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译文及鉴赏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译文及鉴赏《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宋代:苏轼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译文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
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
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
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徐君猷(yóu):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
银塘:银亮的池塘。
朱槛(jiàn):红色的栏杆。
麹(qū)尘:指淡黄色的江水。
麹,同曲。
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
圆:团团。
卷:托住。
条:枝。
荐:进。
菖(chāng)花:菖蒲花。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
酬:酬谢。
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
此时,苏轼心情稍为平静,与徐君猷(苏轼贬官黄州时的好友)同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作该词以答谢之。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赏析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
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
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名句是
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名句是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诗词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中不乏许多关于节日风俗的描写。
而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中,苏轼也留下了不少经典诗句,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端午节,又称五月初五、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很早,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有两种起源,一种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种是为了纪念辟邪驱鬼的节庆。
无论是哪种起源,端午节都被视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精华。
而对于苏轼来说,他笔下的端午节,主要是从诗意和文化内涵上进行描写和展现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名句是哪些。
1. ‘卢家少妇逐行迎,留连戏语停骖乘’ ——《临江仙·满江红·端午》这句出自苏轼《临江仙·满江红·端午》中。
卢家是苏轼的门第邻居,而这句描述的就是卢家少妇在端午节这一天迎戏舞狮的情景。
‘逐行迎’和‘留连戏语停骖乘’,抓住了游园、赏花、登高、看狮、赛龙舟等端午节时不同的活动场景,将这些生活片段通过朴实、真切、情感丰富的语言描绘出来。
这样的语言和场景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感受到了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
2. ‘一年一度端阳时,绿杨烟外晚来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句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苏轼被贬谪岭南的时期,而这一句通过窗外的绿杨树、晚来的微风以及缺席的亲友来对比他所处的孤独寂静。
这句体现了苏轼对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有着丝丝情感,同时又因为他不能与亲人欢聚而感到孤独无助。
他对于端午节的描写不仅仅是刻画一个节日,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内心世界。
3. ‘荷风不动人方睡,蜡烛有心莫忘灰’——《定风波·三月七日》这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句中的‘蜡烛’即是端午节中的香烛,因为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在家中供奉香烛。
苏轼端午节诗词名句摘抄及感悟
苏轼端午节诗词名句摘抄及感悟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佳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纪念这个传统节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经创作了关于端午节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轼的《端午》诗。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苏轼的《端午》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个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寄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简要介绍苏轼的《端午》诗及其中的名句,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苏轼,字子瞻,号东篱。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与李清照、辛弃疾等人一起被称为“宋词三大家”。
苏轼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书法、诗词、音乐、绘画无所不精。
他的性格率真豁达,不拘小节,自由自在。
他力图整合传统文化和自然本真,强调个人的超越和反叛,坚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正如他的名篇《水调歌头》中所说“近水楼台先自怨,香雾亭上望京关”,虽处于世俗纷扰中,但仍然能够凭借一双敏感的眼睛观照周围的世界,并以此悟出生命的真谛。
在《端午》这首诗中,苏轼以自己的视角来描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意义,并运用了丰富而有力的词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索。
在第一句“香囊高卷四时香,龙舟轻胜千万重。
”中,他以高卷香囊和轻胜龙舟来刻画端午节的欢乐和壮观。
随后的“花下戴钗应笑我,月中插剑自横杨。
”则是用反衬的手法,暗示了自己身处异乡,遗憾地错过了这个佳节。
在最后一段诗中,他笔下的景象更加深刻独特:“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里鼙鼓声和霓裳羽衣曲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这样的色彩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活、动感。
整首诗以“我”为主体,表现了苏轼作为一个士人,身处异地,对故国、对刻着历史、民族记忆的端午节的怀念之情。
苏轼在《端午》中多处运用了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形象,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感染者的表达力,让我们仿佛切实地体验到了这个节日的欢乐、忧愁和厚重的历史。
那么,我们在阅读端午节诗词时,应该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首先,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应该被珍视和传承。
苏轼有关端午节古诗词赏析
苏轼有关端午节古诗词赏析(一)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
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
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
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二)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代:苏轼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苏轼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苏轼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蒸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还有吃雄黄酒等各种节日习俗。
伴随着这些传统习俗,历代文人墨客们也会写下许多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和古诗。
其中,苏轼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尤其脍炙人口,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几首端午节诗句。
一、《惠崇春江晚景·端午》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夜晚,江边赛龙舟、舞狮子的喧嚣和灯笼的热闹。
整首诗钟情于自然、对人类社会表现为满足的宁静之境,展现了作者对端午节这个喜庆的节日的深刻思考与领悟。
其中的几句常被广大人民所传颂。
“绿水青山自悠然。
”这句诗意境优美,表现了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亭亭玉立杨柳前,。
翩翩飞舞鸳鸯右。
”这两句描绘出了端午赛龙舟和舞狮子的热闹场景。
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了场景的真实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情趣。
二、《于秋江独钓寄李儋元锡》这首诗在探讨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并且描写生活琐碎中的乐趣,充分地表现出苏轼阳刚的豪放气息。
其中“瓜洲古渡晴初雨,闲栽杨柳万千条”这一句,把端午节与瓜洲古渡、杨柳相连,把季节、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元素融合在一起。
三、《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这首诗与端午节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却成为苏轼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在古代诗歌史上也是登峰之作。
