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合肥市滨湖医院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传染病的定义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二)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通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3、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钉螺血吸虫等。
4、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5、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三)法定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二、传染病的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12小时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于24小时内报告.三、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1、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
如既往未感染麻疹又未注射疫苗,就有感染麻疹危险。
感染是由于接触了患者或咽分泌物导致。
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1.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3~5天。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2..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出疹,2~5日布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嗜睡或烦躁不安。查体: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3.恢复期: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防疫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的场所、疫区。
3.增强人群免疫力
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六)肺结核
病原体
(五)麻疹
病原体
麻疹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约10天(6~18天)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18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38~39℃),伴有咳嗽、流涕、倦等症状。2.口腔粘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3.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并发症。
夏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夏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夏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防治方法夏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其中肠道传染病、蚊媒传染病和鼠媒传染病是最常见的。
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副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和病毒性肝炎等。
蚊媒传染病包括疟疾、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鼠媒传染病包括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
夏季天气炎热,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迅速,水源、食物和环境容易被污染,这是各类传染病容易发生的主要原因。
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等在夏季是繁殖高峰期,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容易污染水源、食物和环境,从而使人类感染疾病。
此外,夏季人体消耗量大,喝水多会减弱胃肠功能和抗病能力,也容易致病。
常见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包括伤寒、霍乱、痢疾、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
伤寒的潜伏期为1-2周,起病缓慢,体温上升,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无力,皮疹,肝脾肿大。
霍乱的症状为无痛性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每日10多次以上,迅速严重脱水。
痢疾的症状为起病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量少,有粘液脓血便,每日几次到10多次以上。
疟疾的症状为寒战发热,体温39℃以上,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全身疼痛、乏力,间歇性或隔日发作。
登革热的症状为起病急,畏寒,高热39-40℃,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出血。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为起病急,全身不适,头痛,高热、恶心,呕吐为喷射状,惊厥抽搐,儿童多见。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为起病急,畏寒、发热呈弛张热,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乏力,眼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为发热,全身疼痛,乏力,头痛,眼眶痛,腹痛,面额、胸部出血潮红,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性出血,少尿。
为了预防夏季传染病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其次,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消灭蚊蝇蟑螂等害虫;再次,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保证饮用水源的卫生;最后,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七个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

六、疟疾
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 寄生虫病。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 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还会引起脾肿 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 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 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
-----精品文档------
传染源: 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其血 液中具有配子体者便成为传染源。
五、伤寒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 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 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终年均可发病,但 以夏秋季为多,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伤寒 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 伤寒丙型沙门菌引起。
保护易感人群: 主要通过疫苗的预防注射提高人 群特异免疫力。
-----精品文档------
四、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 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 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 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 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 类以来就有结核病。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深入开展 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 工作,搞好“三管一灭”(粪便管理、 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 蝇)。养成良好卫生饮食习惯,坚持 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 洁食物等。
-----精品文档------
提高人群免疫力: 易感人群可采取预防接种伤寒菌苗。
-----精品文档------
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 源,家畜中以犬为主,其次是猫、猪 和牛马等;野生动物如蝙蝠、狼、狐 狸等。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 犬。一些貌似健康的犬唾液中可带有 病毒、带毒率可达 22.4% ,也能传 播狂犬病。
世界卫生日预防病媒传播的疾病大全

世界卫生日预防病媒传播的疾病大全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病媒传播的疾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媒传播的疾病:
1. 疟疾:由按蚊叮咬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
2. 登革热:由蚊子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
3. 黄热病:由蚊子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黄疸等。
4. 日本脑炎:由蚊子叮咬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头痛、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等。
5. 脊髓灰质炎:由蚊子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麻木等。
6. 利什曼病:由沙蝇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皮肤溃疡、肝脾肿大等。
7. 野鼠疫:由跳蚤叮咬传播,症状包括高热、淋巴结肿大、出血等。
8. 玛雅病:由某种蜱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等。
9. 利斯特菌病:由虱子、跳蚤等寄生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体重下降等。
