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组织工程神经血管化研究进展.docx

合集下载

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研究进展

第27卷第1期2006年1月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Vol.27No.1J an ,2006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670)作者简介:刘阳,男,19782,医学硕士生,主要从事组织工程血管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谭最,男,19612,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血管外科方面的研究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研究进展刘 阳 谭 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管外科 武汉 430071摘要 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是血管组织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20多年时间里,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由简单的天然材料发展到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和生物材料的复合物;设计和加工的方式由单纯的手工发展到潜力巨大的快速成型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目前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性能还有待完善,设计加工方法还不够成熟,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支架材料的复合化和支架设计加工的产业化。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可降解材料;快速成型中图分类号 R31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852(2006)0120124206Study of Scaffold on Tissue E ngineered Blood V esselL IU Yang ,TAN ZuiDe pt.of V ascul ar S ur gery ,Zhongnan Hos pit al of W uhan U ni versit y ,W uhan 430071,Chi naAbstractThe blood vessel scaffold is one of t he important part s of tissue engineered blood vessel.In t he past twenty years ,t he simple crude materials used in tissue engineered blood vessel had been substit uded by t he compounds of macro molecule synt hetic biodegradable polymers and biomateri 2als ;man 2made skill of t he design and manufact ure scaffolds had been substit uded by t he more po 2tential technique of rapid p rototyping (RP ).The performance of tissue engineered blood vessel scaffold is not satisfied and t he technique of t he design and manufact ure scaffolds is not perfect by now.The compo sition of t he materials and t he indust rialization of t he design and manufact ure is t he destination of developing tissue engineered blood vessel in t he f ut ure.K ey Words Tissue Engineering ;Blood Vessel Scaffold ;Degradable Polymers ;Rapid Proto 2typing1 介绍 组织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组织工程在血管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在血管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在血管再生中的研究进展血管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然而,由于各种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等)导致的血管功能障碍和血管缺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血管移植和介入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局限性。

因此,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血管再生带来了新的希望。

组织工程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构建具有生物活性和功能的组织替代物。

在血管再生领域,组织工程的核心目标是利用生物材料、细胞和生物活性因子,制造出能够替代或修复受损血管的功能性血管移植物。

一、生物材料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生物材料是血管组织工程的基础,其作用是为细胞提供生长和分化的支架。

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适当的机械强度和孔隙结构。

天然生物材料,如胶原蛋白、纤维蛋白和壳聚糖等,由于其与人体组织的相似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胶原蛋白是血管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以其为基础的支架可以模拟天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纤维蛋白则具有良好的止血和促进细胞黏附的特性,常用于构建血管组织工程的临时支架。

合成生物材料,如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及其共聚物(PLGA)等,具有可调控的机械性能和降解速率。

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定制满足不同需求的血管支架。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生物材料,如纳米材料和水凝胶等,也在血管组织工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增强细胞与支架的相互作用。

水凝胶则能够模拟细胞外基质的湿润环境,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二、细胞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细胞是血管组织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主要细胞类型,负责维持血管的通透性和抗血栓形成。

在血管再生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快速覆盖对于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至关重要。

组织工程化血管研究状况与展望

组织工程化血管研究状况与展望

的聚合作 用 形 成 了 多 种 多 聚体 [ 】 ] , 现 在 已 经 在 组 织
的支 架材 料 应 具 备 以下 特 点 : ( 1 ) 良好 的合适 的三维立体结构 ; ( 3 ) 生物可降解性 ; ( 4 ) 良好
的细胞 界面 ; ( 5 ) 一 定 可 塑性 和机 械 强 度 。组 织工 程 血
织工程血管 , 它应具 有 良好 的物理性能 ; 来源丰富 , 价
格便 宜 ; 较好 的抗 血 栓 、 组织相容 性、 分 泌 生 物 活 性 物
质等 生 物功 能 。
1 组 织工 程血 管的构 建
管的支架材料 可分为人工合成可降解材料和天然 可降 解材 料 。
1 . 1 . 1 人 工 合 成 可 降 解 材 料 常 用 的 有 聚 乳 酸 ( P L A) 、 聚 羟基 乙酸 ( P GA) 、 两者 共 聚体 ( P GL A) 、 聚羟 基烷 脂 ( P HA) 及 聚一 4 一 羟 基 丁 酸酯 等 , 这类 材 料 生 物 相 容性 好 , 机 械 强 度 和 降解 速 度 可 调 , 容易加工和塑型 。 但 因其 表面 缺 乏 细 胞 识 别 位 点 和 特 定 分 子 信 息 , 不 能 特异 性地 调 控 种 子 细 胞 的生 长 等 , 故 影 响 种 子 细 胞 在 其表 面 黏附 、 生长, 种 子 细胞 易 于 脱 落 。其 中 P GA 是 组织 工 程 中应 用 最 多 的 多 聚体 。但 是 , 它 降解 过 快 , 以 致在 细 胞 重 新 塑 形 前 , 组 织 仍 未 完 全 形 成 。为 了提 高
支 架材 料 作 为 组 织 工 程 的 细 胞 外 基 质 , 为 细 胞 提 供 和促 进其 生 长 、 繁 殖 和 代谢 的支 架 , 同时 维 持血 管优 越 的物 理性 能 。早期 单 纯 采 用 合成 材 料 如 聚 四 氟 乙烯 ( e P TF E ) 和涤 纶 ( 聚 乙烯 动 态 光 纤 ) 构建 的工程血管 , 移植 后 常 因早 期 血 栓 、 狭窄、 钙沉 积 和 感 染 等 而导 致 失 败 。这 与 聚合 材 料无 生 长 潜 能 , 缺 乏 力 学 弹性 , 长 期 作 为异 物 存 在 有 关 [ ] 。 自从 1 9 8 6年 We i n b e r g等 _ 1 o ] 报 道在 试 管 内使 用 胶 原 质 、 人 工 培 养 的 牛 大 动 脉 的 内皮 细胞 、 血 管平 滑 肌 细 胞 和 血 管 外 膜 的 纤 维母 细 胞 重 建

