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制造业四次大迁移看各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2).doc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与工具机发明为特征得产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得结果就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得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得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得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得阶段。
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得过细分工与制造系统得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得人与“工作”得以匹配.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在升级工业2、0得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得提高。
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得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得“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瞧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与柔性生产得方向。
从70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得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得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得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与管理技术得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21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得新时代。
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
企业得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得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管理特点就是从大生产变成个性化产品得生产组织,柔性化、智能化.二、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78年-80年代末,中国制造业得复苏1978年得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得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得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得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得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与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
全球四次产业转移的国际分工的变化
全球四次产业转移的国际分工的变化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全球四次产业转移的国际分工的变化引言全球产业转移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它不仅改变了各国经济结构,也重新定义了国际分工格局。
全球四次产业转移
中国
能源资源领域 对外投资占比
能源资源领域 境外并购占比
制造业对外 投资存量占比
>40% 15.5%
40% 33% 4.5% 2011年 2~3%
能源矿产类
美国
1950年
1989年 41.7%
日本
1972年
1974年
1986-2007年 >50%
34%
>40%
18.2%
发达经济体 发展中经济体
配置技术 配置劳动力
进料加工 (三来一补)
原材料、工资和土地成本增加 他国贸易堡垒及其与我国贸易摩擦
带料加工
境外带料加工: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建立加工基地,从本国出口料、件,在境外 加工基地生产成品再销售的贸易方式
为推动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做好园区平台的载体支撑
第二代产业园 第四代产业园
仪器仪表 玩具 金属矿冶
1.0% 1.0% 1.0% 1.3%
五年前
皮革箱包 工艺品 发电
1.3% 1.5%
1.5% 1.5% 1.8% 2.0% 2.3%
五年后
新材料
家用电器 家具 电力器材 医药 新能源 印刷包装 LED产品 塑胶制品 交通设备零配件 化工 农副食品 服装鞋帽 建筑建材 机械
经成为企业扩张转移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治安较好 0% 就近当地的原材料 设立研发基地/招揽人才 政府服务效率 人员工资低 可申请到发展用地 土地价格较低 拓展内地市场 降低经营成本 5% 10% 20% 25% 35% 40% 40% 45%
扩大生产
2.2%
五年前
集群吸引
6.7%
五年后
占比
从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看中国制造业未来会怎么走
从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看中国制造业未来会怎么走?中国制造后续如何发展?翻开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看是否能从中看出一点端倪。
1.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1/ 第一次大迁移第一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初,由美国接棒英国承接全球制造业。
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当时国内工业发达程度已超过英国,而更充沛的劳动力(美国1亿人口:英国4000万人口),更广阔的地域面积(美国963万平方公里:英国24万平方公里)这些优势使美国的流水线批量、标准化生产得到高速发展。
2/ 第二次大迁移第二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接棒美国承接全球制造业。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是全球前十的工业强国,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一国独占,当时日本很多工业设施都在战争中损毁,基于复兴日本工业化的考虑,美国决定将日本作为西方的“亚洲工厂”加以改造。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的制造业以年均13.2%的速度发展,这个速度是德国和法国的2倍,英国和美国的3倍。
日本以高效完备的国家工业协作体系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并在1968年成为国民生产总值(GDP)全球第二的经济强国。
3/ 第三次大迁移第三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由亚洲四小龙接棒日本承接全球制造业。
朴正熙集权政府主导下的韩国,60、70年代举国之力发展工业,在日本的支持下从纺织、鞋类等轻工业到钢铁、造船等重工业都有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台湾在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是美国制约亚洲的前线,在其经济援助下大力发展工业,70年代中期,台湾承接了美日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成为电子代工业的巨头;香港在1950年前仅是个转口贸易港,制造业只占GDP5%,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英国追随美国切断了香港和大陆的经济往来,香港转而发展制造业,首当其冲的是纺织业,1960年,香港的纺织业占全港就业人数40%以上,在纺织业带动下塑胶、钟表、灯泡等制造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到1970年,香港的制造业占比达到30%;跟香港一样,60年代的新加坡制造业十分薄弱,在李光耀的推动下,通过一系列工业法案,成立裕廊工业园,招商引资,率先发展纺织、玩具等产业,制造业占比在1964年攀升到14%。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2023简版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2023简版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经济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制造业正经历着不断的演变和创新。
以下是制造业发展的简要历程。
1. 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18世纪末,英国发起了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化生产的方式,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规模。
启蒙时代的思想影响使得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可能,也奠定了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2. 19世纪的机械制造业在19世纪,各国制造业纷纷从家庭、手工业向机械制造业转型。
