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悟读课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悟读课文》

原题目《让学生收获语文学习的“真金”》

——特级教师滕衍平《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赏析

近期,崔峦老师《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讲话刊出以后,引起了小学语文界老师们的极大关注。其发言内容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准确的分析,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然而,文章内容需要经过老师们的学习、理解、内化,再转化为实在的教学行为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对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感其理念的多,明其做法的少。最近举行的市教材培训会上特级教师滕衍平为老师们执教了苏教版第5册第22课《金子》一文,这课堂很好地体现了崔峦先生提出的“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的关键词,很好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鲜明的人文精神,而且在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意、得言、得法。

一、词语复习,对比切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

生读,纠正读音,点明易错字。

师:再看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组是绝大多数人的表现,他们没有得到金子;另一组是彼得的做法,他收获了真金。

师:是的,我们看一看第一组词语,这些词语就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着画面。

生:你仿佛看到了样什么画面?

生:人山人海,成群结队。

师:哪个词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

生:“蜂拥而至”(板书),“蜂”是蜜蜂,“拥”是拥挤。见过蜜蜂在蜂巢边拥挤的情景吗?那么,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说一说。

生:我们镇子上赶集的时候,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生:超市门前搞庆典的时候,人们都围着上前抢购东西,人很多啊!

师:通过其中的关键词,联想到生活的内容,看到文字,头脑中就放映出相应的画面,用这样的方法再读一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读书读出画面来,还要能够读出不同的情感来。“蜂拥而至”和“扫兴离去”,这段话中前后人们的心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面是高兴、急切的,后面的是失望、扫兴的。

师:再试着读出前后之间不同的情感来。

学生练读。

师:另一组词语是彼得的表现,他找到了真金。读一读课文中的最后一段,哪些词语读的时候需要强调出来?

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终于”看出他一定很高兴。还有,他是“唯一”的找到真金的人。

师: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彼得此刻的内心世界,“不无骄傲”的意思,就是——

生:非常骄傲。

师: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学生练读。

【第一段的教学,滕老师没有纠缠于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说实话,内容浅显、直白,确实学生一读就懂。他在这里体现的理念是教材为我所用,选准适宜的训练点,有效地将指导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目标——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让学生收获读书的方法,摒弃了将感知内容作为终极目的的取向。在这条主线的推进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感知了课文的内容,比如:“蜂拥而至”这个词,通过想象生活场面,想象当时的心情,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水平,同时,词句在孩子的心中也扎下了根。】

二、聚焦话题,圈画批注

师:前后两组词语给我们的信息大不相同,为什么彼得能找到真金呢?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你能发现他成功的秘诀吗?

学生圈画。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圈出语句后,寻找其中的关键词语,写一写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找到一处后,不要满足,继续发现。

三、对话交流,触摸语言

(一)“不甘心”

生:当别人离开的时候,彼得不甘心落空。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着,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彼得不甘心落空,他一心想挖到金子,自己干了很长时间。

师:(板书:不甘心)读这句话,你谈了自己的整体感受。如果能把目光锁定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上,你的感受可能会更深刻。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彼得的不甘心呢?

生:“几乎翻遍”,从“翻遍”,我想到他找金子的迫切心情,还从“苦干了几个月”我知道他“不甘心”,干了很长时间。

师:你知道他挖了几个月吗?

生:6个月。

师:课文后面确实有,“6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你们看,抓住词语去谈感受,就有话说了吧!“埋头苦干”这个词都听说过,想一想在这里彼得会遇到哪些苦呢?

生:没有吃的了。

生:没有钱了。

生:劳累、生病了!

生:在挖地的时候,他会遇到哪些苦呢?

生:手都磨泡了,手臂都震麻了。

师:你们挖过地吗,找一位挖过地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挖过地,很难挖,我累得要酸腿疼,手都磨泡了,泡破了更疼。

师:有感受,这段话就能读好。你来读。

该生读。

师:同学们,在这么大的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放弃。这就是“不甘心”呀。都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练习读。

师:他默默地挖着,嘴里没说,心里可在想呀,他在想什么呢?

生:我不会轻易放弃的,我一定要找到金子。

师:同来的人都劝他,“彼得,你还是回去吧,别傻了。”彼得会说——生:不,你们走吧,我要坚持一段时间再看看。

生:我就不信,这里没有,我一定要多挖几个地方,我一定能找到金子。师:真是一个不甘心失败的彼得。

学生齐读这一段。

【以往教学,老师们也常常让学生找词语、谈感受。习惯上,往往是学生找到词语就完事了。因此,读书的过程就成了一个找答案的过程,学生没有情感的触动,读而不知其味;学生没有思维的参与,往往只是在浅层浮游。滕老师的教学极其注重品味词句方法的引领。首先引导学生聚焦“不甘心”。对于

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悟词语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学生整体模糊的原生态感知下,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点拨、追问,比如扣住“苦”字展开想象,通过“劝”字走进内心,这样就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内容,有层次。“不甘心”三个字仿佛就在学生的眼前立体了,丰满了,鲜活了。然后通过反复地读书,让学生逐层地深入到课文的文字之中去。】(二)“若有所悟”

生:彼得若有所悟,这里土地肥沃,可以种花,种花可以换钱……我觉得彼得很聪明。

师:你读懂了彼得的心思,你也很聪明。(板书:若有所悟)同学们,看一看“悟”这个字,仔细看一看它的左边是什么偏旁?

生“竖心”旁。

师:想一想,会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意思呢?

生:悟,就是用心想,思考。

师:“悟”,“吾”是我的意思,我的心在想什么。就是在思考,在领会的意思。彼得若有所悟,他悟到的东西与金子有关吗?

生:种花可以卖出许多的钱,这不就是财富吗?

师:好一个“若有所悟”啊,如果不动脑子,再挖六个月、六年能找到金子吗?生: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