《神经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一书出版

《神经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一书出版
622 .628.
[7] Yao J,Yang ZG,Chen HJ,et a1.Gastric adenocarcinoma:can
perfusion CT help to noninvasively evaluate ttlmor angiogenesis?
[J1.Abdom Imaging,2011,36:15 21. [8] 陈 波 ,许 健 ,曹 建 民 ,等 .氩 氦 刀 冷 冻 治 疗 肺 癌 及 疗 效 评
[4] Hillman GG,Singh-Gupta V,A1-Bashir AK,et a1.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sunitinib ·- induced vascular changes to schedule chemotherapy in renal cell
介 入 放 射 学 杂 志 2014年 2月 第 23卷 第 2期 J Intervent Radiol 2014.Vo1.23,No.98.
[3] Weidner N.Intra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Cancer[J].Am J Pathol,1995,147:9 -19.
通 览 全 书 ,具 有 以下 特 点 :(1)从 介 入 治 疗 专 业 的视 角较 详 尽 的 阐 述 了 脑 脊 髓 血 管 疾 病 介 入 治 疗 技 术 ;又 从 临 床 医 师 的角 度 归 纳 了 各 有 关 疾 病 相 关 临 床 知 识 和 临 床 处 理 对 策 ,同 时 又 能 将 两 者 有 机 结 合 并 使 之 相 互 贯 通 、补 充 。(2)把 握 了神 经 血 管 介 入 号业 近 年 来 国 内外 发 展 的 基 本 动 态 ,介 绍 了 新 技 术 和 新 理 念 。 因此 ,此 书 适 合 于 所 有 从 事 介 入 专业 工 作 的 医 师 和 研 究 生 阅 读 ,更 是 一 本 良好 的 T 具 书 ,方 便 临 床 医师 在 实 际 工 作 中借 鉴 和 参 考 ,有 利 于 开 阔视 野 、拓 宽 思 路 和 提 高 临 床 诊 疗 水 平 。

组织工程在软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在软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在软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软组织损伤和缺陷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自体组织移植、异体组织移植和人工材料替代等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供体组织来源有限、免疫排斥反应、术后并发症等。

组织工程的出现为软组织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其通过构建生物活性的组织替代物,有望实现受损组织的完美修复和再生。

一、组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组织工程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旨在利用细胞、生物材料和生物活性因子的协同作用,构建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组织或器官。

其基本原理是从患者体内获取少量的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然后将这些细胞种植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支架材料上,同时添加适量的生物活性因子,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或器官。

二、软组织修复中常用的组织工程策略1、细胞治疗细胞是组织工程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软组织修复中,常用的细胞类型包括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

成纤维细胞是皮肤和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类型,能够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等,在软组织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脂肪干细胞来源丰富,易于获取和培养,也成为了软组织修复的理想细胞来源之一。

2、生物材料支架生物材料支架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提供了三维空间和物理支持。

理想的生物材料支架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合适的孔隙结构和机械性能。

目前,用于软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支架主要包括天然材料(如胶原蛋白、明胶、壳聚糖等)和合成材料(如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己内酯等)。

此外,一些新型的生物材料如纳米材料、水凝胶等也在软组织修复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3、生物活性因子生物活性因子能够调节细胞的行为和功能,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在软组织修复中,常用的生物活性因子包括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和激素(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

2024年临床医学前沿研究进展

2024年临床医学前沿研究进展
Βιβλιοθήκη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05