发明了蒸汽机、纺织机械、钢铁冶炼技术等,使得制造业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生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3. 20世纪的大规模生产20世纪初,美国的亨利·福特提出了流水线生产的概念,使得汽车制造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
此后,许多行业也开始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使得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4.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20世纪后半叶,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计算机、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设备等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灵活化。
5. 制造业的转型与创新21世纪初,制造业面临着全球产能过剩和环境压力等挑战,许多国家开始进行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正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化制造方向转变。
6.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制造业正朝着低碳、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清洁能源、环保材料,推行废物减少、回收再利用等措施,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7. 制造业的全球化全球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和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制造业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国际间的制造业合作和竞争不断加剧,推动了全球制造业的繁荣。
8. 人才与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与创新的驱动。
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制造业人才,各国纷纷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致力于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doc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 18 世纪末 19 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
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 19 世纪前 70 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 70 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 个造铁厂,年产铁约 3 万吨。
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
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 19 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1 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的发展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发展,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伴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国内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回流,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正在大规模进行。
相对于前三次产业转移,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全面探讨了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对策,从而更好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一、引言(一)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概念伴随着产业转移的实践而发展。
早期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本上还是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寻求要素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将衰退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层面。
但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产业转移的部门不仅仅停留在衰退型产业上面,同时也正在慢慢向扩张型产业拓展。
此时,对于产业转移的定义的描述也就更加全面。
陈建军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
[1]顾朝林认为产业转移既是对生产要素的空间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不同产业部门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2]魏后凯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也是企业的再区位和区位调整的过程。
[3]还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组合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的结果,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产业布局的改变而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当然在学术界,普遍被接受的是,产业转移就是产业的空间转移或空间迁移现象。
(二)全球产业转移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呈现出由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一般技术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变化的趋势。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制造业的发展历程1. 早期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
早期的制造业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生产,例如石器制造、陶器制作和纺织品生产等。
这些手工制造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工业革命时期的制造业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机械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蒸汽机的发明和机械化生产的引入对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制造业开始从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
3. 现代制造业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电力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代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电力的引入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使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兴起,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
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4.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制造业能够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制造。
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5.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物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
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也对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跨国公司和供应链的建立使得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也为制造业的合作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6. 制造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制造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制造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和价值链。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面临的共性难题。
