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3)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新编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新编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化学的应用,如药品、食品、化妆品、材料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我进行了一段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我首先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实验室技术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常用的化学试剂。
通过阅读和整理资料,我对化学的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的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为了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我进行了多次实验。
首先,我选择了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进行了实验,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并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其次,我进行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条件,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从而了解了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最后,我还进行了一些其他的实验,如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实验等,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仔细记录了实验数据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通过计算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观察不同反应物的变化等,我得出了一些结论。
例如,通过实验我发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与反应温度成正比。
此外,在电化学实验中我观察到电解质在电流下的离子性和非电解质在电流下的非离子性。
五、结论与总结通过这段研究性学习,我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各种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我还学会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六、反思与展望在这段化学研究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我不仅加深了对化学实验的理解,还锻炼了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实验设计的不够独立、数据处理的不够准确等。
因此,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
化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精选3篇)
化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精选3篇)化学研究性学习篇1课题方案的制定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的程序,而且为这些程序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方法,是课题研究的“蓝图” 。
科学研究是一个广泛收集信息,并通过分析、加工、处理得出有助于认识、解决相应问题的结论过程。
由于师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养的限制,对课题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而忽略了科研的根本环节(信息的即时收集、分析、加工和处理工作)。
因此,重视课题方案的设计,对于保证研究的规范性,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⒈课题方案的内容课题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成员分工、实施计划、可行性论证、预期成果及其表达形式等,其中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主要部份。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的原因。
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
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
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
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
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
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
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
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
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
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
实施计划越具体,越容易操作。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具体任务是:一是围绕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二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课题,工、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制定研究方案。
(3) 以班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选聘指导教师,高一年级82个化学课题,化学子课题组对课题进行归类和整理。
(4) 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确定课题后,我们整合各方面力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集中活动和分散步活动相结合,重点从两个方面让学生实践、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对课题研究进行陈述并展示所取得的效果,评估内容。
6实施过程:一、背景说明:目前生活中有很多物质的制作都添加了有害化学物质二氧化硫,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此,我们便对这些问题开始了进一步的调查!竹筷一般製成后,并不会再做任何处理,而是有「发霉」时,才会使用二氧化硫燻蒸漂白,而不是使用「漂白剂」。
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中不管原料有没有发霉,都没有「消毒」的手续。
在工业污染之下,连雨水都有致癌物质,所谓的「致癌物质」可说到处都是,而小吃店因洗不乾净的筷子,而传染B型肝炎,这个危机就在眼前,孰轻孰重,就只有靠自己来衡量。
卫生筷的製造过程中,主要的「漂白」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诱发气喘但不会增加罹患率,简单的说,本来患有气喘病的患者,由二氧化硫有可能引发气喘,但是没有气喘病的正常人,不会因为二氧化硫而罹患气喘病。
同时在卫生筷的残存的量也非常稀少,以二氧化硫燻蒸竹筷,竹筷还要夹取食物,本来含量已经相当稀少,又透过层层间隔,换言之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危害,另外,二氧化硫本来就是合法的食物添加物,有些食物中也含有二氧化硫的成分。
而食物含有二氧化硫则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最大威胁!二、步骤:(1)提出问题二氧化硫对身体的某些器官会造成伤害,可能导致致癌!(2)描述问题目前,很多食品商家为了自己的食品受大众的欢迎,所以为了让自己的食品美观,不顾大众的健康而就添加了漂白剂二氧化硫,不法商贩造假制假花样繁多,用二氧化硫熏蒸食品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通用8篇)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通用8篇)化学讨论性学习报告范文篇1一、利用探究性试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探究性试验要求同学自行设计,自主试验探究,同学对试验现象怀有幻想、期盼、新颖、刺激,对试验结论可事先进行猜想和推断,试验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比、争论和推理,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爱好,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
如在学习“燃烧”、“自燃”、“着火点”等概念时,我先给同学演示“扇风点火”的试验,用扇子轻轻地对着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扇风,大家目睹白磷着火了,感到惊异,立刻哗然:“怎么不用火柴点,仅用扇子扇就能使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呢?”引导同学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中找到“谜底”悟出道理,使同学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了感性熟悉。
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用滤纸(先用酚酞试液浸泡晾干)和针(用氢氧化钠溶液潮湿)为道具,用针穿透滤纸产生“一针见血”的效果。
把成语与化学现象联系起来,生动好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引导同学乐观思索,老师讲解酸碱指示剂显色原理后,同学“跳一跳就摘到了‘苹果’”感觉“味道美极了”。
生动、鲜亮的趣味试验和演示试验能把同学带入奇妙好玩的科学世界中,同学从奇异的试验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化学学问,从爱好盎然的观看中发觉好玩的问题,活跃同学的思想。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学校同学而言,就会感到化学的深厚趣味性和神奇感,于是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
凡有试验,同学的爱好就会特殊高,精神兴奋、思维活跃,课堂印象特殊深刻。
试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诱惑着同学,通过好玩的试验现象,再加上老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使他们仔细观看、分析,促进了他们智力因素的进展。
二、利用探究性试验增加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不同方面的探究性试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同学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去思索分析问题,搜集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和做出推理,设计试验方案,试验验证。
