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及其城防设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昏 手
、j‘
i 城墙科学保护论坛论文集
屋数间以居士卒。烽燧常布置在长城内侧或较高的山丘上,以利于嘹望敌情。其间距为0.5~ 5公里不等。当发现敌踪时,日间以燃烟或举幡示警,夜间则点火为号。 坞堡:大小不等,又称为“障塞”,是堠官、都尉一级官员的驻地。平面大多呈方形或矩形,其 外周以土坯砖砌之外墙(厚1~1.5米),有的另在一端建方形之高大墩台,如甘肃省张掖县汉居 延甲渠侯官遗址。此遗址之入口仅有一处,辟于东墙之南端。门外又筑曲尺形护墙屏障其东与 北二面,形成一南面开口之小“瓮城”。一般人员之住所及杂屋均沿堡垣内侧布置。 边城:其级别相当于内地之县城,但面积较小,应系城内人口不多之故。但其外濠、城垣、城 门、城楼、角台、街道、官寺、仓库、商肆、民居等皆备。城市之平面大多为方形或矩形,如内蒙古 自治区潮格旗朝鲁库伦古城。也有不规则形或十字形,如甘肃省夏河县八角城。 边关:一般设置在往来交通之要道上。依文献及实物,已知有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但它 们与边城防御系统之关系并不密切。由已发掘之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知其有关门、门 阙楼(可登临)、门道、关墙等。关门以内之西南,另建有烽火台及坞堡。据记载,此关在西汉时, 属张掖郡肩水都尉肩水堠官管理。有汉画像石,亦知嘉峪关有东关门及门阙二座。 ③上述长城在东汉时因匈奴远遁,卫戍人员尽撤。但在北魏、北齐及隋代,又因北方游牧 民族多次入侵,朝廷不得不对旧有长城重加修整,但其防卫制度及规模,与西汉时相较已相去 甚远。 ④明代时,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并屡为边患。于是又起长城以为防范。新城东始 于辽东之鸭绿江畔,西止于甘肃之嘉峪关下,全长5400公里。就其整体位置而言,明代长城已 较秦、汉长城大为南移。为了保障京畿地区的安全,又在河北、山西的北部增筑了若干条复线。 接近京师的建城工程特别坚固,用材也很讲究。城体外包整齐的条石和特制的大型城砖,内填 砂石泥土,上面再铺厚砖。墙高及基宽均在6.5米左右,顶宽约5.5米,并砌有堞垛和女墙,用 以嘹望和射击。每隔一定距离建有烽火台、战楼和炮台。前者用以嘹望及报警,后者用以屯兵
呈I但
蚕.I留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和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从它过去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战争 在中国社会各项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已是十分突出。它特别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并作为他 们夺取政权和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为了极力发挥战争中进攻和防御互为矛盾的效能,古人曾 经作出了长期和巨大的努力,不但对有关战争的许多具体的物质内容予以极大的关注,例如军 队的建制、阵伍的组织、武器的改进、城池的构筑……以达到能够组合一个体系完备和效率高超 的战争机器,同时,又对涉及战争的各种非物质因素,也作了许多深入的探讨,例如总结历次战 争的成败经验和教训,并将它们提炼升华,成为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谋略和理论,用作日后战争的 指导方略和思想。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诸侯国间兼并战争最频繁的 时期,因此上述活动也达到了它的最高潮。至今传世最享盛名的《孙子兵法》,就是形成于此际。 就战争本身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进攻和防御两大方面,二者既互为矛盾,又彼此影 响。一般来说,进攻被认为是主动的和强势的,防御则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因此,似乎胜者应属 于前者。然而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由于二者之间出现的种种变化和转换,获得最终胜利的,往往 是防御的一方。 中国古代作战的兵种主要是步兵、骑兵、弓箭手和战车,所使用的武器也以冷兵器为主。因 此,无论是进攻或防御的任何一方,如何正确并巧妙地运用这些因素和手段,就成为战争的胜负 关键。在具体战斗中,往往以大规模的野战作为开始,随后才是对城市的攻坚和防御,前者的有 利条件是可以充分使用骑兵和战车的快速进袭。而后者的攻防,则是对双方战力和持久力的全 盘考验,并在旷日持久的战斗中力图形成种种变化。 中国古代虽然经历过多次惨烈的大规模战争,但地域绝大多数都位于中国境内,并未扩展 到遥远的别国。因此,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从未出现过像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罗马的凯 撒、迦太基的汉尼拔、法兰西的拿破仑……那些曾经在世界上叱咤风云的伟大军事人物和事迹。 在另一方面,虽说至少在秦、汉时期,中国的航海家已经使用了罗盘,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巨

