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

合集下载

12元素周期律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x

12元素周期律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x

1.2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以及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即位一构一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培养:通过例题培养学生运用位一构一性三者Z间的联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原子结构和元索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推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领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法思想;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去挖掘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品质:通过例题中信息的学习,激励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通过推断题的分析与解答,学会运用位一构一性三者Z间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推理方法。

重点、难点位一构一性三者之间的规律及其应用。

醪枠灣渐减飆礦性遂渐Y态氨化物妙成越来越难,丼穗走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轅的怀原性例1. A、B、C、D、E是同一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显碱性,且碱性B>A; C、D两种元素对应的气态蛍化物的稳定性C>D,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 B<A<C<D<E B- A<E<B<C<D5E周期律依次瓚:fa原子卜层电子数电于层遨原于半径依次增加11个相同逐渐破小逐渐瓚犬元亲的性质得电子能力—失电子能力—金鷹性金厲性逐渐•逐渐滅弱逐渐 ______逐逐渐破騎逐渐________逐渐增弓虽逐渤最离正价+ 1 —-F7聂低負价= 主族序数-8最高正价数 =主族序数CO.F除外非金欣及穗定性逐渐例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I A IIA IIIA IVA VA VIA VDA0周期^\二①②三③④⑤⑥⑦⑧⑨四⑩⑪⑫(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① _______ ,⑥_________ ,⑦ ________ ,⑪_________ 。

(2)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屈元素是 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下同),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 _____ ,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 o(3)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 ,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 ,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_______ ,写出三者之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在这些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____,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 ,(5)在③与⑷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 ____,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在⑧与⑫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 ,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小结:1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依据结论.元索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结论例3:儿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其某些化合价见下表:元索代号A B D E G H I J常见化合价-1-2+4、-4+6、+4、-2+5、-3+3+2+1原子半径/pm646677104110143160186分析上表中有关数据,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涉及上述元素的答案,请用元素符号表示。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课时3-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课时3-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2、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引言]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元素原子的结构决定,而元素原子的结构又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即元素的性质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外在反映。

那么研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有何意义呢?[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教师]我们首先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两方面来研究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中学化学里我们主要研究主族元素) [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教师]请大家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提问]元素周期表中的表格底色有几种?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学生]底色有两种,绿色和浅绿色。

可以使我们很明显地区别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教师]回答得很好。

而且,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域特别集中,沿着周期表中硼、硅、砷、碲、砹跟铝、锗、锑、钋之间画一条线,线的左面是金属元素,右面是非金属元素。

由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因此,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规律。

我们可以把以上的内容用以下形式简要地表示出来。

[投影]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板书](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不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2)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不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教师]请大家根据我们上面学过的知识,参考元素周期表,分析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在周期表中什么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什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为什么?[学生]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可知,在周期表中,钫(Fr)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氟(F)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因此,钫元素的失电子能力应是最强的,钫元素的金属性也就最强;氟元素的得电子能力最强,氟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就最强。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精选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精选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精选教案【教学设计】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

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难点:“位、构、性”的推导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

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五、教学方法:启发——归纳——应用六、课前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新课导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优秀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优秀教案

7、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 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原子量依次递增
C.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呈周期性变化
8、
Xn-
a

bYm+两种简单离子,其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关系式或化
学式正确()
A、a–n=b+m B、a+m=b–n
C、氧化物为 YOm D、氢化物为 HnX 或 XHn
(4)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5) 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总体方法:比较微粒半径大小,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 越大;电子层数相同,再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Ⅱ)化合价 教师:价电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或某些元素的原子的次外 层或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 投影: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非金属最高正价 +| 负化合价 |=______ (注:副族和第 VⅢ族化合价较复杂)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主族的族序数 8 教师:思考:金属的化合价有什么特点?记住氟没有正化合价 . 学生:金属元素全是正价。 投影:填写表格 ;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主要化
+7,-1( 除氟
+1 +2
+3
+4,-4 +5,-3 +6,-2
合价
外)
气态氢 化物的
RH4
RH3
H2R
HR
通式
最高价 氧 化 物 R2O RO 的通式

高中必修二人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

高中必修二人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周期律·教案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二、学情分析掌握元素周期律,学生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类、类比、推测,避免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死记硬背。

对学生而言,元素周期律是一把开启化学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它能指导学生有规律的、轻松的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并能进一步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并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证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已经初步掌握理论知识的推导方法,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进行一般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推断,也能根据元素周期律对某些元素化合物性质进行解释。

4.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1栏目,用图表来表示原子序数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常见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关系,指导学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

2.通过对Na、Mg、Al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设计

课标点击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教学难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Na、Mg、Al、Fe、Cu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

