才得咨询题得以昭示,"美是道德得象征"得命题才得以提出,实践本体论才寻到了其立足之处.因此,从深层次来看,不是审美推断力而相反是崇高才使得这种超越得以实现,正如康德所看到得,崇高正是在无限和虚无中使这种超越具有了整体状态中得无限可能性,正是在这一瞬间交流得实存中,在非知性非理念得敞亮中,物我化一,物我皆通.关于崇高咨询题,康德要紧是在早期得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得观看》和《推断力批判》及《有用人类学》得部分章节中加以论述得.崇高不然而康德哲学实现由自然到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实践过渡得差不多中介和桥梁,而且作为美学范畴得哲学意义,在康德这个地方得到了真正确立.康德对崇高得认识,使这一范畴得到了全面得进展和完善,近代关于崇高得论述,在康德这个地方进展到了顶点和极致.我们同样能够如此讲,以往关于崇高得理论在康德这个地方得以汇合,其后得崇高理论在他这个地方得以开启.一崇高咨询题得提出康德哲学要解决得全然咨询题是"人是什么" 得咨询题,这在1793年他写给卡·弗·司徒林得信中已明确地作了讲明,他在指出了他所要解决得三个咨询题(形而上学、道德学、宗教学)后提出了第四个咨询题,即"人是什么"得咨询题.WwwcoM后来他认为前三个咨询题都与后一个咨询题有关,"在这种广泛意义上,哲学所从事得事业能够归结为以下一些咨询题:(1)我能够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能够期望什么?(4)什么是人?从本质上讲,所有这些能够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咨询题都从属于最后一个咨询题." 基于此,他以人为全然和动身点来探讨哲学咨询题,来系统地探讨人类得心灵.《推断力批判》得开篇有一个"序言"和"导论",在美学研究中,由于认为那个"序言"和"导论"和美学理论没有直截了当得关系,因此大多数学者们差不多上避而不谈,然而,它却是康德对他得批判哲学体系得整体结构所作得总体性讲明,这一讲明不但体现了《推断力批判》得写作意图,明确了《推断力批判》在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得地位,更为重要得是对他得整个哲学体系建构得总得规划和设想,因此是十分重要得.如有学者就指出:"《推断力批判》得序言和导言(专门是导言得前三节),确实是对他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得如此一种调整,因而也是对其体系内部矛盾进行调和得总设想." 康德把人类得心灵能力即最广义得纯粹理性,分为知、情、意三大部分,"序言"和"导论"确实是由此动身所作得整体性得探讨.关于"知"和"意",康德分不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加以研究,并分不提出了相对应得"自然"和"自由"得概念,解决了知识论和伦理学得咨询题.而在《推断力批判》中,则以反思推断力为核心概念,以想象力为中介,在审美得自由和无限得超越中,实现了自然和自由得过渡和超越.康德首先提出得咨询题是,《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自然"得概念,《实践理性批判》则探讨了"自由",分属于不同得两个领域得"自然"和"自由"这两个概念,毕竟有没有统一可能性,如有统一得可能性,毕竟如何统一起来,康德则试图解决这一咨询题.康德认为,"自然"概念属于"理论哲学"(即自然哲学),"自由"概念属于"实践哲学"(即道德哲学),这两者分属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它们之间仿佛是截然对立得,大概没有任何过渡.但康德如今得理论动身点非常明确,即是从人动身来探讨哲学得,他要追咨询完整得人得心灵能力和心灵状态,他要力图回答他得人是什么得咨询题,因此,这种过渡只能从人得自由本质中去探讨.他认为自然和自由从表面看来"不可能有什么过渡,就仿佛这是两个不同得世界.前者不能对后者有任何妨碍;但后者却应当对前者有某种妨碍,即是讲,自由概念应当使它得法则所提出得目得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因而自然界也必须能如此来设想,即至少它得形式得合规律性与在其中实现自由法则而定得之可能性是一致得." 