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拥有灿烂文化底蕴的强国,其文化和宗教信仰对民间生活和社会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文化主要源自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而印度则深受印度教、佛教、锡克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影响。

那么,印度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呢?一、宗教的历史渊源有别印度教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古代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的哈拉帕文明。

而佛教则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印度。

锡克教则起源于17世纪的北印度。

相比之下,中国的宗教信仰时间较短。

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在汉朝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成为国家主义的一部分。

二、教义的区别及其影响1. 印度教崇拜的众神很多,而中国的儒道思想则更强调对唯一的上帝、天地之道及阴阳五行的崇拜和敬畏。

2. 佛教在印度教中出现并发扬光大,而在中国中则成了一支独立的宗教,强调的也是对生命的珍惜及慈悲为怀。

3. 锡克教与印度教有些不同,强调人的平等,主张人类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对上帝的不敬。

三、敬神仪式上的差异印度人对于宗教信仰有很深入和天然的认识和体验。

他们在寻求某些东西时,经常会去神庙和教堂上拜神、做礼拜和向神祷告。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也有类似的精神实践。

但是,在敬神仪式上,中国更强调仪式感和规矩性。

除了为了求取某个东西时拜神,中国人做祭祀还有许多规矩。

例如,春节和中秋节时会做全家人集体祭的一些仪式,有着固定的程序和讲究。

四、修行观念和方法的区别印度教里一些信奉吠陀哲学的派别会崇尚瑜伽和冥想,他们认为通过静心冥想,人们可以达到超越心智的良好效果。

佛教的修行方法则强调人们要培养正念和慈悲为怀。

而中国的道教则是更强调在人与天地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修行获得长生不死的功效。

儒家的修行则都引领着人们去更好地发扬君父之道,推崇孝道和社交之道。

五、对待生活的态度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中国佛教徒,都主张向内心求解、保持平和与慈悲之心。

中国的道教则常被解读为对现世生活和人间世事的渴望和追求。

古代印度的历史宗教

古代印度的历史宗教

古代印度的历史宗教古代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历史上留下了众多重要的宗教传统。

这些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佛教、印度教和锡克教为例,探讨古代印度的历史宗教。

一、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是由悉达多·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一种宗教。

佛教强调人的苦难和解脱,主张通过戒律、冥想和智慧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尽管佛教在古代印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它仍然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对于古代印度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中强调平等和慈悲,改变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歧视观念。

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古代印度的文化遗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雄伟壮观的塔婆和佛教石窟。

二、印度教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宗教,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约1500年。

印度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多位神明,其中最重要的主神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印度教强调人与神的关系,强调个人冥想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印度教对古代印度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度教教义强调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这种制度使得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稳定,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此外,印度教还塑造了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例如寺庙和宫殿,充满了宏伟和细腻的装饰。

三、锡克教锡克教起源于公元15世纪的印度旁遮普地区,由古鲁·纳纳克所创立。

锡克教强调单一神明和个人与神的直接联系。

它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正义,鼓励义务救济和慈善事业。

锡克教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和宗教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锡克教对种姓制度和巴拉·斯里·克里希纳的教义提出了质疑,促进了社会的改革和自由思想的传播。

锡克教的建筑和艺术以其简洁和实用而著称,如金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结论古代印度的历史宗教对印度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印度教和锡克教都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们塑造了印度的价值观和实践,为印度人民的生活和信仰提供了指导。

历史教案: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教案: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教案: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宗教的定义和意义宗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信仰和经验的总称。

它通常包括对神、魂魄、灵力等超自然实体的崇拜,以及对人类人生意义、世界起源和未来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宗教不仅在历史中发挥着巨大影响,也成为塑造个体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

二、原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 原始部落宗教原始部落宗教起源于人类进化早期,这类宗教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感恩。

狩猎采集时代的人们相信自然元素具有神性,并通过祭祀仪式来维护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

2. 萨满主义萨满主义是一种重视灵界及其联系方法的原始信仰形态,通过巫师(即萨满)扮演中介角色与神灵进行沟通。

他们相信万物都有灵魂,进行神秘仪式和巫术。

3. 开化宗教的出现随着社会发展,原始宗教逐渐演变为开化宗教。

这些宗教包括古代埃及的拉与阿蒙神、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神话等。

其共同特点是多神信仰,尊崇强大至上的神灵,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三、亚洲主要宗教:佛教和印度教1. 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夫子),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与解脱之道,主张摈弃贪欲、瞋恨和无明,通过修行达到涅槃境界。

2. 印度教印度教源于原始雅利安人和当地原住民部落信仰的融合。

印度教广泛崇拜众多的神灵,并相信生命轮回和因果报应。

印度教具有世世代传的种姓制度,强调人与神的交流与奉献。

四、西方主要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1. 基督教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犹太教内,创始人是耶稣基督(耶稣)。

基督教信仰有三位一体的上帝、信奉圣经,并注重个体对上帝的直接联系与信仰转化。

2.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强调将自己完全投入到真主(阿拉)的崇拜中,信仰“只有真主可崇拜”。

其核心是五功之一——行礼、断食、清偿天诫金、火牲以及朝觐活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考研哲学复习资料印度哲学流派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考研哲学复习资料印度哲学流派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考研哲学复习资料印度哲学流派简介在考研哲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的哲学流派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印度哲学流派,这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考研的学生们来说将会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复习资料。

一、婆罗门学派(Brahmanism)婆罗门学派是印度哲学的最早一支流派,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此学派的核心思想是婆罗门的神学观点,强调宇宙和个人灵魂与神之间的联系。

他们相信通过严格遵守婆罗门的教义和仪式,个人可以获得解脱和永恒的幸福。

二、耆那教(Jainism)耆那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由絷尊者所创。

耆那教强调非暴力和无私的行为原则,追求灵魂的纯净和解脱。

他们认为,通过控制欲望和物质的追求,个人可以达到解脱和完全的幸福。

三、佛教(Buddhism)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佛教以“四圣谛”和“八正道”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们可以通过舍弃欲望和追求无我来达到解脱和超越苦难。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中道观念、因果轮回、无常和无我等。

四、尼亚亚哲学(Nyaya)尼亚亚哲学源于公元前6世纪,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逻辑和辩证的方法来获取知识。

他们强调通过正确的推理和辨证思考,可以达到真理和解脱。

尼亚亚哲学对语言和逻辑的思考在印度哲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五、瑜伽学派(Yoga)瑜伽学派强调个体的身体和心灵的统一,并通过冥想和修行来达到解脱。

他们相信通过控制身体和呼吸,个人可以平静心灵,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六、梵我林学派(Vedanta)梵我林学派以梵我林经典为基础,强调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的统一。

他们认为,所有现象都是梵我林的表现,通过认识和体验内在的梵我林,个人可以实现解脱和永恒的幸福。

七、锡克教(Sikhism)锡克教起源于15世纪的印度北部,是一种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元素的宗教。

