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黑板报春节资料大全

合集下载

除夕黑板报文字内容(精选10篇)

除夕黑板报文字内容(精选10篇)

除夕黑板报文字内容(精选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实习报告、祝福语、心得体会、党团资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internship reports, blessings, insigh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除夕黑板报文字内容(精选10篇)黑板报是以固定或移动的黑板作载体,用粉笔或广告颜料作书写绘画工具的普及性宣传阵地,具有容易擦洗、修改、更换的优点,是最经济、最方便、最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在中小学校中有广泛的应用。

最新小学春节黑板报内容资料(精选)

最新小学春节黑板报内容资料(精选)

【篇一】小学春节黑板报内容资料:春节的来历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

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篇二】小学春节黑板报内容资料:春节前的准备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

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

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篇三】小学春节黑板报内容资料:民俗活动--静态民俗1.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

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

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

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

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

(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 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

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

也有人家喜欢贴"福"字,而且倒着贴。

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2.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

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

迎新年黑板报资料

迎新年黑板报资料

迎新年黑板报资料迎新年黑板报资料① 吉风拂梅香溢盏,数枝横放翘新颜;燃竹炊烟紫云腾,暖炉温酒惬意鲜;符新腾图盈院巷,祥光宏瑞照陌阡;祝君新年福满天!② 新年到,祝一帆风顺,二猴腾飞,三猴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③ 在新年的这一天,让我的祝福像雪花飘送,让我的问候像绵绵春雨,片片花香,默默祝福,句句心语,声声关怀,连缀着满心愉快,将快乐的'音符送给你!④ 当领导都是高高在上,话大气粗目不正视趾高气扬。

而你当领导带头实干用行动带动干劲,和工人一起上班现场办公,咱们工人的好领导。

祝春节吉祥如意!⑤ 事业猴飞凤舞,家庭猴凤呈祥,儿孙猴驹凤雏,健康猴猴精神,思维猴腾猴跃,新的一年里愿朋友猴兴风聚,大有作为,万事猴章凤彩,福寿安康!⑥ 猴年新春头一天,我的祝福来占先,祝你天天都平安,生猴活猴身体健,事业发达喜升迁,财源广进福无边,家庭和睦大团圆,前途广阔艳阳天。

新年快乐!⑦ 我的猴年愿望:从现在开始你只准疼我一个,要宠我,不许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到,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

⑧ 猴年我愿送你蟠桃,赠你灵丹,举荐你为御马大仙,再赐你一双金睛火眼,祝福你洪福齐天,等你千古美名传!⑨ 愿你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快乐非你莫属!祝春节快乐!⑩ 临近新年,我的祝福穿过山峰尖尖,闯过沙漠滩滩,渡过长江岸岸,躲过冰雪寒寒,绕过栏栏杆杆,以猴儿三级跳的速度来到你面前:祝你猴年快快乐乐!11 转眼猴年要到,没有华丽的词藻,不抄袭别人的思考,只送上我真诚的祝福和简单的问好:神啊,希望保佑看短信的人平安到老,有我祝福的日子再无烦恼!。

有关春节的黑板报文字内容(精选10篇)

有关春节的黑板报文字内容(精选10篇)

有关春节的黑板报文字内容(精选10篇)1.有关春节的黑板报文字内容篇一迎着喜庆的钟声,我们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那春节是如何来的呢?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年的大怪兽,每年在农历30就会出来吃人,村民们只能逃跑。

在那一天一个道士,光顾了这个小村庄,看见村民们慌忙地向大山里逃跑,道士也没问些什么,只是朝村庄里面赶去,遇到了一个青年,青年把他带到了屋子里面,对他说,他的妈妈生病走不了了。

老道士叫他们去村长家躲避,他自己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挂上红色的布,年兽果然来了,看见了村庄里面一片寂静,就冲进村庄,看见了红色的布,听见了爆竹的响声,看见了一个身穿红色衣服的道士,年兽十分的害怕转身就跑,再也没有回来过。

村民回来看见屋子一点都没有被破坏过的.痕迹,就奇怪地问老道士:“你用什么方法吓跑了年兽呢?老道士回答,只需要用红色的布,点燃爆竹就可以吓跑年兽,这个习俗就保存到今天,逐渐变成了看春晚,包饺子,燃放烟花,爆竹等等……在浓浓喜庆的春节里,我希望大家可以带着祝福学习努力的精神为梦想加油!2.有关春节的黑板报文字内容篇二“劈哩啪啦!劈哩啪啦!”大清早的谁在放鞭炮,打扰人家睡觉。