同时,“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正是被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诗句。
端午节是在纪念屈原这一位被后人尊敬的德才兼备的人物。
这一句话也表达了苏轼对那些优秀人物的敬佩和纪念。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的诗句都体现出了对端午节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祝福,而苏轼的几首端午节诗句尤为流传。
不论是表现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还是礼仪文化,古诗中总有能够引发我们共鸣的地方。
因此,我们不妨在端午这个传统佳节当中再次回味这些优秀的古诗句,感受历史文化的重压。
浣溪沙端午解析
浣溪沙端午解析
《浣溪沙端午》是苏轼于北宋元丰元年 (1078 年) 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词。
该词描绘了端午节前夕妇女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表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词的上篇描述了妇女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包括洗浴、化妆、佩戴香囊和彩线等。
下篇则刻画了她们按照民间风俗,互致节日的祝贺,以及在河中洗浴、赛龙舟等庆祝活动。
整首词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苏轼在这首词中借用了“佳人”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妇女地位的尊重。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反思,表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推崇。
浣溪沙端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一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端午节前夕妇女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表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赏析
《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赏析《浣溪沙·端午》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浣溪沙·端午》原文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及注释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
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⑵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⑶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⑷芳兰:芳香的兰花。
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⑸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赏析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诗词赏析
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诗词赏析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宋代:苏轼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译文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
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
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
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徐君猷(yóu):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
银塘:银亮的池塘。
朱槛(kǎn):红色的栏杆。
麹(qū)尘:指淡*的江水。
麹,同曲。
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
圆:团团。
卷:托住。
条:枝。
荐:进。
菖(chāng)花:菖蒲花。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
酬:酬谢。
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
此时,苏轼心情稍为平静,与徐君猷(苏轼贬官黄州时的好友)同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作该词以答谢之。
赏析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
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
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
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
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
宋词:苏轼《浣溪沙·端午》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苏轼《浣溪沙·端午》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不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à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
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赏析】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浣溪沙·端午》赏析
《浣溪沙·端午》赏析《浣溪沙·端午》赏析《浣溪沙·端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端午》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端午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①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
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⑤再少:重又年轻。
(该词没有“再少”句)赏析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本名“端五”。
《太平御览》卷31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
亦名“端午”、“重五”、“重午”。
民间有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吊屈原等风俗。
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名家点评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教授曹树铭《东坡词》注:此词末句“佳人相见一千年”,非朝云莫克当之,且正应端午故事。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苏轼端午节的诗词
苏轼端午节的诗词
苏轼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节,也叫龙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是为了祭祀屈原而
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
挂艾叶等。
而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他也创作了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端午节诗词吧。
一、《赤壁夜泊》
苏轼的《赤壁夜泊》一诗中,有“庐山谷口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描述。
这两句话可以看成是与端午节有关的。
庐山是很有名的山,
而其谷口疑无路,可以形容比赛龙舟时,龙舟前方出现的一些障碍和
困难。
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可以表示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欢庆
和踏实。
二、《江碧鸟逾白》
苏轼的《江碧鸟逾白》一诗中,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描述。
这两句话里的“青山隐隐”可以用来形容各种端午节活动时,
人们所处的环境。
而“秋尽江南草未凋”则暗示着端午节这个节日的特
殊性质,也让读者对这个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赤壁中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苏轼的《赤壁中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有“休问梅花何以老,诗成名价马如流”这样的描述。
这两句话表达着苏轼对梅花的赞美,而且在端午节期间,梅花也是一种经常被人们欣赏的花卉。
总之,苏轼的诗词中流露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理解。
其优美的文学才华,让他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读诗过程中更能体会到端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的文化内涵。
希望人们在端午节期间能够了解并且欣赏苏轼的这些端午节诗词,也在这个传统节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和感悟。
端午节浣溪沙苏轼
端午节浣溪沙苏轼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日子,也是国际文化遗产。
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赏菖蒲、泡艾叶和吃粽子。
与此同时,许多人还会在端午节期间赏花、登高、划龙舟、放风筝等,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而在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轼就曾经在端午节的时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浣溪沙》。
