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pdf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及影响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及影响何佩娅(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8)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现状11城乡之间与不同地区之间: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不同地区之间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2003年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最发达的A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
当年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2:1,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儿童的入学机会地区间实际的不平等。
据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对主要分布在西部省区的364个至2000年以来仍未能通过“普九”验收县的统计,2003年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低于95%的有68个县,低于85%的有31个县。
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也相对低于城市儿童:接受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例26.23%;1995年l%人口抽样调查,该比例为28.85%;2003年10月,该比例为29.92%,农村人口约占70%。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见表一。
表一 普通中小学在校生数按城镇、农村的比例(%)年份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城镇农村城镇农村199565.645.4200062.957.180.575.4200572.1667.8492.3587.65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年鉴》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在校生占全体总数的比例,小学在校生占70.5%,初中在校生占57.1%。
以2003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学生拥有初中教育份额只有约一半强。
同时,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
2005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2.23%,达167万人,比1997年上升0.09个百分点;而农村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
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引言:当代中国教育体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中国教育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中国教育现状1. 教育普及率提高:近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推动普惠教育,大幅度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程度。
目前,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且继续深造的机会也逐渐增多。
2. 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注重:随着社会对技能型工人需求日益增长,职业院校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这种趋势在保证基础学科培养的同时培养实用技能是可喜之事。
3. 科学研究水平上升:在过去几十年里,在某些领域中心化建设方案于速试快验型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地情况下生长起看得见摸得着他说东区开发建筑设计师。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对比城乡差距,尤其是偏远地区缺少优质教育资源,导致学生之间的机会不平等。
同时,高校之间存在着招生压力过大集中在一些名校上面。
2. 学科设置与职业需求脱节:当前中国许多学科设置仍然停留在传统领域并未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引导学科设置更加注重创新及实用性可以有益于提升综合素养和就业率。
3. 考试制度陷阱:目前教育依赖过分强调分数,在中考和高考选拔的“一考定终身”模式下,对学生们的压力过于巨大而导致应试技能主导了教与训;这也给了非正常途径作弊以机可趁。
4. 缺乏全面素质培养:许多中国学校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这种单一评价指标只容易培养出缺乏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
三、改进中国教育的建议1. 加大投入促进均衡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要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避免发展不平衡。
2. 推行综合评价体系: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向企业界了解市场需求。
将更多权重放在考察学生领导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总结
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总结教育资源不平等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
1. 区域差异导致的不平等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教育资源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诸如好的学校、优秀的教师、丰富的教育设施等,而贫困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扰。
这种区域差异造成了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而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2. 家庭背景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教育资源不平等也与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有关。
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差异巨大。
一方面,富裕家庭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如私立学校、家庭辅导等,使得他们的孩子具有更多优势。
另一方面,贫困家庭由于经济限制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使得孩子们更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
3. 城乡差距带来的不公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等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包括学校的建设、教师素质、教育设施等。
由于这种差异,农村学生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面临较大的不平等,长期以来形成了城乡教育差距。
4. 政策措施对策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2)调整资源分配。
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和调配,确保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
(3)改善教育质量。
政府应重视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可及。
(4)建立教育平台和机制。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共享,缩小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
教育行业中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及改进建议
教育行业中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及改进建议一、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存在教育不平等是指教育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分配不均,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
在教育行业中,教育不平等问题普遍存在,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1. 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不足,这导致了城乡学生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
2. 社会阶层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社会阶层差异是另一个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因素。
富裕阶层的子女通常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私立学校、优质师资、丰富的教学设施等。
相比之下,贫困家庭的子女可能只能就读于条件较差的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二、改进教育不平等的建议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1. 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
在城乡地区之间,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经济支持,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师资水平。
此外,应该推动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减少区域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2. 加强财政支持和补助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向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和助学金。
此外,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供免费的学习辅导和健康饮食补助,以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平等的学习条件。
