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组成》名师教案2

合集下载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教案标题:原子核的组成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2. 了解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特性。

3. 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概念。

4. 理解同位素和同位素符号的含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展示板、原子模型图、质子和中子的模型、同位素的示例。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展示板展示一个原子模型图,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

探究:2. 解释原子核的概念,说明它在原子中的位置。

3. 展示质子和中子的模型,并解释它们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强调质子的正电荷和中子的中性。

4.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是否相等,为什么?5. 解释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概念。

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原子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6. 利用示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相应的信息。

拓展:7. 介绍同位素的概念,解释同位素符号的含义。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8. 展示同位素的示例,并解释同位素符号中的含义。

总结:9. 回顾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强调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10. 总结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概念,并解释同位素的定义和同位素符号的含义。

练习:1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2. 答疑和解释练习题的答案。

拓展活动:13.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模型或实际观察,进一步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评估:14. 设计一个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原子核组成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15.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原子核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

家庭作业:16.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进行查找。

教学延伸:17. 在下一堂课中,引入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原子核的理解。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原子核的组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组成粒子。

2. 原子核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中各种粒子的相互作用。

2.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核的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设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

2. 原子核的发现历程,原子核的组成粒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原子核的稳定性。

第二课时:1. 原子核的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2. 核反应,核能的释放。

3. 原子核的衰变,放射性现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介绍原子核的发现历程,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粒子:质子、中子。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核结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稳定性,并提出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

2. 讲解:讲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介绍核反应和核能的释放。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有关核反应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衰变。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原子核衰变现象的理解,讨论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五、课后习题1. 简述原子核的组成粒子及其作用。

2. 解释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是如何产生的。

3.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举例说明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4. 根据核反应方程,计算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7.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2.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了解理论探究与实验事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原子、原子核研究中的应用。

3.通过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学说应用对科技、生活、社会即人类思想的推进作用,体会物理成果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体会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与认识是无止境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难点】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剖析。

【教具准备】介绍汤姆生、卢瑟福、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结构的学说。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2.教师讲述(1)长期以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哲学思辨的阶段。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论”,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同时他又断定:原子就像一个实心球,是不能再分割的。

(2)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在物理学的研究进程中,什么事实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结构的?什么事实又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结构的?本节课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的艰难过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原子的核式结构1.阴极射线引发的研究(1)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引发了对阴极射线是什么的研究。

当时有两派学者持不同的意见,以英国的克鲁克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以德国的赫兹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2)通过实验研究,在探明阴极射线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线;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原子核组成教案陈功

原子核组成教案陈功

原子核组成教案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性质,了解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组成3. 原子核的性质4. 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5. 原子核的实验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原子核的性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电子秤、玻璃管等。

2. 实验材料:铅笔芯、铜丝、氢气等。

3. 教学课件: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原子核性质示意图等。

【导学】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提问: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新课导入】1.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夸克等粒子。

2. 讲解原子核的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课堂探究】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原子核的性质。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知识拓展】1. 讲解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如放射性等。

2. 介绍原子核研究的发展历程,如原子弹、氢弹等。

【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 教师点评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强调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1. 绘制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原子核性质的短文。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6. 原子核衰变与核反应7. 核能的释放与利用8.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9. 核安全与核废料处理10. 与复习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原子核衰变的过程与机制7. 核能的释放方式及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8.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9. 核安全的重要性和核废料处理的现状与挑战10. 复习本课程的主要概念和知识点八、教学方法6.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原子核衰变与核反应的具体实例。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3.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概念及组成。

2.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计算关系。

2. 原子核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

2. 利用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运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内容:1. 原子核的基本概念: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4.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质子数越多,中子数越多,原子核越稳定。

5.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变化,释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为其他元素的原子核。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结合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原子核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内容。

4. 例题解析:运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的概念、组成及性质。

七、课堂练习:(1)氢-3(质量数=3,质子数=1)(2)碳-12(质量数=12,质子数=6)(1)氧-16(质子数=8,中子数=8)(2)铁-56(质子数=26,中子数=30)八、拓展知识:1.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

高二物理下册《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下册《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下册《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原子核的组成》的学习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
2.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放射性,了解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3.学会使用质量数和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并能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
4.理解半衰期的概念,掌握半衰期与放射性衰变规律;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核的组成、核反应、放射性衰变等关键知识点;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强调原子核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尊重事实、勇于创新;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尊重、取长补短。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4.设计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核物理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原子核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原子核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5.了解现代物理研究中与原子核相关的前沿领域,如核能、核裂变、核聚变等。
(二)过程与方法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性质和特点,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守恒定律、核反应。