《浣溪沙》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曲调悠扬,情感丰富,描绘了作者在端午节浣溪沙的景色和感受。
这首词的名字“浣溪沙”指的是苏轼经常去的浣溪沙岸,它是北宋时期苏轼流寓在杭州期间的一个避暑胜地。
这个地方景色优美,环境清幽,成为了苏轼心灵的港湾,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在词的开头,苏轼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来形容自己孤独的心情。
然而在随后的描述中,他用优美的语言表现了浣溪沙的美景,为人们展示了这个地方的风光。
他写道:”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其二。
”看出苏轼刚才提到的“浣溪沙苑”啦;“浣溪沙,淅瀛洗云,空江泛舟,浩荡心潮;烟光捧日,流岚澹月,良夜美景,玲珑有致。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唯有姜文韬能之;世为千载,一派风华,称羡!”这首词中的每一个字句都非常的传神,让人对苏轼的感情产生共鸣。
这首词将苏轼内心的感慨与浣溪沙的美景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苏轼的情感与胸怀。
这是因为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拥有超群的才华,在友情、爱情等方面也很擅长表达。
可惜的是,他因为堂兄弟激愤向时任宰相的丁谓而被罢官,不得不流亡江南,晚年更是度过了不少的苦痛。
所以,这首词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回忆。
可以看出,苏轼在“浣溪沙”中的浓郁情感与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精神是相衔接的。
总而言之,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通过庆祝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纪念古人的英勇斗志,感受历史的沉淀,传承和延续着我们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
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端午诗句苏轼
苏轼是一位著名的宋代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和领域,其中也包括端午节。
以下是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几个诗句: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这首诗描述了人们在端午节时用香草沐浴,以祈求健康和幸福的习俗。
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妇女们用彩色丝带缠绕手臂,以及挂上写有符咒的挂饰来祈求平安和健康的情景。
3.“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帝阁》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端午节的习俗和人们对于和平和幸福生活的祈求。
4.“端门五色罗,香粽角黍盘。
”——苏轼《和端午密老具用前韵见寄》这句诗描绘了端午节时人们在端门(宫殿之门)前悬挂五色丝罗,以及用粽子招待宾客的情景。
5.“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苏轼《南乡子·重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1.“念君今岁为行客,似向江南饱暖沙。
”——苏轼《浣溪沙·端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起自己今年要离开家乡,去到遥远的地方,想念家乡的端午节的氛围和习俗。
2.“臭ytt嫌冰浆,粗圆碎白厌晴沙。
”——苏轼《浣溪沙·端午》这句诗描绘了端午节时人们吃的粽子,用香气扑鼻的糯米和豆沙等食材制成,形状有圆有扁,口感软糯。
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苏轼《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祝愿父母长寿健康的心愿。
4.“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苏轼《浣溪沙·端午》这句诗描绘了端午节时人们彻夜狂欢的场景,夜幕降临,人们欢声笑语,不愿睡觉,直到天亮。
5.“赠君冰锦新裁识,便向兰心自在披。
”——苏轼《浣溪沙·端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送给朋友新的粽子,并祝福朋友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能够自由自在地享受节日的氛围和快乐。
以上是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几个诗句,它们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关注,也展示了宋代节日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原文、赏析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出自宋代苏轼的《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原文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
此时,苏轼心情稍为平静,与徐君猷(苏轼贬官黄州时的好友)同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作该词以答谢之。
译文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南歌子·游赏》原文翻译及赏析
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南歌子·游赏》原文翻译及赏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南歌子·游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南歌子·游赏宋代: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①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②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③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④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⑤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⑥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⑦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⑧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⑨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⑩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创作背景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词人到杭州担任知州。
苏东坡写端午节的诗词
苏东坡写端午节的诗词
原文: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一、衍生注释:
“虎符缠臂”:古代端午节习俗,以虎符缠臂辟邪。
“樽俎”:指盛酒和装肉的器具。
“怀王昏聩”:指楚怀王不辨忠奸,导致楚国衰败。
“湘累”:指屈原。
二、赏析:
这首词开篇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景象,如虎符缠臂、艾蒲青翠、纸鸢飞舞、粽叶飘香等,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接着,通过写龙舟竞渡,人们凭吊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
下阕则感叹楚怀王的昏庸,致使楚国被秦国吞并,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词中既有对节日的描绘,又有对历史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复杂。
三、作者介绍:
苏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其诗词文章风格多样,豪放洒脱,又富有哲理。
他的作
品在当时就广受赞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
“端午佳节,粽叶飘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欢声笑语,这
不正像苏东坡词中所写‘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那般温馨吗?此刻,我们品尝着美味的粽子,感受着浓浓的亲情,仿佛时光都变得柔软起来。
”。
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句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
他的文诗中多有表现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中就包括对端午节的描写。
在苏轼的诗词中,对于端午节的描绘是非常精彩生动的,它不仅表现出其敏锐的感受力,更展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品味一下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1.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少年家伙欢胜会,舞动红巾绿肓峦。
”这些诗句出自《沁园春·长沙》,其中的“少年家伙欢胜会,舞动红巾绿肓峦”描述了端午节上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欢庆佳节的场景。
2. “老鱼跳波,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榆荚绵绵蘋花落。
”这些句子出自《赤壁赋》,其中“病树前头万木春,榆荚绵绵蘋花落”是形容端午节到了,万物生长的景象。
3. “一射钟鸣,长弓挂而不发;支残杏子,易共老人舞。
酒徒斜倚,沉口爆啜黄昏后。
子规殷勤,恨送千里外。
”这些句子出自《后醉书·雨窗闲读》,“支残杏子,易共老人舞”这一句是描绘端午节老人带着孩子穿上五彩颜色的步伐轻快的汉服,在烟花和鞭炮响起的时候舞动起来。
4. “娑婆诃,弼马温,黄莺吹绿壳。
黄蜂轻捷,岸柳苏堤,蒲桥苔径。
”这些诗句出自《浣溪沙·人两圆缺》。
“岸柳苏堤,蒲桥苔径”是描述端午节重阳摆酒时所用花簇瑶台,花艾扶桑的场景。
5. “止戈为武,劝百金之家庭。
至孝之德,无有过此。
万族工刀,长者勉之。
幠虔卓胜,桐乡犹弦。
赛马喜雨,长龙过津。
”这些句子出自《教民诗十三首·其十》,其中“赛马喜雨,长龙过津”用来表现了端午节龙舟比赛和龙舟队伍穿过江湖的场景。
通过对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端午节所具有的一种广泛而深厚的文化情感。
端午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在苏轼描叙端午节极富生动感的文化表现上表露无遗。