锡克教强调个体和上帝的连接,通过虔诚、劳动和慈善,个人可以达到精神解放。

总结:以上是对印度哲学流派的简要介绍,它们在印度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八年级历史上册印度古代的宗教与文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印度古代的宗教与文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印度古代的宗教与文化八年级历史上册:印度古代的宗教与文化印度,这个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国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八年级的历史上册中,我们将探索印度古代的宗教与文化,了解印度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文学和建筑三个方面展开,带领读者领略印度的璀璨文明。

一、宗教:多元融合的信仰体系印度古代的宗教包罗万象,其中最重要的有佛教、印度教和锡克教。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为释迦牟尼,影响广泛。

它强调人们通过禅定与慈悲来解脱苦难,并倡导社会平等与和谐。

佛教的影响逐渐推动了印度教的发展,使其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包含众多神祇和传统,其中最著名的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印度教强调轮回转世和业报因果,追求摆脱轮回苦难的解脱。

此外,印度教还鼓励信仰者通过冥想和修行来达到灵性境界。

锡克教是印度最年轻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15世纪。

锡克教的创始人古鲁·纳纳克强调信仰的单一和平等,提倡人们追求宗教自由和公正。

锡克教的教义受到众多信徒的尊崇,锡克教寺庙也是印度重要的宗教场所。

二、文学:古代智慧的结晶印度古代以其富饶的文学作品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记录了印度古代的历史、宗教和哲学。

它通过讲述英雄的故事,传递了智慧和道德价值观。

《罗摩衍那》则是描绘了神话人物罗摩的传奇故事。

这部史诗以其优美的诗歌和深刻的哲理而著名,被视为印度文化的瑰宝。

除了史诗之外,印度古代的文学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如诗歌、寓言和哲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诗人之一是卡尔帕纳,他的作品以其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而深受人们喜爱。

三、建筑:精美与宏伟并存印度古代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宗教和文化的结合,充满了精美和宏伟之美。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泰姬陵,也是世界遗产之一。

泰姬陵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供奉着莫卧儿皇帝沙贾汗的妻子。

此外,卡拉利亚寺庙也是印度建筑中的瑰宝之一。

锡克教的名词解释

锡克教的名词解释

锡克教的名词解释锡克教是一种世界上主要由锡克族信仰的宗教,发源于印度的旁遮普邦。

锡克教创始人古鲁·纳纳克(Guru Nanak)于15世纪创立并发展起来。

锡克教的信仰体系以纳纳克古鲁及其后继者为中心,强调唯一神和对人类平等的信条。

在锡克教的文化和实践中,有很多特定的名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1. 古鲁(Guru)在锡克教中,古鲁一词代表教派的创始人和精神导师,是对锡克教信徒最崇高的尊重和崇拜的对象。

锡克教最早的古鲁是纳纳克,古鲁一词在锡克教传统中一直延续到了第十代古鲁。

每一位古鲁都被视作上一个古鲁的延续和精神传承。

2. 智库(Gurdwara)智库是锡克教的宗教场所,是锡克教徒进行礼拜和学习的地方。

智库通常由一个具有特定建筑风格的建筑物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庙(Harmandir Sahib),也被称为“黄金寺庙”。

智库内设有一个大厅,称为“迪万(Diwan)”,用于祈祷、演讲和宗教仪式。

智库向所有人开放,无论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何,这体现了锡克教的信条中的平等原则。

3. 锡克(Sikh)锡克一词来自梵文中的“śiṣya”,意为“学生”或“弟子”。

在锡克教中,锡克用来指代信仰锡克教并遵循其教义和实践的人。

锡克教徒通常以刮去头发和戴上头巾的特别装束而被人们认出。

同时,锡克教强调对他人的帮助和服务,锡克教徒常参与公益事业,并以他们知名的热心、善意和勇气而闻名。

4. 卡拉(Kara)卡拉是锡克教徒佩戴在手腕上的一种青铜手镯。

卡拉象征着锡克教信徒对神圣和道义的忠诚,并作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

卡拉是圆形的,不具有起点和终点,以此象征上帝的无穷无尽。

5. 克什(Kesh)克什指的是锡克教徒留下自然生长的头发和胡须。

在锡克教中,克什被视为与上帝创造人类形象的方式一致,并被视为一种虔诚的表达和敬意的体现。

克什的维护需要耐心和坚持,是锡克教徒对自然之美的一种尊重。

6. 兰加尔(Langar)兰加尔是在智库内提供的免费食物供应,这是锡克教中一个重要的传统。

古代印度知识点总结

古代印度知识点总结

古代印度知识点总结一、宗教1. 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印度教的信仰体系非常广泛,包括各种各样的神祇和教义。

其中,梵天是印度教最主要的神祇,他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此外,印度教还信仰众多其他神祇,这些神祇代表了不同的力量和属性。

印度教的教义也非常复杂,包括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四贵人道等等。

印度教的传统文化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佛教佛教是古代印度的另一重要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始于释迦牟尼的教导,他在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悉达多园(今尼泊尔境内的卢木荼姆芭瓦)出生,并成为佛陀(觉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缘起说等等。

佛教强调人们要放下欲望、克制自我,以解脱生死轮回。

佛教在古代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锡克教锡克教是古代印度的另一重要宗教,始于公元16世纪的旁遮普地区。

锡克教是一种独特的宗教形式,它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义和仪式。

锡克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信仰同一神、尊崇古兰德·辛格和古鲁·那纳克等。

锡克教注重人道主义和平等思想,强调良善行为和对他人的关爱。

锡克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印度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哲学1. 在古代印度,哲学发展非常繁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印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耆那教、佛教、吠舍祇、毗憧等哲学流派代表了古代印度哲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2. 古代印度的哲学家们对宇宙、人生、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学说。

比如,婆罗门教主张诸神都是至上,资源主义,佛教则主张正如佛教八正道所述,不唯一来而有解脱。

原始的印度教则大致上独特的诠释宇宙是由神创而使这对每个人类都是贵重的。

八大宗教信仰总结一览表

八大宗教信仰总结一览表

八大宗教信仰总结一览表
1. 教(Christianity)
- 起源:公元1世纪,以为中心的宗教。

- 主要派别:天主教、、。

- 核心:相信是救世主,相信是神的启示。

2. (Islam)
- 起源: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信奉一个唯一的,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

3. (Buddhism)
- 起源:公元6世纪前后,佛陀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追求解脱,相信转世轮回,重视慈悲、智慧和内心平静。

4. (Hinduism)
- 起源: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的一系列宗教和哲学传统。

- 核心:多神教,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5. 锡克教(Sikhism)
- 起源:公元15世纪,北印度的宗教。

- 核心:信奉一个无形的真神,提倡、奉献和平与正义。

6. (Taoism)
- 起源:中国古代,老子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追求道的理念,注重自然和谐,提倡简朴和无为而治。