再生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01
02
03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 分化潜能,治疗多种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 行性疾病等。
组织器官再生
通过细胞移植、生长因子 等手段,促进受损组织器 官的再生和修复。
免疫调节
利用再生医学技术调节免 疫系统,治疗自身免疫性 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
个性化组织器官的打印
利用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特异性需求,打印出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个性化组织器官 。
生物墨水的研究与开发
研发适用于3D打印的生物墨水,提高打印精度和生物相容性。
3D打印技术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开展3D打印技术在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动其在临床医学中的 广泛应用。
微生物组学与人体
挑战与问题
实现精准医学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数据收集和处理、伦理和法律 问题、技术可行性等。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 步完善,精准医学将在临床医学 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因编辑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潜力
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治疗遗传 性疾病,通过修复或替换病变基
因,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 人工智能能够协助医生进行更准 确的疾病诊断,如肺结节、乳腺
癌等。
个性化治疗
基于患者的基因组数据、生活习 惯等信息,人工智能可以为每位 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机器人手术
利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人工智 能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精细的手术 操作,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细胞治疗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细胞,可以 增强细胞功能或赋予细胞新的特性 ,为细胞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组织工程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W A N G Y u c h o n g , XU E C h u n y u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l a s t i c
a n gh i 2 a 00 4 33 , Chi n o . Co r r e s pon d i n g a ut h o r : X UE S u r g e r y ,C h a n g h a i Ho s pi t a l ,S e c o n d Mi l i t a r y Me d i c l U a n i v e r s i t y , Sh

综 述 ・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3 - 0 3 6 4 . 2 0 1 3 . 0 4 . 0 1 6
组织工程血管化 策略的研究进展
王 宇种 综 述 薛春 雨 审校
【 提要 】 体 内 、 外 构 建 组 织 工程 化 组 织 的主 要 障 碍 都 在 பைடு நூலகம்缺 少 足 够 的血 液 供 应 , 也 就 是 血 管 化 问题 。 组织 工程 血 管 化 的
策 略 目前 主要 分 为两 类 。 第 一 类 是 基 于 内皮 细 胞 等 去 构 建 新 的 血 管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生 长 因子 也 有促 进 新 生 血 管 的 作用 。 第 二 类是 基 于支 架 技 术 。 包 括 天然 生 物 衍 生 的 支 架 和 人 工合 成 支 架 。 本 文 就组 织 工 程 血 管 化 策 略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述 。
C h u n y u( E - m a i l : x c y f u n @ s i n c a c o m ) . 【 S u mma r y 】 N o w a d a y s t h e ma i n p r o b l e m i n t i s s u e e n g i n e e i r n g b o t h i n v i t r o a n d i n v i v o i s t h e l a c k o f s u f f i c i e n t b l o o d

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细胞、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技术手段来构建和修复人体组织的学科。

它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目前,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种源和生物材料: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不同种类的细胞种源,如干细胞、成体细胞和外源细胞等,并寻找合适的生物材料作为支架来支持和引导细胞生长和分化。

2. 细胞培养和生长条件: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细胞的培养和生长条件,包括培养基组分、生长因子的添加和物理条件的调控,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定向分化。

3. 组织结构的构建:研究人员通过三维打印、微织造和自组装等技术手段,构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人工组织。

近年来,通过纳米技术和生物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能够构建出更加复杂和精确的组织结构。

4. 血管化和神经化: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在构建的组织中实现血管化和神经化,以提供养分和氧气的供应以及神经信号的传导。

5. 生物材料的改良和仿生模拟:研究人员致力于改良和设计新型生物材料,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更接近人体组织,并通过仿生模拟的方法来研究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和行为。

除了上述的研究方向之外,组织工程学还在伦理和法规、移植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解决。

总的来说,组织工程学在人体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来实现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血管、神经组织工程

