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

合集下载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
文 化 包括 相 互 联 系 的两 个 方 面 . 即文 化 的 消费 化
审美 特 征 具 体 如 下 : 首先 , 消 费 文 化 的审 美 价 值
是表面化的 , 它更 多 的指 向产 品 的表 层 。这 是一
种 锦 上 添花 式 的 审美 表层 化 , 它是 对 产 品 和 现实 的一 种 装 饰 : 其次 , 消 费 文 化 的 审 美 特 征 具 有 视 觉性 . 充 斥 着影 像 之 流 。“ 仿像” 成 为审 美 主要 的 生产 方式 和消 费手 段 , 日常 生 活 中 的一 切 都 被符 号所包 围 , 物 品本 身 的实 用 价 值 已被 美 、 浪 漫 和 情 调等 符号 意义 包 围 。消 费文 化主 要诉诸 于 外在
2 0 1 3年 第 4卷 第 4期 ( 总第 1 6期 ) 2 0 1 3年 1 2月 1 5 日出版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 六
孟 凡 生
摘 要 : 在 消 费文化视 域 下 , 审 美的 生产和 消 费渗透 到 日常 生活 中的 角 角落 落。在 机械 复
制技 术的推 动 下 , 审 美 的生 产呈 现 出多样化 、 现 代化 和 符 号化 的倾 向 , “ 仿像” 成 为 审 美生 产 的
种 审美 化 的景观 。
活 动 。审美 文化 在消 费社会 中成 为一 种生产 要 素 和商业策略 , 它与商业和消费交融在一起 , 文 化 产 业 的出现恰 好体 现 了这一 点 。 ( 二 )审美 文 化在 E l常 生活 领 域 中 的生 产 与
消 费
消 费 时 代 的 审美 文 化 的另 一 个 重 要 的 特 征
【 基金 项 目】 2 0 1 3年度 国家社科 基金 项 目 “ 数字 化语 境 中新世 纪 以来 的文 艺审美 实践 研究 ” ( 项 目批 准号 :

中通服企业文化

中通服企业文化

中通服企业文化中通服企业文化是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中通服企业文化不仅体现了公司的价值观和愿景,也反映了公司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凝聚力。

中通服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以质取胜、诚信共赢、追求卓越”。

这种价值观不仅贯穿于公司的业务运营中,也体现在公司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中。

中通服始终坚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不断追求卓越,以实现客户的最大满意度。

同时,公司也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员工的个性和需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培训机会。

中通服企业文化的团队凝聚力也非常重要。

公司倡导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支高效、协作、团结的团队。

这种团队凝聚力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中通服企业文化还强调员工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公司要求员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严谨的态度和高标准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公司也注重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要求员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维护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中通服企业文化是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公司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以质取胜、诚信共赢、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凝聚力,为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商务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商务会议中,元话语是一种能够影响听众理解和接受话语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商务英语通用语会议中元话语的劝服功能。

元话语是指一种对语言使用者和使用过程的自我反省和思考,它是对话语本身的一种描述和评价。

在商务英语通用语会议中,元话语主要包括引导话语、互动话语和评价话语。

在商务英语通用语会议中,元话语的劝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听众理解:元话语可以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商务英语通用语会议的内容和目的。

通过使用引导话语,发言人可以引导听众的思路,帮助他们理解会议内容,从而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论文摘要: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

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下文化论争中出现的又一个新话题,同样它也是一个西方理论的舶来品。

对它的讨论最初是源起于西方。

博德里亚、杰姆逊等人对这一现象曾有过相应的描述。

真正给予其命名的是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他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概括了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艺术的“灵气”,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

艺术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发事件等,无一不可以进人审美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

这种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 化理论
2023-11-05
目录
• 后现代主义概述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 费瑟斯通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社会影响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未来趋势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案例分析
01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0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 思潮,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和反思,主张对知识和真理的 重新定义。
06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时尚产业的消费文化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时尚产业是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通过不 断推出新的潮流和风格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时尚产业利用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潮流的渴望, 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短 暂的寿命和快速的变化,这使得消费者不断追求新的潮 流,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中,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提供服务体验,
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
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进行营销
0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
进行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化的需求,企业需要开展定制化营销,
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对商品符号价 值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注重商品或 服务的符号价值,消费者更关注 商品或服务所代表的社会地位、 身份和品味。
消费者参与和创意消 费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下 ,消费者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 和制作过程,同时也更倾向于通 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赋予商品 更多的个性化意义。
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未来趋势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鸣。

本文主要谈及一些主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在中国的表征以及国内学界对此的主要争论。

“日常生活审美化”按照时兴的说法是,“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1】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消费主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命题引介到中国,至今已历十数载。

①尽管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发生的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一些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或不置可否,但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和审美泛化的事实,却也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层面上日趋澄明,因而讨论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资源主要是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间隔,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提出者,在其代表性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他着重从三个维度来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以“一战”以来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艺术类亚文化为代表。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

