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全科医学教材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

第七章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
第七章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由各种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自 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 临床起病急,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体弱乏 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以 后可伴有肺出血、黄疸、出血倾向、肾炎、脑 膜炎、呼吸衰竭等。
全世界发现23个血清群,223个血清型。
我国有18个群,70个型。
最重要的流行群是:黄疸出血群、波摩那 群、犬群等。
流行病学
钩体病遍及各大洲 我国以南方及西南各省,特别是四川、湖北、贵州为严重。 传染源:
自然疫源地:以鼠类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
广大地区,以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为主。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1)
地区分布:广泛
流行形式:分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
南方以稻田型流行为主,传染源是鼠类。
北方以洪水型流行为主,传染源是猪类。
南北方均可出现雨水型,传染源是猪和犬
流行特征(2)
发病季节:夏秋之交,水稻收割期,以6
~10月份为高峰。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20 ~40岁占总例

病原体毒力强
缺乏特异免疫力 病后未早期休息,仍然劳动者 郝氏反应:大剂量抗生素和扩容,促进肺 出血快速进展。
肾衰竭型
肾损害十分普遍,主要表现 为
蛋白尿及少量细胞核管型, 严重者 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甚至肾功能衰竭。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发热3~4d后,出现发热、头
痛、呕吐、颈强等脑膜炎症
早期全身感染性中毒症状
钩体病是全身广泛性的疾病
早期主要是中毒性微血管功能改变,
病理 形态改变轻微而功能改变显著, 钩体的侵袭力有其粘附细胞作用或其 毒性侵入细胞,引起细胞超微结构损 伤。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 CT检查:观察肺部、脑 部等器官的详细结构, 有助于诊断
12
34
✓ 超声检查:观察心脏、
✓ 核磁共振(MRI)检查:
肝脏等器官的形态和功
观察脑部、脊髓等器官的
能,有助于诊断
详细结构,有助于诊断
临床诊断
1 症状观察: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2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3 尿液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等 4 影像学检查:X光、CT等 5 病原学检查:钩端螺旋体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6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03
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恢 复身体机能, 提高生活质 量
04
家庭支持: 家属给予患 者关爱和照 顾,增强患 者信心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水、粪便等
02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03
避免与病畜、病禽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0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4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钩端螺旋体
疫苗
接种时间: 根据个人情 况,建议在 旅行前接种
接种方式: 肌肉注射
接种效果: 预防钩端螺 旋体病,降 低感染风险
卫生习惯
保持个人卫
1 生:勤洗手、 洗澡、刷牙 等
保持环境卫生:
2 保持室内外环 境整洁,减少 细菌滋生
避免接触污染
3 源:避免接触 污水、垃圾等 污染源
3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01
抗生素种类: 青霉素、四 环素、链霉 素等
02
治疗原则: 早期、足量、 足疗程
03
治疗效果: 有效控制病 情,减轻症 状

钩端螺旋体病 PPT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 PPT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自然疫 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发热、 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 皮肤坏死。 广泛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 我国亦有发生。
一、病原:致病性似问号钩端螺旋体 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 1. 菌体细长柔软,一端有钩,似问号(另一 为双弯钩螺旋体,无致病性),菌体有细 密的螺旋, Gˉ ,难着色,姬姆萨和镀银染 色法较好,呈 C 、 S 、 χ 等形状,暗视野观 察活泼运动; 2. 培养要求特殊:需氧, 30℃,营养要求不 高,对有害物质敏感;
七、 防制 疫区预防 1.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尤为水源卫生; 2.灭鼠,圈养猪,控制污染源; 3.自繁自养,加强管理,提高体质; 4.免疫预防:多价灭活菌; 治疗:链霉素,四环素类效果确切; 个体治疗加群体治疗 急性病例结合护肝,利尿,强心。
八、 公共卫生 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人多疫 水感染,称“稻田热”,突然发 热、头痛、肌痛、淋巴肿,血红 蛋白尿和黄疸,应及时抢救。 疫区免疫预防。
3.实验诊断 ① 病原检查: A.取样: 活:血(初、热期) 尿(中后期) 差速集菌 死:肝、肾(死后1小时内) B.镜检:活体暗视野观察,制片染色观察 C.分离培养:柯索夫培养基, 30℃,1周,防污染
② 血清学诊断(检查抗体) 凝集溶解试验 炭抗原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反应 ③ 动物发病试验:豚鼠,皮肤感染 ④免疫控制诊断 人用多价菌免疫接种, 5~10天有所好转 ⑤ PCR诊断
3.能在水田、池塘、河流等天然水中自 营生活; 4.对消毒药、高温等敏感; 5. 致病钩体以凝集溶解试验分成 23 个血 清群,200多个血清型; 我国已分离出19群75型;
二、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范围广,几乎所有温血动物 和爬行动物易感,人也易感,家畜中 以猪、牛、鸭为最,尤为猪; 2.鼠类为天然宿主,猪亦广泛感染带菌, 作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可以终生带 菌 自然疫源地:鼠带菌 经济疫源地:猪等家畜带菌 混合疫源地:猪、鼠带菌

