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技巧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药科普技巧幻灯片课件
• 业人士通常分析、研究和讨论的是专业 名词和术语,将这些专业学术问题通俗化, 成为老百姓能够明白和理解的用语,是一 个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的问题。阴阳、五 行、生克乘侮、寒热虚实等等,将这些中 医学抽象的名词变为受众便于理解尤其是 现代网络信息时代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词 汇,就必须让中医学回到生活之中。
• •
一方面,老百姓渴望了解中医养生保健 知识;另一方面,擅长讲中医的专家太少。 这是中医发展面临的一大尴尬。古人认为, 善诊者未必善于言,善言者未必善于诊。 传统的中医注重疗效,医生靠的是口碑, 而不是媒体传播。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多 数中医专家宣传意识不强,习惯于“光练 、药藏 于乡”,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很多 中医专家不愿加入到中医科普的行列,把 名声看得像生命一样,担心因做科普被烘 干了、炒煳了。他们认为,专家不会因做 科普增加专业领域的好名声,反而会因做 科普使名声变糟。结果,内行不说,外行 乱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医科普乱象。
中医科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 难在中医理论古朴深奥,语辞难解,理解 过程中歧义难免;其次难在中医实践经验 容易意会不易言传,心中了了,指下难名。 同时,中医普及的对象是广大百姓,只有 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把博大精深的知识 说出来,老百姓才能听懂,既要“深入”, 又要“浅出”。因此,这就需要真正的中 医名家站出来,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承担 起弘扬中医的社会责任。
中医科普的技巧
• 中医药是一门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哲学思 想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 出代表和载体之一。在此先将演讲中常见 的一些问题列举出来,让我们一起思考和 讨论。学术与科普、高雅与通俗、食疗与 食养、养生与养病、偏方与正方、引用与 发挥、书本与实用、中医与西医、文化与 自然科学等等。
•
• •
一方面,老百姓渴望了解中医养生保健 知识;另一方面,擅长讲中医的专家太少。 这是中医发展面临的一大尴尬。古人认为, 善诊者未必善于言,善言者未必善于诊。 传统的中医注重疗效,医生靠的是口碑, 而不是媒体传播。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多 数中医专家宣传意识不强,习惯于“光练 、药藏 于乡”,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很多 中医专家不愿加入到中医科普的行列,把 名声看得像生命一样,担心因做科普被烘 干了、炒煳了。他们认为,专家不会因做 科普增加专业领域的好名声,反而会因做 科普使名声变糟。结果,内行不说,外行 乱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医科普乱象。
中医科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 难在中医理论古朴深奥,语辞难解,理解 过程中歧义难免;其次难在中医实践经验 容易意会不易言传,心中了了,指下难名。 同时,中医普及的对象是广大百姓,只有 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把博大精深的知识 说出来,老百姓才能听懂,既要“深入”, 又要“浅出”。因此,这就需要真正的中 医名家站出来,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承担 起弘扬中医的社会责任。
中医科普的技巧
• 中医药是一门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哲学思 想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 出代表和载体之一。在此先将演讲中常见 的一些问题列举出来,让我们一起思考和 讨论。学术与科普、高雅与通俗、食疗与 食养、养生与养病、偏方与正方、引用与 发挥、书本与实用、中医与西医、文化与 自然科学等等。
•
中医药科普讲义-全 PPT
剂
"膏"指外敷的膏药,也指内服煎熬成粘稠的
型
成药;例如益母草膏,黄塔明时通膏药等
膏
"丹"原指金石药炼制的成药,近代把部分精
制的丸﹑散﹑锭等也称为丹。
丹
刮 骨 疗 毒
中医的保健医学
华佗 创制医疗体操“五禽戏”。
《 后汉书 》记载 , 华佗的弟子吴普每天做“五禽戏”,常年坚持 , “年九十余 ,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据统计,有65个国家的学生来我国 学习中医.中医药已在162个国家和 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全球有 40亿人使用中草药。据资料显示, 德国约有3.5万名医生从事中医行业。 澳大利亚约有5000家中医及针灸诊 所。美国10个成年人中有1人扎过 针灸……
屠呦呦
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 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 奖的华人科学家。
戥子děng zǐ 一种小型的杆秤,学名戥秤, 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 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 器。
药罐 使用砂锅
中医方剂已发展有汤、酒、茶、露、丸、散、
中
丸
膏、丹、片、锭、胶、曲,以及条剂、线剂
药
等多种内服、外服剂型
常
"丸"指圆粒状的药丸;例如:六味地黄丸、牛
见
黄安宫丸、
的
散
"散"指研末的药粉;例如:锡类散
植物药 菊花
植物药 陈皮
植物药 山药
动物药 阿胶
动物药 鹿茸
矿物药 石膏
我们身边的中药
大枣
补 气
补 血
要想身体好, 一天三个枣
补血安神
桂圆,又叫龙眼肉
桂圆性温,不宜多食!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注意事项:遵循 医生建议,注意 药物配伍禁忌, 避免过度服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 女应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特殊药材:对于 一些特殊药材, 如阿胶、鹿茸等, 需单独煎煮后烊 化服用
中药煎煮及服用不当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煎煮不当可能引发中毒反 应