血管、神经组织工程

三、组织工程化血管 (一)血液与植入材料之间的反应 1.蛋白吸附 一旦血液通过移植物,血浆蛋白(白蛋白、 一旦血液通过移植物,血浆蛋白(白蛋白、纤维 蛋白、免疫球蛋白IgG IgG等 立即吸附于移植物血管壁。 蛋白、免疫球蛋白IgG等)立即吸附于移植物血管壁。 在移植物表面发生重新分布。 在移植物表面发生重新分布。 2.血小板沉积 蛋白质/ 蛋白质/血小板复合物沉积后血小板构象发生改 变并释放颗粒,释放出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 变并释放颗粒,释放出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这些 物质可激活其他血小板并增加凝血酶的产生; 物质可激活其他血小板并增加凝血酶的产生;诱导 调节平滑肌细胞漂移和增殖; 调节平滑肌细胞漂移和增殖;控制单核细胞积聚到 移植物上。 移植物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大动脉 管壁中有许多层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 管壁中有许多层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也称为 弹性动脉。 弹性动脉。 内皮外有较厚的内皮下层, ①内膜 内皮外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其中含胶原纤 弹性纤维和一些平滑肌。 维、弹性纤维和一些平滑肌。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 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 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没有 清楚的分界。 清楚的分界。 ②中膜 主要由多层弹性膜和一些平滑肌组成。成人 主要由多层弹性膜和一些平滑肌组成。 40~70层弹性膜 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 层弹性膜, 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 较薄,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 ③外膜 较薄,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没有明显的外 弹性膜。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较疏松的结缔组织。 弹性膜。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较疏松的结缔组织。
3.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趋化因子将中性粒细胞吸引到移植体上, 趋化因子将中性粒细胞吸引到移植体上,被激活 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氧、自由基和各种酶, 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氧、自由基和各种酶,诱导基质 降解,控制整个内皮细胞分化的过程, 降解,控制整个内皮细胞分化的过程,控制移植血管 的组织整合。 的组织整合。 4.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向内生长 移植物仅有有限的内皮细胞向内生长, 移植物仅有有限的内皮细胞向内生长,其生长不 超过吻合端l cm; 超过吻合端l~2 cm;吻合口区周围可以发现受损伤 或未融合的内皮细胞,但生化性质发生改变, 或未融合的内皮细胞,但生化性质发生改变,可能启 动血栓形成和平滑肌细胞生长。平滑肌细胞增殖, 动血栓形成和平滑肌细胞生长。平滑肌细胞增殖,产 生细胞外基质成分。 生细胞外基质成分。这种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的反应 通常被认为是产生内膜肥厚的主要原因。 通常被认为是产生内膜肥厚的主要原因。

组织工程及其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及其研究进展
种子细胞-增殖、分化、自组装成组织和器官 讯息因子(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支架材料(细胞外基质)-支撑和指导细胞增殖、分化
种子细胞
细胞是组织再生的关键
获得数量充足、不会引起机体免疫排斥反应且具有 再生活力的种子细胞是开展组织工程研究的前提和基 础。
用于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必须具有形成新组织结 构的能力,主要来源于自体( autogenous) 、同种异体 ( allogenous) 或异种( xenogenous) ,在具体应用时各 有利弊。
2.人工的ECM
目前研究最多订有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两者的共聚物、 聚ρ-羟基丁酯;聚乳酸-已内酯的共聚物、聚原酸酯、聚 磷本酯、聚酸酐等。
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生物相容性及可塑性,在 体内可逐步分解为小分子如乳酸、羟基乙酸等,目前研 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材料的改性、复合某些生长因子等。 尽管这些聚合物植入体内会出现或多或少炎症反应,但 有望通过进一步的纯化而减弱或消失。
组织工程及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
1.组织工程的简介 2.组织工程的研究背景 3.组织工程的研究内容 4.组织工程存在的问题
1.简介
组织工程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属于 生物高技术范畴。
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正确认 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的组织结构与功 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 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 物的一门新兴学科。
除干细胞外,其他细胞也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如: 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 角质细胞、前脂肪细胞、脂肪细胞、肌腱细胞等。
种子细胞的要求
采用非侵入手段或微创手段即可获得; 分裂增殖能力强; 功能旺盛; 无免疫排斥反应; 能连续传代,并且传代培养后不发生形态、功能以 及遗传物质的改变。

组织工程在关节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在关节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在关节再生中的研究进展关节疾病和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关节置换手术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往往无法实现关节的完全再生和功能恢复。

近年来,组织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为关节再生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组织工程在关节再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组织工程的基本原理组织工程的核心是构建生物活性的组织替代物,其基本原理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细胞、支架材料和生物活性因子。

细胞是组织再生的基础,通常选用具有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或祖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等。

这些细胞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增殖和分化,形成新的组织。

支架材料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提供了三维的支撑结构。

理想的支架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合适的孔隙率和机械强度。

常见的支架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如胶原蛋白、壳聚糖等)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乙醇酸等)。

生物活性因子能够调节细胞的行为和功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基质合成。

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在软骨和骨组织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组织工程在关节软骨再生中的应用关节软骨由于缺乏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组织工程为软骨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

在细胞来源方面,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多向分化潜能和易于获取的特点,成为软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细胞类型。

通过体外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并合成软骨特异性的细胞外基质。

支架材料在软骨再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支架,如纤维支架、海绵状支架和水凝胶支架等。

水凝胶支架由于其高含水量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模拟软骨的细胞外环境,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提供适宜的条件。