7. (Judaism)
- 起源: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犹太人的宗教。

- 核心:相信是唯一的神,认为犹太人是的选民。

8. (Shinto)
- 起源:古代日本,是日本的原始宗教。

- 核心:崇拜祖先和自然的神灵,注重道德和纪律。

以上是对八大宗教的简要总结一览表。

探讨古代印度的锡克教信仰

探讨古代印度的锡克教信仰

探讨古代印度的锡克教信仰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中锡克教信仰在印度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锡克教信仰起源于16世纪,由古代印度的锡克教创始人古鲁·纳纳克所创立。

这一宗教信仰对于印度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锡克教信仰强调平等和共享的原则。

根据锡克教的教义,所有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不论种姓、性别、宗教信仰或社会地位。

这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过去的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被广泛应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在宗教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锡克教信仰的出现为印度社会提供了更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念。

其次,锡克教信仰强调对上帝的崇拜和献身精神。

根据锡克教的信仰,人们应该通过信仰和奉献来与上帝建立联系。

在古代印度的宗教体系中,锡克教信仰的这种关注上帝的献身精神为印度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修行方式。

锡克教信徒被鼓励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慈善事业,并通过奉献来实现对上帝的崇拜。

此外,锡克教信仰还强调社区的凝聚和团结。

在古代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导致社会分裂,不同种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壁垒。

然而,锡克教信仰鼓励信徒们在教堂(Gurdwara)中共同参与礼拜仪式,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共同体的凝聚力。

这种社区的凝聚和团结对于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锡克教信仰还对古代印度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音乐方面,锡克教发展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圣歌(Shabad),它是锡克教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融合了印度音乐的元素,并在印度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在社会事务方面,锡克教信徒通过建立和管理公共福利机构(如锡克教水井和锡克教慈善机构)来提供教育、医疗和其他公益服务。

这为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和改善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然而,尽管锡克教信仰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其中最显著的挑战之一是种姓歧视的持续存在。

印度锡克教是什么样的宗教?

印度锡克教是什么样的宗教?

印度锡克教是什么样的宗教?锡克教是从印度教的自然学派中演变出来的宗教,其中也融合了大量穆斯林的哲学和神学思想。

锡克教主要在印度为人们所信仰。

锡克教分布在整个印度,但在旁遮普地区是首要的地区,特别集中。

锡克教图占该州人口的67%,这已经成为多数。

在16世纪初,创始人那纳克已经开始传教时,在洗澡的时候收到一个启示。

开始在旁遮普省一个小镇的家庭里面产生,经过100余年的积累最终锡克教是其散布于印度北部周围的旁遮普省的区域。

这个地区是莫卧儿帝国的心脏地区,锡克教便在阿克巴的宽容时代当茁壮成长。

1574是第四代宗师拉姆打在旁遮普省中心建设了金殿的原型,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开始了宗教之间的冲突,1606年代是第五代宗师阿琼受到到莫卧儿帝国的压迫被杀。

它因为这次压迫加紧了军事组织化,并且加强排除伊斯兰教和排除印度教色彩。

也因此制定了禁止吃清真食品的规定。

印度的清真寺锡克男人无需修剪的头发和胡子,有戴头巾的习惯。

印度男子中留着胡子和戴着头巾的,都是锡克教徒。

尽管印度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徒中头巾是不常见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头巾已经成为印度男性常见的标志性印象。

女性也都在长长的头发,因为锡克教禁止教徒剪的头发,男子的起名的时候一般辛格,含义是狮子。

要进入锡克教寺庙的信徒必须隐藏头发,戴上头巾脱鞋。

另外,多吃虔诚参拜的祭品,但这是习惯和同类给我欣赏神社坛在日本的那些产品。

此外,还有免费的餐饮称为供应给大家,这些餐饮是普通的印度菜,但是却与印度教徒不同种姓不得同食的制度截然相反的推崇平等主义。

锡克教的崇拜仪式需要从每个星期天的上午11时左右,到午餐结束后的下午一点左右为止。

印度寺庙和宫殿的柱子锡克教教徒大多数是富裕和受过教育的人群居多,而高学历者的比重尤其为重,当然也有不少印度锡克教出租车司机和其他轻体力劳动者。

这是因为在英国殖民时代的印度,锡克教徒获得了社会活动的资源并且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被任命为官员和军事人员等优秀人物。