正因为自由法则得如是要求,因此这种统一得可能性是存在得,假如是如此,则进一步必须要寻到一个使二者统一起来得依照,也确实是既是自然界得超感性得依照,又是自由概念得实践得东西得依照,即感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必须要统一,非常显然这是人得完整性得要求,是必须和应当要完成得工作.那个依照,即作为使哲学得两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得手段,确实是推断力批判.通过这一中介,康德就实现了他设想得从认识到道德、从自然到自由得过渡,他得哲学体系也就构筑起来了.因此,康德认为,心灵得三个高级机能确实是知性、推断力、理性,知性能够对自然设立先验诸规律得可能性讲明,自然只是被我们作为现象来认识得;同时,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自然隐含着一个超感性得、非规定性得基体.推断力按照自然得可能得诸规律,通过它得判定自然得先验原理,而提供了关于这一既在我们之内心又仿佛在我们之外得超感性得基体通过知性能力来规定得可能性.但理性通过它得实践规律同样先验地给这一基体以规定.而如此一来,推断力就使得从自然概念得领域到自由概念得领域得过渡成为可能.康德在这个地方所讲得,有一点我们认为特别重要,即关于这一超感性得基体,他认为在我们之内犹如在我们之外.因为他得这一超感性得基体,在自然概念中是指物自体,而物自体本身包含知性范畴不可把握得特性,物自体得不可知,实际上就引出了另外一个不可知得先验对象,也确实是我们得心灵;是心灵得无限展开得程度,决定了我们认识得无限性,从而决定了超感性得基体得不断展开得程度.而心灵是一个感性得存在却又是无法穷尽其内涵,无法参透它得意义得.因此,我们能否做出如此得认识,即康德得先验哲学中得两个不可知得x,物自体和心灵,是否都统摄在心灵得无限展开得可能性之下?假如如此理解成立得话,那么,康德所讲得推断力得过渡意义也就相应地易于理解了.推断力得合目得性得特征,从而使得对在心灵之外又在之内得先验对象以规定得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使得自然和自由得连结成为可能,而实践理性已从实际得规律中给这一基体以先验得规定.如此一来,康德实际把所有得咨询题都统摄为一个咨询题,即对心或是心灵得把握.那么在《推断力批判》中,康德又是如何引出崇高咨询题得呢?我们先从《推断力批判》得整体理论结构动身来看那个咨询题.《推断力批判》得整体理论结构,总得分为"审美推断力批判"和"目得论推断力批判",每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前者是"美得分析"和"崇高得分析",后者是"自然目得论"和"道德目得论",每一小部分又能够再分为更小得部分,依次类推.在"美得分析"中,想象力联系于知性,而在"崇高得分析"中则联系于道德感,由目得论统摄自然和道德,然后目得论又应用于美和崇高得分析.康德在前一部分得分析倾向于认识,而后一部分得分析则倾向于道德,康德得意图非常明确,确实是要实现认识和道德、理性和实践、自然和自由得过渡.这一过渡之因此有可能得差不多条件确实是人得心灵,人得心灵得完整性得构成.如此,我们能够看出,崇高是那个过渡中得一个不可或缺得环节,而且康德关于心灵得无限性得主张正是在这个地方凸现了出来.康德首先对审美推断力进行了分析,审美推断力包括"美得分析"和"崇高得分析".康德什么原因把崇高和美并列而论,成为审美推断力得构成因素?康德得要紧目得和动身点是为了在审美表象(die ?sthetische vorstellung)层次实现自然和自由得过渡,康德通过一系列得概念在"导论"得第七节对此作了阐述.康德所讲得推断力有两种,一种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所提出得规定得推断力,另一种确实是在《推断力批判》中提出得反思得推断力.反思推断力,确实是在特别事物被给予得情况下去为这事物考虑一个能够解释其形式和可能性得原理,它不是用既定得普遍概念去规定特别,而是由特别上升到普遍.由于人得心灵得要求,人总是试图要从统一得原则下去看自然得无限性和复杂多样得自然现象,并从中抽绎出某种规律.