服用不当可能引发不良反 应
煎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服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胃痛定义:中医认为胃痛是因外邪内 侵、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引起,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 种病症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整体 观念、辨证论治、副作用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治疗胃痛的方法:针灸、中 药汤剂、推拿按摩等
讲中
添 加
义医 文
WPS
PPT
药档 副
课 件
知 识 培
标 题
汇 报 人 :
训
CONTENTS
目 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 法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常见中药材及方剂 介绍
中医药养生知识
识中 医 药 基 础 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五行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经,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白芷:性温,味辛、甘,归肺、胃经, 有祛风解表、止痛、消肿的功效。
细辛:性温,味辛,归心、肺、肾经,有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常见清热药及方剂:黄连、黄芩、黄柏等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的功效,常 用于治疗心烦失眠、 目赤牙痛等症状。
中医药科普讲义医学课件
采收时节
中药材的采集和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如晒干、晾干、烘干等,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霉变和虫蛀。
制作方法
中药采收制作
性能特点
中药的性能特点包括辛、甘、酸、苦、咸等,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和等。
功效应用
中药的功效应用主要根据其性能特点而定,如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等发散风寒作用,养血安神药酸枣仁、龙眼肉等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05
中医预防与保健
总结词
中医情志养生强调通过调控情绪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情志即人的情感、情绪状态,如喜、怒、忧、思、悲、惊、恐等。这些情绪的波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情志养生就是通过自我调节和合理的方法,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情志养生
VS
中医饮食与运动养生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调节身体功能、增强体质。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饮食与运动是调节身体功能、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如温热食物有助于温阳散寒,寒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滋润食物有助于养阴润燥等。运动方面,以轻缓、动静结合的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中医药科普讲义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药基础知识中医诊断基础知识中医治疗基础知识中医预防与保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起源于先秦,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不断发展完善。
中医药发展史
古代中医药发展
自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医药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
中药材的采集和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如晒干、晾干、烘干等,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霉变和虫蛀。
制作方法
中药采收制作
性能特点
中药的性能特点包括辛、甘、酸、苦、咸等,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和等。
功效应用
中药的功效应用主要根据其性能特点而定,如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等发散风寒作用,养血安神药酸枣仁、龙眼肉等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05
中医预防与保健
总结词
中医情志养生强调通过调控情绪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情志即人的情感、情绪状态,如喜、怒、忧、思、悲、惊、恐等。这些情绪的波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情志养生就是通过自我调节和合理的方法,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情志养生
VS
中医饮食与运动养生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调节身体功能、增强体质。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饮食与运动是调节身体功能、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如温热食物有助于温阳散寒,寒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滋润食物有助于养阴润燥等。运动方面,以轻缓、动静结合的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中医药科普讲义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药基础知识中医诊断基础知识中医治疗基础知识中医预防与保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起源于先秦,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不断发展完善。