【doc】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五K”和缠头巾

【doc】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五K”和缠头巾

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五K”和缠头巾《世界民族12005年第6期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士?,张占顺''五K"和缠头巾锡克教于15世纪末诞生于印度的旁遮普地区.锡克教中有l0位古鲁(Guru),①从第一位古鲁那纳克(Nanak),到第十位古鲁戈宾德-辛格(GobindSingh),锡克教才真正形成.②锡克教的独特文化和传统赋予了锡克教徒独特的身份特征:"五K"和缠头巾(Turban)."五I(''指蓄长发(Kesh),③加发梳(Kangha),戴铁手镯(Kara),佩短剑(Kirpan)和穿短裤(Kachha),因为这五个词都是以"K"开头,所以简称为"五K".一,"五K"和缠头巾的来历"锡克"意为"门徒",第一位古鲁那纳克(1499--1539年在位)被公认为锡克教的创始人.那纳克提出的教义载于由那纳克的门徒所编撰的《圣人的传记》(Janam—Sakhis)之中,④其核心在于对"纳姆"(Nam)⑤的信仰,即一切有关"阿卡尔?普拉克"(AkalPurakh)⑥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纳姆"得到解释."阿卡尔?普拉克"是无形的,但他所创造的奇迹到处可见:只要睁开眼睛,你就会看到他,无论是在你周围的世界里还是在你自己的世界里.每天冥想,沉思"阿卡尔?普拉克",把你的整个生命都转向他,逐渐地你将会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当精神达到完美,安静,祥和时,没有尽头的生死轮回将最终停止.那纳克的教义总是被误解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混合的产物.而对于那纳克来讲,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实践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如果人们在内心记着神的名字,那么①"Guru"中的"gu"意为黑暗,"131"意为驱除,所以占鲁是驱除黑暗的人.在锡克教中,占鲁有三种含义:(1)古鲁指神,是启迪人们思想的最神圣的导师;(2)古鲁指锡克教中的lO位师尊;(3)古鲁指锡克教的圣经《古鲁?格兰特?沙希》(GuruGranthSahib),锡克人称之为第十一位古鲁.永远活着的古鲁.参见HarbansSingh(ed.),TheEncyc却aediaofSikhism,vo1.I,PunjabiUniversity,Patiala,1992,P.196;W.OwenColeandPiaraSinghSambhi,APopularDi ctionaryofSikhism,CurzonPress,theRiverdaleCompany,1990,p.75.②参见[英]尼尼安-斯马特着,高师宁,金泽,朱明忠等译:《世界宗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8页.③"Kesh"是一个旁遮普语词,狭义上是指头发,广义上是指包括头发,胡须在内的身体上所有的毛发.锡克教徒是不能剃掉身体上的毛发的,头发,胡须也不例外.④参见w.H.Mcleod,"SikhsandtheTurban".inMohinderSingh(ed.).SikhFormsandSymbols.Man ohar,NewDelhi.2000,p.95.⑤在锡克教中,"纳姆"是一个卜分重要的术语,它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神的存在,个人默祷的目标,个人牛活必须遵循的标准,纯洁和解脱的基本方式.在古鲁的圣经中,"纳姆"被用来指神存在的整个大自然.神是无所不能的,因为万能,全能是"纳姆"的一部分;神是无所不知的,因为无限,全知足"纳姆"的一个特征,甚至神以时间和空『日j展现的这个世界也是"纳姆"的一个方面.参见HarbansSingh(ed.),TheEncycf.paediaofSikhism.vo1.1I.PunjabiUniversity,Patiala,1996.P.159.⑥"AkalPurakh"中的"Akal"意为非世俗的,"Purakh"意为人,所以"阿卡尔?普拉克"代表神.在锡克教中."阿卡尔?普拉克"与"哇呵古鲁"(Waheguru)和"萨蒂纳姆"(Satinam)一样被同等,广泛地使用.参见HarbansSingh(ed.),eEncyclopaediaofSikhism,vo1.I,P56.68他们的信仰和实践就是正确的;如果人们把信仰置于外在物品之上,比如庙宇,清真寺,神像,朝圣和经文,那么他们的信仰和实践就是错误的.那纳克创立的锡克教超越了印度的传统宗教,但是在前几位古鲁时代,锡克教并没有明显地与其他宗教区别开来.①那纳克去世之前任命安格德(Angad,1539--1552年在位)为他的继承者,即第二位古鲁.安格德把古鲁的位置又传给了阿马尔达斯(Amardas,1552—1574年在位),阿马尔达斯之后由他的女婿拉姆达斯(Ramdas,1574一l581年在位)继任,拉姆达斯以编撰圣歌和建造阿姆利则锡克教圣庙而闻名.拉姆达斯之后是他的儿子阿尔琼(Arjan,1581--1606年在位),古鲁阿尔琼由于编撰《古鲁?格兰特?沙希卜》惹怒了莫卧儿王朝,成为第一位殉教的古鲁.这个事件促使继任的古鲁,阿尔琼的儿子哈尔?戈宾德(HarGobind,1606—1644年在位)拿起武器同穆斯林进行斗争.后来的两位古鲁哈尔?拉伊(HatRai,1644—1661年在位)和哈尔?克(HarKfishan,1661—1664年在位)时期,局势相对平静.但是第九位古鲁特格-巴哈杜尔(TeghBahadur,1664—1675年在位)又成为了受莫卧儿王朝迫害的第二位殉教者.所有10位古鲁生活的时期,都处于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之下.第十位古鲁戈宾德?辛格(1675—1708年在位)开创了"卡尔萨"(Khalsa)②体制.1699年3月29Lt"拜萨克节"(Baisakhi)③这一天,戈宾德?辛格传唤所有的锡克教徒来到阿南德普尔(Anandpur).他拔出宝剑,要求从聚集的教徒中走出5位甘愿为古鲁牺牲的人.一位教徒先走了出来,戈宾德?辛格把他带进一个帐篷,一会儿的工夫便拿着血淋淋的宝剑出来要求第二位甘愿为古鲁献身的人走出来.其实戈宾德?辛格并没有杀害那位教徒,而是用宰杀山羊的血染红了宝剑.他利用这种方式连续挑选出5位教徒,并宣布他们为"邦之帕亚勒"(PanjPiyare),即5位"敬爱的人".他当场为这5位"敬爱的人"进行洗礼,先把洁净的水倒入铁盆中,然后放人糖,一边吟诵圣歌,一边用宝剑搅拌盆中的糖水.这5位"敬爱的人"来自不同的印度教种姓,他让他们每人喝一碗从盆里舀出的糖水,就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印度教种姓,而加入了无种姓制度的"卡尔萨"大家庭.④同时戈宾德-辛格向聚集的人群宣布:"我们要抛弃印度教的种姓歧视,锡克教的兄弟们应当平等友爱,不允许一些人高于另一些人.从今以后,我们不再崇信印度教的神和经典,不再朝拜恒河和印度教的其他圣地.今天让不同种接受我的洗礼,同饮一盆水,从此结为兄弟O"⑤戈宾德?辛格要求消除印度教种姓的名字,统一规定锡克教徒男性以"辛格"(Singh,意为"狮子")作为自己的姓氏,女性均以"考儿"(Kaur,意为"公主")作为姓氏.他还规定每位加入"卡尔萨"的锡克教徒必须蓄发,加发梳,戴铁手镯,佩短剑和穿短裤.缠头巾在中东和南亚地区十分普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闪米特人(Semitic)时期.头巾是一种圣洁的标志,头巾的大小,质地和样式可以直接表明缠头巾人的地位高低.在印度,当一些群体已经放弃缠头巾的习惯时,对锡克教徒来说,缠头巾却有了宗教性的意义.锡克教古鲁①参见w.H.Mcleod,"SikhsandtheTurban",inMohinderSingh(ed.),SikhFormsandSfmbols,P.96.②"Khalsa"来源于阿拉伯语"khalis"和波斯语"khalisah",在锡克教中,它是受过洗礼的锡克教徒的总称."Khalsa"也可称为卡尔萨组织,卡尔萨团体,卡尔萨社团等.参见HarbansSingh(ed.),TheEncyclopaediaofSikhism,vo1.II,P.473.③"拜萨克节"是印度的4月节.在印度一年分春,夏,雨,凉,秋,冬六季.印历4月正值春末夏初,是小麦,豌豆等农作物成熟待收的季节,因此"拜萨克节"实际上是丰收节.参见刘国楠,王树英编着:《印度各邦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05页.④参见KhushwantSingh,AH/storyoftheSikhs,vo1.I:1469—1839,OxfordUniversityPress,1963.P.83.⑤朱明忠:《独具特色的锡克教民俗》,载《当代亚太》,1994年第5期,第67页.69都缠头巾,他们的信徒自然也要缠头巾.古鲁阿尔琼曾描述过:"一位真正的古鲁信徒,应该缠上头巾,以使他的服饰更完整."①在第六位古鲁哈尔?戈宾德时期,缠头巾的锡克教徒开始认为他们与缠头巾的莫I~I,JL统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第十位古鲁戈宾德?辛格创立了"卡尔萨"体制,并为锡克教徒规定了特殊的"五K"标志.根据当代的一些"胡卡姆那玛斯" (Hukamnamas)②和"拉贺德那眉"(Rahitname),③古鲁戈宾德?辛格同时也规定锡克教徒要缠头巾.1695年,他已规定蓄发是锡克教徒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缠头巾的规定也是合理的.④缠头巾对于男性锡克教徒来说,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对于女性锡克教徒来说,缠头巾具有选择性.大多数女性教徒都不缠头巾,但也有极其虔诚的女性教徒缠头巾.二,"五K"和缠头巾的内涵与意义"五K"和缠头巾是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这些标志具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蓄发:蓄发代表着一个完整的,自然的人.人的整个身体都是神所赐予的,人不能剃掉身上任何部位的毛发.蓄发象征着人的精神境界,剃发则是出于虚荣或是为了遵循世俗的标准,拒绝虚荣和世俗的标准体现了一种自由的精神与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大多数人生活在世上,只是部分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意识到神在他们内心的存在.但锡克教徒要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意识到灵魂和身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体性原则适用于每个锡克教徒,因此每个锡克教徒都应保持身体的完整性.