通过这些过程使同学体验到了搜集资料、设计试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一、选题背景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学科,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究化学领域中尚未被解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因此,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本报告提供了一份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某些化学物质与某些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提供另一种思路,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跨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三、研究内容3.1 相关理论概述化学物质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从分子层面上进行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不同的物质可以在复杂的生物体系中相互作用、传递信号和调节代谢等。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等科学领域都在探讨化学物质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2 实验设计本次研究设计了从残留农药中提取有机化合物,并通过紫外光谱、表面等电位测定和光敏化学发光等实验技术分析了有机化合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关系。
实验过程中,首先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通过光谱分析和等电点测量等方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物理化学分析,然后采用光敏化学发光技术对有机化合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探究。
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机化合物对某些生物分子的信号传递和代谢过程具有显著影响。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还发现,有机化合物的作用与其结构和分子量等因素有关,而不同的生物分子对有机化合物的响应和适应性也存在差异。
四、结论与启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化学物质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解决某些分子水平上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次实验还表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子量和浓度等因素对于其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化学物质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
2020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3篇
2020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3篇【篇一】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意识倾向,可以始于趣味性实验,是主观上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而且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思维的不竭动力,是求知欲望得以调动的源泉。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激发及加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我们都知道,实验现象往往是千变万化的,是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唤起的有效途径,因而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实验现象的千变万化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
2、有助于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所谓化学概念也就是运用简练的语言对知识进行高度概括,主要涉及到化学反应规律、化学原理和化学定义等等。
要想使学生的思维中有化学概念形成,感知是首要因素,而化学实验则是借助于学生的嗅觉、听觉以及视觉来形成感性方面的认识,通过在感官上的直接作用所进行的真实实验,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思维,并且加深对化学概念诸如化学反应物质特性等的理解。
3、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课程中,做“分组实验”亦或是“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循循善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适当点拨,以及逐渐的培养深入、全面且具体认识物质及其内在规律、变化本质,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由表面上升到本质层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策略1、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想得以有效实施,那么教师所设定的实验教学程序就应当是获得科学结果的一个过程,所体验的化学实验科学必须是客观且真实的,并且落实的学科素质是有效扎实的。
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情境上,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出互动、和谐、民主和宽松的一个实验氛围,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能够自主的、充分的自我调配、自我支配实验活动,而且还可以借助于互相间的争论、交流、讨论以及意见综合等,养成知识获取的探究能力,养成合作学习、探究位置的良好态度,进而将所学知识意义的整体性建构最终完成。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一、课题的提出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食品、药品、家居用品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化学物质滥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
因此,我们小组决定开展关于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二、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了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次,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进行了分析;最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人们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和态度。
三、研究结果1. 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有害物质:如铅、汞等重金属,以及一些有机化合物等,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
(2)添加剂: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等,过量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环境污染物:如空气、水中的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2. 实验观察结果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某些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发现某些化学物质在一定浓度下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对人体有益的一面。
3. 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对学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师生对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师生存在认识误区。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人们认识化学物质的因素,如信息来源、教育水平等。
四、结论和建议1.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发现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化学物质的监管和管理,防止有害物质的滥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2. 建议(1)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让公众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和避免有害化学物质的危害。
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本次培训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人教版教材的介绍2.研究章节内容3.与教学实际课例相结合的互动活动。
4.问题讨论与解答。
5.与同组教师交流使用教材后的体会与反思。
6.形式上,讲、观摩、评、做等相结合。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要精心设计提问,随机性提问不能过多,教师言语表达要准确、清晰、和谐;实验操作要规范、可观察性。
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突出了化学以实验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加强了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新教材教学观念的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
但现在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例如,第一单元的课题二(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
但现在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
有的教师不惜花费2~3节课来完成课题1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 提出可能的改进和进一步研 究的方向。
研究意义
推动化学领域的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发现新的化学现象和规律,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 贡献。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践操作和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不仅关注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注重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 / /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研究背景与目的 3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背景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意义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与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微观机 制,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合新技术和新材料,探索新的 化学反应和合成方法
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推动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列出研究过程中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 / /
YOUR LOGO
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进 行整理和分析, 找出规律和趋