管陋
晷I壮
争l河
大的船舶已经远航万里,然而却一直没有像古罗马或中世纪的英、法、西班牙那样建立起强大的 海军,以作为向外扩张的重要力量。而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无论从经济上或是技术上都是不成 问题的。在对外关系方面,从周、秦、汉朝以至明代,在国境的北疆一贯采取了“守边防范”的保 守政策,万里长城的建造就是这一不移方针的最佳例证。但是,中国古代对于战争法则和谋略 的研究和认识,其广度和深度则又非同一般。按照《汉书》中有关军事方面研究的记载,如“以正 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的“兵权谋”,就有13家(包括吴孙武、齐孙膑、公孙秧、吴起、韩 信……),著作259篇。以“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井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的“兵形 势”,则有11家(如尉缭子、项王……),著作92篇,图18卷。以“顺时而发,因五胜;假鬼神而为 助”的“阴阳家”,计16家(若神农、黄帝、孟子……),著作249篇,图10卷。以“习手足,便器械, 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兵技巧”,共13家(伍子胥、李广……之射法、剑道、手博……),著作 199篇。以上共有兵学家53家,著作790篇,图43卷。但这些并非已知历史记载中的全部,而 是从周代春秋以下至于西汉的183家中删除得来的。至于那些未载诸经传的人物和著作,就更 加无从统计了。由上述的种种情况,大体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和西方在战争问题上的若干区别。
前文已经述及,中国古代对于在社会活动中具有极重要地位的战争,曾经作了全方位和细 致详尽的研究。作为内中两个对立面之一的防御,自然不在话下。对于这一个可以从多方面展 开讨论与叙述的问题,本文由于篇幅关系,仅能就其防御工事的设置及其作用,进行若干初步的 探讨。依形制划分,大体上可区别为边境及野战防御设施和城市防御设施两大类。现分别予以 介绍。 (一)边境及野战防御设施 顾名思义,这是为防御进犯之敌(特别是战争初期)而构筑的边境或野战的野外防御工事, 又可划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而以前者为主。 1.永久性边境防御工事 (1)边城:又称“边墙”,现知留存实例及文献记载乃始于东周的春秋时期。 ①建造在若干诸侯国之间,位置大多循沿边界或在其附近。著名的如楚国的“方城”,秦国 的“洛堑”,而其他诸侯国如齐、燕、赵、魏、中山国等均有,都是为了防御邻国入侵而修建的。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此类边墙,目前除山东、河南境内尚存留若干残余外,其他皆已不存。 ②建造在燕、赵、秦诸国的北疆,专门用以防御外来游牧民族的入侵。秦统一后将它们连 为一体,后世俗称为“万里长城”。西汉初又加以全面整修和扩廓,除了将长城西延至敦煌及阳 关一带,又在天山北麓增筑新城一道。此外,还自内地大量移民前来屯田开荒,从事农牧业生 产,并协同边防守卫。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其主要防御设施内容有: 城垣:大部由夯土筑成,或施以块石,或使用当地盛产之红柳、芦苇。现城垣平均残高约4 米,基宽3~5米。其附近尚有其他防御设施,见下述。 壕沟:置于城垣之外,或内外两侧。一般沟深3米,宽8~10米,掘出之土即用以筑城。 天田:置于城垣之外或内侧,宽5~8米,内铺细沙。以防止对国境之偷越。 虎落:置于烽燧、坞堡之外,为斜向埋人土中之尖桩,作为防御之辅助设施。 烽燧:又称“烽火台”。平面大多为5米×5米之方形夯土墩台,高8~10米。其下另建小
营恤
与配置火炮。为了分区防守,全线划分为辽东、蓟、宣府、大同等九镇,下设若干卫(每卫驻军 5600人)、所(千户所1120人,百户所112人)。重要地段设置城堡、关隘,并筑多量敌台、墩台。 如大同边防有城堡64座,敌台89座,墩台788座。建造在交通要冲或险要地带的关隘,更是防 御中的重点。除了东端的山海关和西端的嘉峪关外,知名的还有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雁门 关、娘子关等。 以上所述我国古代的边城防御体系,其主要作用有:.