生活方式的艺术先 锋, 不会有什么用处 了。尽管艺
术家的生活方式对那些忙于内城翻建的人不断强调
重要的地位 , 我们 已进入 了一个文化 与消费两者都 在社会组织内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的新阶段。他认
文化在生活方式构建 中的一般 中产阶级来说, 还具 有一种很有吸引力, 浪漫雄心。但是 , 许多艺术家已 经放弃了他们对高雅 文化 和先锋艺术的信奉 , 转而 对消费文化采取 E益开放的态度。现在他们又向人 t 们表达 了去追随其他文化媒介人 、 影像制作人 、 观众
与公众的意愿 。因此 , 随着消 费文化 中艺术作用 的 扩张 , 以及具有独特声望结构与生活方式 的孤傲艺
为, 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 , 商品世界及其
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因
为消费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 , 以符号 与影像为主要
特征的后现代化消费, 引起 了艺术和生活 、 学术与通 俗、 文化与政治、 神圣与世俗 间区别的消解 , 既使后
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 , 当今 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 , 消费社会具有后 级过程的直接沉浸 和非来自思性 的身体美学 ; 日常 在
文化体验的层次上 , 现代主义暗含着现实转化为 后
影像 , 将时间碎化 为 系列永恒 的当下片断 , 产生一 种刺激性的碎片体验 ; 后现代主义所喜好的就是对
整体性生存方式。费瑟斯通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特 征: 在哲学 、 社会与文化理论 中的反基础的立场 ; 后 现代主义攻击艺术的 自主性和制度化特征 , 否认它
就是后现代文化 。按照鲍德里亚 的理解 , 现代社会 是一个生产的社会 , 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的社 会 。在后现代社会 , 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 的那种 消

日常生活审美化:从现代到后现代--解读费瑟斯通《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从现代到后现代--解读费瑟斯通《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费瑟斯通首先论顺 了后现代诸 多理论家 , 如鲍德里亚 、 詹 明 信等人对于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 。 但是 , 费瑟斯通虽然对于这
人的主张继承的就 是消费社会不仅是 “ 占主导地位 的物欲 主义 的释放” , 同时也是 “ 使人民面对无数 梦幻 般的 、 向人们叙说着 欲
望的 、 使现实审美幻觉化和非现实化 的影像 。” 尤其是鲍德里亚
些后现代理论家 的观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他并不 因
此就认为 E l常生活审美化就只属于后现代社会 , 相反 , 他认为 E l
常生活审美化得一些特征并非是后 现代 所独有的 ,它们是有着
现代社会 渊源 的。 费瑟斯通对这些特征做 出了 自己的归纳 , 并且 能够从三种意义上谈论 日常生活得审美呈现。 第一层指得是 “ 那些艺术 的亚文化 , 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本 世 纪二 十年代 出现 的达达 主义 、历 史先锋 派及超 现实 主义运 动。” 费瑟斯通认为从这里开始 , 就有人们开始追究消解高雅艺 术与 E l常生活之 间的界 限,他认为很多后现代艺术 的很多方式 都 可以在此找 到学 习的根源 ,但在期间也有着一种双 向互动过 程存 在 “ 首先 是 对 于艺 术 作 品的 直 接 挑 战 ,渴 望 消 解 艺 术 的灵 气、 击碎艺术 的神圣光环 , 并挑战艺术作品在博物馆与学术界 中 受人 尊敬 的地位 ; 其次是相反的过程 , 即认为艺术可 以出现在任
摘 要: “ 日常生活审美化” 这个在后现代社会 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特征 , 有相 当大的一部分理论家也认 为“ 日常生活审
美化” 这一特点是在后现代社会 中出现并独有 的。在英 国社会学 家费瑟斯通所著的《 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 的第五章 节《 日常生活的 审美呈现》 中, 谈到他对 于 日常生活审 美 化 在后 现代会的 问题 , 他认 为 日常生活审 美化 中的一些特征 并 不是后现代独有 , 而是应该追 溯到现代社会 , 在现代社会 找到发展 源头。这样才能在对 比和并行发展 比较 中定义什 么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1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1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读书笔记综合全书的角度来讲,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文化具有普世性,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日趋模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各种下里巴人、地下文化,世俗风气和各种符号杂糅一气,具有混乱和多样性的特征,这些消费文化产品的特点有哪些呢。

首先是表演性。

消费文化产品一般并非精雕细琢的文化精品,常常是为了在瞬间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以满足他们在短时间内激起的审美愉悦。

这样一来,它们,尤其是一些用于舞台演出的艺术小品就需要在表演的过程上下功夫。

同样,某些消费品也需要在传媒的广告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价值”。

因而从常常有影视明星加盟的这种“表演性”很强的广告就能起到对这类文化产品的促销作用。

其次是观赏性。

如果是表演性仅体现在可用于舞台演出的艺术小品上的话,那么静态艺术品的观赏价值就成为它们能够在瞬间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一环。