三、教学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原子核。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模型原子核,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讲解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3. 课堂讲解:a.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夸克等粒子。

b. 介绍原子核的性质和特点,如质量、电荷、稳定性等。

c. 讲解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核反应等,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组成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的组成、性质和特点。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粒子的名称和性质。

2.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原子核反应》。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原子核的组成、性质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提问等。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与原子核组成相关的科学家和重大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讨原子核研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核能、核医学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原子核反应》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高二年级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导语】只有⾼效的学习⽅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有效的读书⽅式根据规律掌握⽅法,不要⼀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年级物理原⼦核的组成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知道原⼦的核外电⼦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结构⽰意图的涵义; 3、了解离⼦的概念及其与原⼦的区别和联系; 能⼒⽬标 1、通过对核外电⼦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和离⼦的⽐较,培养学⽣的抽象思维能⼒和逻辑思维能⼒。

情感⽬标 1、通过对最外层电⼦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法; 2、通过对核外电⼦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体会核外电⼦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章分⼦和原⼦的基础上进⾏的,核外电⼦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构成。

形成了原⼦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的空间想象⼒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排布情况的介绍。

使学⽣了解前18号元素原⼦的核外电⼦排布规律,进⼀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结构的关系,为离⼦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难理解,在⾼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步讲述原⼦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达到了了解的⽔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谈到原⼦是由原⼦核和电⼦构成的。

原⼦核体积很⼩,仅占原⼦体积的⼏千万亿之⼀,电⼦在核外的空间⾥作⾼速的运动。

⽽电⼦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来说是⼀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的运动状态,⼜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中核和电⼦的⾏为。

否则会影响学⽣对核外电⼦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

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明确电⼦在核外作⾼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核的组成。

2. 掌握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干系。

3. 理解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之间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认识,理解原子核的组成。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数据诠释原子核的组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进行实验数据收集。

2. 准备教学PPT,包括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案例或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性质。

4. 准备教室练习题,用于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张黑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黑洞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原子和原子核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教师介绍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的重要性,以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教师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电子、原子核、核外电子的运动等。

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电子云、波尔模型等观点。

(2)原子核的组成:教师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

通过展示质子、中子的结构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互相作用。

同时,教师介绍核力、核衰变、核聚变等观点,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复杂性和奇奥性。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互相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核力?它与电磁力有什么不同?(3)原子核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基本粒子的性质和互相作用等。

同时,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课后作业:安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和实验题,让学生进一步稳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更多奥秘。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原子核的电荷与质量的性质。

5.1原子核的组成 教案

5.1原子核的组成 教案

5.1原子核的组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放射性物质的的射线分成三束的实验事实出发,分别介绍了a 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通过研究这三种射线,确定了原子核内是由结构的。

最后有卢瑟福和它的学生共同完成了原子核构造的猜想与验证,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原子核的组成及其表示符号。

科学思维∶通过一些宏观实验,去猜测、探究微观结构,建立微观模型。

科学探究:分析天然放射现象和a粒子散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揭示原子核的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与责任∶尊重客观实验事实,认识到原子核可以再分。

体会到极大极小的原理,感悟生命的渺小,更加的热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种射线的本质,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核能是人类第一次利用除太阳以外的能量。

(动图展示核电站)核能是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能量。

核能的发现是人们探索微观物质结构的一个重大成果。

人类通过许多方式利用核能,主要的途径是发电。

一、新课引入关于原子核内部信息的研究,最早来自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那么,人们是怎样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秘密的呢?二、新课教学(一)天然放射现象1.贝克勒尔的早期研究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它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感光。

这是铀原子本身的性质。

(视频介绍新中国发现的铀矿,增加爱国主义教育。

)2.居里夫妇的研究居里夫妇对铀和含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研究了一种沥青铀矿,根据它的含铀量计算发出的射线不会太强。

①居里夫妇对最早提出了放射性的概念②命名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3.放射性的概念①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②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③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的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元素的专利,所有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元素以及部分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篇一: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1《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设计化学113 童佳燕 11080123一、学习内容分析1.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本节内容的组成部分:原子核的组成;各组成电性的判断及质量的分布;原子组成的表示;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核素、同位素的定义。

由对初中学过知识的回顾,引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因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电荷各不相同,得出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