中医药发展史
古代中医药发展
自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医药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
中医中药科普讲座课件
草取名为车前草。从此,车前草治
病救人的美名就传扬开了。经过历
代名医发掘整理,车前草即成为利
水消肿、排石通淋的一味要药。车
前草又叫牛甜草、医马草、车轱辘
菜,是一种无人关注的野草。
2/8/2021
中医中药科普讲座
17
车前草功效
• 车前草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 祛痰的功效,对于小便不利,淋浊带下, 水肿胀满,痰热咳喘。
2/8/2021
中医中药科普讲座
8
• 灵芝孢子粉的药效优于灵芝,孢子粉能提高免疫力、能控 制细胞的异常分化治疗肿瘤、能保肝。灵芝孢子粉需要破 壁才能发挥药效。
• 如何辨别优质破壁孢子粉:一看颜色:颜色越深的破壁孢 子粉越好;二摸:破壁孢子粉含孢子油,捏起来放下成块 不散开;三尝:破壁孢子粉很滑爽;四泡:破壁孢子粉沉 水快。
• 制首乌:补肝肾,养精血。
2/8/2021
中医中药科普讲座
14
2/8/2021
中医中药科普讲座
15
• 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在一 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被匈 奴围困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地 方。时值六月,暑热蒸人, 粮草将尽,水源不足;将士 们纷纷病倒,许多人小便淋 漓不尽,尿赤、尿痛、面部 浮肿。
• 面对这一困境,霍将军焦 急万分。正在万难之际,将 军的马夫忽然发现所有的战 马都安然无恙;他将观察结 果报告给将军。
未间断,也活了130多岁。发黑如墨,臂力过人。这件
事不胫而走,影响很大,人人争着服用这种“灵丹妙
药”,人们就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为名,叫它“何首乌”
2/8/2021
中医中药科普讲座
11
何首乌
• 传说归传说,咱们言 归正传,何首乌因为 有乌发延缓衰老的作 用,在民间经常把它 作为抗衰老药来广泛 使用。
中医药知识培训ppt课件
逸过度等因素。
02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包括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等方面。
03
认识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信息,结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02
草药分类与功效解析
草药资源概述及分类方法
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作用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 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功能作用 为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
神等。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 前嵴外1横指处。功能作用为健脾 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等。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 内侧缘后方。功能作用为健脾化湿 、调经止带、益肾安神等。
草药资源概述
介绍草药的起源、分布、采集与 加工方法,以及在中医学中的重 要地位。
分类方法
根据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等特点,将其分为解表药、清热 药、祛湿药、祛风药、补益药等 不同类别。
常见草药功效与主治范围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 解毒作用,主治热病高热、口 干舌燥等症。
祛风药
如防风、羌活等,具有祛风止 痛作用,主治风湿痹痛、关节 疼痛等症。
针灸推拿操作技巧示
01
02
03
针灸进针方法
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 针法、舒张进针法等,演 示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步 骤和要点。
推拿手法
包括推法、拿法、按法、 摩法等,演示各种手法的 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配合
演示针灸与推拿相互配合 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 果。
中医药科普ppt
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
总结词
中医药在治疗常见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 验和独特的优势,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
VS
详细描述
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方剂 、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药治疗常见疾 病的效果良好,如感冒、咳嗽、哮喘、胃 痛等常见疾病,中医药都能取得很好的疗 效。同时,中医药还能有效缓解症状,缩 短病程,减少疾病复发率。
祛风湿药
总结词
祛除风湿,舒筋活络
详细描述
祛风湿药多具有辛味或苦味,能祛除风湿邪气,舒筋活络,主要用于痹症及关节 疼痛。常见的祛风湿药包括独活、威灵仙、秦艽、防己等。
化痰止咳药
总结词
祛痰止咳,宽胸理气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药主要用于咳喘痰多、咳嗽胸痛等症。常见的化痰止咳药包括桔梗 、川贝母、前胡、浙贝母等。
05
中医药的未来发展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总结词
跨界融合、全球视野
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发展
加强与国际草药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拓展中医药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 。
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草药标准和规则的制 定,推动中医药在国际标准化建设 中有更大作为。