为了吸引人们花钱去消费和享用,这类消费文化产品往往在外观上使人赏心悦目,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花钱去消费和享用。

再者是包装性。

既然消费文化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视觉,那么对于那些外表粗陋的产品采取何种办法呢?自然是通过“包装”使他们变得外观“美丽”起来。

所以,一种消费文化产品是否能顺利地走向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如何包装它。

尽管大多数产品的内容与其外表的包装相距甚远,但也不乏少数真正的精品能做到表里一致。

最后便有了消费文化的时效性。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是一种追求时尚的文化,既然消费文化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或者仅供后现代时期消费者短期内的审美需求和享用,因而这样的文化产品就仅仅体现了一时的时尚。

等到新的时尚取代老的时尚时,这类产品就只能成为“昨日黄花”。

这就是消费文化的时效性。

由此可见,消费文化是在以大批量制作而闻名的后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独特现象,它往往精芜并存:其中的少数文化精品将由于其自身所固有的价值而得以留存于世,而大量的通过“包装”和“美化”的一次性消费产品则会伴随着文化时尚的过去而成为“昨日黄花”。

身体美学敞开的维度

身体美学敞开的维度

第29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9 2010年第3期J ournal ofH en an Instit u te ofE du cation(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No 3,2010文章编号:1006-2920(2010)03-0057-05身体美学敞开的维度王 燚摘要:身体美学是由美学家舒斯特曼提出的。

身体美学意味着身体的感性经验、审美行为以及其本身成为思考、欣赏、审美的对象,可以说它是对美学学科界限的一种突破。

身体美学的研究应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方面朝向身体自身;另一方面向艺术、文化、生活等敞开。

当然,身体朝两个方向发展的结果是殊途同归,都是身体一元论。

关键词:身体美学;身体;艺术;文化;生活作者简介:王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家、美学家理查德 舒斯特曼(R ichard Shuster m an)明确地提出了身体美学。

舒斯特曼提出建立身体美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将过去那些分散的思想组织起来,进而重新恢复它们的生命力。

![1]316这样,有关身体的新旧思想在身体美学这个学科内可以重新被激活。

舒斯特曼认为,身体美学应该对人的作为感官的身体进行审美欣赏,对其经验和作用进行批判的、改善的研究。

因此,他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可能改善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及身体训练。

在他看来,身体美学有三个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分析的身体美学,主要是从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层面来研究身体感知;第二个分支是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主要是研究身体改善的方法和其比较批评;第三个分支是实践的身体美学,主要是冥想的和训练的方式对肉体进行自我改善。

[2]185-192舒斯特曼的这种划分方式从理论到实用再到实践包含了身体的各个方面,对身体美学理论的系统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身体美学的提出使身体这一研究对象得到彰显,但它应该朝两个方向发展,第一是关注身体自身,第二是向艺术、文化、生活等领域敞开。

消费时代的审美取向特征及其功能悖论

消费时代的审美取向特征及其功能悖论

消费时代的审美取向特征及其功能悖论作者:梁瑛来源:《当代人》2008年第03期消费社会这一概念是法国著名学者让·鲍得里亚在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的,意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

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们将消费作为生活的中心,它具有高度商品化、人际关系冷漠化、人的欲望无穷化以及供给和需求同质化的特征。

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消费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入WTO使得西方消费主义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得以链接,消费社会的趋势在我国已势不可挡。

尽管在消费水平上还存在着地域和阶层的差异,在消费观念上还存在着新旧消费观念的摩擦与碰撞。

但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社会正在蓬勃兴起。

一方面,消费时代的审美正在把传统审美中的教育功能转化为享受功能,人们的审美观念日益向审美的生活化、世俗化转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过去一味强调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已逐渐被淡化,关注自我、张扬个性的价值取向日益深入人心,涉及到文学艺术领域,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私人化”倾向,很多文人放弃了对生活深度的孜孜以求,对形而上的社会意义或美学意义的追问,他们走下文学圣殿回到“民间”,“宏大叙事”被“日常摹写”所取代,津津乐道于俗世的凡人小事,自我世界的飞短流长。

当艺术家也沦为消费社会的一分子时,他们作品的审美取向必然不可避免地日益生活化、平面化。

另一方面,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打造,建构一个审美化生活世界。

这首先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大众的审美生活已不再局限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美渗透到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城市广场、购物中心、健身房、酒吧茶室、旅游胜地都成为了审美活动的场所,费瑟斯通将后现代城市中这些“新的消费与闲暇场所”称之为“消费文化”的系列场所。

