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回忆录》

合集下载

抗战时期“文夕大火” 戴笠监控焚城计划

抗战时期“文夕大火” 戴笠监控焚城计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抗战时期“文夕大火”戴笠监控焚城计划
导语:说到长沙抗战,文夕大火是绕不过去的一段历史。

在诸多面世的文章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却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军统局副局长、“特工王”戴笠。

说到长沙抗战,文夕大火是绕不过去的一段历史。

在诸多面世的文章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却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军统局副局长、“特工王”戴笠。

近日,戴笠发给蒋介石的一份电报原件以及各方资料浮出水面,诸多真相得以解密。

原来,文夕大火前,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竟然在长沙,严密监控焚城计划……
一份电报,最终使蒋介石痛下决心毁城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大批城市沦陷。

焦土政策开始被国民政府重视,李宗仁还将此策略汇编成册。

其时,汪精卫等人对此策略提出反对意见。

1938年10月13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贺耀祖、军统局副局长戴笠联名电呈蒋介石,汇报江西九江失陷前未能贯彻焦土作战,被日军获大量物质的情形。

原电文为:“九江自沦陷后,暴敌除奸淫烧杀外,并将有历史性及珍贵之物品悉数搬运回国。

近将各商店居户搜出之日用品及我军遗弃之大米万余包,分发汉奸与难民以示小惠,或贱价售于苦工以收人心。

现市民颇感敌军之来反获利益,宁肯冒险亦不远离。

查此实因由我党政军警,对政府坚壁清野、焦土抗战之政策,未能贯彻实行,以致资敌利用也。


同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政府严令实施焦土政策,并责成戴笠与军统人员在武汉督促方案的执行。

然而,国民党内部意见不统一,武汉警备司令郭悔擅自先行撤退,焦土计划未能全部完成,最终机场为敌所用。

生活常识分享。

从三青团自身的原因看其终结

从三青团自身的原因看其终结

从三青团自身的原因看其终结摘要:三青团是蒋介石1938年成立的一个全国性青年组织。

三青团最终走向终结,除了与国民党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外,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三青团自身流于衙暑化、自身派系化是其重要原因,三青团存在的九年间不仅没有实现蒋介石通过三青团革新国民党的初衷,反而使党团之间造成很大内耗,1947年蒋介石将三青团合并于国民党。

关键词:三青团;国民党;衙暑化;派系化;内耗一、流于衙署化三青团成立之初,本来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组织。

但越到后来越失去活力,不仅没有形成革命的精神,反而愈来愈像国民党一样,日趋衙署化,官僚主义作风盛行,这是三青团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青团逐渐沾染上了官僚习气,从干部到团员无不如此。

曾任三青团书记长的张治中认为团的干部“视办团如办党,办党如作官,从上到下表现了官僚习气。

”同时团员本身也存在问题,团对团员的训练与青年本身的需要或者国家的需要,都毫无关系,团员只是利用团往上爬:“坦率地说,他们大多数人的目的只是为了结识几个大官和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圈子,以利用自己争夺地位和饭碗”。

连续执掌三青团组织重任的康泽也不得不指出一部分团员有减退革命热忱的倾向,而一般干部则仍旧因袭以往处理公务的习惯,把团部当作一般机关在办。

三青团在自我检讨中亦称:“团一方面受拥护政府巩固政府之义务所约束,一方面又不能使现状――符合革命青年之理想与希望”,“故团之工作,往往一方与群众脱节,一方与政府脱节”。

正是这种尴尬的处境,导致三青团不但不能真正从根本上防止国民党的腐败,也不能遏制这种腐败由党至团的蔓延,其自身的官僚化也日益严重。

二、自身派系化三青团内的派系大致可分为复兴社、CC系、蒋经国系、改组派、陈诚派、朱家骅派、政学系、国民党中间派、地方实力派和无党派社会名流等,复兴社、CC系和蒋经国系是其中三大派别。