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建设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 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中医药科普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医药的简介 • 中医药基础知识 • 中药材的种类与功效 • 中医药在生活中的应用 • 中医药的未来发展
01
中医药的简介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发展
中医药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
中医药科普讲义全PPT
总结词
中药药材的分类主要依据其来源、形态和药性特点,常见 的分类方法有按药用部位、按药性等。
详细描述
根据中药药材的来源和形态,可分为根类、茎类、叶类、 花类、果实类等。此外,还可以根据药性对中药药材进行 分类,如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等。了解药材的分类有 助于更好地掌握其功效和用途。
总结词
中药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其疗效,选购中药材时应选择道 地药材,并注意鉴别真假。
详细描述
中药材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产地、采收时间、加工 方法等。道地药材是指传统产区出产的优质药材,其质量 相对较高。在选购中药材时,应选择道地药材,并注意鉴 别真假,避免购买到劣质或假冒药材。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作用
总结词
中药方剂由多味中药按照一定配伍原则组成,具有综合治疗作用,能够针对复杂病情进 行全面调理。
挑战
中医药发展面临着现代医学的竞 争压力、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人 才队伍不足等问题。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
中医药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国家和地区 开始引进中医药,开展临床应用和科研合作。
合作项目
中医药的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增多,涉及临床研究、教育培训、产 业开发等多个领域。
展望
运动疗法
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节身体功能,促进气血 流通。
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心理调适
通过调节情绪、心态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 果。
中医养生保健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 和谐。
调和阴阳
保持身体阴阳平衡,促进身体 健康。
调理气血
调节气血流通,保持身体健康 。
固本培元
注重保养身体根本,增强身体 免疫力。
中药药材的分类主要依据其来源、形态和药性特点,常见 的分类方法有按药用部位、按药性等。
详细描述
根据中药药材的来源和形态,可分为根类、茎类、叶类、 花类、果实类等。此外,还可以根据药性对中药药材进行 分类,如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等。了解药材的分类有 助于更好地掌握其功效和用途。
总结词
中药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其疗效,选购中药材时应选择道 地药材,并注意鉴别真假。
详细描述
中药材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产地、采收时间、加工 方法等。道地药材是指传统产区出产的优质药材,其质量 相对较高。在选购中药材时,应选择道地药材,并注意鉴 别真假,避免购买到劣质或假冒药材。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作用
总结词
中药方剂由多味中药按照一定配伍原则组成,具有综合治疗作用,能够针对复杂病情进 行全面调理。
挑战
中医药发展面临着现代医学的竞 争压力、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人 才队伍不足等问题。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
中医药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国家和地区 开始引进中医药,开展临床应用和科研合作。
合作项目
中医药的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增多,涉及临床研究、教育培训、产 业开发等多个领域。
展望
运动疗法
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节身体功能,促进气血 流通。
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心理调适
通过调节情绪、心态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 果。
中医养生保健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 和谐。
调和阴阳
保持身体阴阳平衡,促进身体 健康。
调理气血
调节气血流通,保持身体健康 。
固本培元
注重保养身体根本,增强身体 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2021
中 但是,民谣谚语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朴 素的反映的科普知识,而不是从理论上总 结出的科学规律,一般是从事物的一定层 面和角度上提出的,具有较强的指向性, 不具备泛指性;另外,通常使用了夸张手 法,要实事求是地去认识和运用,同时要 在当今知识体系中准确地去阐释它。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6
中医科普的技巧
• 中医药是一门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哲学思 想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 出代表和载体之一。在此先将演讲中常见 的一些问题列举出来,让我们一起思考和 讨论。学术与科普、高雅与通俗、食疗与 食养、养生与养病、偏方与正方、引用与 发挥、书本与实用、中医与西医、文化与 自然科学等等。
中医科普的的意义
• 中医药是一门融合了中国文化和 哲学思想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和载体之一。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1
•