关于商业环境与消费文化的思考

关于商业环境与消费文化的思考

关于商业环境与消费文化的思考作者:张明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19期内容摘要:商业环境是商业行为(活动)的一部分,是社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的消费者在消费物质—购物、就餐、住宿的同时,其实也在消费提供物质交易的商业环境。

建立有效的商业环境,必须了解当今时代的消费者和消费文化。

关键词:商业环境消费文化消费者时代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购买力迅速提升。

“中产阶层”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对商业及商业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个时代的消费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商业环境的建立,这正是本文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构建良好商业环境的意义对于“商业环境”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作为商业形式化的主要载体,其市场形象体现着商品的应用属性和价值属性,是营造购买的重要手段。

一个成功的商业环境能对商品与需求做出合乎逻辑的诠释,并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广义的商业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生产环境、经济环境、全球环境等各种影响商业展开的因素。

本文所指的商业环境仅限于设计领域,是指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系统所能感受到的商业空间环境。

商业环境对商业经营的影响巨大,一个真实有效的商业环境能针对商品性质、人文属性、周边环境以及美学形式加以全面考虑,其所呈现出的是带有明显商业诉求的商业思维形式。

即使同一时代,不同的消费者对消费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接受和推导出不同的商业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百货店与今日的品牌商厦不同,饮食店与餐馆不同,旅店与精品酒店不同的原因。

时代的发展延伸出的消费文化是形成那个时代商业环境的基础。

比如今天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消费品的象征(符号)意义超过其使用价值,通过物质的占有或消费来达到心理的满足等等,这都代表着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也影响着我们的商业环境。

营销专家丹·希尔博士指出“一个好的零售环境可以为公司提供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机会”,“零售环境不仅要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做出良心回馈” 。

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审美心理

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审美心理

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审美心理摘要:长期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人们所忽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具体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消遣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美学现象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语境展现了出来,并且日趋走进美学的阵营。

它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范畴,把审美引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导致审美者的心理也发生着快速复杂的变化。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体现;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38-02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观点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目前的学术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却没有确定的解释。

如果把它当作是一个文化与美学的命题,则最早是由西方当代著名学者费瑟斯通和韦尔施率先提出来的。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给我们概括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一切艺术的“灵气”。

他们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

不管是大街小巷的废弃物,还是身体,偶发事件,甚至是便池,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进入艺术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的是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

而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

大众电子传媒的快速发展,导致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

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高雅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新命题。

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层含义实际上给我们解释说明了审美化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艺术领域内部的各个艺术种类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逐步地冲破高雅艺术与普通大众生活之间严格的传统界限;第二个时期,普通大众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艺术来规划自身的生活,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艺术彰显和艺术气息;第三个时期,物质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形象化、图像化、幻象化,人们习惯于眼球冲击带来的心理审美愉悦感。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若干注解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若干注解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若干注解贺淯滨金惠敏(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外语系,郑州451150;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北京100732)摘要:在西方学术界,是维尔施、波德利亚、费瑟斯通和波兹曼等人建构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理论,其中的核心论题是图像化和审美化,以至我们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图像-审美化”,图像的增殖造成了普遍的“审美化”。

但是另有一些理论家的重要论述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或者是受到了错误的关注。

本文列举一些通常被忽略或遭受不当解释的相关论述,略加评论,以丰富学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的认识。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审美化;海德格尔;杰姆逊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 (2010)04-0134-04作者简介:贺淯滨(1956-),男,英国爱丁堡大学比较文学博士,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外语系教授;金惠敏(1961-),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学位委员。

认定图像的增殖、扩张甚或图像本身与“审美化”以至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本质性的关联,这种观点已被维尔施、波德里亚、费瑟斯通和波兹曼发挥得淋漓尽致,蔚成当代理论一个新的高度。

没有他们的理论,我们或许就不可能意识到“审美化”之作为一个问题的存在,至少不会意识到其作为一个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借助他们的眼睛我们仿佛在罂粟花的妖艳中看见其夺命的凶险。

不过应该指出,他们几位并非“图像-审美化”思想之肇端———这未必是坏事,因为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已刻意将“eidos ”一词在日常语义上所具有的感性的“看”和“形象”等意义剔除出去,而单单保留其为抽象的、本质的即被亚里士多德所发展的“形式”,它是感官达不到的思维的对象。

简言之,在柏拉图就知道,“形象”不是真实,甚而欲取代真实,例如他以那一著名的“洞喻”所告诉于我们的。

[1]或者柏拉图也不是对“形象”之最早的质疑者,从理论上说,如有人所猜测,“对形象的恐惧,对‘形象的力量’之最终甚或能够摧毁其创造者和操控者的忧虑,就如形象制造本身一样古老”,[2]这就是说,形象对其显现对象的叛逆是原罪性的,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一个形象同时便是创造一种其与真实的疏离,其对真实的忤逆或篡夺,信如中国画家郑板桥之所叹,“手中之竹”总非“胸中之竹”,而“胸中之竹”亦非“眼前之竹”。