宋代即已驻扎水军,元代也是如此。但水城的始建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它的平面为不规则 长方形,四面城垣长度依地势变化,长300米至850米不等。城内置有狭长的水面,用以停泊舟 师,面积约为水城之1/3。又建有码头、军营、市井和诸多庙宇。城f1--座,一为北端通行船舶 之水门,另一为南端之旱门(名振阳门)。水门外建东、西炮台及防波堤。城北制高点丹崖山上 置蓬莱阁,可供平时游览及战时眺望。该城是我国北部沿海重要海防据点,亦为明代登州卫之 戍所。它的建设,在港址选择、平面布局、海陆结合以及各项具体设施的配置上,都表现了很精 湛的实用水准和艺术水平。 2.临时性野战防御工事 与永久性防御工事相比较,它们数量既少,在质量上差别也大。 最常见的是在营地驻扎处临时挖掘的濠沟和由木栅围合的营垣,有的还建有若干供嘹望的 木塔台,其防御能力自然非前述者可比。另外,为了阻滞敌军的前进,往往在狭道难行之处,以 土石树木阻塞道路,以达到延滞或设伏的目的,如庞涓败于马陵之役。在刘邦与项羽的争战中, 汉军为了从敖仓向荥阳运粮,曾在道路两旁筑土垣以御楚,也是一种临时性的防御措施。而后 隋炀帝讨伐高句丽,在战场上使用了可以组合拼装的“六合城”。这是由多种预制的木构件所组 装的微型城市,其具体状况及使用效果目前已无从追索,但此种构想和实践仍不失为当时一种 别出心裁的巧思。 (二)城市防御设施 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他们居住的聚落周围挖掘濠沟,竖立竹木栅 栏,以求得自身的安全和保护。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和临潼县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都是如 此。而在已发现的多数早期城市遗址中,不但发现了城濠,而且还有由积土或夯土构筑的城垣 和四面开辟的城门(除了旱门,还有水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城市最主要的几项城防内容和 设施,至少在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付诸实施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诉诸战争等的暴力 事件的增加,对城市的防御设施也日益趋于完善。 1.城市的遗址和布局 (1)选址:除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外,军事上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如为了易守 难攻,多选择居高临下之山冈或台地,有的还依托河流、湖泊等水面。 (2)布局:首先考虑统治者的安全,然后是有利于对市民的管辖。即按照“城以卫君,郭以 守民”的原则,将城中分为内、外两部分。都城如此,一般郡、县城也是如此。由于地形、历史发 展等原因,大多数的城市平面都呈不规则形,呈规则形的极少,但上述原则并不因此而有所 更改。 2.城市的城防 (1)外濠:又称“池”或“湟”,它环绕在城市外侧,是城市防御的第一道工事。为了防止敌军 直抵城下,所以至少有一定的宽度(15~30米)和深度(3~6米)。通常利用原有之天然水道加 以调整、扩展,再与人工开掘相结合。城濠上架设通向城门之河桥,大多是固定的(由木、砖、石 构成之梁柱式或拱券式),也有少数采用可移动之舟桥及可拽起之吊桥,以有利于防守。 (2)羊马墙:位于外濠之内或外侧,由较低矮之墙垣组成,是辅助工事的一种,但目前已无 实例。 (3)城墙:是城市防御最主要的内容,有全部用土和内部用土、外包砖石的两种。城墙的高 度常表城市的等级而有区别,这除了防御需要,也有封建礼制的原因。例如在《周礼・考工记》
中国古代战争及其城防设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刘叙杰
战争历来就是人类用以解决彼此间政治、经济……乃至个人矛盾最激烈和最后的手段。它 的起源乃始于动物为争取自我生存而引起的原始斗争。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今日的几千年 间,就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这类暴烈行动,它们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所形成巨大的灾难 性破坏,以及给人们带来难以统计的性命牺牲和财产损失,都是历代文史记载所罄竹难书的。 然而,这些残酷和惨痛的现象,在人类完全进入大同社会以前,也就是能够完全克服自我的无穷 贪欲以前,恐怕还将存在和延续。
争l河
——观测、戒备边境的敌方活动,发现情况及时报警,并提供准确信息。 ——构筑各类防御障碍工事,阻敌长驱直入。 ——进行边境地区性防御,为主力援兵到来争取时问。 ——军民垦边,平时从事农牧生产,以战养战,又可减少自内地调运各项物资之压力。
(2)沿海海防工事 自明代初年起,为了防御倭寇的人侵,从渤海湾至东南沿海之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建造了 53座海防卫城,103座海防卫所。它们的平面大多都呈方形,周以城壕和城垣,四面置上有城楼 之城门,主要街道呈纵横交叉状。城内置官衙、兵营、仓库、制械所、演武场及供祭祀的坛庙、寺 观,城墙上建敌台、箭楼。城外有的另建水寨,驻以舟师水军,以备随时出战。城垣多用砖石砌 造(或下石上砖),有些城门外还构有称为“月城”的小型瓮城,以加强防守。 在上述诸多海防卫城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位于山东省蓬莱县城北的蓬莱水城。该地早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