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

(3)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板书]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人教版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发现历程;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3.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4.感受元素周期性带来的科学美和生活美。

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发现历程;2.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3.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4.元素周期性的应用和科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如下:1.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2.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回顾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出元素周期律的概念;3.提问:在实验中,为什么迈耳逊把“周期律”称为“周期律”?(让学生自主思考)第二步:讲解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发现历程1.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发现历程;2.解释元素周期律中的“周期”、“组”等概念和规律。

第三步: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1.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2.解释元素周期性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

第四步: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1.向学生介绍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指导学生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第五步:讲解元素周期性的应用和科学美1.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性的应用以及科学美;2.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性对工业、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第六步:巩固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答题并理解;2.小组讨论并汇报相关结果。

教学途径1.课件:使用电子白板、电脑等设备,展示相关图形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演示实验:展示相关实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元素周期律。

评价方式1.练习笔记的评价;2.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通过归纳1-20号元素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复习引入,复习原子结构,由已知推出未知。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给出数据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质量小、速度快、运动空间小)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由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微观运动与宏观运动的不同,从而为后面学习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打下伏笔。

(2)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书P13 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3)学生活动。

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书P13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书上只是提供了1-20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如果要推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我认为还需要增加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所以在教学时补充了这一点,这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课时2-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课时2-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

2、置换反应。

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1、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实验二.Mg、Al和盐酸的反应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表(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实验三:Mg(OH)2的性质取一支试管,加入2ml,1mO1/L、MgCl2溶液,再逐滴加入3mO1/L、NaOH溶液,把生成的白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1/L、NaOH溶液、稀盐酸观察,完成下表:[多媒体展示出表格]表(三)Mg(OH)2的性质实验四:Al(OH)3的性质取一支试管,加入1mo1/L Al Cl3溶液,加入3mo1/LNaOH溶液至少产生大量的Al(OH)3白色絮状沉淀,把Al(OH)3沉淀分别盛放于2支试管中,然后,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o1/L稀盐酸和6mo1/LNaOH溶液,观察现象。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课时1-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课时1-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2、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难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引言]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这张表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总结出元素的某些性质规律,以方便我们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元素的性质是由组成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的,因此我们讨论性质之前,必须先来熟悉一下原子的结构。

[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

如果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

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讲,电子运动时是否会在原子内打架呢?它们有没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板书]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讲解]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

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 来表示。

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讲解并板书]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n) 1、2、3、4、5、6、7电子层符号 K、L、M、N、O、P、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设疑]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于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的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在填充下一层。

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有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律呢?[思考]下面请大家分析课本12页表1-2,根据原子光谱和理论分析得出的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看能不能总结出某些规律。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

班级组别姓名2014 年 3 月日学习内容: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写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教学过程】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阅读P13内容,回答:电子层(n) 1 2 3 4 5 6 7字母表示能量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个电子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3)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后排能量高的电子层【小试牛刀】画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Cl- K S O2-Ca2+ F Si Al3+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的规律性变化完成P14-15的表格结论: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呈现的变化修改、补充2、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规律性变化【实验一】钠、镁、铝与水的反应写出钠、镁与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二】镁、铝与酸的反应写出镁、铝与盐酸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思考】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氢氧化物碱性,讨论金属性:Na Mg Al【讨论】阅读P16的硅(Si)、磷(P)、硫(S)、氯(Cl)的性质,即与氢气化合的难易、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讨论非金属性:Si P S Cl通过第三周期元素的讨论可得出,元素周期律是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1)结构决定位置、位置反映结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决定性质:【讨论】从P14-15表格中的化合价分析,可得:★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最低负价=任何改革必须具备坚持、坚持再坚持,落实、落实再落实的精神才能成功!——王永恒学案(3)位置反映性质: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同主族性质相似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2、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意义练习:1、总结1至18号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22 元素周期律教案(人教版化学必修2).docx

122 元素周期律教案(人教版化学必修2).docx

1.2. 2元素周期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周期性的变化(重点)2.认识元索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索原了核外电了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熟悉认识规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物质世界和认识规律的快乐,体会元素周期律的艺术美;培养学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思维激活化学元素周期律是白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

它揭示了物质批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索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索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那么同一•周期元素性质是否也呈一定规律性的变化呢?自学导引一、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常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了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冃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了最外层电了从_L个递增到 &个的情况(第一周期从1增至2)o2.元素原了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除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且呈现周期性变化。

3.元索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电了层数相同的原了,随着原了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从+1递变到+ 7,中部元素开始有负价,并从—4递变到一1(注意:氧、氟无正价)。

二、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1.钠、镁、铝的金属性比较(1)与水或酸的反应①2Na+2H,O(冷水)=2NaOH+H? f ,反应剧烈,不盂要加热。