时尚杂志中审美性消费的传播学分析

时尚杂志中审美性消费的传播学分析

时尚杂志中审美性消费的传播学分析马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摘要】在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以其追求炫耀性、审美性和时尚性的特点风靡于社会,时尚杂志扮演了与消费文化共谋共生的角色。

时尚引导着消费,本文基于对时尚杂志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时尚杂志带给我们不同角度的审美方式与感观体验。

【关键词】时尚审美导向传播一、时尚杂志的市场背景及现状自1980年我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时尚杂志—《时装》创刊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对于多数读者而言,在成长的过程中,杂志充当了教育与引导的角色,如今时尚杂志本身的市场运作属性,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刊物的售卖,而是全方位的商业运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时尚杂志作为最活跃的媒体之一。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时尚杂志也成为诠释消费文化和引导消费的主力军。

1.男性时尚杂志。

纵观整个时尚杂志业,男性时尚杂志相对于女性时尚杂志而言实在算是很少。

正式出版和发行的男性时尚杂志勉强算上那些与男性有关的财经、地产、车、健美等杂志,真正走向赢利并广泛受众的尚不足20本,与女性刊物的规模无法同日而语。

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广告主还是比较认综合性的杂志。

这一点是非常棘手的,如何面对这一现实,教育、扭转广告主的观念,是各大专业性杂志的努力目标。

男性时尚杂志从创办到如今,虽然业内人士至今仍然认为,男性时尚杂志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男性时尚杂志的内外部生存环境并不是那么乐观。

2.女性时尚杂志。

相比市场上的其他杂志,20元左右的时尚杂志算是时尚杂志中的“奢侈品”了。

目前的许多女性时尚杂志的高价,却不能保证其在内容上有相应的阅读价值。

因此,虽然不断有新的女性时尚杂志创刊,但真正能在读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并不多。

就目前而言,女性时尚杂志具有继续发展壮大所需要的良性外部条件:在受众市场方面。

尽管受新媒体冲击,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纸媒的阅读率呈整体下降趋势。

消费时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反思

消费时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反思

面和不 同途径的阐释与评价。本文试从消费时代这一大 的文化语境着手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现象进行反思 。

化, 消费时代的审美也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转变。 “ 审美文化”这个概念是数十年前由外国学者提出 、
近年 来才 在 中国盛 行的 一个新 概 念 。 如聂振 斌所 认为 : 中

消费 时代 的审 美文化
后 提 出来 的 . 以此 来 阐释 新 时 期所 出现 的 文化 、 并 艺术 、
费时代这一特殊的文化语境,并无一例外地受其影响与
制约。 后现代社会可 以说就是一个消费社会 , 而在这一时 期. 社会文化的主导方面是消费文化 , 审美观念和艺术进 入了一个被广泛扩张或泛化的过程 。形成 日常生活的审 美化趋势与普遍的消费意识形态。英国后现代理论家迈 克・ 费瑟斯通在《 消费文化 与后现 代主义》 一书 中就曾指 出:消费文化 ,这一过 去一直都是一种附带性的研究题 “
目. 一直被 认 为是 派生性 的 、 缘性 的 、 性化 的 。 边 女 是生产 和 经济 这些 更男性 化 的 中心 领域 的对立 物 。 但是 在现 在 , 消 费文 化在社 会结 构 文 化 系统 中被 赋予 了更 重要 的地 位 .我们 已经 进入 了一个 文化 与 消费 两者 都在 社会 组 织

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相 当大的作用 。 而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 , 是全球化语境下人 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 ,也是美学研究史上 出现的一个重 要的学术命题。 特别是进入 2 世纪 9 年代以来 , 0 o 审美文 化的消费化倾向更加明显, 表现在文学 、 绘画 、 音乐 、 电影
内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的新阶段 。”l _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

星巴克式的浪漫——消费文化研究

星巴克式的浪漫——消费文化研究

星巴克式的浪漫——消费文化研究企业传达的文化理念作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

“消费文化”研究已提上日程,消费成为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消费文化强调企业重视文化营销。

大众营销是文化营销的主要方面。

星巴克作为咖啡连锁业的全球知名企业,它的成功与品牌文化营销密不可分。

标签:消費文化文化营销星巴克一、消费文化相关理论1.消费文化概念。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这么写道:“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

这里有双层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市场等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 本文主要从结构主义视角,通过星巴克的案例研究消费文化。

2.大众消费者的消费。

消费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众消费。

大众消费的特点是:对商品进行“撕裂”或变形,以肯定人们有权利亦有能力将商品改造为自己的文化。

“外置”是这样一个过程,凭借它,被支配者可以从宰制性体制所提供的资源和商品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而这正是大众文化的关键处,因为在工业社会里,被支配者创造他们的亚文化时所能依赖的唯一源泉,便由支配他们的那一体制所提供。