复兴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泽、贺衷寒、胡宗南、刘建群、邓文仪、袁守谦等;CC系主要是陈立夫、张道藩、张厉生、段锡朋、谷正纲等;蒋经国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蒋经国、胡轨、郑彦?、倪文亚、陈雪屏等。

全面解析保定军校的成功

全面解析保定军校的成功

初步解析保定军校的成功摘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作为蜚声海内外的正规军事学府,它开创了我国近代军事科学教育的先河,对中国现代军事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我国培养各方面的军事人才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而对于保定军校所取得的成功,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方面硬性设备、师资力量、管理模式的先进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到学校取得成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在校学生的改造与学校管理政策师资力量互动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转变其行为的一个过程,并非简单的直线模式。

关键词:保定军校军校学生互动过程(一)军校创办历程1901年,袁世凯继任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后,在保定继续边练新军,并迅速建成北洋六镇。

1903年10月,袁世凯在保定东郊修建校舍,开办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隶属北洋军政司练兵处,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学堂。

1906年8月更名为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为陆军部管辖。

1910年改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陆军大学,迁往北京。

同年夏,陆军部决定在原保定军官学堂校址上开办陆军军官学校。

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称的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于1912年10月20日正式开学到1923年结束,历时11年,共9期。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其性质为中央之军官学”,“它的主要目的在培养陆军初级军官”。

(郑志廷张秋山等《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214页(二)办学特色军校的成功离不开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保定军校的成功也不例外。

它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雄厚、严格的递进招生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学校机构设置方面,保定军官学校以校长为最高负责人,统辖教育长,个兵科科长,各科教员,学生连长、学生排长及其教职员。

校长为军校最高负责人,其教育思想与办学风格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保定军校校长共8任。

第一第四第七任校长赵理泰、王汝贤、张鸿绪均出自北洋武备学堂,为旧式军人,教育经验欠佳,尤其在赵理泰任上,还发生了学生反对他的第一次学生风潮。

国共政治冲突下陈布雷研究述评_鞠北平

国共政治冲突下陈布雷研究述评_鞠北平

陈布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比较特殊而又复杂的人物。

在国共双方政治对峙的条件下,人们对陈布雷的认识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化色彩:国民党方面视之为“当代完人”,忠臣的典型;而共产党方面把他看作是反动分子,蒋介石的奴仆,自绝于人民。

政治环境干扰了人们对陈布雷的认识与研究,在1978年以前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对于陈布雷的认识都有着简单化的倾向,学术研究则极为薄弱。

1978年后,两岸关系缓和,陈布雷的研究开始突破禁区,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悼念与回忆:陈布雷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陈布雷去世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悼念性文章。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陈布雷许多亲属、同事或友人去了台湾。

为了纪念陈布雷,陈布雷生前好友张道藩、张其昀等于1962年设置布雷新闻奖学金。

1965年,中国文化学院也设慈湖堂及新闻资料室,以纪念陈布雷。

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台湾又出现了大量有关陈布雷的回忆性文章。

[1]所有这些文章保存了有关陈布雷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后来汇集成册,于1979年由天一出版社冠名以《陈布雷传记资料》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布雷在政治上被定为“反动人物”,因而对陈布雷的认识有着简单化倾向,并未对其进行深入认识和学术研究。

这个时期只有一些回忆性文章中提到陈布雷,例如在《张治中回忆录》[2]中曾有一段对陈布雷的专门叙述。

1978年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海峡两岸对于陈布雷关注度增加。

台湾这一时期对于陈布雷资料搜集与整理成就较大,1984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了《陈布雷先生文集》[3]。

文集共有四编,由政论、讲演、函牍和杂著组成。

该书搜集了陈布雷的许多文章,各个时期都有。

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是对于陈布雷资料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为以后的陈布雷认识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这本书仍然是研究陈布雷生平事迹及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回忆陈布雷的文章便多了起来,如杨玉清的《我所知道的陈布雷》[4]、翁泽永的《我的舅父陈布雷》[5]、胡宏猷的《当代完人陈布雷之死》[6]、张任天的《陈布雷弃世前后》[7]等。

