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文学流派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玄学中包涵着一种穷究事 理的精神,导致了对于社会现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态 度,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同时,庄子所强 调的精神自由,也为玄学家所重视。当时,有主张“ 约名教而任自然”的一派,即崇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道德,而反对人为的外在的行为准则;也有主张名教 与自然相统一的一派,即要求个性自由不超越和破坏 社会规范。
“三曹”“七子”和 女诗人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 丕、曹植; “七子”之称见于曹 建安文学 丕的《典论·论文 》,指孔融、陈琳、 王粲、徐干、阮瑀、 应玚、刘桢七人,成 就最高的是王粲。
汉献帝 打破骈文、发展五 (公元 言诗、开创七言诗 196—220 年)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 人,有所谓“正始名 士”和“竹林名士” 。前者代表人物是何 晏、王弼、夏侯玄。 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 正始文学 方面。后者又称“竹 林七贤”,指阮籍、 稽康、阮咸、山涛、 向秀、王戎、刘伶七 人。其中阮籍、嵇康 的文学成就最高。
情多气少
西晋晋武 帝司马炎 (280289)
永和文学以一些“以 文义冠世”的门阀名 永和文学 士为主流,如王羲之 、孙绰、谢安、李充 、谢万、王献之等
永和时期是晋宋之际文学渐变的过渡阶段。永和士族 文人从西晋士族文人的“身名俱泰”转变为追求“顺 理自泰”的人生模式。两晋士族与玄学关系密切,东 晋士族文人丧失了汉末清议的品格,也改变了魏晋之 际清谈的内容。东晋士族文人大多醉心于玄理,在追 求一种理趣的境界。清谈玄理成为身份的象征,成为 高雅的载体,成为社交的工具。流风所及,本来应该 表现生活所有方面的文学也被玄言所浸染,诗歌创作 完全沦落为哲学思潮的附属物。在两晋之交特殊的“ 世情”、“时序”影响下,文坛上玄言诗的盛行。
特点: 1、永和文学是名士文学。 2、永和名士文学是玄言文学。 东晋晋穆 3、永和玄言文学孕育了山水文学的萌芽。 名士文学、玄言诗 帝司马聃 4、永和文学提供了最初的山水理论。所谓山水理论,其 、山水诗、风谣体 (345年实就是名士对山水的看法和态度。 356年) 5、永和文学开启了文人创作“风谣体”诗的先声。 这 里所谓“风谣体”指文人创作的拟江南乐府民歌体诗。
永明文学 萧衍、沈约、谢朓
一。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 1、创作方向——永明诗歌创作朝着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 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 展。因为皇室本身只是追求风雅,并非把文学当作“经 间为中心。 国大业”来重视。文士们又鉴于皇室互相残杀至酷,唯 恐涉及政治而罹祸,加之社会局面相对稳定,于是一种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 向装饰与消闲方向发展的创作方向便蔓延开来。 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 2、创作题材——从诗歌题材上看,就是大量咏物诗和游 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 戏诗的创作。应诏应令、侍宴奉和等。咏物之作,先秦 上的探索。 永明体 诗歌已经出现。但都是借物兴怀,寄托甚深。而永明时 代的咏物诗,则纯属描摹物象,并无寄托深意。所咏对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 象从自然界之风花雪月,到大量的人工制品,再转向闺 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 阁题材。由物而及妇人,开宫体之先声。 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 3、讲究形式技巧——此期诗歌在形式技巧方面却有极大 便是永明声律说。 进展。不仅如前述对声律的重视,而且在语言明快,描 摹细致方面都大有拓展。
竹林七贤
魏废帝曹 芳(240249)
首推潘岳和陆机。比 较重要的作家有傅玄 、张华、张载、张协 、陆机、陆云、潘岳 太康文学 、潘尼、左思、挚虞 等。 三张、二陆、两潘、 一左
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 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 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 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 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 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 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南朝齐武 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赜 (483年 —493 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流派(无陶渊明及其田园文学)
流派 代表人物 简介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 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 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 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 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中轰然 倒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大乱的 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种离经叛道 的思想观念,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纷纷 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权威,而且不再 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当时的社会,一切都 处于失范状态之下。人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 自我意识,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在这样无意识 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的发生 了改变,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行的 状态。 风格 建安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 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 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 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 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 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 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 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 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 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 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期间,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 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 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得到文人学 士的积极响应。 建安文学的昂扬的基调是对於建立不朽功业的渴 望和自信。但是,也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个体生 命能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怀疑。阮瑀的诗已有这样的 内容,曹植后期的某些作品更为突出。正始文人面对远 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 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 的悲哀。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高扬奋发 、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消失了。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 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 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 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 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 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 学最基本的特点。 在文学理论建树方面,傅玄比较注意研究文学之体裁风 格,陆机则建立了他的相当全面而系统的创作学理论, 展现了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精神。 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太康文学的“情多气少”,反映了作家们相应的诗性精 神,而袭故弥新与绮靡工巧则体现了作家们积极高扬的 文学精神。 关键词 时期
元嘉文学思想的产生跟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很有关系的 。首先,玄学思潮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在思想领 域,出现儒、释、道多元并立的局面。这一方面由于 思想的全面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因为宋、齐皇 帝都是庶祖寒门出身,极力靠儒家思想稳固自己的地 位。永初三年就曾下令“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宋书•武帝记》)。于是,很多士人便从玄理思索转向 感慨人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士族从政治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 元嘉文学 中心退出。永嘉南渡以后,大家士族掌握着政治大权 、颜延之、鲍照 。尤其是王、谢世家,占有半壁江山。“时王氏强 盛,有专天下之心”(《晋书•王导传》)。然而宋以 后,因为帝王大都寒微出身,便抑制士族的权力,士 族们最后根本没有实权。本来可以逍遥度日,每日谈 论玄理,现在是不现实的了。于是,这种社会状况, 把他们从玄妙世界拉回了情感人间,所以,元嘉文学 思想便形成了。
玄言诗消失,而继之来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元嘉文 学思想时期。元嘉文学思想的特点是:1、大量山水是 南朝宋文 进入文学中。2、文学创作从哲理化回归情感路线。首 帝刘义隆 先是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在谈玄的同时, 玄言诗消失、哲理 (424年 把主要审美对象放在山水本身。而鲍照则是元嘉思想的 化回归情感化 —453 集大成者,他完全采用直抒胸臆的写作方式,完全摈弃 年) 了晦涩的玄理。在他的诗中,我们又能隐约再看到建安 的悲情苍凉风骨,而根本不见了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