进而,康德分析了反思推断力得先天原则,即自然得形式得合目得性原则,这一原则也确实是人通过自然反过来考虑自身;而康德又追溯了这一先天原则中得先验根基,这一先验根基确实是愉快和不愉快得情感.在这个地方康德把他得分析引向了审美推断力得表象,即康德所谓得审美表象(die ?sthetische vorstellung ),也可译为"感性表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得"先验感性论"中确实是用得那个词,并指出过它得双重含义.康德认为,在一个感官对象得认识中,就差不多存在着主观方面得"感性表象",但它依然形成知识得;假如存在先在于对象得主观合目得性,那么它是由于其表象和愉快得情感结合着,如此得表象确实是一个"合目得性得美学表象".这种表象不是规定性得,而是反思性得,它不联系于客体,而只联系到主体.如此,愉快就只是客体关于诸认识能力得一致,而这些认识机能只在反思推断力中活动,表现为客体得主观合目得性.但这不是主体和客体得实在性关系,而是作为先验诸直观得机能得想象力通过一个给定得表象,无意识地和作为概念机能得悟性得协和一致,同时由此产生愉快得情绪,并由此判定那个对象为"美",但这却不涉及客体得感受内容也不涉及到概念,只涉及对象得形式.康德把这种对美得推断称之为"鉴赏推断",这种鉴赏推断一方面只具有主观有效性而没有客观必定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愉快得情感却"通过鉴赏推断使每个人都承认它,仿佛是一个和客体得认识相结合得宾词,他也应该和这客体得表象联系在一起." 主观性得鉴赏推断一经产生,就能够先天地推断不人也会普遍地感受到.康德认为,这种鉴赏推断本身有两种情况,这确实是"美得推断"和"崇高得推断",它们分不指向"自然"和"自由"概念.当对象与主体中得反思推断力相关而在自然概念上体现合目得性时,这确实是对"美"得推断;当主体着眼于对象得形式或无形式而依照自由概念体现合目得性时,这确实是对"崇高"得推断.因此,康德指出,审美推断力批判也必定地分为"美得分析"和"崇高得分析"两个相应得部分.如此,康德不但将"崇高"咨询题妥当地安置在了他得批判哲学体系中,而且作为他得整个哲学体系中实现过渡得一个有效环节,在"自然"和"自由"得过渡中,崇高咨询题是有力得理论构成.因此,我们认为,康德得崇高论是《推断力批判》中最为关键得理论构成,在整个先验哲学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得作用.二崇高得特征和差不多内涵如前所述,在康德看来,美和崇高作为反思推断力推断得对象是使人产生愉快和不愉快得情感得表象,它们基本上无目得得合目得性、非概念得主观普遍性得愉快情感,是"想象力在一个给予得直观上与知性或理性得概念能力"得协调.关于美和崇高,康德首先探讨了它们之间得差异.在康德看来,它们之间得全然性得差异在于美具有合目得性得形式,而崇高则是无形式;美是一种积极得对生命力得促进得愉快,而崇高则是消极得对生命力得临时阻滞得痛感;美存在于形式之中,而崇高只在人们得心意状态中;美指向知性,而崇高则与理性相联系.康德指出,"美仿佛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得悟性概念得,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得表现." 因此,美是通过自然得合目得性得形式而使人产生愉快,崇高是指向无限得无形式,这一无限不能纳入知性得任何把握之中,这种不和谐、不合目得性则激起了人向着更高得理性理念中去寻找依托.因此,美感是一种促进生命力得感受,它使得想象力更加活跃,而崇高感则是一种间接得愉快,它经历着一个瞬间得生命力得阻滞后得生命力更强烈得喷射,崇高得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得欢乐,更多得是惊叹或崇敬,是一种消极得欢乐.我们认为,康德得崇高论得最全然得特征确实是指出了崇高得无形式和无限性.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得形式中,而崇高得全然质素确实是无形式和无限性.我们明白,康德限定了人得认识得界限,限定了知识得范围,指出了感受经验得有限性,也确实是为了讲明人得有限性.然而,人得特质使得他总是企图去寻找无限,去感悟那永恒而又难以把握得无;这不然而人在有限性中得体悟,而且是人之为人得整体性得要求,因为人总是试图在整体性中去把握世界,总是试图把一切归结到整体性之下来认识和体悟存在,这种整体性得超越正是在崇高中实现得.