此外,生物活性因子的应用也有助于促进软骨再生。

例如,将TGFβ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因子负载在支架上,可以增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提高软骨再生的效果。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时漫长、 极易污染, 而且多牵涉伦理学问题, 严重制约了它的
肉中, 结果显示在局部肌肉中有大量新生骨组织, 组织学检 查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 并认为此方法将为血管化骨组织应 用于骨缺损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
2 筋膜瓣包裹法
2 1 非细胞型筋膜瓣包裹法 马超等 将究球形多孑 . L 肌肉一筋膜袋中, 未添加血管内皮细胞及促血管生长因子, 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 定量分析血管长人 情况发现, 术后 2 周时支架外周见细小幼稚的血管, 周为血 4 管化的第一个高峰,2 1 周为第 2 次血管化高峰, 可见粗大成 熟的血管, 与其他时间相比血管直径增大, 证明筋膜瓣包裹 T P支架促血管化效果明显。 C 22 复合细胞的筋膜瓣包裹法 孑劲松等_将复合骨髓间 . L 6
骨的成活率, 进行促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
的。
种子细胞、 支架材料、 生长因子是构建组织工程的基本 要素。研究发现, 只有在血管周围 10 0 m内的种子细 5 ̄20 胞才能通过营养弥散而存活, 所以在移植物内部促进血管再 生, 快速建立微血管网, 对于构建理想的组织工程复合物具 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对于大段骨缺损的治疗, 3 ] 采取有效的 缺损区促血管化方法是获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本世纪显微外 科和组织工程学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显微外科技术和组织工 的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技术也已成为现实。 前利用显微 目 外科技术促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方法主要有:) a肌肉瓣植入 法 .) b筋膜瓣包裹法;) c骨膜瓣移植法;) d血管束植入法;) e
基 金 项 目: 北 省 卫 生 厅 《 北 省 2 1 河 河 0 0年 医 学科 学研 究 重 点 课 题 计 划 》2 1 0 8 ) 河 北 省 科 技 厅 2 0 年 度 河 北 省 科 学技 术 (0 0 4 1 ; 09 研 究 与发 展 计 划 , 医学 科 学 研 究 重 点课 题 ( 97 12 一 6 ; 北 省 张 家 口市 2 0 O 2 6 OD 4 ) 河 0 8年 科 学技 术 与 发展 指令 计 划 (8 7 4 D 1 ) 0 0 0 5 一0 ;

受损心肌组织工程修复材料的血管化

受损心肌组织工程修复材料的血管化

受损心肌组织工程修复材料的血管化沈楠;沈阳;刘肖珩【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0(014)034【摘要】背景:心肌组织缺乏再生能力,受损后通过组织工程方法进行修复,而血管化在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就受损心肌组织工程修复的支架材料设计、输送血管生长因子、体内预血管化和体外预血管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以"Vascularization; Myocardium; Tissue Engineering; Regeneration Medicine"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04 Sciencedirect数据库和Archive of Issues Nature数据库,检索到文献150篇,保留32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支架的结构、成分和物理性质影响着血管化的速度以及新生血管的完整性和功能.合理添加各种不同的血管生成因子能加快血管化进程.目前的研究表明,体内预血管化是最高效的,但患者需要承受两次外科手术和部分血管缺失.体外预血管化技术风险小,但普通医院无法满足苛刻的培养条件.另外,有必要建立一种能模拟体内微环境并且没有异源物质的基质.直至今日,所有模型都只能达到微米级的厚度,离真正的临床治疗还有很远的差距.【总页数】4页(P6389-6392)【作者】沈楠;沈阳;刘肖珩【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四川省成都市,610045;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45;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四川省成都市,610045;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四川省成都市,61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体外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心肌 [J], 孙尧;何玉兰;于晓龙;程燕;宋博毅2.心肌组织工程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J], 蔡俊(综述);蒋树林(审校)3.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材料技术问题与对策 [J], 邵华荣;邓廉夫4.组织工程学心血管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J], 蒋红军5.组织工程化骨修复材料的弹性模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赵廷宝;范清宇;张殿忠;周勇;刘晓平;周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组织工程学(新)

组织工程学(新)

建立实验标准细胞系,改造种子细胞,延 建立实验标准细胞系,改造种子细胞, 长细胞寿命及生存期 改变细胞表面结构,研究细胞粘附及抗粘 改变细胞表面结构, 附力的技术及其影响机制; 附力的技术及其影响机制; 研究降低细胞抗原性及增强宿主免疫耐受 的方法
二、生物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研究 的关键
理想的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材料的要求
3.
八、组织工程化心脏瓣膜的研究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是构建出一种具有细胞活性的 新型瓣膜。 新型瓣膜。 构筑一个可植入细胞并供细胞生长的,具有心脏 构筑一个可植入细胞并供细胞生长的, 瓣膜三维形状的聚合物纤维支架 。 种子细胞目前尚无定论
九、泌尿系统的组织工程研究
在肾脏组织、输尿管、尿道、 在肾脏组织、输尿管、尿道、膀胱以及阴茎再造 方面 距离广泛的临床应用仍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对一 距离广泛的临床应用仍有很大的差距, 些复杂器官,如肾脏替代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些复杂器官,如肾脏替代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组织工程学研究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
组织器官工程应用性极强,这归功于日益 组织器官工程应用性极强, 增长的社会对于再生医学类产品的需求。 增长的社会对于再生医学类产品的需求。 组织器官工程不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组织器官工程不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 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产业。 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产业。 组织工程产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 组织工程产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
组织工程学原理与技术
Principles and Protocols of Tissue Engineering
by Xi Mao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Medical School, Southeast University