啊!原来今天是春节啊!首先,我在这里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于是,我快步穿好衣服,跑到楼下,哇!大家都在放鞭炮,我跑了过去(饭还没有吃)跟他们玩起了鞭炮,五彩缤纷的鞭炮真好玩,大街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大伙都买了一件崭新的红衣服,小朋友都吃这甜甜的大白兔糖。

“晓迪,快点过来帮忙,我快忙不过来了。

”“哦!我马上过来!”我随声应和着。

于是,我便马上跑了过去……晚上,红火的大街上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群,街上,许许多多的小孩子拿着灯笼,在大街上乱逛。

我呢,则是与表妹、姐姐一同去玩了。

我们用领来的压岁钱买了许许多多的鞭炮,燃起了鞭炮,鞭炮放出星星之火,让我们不由得欣喜了起来。

“姐姐,你看着鞭炮多少的美丽啊”!快乐之余,当然不能忘了写作文。

小学生春节黑板报资料

小学生春节黑板报资料

小学生春节黑板报资料小学生春节黑板报资料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年轻一代特别喜欢的节日。

春节的庆祝方式非常多样,因此有很多可以用来制作春节黑板报的资料。

在本文中,我们将提供一些小学生春节黑板报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一、春节起源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最早是为了表达对农业收成的感谢和祈求来年的丰收而设。

传统习俗到了现代,依然以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看春晚等特色活动为主。

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敬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让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续传承下去。

二、十二生肖小学生可能更喜欢书法和剪纸来了解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形象非常有趣,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图案。

在春节期间,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用十二生肖做的装饰品,如龙带、红包和灯笼等。

三、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装饰品之一。

它们分别写在红色纸上,贴在门口或墙上,寓意着吉祥如意和幸福安康。

学生们可以学习和创作一些简单的春联,或者参加校内的春联比赛,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

四、年画年画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们可以学习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年画,以了解年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画通常描绘一些与中国文化和传统习俗相关的内容,如神话、传说、动物等等。

五、烟花和鞭炮烟花和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但是,使用烟花和鞭炮也需要注意安全。

学校和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地使用烟花和鞭炮,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总之,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们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时刻。

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春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参与到春节的庆祝和传承过程中。

制作春节黑板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迎新年黑板报

迎新年黑板报

迎新年黑板报迎新年黑板报:春节的习俗1、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2、舞龙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

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

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

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

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春节黑板报内容

春节黑板报内容

春节黑板报内容一、春节的来历和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据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汉朝时期的祭祀活动。

- 春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俗,比如贴春联、贴门神、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每个俗都有自己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二、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国人民团聚的节日,是展示家庭和睦、亲情深厚的时刻。

- 春节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 春节还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代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美好未来的希望。

三、春节的食物- 春节期间,家人们会准备许多传统的食物,比如饺子、年糕、汤圆等。

这些食物都有自己的寓意,如团圆、和谐等。

- 春节还有特色的饮品,如花茶、桃花酒等,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四、春节的活动- 春节期间,人们会参加各种活动,如赏花灯、逛庙会、看舞狮等。

- 还有一些传统的游戏,如猜灯谜、斗地主等,让人们在欢笑中度过节日。

五、春节的祝福- 春节是一个重要的送祝福的时刻,人们会向亲朋好友送去新年祝福,祝愿他们健康、幸福和万事如意。

六、春节的禁忌- 在春节期间,也需要遵守一些禁忌,比如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不要打破东西等。

这些禁忌有助于带来吉祥的气氛。

七、春节的环保意识- 在春节期间,加强环保意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比如减少烟花爆竹的使用,避免过度消费等。

八、春节的意义拓展- 春节的意义还可以拓展到国际层面,以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九、总结- 春节是一个富有传统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是人民团聚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让我们欢聚一堂,共度欢乐时光!以上为春节黑板报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春节的黑板报内容资料摘抄

关于春节的黑板报内容资料摘抄

【导语】⼀转眼⼜到春节了,⼩朋友们想到⽤怎样的⿊板报来迎接春节呢?⽆忧考整理“关于春节的⿊板报内容资料摘抄”,以供⼤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家,感谢⼤家的阅读与⽀持!1.关于春节的⿊板报内容资料:春联的来历故事 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海经》中,有⼀个⿁域的世界,中间有座⼭,⼭上有⼀棵覆盖三千⾥的⼤桃树,树梢上有⼀只⾦鸡。

每当清晨⾦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魂必赶回⿁域。

⿁域的⼤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魂在夜间⼲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即发现并将它捉住,⽤芒苇做的绳⼦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天下的⿁都畏惧神荼、郁垒。