康德意识到了知性得有限性和理性得自由无限性、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之间得严峻对立,然而,同时他又从他得哲学人类学得原则动身,认为人得心灵得完整性得要求,促使人必须把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归结到整体性中去把握,正是在这种整体得超越中,人才进入到了存在得敞亮,面对无限,追索无限,体悟实存.康德为了顺利地实现过渡和超越,就在崇高和美得过渡中去实现这一整体性得超越.康德讲:"自然得美关系到存在于受限制中得对象得形式,与此相反,崇高却能够在无形式得对象上见到,假如这对象自身表现出无限性,或者由它得感召而表现出无限性,同时这无限性又被想象成一个整体得话." 这个地方康德所谓得无形式,要紧指得是不合目得性得形式,如他所讲得"混乱"、"不规则得无秩序"、"破败荒凉"等;而他所讲得无限性,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指心理意义上得无限;世界上得某些事物得广阔无际,如一望无际得大海、广袤宽阔得沙漠、连亘千里得冰障、深邃难测得星空等等,这些都使人得感官无法去把握和追随.一是指不是由对象自身,而是由这些对象感召所引发得无限性;这确实是人处于有限性中对无限性得感悟,它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人就在不断地追随这种观念,以达于超越.康德正是从这种观念得无限性开始,论述了崇高咨询题,反过来又指出了自然界中得无限得真正根源.正因为崇高得无形式和无限性得特征,因此,崇高就指向了理性,直截了当与量相关,相应地崇高感是一种消极得愉快.首先,崇高得无形式和无限性得特征就决定了它和理性概念得相关性,因为康德已论述过理性能够把握这种无限得事物,这也是人得心灵得特质,即在一种整体性中去把握有限和无限.在此意义上,崇高只能和理性有关,康德讲:"因为真正得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得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得观念." 我们讲它指向理性,但并没有明确得理性理念,因为它依然属于反思推断范围,因此,康德在论述时,只指出美联系于知性,而崇高则仿佛是一个理性理念得表现,这一连接是由想象力得自由活动来完成得,但我们要明确得是,美是想象力和知性得和谐,而崇高则是想象力和知性得冲突和不和谐,进而指向理性.其次,由于崇高得无形式和无限性,就使得美得愉快和质相联系,而崇高得愉快与量相关,康德分析崇高也是从量开始得.这是因为崇高得对象是人得对整体性得追索中呈现得无限性,而依照《纯粹理性批判》中得范畴表,量得范畴是单一性、多数性和总体性,总体性正是量得统摄性范畴,因此,崇高就直截了当与量相关.而"美建立于对象得形式之中,这形式是成立于限制中." 相应地,质得三个范畴是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限制性是质得全然得统摄性范畴,而形式是由知性范畴整理后得产物,必定是有限得.如此,美得愉快就与质直截了当联系了起来.再次,由于崇高得无形式和无限性,崇高感则是一种消极得愉快.康德讲:"崇高感是一种仅能间接产生得愉快,那确实是如此得,它经历着一个瞬间得生命力得阻滞,而连忙继之以生命力得更加强烈得喷射,而崇高感产生了." 崇高感和美感不同,它不含有媚人得魅力,我们得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而是不断地反复地被拒绝和排斥着,在这种吸引、阻滞和排斥中,产生得自然是一种消极得愉快.这种消极得愉快,康德认为也是和想象力有关,和美不同,崇高感是想象力和知性得不和谐和冲突.因为崇高得"无形式",因而对人得推断力和想象力施加"暴力",形式得不和谐、不合目得性,也确实是知性无法纳入形式中去把握,就使得想象力向着更高得理性理念去追索,因为理性理念具有把握无限得能力,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人得心灵得能力,即始终试图在整体中把握无限得能力.因此崇高感得前奏总是带有一种拒绝和排斥得特质.康德就指出,崇高感是不愉快感转化而来得愉快感.