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过程,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同时又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也是发达国家过剩产能五次消化的过程。
第一次产业转移(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
输出地是英国,输入地是欧洲大陆和美国。
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从英国向美国的第一次变迁,催生了新兴的工业帝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年代)。
产业输出地是美国,输入地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
此次国际产业转移对次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巨大,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产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次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基本上把资本缺乏、科技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产业转移进程之外,其结果是把全球分割为两类不同的生产体系:一面是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的全球生产链,一面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体系。
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70年代),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输入国是亚洲“四小龙”。
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通过两次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国内产业得到了两轮“废旧建新”的重构。
亚洲“四小龙”一方面积极承接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将自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
与此同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到东盟,由此形成了产业的梯次转移结构。
第四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90年代)。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美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输入国是发展中国家。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DOC)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潘悦2012-10-11 11:18:12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6年4期作者简介:潘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全球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分析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特征与走势,探讨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文章认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经济格局的诸多变动都缘于国际产业转移。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产业全球化战后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在确立了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领先地位后,率先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把纺织业等传统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向正处于经济恢复期的日本等国家转移。
日本由于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轻纺工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
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美、德、日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大量向外转移。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轻纺工业,其工业化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启动了真正意义上“外围”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两次石油危机及其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将“重、厚、长、大”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业以及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外转移。
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积极承接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摘要:国际产业转移,直接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变化,影响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对当今国际产业转移实例的汽车业展开分析,进而对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求揭示出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的一些现状和对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比较优势;变化趋势;相应对策和现状一、国际产业转移实例——汽车自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发明至今,国际汽车产业已出现了四次转移:第一次是1915年左右从欧洲转到美国;第二次是1970年左右从美国转到欧洲;第三次是1985年左右从欧洲转到日本;第四次是从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国家,时间从21世纪初开始。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显然是世界各国争抢的“肥肉”,而我国也具有成为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的条件:第一,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经济开始进入第五次经济长波的起始时期,至少在2020年以前,我国GDP将会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这为汽车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第二,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庞大,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价格的下降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中国的汽车市场潜在的市场容量,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这是我国汽车2006年与2007年年度产销对比,2007年是中国汽车业丰收的一年,虽然与06年相比发展有所放缓,但是产销增长率仍超过21%。
继06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以来,07年这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07年我国产销双双突破870万辆,产量和销量分别为888万辆和879万辆,与去年相比产销分别增长22.02%和21.84%,大大高于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市场增长率。
与06年相比,汽车产率都有所放缓,其中产量减少了5.3个百分点,销量减少了3.3个百分点。
尽管因为今年汽车降价损失了近40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但整体经济效益依旧不错,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这是2007年月度产量及环比增长情况,2007年的月度产量趋势与月度销量趋势基本一致,销量出现三个高峰,分别在3月、9月和11月,各月环比增长波动较大。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制造业的发展历程1. 制造业的起源制造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制造活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器制作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探索和应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逐渐发展出了更复杂的制造技术。