10. 鼠疫:由跳蚤叮咬传播,症状包括高热、淋巴结肿大、出血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昆虫叮咬、虫媒传播或者寄生虫传播,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是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同时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蚊液、着长袖衣物、清除孳生源等。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总3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共性知识(一)基本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
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
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
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
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
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而。
七个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

精选
5
二、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 致,以侵犯中枢神精经系统为主的急 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 病兽以口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 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 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 率 100% ,潜伏期长短不一, 5 日 至 19 年或更长,一般 1-3 个月。
精选
16
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深入开展 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 工作,搞好“三管一灭”(粪便管理、 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 蝇)。养成良好卫生饮食习惯,坚持 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 洁食物等。
精选
17
提高人群免疫力: 易感人群可采取预防接种伤寒菌苗。
降。尤其在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的下降更为 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计划免疫前的 1978年相比,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
精选
4
如何预防
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麻疹传 播的有效手段,经多年的使用实践证实, 我国麻疹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均较好。 目前,我国针对儿童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 为接种两针次麻疹成分疫苗,初种年龄为 8月龄,复种为18~24月龄,每次接种剂 量0.5ml,使用的疫苗种类有麻疹-风疹联 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风 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疫苗。
精选
3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出疹前后5天 内可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
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本病。人
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前,
几乎每个儿童难以幸免麻疹病毒的感染,每隔两
年就会发生一次麻疹流行,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 要疾病。1965年,我国开始广泛使用疫苗,麻疹 流行强度大为减弱,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下
重点传染病防病知识

重点和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问答一、禽流感1、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
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2、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
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3、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
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
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5、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6、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
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一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传染病防治知识一、法定传染病报告种类法定传染病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甲型H1N1流感按就流行性感冒报告。
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肝吸虫病、羌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
二、传染病报告时限甲类:2小时乙、丙类:24小时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一、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填写城市:省、市、区、办事处、街道、小区、楼号、单元号、门牌号。
农村:省、市、县、乡(镇)、村、组。
二、学生:十五岁(包括十五岁)以下儿童患者,必须详细填写家长姓名、联系方式、学校或幼儿园(学校或幼儿园填写到工作单位一栏)。
职业为“学生”(包括大、中、小、幼儿园)必须填写其学校,详细到年级、班级。
三、工作单位:必须填写,其中民工填写所工作的工地。
没有工作单位的应在工作单位一栏填写“无”四、乙、丙肝阳性患者在“备注”栏内填写ALT值。
五、腹泻病例诊断为“肠炎”、“胃肠炎”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报告。
六、感冒、胃肠型感冒病例诊断为“感冒”和“胃肠型感冒”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报告。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合肥市滨湖医院传染病预防知识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1.传染病的定义: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2.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通过呼吸道传播,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播,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钉螺血吸虫等。
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
3.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告;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在24小时内报告。
三、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1.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
未感染麻疹或未注射疫苗的人易感染。
接触患者或咽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
病程可7-18天不等,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
学校必须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直到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
以上是合肥市滨湖医院关于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和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预防措施:①加强个人卫生,不与肝炎患者共用牙刷、刮胡刀、剃刀等个人用品。
②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③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鱼片、生贝类等易感染肝炎病毒的食物。
④避免过度饮酒,不吸毒。
⑤注意性行为卫生,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⑥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
⑦及时发现肝炎病人,隔离治疗,预防病毒传播。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安全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了解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采取预防措施,对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并提供相关的预防措施。
一、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其传播很容易,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更加严重。
流感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疼痛、头痛和肌肉疼痛等。
为了预防流感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接种流感疫苗:及时接种每年的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
2. 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尤其是接触到公共场所或与他人接触后。
3. 避免接触病人:尽量避免与患有流感的人密切接触。
4. 戴口罩:在疫情严重的地区,戴上口罩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二、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肺部。
肺结核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胸痛和体重下降等。
为了预防肺结核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可以帮助预防结核病的传播。