由于崇高得无形式和无限性,决定了以上崇高得差不多特质,那么,实际上康德最后所要强调得结论是,崇高仅与人得心灵相关,崇高就在人得内心,是心灵得一种超越有限和无限得能力.康德讲:"关于自然界得美我们必须在我们以外去查找一个依照,关于崇高只须在我们得内部和思想得样式里","崇高不存在于自然得事物里,而只能在我们得观念里查找","真正得崇高只能在评判者内心查找,不是在自然对象里." 在康德看来,人得心灵具有这种超越,即具有一种企图把握无限得超感性得心意能力,由于我们内心得感受意识到感受得有限和理性理念得无限得不合致和冲突,而这种不合致得感受恰和理性得无限相一致,这也就激起了心灵得这种超感性得能力.在那个意义上,康德显然认为不能讲某某事物是崇高得对象,任何对象本身无所谓崇高与否,崇高只能是无形式和无限性,因此,康德讲,凡能成为感官对象得,没有能够称做崇高得.故而,"自然得崇高"这一讲法本身是一个"不正确得表达".因此,康德讲:"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得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得内心,当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超越妨碍我们得心内得自然和别处得自然时."我们看到,康德从崇高得无形式和无限性开始,分析了崇高得差不多内涵,最后将其归结到人得心灵,指出了人得心灵中得超感性得能力.正是在崇高中,有限和无限得以超越,心灵在敞亮、澄明中体悟存在.康德认为这种超越是在感性综观(comprehensio aesthetica)中,由想象力获得得一种构成性和否定性共存得能力来实现得.这就使得理论理性和道德理性以及生命感在反思得推断中得以统一.康德将崇高分为数学得和力学得,认为数学得崇高联系于知性,而力学得崇高联系与理性,其目得也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统一.三数学得崇高和力学得崇高:对立与超越关于崇高得契机得划分,与美得分析不同.因为崇高得无形式,因此是从量开始得,但又由于崇高得无限性,这种量也不同于知性尺度得量,而是和理念有关,这就使得崇高和理性相联结.但康德又把崇高区分为"数学得"和"力学得",康德解释讲,对美得鉴赏得心意是静观得,并保持这种静观,而崇高得评判却是动态得,这种心灵得运动是想象力对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得克服和调动.如此,当想象力联系于认识能力时这种动态关系就体现为"数学得"情调,想象力联系于欲求能力时这种动态关系就体现为"力学得"情调.康德如此划分,一方面强调了想象力和理性得对立,另一方面是为了讲明人得心灵得超越.如此也就完成了认识和道德之间得过渡和超越.在数学得崇高中,康德从想象力和理性这两种认识能力得不同综合方式入手,指出了想象力在审美总括中所获得得一种新得能力,即指向理性得综括得能力,因此,康德所要指出得确实是知性得有限性和理性得无限性之间得对立,即想象力对无限得无能为力.但理性则具有把无限纳入其中得能力,人得心灵则具有这种超感性得超越有限和无限之际得能力,如此,在数学得崇高中,就表现为想象力得一种退回,在退回得瞬间直观中体悟到了生命感,觌面存在.康德认为,这是由于和理性得对立而产生得,但它却又是一种更高得合目得性.而在力学得崇高中,康德则要紧强调了作为物理存在物得人和作为道德存在物得人之间得对立和超越,也确实是由自然得力量激发起来得人之为人得、超感性得、道德性得自我保存得一种力量,它是由于人感受到自己作为物理存在物,而无法抵抗与自然所产生得对立得一种自我保存得道德得力量,非常显然,这是人在更高意义上得超越,即产生于他得心灵得一种真正作为人得感悟.因此,我们看出,康德已一步步地把咨询题引向了他所要阐释得全然,即对人得心灵得这种整体超越能力得追索.1、数学得崇高.数学得崇高,在康德看来,实际上确实是人得心灵超越有限和无限得能力,在想象力和理性得对立中所激发起得一种心灵得超越感.在数学得崇高中,康德关注得是无限,他首先看到得是感性直观得有限性和理性得无限性之间得对立,然后他指出了心灵所具有得超感性得能力.康德讲:"我们把全然大得(东西)称之为崇高","假如我们不仅把某物称为大,而且全然地、绝对地、在任何意义上(超越一切比较)都称为大,这确实是崇高得","崇高是如此一些事物,与它相比其他一切事物基本上小得".。