论文 和平将军张治中

论文 和平将军张治中

序列号选修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和平将军”张治中课程名称:民国风云人物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2012 年10月31日“和平将军”张治中摘要:张治中幼年的艰苦磨砺,使他深刻的意识到,中国军事教育的重要性,使他在对军事教育非常重视并做出的卓越贡献。

他的最精彩的人生体现在为中国和平统一而努力的过程,还有只要有一丝和平谈判成功的希望就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一生追求和平的他最后亲眼见证了国家和平统一的一天。

关键字:和平、军事教育、谈判、共产党一、基本资料姓名:张治中原名:张本克字:文白籍贯:安徽巢县毕业军校:保定军官学校军衔: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生卒:1890年10月27日~1696年4月6日著作:《张治中回忆录》二、生平简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

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

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

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

1924年初,对孙中山确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

6月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

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

1928年7月后历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等的战争。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发生后,他主动请缕,带兵杀敌。

2月26日,率领第五军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从南京开赴上海参战,庙行之战,歼敌3000多人。

这是淞沪战役的第一次大胜仗。

1934年春,奉命指挥第四路军进攻福建反蒋政权,他采取和谈方式解决了福建事变。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主张和平解决。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京沪警备司令和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积极主张对日作战。

走进蒋介石的盘丝洞(大唐瓦当)

走进蒋介石的盘丝洞(大唐瓦当)

走进蒋介石的盘丝洞文/大唐瓦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70年前的中国这样把裙带关系演绎的淋漓尽致,虽然汉高祖开基业大封诸刘,刘邦子侄为王侯者如过江之鲫,坊间俚语的一句“朝里有人好做官”也说明此道古来有之,但是从革命党时期的“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到执政党时期的“父传子、家天下”,民国时代能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如此发扬光大,也耍弄的是如此得法酣畅,真是无出其右者。

国民党“CC系“首领,“中统”创办人陈立夫曾亲口说过:“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一下我们党政军各级机关的人事关系。

关系不外三种:一是政治关系,二是经济关系,三是亲友关系。

第三种关系美其名曰亲友关系,其实是裙带关系。

老婆娘家的人,不止于是小舅子,小舅子的小舅子,姨太太的亲戚,凡是性关系扯得上的人都应当列入这类关系。

我们各机关里如果进行一次这种各种关系的调查,我敢说恐怕要占半数以上。

”(刘恭《我所知道的中统》,载于《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六期,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新政学系首脑之一熊式辉认为:“蒋一切用人行政不外三缘(地缘、血缘、学缘)。

”(注:《张治中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763页。

)革命老人董必武在《大后方的一般概况》一文中也指出:“蒋和他的干部有三种关系”,即“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同学或部属关系。

”(注:《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下册)军统魔王戴笠也深谙此道,他的五字真言就是“裙、办、师、财、干”,五字真言“裙”字当先。

他说,“中国人玩政治,离不了裙带关系”。

亲门近支,出将拜相;同乡同学,相互提携;换帖结盟,安危共仗。

在密如蛛网的裙带关系中,蒋介石尤为重视血缘关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盘根错节的血缘亲缘关系网,如水银泻地般的渗透到了国民政府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政治、军事的核心部门,他们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提携、同进同退,互为依托、互相倚重,形成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

我们只能从多如牛毛的实例中,截取有代表性的一些横面,当然首先要从“民国第一家庭”蒋家说起。

抗战中死于非命的国民党将领

抗战中死于非命的国民党将领

抗战中死于非命的国民党将领抗战期间死于非命的国民党将领不少,如段朗如、张德能、陈牧农等因作战畏缩不前被枪决,酆悌、文重孚因长沙大火被枪决,胡启儒(黄埔军校二期,教导总队2旅旅长),1942年夏因贩毒被处决。