2. 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增强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3. 避免长时间密切接触病人:与患有肺结核的人保持距离,尤其是在空气流通不良的地方。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胸部X光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肺结核病例。
三、腹泻病腹泻病是指人体排便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伴有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的疾病。
腹泻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为了预防腹泻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进食和使用卫生间后。
2. 饮用安全水源:保证饮用的水源是安全的,可以选择煮沸水或使用过滤器进行净化。
3. 熟食充分:确保食物充分煮熟,特别是肉类和海鲜。
4. 避免生食:避免生吃未经烹饪的食物,如生肉、生蛋等。
四、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主要通过感染伊蚊传播。
登革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皮疹等。
八种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讲座

八种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讲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染病成为阻碍人类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无论是SARS、流感还是新冠疫情,这些传染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我们举办了这场主题为“八种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讲座”。
首先介绍的是艾滋病,这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在预防方面,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和注射毒品危险品都是很重要的措施。
而在治疗方面,艾滋病毒抑制剂的使用可以大大延缓疾病的进展。
接下来是结核病,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为了预防结核病的传播,我们可以多通风、定期检查和筛查病例,并让患者按时进行药物治疗。
肺炎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对老年人和儿童来说尤为危险。
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是常见的传播途径。
为了预防肺炎,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增强体质、定期接种疫苗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染途径。
为了防止水痘的传播,我们需要保持清洁卫生,不与有水痘的人接触,增加个人抵抗力等措施都是可行的。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麻疹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方法来进行。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通过飞沫传播。
面对流感,我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加强自身免疫力、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等方式进行预防。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
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为了预防乙肝,我们应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避免性行为、减少注射具备传染性的物品等。
与此同时,感染上这些传染病后的早期治疗也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自己出现相关症状,尤其是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积极配合治疗。
通过这次讲座,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八种重大传染病的认知,增强预防意识,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以及预防措施对于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其预防方法: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等。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病人和避免拥挤的场所。
2. 感冒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病人、避免拥挤的场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乏力等。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4.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包括腹泻、痢疾等疾病,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安全的水源、食用熟透的食物、勤洗手、保持厨房和卫生间的清洁。
5.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脚出现水泡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病人的分泌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
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蚊虫叮咬、清除蚊虫滋生的环境、使用蚊帐和驱蚊剂。
7. 肺炎肺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发热等。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病人、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8.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针具、勤洗手、安全性行为。
9.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系统损害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安全套、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针具、接受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宿主,引起感染并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常见传染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
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
一、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包括流感、感冒、肺结核等。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易感染的部位。
2.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空气流通不良的封闭环境中。
3. 增强体质,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提高免疫力。
4. 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二、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包括痢疾、腹泻、病毒性肠炎等。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1. 饮食卫生,选择干净的食物和饮用水,避免生食和不洁食品。
2. 做好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卫生措施,避免交叉污染。
3. 保持厕所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4.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和厕所后。
三、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预防血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1. 避免使用他人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
2. 安全性行为,避免性传播,使用安全套。
3. 定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4. 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
四、性传播疾病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包括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措施主要包括:1.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侣。
2. 定期进行性病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
3. 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生殖器的清洁。
总结起来,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免疫力。