通过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得出原子是电中性。

通过对表中3个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加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分析,总结出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并用符号表示原子。

通过氕、氘、氚三种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引出核素的概念以及给出同位素的定义。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与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核的组成,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也知道同位素的概念,但是对原子核没有深入了解。

本节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科学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为化学2中具体深入学习原子结构及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具有铺垫性作用。

学习原子结构对我们整个化学元素学习都具有指导性作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的学习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的学习二、学习者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初中已经学习了原子核的组成,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同位素有了初步的接触认识,学生经过多年的化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与总结文字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这一切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可可能遇到的问题刚进入高中,自我分析能力不强,对全新的知识较难接受;对原子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的本质认识不清,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弱,无法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结合;对抽象概念的学习能力较弱,需要老师给予点拨和帮助。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原子核的组成》参考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原子核的组成》参考教案

1第三单元 人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2课时 原子核的组成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3. 知道同位素和核素的概念。

学习重、难点:原子结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元素、同位素、核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入] 1、原子上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板书]原子核的构成 二、 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原子结构 板书]一、原子结构 展示]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讲述]因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和电子所带负电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其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我们用Z 来表示核电荷数,便有如下关系: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质子中子22 13 11 1板书]1、电量关系: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原子的质量。

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 表示。

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 表示。

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2、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讲述]这样,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算出另一个数值来。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板书]3、原子符号: X你知道吗]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

C-12原子指的是什么原子?解析:(1)C-12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的碳原子或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原理,理解核子与原子核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原子核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简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有正电荷,质量较大。

2. 核子:构成原子核的粒子,包括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可以相同或不同。

4. 核子与原子核的关系:核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子之间的结合能有关。

5. 原子核的应用:原子核反应堆、核武器、核医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核子与原子核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稳定性与结合能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原子核的组成和原子核的应用。

2. 利用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原子核的稳定性与结合能的关系。

4. 设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过程:a. 引入新课,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b.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展示相关模型或图片。

c. 讲解核子与原子核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

d. 介绍原子核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e. 课堂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f.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习题。

六、教学策略:1. 利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利用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核反应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验器材或模拟实验软件。

3. 准备课后习题和答案。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了解半衰期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3.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4. 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5. 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原子核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的发现和性质,阐述原子核的结构。

3.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分析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讲解衰变的过程。

4. 讲解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阐述半衰期的意义,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介绍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核组成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原子核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原子核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原子核科学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核》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

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

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

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

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

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

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

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

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9.1原子核的组成★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

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

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学生思考讨论。

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

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挂图。

点评:配合挂图,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树立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进行新课1.天然放射现象(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

2.射线到底是什么教师: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答案: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

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思考与讨论:①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②如果α射线,β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③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实验方案。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

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是正电荷,β射线是负电荷。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点评:给出实验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用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

学生看书,进行总结。

点评:培养学生自学,总结的能力。

教师:(帮助小结)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

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②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学生对照表格,理解书本知识。

点评:通过对照表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规律性质。

3.原子核的组成教师提问:①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②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是由谁发现的?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①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②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教师:(帮助小结)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m p=1.6726231×10-27kg中子(nucleon)不带电,m n=1.6749286×10-27kg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

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

教师:提问: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

小结: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⑤符号X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Z:核电荷数教师:给出思考与讨论题。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

点评:学生回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同位素(isotope)(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

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学生回答: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符号分别是:碳有两种同位素,符号分别是点评:举例说明同位素的性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β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B.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C.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D.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粒子强学生回答:BD点评:本题考查了粒子的性质及电磁波波长的比较等基本知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X,α,β,γ射线,经研究知道,X,γ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

可见光,红外线也是电磁波,波长从短到长的电磁波波谱要牢记。

另外,β射线是电子流,α粒子是氦核。

从α,β,γ三者的穿透本领而言:γ射线最强,α射线最弱,这些知识要牢记。

(三)课堂小结1.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三种射线的性质。

3.原子核的组成。

学生总结,讨论。

(四)作业:1.认真阅读课后的“科学足迹”。

完成问题与练习。

2.探究活动:β射线的来源:原子核内没有电子,β射线如何而来?点评:学生课后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教学体会这节课由天然放射现象开始,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

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只可能从原子核里放出来的,从而引起人们去探索原子核的奥妙,揭开了核物理学的第一页。

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换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不想宏观世界那样看得见,摸得着,研究起来也就更困难。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对核物理的相关实验基础和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所体会,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微观世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