3.大众消费与生产者的互动。

消费的大众化和文化的外显化互相推进,消费者的作用日渐显现。

文化营销主要是大众营销,而大众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

营销者必须始终注重与消费者的对话,必要时需要为消费者的参与提供机会。

实际上,其中有些营销人员本身就是消费者二、星巴克的文化营销1.星巴克的发展历史。

1971年,星巴克在西雅图派克市场成立第一家店,开始经营咖啡豆业务。

1992年,星巴克在纽约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以舒尔茨为首的公司高官营造的神奇品牌效应,推动星巴克的股价不断上涨。

文化创意,让消费体验极致化。

文化创意,让消费体验极致化。

文化创意,让消费体验极致化。

生意火到爆BEST很多人吃过小笼包,却没有吃着小笼包,还上着食课。

边上课,边吃着美味的小笼包,边欣赏着美丽的画。

这家大大提升“吃货”规格的包子铺,完全依托了两个80后的文化创意,没想到火遍了整个中国,生意火到爆。

BEST极致体验无独有偶,这家50平米的书店,老板一周只卖一本书,却赚翻了。

这就是一家书店:一家每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

五十多平米的空间,宽敞透亮,简单明了。

这个五十多平的小书店,这些年来却经常不务正业,书籍的出版纪念会,物品的小展览,工艺品、画作、瓷器展、饰品展、摄影轮番登场……让书籍的周边展现出来,反而变成了这家书店最受欢迎的项目。

为顾客推荐一本书。

当周店中会摆设与那本书籍相关的' 周边物',而这本书就是这些相关物品的核心。

第一本展出的书,来自刺绣艺术家冲润子的《PUNK》。

展出与棉麻布艺相关的书,店里的墙上就挂上一些棉麻衣物。

展出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作品时,喜欢的还能坐下自己动手制作。

这就是文化创意来了的文化消费,目前正呈现全球化趋势,因为以消费者为中心,让消费者实现了极致体验。

文化消费是精神消费,是更深层次的消费、费瑟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其中一点是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市场在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

关于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产学研联盟简约式跨境电商培训,是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产学研联盟微信公众平台。

全球化视野、互联网思维、多维度分析、创意型手法,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国际型人才培育,创客、极客激活提供服务。

消费时代品牌文化中的审美价值_以奢侈品为例

消费时代品牌文化中的审美价值_以奢侈品为例

摘要:以美学文化为核心使得奢侈品品牌能够风靡全球且持续获取高额利润。

奢侈品品牌共享“历史与传统”、“风格与主题”、“工艺与品质”三大基因,为审美消费中的供需双方分别提供了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充分展现了消费时代以美学文化为主体的消费现象。

关键词:奢侈品;美学文化;品牌价值;消费时代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26-0273-02收稿日期:2011-06-24作者简介:袁淑芸(1979-),女,甘肃会宁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传媒产业系统分析研究。

消费时代品牌文化中的审美价值———以奢侈品为例袁淑芸(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北京100024)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Serial No.136No.26,2011总第136期2011年第26期据美林证券预估,至2014年止,全球奢侈品市场的销售金额将以6.3%的年复合成长率上扬,其中,我国将以14.8%的最高成长率成长。

德盛安联集团也预估,未来奢侈品市场的成长率,至少是全球经济成长率的2倍。

为什么奢侈品产业可以在全球经济变化的动荡中屹立不倒并且持续成长?奢侈品品牌的优势在何处?笔者的目的就是探究消费时代奢侈品品牌如何以美学文化创造卓越的品牌价值。

一、品牌审美价值的生存环境———消费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除了引起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普遍化等现象之外,消费意识形态的扩展、消费文化的出现,业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特征。

应当说,无论是民族艺术与文化,还是人类审美,都不约而同进入了消费时代这一特殊点的文化语境,并无一例外地受其影响与制约。

英国后现代理论家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中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与消费两者都在社会组织内起着更为关键作用的新阶段[1]。

迈克费瑟斯的三个阐述

迈克费瑟斯的三个阐述

迈克费瑟斯的三个阐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的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艺术的生活化。

艺术的生活化以反艺术、反作品的面貌出现,挑战既有的艺术概念,消褪艺术的神圣光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屑平庸之物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甚至将现成生活物品直接作为艺术品,前者如安迪·沃霍的那些汤罐头绘画,后者如马塞尔·杜尚展示男用小便池和自行车车轮的“现成品艺术”。

二、生活的艺术化。

将日常生活以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将艺术呈现转移到日常生活的场景、器物和行为之中,那些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种种物品在为人们提供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提供了特有的审美愉悦,如十九世纪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者。

三、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商品在其实用功能之外以各种方式被赋予和嫁接种种涵义,从而使商品成为表达意义的物质载体,即符号的物质载体。