此外,定期接种相关疫苗,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使用安全套等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采取这些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共性知识(一)基本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二)感染过程三因素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而.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改变.3.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病理损伤得到恢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与体内.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4.潜伏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体的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而不发病,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5.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因而引起病理改变,并具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2.有传染性:是此类疾病的最主要特征.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3.具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外来性,地方性.4.免疫性:感染后(包括隐性或显性感染)可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自动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次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种感染现象.(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次侵袭而感染.以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以伤寒最为常见.(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于伤寒.(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呈阶段性: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问,称潜伏期.不问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的潜伏期长短也可不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可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程进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到重,由少到多,逐渐或迅速达到高峰.(4)恢复期:是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期.其终局多数为痊愈,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以上患病阶段最终结局:1)临床痊愈;2)后遗症:如脊髓灰质炎可引起下肢残疾;3)复发:如疟疾,伤寒,痢疾;4)再燃:如伤寒等疾病;5)转为慢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等.2.常见的临床表现:(1)发热;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2)皮疹: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型,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各种传染病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天花,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3)全身表现: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1)毒血症: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2)菌血症: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中毒症状.3)败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液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4)脓毒败血症: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_一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发生,不可能造成流行.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媒介,性途径和血液途径等.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七)传染病的诊断对传染病必须在早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1.临床资料: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及仔细的体格检查,加以综合分析.2.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既往传染病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生;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3.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便常规.(2)病原体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3)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4)分子生物学检测:检查病原体的核酸.(八)传染病的治疗原则1.一般及支持疗法:指不是针对病原而是对机体具有支持与保护的治疗.(1)隔离:根据传染病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不同和传染期的长短收住相应隔离病室.隔离分为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及昆虫隔离等.隔离的同时要作好消毒工作(2)护理:病室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使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良好的基础与临床护理是治疗的基础,加强体克,出血,昏迷,抽风,窒息,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专项特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饮食:保证一定热量的供应,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等,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进食困难的病人需喂食,鼻饲或静脉补给必要的营养素.2.病原或特效疗法:使用化学制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血清等进行相应治疗,更快地控制病情及彻底治愈病人.3.对症治疗:(1)降温:对高热病人可用头部放置冰袋,酒精擦浴,温水灌肠等物理疗法,亦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超高热病人可用亚冬眠疗法,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高热,呕吐,腹泻,大汗,多尿等所致失水,失盐,酸中毒等,通过口服及静脉输注液体及时补充纠正.(3)镇静,止惊:因高热,脑缺氧,脑水肿,脑疝等发生的惊厥或抽风,应立即采用降温,给予镇静药物或脱水剂等处理.(4)心功能不全:应给予强心药,改善血循环,纠正与解除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诸因素.(5)微循环障碍: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6)呼吸衰竭: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兴奋药,人工呼吸器.4.中西医结合治疗.5.心理治疗.(九)传染病的预防原则针对三环节l.管理传染源:我国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甲类和乙类,强调必须报告,转诊和随访.(1)甲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霍乱,鼠疫(强制管理);(2)乙类传染病:麻疹等(严格管理,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按甲类传染病处理);(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监测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特异性主动免疫及特异性被动免疫.(十)传染病三级预防原则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2.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强调早报告,早隔离.3.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随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结核
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开放性肺结 核病人
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 染
如何预防肺结核?
加强领导、防痨宣传教育、控制 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 群抗病力、抗结核药物的预防
霍乱的诊断与疑似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 (1)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在疫区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
儿童患者如何补液
儿童患者的粪便含钠量较低而含钾量较高, 失水严重,发展快,易发生低血糖昏迷、脑 水肿和低钾血症,应及时纠正失水和补充钾 盐。轻度失水24h补液量100—150ml/kg,中、 重度失水型失水24h静脉补液各为150— 200ml/kg和200—250ml/kg,可用541液。输 液速度最初为15 min内4岁以上儿童,20— 30ml/min,婴幼儿10ml/min,若以血浆比重 计算,比重每升高0.001,婴幼儿补液量为 10ml/kg,于30min输入总量的40%,余量 4h左右输完。
流感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行 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 染病。
流感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及隐性 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通过说话、 咳嗽、喷嚏散布至空气中,易感 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也可经接 触毛巾、食具、玩具等日常物品 传播。传播速度与人群密集程度 有关。
HIV的窗口期
HlV感染后2一4周,机体HIV抗体 出现阳转,这段从感染HlV到血 清HIV抗体阳转的时间,称为"窗 口期",其时间长短因病毒的致病 性和宿主的免疫应答不同而异,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所采用 检验方法的敏感度。
HIV感染到艾滋病期常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
床表现
临床有不规则低热在1个月以上, 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 lcm,慢性腹泻在4一5次日以上, 体重下降10%以上,常合并有口 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 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感 染、隐球菌脑膜炎或进展迅速的 肺结核、皮肤粘膜的卡波济氏 (kaposi)肉瘤等,少数中青年患 者出现痴呆症
鼠疫临床表现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 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 等
鼠疫的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有哪些?