钩端螺旋体病 PPT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 PPT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
一、病原学
钩体为革兰阴性菌,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 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对日光、酸碱、消毒剂敏感
钩体:表面抗原具群特异性; 内部抗原具有属特异性。
24个血清群及200个血清型,
有波摩那型 、犬热型、黄疸出血型;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轻度肺出血型
咳嗽、痰中带血 肺部少量湿性罗音 X胸片:双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
肺弥漫性出血型
1.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 2.面色苍白到青灰、发绀
3.胸闷气促心不安,心率进行性加快 4.血痰、咯血到口鼻涌血 5.细小、局限湿性罗音到广泛、弥漫性湿
性罗音 6.胸片:广泛点状阴影或大片融合影,发
(三)后期(恢复期)
1.后发热
2.眼部后发症
3.反应性脑膜炎
4.闭塞性脑动脉炎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象、尿常规 2.钩体检查:分离培养或动物接种。发病
第一周取血,第二周取尿,有脑膜 炎症 状者取脑脊液 3.血清学检查:显凝试验较常用,效价1: 40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值4倍以上增加 有诊断价值。 ELISA法灵敏性和特异性 均高于显凝试验。
赫氏反应
部分钩体病病人在应用杀菌类抗菌素(如青霉 素)后2-4(15min-6h)小时发生,突起畏寒、寒 战、高热,甚至超高热,持续1/2-2小时,重者可 发生低血压或休克,病情加重,促发肺弥漫性出血。
机制:螺旋体大量被杀死而释放毒素有关。
预防:首剂用量宜小
赫氏反应的处理
1.镇静:安定 2.抗毒:激素 3.物理降温 4.抗休克 5.强心
生和消散皆迅速
黄疸出血型
• 1.肝损害:黄疸、消化道症状、 肝功能异常

精品医学PPT课件:钩端螺旋体病

精品医学PPT课件:钩端螺旋体病
口诀:寒热酸痛一身乏 ,眼红腿痛淋巴大。
㈡肺出血型:初期同上型,第3-4天后病情
逐渐加重。
⒈ 肺出血轻型:痰血、咳血,胸片仅见肺纹理 增多、点状、小片状阴影,症状迅速恢复。
⒉肺弥漫性出血型(原肺大出血型) 突然恶化,无黄疸钩体病常见死因, 救治难度大 先兆期→出血期→垂危期 1)先兆期:及时治疗可以逆转
热带、亚热带。
流行类别: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
钩体病主要流行类型及特点
主要传染源 主要菌群 传播因素 传染地区 发病情况 国内地区 临床类型
稻田型 鼠 黄疸出血群 鼠尿污染 稻田 水塘 较集中 南方水稻耕作区 流感伤寒型 黄疸出血型 肺出血型
雨水型 猪和 犬 波摩那群 暴雨积水 地势低洼村落 分散 北方和南方 流感伤寒型
⒊肾脏: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肿胀坏
死;钩体在肾脏中停留时间较长。
⒋脑:脑血管损害表现为脑炎、脑膜炎改变。神经
系统后发病,1-6月后出现脑多发性、闭 塞性脉管炎(免疫反应炎症)。
⒌肌肉:肌纤维变性,横纹消失,腓肠肌肿胀出血
⒍心肌:间质水肿、坏死、出血。
⒎眼:后发病,热退后2-4周出现葡萄膜炎、
缺氧:心慌气促烦躁,呼吸脉搏增快
双肺呼吸音增粗→散在啰音→逐渐增多 可有痰血 咯血 x线:散在点 片状影→逐渐融合
导致因素: 病原体毒力强(多为黄疸出血群) 缺乏特异免疫力 未早期休息、及时治疗 赫氏反应(Herxheime reaction)
2)出血期:救治难度大 缺氧:心慌气促烦躁,呼吸脉搏增快 症状 进一步加重
Epidemiology
传染源:
(1)储存宿主 目前已从170余种动物中分离到钩
体。我国南方—稻田型—野生鼠类(黑线姬鼠)— 黄疸出血群;