同时,随着生活中影像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影像密度的加大,形成了一个实在与影像之间差别消失的仿真世界。

然而这三个方面并不能截然分开,费瑟斯通指出它们之间存有交叉。

如果我们进一步细察,就不难发现,第二方面那些以审美化的方式呈现的,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种种物品以及第三方面的符号化商品几乎都属于设计的产品或与设计相关,作为设计活动物化样态的人工产品已成为生活艺术化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不可或缺的典型样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Vo.l 24Journa l ofH ube i Instit ute for N ati onaliti es(2006年第1期) (Ph il 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12006收稿日期:2005-12-28作者简介:张芳德(1962-),湖北巴东人,副教授,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审美文化。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张芳德(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具有后现代特性,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审美特性,影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媒介人成为新审美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关键词:消费社会;后现代性;审美生活方式;影像;文化媒介人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6)01-0086-06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具有后现代特性,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审美特性,影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媒介人成为新审美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一、消费文化与后现代性费瑟斯通认为,文化一词含义广泛,它可以是规范、观念、信仰、价值、符号、语言及代码;它还可以表明在文化领域内或高雅文化中,一个人、专家知识分子独立艺术与实践等的精神与知识的发展过程;在人类学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群体、人民、社会的整体性生存方式。

费瑟斯通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在哲学、社会与文化理论中的反基础的立场;后现代主义攻击艺术的自主性和制度化特征,否认它的基础和宗旨,艺术家并非独具慧眼,他只是命定了从事复制罢了,而且应该说是不矫揉造作地去复制,并有意模糊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符号等级秩序渐被摧毁;在强调视觉影像对文字、自我的初级过程对次级过程(或者说,投入式鉴赏对距离鉴赏)的重要性的时候,明显地存在一种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历史有序发展的观念,应该让位于汇聚了对过去的影像、片断及场面的感知。

在这些影像、碎片与场面中,你不可能去发现重要的秩序或价值判断基点,但是它被无休止地复制与模仿;后现代主义发展了一种感官审美,一种强调对初级过程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性的身体美学;在日常文化体验的层次上,后现代主义暗含着现实转化为影像,将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产生一种刺激性的碎片体验;后现代主义所喜好的就是对以审美的形式呈现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日常生活,因此,艺术和审美体验就成为知识、体验及生活价值意义的主要范式。

从以上费瑟斯通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揭示可以明显的看出,后现代文化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就是一种消费文化。

他认为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实际上就是后现代文化。

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解,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的社会,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的社会。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与生产活动相应的对于产品的吸纳和占有,其对象不仅是被消费的物品,而且有针对消费者周围集体和周围世界的意义。

詹姆逊在著名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

在5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6一文中,他明确提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开始出现于二次大战后的某个时期(被冠以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媒介社会等种种名称)0[1](P19)。

费瑟斯通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其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5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6一书中指出,消费文化,这一过去一直都是一种附带性的研究题目,一直被认为是派生性的、边缘性的、女性化的,是生产和86经济这些男性化的中心领域的对立物。

但是在现在,消费文化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中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文化与消费两者都在社会组织内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的新阶段。

他认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

因为消费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以符号与影像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化消费,引起了艺术和生活、学术与通俗、文化与政治、神圣与世俗间区别的消解,既使后现代形成一个同质性、齐一性的整体,又使追求生活方式的奇异性,甚至反叛、颠覆合法化。

如果说,资本逻辑的运用起源于生产这个论断是成立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存在这样一种消费的逻辑,它表明有一种社会性的结构方式,也即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

按照费瑟斯通的理解,决不能把消费社会仅仅看做占主导地位的物欲主义的释放,消费文化是整体性的,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实践,并广泛渗透于当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最大限度地占据个体主宰的自由时间。

由此可见,费瑟斯通不是简单地排斥或否定当代社会中的消费现象,而是充分注意到消费在消费社会具有的核心地位和特殊意义,以及消费活动对社会结构与文化语境的内在特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界。

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费瑟斯通认为,在20年初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艺术,作为对博物馆与学术界中制度化了的现代主义之反动,就是基于这样的策略。

在此,有一种双向的运动过程。

首先,是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挑战,渴望消解艺术的灵气,击碎艺术的神圣光环,并挑战艺术作品在博物馆与学术界中受人尊敬的地位。

其次,是与之相反的过程,即认为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

大众文化中的琐碎之物,下贱的消费商品,都可能是艺术。

艺术还可以在反作品中得到发现:如偶然性事件、不可列入博物馆的即兴即失的表演,同时也包括身体以及世界上任何其它可感物体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先锋派的许多策略与艺术技巧,已为消费文化中的广告与大众媒体所吸收。