这也让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端午节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端午节苏轼诗句
端午节苏轼诗句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有庆端午的习俗。
这一天,人们喜欢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饮雄黄酒等等。
而在这个节日中,苏轼的诗句可谓是最为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苏轼在端午节中的诗句以及其文化内涵。
1. “望远山,自雁门起,羽人稀。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端履山房待丁晋公归来二首》)这首诗句意在望远远山,并感慨往事,花容失色,风雨如晦。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于历史的怀念和追忆,同时也展示了苏轼敏锐的感性和诗性,属于内涵丰富、具有历史感和诗歌魅力的优秀作品。
2. “风飘江草晚,露冷荷花时。
”(宋苏轼《浣溪沙·游蕲山》)这首诗的寓意在于表达了端午时节江南悠闲,放逐与安逸的生活氛围。
与端午节的传统氛围不谋而合,将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以情感表达手法为人们提供一种愉悦、幸福与生活自由的态度。
3. “红绳系足千重结,蓝缕穿头一片丝。
”(宋苏轼《南乡子·赠儿童》)这首诗是苏轼为自己养的儿童所写,诗句中含有端午节俗传统的一种文化形式——系香囊。
香囊内装备五色线、香草等材料,以香为链接代表的是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诗寓意温馨、佳节祝福的愿望,表达了作者深情厚爱的感情。
4. “钱塘江上潮如海,入海楼台复何在。
”(宋苏轼《浣溪沙·东篱乐府》)这首诗中的“楼台”指的是江南地区景点的楼台,在端午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寓意欢聚团圆,祈求幸福繁荣。
同时,又暗示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让人感受到一丝无助与凄凉,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江南建筑的喜爱之情。
苏轼的诗句充满了民族文化底蕴,并将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以情感表达手法为人们提供一种愉悦、幸福与生活自由的态度。
通过细腻的艺术表现,描绘了人们的内心感受和文化情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不仅表达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美感,也开启了一个情感化、个性化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
【一】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实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展开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但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
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
与
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词人着重描写
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
验得到应证。
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
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二】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代: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
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
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
故少见天日。
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苏轼本人对此四
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
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
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
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
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
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
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
’”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
但这
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
“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
“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
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
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
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
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
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
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
最后四句,又写
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
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
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个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
画的散点透视之法,持续转换观察点,所以所摄取的景物,也是持续
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
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
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三】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南歌子·游赏
宋代: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
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
云留。
赏析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
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
有趣味。
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
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
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
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
这歌
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
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
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
该词中比喻、
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个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
刻画,而是使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
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四】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
宴游过。
赏析
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
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
一“银”,一“朱”,一“麹尘”,
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
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
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
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
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
而饮。
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
最后一句为
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
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
“好将沉醉酬佳节,
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
“好将”二字,起
到贯连上片与下片的主脉作用。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
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能够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
清泰政治。
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
自然,这次端午酬
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
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
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
忧民的愿望。
上片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