康德崇高理论分析

康德崇高理论分析

四、崇高的分析(一)理论渊源1、“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在西方最早由古罗马时代的朗加纳斯在题为《论崇高》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文章的风格角度谈起的,但它不只是谈风格,它涉及到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特征与本质问题。

认为崇高的对象是那些伟大、恢宏的事物,崇高的本质在于主体——崇高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加纳斯虽然承认大自然的伟大,但更强调人类的尊严,他所说得“不平凡的、伟大的”,实际上是两种,一种是大江水河海洋那样数量无限的自然,一种是力量无边无际的人的思想和精神。

这里看作是康德的崇高学说的萌芽。

2、17世纪布瓦洛把它译成法文,与古典主义美学要求不符,没有受到重视。

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在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虚弱纤巧,崇高美学风格被重新发现。

法国的卢梭要求艺术要表达那种雄浑豪壮的美,要表现庄严崇高的事物。

狄德罗更是明确的表达“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康德对启蒙主义思想非常重视,因此也影响到他的思想。

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崇高的提倡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康德。

3、对康德的崇高理论发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的崇高理论。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分析了崇高感和美感的主观客观条件,把崇高、美和人的主体情欲联系起来,从对象的客观性质和主体的生理心理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崇高和美的不同。

对崇高对象客观特点和产生崇高感的主观心理条件的分析,把对崇高的研究向前推了一步,为康德崇高理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二)现实原因崇高这个美学范畴在柏克、康德时特别受到重视,有它的阶级根源于社会根源。

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他们在工商业上竞相角逐,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上提倡启蒙运动,在学术上则掀起了反对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运动。

在欣赏上强调崇高,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共同主张。

(三)崇高的三个问题1、崇高与美的比较(1)、相同点第一、它们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最为判断的宾语,都能引起快感;第二、崇高的判断与美的判断都是反省判断,从个别求一般;第三、康德根据理解力的四组范畴,对于美所作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崇高。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摘要】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是康德关于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该论述中,康德探讨了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明确了崇高的界定与特征,论述了情感与崇高的关系,分析了艺术作品中的崇高表现,并对崇高美学进行了批判与发展。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超越感官享受的审美体验,是对无限性和无限力量的理解和感知。

他强调了崇高美学对于提升人们心灵境界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康德的崇高美学为后世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指导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审美教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康德崇高美学的理念激发了人们对于审美的思考与追求,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之美。

【关键词】康德、崇高美学、新论、起源、背景、界定、特征、情感、艺术作品、批判、发展、影响、意义1. 引言1.1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在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崇高美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阐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

崇高美学是与美感相对立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无法被理性所包容的、超越感官感受的美的体验。

康德认为,崇高美学的核心是由内心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灵的壮丽表现,这种美感的来源超越了外部世界的感官刺激,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在的崇高感受。

康德通过对崇高的界定和特征的探讨,深刻揭示了崇高美学的独特之处和意义。

在艺术作品中,崇高表现常常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

康德的崇高美学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为人类审美意识的升华和文化精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崇高美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将继续引领着美学理论的发展,成为影响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

2. 正文2.1 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崇高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哲学史上的古希腊时期,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崇高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崇高美学真正开始得到系统性探讨是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

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什么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古典哲学的开创者,是唯心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开启者,那你知道康德的美学思想吗?他的著作又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什么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对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对崇高的解析方面,三是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

在对美的分析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万物都有其美的地方,而人的美在于心灵。

美是人心的影射,而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

美是艺术瑰宝,能让人拥有细致入微的性格,越是细致,他的世界观就越开阔,对世界的贡献越大。

美本身没有魔力,美的创造来自其内心高尚的道德动机,而这种动机被人道主义化了。

这种人道主义化了的高尚的道德动机充满了对人个体的尊重,所以美才能够体现道德的纯洁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对崇高的解析上,康德认为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

崇高是主体与客体出现相互冲击力的一种形态,譬如雷鸣闪电,波涛汹涌。

在人的面前,这些东西很强大,但是人在这些东西面前没有退缩,这就出现了崇高的感觉。

这种感觉夹杂着恐惧与害怕,但也充满了胜利的愉悦感。

康德认为,这就是崇高。

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康德认为,艺术依附于美,依赖于道德。

艺术的在于它的独特性,因此艺术无法传授,即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

自古以来,艺术的表现只能来自于天才,这种天才不会遵循特定的法规,而是去破坏所谓的规则。

这种环境创造的才是独特的艺术品。

康德认为,科学需要勤奋,而艺术需要的是天才,灵感是无法模仿的。

哲学家康德著作康德著作主要分为9卷,不同时期内容各不相同。

第一卷康德写于1747-1956年间,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的方向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其中涉及了“活力测定”、“地球的自转”、“地震”、“火”等内容。

第二卷主要是康德1957-1977年间的著作,这个时期的著作属于前批判时期,研究的方向比较杂,其中共收录了康德的17篇著作。

第三卷名为《纯粹理性批判》,在其刚出版时,康德因其内容而被人们误解,称他的思想为“贝克莱主义”,使得他非常烦恼。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作者:吴时红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在柏克、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美学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启发和影响下,康德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提出并加以系统、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疆域。

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

此外,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也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可以唤起和平时期的当今人们对于“崇高感”的希冀和期盼;进而培养一种与“优美”范畴所引发的“爱”的情感相对的“敬”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使人活得有价值和尊严,最终完成“人”自身的本体建构。