野生啮齿类动物蚀本病的主 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其中 以黄鼠属、旱獭属等尤为重 要。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①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②此外蚤粪中的病菌可随搔痒从伤口
进入体内而使人受染,“鼠—蚤—人” 是人鼠疫(腺型) ③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 沫或气溶胶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 由呼吸道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 ④直接接触病人的痰、脓液、病兽的 皮、血、肉,可通过皮肤粘膜感染; 进食未煮熟染菌的野生啮齿动物等, 也有自消化道感染患病的机会 ⑤本病也有经蜱类传播的可能性。
(2)近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 有SARS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 情的区域
SARS的临床症状
1)发热及相关症状: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体温一般>38度,呈持续性发热,常伴有畏 寒、头痛、乏力、肌痛及食欲减退等非特异 性症状。
(2)呼吸道症状:常伴有咳嗽、干咳或少痰, 少数痰中带血,胸闷及胸痛,或有不同程度 的呼吸闲难。
(3)其他方面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腹泻、肝脏 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常有淋巴 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异形淋巴细 胞。若淋巴细胞计数<0.9x109/L,对诊断的意 义较大。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 性传染病。以鼠蚤为媒介而传播, 常流行于啮齿类动物,是典型的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传染性 强、病死率高。被列为我国法定 甲类传染病之首,也是国际检疫 传染病。
口服补液盐的配方及其补液要
求
口服补液盐即ORS的配方有:① 每升水含葡萄糖20克、氯化钠 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 1.5克。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克、 氯化钠4克、碳酸氢钠3.5克、柠 檬酸钾2.5克。成人轻、中型脱水 初4-6小时每小时服750ml,体重 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 此后依泻吐量增减。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出现 的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又名 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特征。
由一种新型变异冠状病毒引起,主要 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发热,有流感样症状和 呼吸道症状,肺部浸润病灶,白细胞 计数正常或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等特点。并有显著的家庭和医院聚集 现象,我国已将SARS列为法定传染 病。
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 者。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并无其他原因 可查者。如有条件可作为双份血清集素试验,滴度4 倍上升者可诊断。 (3)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d内有腹泻症 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疑似诊断具有以下之一者: (1) 具有典型霍乱症状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尚 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患者有明确接触史,并发 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疑似病人应进行 隔离、消毒、作疑似霍乱的疫情报告,并每日作粪便 培养,若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可作否定诊断,并 作疫情订正报告。
SARS的疫情报告时间及程序
各级医院发现SARS疑似或临床 诊断病例后,应立即电话报告所 在区县CDC,并在2小时内填写 《非典疫情报告卡》,由所在区 县CDC将疫情信息录入信息报送 系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史
、(1)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 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 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肺鼠疫病人的隔离原则
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人,必须按甲类传染病规 定立即以“紧急疫情”及时上报,病人按不 同的类型分别隔离,彻底治疗。腺鼠疫必须 隔离症状消失后一个月,其分泌物必须三次 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肺鼠疫隔离要满6 周,痰菌培养连续6次阴性才能解除隔离; 接触者隔离9天,有疫苗接种史者隔离要延 长至12天。在隔离期间病人分泌物、排泄物 及可能染菌的物件应彻底消毒处理或焚毁, 尸体应立即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