梅春华(少将,黄埔军校四期,18军参谋长),1943年因私贩军队装备被处决。

程泽润等死于渎职贪贿……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当时苦斗八年,空城计有之,苦肉计有之。

至不得已时蒋枪毙自身亲信人员卸责”,又说蒋“是一个非常容易情绪激动的人。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正是这种个人性格的偏执,造成一部分将领死于非命,他常常在公开场合叮嘱部下的“你们赶快地去死”,即是缺乏人性,至少是不负责的情绪话。

(一)段朗如之死,上官云相有不可推卸之责。

上官云相原本是孙传芳五省联军第4师师长,北伐时效忠革命,后参加淞沪会战。

抗战军兴,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上将俾依长才,调他出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负责第三战区浙赣线方面防务。

其当旅长、师长之时,已养成功则归己、过则归他的恶劣品性。

战况有利,则拼死追打,战况不利,拔腿就跑。

段朗如也并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这次南昌反攻战,刚到达预定位置时,段曾建议立即发起突击,因此时日军立足未稳,兵力只有一个联队,尚未部署完毕。

可是上官不同意,说是有你打的仗,等着。

较早前的万家岭战役时任74军军长的俞济时,是蒋介石的奉化同乡,俞亲临前线时,段朗如师长表态一定坚守,俞夸赞道:“像这样勇敢应战,忘我牺牲的将领,实在可贵。

”岷山一战,伤亡最惨重的是该军第79师。

等到阵地前的日军已经增加到一个旅团,上官却下令强攻。

段说“进攻是要进攻,但仗不是这样打法”。

上官闻此大怒:“段师长,你说什么!你要负责的!”段不得已,组织突击队,但他手下的一个黄埔四期生临阵脱逃,不知去向,整个计划被打乱,突击队完全暴露在日军夹击之下而无还手之力。

(参见《闽浙赣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南昌反攻部队很多,查阅当时的战斗序列,起码有近三十个师。

档案还原国旗诞生全过程(二)

档案还原国旗诞生全过程(二)

档案还原国旗诞生全过程(二)作者:王小孚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7年第12期三、毛泽东别开生面,推出国旗初选第四案但是就在此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前面已经提到,9月14日的第六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因意见不统一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果初选第十七号(复字第三号)7票,初选十一号(复字第四号)4票。

我们据此暂且将第六小组分为“多数派”和“少数派”,显然,“多数派”希望不折不扣地贯彻人民领袖的精神,而“少数派”则坚持初选第十一号。

9月24日,第六小组在送主席团“为讨论国旗国都纪年事项邀集全体代表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中重复了前一日有关数据与评估,结尾增加了一段文字“对于国旗图案,本组根据甘三日之分组讨论时备代表所提出之意见,又制成了修正的图案四幅,请付一并审查。

’’看来,多数派为确保复字第三号“类型”顺利通过,在基本点(红旗角上有一星及一黄条)不变的前提下,已经变通地在修正图案中加入了复字第三十二号的“五星”元素。

以下即“修正的图案四幅”(复字第三号新变体):与报告同时送主席团的还有第六小组的发言记录。

少数派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点:1.第六小组本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初字第十一号图案(复字第四号)o在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马叙伦一再强调毛主席认为初字十七号修改案(复字第三弓)是一较好的图案,遂用表决方式通过此案。

“中共一说,就完全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决议”,第六小组“没有立场’’o2.第六小组9月2 1日报告书,指复字第一号“较其他备式似乎更好些”o这对分组讨论发生影响,以致“大多数代表赞成第一、三及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号图案”o3.对于复字第一号,“反对这种形式者不少”,“觉得旗中这一条子有些小气,且像一个棒棒’’o专家顾问认为“这个一号图案不是很美观”o4.认为“还是复字第四号为好”,“或一面红旗左角上加一五角星,这与军旗也不抵触”o第六小组少数派在坚持复字第四号方案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方案。