血管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血管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5%
但这些人工材料作为小血 管的通畅率十分低 , 尤其在膝关节 以下 区域 , 的低 血流量和高阻力更增加 了血栓形成 的危 那里
险性 。目前 的热点主要集 中在通过 对这 些人工 材料表面 覆 盖蛋白质 、 聚合物或 细胞来 改性 以增 加材料一血 液相容性 , 提高其长期通畅率。虽然 它们 能部分 模拟人体 血管 的某些 功能 , 但与 自身血管相比弹性 系数低 、 顺应性 差 . 作为异 物其 组织相 容性稍差仍可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 、 感
管组织 工程 中最重要的种子细胞 。
组织的再生向复合组织 的预 制迈 出了重大 的一步 。血管
疾病是世界上发病率最 高的疾病之一 , 其主 一 每年仅美 国的血管 移植物就超过 10万例…。因此 , 4 血管移植物 的来源就成为 人们关注的重要课 题。 目前临床 上应用 的血 管移植物 主要 有3 个来源 : ①异体血 管移植 : 异体血 管移植 存在两个致命 的问题 -l B 组织 相容性差 , 移植的异体 血管受 到宿主 的免疫 排斥而发生炎症 最终 血管 阻塞 I b供体严重 不足 。② 自体血 管移植 : 自体血管移植迄今 为止被认 为是最 理想 的替代物 。 但它也存在着限制其广泛应用于 临床 的问题 I . a虽然不存在 免疫排斥反应 , 但必需牺牲 人体正常 组织来修 复病损组织 , 是一种 以创伤修复刨伤 的治疗模式 . 长度和管径舍适的 自 体非必需血管的来 源有 限 目前 小管径血管 ( n 1替代 <6m ) 物 主要是应 用 自体的动 、 静脉移植 物 , 它们中短期 教果 尚可 , 但不能满足永久替代 物的要求 . 往往需 要再次手 术 , 病人 给 带来又一次痛苦 。③人工材料 : ar 是最早应 用的人工 Dc n o 血管 , 后又开发利用聚 四氟 乙烯 ( I E 、 PF ) 聚氨基 甲酸 乙酯

组织工程血管化

组织工程血管化

▪ 面临的挑战
1.组织工程血管化的技术仍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例如,提高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确保其在体内能 够长期稳定地发挥功能。 2.目前组织工程血管化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 用。需要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更好地满足 临床需求。 3.组织工程血管化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安全 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文献和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组织工程血管化
临床应用与挑战
临床应用与挑战
▪ 临床应用现状
1.组织工程血管化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临床应用,如心血管外 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等。通过利用患者自体细胞构建血管 ,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成活率。 2.在心血管领域,组织工程血管化技术可用于构建小直径血管 ,用于替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静脉移植物,减少免疫排斥 反应和再狭窄的发生率。 3.在整形外科领域,组织工程血管化技术可用于构建皮肤、乳 房、耳朵等复杂组织的血管网络,提高移植组织的成活率和外 观效果。
▪ 组织工程血管化的挑战与前景
1.组织工程血管化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生物材料的选择与优化、细胞来源与培养、免疫排 斥反应等问题。 2.随着生物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组织工程血管化将会取得更加重要的突 破和成果。 3.组织工程血管化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为临床治疗血管相关疾病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 方案。
组织工程血管化的方法
组织工程血管化的临床应用
1.组织工程血管化在心血管疾病、缺血性疾病和外科修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目前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实组织工程血管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3.未来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组织工程血管化的效率和可靠性,以满足临床需求。

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研究进展贾智明;郭海林;陈方【期刊名称】《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14)001【摘要】The reconstruction of tissue and organ by tissue engineering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treatments for the tissue defect and organ failure.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 of tissue engineering is how to build the blood supply timely after engineered tissue implantation to avoid shrinkage or failed tissue function. The recent literature about the vascularization of engineered tissues was extensively reviewed and divided up into four parts: the modification of scaffold, addition of cells, addition of angiogenic factors or gene therapy, in vitro or in vivo prevascular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vascularization strategi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various kinds of vascularization strategies were analyzed. Furthermore,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as put forward.%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和器官,是临床治疗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损伤的潜在途径之一.但是,构建的组织、器官植入体内后不能及时获得血供,导致萎缩并无法发挥功能.我们针对近年来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具体策略的不同,将其分为4个部分,包括支架材料的特殊处理、添加血管生成相关细胞、添加血管生成因子或基因修饰和预血管化等策略,并分析各种血管化策略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总页数】4页(P39-42)【作者】贾智明;郭海林;陈方【作者单位】200062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0062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0062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3.1+3【相关文献】1.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J], 皮庆猛;张文杰2.再血管化和牙组织工程化牙髓再生的研究进展 [J], 贺露;郭俊;杨健3.促进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与策略 [J], 段小军;杨柳;周跃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J], 邢晓东5.修饰生物材料促进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研究进展 [J], 李婧;王怀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章组织工程的研究与进展