3. 推动教育机会均等学校应该主动采取措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取消高考加分政策,避免富裕家庭通过投资教育资源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关怀和支持,提供适应他们特殊需求的教育方案。
4. 提高教师素质和培训机会教师是教育不平等问题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机会。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
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等等。
这些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
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最后提出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的一些举措.[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1.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1.1教育不平等的涵义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1]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1.2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
但是,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学生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大.尤其是近期的甘肃校车出的事故,血的教训,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和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等造成,归根结底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是制度不公平所致,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考试与选拔制度等。
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己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试析5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摘要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子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教育工作,就明白教育是富强民国,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本文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通过对我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进行深刻研究来寻找产生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制度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本文的最后试探性的给出解决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方法和建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制度因素,公平一、当前社会教育不平等的现象教育不平等的涵义“不平等”通常是指人们在法律、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拥有专断的特权。
“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不同、不公平的待遇,以及一定的歧视行为。
(一)教育招生制度的不平等现象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户籍的不同来确定录取线的不同。
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考生,比那些拥有外地户口的考生在高校招生的时候享有更多特别优待。
例如,外地户口的考生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这些全国顶尖的一流大学时的考试分数比那些拥有北上广户口的学生,分数高出五六十分,有的甚至达到上百分的差距。
那些外地户口的考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贫乏的地区,他们在高考竞争中本来就处于劣势,他们不需要什么照顾,只要求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已,但总事与愿违。
这种现象不但没有贯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政策,同时也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这类现象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之间资源分配不均。
对于经济水平不高的地区来说无论是在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配置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这对于身处于西部以及偏远农村的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大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平等。
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城乡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2. 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当前职业领域发展迅猛,但部分学校和教师仍滞后于行业发展趋势,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这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适应职场需要,增加了他们就业的困难。
3. 学科设置过于理论化:现行教育体制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设置偏向传统学科而缺乏新兴科技类学科,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
4. 考试评价体系单一化:目前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侧重于智力测试和高压应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过度注重分数,使学生应试教育的负担加重。
5. 教育投入不足:尽管中国政府对教育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然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了教师队伍紧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二、对策1. 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同时鼓励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 链接职业需求改革教育内容: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及时调整教科书编写内容和课程设置。
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特长和兴趣相关的专业,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际能力。
3. 调整学科结构:加强现代科技类学科的设置,推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课程。
减少一些过于理论化、应用性较弱的学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对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弱化应试教育,鼓励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如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方式。
5. 加大教育投入:政府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待遇,改善教育设施条件。
同时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
中国几大教育不平等现象
中国几大教育不平等现象作者:黄戟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多方面讨论了中国现阶段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希望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实现老百姓人人受教育权利的努力,后来实行义务教育制,这对于推动国民素质和国民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乃至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全国受教育率和教育质量都上升到较高水平。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在中国的各个领域和地区仍然存在严重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一、城乡教育不平等当前中国最突出的教育不平等方面,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延伸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由于中国存在客观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导致了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向不同。
对于贫困地区,更多的资金被投入到保证基本生存的领域,而很少有资金能注入到教育行业中。
因此,各地区可获得的教育资源也就有多寡之分,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中国人要面对贫富不均的教育资源。
由于政府对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大大不同,导致教师资源匮乏、教学设施普遍简陋、课程种类少等种种状况,远不如城市学校条件。
东部城市和西部农村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尤其明显。
绝大多数西部农村孩子介于自身出生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无法享受到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当城市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偏远农村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