2. 工业革命与现代制造业工业革命是制造业发展的里程碑,它从18世纪末开始于英国,并逐渐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以机器化生产为基础,使用蒸汽动力和流水线生产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一时期的制造业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纺织机械、轧钢机和蒸汽机等。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由传统的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生产,为现代制造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制造业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3.1 大规模生产与自动化20世纪初期,大规模生产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模式之一。
大规模生产基于流水线生产方法,使得产品的生产速度和数量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制造过程更高效和精确。
3.2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技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的新趋势。
智能制造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将制造过程与信息流程紧密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主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
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发展要求制造业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制造注重利用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 未来制造业的趋势未来,制造业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4.1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将会继续深化和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变革。
工业互联网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信息共享,提高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智能化。
导航一 世界制造业发展历程
导航一世界制造业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阶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的发展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通过手工劳动制造各种产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制造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最初的制造业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导,产品的制造过程非常简单和原始。
人们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技术进行制造,例如使用木材和石头制造各种工具和器具。
这个阶段的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劳动,产量较低且不稳定。
2.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世界制造业的格局。
在这个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机械制造得以大规模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制造业以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为特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铁路和蒸汽船的普及,以及电报的发明,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的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制造业发展标志着制造业从传统的手工业向大规模工业化的转变。
3. 二战后的快速发展二战后,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战争的需要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
新的技术和材料的引入使得制造过程更加精细和高效。
例如,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成为可能。
与此,全球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制造业的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全球供应链的建立,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制造业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制造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也促进了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和创新。
4. 当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深,当代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些趋势:4.1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当代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引入、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制造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智能制造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
4.2 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指在制造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
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世界贸易的1/5到1/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
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
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完整版)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
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在升级工业2.0 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 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
从70 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21 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
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
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
制造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制造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一、野蛮制造如图1所示,世界制造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野蛮制造、标准化制造、精益制造、智能制造。
每个阶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托于一项管理方式。
图1 生产制造的四大趋势从无到有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制造都是从野蛮制造开始的。
野蛮制造依托的管理方式是经验管理。
经验管理如同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徒弟吸收知识多少完全依靠自身模仿能力的强弱,再加上师父在教徒弟时还喜欢留一手,让经验传承非常不完整。
经验管理建立在人为基础上,是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如果任其发展,企业很难有大的作为。
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要将野蛮制造向标准化制造和精益制造的方向发展。
二、标准化制造1.标准化制造必做的四项工作标准化制造依托的管理方式是规范化管理(模式化管理),也被称为克隆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模式。
