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社会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0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强劲增长掩盖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将成为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

一、社会建设不足是目前国内经济困境深层次的原因,加强社会建设乃应对危机的必然之举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确立了经

济建设为中心,以此为起点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开始了第一次巨大的转型。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中国历史上进步最大、最快的时期。与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相比,我国社会建设相对薄弱,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公平与正义,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关于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现状的一个基本判断己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即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改革相对滞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消退,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困难。探究原因,除了经济增长方式、对外经济

依存度等因素外,我们必须反思这些年社会建设工作方面的欠缺。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内需不足的“硬伤”,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还很难化解危局,激发民间购买力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治久安之策。内需不足的实质是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康。贫富分化严重,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这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一些专家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来源于“人口红利”,但人口红利的收益大多被用于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再投资,没有很好地投资于人的教育、健康和发展。对社会投资和对人的投资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长期以来社会建设不足可能是目前国内经济困境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社会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内容。面对当下金融危机所可能带来的种种社会风险,面对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面对两级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结构,中国唯有迎难而上,锐意变革,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支撑点,中国社会才有可能增强应对各种艰难险阻的“免疫力”,

当下中国社会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刘丽丽

【提

要】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社会矛盾愈发显现。如此情形下,中

国应该采取何种应对之策呢?文章分析指出,社会建设不足是目前国内经济困境深层次的原因,加强社会建设乃应对危机的必然之举;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下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各级政府应进入民生优先的社会建设新阶段。

【关键词】危机抉择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0)01-0061-02

理论与实践

61

2010.01

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可能迎来新辉煌。二、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要坚持发展为先。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社会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都要靠发展来解决。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增加物质财富,才能为加快社会建设创造必要条件。否则,社会建设就成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各级政府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1]

三是注重制度建设。“制度比美德更靠得住”,制度建设是实现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努力建立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防止和避免短期行为。社会领域的制度建设涉及多方面,但当前应对危机最根本的是健全两大体系,一是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劳动社保、党建等多个方面,各级政府为了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应尽快成立社会建设工作专门机构,承担起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北京市在2007年底率先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和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值得其它地区借鉴。

五是倡导广泛参与。必须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广泛的社会参与来保证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使社会建设真正体现广大社会成员的要求和意愿,并有效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社会建设行动的响应和监督。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注意调动民间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三、当下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各级政府应进入民生优先的社会建设新阶段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将成为中国应对

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种社会风险的重要举措。正如温家宝总理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段话明确回答了我们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更要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走向。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任重道远。在众多事关民生的工作中,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最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化的保障机制来化解居民的贫困、失业、疾病等各种生活风险,是防止经济危机演化为社会危机的客观需要,是调整产业结构、转换消费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调整中国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结构转型、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仅应加大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为主体的经济投资,更应重视以社会保障项目为主体的社会投资。

事实上,完善社会保障、维持社会稳定不仅是中国应对目前经济困境的必然之举,也是历史上西方国家摆脱危机阴霾,走上社会经济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之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就酝酿于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经济萧条期。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阶级关系,弱化了贫富差距引致的矛盾,为现代工业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与德国类似,美国首次采用社会保险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更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是日本,在经历了战后30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重大挫折。在长达10多年的经济停滞中,日本社会并未因此而动荡不安,危机对普通居民的影响表现得并不严重。这充分体现出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体系对于一国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支撑之力。

注释

[1]郭宪:《以科学发展观破解社会建设难题是当今中国的战略课题》,《学理论》2009年第13期。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冯静

理论与实践

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