第六小组少数派的意见得到了部分大会代表的呼应,比如九三学社吴藻溪在9月25日给周恩来的信中说:“徐悲鸿代表报告中共中央拟采用国旗图案复字第三、四号,把讨论的范围限在这两号,所以大家也就以此为范围,略加选择。

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格言_健康

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格言_健康

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

——〔英〕洛克《教育漫话》健全的肉体是健全心灵的产物。

——〔英〕萧伯纳《格言》健康就是使你觉得现在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英〕赫胥黎,引自《经营66妙方》我说,健康是自然所能给我们准备的最公平最珍贵的礼物。

——〔法〕蒙田《随笔集》健康就是个人的欲望的能力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德〕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病有千百种,健康只有一种。

——〔德〕贝尔奈《戏剧论》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

——〔瑞士〕亚美洛《日记》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英〕斯宾塞《教育论》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

——〔英〕斯宾塞《教育论》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英〕弗·培根《学问的进步》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

——〔英〕洛克《教育漫话》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

——〔法〕蒙田《随笔集》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

——〔法〕卢梭《爱弥儿》各种心性的基础是身体的健康。

有病的人觉得自己是依赖别人的,强健的人敢于有意志。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我的幸福十分之九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健康就是一切。

——〔德〕叔本华《幸福论》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美〕爱默生《人生读本》最穷苦的人也不会为了金钱而放弃健康,但是最富有的人为了健康甘心情愿放弃所有的金钱。

——〔美〕柯尔顿《幽默定律》不论有多么出众的才能和力量,不论有多么高明的见识,一旦卧床不起,人生就将化为乌有。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语》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中〕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中〕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强国强种必先强身。

——〔中〕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生活没有节制,往往缩短生命。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要依照生长的速度来控制体力和智力的运用。

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为什么迅速的走向失败

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为什么迅速的走向失败

• 投机心理一 :损国民党利己论
只要我承认你这个领导,你就不会难为我,这共产党 万一来找麻烦,还不是有国民党撑腰吗?这样子偷偷发展 自己,不是更有利吗?

地方割据势力始终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 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解放战争时期,占军队 多数的地方军队的瓦解,是直接促其军事崩溃的一个重要 原因。“割据分权行为破坏了国民党政权的政令军令统一”
• 二. 领导者的差异
蒋介石喜欢任用归国洋学生
• • • • • • • • • • • • • • 中央银行总裁:刘攻芸----伦敦经济学院博士 行政院长:翁文灏 -----比利时鲁文大学博士 外交部长:王世杰----伦敦大学经济博士,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驻美大使:胡适----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教育部长:朱家骅-----柏林大学博士 司法部长:谢冠生----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社会部长:谷正纲——柏林大学博士 卫生部长:周诒春——耶鲁大学硕士 粮食部长:关吉玉——柏林大学博士 考试院长:张伯苓——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芝加哥大学名誉博士 司法部长:王庞惠——耶鲁大学博士 立法院长:孙科——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最高法院院长:谢赢洲——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上海市长:吴国桢——-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这群土八路优点更明显:
• 由战斗经验总结战斗理论,非常适合中国 国情。 • 明白如何搞好与百姓的关系,深切体谅大 众疾苦,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 对后勤保障要求不高,粮草可以就地筹取, 又有赤脚走天下的能力,有较大的战场独 立性和机动能力,在被包围的情况下还可 以继续作战。
• 三 . 独立性问题 共产党后勤保障靠全国人民,经济要求不 高且容易满足,虽然机械化战争水平不高 ,但是“有敌人帮我们生产武器”。独立 水平较高。 国民党经济依赖官僚资本阶级,火力依靠 美国,故一旦外界条件发生变动,难以自 我维持,将非常被动,缺少独立自主性。