在规范化管理模式中,制造业的规范管理有四项工作要做:员工职业化中国企业员工的总体现状是素质偏低,喜欢我行我素。
这样的员工是没有作为的,企业想要发展,必须打造职业化的员工。
工作标准化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做到最后所使用的时间、做出产品的质量都应该是一样的。
流程再造流程在企业中,再造流程需要精简部门和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因为流程太长会导致信息传达受阻。
比如,正常流程下做一个产品需要4天,客户要求在1天之内完成,就需要企业再造流程来适应客户的需要,如四个部门压缩成一个机构。
组织重组组织重组是规范化管理必须做的事情,也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2.充分发挥模式的力量一家企业做到员工职业化、工作标准化、再造流程、组织重组以后,要想扩大规模,就需要收购其他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制造必不可少。
在进行收购之前,企业要创立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在收购的同时做到统一。
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总部都在美国,但能在全世界的连锁店保持着同样的品位和服务,依靠的就是模式的力量。
标准化制造的企业只能保本经营,制造业的目标是赚钱,所以要进行精益制造。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18 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20 世纪初期— 60 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
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在升级工业 2.0 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 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 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
从 70 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21 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
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
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发展,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伴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国内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回流,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正在大规模进行。
相对于前三次产业转移,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全面探讨了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对策,从而更好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一、引言(一)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概念伴随着产业转移的实践而发展。
早期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本上还是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寻求要素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将衰退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层面。
但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产业转移的部门不仅仅停留在衰退型产业上面,同时也正在慢慢向扩张型产业拓展。
此时,对于产业转移的定义的描述也就更加全面。
陈建军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
[1]顾朝林认为产业转移既是对生产要素的空间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不同产业部门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2]魏后凯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也是企业的再区位和区位调整的过程。
[3]还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组合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的结果,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产业布局的改变而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当然在学术界,普遍被接受的是,产业转移就是产业的空间转移或空间迁移现象。
(二)全球产业转移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呈现出由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一般技术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变化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30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专业机构及各路经济学家和媒体,更多的是从“成本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全球制造业转移,现今技术创新在全球制造业迁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下,我们以智能制造的几个技术强国的发展为例子来一窥他们的发展之路。
美国:以制造业流程的创新来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美国的制造业崛起之路也是十分曲折和漫长,而最终它能站上世界之巅,主要得益于在制造端和产品端的全面创新。
伟大发明与伟大企业塑造了美国制造业的工业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大范围推广、大批量生产,使得大量工程师聚集在一起搞技术研发,极大推动了科技创新。
日本、德国:以协作体系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二战后,德日两国没有被动接受低端制造业的转移,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发展汽车、机械、电子等高价值出口产业,更重要的是国家工业协作体系在中间发挥了大作用。
除此之外,德日两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小企业群,产业结构越来越精细,企业几十年磨一个产品,不追求“大”、“全”,追求“第一”,“唯一”。
在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拥有极高的竞争力。
韩国:以产业链整合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在制造业产能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台湾和韩国扮演着重要角色,台湾是精于代工,韩国则强于产业链整合。
台湾的半导体制造水平是世界级的,模具、工艺的创新推动高端制造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韩国基于“全产业链”模式,在各个零部件环节全方位投资,不仅拥有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技术积累和创新突破。
中国:以体系实力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目前,广为人知的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以及硬件制造相关的海尔、联想、华为、中兴、小米、富士康等厂商和品牌逐渐成熟,中国制造业已然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能为海外品牌代工也能推出自有产品的庞大体系。
但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整体上仍比较低,但体系优势已经形成。
中国将要迎接的挑战近十年来,全球的要素价格都不同程度出现上涨,习惯性地将拉丁美洲、东欧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看做低成本地区,而将美国、西欧和日本看作高成本地区的观点已经过时,中国的制造业面领着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甚至有观点认为美国已不太关注来自中国的竞争,认为中国不可能凭新一代制造业取胜,而且逐渐形成关于“为何中国无法拥有下一代制造业”的完整论述。
随着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国已无优势可言,跨国公司正想方设法将其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迁回美国和欧洲。
真的会这样吗?中国已经启动“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计划,旨在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譬如机器人、3D打印和工业互联网等,实现高效可靠的智能制造。