钩体病PPT参考课件

钩体病PPT参考课件
17
早期败血症后3-4天出现,病情加重。
(1)普通肺出血型: 咯血和痰中带血,出血量不多。 体征不显,听诊肺部无异常或少许啰音。 X线胸片:肺纹理增多,有散在点状局限性阴影
(出血)。 及时、正确治疗痊愈。
18
(2)肺弥漫性出血型
我国钩体病主要的死亡原因; 特点:来势迅猛、迅速出血、病情危重、
预后不良、呼吸循环衰竭、窒息死亡。 病情分3期演变,但不易划分。 短则数小时,长则24小时;有爆发起病者。
19
(1)早期/先兆期:
神志清楚,心慌烦躁,面色苍白,心率呼吸加快, 肺部散在且逐渐增多的湿罗音,X光肺部散在片状阴
(2)出血期影:。
症状体征加重,咯血不断, X光大片融合阴影。
14
1. 起病3天内,绝大多数无器官损害。 2. 急起发热、畏寒/寒战、高热、稽留/弛张热,7-10天。 3. 头痛、全身肌肉酸痛: 特别明显。腓肠肌疼痛和压痛。 4. 全身性乏力,双下肢明显,可有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 5. 眼结膜充血、出血:特点一是无分泌物、不畏光、不痛;二是持
续时间长,退热后仍存在。
10
钩体病的病情轻重与 菌型、人的免疫状态
有关!
11
病变基础:全身毛细血管的 感染中毒性损伤
脑膜、脑实质、心脏、肺、肝、肾、肌肉
12
临床表现
13
本病起病较急,潜伏期7-14天,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同 型可表现不一、异型可能有相似的临床表现。
可分为5种类型: 感染中毒型/流感伤寒型(早/中期表现 ) 黄疸出血型(中期表现) 肺出血型(中期表现) 肾衰竭型(中期表现) 脑膜脑炎型 (中期表现)
出血:各种形式的出血(皮肤、粘膜、泌尿生殖道、 消化道,肺,等)。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1 皮肤损伤和疼痛
钩端螺旋体病通常会引起皮肤损伤和疼痛,染钩端螺旋体后,患者常会出现发热和寒 战等全身性症状。
3 消化系统不适
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系统不适症状。
4 神经系统症状
在一些严重感染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头痛、 头晕、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治疗方法
• 抗生素疗法,如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 • 对症治疗,如镇痛药和消炎药。 • 康复护理和休息。
预防措施
• 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 • 避免接触被感染的蚂蚁和其他受感染的动物。 • 饮用安全和清洁的水源。 • 烹饪和食用熟透的食物。
蚂蚁传播
某些种类的蚂蚁可以被感染并传 播钩端螺旋体,人类通过接触感 染的蚂蚁而患病。
水源污染
饮用被感染的水源是另一种常见 的钩端螺旋体病传播途径,特别 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食物污染
摄入被感染的食物,特别是生或 未煮熟的食物也可能导致钩端螺 旋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取决于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常见的症状 和临床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是什么?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 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可 以感染人类和动物。
病原体特征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微小的细 菌,以螺旋状的形态存在, 具有弯曲和钩状的末端,因 此得名。
疾病分类
钩端螺旋体病可分为不同类 型,包括经典型和非经典型, 严重程度和症状也有所不同。
钩端螺旋体的传播途径
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决定了人们感染疾病的方式。了解传播途径对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至关重要。

《猪的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

《猪的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
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暗视野镜下,菌体呈长丝状, 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可以运动。 本菌为厌氧菌,很难培养,需特殊培养基,可在含有兔血 清或牛血清白蛋白、长链脂肪酸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要 长1个月左右才能有结果。也可在鸡胚或细胞中培养。 在体内主要存在于尿液、肾脏和脊髓液中,在体外主要存 在于死水及淤泥中,可长期存活,其他条件下很快死亡 对酸,碱,热,阳光和干燥敏感,一般消毒药有效。
十七、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 患传染病。临床多发生隐性感染,少数病例表现发 烧、血红蛋白尿、贫血、流产、黄疸及皮肤粘膜坏 死等症状。 本病分布极广,人畜感染率极高,但发病率较低.
精品医学
1
病原 该菌属于细螺旋体属,菌体长6~30微米,宽0.1
重症少、流行期长,猪在动物中发病较多,分为急性、亚 急性和流产型4种
精品医学
6
病变:黄疸、出血、皮肤坏死、肝肾肿大、膀胱
粘膜出血,其他脏器出血、胸腔、心包积液等。
精品医学
7
精品医学
8
诊断:无好方法,教材上所有方法均未推广
,只作 为了解,PCR是个方向,但有局限性 。
防制:主要是一般措施和药物治疗:血虫净
100g拌300斤料,一天两次,连用3-5天
Hale Waihona Puke 精品医学9谢谢!
精品医学
10
精品医学
2
病原
钩端螺 旋体
精品医学
3
精品医学
4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上百种,有意义的是鼠类为自宿主、污染严重、 终生带菌,重点掌握其传播途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吸 血昆虫交配、呼吸等)、幼龄多发、7-10月多发、常为 隐性或散发,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ppt