只有国家确实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师资、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打破义务教育投入不均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在从源头上解决中国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二、富贫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具有代际传递的效应,知识改变命运,人的收入与其自身,以及上一代人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由富贫差距带来教育不平等不仅存在于的城乡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城市内部。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单位代码 11660单位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论文题目: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教育机会差异作者:晏娟专业:经济学类学号:11102990630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中国 重庆2012 年 9月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教育机会差异——以四川乐山市马边大院子乡以及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为例【内容摘要】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等。
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机会财政支出城乡教育差距二元教育结构、一、纵向分析教育的差距纵向来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义务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1,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早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中国的城镇已经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而当年农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95%,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而低于这一平均数的省区有13个,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不到50%.到1999年,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上升到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然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少年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
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
近年来,虽然全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1%,但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也几乎恒定地保持在100万人左右。
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
教学中存在的资源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中存在的资源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一直是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不同地区、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差异,给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确保教学中的资源分配公平合理,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帮助。
1. 提供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首先,为了弥补资源分配不平等带来的差距,学校应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
这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建筑物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各种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更新。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受到教育资源的良好影响。
2.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其次,建立一个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集中整合各种资源,供学校和学生共享。
这个平台可以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材、教学案例等各类资源。
通过共享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获取相关资源,而不受地域和学校的限制。
3. 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教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为了解决教学中的资源不平等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各类培训和研讨会,提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改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师资培训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
4. 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每个学校都有足够的经费来购买教材和教学设备,提高师资待遇,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促进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
5. 引入项目和赞助支持最后,学校可以引入各种项目和赞助支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资源不平等问题。
与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基金合作,接受他们的捐赠和赞助,用于购买教学设备、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助。
总之,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资源不平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参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案。
浅议中国教育的不平等问题
浅议中国教育的不平等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越发显著。
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因素,最后提出对于消除教育不平等的一些看法及个人见解。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一、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中,由于教育制度以及监管制度等的不健全,教育不平等现象始终存在。
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比较突出的集中教育不平等现象。
1、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教育不平等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少数学校树立为重点发展、培养尖子学生的国家重要教育基地,国家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和招生等多方面进行重点保障,重点学校在权力、资源上更有获取的优势,更多地得到政府的支持。
重点学校设置的的种种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通过公共财政、教育政策等促进重点学校建设制度性地制造了学校等级,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
造成了学校的分化,也造成学生发展、学生身份的分化,更是造成了中国公共教育独有的以巨额高费择校的现象。
按道理讲,既然都是为培养优秀人才为目的,那么所有的学校都应同样地以教育人才为目标。
然而“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这样的提法和做法颇令人费解。
“重点”是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
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诱惑着家长们趋之若鹜,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
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选拔少数“尖子”的教育制度,形成了以精英主义为特征的基础教育体系,形成了竞争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竞争型教育结构,也导致了以“应试教育”为本的选拔尖子学生的学校教育目标。
教育与教育平等调研报告
教育与教育平等调研报告摘要: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重要力量,而教育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报告通过调研数据和案例分析,探讨了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对教育平等的重要性,旨在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教育不平等现象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和学校面临师资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
2. 家庭背景的影响: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孩子往往面临更大的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家庭支持。
3. 性别不平等:在一些地区,女性仍然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限制和性别歧视,阻碍了她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平等的重要性1. 实现个体潜能发展:教育平等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充分发掘和培养他们的潜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 提高社会公正:教育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之一,透过教育能够缩小阶级、地区和性别等差距,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