• 在信息社会,中医发展离不开科普。植 根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中医药是民族瑰宝, 需要代代传承。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 中医已无法用现代“语境”讲清楚了,导 致民众的疏远甚至质疑。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2
中医科普现状
• 内行不说,外行乱说。这就需要真正的 中医名家站出来做科普,不计个人名利得 失,承担起弘扬中医的社会责任
• 在电视剧《老大的幸福》里,范伟扮演 的主人公“老大”以养生专家自居,“来, 我帮你调调”是他最爱说的一句口头禅。 如今,中医养生之风渐盛,成为街头巷尾 的热门话题。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4
•
• 一方面,老百姓渴望了解中医养生保健 知识;另一方面,擅长讲中医的专家太少。 这是中医发展面临的一大尴尬。古人认为, 善诊者未必善于言,善言者未必善于诊。 传统的中医注重疗效,医生靠的是口碑, 而不是媒体传播。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多 数中医专家宣传意识不强,习惯于“光练 不说”。
是儒道佛的、古代皇帝的、名家的,也可
以是当代名人的。中医文化有益于健康的
名言名句在各种典型实例、养生方法中有
着丰富多彩的表现。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13
• •
• 当然,要注意选择的科学性、真实性、 代表性和针对性,来表现主题、证明论点、 说明问题、展示前景,达到为我所用、为 我能用和为我有用的目的和结果。比如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正气必虚 等等。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14
运用民众熟悉的健康谚语
•
•
民谣谚语是老百姓自己在长期的实践
中自发总结出来哦的,是人民群众的语言,
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演
讲中适当地应用民谣谚语,有利于拉近与
手中的亲和力。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15
•
• 生活重的谚语非常丰富,如“笑一笑, 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心养)、 “多吃五谷杂粮,少生疮疡杂病”、“早 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食养)、“活活动动身体强,懒懒散散 面皮黄”、“吃罢饭躺一躺,不长半斤长 四两”(体养)、“最苦是黄连,最甜是 蜜糖”、“是药三分毒,无虚不可补”、 “良药苦口利于病”等等。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3
•
• 在养生热的背后,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 象:不学医的人写医、不懂医的人论医、 非中医专家讲中医,而真正的中医专家却 没有声音。尽管这些非中医专家对中医药 起到了一定的科普作用,但如果对中医基 本理论把握不准,以偏概全,以讹传讹, 以假乱真,不仅容易误导受众,而且坏了 中医名声。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5
•
• 传统的中医一直信奉“医隐于民、药藏 于乡”,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很多 中医专家不愿加入到中医科普的行列,把 名声看得像生命一样,担心因做科普被烘 干了、炒煳了。他们认为,专家不会因做 科普增加专业领域的好名声,反而会因做 科普使名声变糟。结果,内行不说,外行 乱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医科普乱象。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10
•
• 生活是认知的基本源泉,用生活中的实 际例证、朴素哲理去介绍和推广中医。比 如,用阴阳的属性去解释食物的寒热,用 五行的属性解读五脏的喜恶,用水火的关 系描述寒热的特点等等。总之,将中医的 机理用生活中的常识去说明,将道与术有 机结合与同意,让中医学回到百姓生活中 是基本的技巧与方法。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8
•
• 中医药文化科普演讲首先具有与普通演 讲共同的一些特点和要求,同时又具有鲜 明的学科独有特点,演讲者依据个人经历、 认识、知识、工作经验等又必然带有各自 的特色,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现将我 在参加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时, 温长路先生在培训班上所讲技巧稍加整理 后与大家分享。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11
运用普遍认可的名家言行
•
• 名人名家的言行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影响 力,名人的例子容易引起挺重的注意和共 鸣,为了增强演讲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可 以有选择地使用。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12
•
•
这些名言名句可以来自于《黄帝内
经》、《伤寒论》、《千金方》、《脉
经》、《濒湖脉学》等经典论著,也可以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7
• 中医科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 难在中医理论古朴深奥,语辞难解,理解 过程中歧义难免;其次难在中医实践经验 容易意会不易言传,心中了了,指下难名。 同时,中医普及的对象是广大百姓,只有 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把博大精深的知识 说出来,老百姓才能听懂,既要“深入”, 又要“浅出”。因此,这就需要真正的中 医名家站出来,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承担 起弘扬中医的社会责任。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17
运用影响广泛的文学故事
2/9/2021
中医药科普技巧
9
运用贴近生活的朴素语言
• 业人士通常分析、研究和讨论的是专业 名词和术语,将这些专业学术问题通俗化, 成为老百姓能够明白和理解的用语,是一 个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的问题。阴阳、五 行、生克乘侮、寒热虚实等等,将这些中 医学抽象的名词变为受众便于理解尤其是 现代网络信息时代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词 汇,就必须让中医学回到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