古鲁那纳克开创的这种蓄发习俗,是一种与神的意志生活在一起的象征.⑨锡克教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不剃头发并使其保持洁净,就会使身体健康而充满活力.如果剃头发,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行为,需再次苦行修炼和重新洗礼.因此蓄发首先是宗教信仰的一种要求,其次则是身份的一个明显标志.古鲁那纳克说:"如果你看到一位锡克教徒,那么就弯下腰,触摸他的脚.99⑥因为锡克教徒蓄发,所以很容易被辨认出来.加发梳:长发自然离不开发梳.加发梳可以梳理头发,把头发打成结,并使之固定.所以古鲁规定:"锡克教徒不但要携带着发梳,而且每天都要使用它."④"加发梳也是一种心灵修炼,锡克教徒通过佩发梳,时刻提醒自己要控制心思,以防止自己的思想处于无目的游荡或无①SfiGumGmtIlSahib,trans.byManmohanSinsh,English&PunjabiTranslation,Shiro maniGurdwaraParbandhakCommittee,Amritsar,1965,P.3570.②"Hukamnamas"由两个波斯语组成,"hukam"意为命令,"namo~"意为信.在锡克教传统中,"胡卡姆那玛斯"指由古鲁传给锡克教徒的信件.在当代,这个词用来指从锡克教中的5个"塔格特"或指位于阿姆利则的"塔格特"(锡克教最高的宗教权力机构)发出的法令.其他的4个塔格特分别为:阿南德普尔的塔格特?什礼?克斯卡尔(TakhtSriKesgarh),在旁遮普邦内;帕特那(Patna)的塔格特?哈利曼蒂尔?沙希(TakhtHarimandarSahib),存比哈尔邦内;南蒂德(Nanded)的塔格特?萨赤康德?什礼?哈祖尔?沙希h(TakhtSachkhandSriHazurSahib),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内;塔尔宛蒂?萨博(TalvandiSabo)的塔格特?达姆达玛?沙希h(TakhtDamdamaSahib),位于旁遮普的巴廷达(Bathinda)地区.在锡克教的历史上,一些历史人物向锡克人发出的信件也被称为"胡卡姆那玛斯".参见HarbansSingh(ed.),eEncyclopaediaofSikhism,vo1.III,PunjabiUniversity,Patiala,1996,P,289.③"Rahitname"中的"rahit"意为规定的行为或生活方式,"ngnle"指信件,作品或手册."拉贺德那眉"在旁遮普语中指用来记录锡克教徒行为方式的手册.参见HarbansSingh(ed.),TheEncyclopaediaofSikhism,vo1.III,P.426.④参见SangatSingh,TheSikhsinHistory,SinghBrothers,Amritsar,2002,P.67.⑤参见RameshChanderDograandDr.GobindSinghMansukhani,EncyclopediaofSikhReligiona ndCuhu~,VikasPublishingHousePvtLtd.,NewDelhi,1995,P.148.⑥SriGuruGranthSahib,trans+byMmlmohmlSingh,English&PunjabiTranslation,P.2 487.⑦BhagatSingh,"TheSikhSymbols",inMohinderSi.gh(ed.),SikhFormsandSymbols,P.61. 70秩序状态,避免种种自私欲望的增长."①当锡克教徒用发梳梳理头发时,他能够运用自我意识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通过直觉使人处于理性状态,而理性能够使人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就易于避免过度愤怒和其他极端情绪的爆发.②戴铁手镯:锡克教徒佩戴的手镯一般都是由铁制成的.③铁手镯可以被用作武器,配合宝剑使用,可以抵挡敌方的宝剑,用来保护手腕和手臂.④除了这种自我保护的功能之外,铁手镯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圆形的手镯没有开端和终点,无始无终,意味着锡克教的团结精神是永恒的,超越时间和空间.锡克教徒通过戴手镯的形式,以培养一种永恒,无限的锡克教精神".⑤铁手镯可以抑制,摆脱罪恶的行为,铁手镯碰撞的喀嚓声是在提醒锡克教徒永远记住自己的誓言,不要做令自己蒙羞的事情.当锡克教徒看到自己戴的铁手镯时,如果再遇到罪恶的事情时,他会三思而后行的.⑥佩短剑:短剑是锡克教徒反对压迫,争取自由的象征.显然,剑是自我保护,维护自由和自尊的有力工具,同时还意味着要对弱者和贫穷者进行保护.它发扬了一种尚武精神和一种为坚持真理,维护正义和履行道德规范而不惜献身的意志.佩短剑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是战胜无知和黑暗,获得超凡知识的象征.在锡克教徒的心目中,剑可以根除无知,罪恶和对世俗依恋的根源.⑦穿短裤:短裤的长度不能到达膝盖以下.⑧短裤可以使人动作轻快,行动自由.短裤象征着与印度教长衫的分离,是与印度教传统决裂的一种表示;⑨短裤也象征着对人的情欲和性欲的控制.短裤不仅适用于男性锡克教徒,而且也适用于女性教徒.⑩缠头巾:因为锡克教徒留有长发,所以头巾也就成为其一个关键性的标志.用头巾包住头发能使头发保持得更为整洁,还可以提升人的尊严,犹如戴上了王冠一样,显得高贵,威严.在"五K"中,蓄发处于首要的位置.如果剃发或伤害头发,对锡克教徒来讲不仅是极大的侮辱,而且也是最大的禁忌.@没有长长的头发,其他的身份标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五K"和头巾构成了"卡尔萨"锡克教徒的整套装束,这套装束提高了锡克教徒的社会地位,并使他们团结起来去追求理想,去实现对古鲁的誓言,锡克教徒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放弃缠头巾和"五I(,,中的任何一个"K".三,"五K"和缠头巾习俗在现代锡克人中发生的变化"任何一个人,(1)忠诚地信仰一个神;(2)信仰十位古鲁(从古鲁那纳克到古鲁戈宾德?辛格);(3)信仰《古鲁?格兰特?沙希卜》;(4)信仰古鲁的言辞和教义;(5)信仰第十朱明忠:《独具特色的锡克教民俗》,第67页.参见P.M.Wylam,"SpiritualMeaningofAmrit",inMohinderSingh(ed.),SikhFormsandSymbol s,P.8Oo参见BhagatSingh,"TheSikhSymbols",inMohinderSingh(ed.),SikhFormsandSymbols,P.61. 参见HarbansSingh(ed.),TheEncyclopaediaofSikhism,vo1.II,P.38.朱明忠:《独具特色的锡克教民俗》,第67页.参见RameshChanderDograandDr.GobindSinghMansukhani,EncyclopediaofSikhReligiona ndCulture,P.148.参见P.M+Wylan~,"SpiritualMeaningofAmrit",inMohinderSingh(ed.),SikhFormsandSymb ols,P.81.参见w.H.Mcleod,"SikhsandtheTurban",inMohinderSingh(ed.),SikhFormsandSymbols,P.10 1.参见朱明忠:《独具特色的锡克教民俗》,第67,68页.参见P.M.Wylam,"Spi6tualMeaningofAmrit",inMohinderSing}l(ed.),SikhFormsandSymbol s,P.81.参见J.S.Neki,"TheFiveSikhSymbols",inMohinderSingh(ed.),SikhFormsandSymbols,P.87.7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⑩位古鲁规定的洗礼仪式,并且不信仰其他任何的宗教,那么他就是一位锡克教徒."①这就是对一个锡克教徒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定义规定了锡克教徒独特的身份标志.但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锡克教徒也不例外.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在现代锡克人的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②1.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五和缠头巾,在现代锡克人身上表现得已不全面.一些锡克人只保留了头发,胡子和头巾,其他"四K"都不见了,这种现象在成年锡克人中居多.他们认为只要留有最重要的标志就行了,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所有的标志会很麻烦.他们中又有一部分人为了美观,还时常对胡子进行修剪.2.锡克教徒的男孩子从一出生就要保留长发,但当他们的年龄到达2O岁左右便剪掉了头发,剃掉了胡须,摘掉了头巾.据他们讲,缠头巾使人头痛,看着身边的好友剪了头发,摘了头巾,自己也按捺不住,于是加以仿效.在剪掉头发之前,他们特别难受,像疾病缠身;一旦剪掉头发,他们就变得非常高兴.他们虽然没有了外部的"五K"特征,但他们依然到锡克教寺庙去,依然是锡克教徒.3.好多锡克教儿童都剪掉了头发,有的从小时候起就没有留长发,这可能与父母对宗教的认识和对孩子的教育有关.4.只注重宗教信仰,不再重视外表的标志.印度旁遮普是锡克人的家乡,然而,当你漫步在旁遮普的城市和乡村时,令人遗憾的是缠头巾的人已不多见.一位年长者曾说,看一个人是不是锡克教徒,不要看他是否缠头巾和"五K",要看他究竟做了些什么.锡克教徒对上述这些变化持两种看法:这些没有缠头巾,没有"五K"的人已不再是锡克教徒,他们与锡克教已脱离了关系;锡克教是一种年轻的宗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与教义不相符的现象.那些没有缠头巾,没有留长发的年轻人,是受了西方社会和其他宗教的影响,但他们都来自锡克教徒家庭,他们依然是锡克教徒.无论哪种看法都承认并认同"五和缠头巾是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张占顺,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北京,100089)[责任编缉:刘真]①SikhRehtMaryada,TheCodeofSikhConduct&Conventions,DharamParcharCommi ttee(ShiromaniGurdwaraParbandhakCommittee),Amritsar,2002,P.7.②笔者于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1午印度德里大学留学,其问曾到旁遮普地区对锡克教徒的习俗进行考察,以下内容均为考察时的所见所闻.72。