3. 推动社会进步:教育平等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全球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三、推进教育平等的策略1. 平衡资源配置: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确保教育资源在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公平分配。
2. 实施社会扶贫政策:提供特殊资源和资金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改善教育条件,减少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3.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广大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4. 打破性别壁垒:推动男女平等教育,加强对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支持,消除性别歧视,确保女性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利。
结论:教育平等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关系到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公正和进步。
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教育平等,顺应时代潮流,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教育资源不平衡我国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有些发达的省份或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而一些经济落后、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甚至出现了师资缺乏、教材落后、设施简陋等情况。
这种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渠道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影响了人们的公正机会。
二、教育质量需要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体系的规模已经发展起来了,而且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中小学担架柿子、高端人才链条断裂、基础教育质量持续下降等问题所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得到了缓解,但是教育质量仍然需要得到提高。
尤其是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对学生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存在太多的学术弊端,让教育质量的提升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育体制需要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内容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式和他们的兴趣、爱好的发展。
此外,校内招聘制度和学科评估机制带来的浮动比较大,就会造成学校之间的比较。
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减少对学术成就的单一评价,发扬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精神,构建符合学生个性的教育环境。
四、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质量一直存在问题。
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不高。
一些不专业的授课,孤立分散的教学,以及相互竞争的评估,也挤压了老师的专业背景和时间,使得老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广大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难以胜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对于社会需求差距大目前的教育体系忽视了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需求跟不上,一些有用的技能和应用知识无法得到体现。
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与市场和企业联合,根据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的需求调整教育领域的重心,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实践和就业能力,构建一个技术与文化相互结合、符合市场需求、社会合理分配的教育体系。
中国的社会不平等
中国的社会不平等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社会不平等对于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中国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并探索应对社会不平等挑战的措施。
一、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都较为明显。
农村地区的收入普遍低于城市地区,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金融、科技等行业的高收入人群相对较多。
这种收入差距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政府应制定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包括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等,以减少收入差距,实现更加平等的社会。
二、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是社会流动和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
城市学校相对于农村学校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公平性。
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城市的名校向农村地区或贫困地区拓展分校,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三、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是中国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方面。
一方面,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另一方面,高等级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相对较高,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有限。
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鼓励医生到基层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此外,还可以建立跨地区医疗合作机制,使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
四、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是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城市享受到现代化设施、服务和机会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政府应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用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但较能说明问题的,则是普九、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及发展中学以上教育等层面,下面以小学学龄童入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小学辍学率、初中辍学率、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数等指标来对三大经济地带教育发展差距进行比较。
第一,普九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我国三大地带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
其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三项增长指标上的差距仍然很大。
如1998年,小学五年巩固率、小学毕业升学率这两个指标,东西部相差22.81个百分点和10.28个百分点,中西部相差20.81个百分点和9.12个百分点。
第二,扫除青壮年文盲差距。
1997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东西部差距为12.61个百分点,中西部差距为13.42个百分点。
第三,发展中学以上教育的差距。
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1997年,从每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来看:东部地区为31.79人,中部地区为22.82人,西部地区为20.38人,东中部差距为8.97人,东西部差距为11.41人。
从高校规模的另一角度看,三大地带拥有普通高校数的差距也很明显。
1997年,东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483所,占全国比重47.4%,中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334所,占全国比重32.7%,西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203所,占全国比重19.9%。
除了这些数字指标之外,比较直接能体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还有教育资源的差距。
教育资源包括软件与硬件,软件主要指的是师资力量,硬件主要指的是学校基础建设,在许多发达地区,很多学校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已经向现代化一流学校迈进,尤其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很多学校却还在为各方面条件基本达标而努力,根本谈不上任何信息化建设。
农村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原因与改善建议