然后民间就⽤桃⽊刻成他们的模样,挂在⾃家门⼝,以避邪防害。

后来,⼈们⼲脆在桃⽊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朝,⼈们便开始在桃⽊板上写对联,⼀来不失桃⽊镇邪的意义,⼆来表达⾃⼰美好⼼愿,三是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在象征喜⽓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以表达⼈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愿。

唐代以后,此外以往的神荼、郁垒⼆将以外,⼈们⼜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传说,唐太宗⽣病,听见门外⿁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持武器⽴于门旁镇守,第⼆天夜⾥就再也没有⿁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习俗开始在民间⼴为流传。

2.关于春节的⿊板报内容资料:除⼣有什么习俗 究竟除⼣有什么习俗呢?⾸先是: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如年夜饭,尤为讲究:⼀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座位和⼀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是饭⾷丰盛,重视“⼝彩”,把年糕叫“步步⾼”、饺⼦叫“万万顺”,酒⽔叫“长流⽔”,鸡蛋叫“⼤元宝”,⾦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北⽅⽆鱼的地区,多是刻条⽊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

迎新年 黑板报资料

迎新年 黑板报资料

遥相拱手拜新年,祝愿全家俱合欢。

邻里祥和皆乐善,亲朋吉利尽平安。

喜随鞭炮响漫地,笑逐烟花爆满天。

美酒佳肴饱尝足,欢声笑语喜连番。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每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

节前要在大门上贴春联。

屋里张贴年画,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龙年春节黑板报内容参考资料

龙年春节黑板报内容参考资料

龙年春节黑板报内容参考资料一、龙年春节黑板报内容资料:春节的意义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

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

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

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

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

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

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

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

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

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

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

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

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

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迎春庆春节黑板报内容大全

迎春庆春节黑板报内容大全

迎春庆春节黑板报内容大全
一、春节的起源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的年节祭神活动。

根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始于汉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二、春节的俗
1. 年夜饭:家人团聚,共享美食,象征团圆和好运。

2. 新年祭祀:向祖先和神灵祭祀,祈求平安和幸福。

3.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代表招财和富贵。

4. 放鞭炮:驱逐邪恶,迎来吉祥。

5. 贴春联:展示新年的喜庆与祝福。

6. 舞狮舞龙:表演传统舞蹈,营造喜庆氛围。

三、春节的民俗活动
1. 春晚: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展现才艺和欢乐。

2. 猜灯谜:猜灯谜的人会获得小奖品。

3. 舞台剧和相声表演: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4. 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祈求团圆与幸福。

5. 游神庙:前往庙宇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平安。

6. 城市灯光秀:城市中心区域的灯光装饰,美轮美奂。

四、寓意与祝福
春节代表新的开始,人们用春节的俗传递吉祥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

家庭团聚寓意幸福美满,红包象征招财和好运。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以上是关于迎春庆春节的黑板报内容大全,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春节黑板报的资料【三篇】

春节黑板报的资料【三篇】

春节黑板报的资料【三篇】春节黑板报的资料篇1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__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关于春节安全的黑板报内容

关于春节安全的黑板报内容

关于春节安全的黑板报内容
春节安全黑板报内容
一、春节防火安全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是灯火通明,亲朋好友相聚,热闹非凡。

但这个时候也是火灾的高发期,因此防火安全非常重要。

1. 检查家中电线是否老化、破损,如有应及时更换。

2. 不要在电暖气、电炉等电热器具上烘烤衣物,更不要在床上吸烟。

3. 禁止私拉乱接电线,过度使用多功能插座,以防止发生电火灾。

4. 教育孩子不要玩火,火具的危险性很高,教育他们火具的危险性。

5. 离开房间时一定要确认电器已全部关闭,尤其是炉灶、电热器、电熨斗等。

6. 在公共场所,尤其是老人家里,应设置烟雾报警器,并定期检查其功能。

二、春节交通安全
春节期间,出行人数增多,交通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1. 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酒驾,不疲劳驾驶。

2. 确保车辆安全性能良好,尤其是轮胎、刹车、转向等关键部件。

3. 不要超速行驶,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4.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 驾驶摩托车、电动车时要佩戴安全头盔,保持车速平稳。

6. 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要符合规定,确保儿童乘车安全。

三、春节食品安全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美食,食品安全也显得尤为重要。

1. 食品要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食物变质。

2. 制作食品时要确保食材新鲜,生熟分开,烹饪熟透。

3. 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节黑板报春节资料大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

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

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