②M2+2H?O(沸水丄Mg(OH)?+HJ,冷水反应缓慢,加热至沸腾反应迅速。

③Mg+2HCI=MgCl2+H2t ,反应廁烈。

④2Al+6HCl=2AlCh+3H2 f ,反应綾剧烈。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来化物0勺碱性强弱NaOH:使酚瞅变红色,属强碱Mg(OH)2:使酚瞅变浅红色,属中强碱A1(OH)3:不能使酚瞰变红色,属两性氢氧化物(3)实验结论Na、Mg、Al三种元素的金丿成性逐渐减弱。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条原则一图式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 布2.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原则① 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 低 的电子层里,当能量低的电子层排满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 2 个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

3.原子结构(或离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元素【例如】原子结构示意图O 2- Al 3+ Na +-离子结构示意图 【知识拓宽】1. 电子数相同的粒子2.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的粒子(1——18号)(1)最外层电子数为 1 的原子有: H Li Na ;(2)最外层电子数为 2 的原子有: He Be Mg ;(3)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Be 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 C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 O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 Ne ;(4)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Si ;(5)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P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H Be Al ;(7)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8)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 He C S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 O ;(10)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1H ;3.等质子数的粒子离子:9个质子的离子:F-、OH-、NH2-11个质子的离子:Na+、H3O+、NH4+17个质子的离子:HS-、Cl-分子:14个质子:N2、CO、C2H216个质子:S、O24.等式量粒子式量28:式量78:式量98:式量3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根据建构主义和STSE基本原理,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纸牌游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出通过分类易于观察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再结合化学学科中元素导入新课;接着将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列表,利用图表请学生观察并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其中原子半径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穿衣服为喻进行理解,化合价的变化通过之前学习的碱金属与卤素进行知识迁移;然后,用实验对钠、镁、铝的金属性进行探究,进而学习金属性与非金属的变化规律;最后补充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并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

二、前期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第五章《物质结构》的第二节,共两个课时。

本节课为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以及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所呈现的具体规律等内容。

课程在前面几节已经介绍了原子的组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并系统介绍了碱金属和卤素,其中的知识内容及初步体现的分类思想,为本节课元素周期律中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相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更为接下去元素周期表和其他元素及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做铺垫,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重点:知道元素周期律的概念,描述及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教学难点:描述及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二)、学习者分析学生在课程的前面几章学习了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易于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律。

而对于碱金属和卤素等具体元素的学习,一方面初步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中的分类思想,另一方面也具备了部分元素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规律,易于进行知识迁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表》教案
【教学设计】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具准备: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推进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多媒体播放: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

2、置换反应。

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
1、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
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表(一)Na、Mg、Al和水的反应
实验二.Mg、Al和盐酸的反应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
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表(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
实验三:Mg(OH)2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1mO1/L、MgCl2溶液,再逐滴加入3mO1/L、NaOH溶液,把生成的白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1/L、NaOH溶液、稀盐酸观察,完成下表: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2的性质
表(三)Mg(OH
取一支试管,加入1mo1/L Al Cl3溶液,加入3mo1/LNaOH溶液至少产生大量的Al(OH)3白色絮状沉淀,把Al(OH)3沉淀分别盛放于2支试管中,然后,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1mo1/L稀盐酸和6mo1/LNaOH溶液,观察现象。

[多媒体播放表格]表(四):Al(OH)3的性质
师:从上面几个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Na、Mg、Al与H2O或者与酸反应的难易;知道了NaOH、Mg(OH)2、Al(OH)3的性质,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完成下表。

表(五)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3.元素周期律从Na C1从左右(1)定义:
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2)实质:核外电子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多媒体展示出:元素非金属判断依据]请同学们看教材P15、3资料,之后完成下表:
师:从以上对第三周期元素的分析、比较中,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同时展示元素周期律内容]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板书: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例2】.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A.只有④B.只有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教师精讲】元素非金属性得强弱判断是重要得知识点,其判断得标准很多:与H2
化合得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得稳定性;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等。

答案:C。

【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At)为白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感光性很强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律是高考的重点。

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A正确,因为,铍的性质类似于铝,氧化物可能有两性。

C正确,Sr是第ⅡA族元素,其性质类似于Ca、Ba,SrSO4与BaSO4相似,难溶于水。

【答案】BD。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又通过事实,我们得出了元素周期律,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请预习下节,并完成预习导学案。

[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P18 T6
2.写出Al2O3、Al(OH)3分别与强酸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模仿本书附录,画一张元素周期表,下节课上课时带上。

(不用写外围电子构型)
九、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Al(OH)3性质探究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

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