势
实验结果解释: 对实验结果进 行解释和说明, 分析原因和影
响因素
实验结果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 行讨论和探讨, 提出可能的改 进和优化建议
实验结果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和建 议,为后续研
究提供参考
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体会5篇
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体会5篇化学学科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是许多重要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的基础,也是现代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学科。
以下小编为你带来化学研究性学习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化学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体会篇1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现代公民与化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化学新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目标来指导化学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每一位教师,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用新的思想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
20xx年09月02日拿到了新教材,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看法。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1、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传统教材:(1)过分强调化学学科的学术性、严密性、系统性和独立性;(2)知识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内容,某些方面远离现实生活实际、远离社会生产实践以及远离学生个人实际;(3)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忽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忽视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自主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的欠缺;(4)对实验的要求是死板的,要求学生只掌握某些死记硬背的实验,对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过程的探究要求不到位;(5)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没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教材:(1)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2)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和现代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切身感受现代化学和科技的魅力;(3)突出化学学科特征,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增加了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介绍了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化学研究性学习总结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有幸参加了化学的研究性学习,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要对我的学习经历进行总结,分享我的心得和收获。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的老师给了我们一个专题:“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这个专题涉及到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机理等方面。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学习新的实验技能,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十分复杂,需要我们做到严谨仔细,同时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收获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想,增强了我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具体地说,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收获:1. 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与往常只是吸收知识的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我们积极主动、自主思考。
这种思考模式是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2. 实验技能得到提高。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实验方案,还要独立操作实验设备,掌握实验技能,严格遵守实验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技能的学习将使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3.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需要与小组成员密切合作,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共同完成实验和分析数据。
这要求我们在合作中展现出自己的长处,同时尊重并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避免出现沟通问题。
这样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三、研究性学习的启示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发现自己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加浓厚,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入。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保持学术兴趣和独立思考的状态,继续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更多的实验技能。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我需要深入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1.酸雨的分类与形成:酸指pH值于5.6的降,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可分为硝酸型酸和硫酸型酸、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空中的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pH低于5.6的酸性降。
中国的酸主要因燃烧含硫的煤形成的,多为硫酸,少为硝酸,此外,各种机动排放的尾也是形成酸的重要原因。
2.我国酸的分布: 前我国定义酸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般认为: 均降pH 于5.65,酸率是0-20%,为酸区;pH在5.30–5.60之间,酸率是10–40% ,为轻酸区; pH在5.00–5.30之间,酸率是30-60%,为中度酸区;pH在4.70–5.00之间,酸率是50- 80%,为较重酸区;pH 于4.70,酸率是70-100%,为重酸区。
我国三酸区: (1)华中酸区: 前它已成为全国酸污染范围最,中强度最的酸污染区。
(2) 南酸区:是仅次于华中酸区的降污染严重区域。
(3)华东沿酸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南酸区。
3.酸的影响与危害: 1.酸可导致壤酸化。
壤中含有铝的氢氧化物,壤酸化后,可加速壤中含铝的原和次矿物化释放铝离,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
植物期和过的吸收铝,会中毒,甚死亡。
2.酸尚能加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在酸的作下,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流失出来,并随着被溶掉。
所以期的酸会使壤中的营养元素被失,造成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从使壤变得贫瘠。
改变壤结构,导致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此外,酸能使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有机络合态铝减少。
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的; 3.酸还能诱发植物病害,使农作物幅度减产,特别是,在酸影响下,可减产13% 34%。
、蔬菜也容受酸危害,导致蛋质含和产下降。
4.酸对森的影响在很程度上是通过对壤的物化学性质的恶化作造成的。
5.酸可抑制某些壤微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的抑制。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一、背景介绍化学是自然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等内容。
化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构成和变化,为人类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二、学习目标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设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会使用化学实验和仪器设备,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巧;3. 进行化学实验并分析数据,探索化学现象和规律;4. 学习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进展;5. 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技能。
三、学习过程1. 基础知识学习: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物质的组成、化学键的形成、反应类型与速率、化学平衡等内容。
通过解答习题巩固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训练:参加了学校的化学实验课程,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例如称量、溶液配制、滴定、过滤、萃取等。
通过实验练习,熟练了这些操作。
3. 研究性实验设计与开展: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某一化学现象作为研究课题,设计了思路和实验方案。
通过收集相关材料和参考文献,了解现有研究成果和方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际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和收集了相应的数据。
利用统计学知识和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反复实验和讨论,纠正实验误差并得出结论。
5. 文献阅读与讨论: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到目前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重要进展。