《张治中回忆录》及其史料价值

《张治中回忆录》及其史料价值

Memoirs of Zhang Zhizhong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作者: 孙阳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页码: 1-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史料价值
摘要:《张治中回忆录》是张治中在生前留下的一份自述.它由张治中和余湛邦共同撰写,三
易其稿,历时十年而成,不仅详细记述了张治中过去六十年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种种活动,生动地展现了他为国为民而奋斗的一生,而且还保留了丰富的原始档案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学术界深入研究张治中的各种思想、抗战初期湖南的社会状况、新疆的和平解放、国共关
系的发展以及两次淞沪抗战等有要作用.但同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该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
的局限性.。

邓颖超关心文史工作二三事

邓颖超关心文史工作二三事

二○一九年第四期邓颖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比较突出的有:妇女解放运动,党的作风建设,统战工作,对台工作,机要工作等等。

然而她还十分关心文史工作,至今鲜为人知。

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期间召开两次文史工作会议邓颖超是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1983年6月在六届政协第一次全会闭幕后召开的政协第一次常委会上,她就建议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文史资料工作会议。

她要求有关部门在三个月内对建国以来的文史工作作一次总结,然后提交第二次常委会议讨论。

全国政协关心和从事文史工作的政协委员及文史委办公室的同志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到欢欣鼓舞。

大家一致感到邓颖超和周总理一样,对文史工作都很重视并给予一种特殊的关怀之情。

在第六届政协前二十多年里只开过三次全国性的文史工作会议。

加之十年“文革”,政协已基本停止工作,文史工作更是无人问津。

因此,全国性的文史工作会议筹备工作就比较艰巨和困难。

全国文史工作会议在邓颖超的关心下,经过全国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的紧张准备,于1983年9月如期召开。

因为此前开过三次全国性的文史会议,这次会议就列为第四次全国文史工作会议。

邓颖超非常重视这次会议。

她的秘书赵炜说:大姐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戴着老花镜,坚持在办公室仔细阅读有关文件和会议简报。

大会开幕后,她对全体与会人员作了十分重要的长篇讲话。

在她的讲话中,不仅完全同意会议提出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方针,还以“动”和“静”的辩证关系高度评价了文史资料工作在政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邓颖超说,政协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活动性的工作,根据政协的性质,要协商、要开会、要讨论、要作决定,这方面的工作是大量的;另一方面是静态的工作,文史资料工作就是属于这一类。

它需要动脑筋、看东西、思考、研究。

这是从形式上来讲的。

若从效果上看,这又可以发展为活动性的工作,可以扩大统一战线的对象和统一战线的影响,发挥对人民、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

作弊要砍头的清代科场 考生上厕所怎么办?

作弊要砍头的清代科场 考生上厕所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作弊要砍头的清代科场考生上厕所怎么办?
导语:院试的考场就是府试的考场,考场的建筑跟衙门类似,考棚设在大堂的东西两侧,棚中设有长条桌条凳,每距离二尺设一个座位,用千字文编号。


院试的考场就是府试的考场,考场的建筑跟衙门类似,考棚设在大堂的东西两侧,棚中设有长条桌条凳,每距离二尺设一个座位,用千字文编号。

座位之间的间隔其实很窄,最怕的是恰好两个大胖子相邻而坐,身子一动就要发生亲密接触。

每个座位下面都有一黑瓦罐当尿壶,这个瓦罐尿壶是循环使用的,众多尿壶集中在一起使得考棚中味道很重,所以考场中不闻墨香,但闻尿骚。

对此,许多参加过考试的人颇有怨言,比如张治中将军:“考场里最难受的是大家不能出去解手,每人桌下有一个瓦罐子装尿屎,臭的熏人,闷气的厉害,真难过。

”(《张治中回忆录》)
张治中只说对了一半,考试时并非不能出去解手,只是解手时自己的前途也要被解掉了。

当时一场考试从早到晚,很少有考生不小便的,尿来了便直接在考场上脱下裤子对准瓦罐一阵扫射,虽然在这么神圣的时刻干这种事很有失雅观,但是生理需要谁也顾不上羞耻。

不过这个瓦罐的任务只是负责接尿,大便就不在它的使命范围之内了。

“如果非大便不可,亦可到厕所,惟事前须把自己之考卷,交于堂上,事后再取回来仍可接作,但在卷面上印上一颗黑图章,这个章名屎戳子,此卷乃另放一处,绝不再评阅,是任你作多好,也断无进秀才之希望了。