第六章组织工程的研究与进展

(1)亲水性差,细胞粘附、 生长增殖受阻。如:PLA包 埋的PGA无纺纤维支架由于 亲水性差,细胞吸附力弱,满 足不了组织工程研究的要求。
(2)引起无菌性炎症。PL A与PGA在临床应用中发现 约有8%左右患者出现非特异 性无菌性炎症。平均分子量低 于2万时发病率增长,使用高 分子量的PLA只能迟缓而不 能消除此种并发症的发生。
一、组织工程的基本原理
许多文献都将组织工程技术归 纳为三个要素:种子细胞、基 质材料与细胞生长因子。实际 上除了上述三个要素以外,培 养的生物环境也是重要的要素。
1.种子细胞
种子细胞指培养、存活、增殖 最后形成组织的原始细胞。
种子细胞可分为三类:异种、 同种异体和自体细胞。
性能稳定、可重复提供的种子 细胞来源是组织工程产品商业 化的首要前提。
f.灭菌性能
基质材料使用时均需灭菌。因 此,要求灭菌过程对基质材料 的基本性能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和不带来新的生物学危害作用。
目前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基质 材料主要有三大类别:天然材 料及其复合物;合成高分子可 降解材料及其复合物;无机材 料及其复合物。
a.天然材料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胶原(以I 型胶原为主)、明胶、甲壳素、 壳聚糖、海藻酸盐、透明 质酸钠等。
动物细胞是存量充足的可靠细 胞来源之一,但动物细胞在人 体内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导致 安全性的问题。
采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可使动 物携有人类的基因以减少甚至 避免免疫排斥反应。但更严峻 的问题是动物体内的一些病毒 会导致人类的一些新的疾患的 产生。
有一些国家政府就明令禁止实 施异种植入人体。实际上,对 科学家来说重要的是要解决防 止动物病毒传染人类的问题, 一旦异种细胞植入的安全性问 题获得解决,相信这些国家政 府的禁令亦会逐步取消。但目 前尚有较大的难度。

组织工程化血管相关问题临床问答

组织工程化血管相关问题临床问答

组织工程化血管相关问题临床问答
欧阳晨曦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9(013)028
【摘要】1表面内皮化对人造血管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作用?人造血管材料表面内皮化的表面主要是指伪内膜化表面或内皮细胞和高分子的杂化表面。

【总页数】1页(P5553)
【作者】欧阳晨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湖北省武汉市4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口腔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与组织工程化口腔骨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学术部
2.组织工程化气管研究的临床应用:全球首例组织工程化气管移植成功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学术部
3.关于组织工程化软骨的临床问答 [J],
4.口腔组织工程相关问题临床问答① [J], 康宏
5.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构建的研究与问答 [J], 邢万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组织工程神经血管化研究进展临床上,由于创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缺损非常多见,周围神经损伤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1]。

目前,临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主要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但存在自体神经来源有限、供区神经功能丧失及神经直径难以匹配等问题。

同种异体神经或异种神经是理想的神经来源,但因存在严重免疫排斥反应常导致治疗失败[2]。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理想的永久性修复材料。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细胞生物学的进步,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为神经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新希望。

但构建的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修复大段周围神经缺损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的血管化问题成为限制其发挥生物学效能的一个“瓶颈”[3-4]。

组织工程周围神经早期血管化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组织工程周围神经血管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周围神经再生局部微环境及血供特点、支架材料修饰、种子细胞、自体血管束的植入、促血管因子。

本文将围绕上述5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及总结。

1周围神经再生局部微环境及血供特点
众所周知,周围神经主干结构是由神经纤维束及其周围包括血管在内的结缔组织构成[5]。

神经移植后,移植段神经血管再形成大致有两种形式:①神经内形式,即内部丛状血管,可持续24周;②神经外形式,即外部纵行血管,出现在移植后3~6周内。

有研究表明[6],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后3d内为缺血状态,1周左右开始出现血流急剧增加;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后早期虽有血流增加,但基本处于
平稳状态,这对于维持周围神经微环境的稳定具有一定意义。

局部微环境及神经再生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周围神经的修复再生非常重要,而这些都与局部血供有重要关系[7]。

神经移植物早期血管化,可以为移植的各种细胞提供足够营养,进而促进轴突生长、神经再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体内胶原纤维形成,便于新生轴突通过。

另外,神经移植物早期的血管化还可以聚集来源于血液中的巨噬细胞[8],以利于快速清除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髓鞘的各种溃变产物,从而为新生轴突向远端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道[9]。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迅速发展,应用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修复神经缺损已成为研究趋势[10]。

对于大段神经缺损,血管化不足是制约其修复成功的关键因素。

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不能早期血管化,不能早期在体内建立血液循环,制约了其进一步向临床应用[11]。