艺术已经转移到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的符号和影像的生产工业之中。

特别是在大都会中心,由于大公司及国家以艺术作为与公众关系的桥梁,使艺术市场得到扩张,艺术工作者及相关职业人员急剧增加,更加导致了艺术家角色的显著变化。

有人认为,就艺术家群体而言,再谈论某种既拒斥大众文化又反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艺术先锋,不会有什么用处了。

尽管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对那些忙于内城翻建的人不断强调文化在生活方式构建中的一般中产阶级来说,还具有一种很有吸引力,浪漫雄心。

但是,许多艺术家已经放弃了他们对高雅文化和先锋艺术的信奉,转而对消费文化采取日益开放的态度。

现在他们又向人们表达了去追随其他文化媒介人、影像制作人、观众与公众的意愿。

因此,随着消费文化中艺术作用的扩张,以及具有独特声望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孤傲艺术的解体,艺术风格开始模糊不清了,符号等级结构也因此开始消解。

这需要用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各种不同的品味,对待文化的消解分化的过程,其瓦解了区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基础。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再对广告的效果产生怀疑,相反却对它在审美谱系中位置表示由衷的祝贺。

设计与广告,不仅与艺术混同在一起,而且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并象艺术那样被陈列进了博物馆。

正如斯蒂芬.拜雷所论,工业设计是20世纪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化意味着生活被提高为艺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塑造成艺术作品。

不要对日常生活感到恐惧,不要以为日常生活必然无意义的而感到焦虑,不要以为日常生活只是有待被改造的对象而没有独立性和意义,而应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情,与日常生活为友,与生活有一种存在的亲近感。

理想的审美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及千万种不同方式来实现自己,并对一切新鲜感怀有好奇。

美的生活标准是欲望的实现、自我的扩张,对新品味、新感觉的追求,探索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现代人的典型就是花花公子,他把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行为,把他的感觉与激情,他的不折不扣的存在,都变成艺术的作品。

这种既关注审美的消费的生活,又关注如何把生活融入到以及把生活塑造为艺术与知识反文化的审美愉悦之整体中的双重性,应该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消费、对新品味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它构成了消费文化的核心)联系起来。

世界都具有审美价值。

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

人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所以就经常有人假说,消费主义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的利己主义。

在本世纪这种新消费伦理被广告所控制,它大肆所鼓吹的是得过且过、享乐主义、自我表现、美的身体、异教主义、逃避社会义务、向往遥远国度的异域风情,培养生活情趣,使87生活具有独特的格调。

根据某些后现代理论家的看法,也许真的存在着对神圣性的威胁。

然而,费瑟斯通并不赞同,认为一致性统一的宗教体系的缺场,并不必然导致神圣性的终结,在消费文化里,神圣性可在有组织的宗教之外得到维持。

丹尼尔.贝尔告诉我们:现代性的真正问题就是信仰问题。

社会与宗教之间的链条已经断开,而世俗意义体系业已证明只是给精神危机开出了一剂假想的药方。

要填补意义信仰的真空,就要去信仰的具体途径,特别是由文化生产专家如神职人员、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所创生的信仰,将它们注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之产生重要作用。

在消费社会里,我们不能只从产品表面来照章读取普通民众的消费,不能全然不顾文化意义和商品是可以从中重新再造出来或脱离商品状态的。

虽然消费主义带来了商品的过度膨胀,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圣被遮蔽覆没了。

一旦正式宗教衰落了,那么体现神圣与世俗之差异的象征性分类和仪式活动,也就进入了世俗社会过程的核心。

正如涂尔干所说,如果一切都可以神圣化,为什么不可提资本主义那/亵渎神灵0的商品呢?如果我们注意商品的实际使用,那么很清楚,在特定情景中,商品就可能脱离商品状态而获得一种象征性意义,从而对商品使用者来说,它们就有了神圣性。

因此世俗的消费产品便有可能被转化为弥足珍贵的所有物。

从某种角度看,消费文化中的电视,尽其所能使神圣的东西零碎化为信息之洪流,如同曾经各自封闭孤立的符号和记号现在毗邻相接在一起一样,它们也混汤带水、混乱不堪地并置排列在一起。

然而,有争议的是,电视播送的事件、仪式及场面,是否也能营造出类似的节日性气氛?这些事件,如加冕典礼、皇室婚礼、国葬、甚至于摇滚音乐会和体育决赛,可以生成对社会冲突和竞争予以支持的道德一致性,从而彰显其神圣感。

在此类热闹的景象中,常规性日常世界转变成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神圣世界,人们暂时地生活在团结一致的空间中,几达理想之境;它也重新唤起和强化人们的道德关怀,例如,普遍的人性、人的神圣性,人权及最近的自然神圣性和非人类物种之神圣性。

三、消费文化与影像费瑟斯通认为,充斥于当代消费社会日常生活的是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在强调视觉影像对文字、投入式鉴赏对距离鉴赏的重要性的时候,明显地存在一种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