印度教与锡克教在古代印度的竞争与交融

印度教与锡克教在古代印度的竞争与交融

印度教与锡克教在古代印度的竞争与交融古代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度,印度教与锡克教是其中两个相互竞争又有交融的宗教体系。

印度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它以神话故事和各种神明的崇拜为核心。

而锡克教则于公元15世纪由古鲁纳纳克所创立,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并宣扬平等和社会公正。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冲突和竞争。

印度教注重宗教仪式、教规和种姓制度,而锡克教强调内心的信仰和行为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锡克教的发展壮大,与印度教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在印度教和锡克教的竞争中,有一部分源于两个宗教信仰的差异。

锡克教强调一神论和宇宙的简单性,而印度教则有着众多复杂的神明和神话故事。

这使得锡克教能够吸引一部分追求简单和直接信仰的人群,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非常具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印度教和锡克教的竞争也与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争夺有关。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给予了一部分人特权和优势,而锡克教强调个人的平等和社会公正。

许多低种姓的人在锡克教中找到了一种对抗种姓制度的方式,这使得锡克教成为一个相对革新的力量。

然而,尽管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存在竞争,它们之间也有着许多交融的部分。

斗争和矛盾并不代表完全的隔阂,实际上,许多人在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实现了宗教的转变和交流。

一些人选择保留并同时信仰两个宗教,以寻求对个人信仰的更完整的理解。

他们相信,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这种宗教上的折衷态度体现了两个宗教在古代印度的交融。

此外,在艺术、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印度教和锡克教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两个宗教都推崇艺术和音乐的重要性,并有着丰富的宗教节日和庆典,这为古代印度的文化传统增添了多样性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印度教与锡克教在古代印度存在竞争与交融的关系。

其中一方面是宗教信仰的差异,锡克教以一神论和平等为核心,而印度教则有着复杂的神祇体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争夺,锡克教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

印度锡克教、锡克人和旁遮普问题

印度锡克教、锡克人和旁遮普问题

印度锡克教、锡克人和旁遮普问题
陈晓阳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0)004
【摘要】锡克教兴起于16世纪初,由印度教分化发展而来.锡克教徒英勇善战,对莫卧儿王朝的宗教压迫和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印度独立后,锡克人要求建立锡克人占多数的大旁遮语邦,政府不允,从而引发了旁遮普问题.锡克宗教狂热分子和分裂主义者从此开始年复一年地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和大规模骚乱.最终导致1984年英·甘地总理命令军队袭击锡克教圣地金庙的所谓"蓝星行动".英·甘地因此而被锡克教徒刺杀.旁遮普问题直到上个世纪末才基本平息.
【总页数】6页(P77-82)
【作者】陈晓阳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51.32
【相关文献】
1.印度锡克人 [J], 王树英
2.流域治理:印度锡瓦利克地区的牲畜群体结构变化,收入及牲畜迁移 [J], Argy.,SL;摆万奇
3.同族群平叛优势理论再思考:以印度平息锡克叛乱为例 [J], 谢超
4.同族群平叛优势理论再思考:以印度平息锡克叛乱为例 [J], 谢超
5.印度锡克民族主义及其宗教-政治动因探析 [J], 欧东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后的不朽劲旅

最后的不朽劲旅

最后的不朽劲旅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6期锡克教是古鲁·那纳克在1469年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所创建的宗教流派,目前信徒约为260万人。

