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七律 到韶山》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七律 到韶山》长春版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诗词方面,毛泽东的诗词是怀着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浪淘沙·北戴河》等。
写作背景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我国亿万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出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搜集作者相关的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七律到韶山
红旗
黑手
新天心理变化
稻菽
夕烟
教学反思
4.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韶咒牺
(2)我能写好“咒、霸、牺”三个字,理解字义组词。
5.结合工具书给课文重点词作注释。
戟:古代兵器,把矛和戈结合于一体,具有刺击和钩杀双重功能。
黑手:反革命的血腥魔掌。
霸主:指蒋介石。
菽:豆类的总称。
6.思考探究:
(1)思考与交流:
A 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请你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立足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目标,打造能够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

立足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目标,打造能够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好基础。

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七律·到韶山》是一篇较为经典的散文,也是小学六年级的阅读目标之一。

打造能够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七律·到韶山》阅读分析《七律·到韶山》描写了当年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的情形,生动地展现了亲人、同乡对毛泽东的热情欢迎。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爱。

此篇文章的阅读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难度高:篇幅长,语言深奥,古韵浓郁,需要对文学修养要求较高,比如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等。

2.价值理念思想性强:要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内容,需要较高的情感认知和思辨能力。

3.历史文化知识的涉及:要理解文章中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基础,如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了解韶山、了解中国地理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打造一份能够有效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

二、教案应怎么设计?1.预习环节(1)预览标题和段首语,了解文章大意。

(2)查找生词、熟悉生字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阅读配图,了解文章背景和结构,同时养成以“图”辅助阅读的习惯。

(4)了解相关背景和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背景认识。

2.阅读环节(1)依据课时分配,设置阅读节奏,控制时间,确保阅读质量。

(2)鼓励朗读,比如分组朗读、集体朗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

(3)进行段落或章节、主题或课文大意的讲解,确保学生读懂文章中的每一个难点和重点。

(4)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意象,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解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

(5)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口头阐述。

3.拓展环节(1)分析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对历史和文化进行一定的讲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菽(shū)(2)区别字:咒()皱()霸()靶()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七律到韶山导学案

七律到韶山导学案
3全诗总结: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融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1分钟
检查学案
了解情况
教师检查各小组导学案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存在哪些疑惑。
2分钟
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一情境导入
二听朗诵,感知诗句内容,指导朗读。
三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四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5分钟
教师讲解、点拨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在学生共性疑难上进行指导,是学生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写法及思想感情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七律到韶山》教案
备课人
张凤云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班
课题名称
七律到韶山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环节
内容
时间
分配
引课
组织教学
1韶山简介。2.介绍《到韶山》的写作背景和作者。
从而引出新课,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分钟
交代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3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3.阅读12页——《为革命献身的亲人》
四、
达标
检测
1默写古诗。
2诗的第二句是一句很好的对联,找出红旗对()卷起对()农奴戟对()

教 案 设 计七律到韶山

教 案 设 计七律到韶山
看 喜 今
(6)学生汇报看到的画面,再谈“喜”与“咒”的对比。
三.精讲点拨,总结提升
1.从字里行间,你感悟到了什么?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推荐名篇
1.齐读《七律.长征》
2.说一说感悟。
3.推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七律.到韶山
想 咒 昔
回故园 继往开来 前赴后继
教案设计
学科
语文
授课内容
《七律.到韶山》第二课时
教师
张桂香
授课班级
六年二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读、感悟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朗读中体会心中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诗句,体会心中的壮志豪情以及对中国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颂 谈话法
课前准备
幻灯片 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1.播放《东方红》
2.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二.自学导学,交流总结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诗歌,想一想:诗人回到韶山后的心情怎样?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抓住重点词语把你的体会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抓住重点词语“咒”感悟作者的情感。
(2)引导想一想诗人阔别家乡的三十二年可能发生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了解三十二年的革命史。
(3)说一说诗人想到了什么?把相应的诗句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4)学习对比写法, 红旗——黑手
(5)重点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让学生在读中悟请,在读中升华情感。”

用《七律·到韶山》教学阅读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用《七律·到韶山》教学阅读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本篇教案以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作为阅读材料,旨在通过文学欣赏来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教案分为三个部分:热身、阅读和题目。

一、热身在开始阅读之前,先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身活动。

可以先让学生们阅读一些简单的课文或文章,找出其中的难词或短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这有助于学生们激活词汇储备和扩展词汇量。

二、阅读教师先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七律·到韶山》的背景,并解释一些生僻字和词语。

让学生朗读一遍诗歌。

学生可以感受毛泽东在写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他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爱意和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充满信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七律·到韶山》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3.你是否有类似的情感和思想?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题目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有趣的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1.通过朗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什么情感?2.“人民日报”为了表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卓越贡献,于1945年公布了题为《全国人民爱戴毛主席序》的一篇文章。

你认为这篇文章怎样评价了毛泽东?3.你认为毛泽东的哪些思想和观点对当今社会和国家发展有启示和指导意义?为什么?通过这些题目的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并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通过本次阅读,学生们对《七律·到韶山》一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对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提高了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更加有趣的学习知识,也更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先辈的辉煌。