参加化学研讨会,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学习成果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获得了以下成果:1. 理论知识的提升: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2. 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通过实验课程和研究性实验,我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实验操作技巧,并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3. 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学会了制定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4. 科研思维的培养:通过阅读文献、参加研讨会和讨论交流,我培养了科研思维,学会了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一、研究背景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初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然而,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成绩。
因此,我们小组决定开展本次研究性学习,旨在探索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方法。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4. 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性学习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
具体包括:1.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和需求;2. 实验观察:对实验课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教学效果;3. 访谈:与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学情况和问题。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1.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化学魔术、化学实验等,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和药品,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培训和交流,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一、引言化学是一门关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的科学。
通过对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质世界的奥妙,探索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经历,以及相应的实验和成果。
二、研究主题与目的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探索并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动力学”。
酸碱中和是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之一,其动力学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动力学特性,我们可以揭示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实验设计与方法1. 材料与设备准备:- 酸溶液:选用稀硫酸和稀盐酸;- 碱溶液:选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 温度计、计时器等实验设备;2. 实验步骤:a. 在实验室内,控制恒定的温度、浓度和体积,分别制备不同浓度的酸溶液和碱溶液;b. 将酸溶液与碱溶液按照给定的体积比例混合;c. 开始计时,记录下混合溶液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d. 根据记录的温度变化数据,计算反应速率,并绘制相关曲线。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温度变化曲线,进而计算得到了反应速率。
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也相应增加。
这与化学中的速率方程和活化能理论相吻合。
五、讨论与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动力学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关系来调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
此外,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小的误差和偏差,如温度控制不准确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和操作来提升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实验探索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规律有了全面的了解,并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一、引言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而研究性学习则是一种培养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将以化学为主题,通过探索和实验,深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稀硫酸、钠碳酸、碳酸钠- 試管、试剂瓶、容量瓶等实验器材2. 实验方法:- 实验一:观察稀硫酸与钠碳酸的反应现象- 实验二:探究碳酸钠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稀硫酸与钠碳酸进行反应,并观察到产生了气体并产生了微弱的酸味。
这表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并且该反应是一个酸碱中和反应。
2. 实验二结果:我们分别取100mL和200mL的稀硫酸,加入相同质量的碳酸钠,并记录下反应速率。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200mL稀硫酸处理碳酸钠时,反应速率比使用100mL稀硫酸时更快。
这说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五、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化学反应中物质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2.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的影响,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我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和反应速率的理解,学会了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这对我的化学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这次实验也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七、感想与展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探究和理解化学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未来,我将继续参与研究性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和研究能力,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学习奠定基础。
八、参考文献无。
(注:本报告是根据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标题进行撰写,按照报告的格式来进行表述。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共5篇)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共5篇)第一篇: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的提出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两种含义。
即广义和狭义。
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
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学习活动,它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极大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它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1.内容:挖掘化学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与化学教材相对应的各阶段研究性课题等。
2.研究目标:学生目标: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目标: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务,即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2012学年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影响空气污染指数的因素及对策小组成员:王佳、章琪、龚烨琪、余诗琰、魏诗佳、夏斌、夏城龙、吕梨、何伟锋指导老师:叶锦江开题报告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空气质量周报所用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是;⑴空气污染指数(API)5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⑵API1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⑶API2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⑷API更高值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影响时的浓度限值。
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简称API)是评估空气质量状况的一组数字,它能告诉您今天或明天您呼吸的空气是清洁的还是受到污染的,以及您应当注意的健康问题。
空气污染指数关注的是吸入受到污染的空气以后几小时或几天内人体健康可能受到的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档,对应于空气质量的六个级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空气污染的分级限制空气污染指数为0-50,空气质量级别为I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优。
此时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对公众的健康没有任何危害。
空气污染指数为51-100,空气质量级别为Ⅱ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良。
此时空气质量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除极少数对某种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以外,对公众健康没有危害。
空气污染指数为101-150,空气质量级别为Ⅲ⑴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微污染。
此时,对污染物比较敏感的人群,例如儿童和老年人、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以及喜爱户外活动的人,他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但对健康人群基本没有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为151-200,空气质量级别为Ⅲ⑵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度污染。