[关键词]康德;崇高;崇高感;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0)02—0018—06在西方哲学、美学史上,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当今时代呈现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好地分析,让我们首先从康德提出“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启开思路。

一、康德“崇高论”的思想资源在探讨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提出和阐述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时,研究者们大多是把目光聚焦在之前的柏拉图、朗吉努斯等人特别是柏克的崇高理论对康德的影响上,从而梳理出这样的一条大同小异却又近乎典范的线索: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首先使用“崇高”(与优美连用)一词,到西塞罗《论义务》中所使用的“威严”意义上的“崇高”(男性美),到朗吉努斯《论崇高》专著中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范畴提出,再到伯克《论崇高与美》一书中对崇高进行的较为系统的阐述与考察,最后到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

这样的梳理与考察对于我们希冀了解“崇高”范畴的形态学演进史,自然是大有裨益的,而且也比较符合事实。

康德美学的崇高论探析

康德美学的崇高论探析
康德美学的 崇高论探析
传 媒 与 艺 术
康 德 美 学 的 崇 高 论 探 析
王 红 霞
( 西安 体 育 学 院 陕 西 西安
706 ) 10 8
【 摘
要】 文章通过作 为想 象力的 崇高分析和作为形态呈现的崇高分析 , 为这是康德 “ 认 崇高论” 的核心思想 。康德 的崇高论合理成分
力自身 的扩大 a 崇高不 存于 自然的事物里 , ~ 而只能在我们的观 念里寻 找。在康德那里凡是作为感官对象能进人 我们视野的事物存在都不 能 称作崇高 , 为什么还会有 崇高感呢?这关键 在于我们 的想象力 , 我们 的想象力里面具有一个发展 到无限 的企 图 , 而我们 的理性里却 要求着

作 为 想 象 力 的 崇 高 而是 回到 心意 状 态 的无 法比 较 , 任 何场 合都 称 为 大 , 在 因此 这种 在康德那里 , 高是与 美相对 而言 的。虽然美与 崇高 有许多 相似 崇 大” 必须超越物的羁绊 , 回到相 象的 自我 , 这样 才有愉快 可言 , 但这 的地方 , 但是这种相似相 对于 二者的差异 则是微 不足道 的。它们 虽然 愉快不 是在对象那里( 因它可以是无形 式) 的一种愉快 , 而是在于想 象
无限性 , 因此就必须求助于理性的帮助。由于表 象的完整性 , 因此 它就 绝对的整体作为一个现实的观 念 , 于是我们 感官里诸 物的量 的估计能 要从无限 回到有限 , 而想象 力就必然要打破形 式的无限性 延伸 , 使其以 力的不适合性恰好在我们 内部唤醒 一个超感性 能力的感觉 。正是在 整体性呈现 出来 , 这样就使得崇高与理性相联 系 , 并成为理性 概念的表 于想象力的无限性 , 才使得在 自然界中被 判定为大 的事物与 想象力相 现 。因此美给人的感受是直接而顺利的 , 而崇高却 要经历一番 曲折 , 才 比, 显得渺小。想象力使得任何一种存在事物都 陷入奴仆的地位 , 从而 能达到愉快的感觉 。对于美来说 , 它使生命获得游 戏式的陶醉 , 崇高 使自身获得一种优越感 , 而 而这种 优越感正来 自于我们 的表象而 非自然 却在严肃中产生敬仰和钦佩。对于前者来说主体始 终徜徉在游戏 的海 存在 , 以应 该称作崇高 的不 是那个对象 , 所 而是那 精神 情绪通过某一 反省判 断力’ 活动起来 的表象 E 因此康德的 崇高是对 我们 o3 4 洋里 , 而对于崇高来说主体却是首先处于渺小和恐惧 的境地 , 然后 却靠 个能使 ‘

论崇高

论崇高

论“崇高”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从对象形式看,崇高的特征是大,凹凸不平,变化突然,朦胧,坚实笨重等;从主体心理看,崇高以痛苦为基础,令人恐怖,它涉及人的‘自我保存’的欲念。

”,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

康德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否定的)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肯定的),这就是崇高”。

事实上,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

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就崇高的本质而言,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它不仅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

如湖南张家界,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

而崇高感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

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我们看到百尺飞瀑散发着雷霆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低挡,不敢贸然地接受它。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刹时的抗拒”。