”(《齐如山回忆录》)
很多读书人十年寒窗乃至几十年寒窗就是为了考中一个秀才,谁也不愿意为了一泡屎耽误了自己的前途,非大便不可时便脱下自己的袜子,将大便拉在里头,考完后自己带出场,或者扔在场内。

生活常识分享。

一位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将军——张治中

一位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将军——张治中

作者: 葛德茂
出版物刊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4-88页
主题词: 张治中;国民党军;蒋介石;国共合作;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周恩来;国民党右派;国共两党
摘要: <正> 从黄埔建军到共同建国,从言到行,他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邓颖超:《<张治中回忆录>序》)张治中(1890~1969),字文白,安徽省巢县洪家疃人。

他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是一位周身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

一方面,他跟随蒋介石二十五年,与蒋有血肉难分的纽带关系,是蒋介石的重要心腹之一,曾为国民党右派出过力。

另一方面,他又一贯主张联俄、联共,始终坚持致力于国共合作,与中国共产党有长期。

和平将军张治中

和平将军张治中

和平将军张治中
张昌华
【期刊名称】《江淮文史》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5年前,我给《团结报》写稿,缘编辑侯小姐介绍,结识了同为投稿者
的张素我女士。

素我大姐是和平将军张治中的长女。

长我30岁。

因我们有写作的同好,且是安徽同乡,又有许多共同的熟人、共同的话题,遂结为忘年交。

5年来,我们或信函或电话,几乎月月不辍,我又专程赴京三度拜访。

【总页数】23页(P76-98)
【作者】张昌华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和平将军”张治中留在北平以后 [J], 王中天
2.和平将军张治中r心系中共的国府重臣 [J], 苏奇
3.“和平将军”冲到抗日最前线--记抗战时期的张治中 [J], 张素久
4."和平将军"张治中 [J], 周海滨
5.张治中将军与新疆和平解放 [J], 刘喜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少年张治中

少年张治中

少年张治中
杨乐生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读私塾考秀才张治中是安微省巢县西乡洪家疃村人。

这个村子又叫做"清水塘洪",是因为村子的旁边有一口大塘,塘的一边由多数姓洪的人家聚族而居。

洪家疃在秀丽的黄山南麓,四面皆山。

向东十五里是炯炀河,向西十五里是长临河,向南二十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杨乐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浅议张治中和平思想与统一战线的内在契合点 [J], 宋玉
2.张治中故居(安徽) [J],
3.《张治中回忆录》及其史料价值 [J], 孙阳
4.张治中的军事教育思想及实践 [J], 孙阳
5.张治中的军事教育思想及实践 [J], 孙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治中回忆录》
——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任课教师:陈钊
课程教室:II教学楼II-报告厅
学生姓名:刘昱
学生学号:912101400116
《张治中回忆录》读书笔记
一、概述
《张治中回忆录》是张治中先生生前留下的自述,这份自述记录下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活动,反映了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生平。

这份自述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看到了他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和基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这个历史阶段的风云变幻。

此回忆录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文学方面也有值得一度的价值,亦如邓颖超女士在其序中所评“侃侃而谈、娓娓动听”。

作者在创作时也自评说“我写这篇东西,严格要求真实。

不夸张,不掩饰,更不愿有稍把自己吹嘘之嫌。

我平生自律,绝不说假话,且过去已有六十年在混乱、苦闷、黑暗环境中度过,错误丛生,遍体创伤,何有自我吹嘘的余地。

”这段话也从侧面表现出这篇回忆录有着较高的真实性。

二、人物简介
张治中(1890~1969),著名爱国将领,原名本尧,字文白。

安徽巢县洪家瞳人。

黄埔系骨干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

参加过中日淞沪会战,任过湖南省主席,抗战胜利后任新疆省主席,为《重庆谈判纪要》做出过巨大贡献。

1949年6月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向人民阵营,同年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位。