《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ppt

谢谢
2、中期,即脏器损害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脏器损害,肺出血表现为剧烈咳嗽、呼 吸困难、紫绀等,肝脏损伤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及呕吐,脑膜炎或 脑膜脑炎,患者出现嗜睡、谵妄、昏迷或抽搐等。
3、恢复期,多数病人逐渐恢复而愈。少数病人病情恢复后,再次出现发热,眼 部和脑部症状,称为后发症。本病病情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可痊愈。
《钩端螺旋体病》PPT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和猪是其主要传染 源,人类常因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而受染,所以本病又是人畜共患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根据主要表现分为三期:
1、早期,又称为感染中毒期,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眼结合膜充血、 浅层淋巴结肿大,还可出现咽痛、咳嗽、食欲不振、恶心、脾肿大、皮疹和鼻出血 等。

钩端螺旋体病-精品医学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精品医学课件
➢ 特征性病理检查:在各组织切片上经特 殊染色后直接查找钩体。
病理解剖
➢ 器官病理改变
➢ 肝脏:肿大,包膜下出血,肝细胞肿胀、脂 肪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内胆管胆 汁淤积。
病理解剖
➢ 器官病理改变
➢ 肾脏:肾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小出 血。间质性肾炎是钩体病肾脏的基本病变。
➢ 尿常规:轻度蛋白尿,镜下有少量红细胞、 白细胞及管型。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 显微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病后1周出现阳性,15~20d达高峰。一次凝 集效价≥l:400,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是目前 国内最常用钩体血清学诊断方法。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的游离轴丝(↑)及其基部(↑↑) 负染 ×160000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的轴丝(↑) 负染 ×112000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轴丝(↑)的纵切面 ×22500
病原学
➢ 培养特性
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28~30℃有氧条件, 生长缓慢,约需1周以上。
➢ 抵抗力
➢ 抵抗力弱。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都 敏感。
➢ 肌肉:腓肠肌病变最明显,肿胀,横纹消失, 出血,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 潜伏期7~14d(2~28d)。 ➢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3期:
➢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 中期(器官损伤期) ➢ 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 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
➢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 起病3d内,全身感染中毒表现。 ➢ 急起发热,体温39℃左右,多为稽留热,部分为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潜伏期
7-14天
钩体病因感染的钩体型别不同及机体的反性
差异,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
临床根据其表现的主要特点,分为:
流感伤寒型(轻),
肺出血型、
黄疽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及脑膜脑炎型(重者)。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流感伤寒型/单纯败血症: 最常见,“三症
三征”。
• 1.发热:急起发热,多呈稽留热,体温 高达39°C左右,部分病人呈弛张热,少 数有寒战。全身乏力显著,头痛明显。
A.
B.
C.
D.
E. 答案:D (2001) 解析: 钩端螺旋体病早期以全身中毒症状为特点,主要为发热头
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及全身淋巴结肿大,持 续1-3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为(2002) A. B. C. D. E. 答案:D (2002)
2.反应性脑膜炎 少数患者在后发热时或 稍后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与体征,但脑脊液 钩体培养阴性,预后良好。
3.眼的后发症
4.闭塞性脑动脉炎 脑血管造影表现为脑 基底部多发性动脉炎,血清钩体补体结合 试验及显凝试验阳性。可能为变态反应所 致,多数病人于治疗l一2个月后可恢复。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试验常用显凝试验(显微镜凝集溶 解试验)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特异性和 敏感性均较高。采用免疫荧光抗体、 ELISA法,以及PCR法检测,已取得初步成 果。