此时,几乎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对敏感人群的不利影响尤为明显。
空气污染指数为201-300,空气质量级别为Ⅳ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中度重污染。
此时,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空气质量级别为V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重度污染。
此时,所有人的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的预测可以在严重的空气污染情况出现前,提醒市民大众,特别是那些对空气污染敏感的人士,如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毛病者,在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空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它维护着人类及生物的生存。
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重要作用的是距地面12公里以内的空气层,也就是对流层。
清洁的空气是由氮78.06%、氧20.95%、氩气0.93%等气体组成的,这三种气体约占空气总量99.94%,其它气体总和不到千分之一。
但是,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空气中,改变了空气的正常组成,使空气质量变坏。
当我们生活在受到污染的空气之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这个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主要污染物项目和这些污染物在各个级别下的浓度限值等,是评价空气质量好坏的科学依据。
它将有关地区按功能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区域: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林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衡量某个区域的空气质量达到几级标准主要就是看这个地方空气中各种污染物如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浓度达到几级标准。
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三届第十次会议的决定,从1997年6月开始,中国47个重点城市将陆续分批开展空气质量周报工作。
什么是空气质量周报呢?环境监测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对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几种主要污染物已经开展了长期的例行监测,以掌握和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
开展空气质量周报就是对一周的空气质量进行回顾性的评价,并以空气污染指数的表征形式定期向社会发布,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环境信息。
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今后空气质量周报还将发展为空气质量日报,并进而实现空气污染预报,使得有关部门和广大公众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做到象天气预报一样事先“早知道”,从而对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
”污染物的危害污染物危害悬浮颗粒物空气中可自然沉降的颗粒物称降尘,而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通称总悬浮颗粒物(TSP),其中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可吸入颗粒物(PM10)。
可吸入颗粒物因粒小体轻,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飘浮范围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可在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
可吸入颗粒物成份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例如可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和强致癌物苯并(a)芘、吸附病源微生物等。
可吸入颗粒物随人们呼吸空气而进入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
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SO2)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粘膜的联合作用,损伤粘膜、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
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
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的颗粒物也会与二氧化氮等产生联合作用,损伤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
长期持续作用,还会诱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并出现继发感染,最终导致肺心病死亡率增高。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质,能刺激呼吸器官,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影响和危害人体健康。
氮氧化物中的二氧化氮毒性最大,它比一氧化氮毒性高4-5倍。
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废气以及煤和石油燃烧的废气。
氮氧化物主要是对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
由于氮氧化物较难溶于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并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在一般情况,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对肺的损害比较明显,二氧化氮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较明显。
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曾发生过因短时期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氮中引起疾病和死亡的情况。
如1929年5月15日,在克里夫兰的克里尔医院发生的一次火灾中,有124人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含有硝化纤维的感光胶片着火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所致。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
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是:1、刺激呼吸道。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其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2、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
此外,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时,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雾,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
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
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
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在空气中不容易与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故可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
如局部污染严重,可对健康产生一定危害。
一氧化碳属于内窒息性毒物。
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到达一定高度,就会引起种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一氧化碳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矿坑爆炸和地震等灾害事件,也能造成局部地区一氧化碳的浓度增高。
吸烟也被认为是一氧化碳污染来源之一。
随空气进入人体的一氧化碳,在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后,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等结合。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因此,当一氧化碳侵入机体后,便会很快与血红蛋白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阻碍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造成缺氧形成一氧化碳中毒。
当吸入浓度为0.5%的一氧化碳,只要20-30分钟,中毒者就会出现脉弱,呼吸变慢,最后衰竭致死。
这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常发生在车间事故和家庭取暖不慎时。
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乃至对后代均有一定影响。
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
它包含有臭氧(O3)、醛类、硝酸酯类(PAN)等多种复杂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都是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光化学氧化剂。
当遇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烟雾会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事件,使人眼和呼吸道受刺激或诱发各种呼吸道炎症,危机人体健康。
这种污染事件最早出现在美国洛杉矶,所以又称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20世纪末开始,光化学烟雾不仅在美国出现,而且在日本的东京、大板、川崎市,澳大利亚的悉尼、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印度的孟买等许多汽车众多的城市都先后出现过。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石油和煤燃烧的废气、及大量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等。
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醛类等二次污染物。
在光化学反应中,臭氧约占85%以上。
日光辐射强度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一年中,夏季是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季节;而在一日中,下午2时前后是光化学烟雾达到峰值的时刻。
光化学氧化剂可由城市污染区扩散到100公里甚至700公里以外。
在汽车排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大气中臭氧浓度的增高,可视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信号。
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这可能与产生的醛类等二次污染物的刺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