1969年4月6日于北京病逝。

张治中先生一生为和平奔走,被誉为“和平先生”。

三、艰苦的历程
在此章节中,张治中先生用细腻、温暖的笔触写出了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及自己在少年时的艰苦经历。

六岁入孰,读书十载,但以家境贫寒,以后六年载四处奔波流浪中度过。

曾在安徽丰乐河镇(今舒城县)一位叫吕为才的老板经营的“吕德胜号”商铺里做过学徒,从那时开始接触并阅读报纸,喜欢写字算账,在他的自传中,有意将此作为人生漂泊的起点。

其后先后在扬州的盐务缉私营充过备补兵,在安庆巡警局当过备补警察,后入扬州巡警教练所受训,3 个月后毕业,成为正式警察。

之后辛亥革命爆发,张治中在扬州参加起义,后进入军校学习,并逐步开始政坛生涯。

四、北伐到抗日
张治中先生于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

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

为欧美现代化工业所震惊,并亲身感受国弱则国民在外受侮的苦楚。

后回国参加了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在1932年1月参加对日战争。

在淞沪抗战第19天后,张治中奔赴战场。

在出发前的15日深夜,他起身开窗户、面向故乡写下一封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
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虽此封遗书没有在回忆录中详细提及,只是说:“我知道,一个革命军人首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须首先从高级将领做起。

”带过,但也看出张治中先生抗日之必死决心及反抗强暴的无谓,这一点也在战场上有所体现。

五、抗战胜利到和平年代
张治中先生用大概五分之四的篇幅对此阶段进行论述,这也是张治中先生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任湖南省省长到重庆谈判,从新疆问题和平解放到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入人民阵营,一系列事件向我们映射出老将军的正派的为人,坦荡的胸怀与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性格。

尤其是为和平奔走的片段,为国共两党和平共治不懈努力,为新疆和平解放呕心沥血,更是折射出他对人民的热爱。

尤其是在本书最后:弱国我们把眼光放远些,心胸放大些,一切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一切为子孙万代幸福着想,我们不但没有悲观的必要,而且还有乐观的理由。

这是张治中先生在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发表的一篇《对时局的声明》,这也是张治中先生投向人民阵营的起点,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了声明,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是从年初一开始。

《张治中回忆录》也在此时戛然而止,但是张治中将军的传奇的政治生涯并未结束,今天我们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传承,高高飘扬的国旗,人民代表视察制度的延续都是和张治中先生正义执言力排众议分不开的。

六、总结
张治中先生记载的少年时执着求学,辗转四五地,历经磨难的经历,让人感叹。

他这个书读得来之不易。

而当军阀混战时,毅然抽身离开,而没有像其他同学在捏战中糊涂丧命。

另一端是他平复新疆伊宁叛乱,让新疆恢复和平。

张虽然管过军校,也带过大军抗日,但他不是个嗜血的人。

他费劲口舌,在南京政府,地方对抗势力双方,苏俄,共产党等5方之间斡旋,终于不战而新疆归一。

这件事更显他的能力,他对新疆有很深的客观认识,他说从中国历史上追溯,新疆的历史是一段黑暗的历史,这里面的调和的难度由于几百年积累的遭遇,让当地人很难相信汉人。

但是张治中确出人意料的获得了各种势力共同的拥护,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统御才能。

还有长沙大火,他引咎辞职之后,转任蒋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对于上下沟通的冲突之处的分寸拿捏,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国民政府的中的问题的救火员(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新疆问题,地方问题)。

最后为了国家的未来选择和共产党合作,他是一个真正有民族精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