23岁,农民,因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一周于9月4日 入院。当天起出现心慌、气促,体温39.6℃。体检:面色苍白, 腓肠肌压痛,心率124次/分,呼吸36次/分。肺部散在湿性啰音 。血象:血白细胞计数9.0×10 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 细胞0.24。X线摄片示:两肺纹理增多,有散在性点状阴影。本 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2001)
治疗
原则: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就近就地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水份和热 量,做好护理,防止并发症。
治疗
病原治疗:钩体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如青 霉素类、庆大霉素 四环素等, 首选青霉素G盐
常用40万U肌注,每6小时一8小时1次,至退 热后3日即可。一般连续治疗5—7日
治疗
2.庆大霉素剂量 3.四环素
此外,红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类等对钩 端螺旋体病亦有良好疗效。
(三)对症治疗
1.对高热者:可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对剧烈头痛者可用镇静药物,毒血症状严 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 可的松等。
2.赫氏反应的治疗:及早采用镇静剂, 如异丙嗪,氯丙嗪或苯巴比妥等;及早采 用氢化可的松静注或静滴;加强物理降温。
适宜钩体生存,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流行病学
传染途径:间接接触传播。皮肤及黏膜, 其他接触(涉水、游泳等)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尤其青年农民及新迁入 疫区者, 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但对不同型 钩体仍然易感。疫区人群多有一定的免疫力 ,而新人疫区的人员的易感性高故发病率亦 较高。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形式:稻田型:南方各省 洪水型:北方各省 季节:夏秋季(6-10月),8-9月高峰; 年龄:青壮年,农村儿童,20-40岁40%; 性别:男>女; 职业:以农民、渔民、屠宰工人为主; 地区分布:地区分布本病分布甚广(几 乎遍及世界各大洲,以热带、亚热带为最多。 我国仅西北地区未发现本病流行。)
治疗
赫氏反应的发生原因与抗生素使大量钩端螺 旋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有关。
为了减少赫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在选用青 霉素G治疗时,宜开始用小剂量,并采用 分多次给药方案,如首剂为5万U肌注,4 小时后再肌注10万U,再过4小时后才开始 用20万U一40万U,每8小时1次,至退热后 3日,疗程一般为5日-7日。
6.其他:可有咽部疼痛充血,软腭出血点, 鼻出血。少数病人可有腹泻稀便或水样便, 甚至脱水休克。肝脾可有轻度肿大,压痛 与叩痛。
病程一般5-10日,发热渐退而愈。
• (二)后期并发症少数病人在发热消退, 恢复后可出现下列后期并发症:
• 1.后发热钩体病:经治疗或自愈后3—4 日,再出现发热,38°C左右,经1—3日 而自退,此时并无钩体血症,不需抗生素 治疗。
用青霉素G A. B. C. D. E.疗程10 答案:B
用青霉素治疗下列疾病的过程中,首剂肌注后可
A. B. C. D. E.败血症 答案:C
男,29岁,3天来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 ,行走时小腿疼痛,伴有咳嗽。体检:体温39. 8℃,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视力正常,双侧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无脑膜刺激征 及病理反射。肝肋下1.5 cm。白细胞12.7×10 9 /L,N 0.74,L 0.21,E 0.03,M 0.02。
2.肌肉疼痛: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疼 痛和腰背肌疼痛较突出。肢体软弱,甚至 难以下床站立和行动。
3.结膜充血较明显,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分泌物。
4.腓肠肌压痛轻重程度不一,重者拒压。
• 5.浅表淋巴结肿大与疼痛:主要为双侧 腹股沟或股淋巴结,其次为腋窝淋巴结, 轻度肿大,疼痛与压痛,质较软,局部无 红肿,不化脓。也有无淋巴结肿现象者。
钩端螺旋体病全科医学教材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致病性钩体:能在人、动物体内 寄生,菌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两端弯曲 成钩状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类、猪、犬、牛、羊、猫。 1.贮存宿主:多种动物可感染钩体并带菌,
成为贮存宿主。 2.传染源主要为田间野鼠中的黑线姬鼠和家
畜中的猪与犬。 病人:排菌率低,带菌者少,人尿为酸性,不
注意赫氏反应及处理
治疗
赫氏反应:部分钩体病病人在接受青霉素G 治疗后发生病情加重反应。一般在首剂青 霉素G注射后2—4小时发生。
表现为:突起发冷、寒战、高热,甚至超高 热,持续0.5-2小时,然后大汗,发热骤 退,重者可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反应之后 病情恢复较快。但一部分病人在此反应之 后病情加重,促发肺弥漫性出血,应予高 度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