1-3到韶山教案

1-3到韶山教案
“红旗卷起农奴戟”中的“卷”我认为应读作()
“为有牺牲多壮志”中的“为”我认为应读作()
“敢教日月换新天”中的“教”我认为应读作()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重”我认为应读作()
3、【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我读懂了:
(3)关于这首诗,我没读懂的地方:
3、全诗中,哪句诗最能体现出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试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五、学研案整理与自我学研评价
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与韶山:
写作背景:
2、【字词积累】
(1)我以前会的生字:
(2)我新认识的生字:
(3)需特殊记忆的生字:“韶”的读音是(),部首是()
“咒”的部首是()
“霸”字的第十二笔是()
(4)形近字组词。
韶()戟()牺()焕()遍()
绍()朝()栖()换()篇()
(5)在具体语言坏境中识别多音字
(2)大意:先烈的英勇牺牲更增强了后继者的壮志豪情,我们敢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4)引导学生知道全诗四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句是概述,写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家乡后引起了诗人无限的回忆;第二、三两句通过具体的回忆追溯了中国人民在三十二年间通过革命斗争推导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最终换取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第四句诗人回到现实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真正英雄。
喜看稻菽(),()下夕烟。
1、补全诗句。
2、这首七律诗的题目是(),是()在阔别家乡()后,
于()年()月重回故乡韶山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赞颂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精神。
3、这首诗中,概述的诗句是();回忆追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诗句是();

长春版《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二

长春版《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二

长春版《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二长春版《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熟悉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诗意。

2、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1、韶山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始终到近代它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伟人***就是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93年12月20日,主席的铜像被运输到韶山,***主席给铜像揭幕时,红绸缓缓飘下时,奇迹消失了!天空竟消失日月共明,满山的杜鹃花也竞香开放。

这表明毛主席的光辉与日月争辉。

2、乘势导入:同学们,看到这幅图景你心里是何感受?假如你在这样的情景中会是什么心情?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去看看毛主席的这首到韶山写了什么。

二、同学自由读诗,初步感知诗意。

(1)把诗读得正确、流利。

(2)结全自己的课前预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诗,品尝探究长春版《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二1、学习题目和前两句诗。

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

(1)读诗句:范读、个别自读。

(2)画诞生字,小组讨论学字的方法。

(3)汇报并学习生字。

(4)解释这两句诗的大意,并指导朗读。

2、学习后两句诗。

(1)指名读诗。

(2)指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指导朗读。

四、指导读,引起共鸣在写诗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哪句诗是说诗人当时的心情的?怎样读才能读出的感情?反复诵读一下,再齐读此诗。

五、课堂练习作业收集一些关于革命气概的诗句。

板书设计:七律到韶山***日月换新天翻身求解放(豪情与壮志)。

课题

课题

《游园不值》教学案例开安镇第二中心校赵凤玲学习古诗,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采用各种手段教学《游园不值》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下列活动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

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生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

生2:我认为是主人不想让别人进园子,要不然怎么有“应怜屐齿印苍苔”呢?生3:我觉得是主人没听见,是小扣柴扉,就是轻轻的敲门,你说的那只是作者的猜想。

是为了写满院子都是春色。

·······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诗人都那么有礼貌,我想主人不会不欢迎诗人来放的。

那么此时诗人心情如何呢?生4当然心情低落了,敲半天门也没人来开。

师:那你能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吗?生读(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2)再次朗读。

(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6、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案例分析: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

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

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

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1.3七律·到韶山》独家精品名师教案 (6)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1.3七律·到韶山》独家精品名师教案 (6)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一、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二、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案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案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七律·到韶山》是毛主席的一首诗词。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理解诗意。

2.通过朗读、背诵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收集资源、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对,他就是毛主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他的诗篇《七律·到韶山》。

3.播放课件。

教师讲解《七律.到韶山》七律是诗的一种体裁,到韶山是诗名。

4.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七律·到韶山》教案

《七律·到韶山》教案

《七律·到韶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对诗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不仅领导了革命战争,缔造了新中国,而且还写出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千古绝唱。

《七律·到韶山》就是其中的一首,是一首赞美故乡韶山的抒情诗,也是缅怀革命先驱毛泽东的革命史诗。

(二)配乐朗读,学生自学生字词,读通诗句。

(三)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

注意读准“湘赣”等词的韵母,注意区别“拂”与“佛”、“临”与“监”等形近字的写法。

2.解释词语:湘赣、拂拭、湘赣边区。

(四)结合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1.提问:结合课前阅读提示,说说本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回到故乡湖南湘潭,重游韶山,无限感慨地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

2.提问:“别梦依稀咒逝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作者咒的是什么?为什么咒?这句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讨论明确: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告别梦境中我诅咒那流逝的江水。

作者诅咒从前那阶级社会和旧的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梦醒后而仍感到无限怅惘与怀念,因此诗人用“咒”这个词。