在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到处是头裹长巾,保留长须长发的锡克教徒,他们的身上浸染着古老文明气息的装束,让人仿佛穿越至莫卧儿王朝,在许多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中,锡克教徒的打扮成了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对锡克教徒来说,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才是真正完整的信仰标识,更不知道,锡克教徒的装束源自于锡克教曾经军事化的历史过程。

锡克教最早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它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因此从一开始,锡克教就带着浓厚的反抗色彩。

“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它的真正含意是“进了学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

奉行祖师崇拜制的锡克教,由第一位上师那纳克开始,他让锡克教徒们受的教育就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关英雄精神和维护尊严而献身的教育。

到了第六代上师,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儿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半武装宗教组织,开始注重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

事实上,锡克教在第十代上师戈宾德·辛哈时已经完成了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戈宾德·辛哈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要求教徒蓄长发、戴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以示区别于其他教团,但也有人认为这五件东西不过是在随时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罢了。

完成了军事化后,锡克教不仅与莫卧儿王朝对抗,后来也是抗衡英国殖民的重要力量。

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曾占了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中,锡克教徒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逐渐分成了12个支派。

尼昂锡克教徒实际上是锡克教的一个特殊分支,也是当今世上仍坚守尚武传统的宗教流派之一。

锡克教概论

锡克教概论

作者: 高建章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
页码: 36-42页
主题词: 锡克教徒;多民族国家;教派冲突;殖民主义;统治者;宗教信仰;16世纪;15世纪
摘要: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

15世纪末16世纪初,起源于印度五河流域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对印度旁遮普邦的锡克人的影响十分深远。

锡克教在创教初期,仅仅是一支传播宗教知识的民间小教派。

后来,由于社会矛盾和教派冲突的日益激化,正式形成锡克教派并发展壮大,这引起了莫卧儿王朝统治者的不满和镇压。

于是,锡克教徒在其宗教领袖领导下,建立军队,实行改革和割道,他们曾反抗莫卧儿王朝统治,建立锡克王国,抗击英国殖民主义军队的侵略,反对英殖民主义者的统治,掀起阿卡利运动以及成立阿卡利党等。

锡克教历史日益引起印度本国和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与研究。

锡克教复习材料

锡克教复习材料

锡克教复习材料第⼆讲锡克教与锡克群体⼀、锡克教的产⽣(⼀)地理环境印度是南亚次⼤陆最⼤的国家。

1947年印巴分治前,其领⼟⼤体包括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印度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靠印度洋,北接喜马拉雅⼭。

地理上⾃成⼀个地区。

在印巴分治前,印度西北地区旁遮普具有不同于印度其他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

旁遮普像⼀个不等边的三⾓形,其最短的⼀条边形成印度的北部边境,由⾼耸的喜马拉雅⼭把印度与西藏平原分开。

旁遮普的西部边界以印度河为限,沿着印度河进⼊旁遮普平原的地⽅顺流⽽下,流程⼤约1650英⾥,印度河与旁遮普地区内的五条河流汇集点连接在⼀起。

这五条河流是:杰鲁姆河(Jhelum)、奇纳布河(Chenab)、拉维河(Ravi)、⽐阿斯河(Beas)、萨特累季河(Sutlej)。

印度河向西蜿蜒便是⼀连串陡峭的⼭峰,其中开伯尔⼭⼝(Khyber)和波伦⼭⼝(Bolan)是外族⼊侵印度的主要通道,所以旁遮普就成为外族⼊侵⾸先要占领的地区。

旁遮普的东部边界划分标志不太明显,但从⼀个叫卡纳尔(Karnal)的地⽅与查谟可以划出⼀条通往五河汇集处的锯齿状的界线,把旁遮普东部与印度的其他地区划分开来。

旁遮普这个名称是由两个波斯语单词Panj和Ab组成的。

Panj意为“五”,Ab意为“河”,因此“五”和“河”合为⼀个词便为旁遮普,旁遮普是Panjab 的⾳译,意为“五河之邦”。

当雅利安⼈来到印度时,旁遮普地区有七条河流,因此他们叫这个地区为萨普塔·信德⽡(Sapta Sindhva),意为“七河之邦”。

后来,七河中的萨拉斯⽡蒂河(Sarasvati)⼲涸了,⼈们便把这条⼲涸的河与印度河(印度河只是旁遮普的西部界限)排除在这个地区之外,重新把这个地区命名为旁遮普。

1947年,印巴分⽴,旁遮普也⼀分为⼆,分为印度境内的东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境内的西旁遮普。

旁遮普⼀带⼤体上属于印度洋季风型⽓候区,但多是⼲旱地区,⾬季短⽽酷暑季节长,夏季尤为炎热,最热的时候⽓温⾼达50多摄⽒度。

印度的锡克教简介

印度的锡克教简介

印度的锡克教简介锡克教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印度的锡克教简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印度的锡克教简介锡克教(Sikhism)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

宗教符号的圆圈代表没有始终的唯一真神,左右两边的弯刀象征捍卫真理与正义;中间的双刃刀代表做饭的刀具。

锡克教神寺每天给穷人提供免费餐饮。

“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

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

圣城是阿姆利则,朝圣地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诺创立。

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

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

从第一代上师那诺(1469~1539)算起,到戈宾德·辛哈(GobindSingh,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上师。

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被暗杀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上师。

戈宾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

按照教条,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锡克教的著名经典《阿底格兰特》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

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

现在,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

《世界宗教源流史》印度锡克教之一:锡克教概况

《世界宗教源流史》印度锡克教之一:锡克教概况

《世界宗教源流史》印度锡克教之一:锡克教概况印度锡克教之一:锡克教概况锡克教的创始人是那纳克(1469-1539年),他是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成员,后来吸收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成分,提出新教义。

他坚持一神论,视真主为唯一的信仰对象,反对印度教的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种姓制度、苦行及消极遁世,革除印度教的繁杂教仪,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

锡克教自它的第三代领袖开始行祖师制,称历代领袖为师尊,那纳克被追谥为第一代师尊,第十代师尊哥宾德.辛格(1666-1706 年)时废除祖师制。

早期锡克教主教宗教宽容,不同宗教间和睦相处。

特别反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间相互残杀,奉行非暴力主义。

它的第五代师尊曾卷入莫卧儿朝廷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受到阿克巴的儿子吉汗吉尔的处罚。