有研究表明,细胞在血管周围150~20XX 年,最初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离子交互作用将肝素锚定在生物材料表面,减轻材料致凝性并获得成功[20]。

随着对生物材料研究的深入,为了增加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对细胞的黏附性等生物特性,药物缓释系统成为研究热点,而肝素具备与多种蛋白结合的能力,基于肝素的药物缓释系统被证明可以装载各种生物效应迥异的生长因子[21]。

本课题组利用肝素作为缓释载体,制备了能够缓释VEGF的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促进了组织工程周围神经形成血管的能力,实现了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的血管化[22]。

3种子细胞
ECs是血管形成、再生中的主要细胞[23]。

刘春晓等[24]在体外成
功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BMSCs共培养体系。

高宏阳等[9]将胎兔ECs与雪旺细胞共培养后,植入脱细胞神经支架中修复兔坐骨神经缺损,结果优于单纯植入雪旺细胞的脱细胞神经支架。

但ECs为终末细胞,增殖速度缓慢[25],短时间内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较弱,故应用ECs来促进周围神经修复过程中血供的重建及血管的再生较难实现。

而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作为ECs的前体细胞,是出生后机体血管形成最主要的干/祖细胞类型[26]。

EPCs 不仅参与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血管形成,也参与了出生后的血管形成[27]。

EPCs可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缺损区域的血管再生,并能明显增强周围神经修复和再生能力[28]。

在很多种缺血性疾病动物实验中,外源性注入EPCs能明显改善损伤组织局部血流供应,增强缺血组织局部的新生血管生成,进而促进组织修复[29]。

当机体发生创伤、缺血等病理变化时,存在于循环血液中的EPCs能够迁移并定植在损伤缺血部位,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促进侧支血管生长至缺血组织,参与组织血管新生,促进组织修复[30]。

EPCs能够促进骨修复过程中的血管形成,将MSCs与EPCs共同作为种子细胞,能够加快骨缺损的修复[31]。

Zigdon-Giladi等[32]采用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修复鼠颅骨缺损,促进血管形成及骨形成。

对于周围神经而言,伤后1周左右是周围神经缺损修复重建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新生血管的生成效率和速度会明显降低,进而影响神经修复重建的速度。

所以对于组织工程周围神经而言,早期血管化至关重要。

因此,本课题组认为将具有血管形成能力的内皮祖细胞与神经细胞或
干细胞联合应用,是血管化组织工程周围神经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

4自体血管束的植入
临床上,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有学者采用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物修复大段神经缺损,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早在1976年,Taylor 等[33]为了改善神经移植物的血供,提出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采用携带桡动脉及桡静脉的桡神经浅支成功修复了正中神经缺损。

受其启发,在进行组织工程神经移植的同时,可以寻找1根血管固定于组织工程神经周围,形成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周围神经,这样可以维持移植物稳定,并且有持续的血液供应,实现组织工程周围神经早期血管化,最终达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轴突生长的目的。

正常情况下,周围神经与血管存在伴行且距离较近的关系,将血管束植入移植神经符合上述供血关系。

19XX年,Cavadas等[34]进行了植入血管束预制血管化周围神经的研究。

此外,有研究表明,大网膜脂肪细胞能够合成VEGF,大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合成bFGF[35],VEGF及bFGF具有促血管生成的作用。

有学者将带蒂的大网膜移位包裹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术后3d即出现了血管化,修复效果明显好于单纯人工神经移植[36]。

以上方法通过增加移植神经血供,达到了促进人工神经移植物血管化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疗效。

但上述方法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在损伤神经周围不一定存在适合吻合、转移且稳定的血管,并且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较高,限制了临床应用。

5促血管因子
多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能够促进EPCs或ECs增殖,促进新生
血管生成,进而促进组织血管化。

VEGF、bFGF、PDGF等均具有间接或直接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中以VEGF应用最为广泛。

VEGF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血管生成诱导剂,它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促进内皮祖细胞分化为ECs。

有学者将VEGF用于神经组织工程研究中,将携带VEGF165基因的质粒或病DU 载体植入组织内,但该方法不能在局部缓释而起到有效的诱导血管生成作用[37]。

VEGF的使用可促进血管生成,但因半衰期短,局部直接应用效果欠佳。

采用合适的基因转染技术将VEGF基因转染到细胞中,使细胞持续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生长因子[38],可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神经修复与重建。

6展望
目前,组织工程周围神经血管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各种生长因子、成血管细胞、支架材料表面修饰、基因转染生长因子技术、血管植入等技术来促进神经移植物血管形成。

但每种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都不能完美解决组织工程周围神经血管化的问题。

VEGF165基因与EPCs联合应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采用转染技术将VEGF165基因转染EPCs,并与ADSCs诱导后的类雪旺细胞共同作为神经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能够促进组织工程周围神经早期血管化,进而提高动物体内神经移植修复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