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

因而当我们惊魂刚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时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

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

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在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庸俗现实主义的影响 下,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 们呼唤崇高精神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而美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爱,爱是一种“复合的 情欲”,包括异性间的性欲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 要求和群居本能。
研究崇高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康德
➢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美的分析”和“崇 高的分析”
➢ 在于美的比较下,崇高的特点 ➢ 对崇高的分类: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
的崇高”;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 析”两部分,将崇高与美对照起来论述的。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刘丹,高群,耿欢, 秦馨馨,戚亚娜
崇高论
西方美学史中,关于“崇高”的论述 ------朗吉弩斯,柏克 ,康德,黑格尔,车尔尼 雪夫斯基
朗吉弩斯及其《论崇高》
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 来加以研究,并创立了最早的崇高学说, 它对柏克、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都产生 了影响。
首先,他指出崇高和美这两个观念的起源差别。
柏克继承经验派美学的传统,从生理学角 度出发,重视对人类本能和情欲的研究。
他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自我保全”和 “社会交往”两类,前者是维持个体生命 的本能,后者是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及 一般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
康德认为同是审美判断的崇高与美有很多相同之 处:
1. 都是感官的满足, 2. 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和逻辑的概念, 3. 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这种主观的符合目
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可普遍传达的。
康德对美和崇高作了比较:
一、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 不仅涉及对象的形式,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即“无限制”、“无限大”)。美更多的是关 涉事物的质,而崇高则更多的是关涉事物的量。
朗吉弩斯的崇高思想
朗吉弩斯所讲的崇高,
首先指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但他对崇高的理 解和考察已经超出了修辞学的范围,开始进入 了美学领域。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 回声。伟大的风格是伟大精神力量的显现。
其次是指社会政治和自然界的崇高。他并不否 认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崇高的东西,认为其中超 出常规的庞大、不平凡、威严甚至可怕,都是 崇高事物的属性。
美和崇高的起源和心理特征
从崇高和美各自的起源来说,柏克认为“自身保 全”是崇高感的基础;“社会交往”是美感的基 础。
崇高感的心理内容主要是恐怖和惊惧,这只有在 生命受到威胁、个体感受到痛苦或危险时才能产 生。崇高的对象不同于实际危险,因为它“处于 某种距离之外,或者受到某种缓和,危险和苦痛 可以变成愉悦的”,崇高感则是“面临恐怖的对 象却没有真正的危险”的自豪感和胜利感。
二、就主观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 感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三、最重要的区别则是美在于对象(离不开客观 的形式),崇高却在于主体的内容、心灵。
对崇高的分类:数学的崇高和
力学的崇高
在康德的思想中,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的无限大(如大 海、崇山峻岭等);力学的崇高则是巨大的威力(如雷电、 火山等)。
崇高的意义
崇高不仅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而且还有认识和教育 意义,它可以通过美感作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 和精神生活中没有体验过的事物,使人在道德修养上 日趋完善;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从事伟大事业,为人类 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就针对当时的拜金主义和庸俗 风气,提倡崇高,振奋人心。刘勰对齐梁时代的绮靡 之风大为不满,倡导文学作品的“风骨”。
在康德看来,不管是数量上的崇高还是力量上的崇高,都 是对象的“无形式” (即“无限制”、“无限大” ),是人 的想象力受到压迫(产生痛感)时,理性的力量被激发出 来产生一种抵抗力,从而去“支配”崇高对象。
人在这种理性对崇高现象的“支配”中产生自我尊严感。 崇高的对象在自然界(也包括一些社会现象),但本质却 在人的主观心灵里。因为崇高感和人的理性观念(亦称道 德观念)密切相关,所以人要能欣赏崇高,必须具有相当 的道德修养水平。
朗吉弩斯的崇高思想
他把崇高看作是思想精神的伟大和堂皇卓越 的形式的结合。
他指出崇高的美学特征是伟大和不凡,其可 以产生提高情绪和自尊感的审美效果。
朗吉弩斯还提到崇高和优美是有区别的,这 是后来柏克、康德等关于美和崇高学说的萌 芽。
柏克 及其《论崇高与美》
柏克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
在柏克之前,崇高和美的范畴虽然早已出 现,但二者的界限并不很明确,容易混淆。 为此,柏克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自己的美学 著作中阐明崇高与美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