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所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朗读: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古诗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2. 课题下方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3. 旁边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具学具准备4. 下方列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关于这首古诗的PPT,下节课进行分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三首古诗。
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两首古诗,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背诵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背诵两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两首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插图,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背诵两首古诗:学生自由背诵、分组背诵、全班齐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
2. 摘抄两首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古诗《望洞庭》或《题西林壁》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注释和插图,让学生理解了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寻隐者不遇》、《池上》、《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如注重韵律、理解意境、品味词句等,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之处,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培养。
2. 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古诗朗读录音、黑板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
4.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培养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基本内容、意境和词句理解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
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
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夜书所见》、《示儿》和《题临安邸》。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领略古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和欣赏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寓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三首古诗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材:准备《夜书所见》、《示儿》和《题临安邸》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让学生独立阅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特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21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赠汪伦》、《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
但在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上,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诗题、诗句、诗情等方面去欣赏和评价一首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难点: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评价一首古诗,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异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让学生猜测这三首诗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关注诗题、诗句和诗情,引导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欣赏一首古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意境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素材。
3.图片: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能够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3.能够运用学到的古诗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理解古代语言表达。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古诗创作。
四、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2.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本3.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马克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录音或教师朗读,引入学生对《古诗三首》这部分内容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与理解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古诗三首》,并逐句解释古诗的含义。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找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拓展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阅读古诗,互相探讨古诗的意义,并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朗读。
2.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古诗的素材或题材,让他们进行简单的创作,体会古诗创作的乐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持对古诗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古诗,并在下节课朗读。
2.练习补充古诗创作,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或关键词进行创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认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感受古诗之美。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说课稿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古诗三首:《出塞》本课旨在通过研究《出塞》这首唐诗,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的博大人性美,并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累古诗《静夜思》。
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读《静夜思》并引导学生谈谈想家的感觉,然后导入《出塞》并解释“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要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而匈汉的战争从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
3.引导学生联想边塞,让他们想到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自然环境艰苦的事物。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找到一个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的词语——“万里长征”。
3.解释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即因为边塞远而时间长。
4.通过“人未还”这个词语,让学生了解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何不见回家,即因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或战死沙场。
5.小组讨论后,让学生了解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的事实,并引导学生同情征人。
6.指导学生诵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两句诗,让他们凝重地读出同情征人的情感。
7.通过“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等描写,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征人的艰辛,引导他们表达对征人的同情和敬意。
8.引导学生思考对征人和战争的态度,并让他们诵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的敬仰。
9.最后,让学生读出自豪与勇敢,表达对和平的憧憬。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唐代边塞诗人___的《凉州词》。
这首诗描写了将士们在战前豪饮的情景,但是其中却流露出将士们对战争的厌烦和悲痛。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首诗来感受到古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不满。
在自由朗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准确地读出每个字的音。
小组赛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练流利地朗读。
在自读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或插图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从中汲取智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3.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
背诵、积累古诗。
21古诗三首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
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
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山行》、《望洞庭》、《夜书所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的“古诗三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这三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品味、背诵,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文大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并默写《山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感知诗意。
3. 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情。
4. 理解品味:教师讲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5. 背诵默写: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尝试默写《山行》。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引导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1. 《山行》:描绘秋日山行所见所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望洞庭》:描绘洞庭湖美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 《夜书所见》:描绘夜晚所见,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默写《山行》。
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关于自然风光的古诗,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古诗的魅力。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教案序号:课题:21.古诗三首—凉州词
备、写好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音画时尚导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2.能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意境。
2.掌握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语。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古诗三首》课文学习1.讲解古诗《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导入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古诗内容,理解古诗中的意义和感情。
第二课时:古诗赏析和运用1.分析《临江仙》和《鹿柴》两首古诗。
2.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美妙之处。
3.带领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艺术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1.听说互动法:通过听讲解和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创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1.教师课堂点评: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肯定优秀,鼓励进步。
2.学生自评: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和创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家长反馈: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创作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六、教学延伸1.拓展古诗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2.古诗歌会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朗诵会,展示学生的古诗朗诵和创作成果。
3.古诗创作比赛:举办古诗创作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创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将对《古诗三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古诗内容,把握古诗的意象和主旨,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文知识鉴赏和分析诗歌的美。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爱好,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自然美、人生哲理和古人情感表达的艺术魅力。
同时培养学生通过诗词体会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识字与词语理解:学生应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坐”、“异乡”、“明月”、“客愁”等。
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生字新词问题,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
诗歌鉴赏能力:学生应能够初步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如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比较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诗人的风格差异,进一步了解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诗歌朗诵技巧:学生应掌握正确的朗诵节奏、语调、语速等技巧,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通过模仿示范、分角色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化知识积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同时学生还应了解古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或简短对话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讲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向。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发音准确、语速适当。
可安排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相互评价互相学习。
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词汇和难句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整体内容和情感表达。
结合图片或多媒体资源,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通过讨论和赏析,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古诗的韵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包括《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相关内容。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暮江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注意情感的传递。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寻隐者不遇》、《春晓》和《静夜思》三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
这些诗作分别出自唐代诗人贾岛、孟浩然和李白,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哲理的深刻感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诗句中的生字词,并能对诗句进行简单的解读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2. 生僻词汇的掌握:诗句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表达方式,需要学生花费时间进行学习和记忆。
教具学具准备- 课文教材- 词典或其他参考书籍-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诗人的生平或相关故事,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与讲解:学生集体朗读或个别朗读,教师对诗句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哲理。
3.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简短的诗歌,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诗人:贾岛、孟浩然、李白- 诗歌内容概述- 诗句分析- 重点词汇解释作业设计1. 背诵与默写: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三首》,并尝试默写其中一首。
2.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3.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家长签字确认。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而且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三首,了解其内涵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诗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一《登鹳雀楼》(20分钟)1.学生跟读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呈现讨论结果。
3. 学习古诗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分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人对友情的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思考诗人的感慨。
3.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寓意和象征,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学习古诗三《江南逢李龟年》(20分钟)1.学生合唱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2.教师讲解诗句中隐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
3.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展示古诗中的场景和氛围。
5. 小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延伸1.给学生布置古诗朗读任务,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要求学生写一份课后反思,总结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
背诵、积累古诗。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三首2《出塞》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23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多音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书,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文章主要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见到一位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梅兰芳蓄须1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抗议,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事。
延安,我 1 这是一首歌颂延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把你追寻延安精神的追寻以及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习作 2 写信1.知悉写信的格式,学会写信。
2.与同学交流写信的注意事项。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运用表现革命烈士的成语,学会运用反问句。
3.背诵《别董大》,积累有关别离的诗句。
21古诗三首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
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
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
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预习提纲(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出塞》课时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
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课件出示: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
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会认字:塞秦征将杰项会写字:塞秦征词催醉杰亦雄项(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戍守边关)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预设: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出示课件相关诗句)课件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
(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2.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
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渴望战事平息回到家乡。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出示: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课外的边塞诗,让学生增加同类型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2课时《凉州词》《夏日绝句》课时目标: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学习《凉州词》(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
在“阻塞”中读(sè)。
在“塞车”中读(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