农村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原因与改善建议原因分析部分:一、财政投入不足是农村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师资力量短缺导致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三、学校条件落后限制了农村学生的发展机会四、城乡差别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困难改善建议部分:一、加大财政投入,优先支持农村教育二、改善师资待遇,提高师资力量三、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四、加强城乡协作,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原因分析】一、财政投入不足是农村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较快的国家,但在各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由于经济欠发达和收入水平低下,许多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这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匮乏,课程设置单一,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造成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巨大不平等。
二、师资力量短缺导致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师资吸引力和待遇的差距,农村地区往往无法吸引到优秀的教师资源。
许多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从事教育工作,这使得农村学生失去了良好的师资培养和指导。
同时,农村学校往往难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使得已有的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下来。
三、学校条件落后限制了农村学生的发展机会。
相较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普遍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落后。
缺乏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等限制了学生们获取全面教育所需的条件。
此外,由于交通不便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村学生面临着出行困难和交流机会较少的问题,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四、城乡差别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困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务工,他们带着孩子来到城市生活,却面临着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流动人口子女很难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平等的教育权利,他们常常只能进入薄弱学校或接受较低水平的教育。
这使得城乡之间、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大。
【改善建议】一、加大财政投入,优先支持农村教育。
教育社会学文献
授课方式采用师生共同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文献阅读则以经验研究论文为主,要求将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或阅读提要为大家做介绍、发表。
教师则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所读文献如何定义概念,构思分析框架,所用的研究方法等,以加深理解。
学生发表要求使用PPT,并提出2-3个用于课堂讨论的问题。
讲20分钟,讨论25分钟。
中文期刊1.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 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
2.杨东平;《第十章教育和公平》,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3.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 》,《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3 期。
4. 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5郝大海:《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 —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6.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 》,《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4 期。
7. 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8. 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2012第7期。
9. 高勇:《中国城市教育获得的不平等程度考察,《学术研究》2008 年第4 期。
10.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张与入学机会差异》, 《社会》2006 年第4 期。
11.刘慧珍:《社会阶层分化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1 期。
12.陈新忠:《国外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特点及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0 0 9 年第4 期。
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
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热议的焦点之一。
尽管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公平。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问题,特别是从1978年到2008年这一时期,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育不平等的定义。
教育不平等指的是个体在教育机会的获取、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质量的保障方面所面临的差异。
教育不平等可以源于个体家庭背景、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
在中国,这种不平等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的复杂变迁。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了对经济和教育的控制。
然而,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改变导致教育不平等问题愈发凸显。
首先,随着新的教育机会的增加,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日益扩大。
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农村学校则面临着师资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孩子们教育机会的不均。
此外,经济差距也加剧了教育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然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2008年前期,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样的社会阶层分化直接影响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相对富裕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则往往被迫放弃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制度本身也加剧了教育不平等。
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学生成绩成为评判学生能力和录取机会的重要指标。
然而,高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或农村地区的孩子们。
他们通常没有接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当的优质教育,因此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难有公平的机会。
此外,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虽然提高了普及率,但在学科专业的分配上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这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浅谈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及对策.pdf
浅谈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平等,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是人们始终追求的理想,但是,作为社会平等中最重要一员的教育资源分配平等却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在很高程度上存在不平等性。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本文首先从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对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概念作出了简要介绍;然后从事实出发,较清晰直接的提出了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造成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做出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信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键词:学前教育;资源分配;城乡差距;家庭教育AbstractEquality, at any time any place people are always pursuing the ideal of social equality, but,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equality bu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even can say, China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exists unfairness in the very high degre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imbalance problems.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mad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resources,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n from the fact, the clear direct proposes the existen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blem in China, and the result of alloc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is uneven due to make the analysis; fin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the uneven problem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uneven be solved reasonably.Keywords:pre-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amily education引言学前教育是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适龄儿童应当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与权力,并且应当享有同等程度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X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刘精明摘要: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