从这首诗整体上看,首联由“到韶山”和“咒逝川”两个颇为费解的警句领起,已经给全诗安上了怀念往事的情思。

下面几联或写当年革命斗争历史,或写今日亲睹亲历的事实,或写韶山的巨变,或抒发自己的情怀,都是对往事回忆的一个方面来说的,这就为追忆,而不是对已逝岁月的全部“咒骂”。

首联“领起”,不仅统领全篇,而且立下一条清晰的抒情线索。

对全诗思想内容做简要分析:第一联追忆往昔的艰苦斗争,通过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歌颂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一代一代的老英雄和新人物也正如毛主席所赞美的黄继光一样,在革命的烈火中身先士卒,英勇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联歌颂毛主席带领人民群众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七律 到韶山》课件2-优质公开课-长春版六下精品

《七律 到韶山》课件2-优质公开课-长春版六下精品
sháo zhòu
韶山


牺牲
词语释义
牺牲:
1、指供盟誓、宴享、祭祀用的牲畜。 2、谓舍弃。 3、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词语释义
韶山:
韶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 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全国著名革命 纪念地。
课文朗诵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古诗拓展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古诗拓展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毛泽东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贺敬之
口语交际
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
子的。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吗?
再见!
七律·到韶山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韶山在哪吗?你
们知道韶山有哪些故事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毛主席写的关于 韶山的文章,了解韶山的故事。
韶山毛主席像
美丽的韶山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原 作咏芝,后改润芝),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
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和理论家。
字词学习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梳理

七律 到韶山

七律 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菽(shū)(2)区别字:咒()皱()霸()靶()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针对小学六年级阅读能力,分析《七律·到韶山》的语言特点,搭建教案

针对小学六年级阅读能力,分析《七律·到韶山》的语言特点,搭建教案

针对小学六年级阅读能力,分析《七律·到韶山》的语言特点,搭建教案一、文章背景介绍《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首诗歌,于1925年11月初赴韶山时所作,全诗用七律的形式写成,共28句。

这首诗歌通过笔触饱满、文气高扬的语言,描绘了毛泽东对家乡韶山的回忆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到韶山》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把握毛泽东同志的创作意图;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课文认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掌握《七律·到韶山》的篇章结构;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韵脚、节奏、意境、形象、情感等;3、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感和文学美感。

四、教学难点1、分析《七律·到韶山》的艺术特点,把握毛泽东同志的写作意图;2、让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对诗歌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鉴赏。

五、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七律·到韶山》的背景,并让学生自主阅读该诗歌,简单表达学生阅读诗歌的感受。

2、讲解课文(20分钟)对于整首诗,老师可以先从形式入手,展现七律诗的韵味,引出透过诗歌语言形式的特点,去剖析其所描绘的情感和境地。

3、分析语言特点(20分钟)通过分析韵脚和韵律、描绘的物象、抒发的情感,让学生把握到毛泽东同志在《七律·到韶山》中表达出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4、文学鉴赏(30分钟)通过意境、形象、情感等要素,让学生细心品味,领略到这首诗歌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5、归纳总结(10分钟)老师让学生自主总结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6、实践活动(30分钟)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分组,由组员依次朗诵这首诗歌,以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七律·到韶山》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并能够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发表意见;2、学生能够掌握《七律·到韶山》的语言特点,包括韵脚、节奏、意境、形象、情感等;3、学生能够通过文学鉴赏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深刻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4、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2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2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2第一篇: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2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毛泽东和写作背景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毛主席照片,你们认识他吗?板书“毛泽东”。

先让学生谈谈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毛主席不只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七律·到韶山”。

袁州区三小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3长版

袁州区三小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3长版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一、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二、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毛泽东和写作背景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毛主席照片,你们认识他吗?板书“毛泽东”。

先让学生谈谈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
过渡:在这些回想中,更多的是对那艰苦革命斗争的回忆。

学习第二句:
指名说理解。

读了此联在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
这一句是一副很好的对子,找出相对的词语?(红旗对黑手,卷起对高悬)从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革命者与反革命者斗争的激烈和残酷,怎不令人振奋人心。

齐读诗句
过渡:要想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就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学习第三句
指名说理解
理解“牺牲”的含义?(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学习教材12页资料
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牺牲的英雄。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这些牺牲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敢教日月换新天)
怎么理解“换新天”的含义?(换来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现在美好生活就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你有何感想?(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这句话就是本诗的中心句。

指名读(指导读得铿锵有力)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学习了第二三句诗,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沉浸在无限的回忆之中,很多的亲人,战友都为了革命牺牲了,换来了现在的一派祥和的,安居乐业的生活。

学习第四句:
指名说说理解。

这句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是哪个字?(喜:欢喜)
诗人看到了什么而欢喜?
“稻菽千重浪”,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美好画卷。

诗句中的“英雄”指的是谁?(新时代的农民)
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
这句诗既是对故乡的歌颂,也是对祖国的歌颂,对新时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正如毛主席曾经在《沁园春·雪》一诗中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齐读第四句。

四、总结
1、四句诗的关系。

2、中心:歌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方法:对比(咒对喜,红旗对黑手,卷起对高悬。


五、拓展延伸
1、1966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

2、欣赏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教师诵读。

3、欣赏毛泽东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