这事是个转折点。

锡克教由此放弃了宗教宽容思想和非暴力主义,将与伊斯兰教作战纳入信条,尊与伊斯兰教作战而死的领袖为殉教者。

自第六代师尊起,锡克教教团建立了纯粹军事性的组织,向黩武政治的转变成为锡克教历史上的一个特色。

1661年,第九代师尊得格.巴哈都尔继位。

他继承了先辈的好战传统,处处与莫卧儿朝廷为敌。

在发动了一次对莫卧儿的圣战失败后,得格.巴哈都尔被俘,1675年被处死。

这更激起了锡克教徒对莫卧儿人的仇恨心理,他们认为,得格.巴哈都尔只是一个和平主义的游方宗教徒,并没有损害任何人,却被莫卧儿人以煽动暴乱处死,这是对锡克教的凌辱。

锡克人从此更为好战,与世人为敌,同莫卧儿、印度教徒、英国人开始不断的战争。

第十代师尊哥宾德.辛格(1675-1708 年)为适应这种战争生活,加强内部的集权,建立了' 卡尔沙' ,即神权政体。

锡克教的哲学基础没有改变,但外表和仪式有很大更动。

男教徒的名字加' 辛格' ,意为' 狮子' ,女教徒名字加' 考儿' ,意为' 公主'。

入教典礼称' 帕胡尔' ,意为' 剑的洗礼' ,用双锋剑搅匀水以洒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印度除了孕育出印度教、佛教外,亦为锡克教发源地。

公元1469年,锡克教教主纳拿克(Nanak)就在印度教﹑回教风行的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诞生。

纳拿克属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二阶级- 剎帝利族(Kshatriyas)武士阶级。

虽然纳拿克的父母亲都是印度教徒,但纳拿克在七岁入学时便对教导他的印度徒教师反应﹕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圣典吠陀经,还不如确实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赖祂的慈悲。

纳拿克对宗教富有热诚,对世事极为淡泊,最后甚至离开妻儿至旷野过修道生活,38岁时悟道,人称古鲁(Guru)。

「古鲁」为圣教师的意思,自纳拿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锡克教每任继任者的专有称号。

有鉴于当时强大的回教势力与印回两教不断的宗教纷争,纳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与回教阿拉神加以融会调和,衍生成非印非回、亦印亦回的锡克教。

悟道后的纳拿克回到家中,将所有变卖,施予穷人,并与一位回教徒仆人开始游行布道。

主仆二人一面唱歌、一面传讲锡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相信这位神而得到拯救。

」纳拿克并在身上缠了一条修行腰带,向大家宣布说﹕「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也无回教徒。


纳拿克终身致力游行布道,足迹北到喜马拉雅山,南至锡兰岛,游行布道期间虽有不少回教徒袭击殴打他,但也有许多人皈依他,这些信徒多是中下阶集的印度百姓。

经过了30年的传道生活,纳拿克终于年老力衰,于公元1539年撒手归天,享年六十九岁。

纳拿克死后,由弟子安格达(Angad)继任,是为第二代古鲁(祖师)。

接着有三代、四代至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Govind Singh)。

◎教义与经典
「锡克」(sikha)一词在梵文是门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锡克教徒自称为教祖的门徒,故而得名锡克教。

印度教是整个锡克教的信仰核心,然而回教的影响也相当大。

锡克教撷取印度教的轮回(transmigration)与业报(karma)观念,认为个人灵魂只有和神结合时,方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境界。

锡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创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转生的,全宇宙中只有这一位神,除他以外别无他神,经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称呼这位神,是具回教与印度教色彩的一神论宗教,特别在强调人神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方面,与基督教的一神论(神人分离,神是神,人是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大有分别。

锡克教徒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不满妇女受差别待遇,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

他们也不赞同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繁琐祭祀仪式与朝圣,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励信徒积极入世,严禁信徒抽烟或是吸毒。

锡克教徒一生中有四次重要仪式﹕出生到寺庙命名﹔到了适当年龄接受洗礼(又称剑礼),成人举行婚礼,死后实行火葬,但是祖师不行火葬,而以建墓掩埋。

锡克教最早的入教仪式始于第十代祖师- 郭温达辛格。

最先五位接受洗礼的人分别来自五个种姓,象征各种姓之间的团结与平等。

行剑礼时,入教者将剑
插入盛有糖水的容器中不停地搅拌,并随着祭司或是长者反复念诵信条,之后将容器中的一些水洒在身上,喝完剩余的糖水,并且在神面前发誓,一生要身为锡克教徒,忠心爱神,为锡克教尽力,至死不渝。

受洗后的男信徒名字加"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信徒则加"考儿"(Kaur),是公主的意思。

郭温达辛格并规订信徒需严守五K﹕(1)着短裤(Kacch)(2)蓄长毛发(Kes)﹕身上的毛发,如胡须、头发皆不可剃去。

(3)插发梳(Kangha)﹕将梳子插在长头发上,但因锡克教徒头上包有头巾,不易看见长发与梳子。

(4)戴腕环(Kara)﹕锡克教徒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在右手腕上戴上铁制或金制的腕环。

(5)佩短剑(Kripan)﹕从前锡克教徒每人身上挂有一把三尺长的刀子,现在仅以一寸长的短剑作为象征而已。

锡克教唯一正典是由五代祖师阿尔琼(Arjan)于公元1604年编纂成的『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格兰特是书籍的意思),又称『格兰特‧沙哈卜』(Granth Sahib)或是『本初经』。

全部经典是一些歌颂神明、劝人为善、阐明教义的作品,记载历代祖师的赞歌及生平事迹,也有印度教和回教方面的演说与言论内容。

此部经典一直都存放在锡克教最大寺庙,也是锡克教徒圣地及活动中心的金寺内。

◎锡克教徒的全民皆兵与现况
由于锡克教希望融合印回二教,遂引起回教徒的不满,自始祖纳拿克起就不断受到回教徒的迫害,第五代与第九代祖师甚至还被当时回教统治者处死。

为了抵抗回教徒的逼迫,第六代祖师郭温达(Guru Govind)下令锡克教徒全部武装起来,到了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更是加强信徒皆兵主义,并宣称每位信徒都是狮子,使其与敌人交战时,更显得勇猛。

锡克教徒长期不断地和回教统治势力交战,十九世纪初叶,被称为旁遮普狮子的锡克教徒兰奇达(Ranjit Singh)联合锡克各部族首领,在旁遮普省的拉合尔建都,成立锡克帝国,但最终仍敌不过大英帝国的势力,被英国纳入版图。

二次大战后印度独立,旁遮普省也成为印度的一省。

根据1995年资料,全印度约有一千七百多万锡克教徒,他们大多分布在旁遮普省,占该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强,锡克教徒的大本营- 金寺,亦座落在此。

除了印度外,美国、英国、加拿大、东非、东南亚等地也有锡克教徒的踪迹,但为数并不多。

由于锡克教徒实行人人皆兵,目前印度军队中有百分之十是锡克教徒,印度前总统辛格也是锡克教徒。

为了能在旁遮普省享有更多的自治权,甚至希望脱离印度政府成立独立的锡克教国家,锡克教极端份子与印度政府仍时有冲突。

较大的一次冲突发生在1984年,当时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下令袭击锡克教大本营金寺,金寺被印度军队攻占,锡克教徒死亡人数高达一千二百多人,但随即不久,甘地夫人就被她的锡克教徒卫士暗杀身亡。

现今锡克教激进份子仍因旁遮普省的自治问题与印度政府处于敌对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