同时,中国又启动另一项国家计划——“互联网+”,寻求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等来迎接挑战。
不论从全球还是国家政策出发,发展企业智能制造依然成为必然的要求和趋势。
华源创世Smart-Plant工业智能服务云平台致力于面向制造业企业提供全球垂直营销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服务,远程运维支持。
平台设工厂远程运维、订单数字制造、项目协同管理、工业智能服务、产业地图、工业大数据6大功能模块,现有企业VR实景展示解决方案、数字化车间解决方案、智能装备远程运维解决方案、能源管控系统解决方案、工厂远程运维解决方案、商业智能云平台建设解决方案6大热门解决方案,全面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2017年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考前押题试卷(2)-岩土工程师考试-考试吧考试吧整理“2017年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考前押题试卷(2)”,助您备考成功,更多最新备考资料、试题尽在考试吧岩土工程师频道。
1、同一承台下n 3根非端承桩,当单桩与基桩受荷相等时( )?A.基桩的沉降量小于单桩的沉降量;B.当桩距Sa 6D时,基桩的沉降量=单桩的沉降量;C.当根据Sa=(3-4)D时,基桩的沉降量=单桩的沉降量;D.基桩桩端的土中应力单桩桩端的土中应力;答案:B2、某带桩筏基按复合桩基设计时应考虑( )?A.尽量选择较小桩距以增加桩数;B.地基上部土层较好而下部土层可压缩;C.尽量减小桩长;D.采取措施减小桩顶荷载和桩端的变形;答案:B3、对于复合桩基( )?A. 减小外区与内区面积比(ACe/ACI),有利提高其竖向承载力;B.承台内区土的反力比外区土的反力大;C.加大外区与内区面积比有利于提高其竖向承载力;D.承台内区土的反力与外区土的反力为均匀分布;答案:C4、对于的n 3的一级复合桩基,确定其基桩竖向承载设计值应采用( )公式?A. R=ηspQuk/rsp +ηCQCk/rC ;B. R=ηsQsk/rs+ηpQpk/rp+ηCQCk/rC;C. R= Quk/rs + Qpk/rp ;D. R=Quk/rw;答案:A5、对于一般的摩擦型群桩( )?A.打入疏松砂土中的预制桩,边桩摩阻力增加;B.若承台的刚度较大,以边桩受力最大;C.打入疏松砂土中的预制桩,以中间桩受力最小;D.由于承台刚度和地基土性质的共同影响,各桩顶荷载分布可按均匀受力考虑;答案:D6、振动沉管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在( )土层不适用?A.碎石土;B.淤泥质土;;C.一般粉性土;D.杂填土;答案:A7、在( )土层中不宜采用钢筋砼预制桩静压工艺?A.粉土;B.自重湿陷性黄土;C.有砾石夹层;D. 有砂夹层;答案:C8、桩长在11-25m的预制钢筋砼桩起吊和堆放支点的位置根据( )确定?A.施工方便;B.桩的正负弯距相等;C.反力相等;D.桩的配筋数量;答案:B9、对于单桩承载力设计值较大的砼预制桩不宜采用( )接头方法?A.角钢帮焊;B.钢板对焊;C.法兰盘接头;D.硫磺胶泥锚固;答案:D10、某桩基工程采用锤击沉入砼预制桩。
按设计桩端持力层为密实砂土,打桩时停止应以( )控制?A. 桩的贯入度;B. 桩端设计标高;C.以控制桩的贯入度为主,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辅;D. 以控制桩的贯入度为辅,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答案:D11、观测竖直直角时,要求使竖盘水准管气泡居中,其目的是()。
(A)整平仪器(B)使竖直度盘竖直(C)使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D)使竖盘读数指标处于正确位置标准答案:d12、在水平角观测中,应尽量瞄准目标底部的目的是()。
(A)消除视准轴误差(B)减小目标偏心差(C)减小视差(D)减小照准部偏心差标准答案:b13、经纬仪视准轴误差是指()。
(A)照准部水准管轴不垂直于竖轴的误差(B)十字丝竖丝不垂直于横轴的误差(C)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误差(D)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的误差标准答案:d14、DJ6光学经纬仪水平度盘刻度是按顺时针方向标记,因此计算水平角时,总是以右边方向读数减去左边方向读数。
如果计算出的水平角为负值,应加上()。
(A)90??(B)180??(C)270??(D)360??标准答案:d15、经纬仪的使用包括()。
(A)对中、整平、瞄准、读数(B)整平、瞄准、读数(C)对中、瞄准、读数(D)对中、整平、读数标准答案:a16、常用的水平角观测方法有()两种。
(A)导线法和中丝法(B)交会法和方向观测法(C)导线法和测回法(D)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标准答案:d17、在测站A安置经纬仪,已知HA=63.78m,仪器高i=1.54m,在B点立尺进行视距测量,上、中、下三丝读数分别为1.234、2.000、2.765,竖直角=-7??30’,则AB水平距离和B 点高程分别为()。
(A)150.49m,43.51m(B)150.49m,-20.27m(C)150.49m,83.13m考试用书(D)151.79m,43.34m标准答案:a18、光电测距的野外观测值需要经过()方能得到正确的水平距离。
(A)仪器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和闭合差改正(B)乘常数改正、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C)加常数改正、气压改正和闭合差改正(D)仪器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和倾斜改正标准答案:d19、对于电子全站仪,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全站仪仅能测角度(B)电子全站仪仅能测距离(C)电子全站仪可同时测角度和距离(D)用电子全站仪无法测出高差标准答案:c20、按材料宏观特征的不同,()具有纤维结构。
A.玻璃钢B.加气混凝土砌块C.沥青混凝土D.不锈钢标准答案:a21、产生负摩阻力的条件是( )?A.桩周土体相对于桩身有向下位移时;B.桩周土体相对于桩身有向上位移时;C.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与基桩沉降相等;D.桩穿越较厚的松散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层时; 答案:A22、柱下桩基承台由于配筋不足将发生( )破坏?A.弯曲破坏;B.冲切破坏;C.剪切破坏;D.局部压坏;答案:A23、桩基承台发生冲切破坏的原因是( )?A.配筋量不足;B.承台的总高度不足;C. 承台的有效高度不足;D.承台平面尺寸过大;答案:C24、一般框架结构桩基沉降变形由( )控制?A.桩基总沉降量;B.相邻桩基的沉降差;C.局部倾斜;D.倾斜;答案:B25、局部倾斜是指( )?A.墙下条形承台沿纵向某一长度范围内桩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之比;B.桩基础的最大总沉降量;C.建筑物桩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之比;D.桩基任意两点的沉降差;答案:A26、框架结构相邻柱基的沉降差容许值为( )?A.0.002 l0 ;B.0.002 ;C.0.005 l ;D.120mm;答案:A27、对桩与承台的连接要求( )?A.砼桩的桩顶主筋不需伸入承台内;B.砼桩的桩顶主筋应伸入承台内其锚固长度宜C.砼桩的桩顶主筋应伸入承台内其锚固长度宜≥30D;D.砼桩的桩顶主筋应伸入承台内其锚固长度宜≥40D;答案:C28、一般情况下,承台的埋深D应( )?A.≥600mm ;B.500mm 1000MM p ;C. 600mm ;D.不作要求;答案:A29、柱对承台的冲切计算中,规范对冲跨比λ=a0/h0计算的规定不正确的是( )?A.λ=0.2-1.0 ;B.a0 h0取a0=h0;C.a0 0.2h0时,取a0=0.2h0 ;D.a0≠(0.2-1.0)h0;答案:D30、对于同一承台下的非端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A.当n≤3时,R基桩B.当n≤3时,R基桩=R单桩;C.当n 3时,R基桩D. 当n 3时,R基桩p答案:B相关推荐2017年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2017年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冲刺试题及答案汇总2017年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汇总精品VIP套餐:教材精讲班+备考指导+专业基础经典习题班+真题解析班+模考点题班+考前学习提醒+讲义、课件免费下载学习+手机/IPAD随时离线听课+考试不过终身免费重学!全科=3930元/套【立即报名】查看协议>>VIP套餐:教材精讲班+备考指导+专业基础经典习题班+模考点题班+考前学习提醒+讲义、课件免费下载学习+手机/IPAD随时离线听课+考试不过,2020年免费重学!全科=2930元/套,公共基础=1830元/科,专业基础=2030元/科【立即报名】查看协议>>超值自学套餐:教材精讲班+备考指导+讲义、课件免费下载学习+手机/IPAD随时离线听课;全科=1680元/套【立即报名】VIP班:教材精讲+真题解析+全真模考+课后作业+学习记录+答疑服务+机考系统+专职助教+微信跟踪+签署培训协议;考试不过,2020年可免费重学!全科=2930元/套,单科=1530元/科【立即报名】精品班: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课后作业+学习记录+答疑服务+机考系统;全科=1230元/套,单科=930元/科【立即报名】详情咨询:4000-888-566关注官方微信·考试资讯·学习资料·考点预测·优惠活动公众账号:考试吧扫描二维码关注含(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精讲班+模考试题班+独家历年真题解析+学习实用工具+助学大礼包+考前直播密训,赠送:考试不过终身免费学习+名师在线答疑+考试时间提醒服务全科(不含教材)=2430元/套单科(数理化\力学)=580元/科单科(电气\法律)=500元/科单科(专业基础)=680元/科考试不过,终身免费重学参加2015年电气工程师考试的所有零基础和全面学习的学员马上报名学员:刘璐(辽宁)感谢考试吧网校,3个月的学习,我竟然考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