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
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关键词:基础教育机会不平等先赋性资源作者刘精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一、问题的提出从1976年“拨乱反正”至1982年这段历史转折期,中学阶段教育机会持续下滑,直到1980 年代中期才开始回升。
如 1978 年小学毕业升学率已达到 871 6 % , 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401 9 % (在恢复高考的刺激下 , 初中毕业升学率在 1980 年一度高升到 451 9 %) 。
但由于教育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到了1982年,两个升学率分别降至661 2 %、321 3 %。
新一轮机会增长是从1990年开始的,到1994年前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开始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
从总体趋势看, 19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到2000 年, 全国基本上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初中毕业升学率超过50 % ,高中毕业升学率达到7312 % ;高校大幅扩招也在1990年代末出现。
①1976年以来的这些变化不禁使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早年机会供给下降的时候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似乎置若罔闻,在教育机会不断扩大的今天却反而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呢?机会扩展时的教育不平等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同样的问题在国外学术同行中展开了一场仍在继续的持久争论。
最初关于这一问题的“现X 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煜博士对本研究所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
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特此致谢。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01·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5 期代化假设”认为, 伴随现代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基于社会出身的教育不平等都将下降。
①后来的“再生产假设”则坚持教育是社会精英阶级为抢占较好职业位置而排斥其他社会阶级的工具 (教育具有维持精英再生产的能力) , 但也不排除 , 为将统治体系中的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给其他阶级的社会成员而推广、普及最为基本的教育。
②因此 , 较早阶段的学校教育扩展将降低基于 出身的不平等 , 而较后教育阶段的升学因与劳动力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 , 所以社会出身的影响上升。
“不平等最大化维持” ( MM I) 假设从“再生产假设”的前半部分 (即教育是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排斥工具) 出发 , 进一步强调排斥者的主导性作用 , 认为教育扩展本身就是优势社会阶层为占据较好职业位置而推动的一场教育变革 , 因此机会扩展过程中不平等将最大程度地维持 ③抑或有效地维持。
④此外 , 还有一些从生命历程与社会制度变迁角度提出的研究假 设 , 都从不同侧面深化了“再生产假设”的内涵 , 并有较严格的实证支持。
然而 , 当上述研究假设在注意到教育扩展中教育不平等仍然继续维持时 , 对一些特例情况却缺少深入考察。
最近一些西方学者对瑞典、荷兰、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国家在教育扩展时期的不平等变化进行了研究 , 结果表明 , 其下降趋势是相当普遍的; 还有一些研究则发现 ,教育不平等的变化在不同教育阶段上也有所不同。
⑤在普遍下降趋势背后 , 可能存在一些带有某 种规律性特征的教育平等化机制。
⑥由此说来 , 教育扩展如何影响不平等的变化并非“持续/ 非 持续、增强/ 减弱”这样的表述可以完全捕捉。
大多数情况下 , 不平等的下降、维持抑或增强 ,都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同时发生的。
当我们面对如此复杂的研究主题的时候 , 也许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 1 . 当教育机会不平等面临某种平等化过程冲击的时候 , 哪种形式的教育不平等将会率先下降 , 哪些不平等可能会坚韧地维续 , 甚至增强 ? 2 . 更进一步 , 为什么有的不平等会下降 , 有些不平等则不容易发生变化 ? 各种形式的教育不平等各自运作的基本机制与逻辑是什么 ?① G. Lenski , Pow e r an d Pri vi le ge , NewYork : Mc Graw Hill , 1966 ; P. Blau and O . D. Duncan , T he A me rican Occu p ational S t ruct u re , NewYork : Wiley , 1967 ; T. Parsons ,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inModern Society , or Social St ratificationRevisited ," in E. O . Lauman , ed. , S oci al S t rati f ication :Resea rch an d 2f or t he221970 ; D.J . Treiman ,T heory 1970s , Indianapolis : Bobbs Merrill ,“Indust rialization and Social St ratification ," in E. O . Lauman , ed. , S oci al S t rati f ication : Resea rch an dT heory f or t he 1970s .② S. Bowles and H . Gintis , S chooli n g i n Ca pit alist A me rica , New York : Basic Books , 1976 ; R. Collins ,“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 ratification ," A me rican S ociological Review , vol . 36 , no .6 , 1971 , pp . 1002 1019 ; P. Bourdieu and J ean Claude Passeron , Re p rod uction i n Ed ucation , S ociet y an d Cult u re ,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 1977 .③ A . A . Raftery and M. Hout , “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 Expansion , Reform , and Opport unity inIrish Education , 1921 1975 ," S ociolog y of Ed ucation , vol. 66 , no . 1 , 1993 , pp . 41 62.④ S. R. L ucas ,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 Education Transitions , Track Mobilit y , and SocialBackground Effect s ,"A me rican J ou rnal of S ociolog y , vol. 106 , no . 6 ( May 2001) , pp . 1642 1690 .⑤ R. Erikson and J . O .Jonsson , eds. ,Can Ed ucation B e Equali z e d ? T he S w e dis h Case i n Com p a rati vePe rs pecti ve , Boulder , CO : Westview Press , 1996 , pp . 183 206 ; Y. Shavit and K. Westerbeek ,“Educational St ratification in Italy : Reforms , Expansion , and Equality of Opport unity ," Eu ropeanS ociological Review , vol. 14 , no . 1 , 1998 , pp . 33 47 ; R. Breen , et al . , “N on Pe rsistent I nequalit y i nEd ucational A tt ai nment :Evi dence f rom Ei g ht Eu ropean Count ries ," ResearchCommittee on SocialMobility and St ratification of t he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 Lo s Angeles , 2005 ; etc. ⑥ R. Erikson and J . O . Jonsson , eds. , Can Ed ucation B e 2Equali z e d ? T he S w e dis h Case i n Com p a rati ve22 222 2Pe rs pecti ve. ·102·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二、教育不平等的结构与过程要回答上述问题,应首先对不平等的性质加以区分。
先赋与自致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基本分析范式。
尽管现代社会中很难找到一种社会分配机制完全按照先赋抑或自致的方式而设计,但就教育机会来说,如果避开先赋条件不谈,而学校教育系统又只是根据个人能力来分配教育机会的话,那么儿童之间的机会不平等,就只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所造成的能力分化,以及儿童个体根据自身的能力条件而做出选择的后果(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