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儿童,“绽放”课程

合集下载

在自然中生长 在生长中聚力——例谈幼儿园“自然生长”课程图景

在自然中生长 在生长中聚力——例谈幼儿园“自然生长”课程图景

专栏·幼儿生态教育丨Column of Ecological E ducation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被带进了一个高质量发展时代,各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样态。

我园作为第三批省级项目园,更是充分把握课程改革的契机,将其作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升园所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经过几轮实践与探索,我园依托城郊接合的地域特点,以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为切入点,探索出城郊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实践路径,勾画了“自然生长”的课程图景。

“自然生长”既是课程实践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点,更是推动园所、教师、家长、幼儿多方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追求。

这里的“自然”既是课程资源,又是生活环境,也是幼儿发展方式与状态的追求,即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因为幼儿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自然生长”课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案例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园所现阶段依托资源开发和利用完善课程建设,用生活资源助推课程生发与生长的过程及思考。

一、生活资源成为课程的生发点我园地处城郊接合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活教育资源。

如何关注幼儿的生活,发掘身边资源,将其转化为幼儿的积极经验,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充实幼儿的经验,成了我园课程实践的一个重要探究点。

这里所说的“生活资源”是指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一切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以及为了满足需求,所有能提供而足以转化为具体服务内涵的客体,如人力、物力、财力、场地空间等。

课程内容的来源很多时候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与走向。

教师选择幼儿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可持续关注的真实话题,往往更能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使幼儿获得多样化发展。

因此,我们在筛选课程内容时,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兴趣、需求及问题,基于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点、活动教育点、游戏生成点、生活价值点,让课程创意、环境创设等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并最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

走进儿童追随儿童教研活动课件(3篇)

走进儿童追随儿童教研活动课件(3篇)

第1篇课程目标:1. 理解“儿童追随儿童”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 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儿童追随儿童”的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3. 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教师观察、分析和引导儿童的能力。

课程时长: 2小时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引言1. 开场致辞- 介绍本次教研活动的背景和目的。

- 强调“儿童追随儿童”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2. 理论学习- 阐述“儿童追随儿童”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 引用相关教育理论,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等。

3. 案例分享- 展示几个成功的“儿童追随儿童”教育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

第二部分:儿童追随儿童的理论与实践1. 儿童的权利与需求- 讨论儿童的权利,如受教育的权利、表达意见的权利等。

- 分析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如认知需求、情感需求、社交需求等。

2. 观察与记录- 介绍如何观察儿童的行为和表现。

- 讲解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如观察记录表、日记等。

3. 引导与支持- 探讨如何引导儿童自主学习,如提问、讨论、游戏等。

- 分析如何提供适宜的支持,如环境创设、材料准备等。

4. 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如如何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活动、如何处理儿童之间的冲突等。

第三部分:互动环节1. 角色扮演- 教师扮演儿童,学生扮演教师,模拟教育场景,体验“儿童追随儿童”的教育理念。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应用“儿童追随儿童”的理念。

3. 经验分享- 各小组分享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想法。

第四部分:总结与反思1. 总结- 回顾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 强调“儿童追随儿童”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2. 反思- 教师个人反思: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贯彻“儿童追随儿童”的理念。

- 教育机构反思:如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训,以促进“儿童追随儿童”教育理念的落实。

课程评估:- 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评估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

跟随幼儿,遇见成长--童话剧《白雪公主》开演啦

跟随幼儿,遇见成长--童话剧《白雪公主》开演啦

跟随幼儿,遇见成长--童话剧《白雪公主》开演啦童话故事以生动形象、个性鲜明、此举优美的独特魅力,深受幼儿的喜爱。

童话故事能够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激发幻想。

能够教育幼儿明辨善恶是非,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人格。

在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下,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积极参与和专注体验故事角色。

语言课程实施的时间是42天,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如何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何跟随幼儿的步伐,一步一步实施课程的。

跟随孩子,追随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童话王国故事。

一、课程缘起小雅在区域游戏创作时的一个泥工作品---小公主,幼儿就产生了想表演《白雪公主》话剧的兴趣。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于是基于幼儿的兴趣,我们生成了白雪公主话剧表演课程。

二、课程实施过程(一)表演前1.认知经验的积累,重温故事情节、分工明确。

幼儿对《白雪公主》故事视频很感兴趣,教师就在角色区,播放故事视频,供幼儿了解和熟悉故事内容。

同时请家长协助幼儿在家进行观看经典故事《白雪公主》,在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还开展集体活动《白雪公主》通过此次活动来了解幼儿对故事内容和情节的熟悉程度。

我们通过语言故事《白雪公主》和角色扮演活动,与幼儿一起巩固故事情节,讨论话剧中的角色,幼儿自主认领了角色。

经大家协商,一致认为分三组:票据组、演员组合观众组。

3. 缺少人手怎么办?在活动开始时,菲菲小朋友主动进行分工,并进行了记录。

当发现牛牛第二天没来,去玩区域游戏了,菲菲就要给小朋友打钩来记录是否参与。

因为有个别的小朋友,坚持不下来,中途放弃设计票据了。

怎么办?幼儿主动思考,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菲菲说“但是绘画的任务很多,只有我们两人完成不了。

如何追随儿童的兴趣或经验开展主题活动

如何追随儿童的兴趣或经验开展主题活动

如何追随儿童的兴趣或经验开展主题活动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化的必然体现,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另一方面,综合主题课程顺应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特点。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全分化,所以,我们需要软化学科的界限,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需要实施综合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使我们的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乐趣,体验成长,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第一,回归生活。

摒弃学科化的倾向,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生活经验以及当前经验,使幼儿园的课程向幼儿的真实生活世界回归,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

第二,关注过程。

背离只重结果的课程取向,关注幼儿在主题探索过程中的经历、经验;关注幼儿与环境、同伴、成人互动中的感受、体验;关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学习品质的培育。

第三,加强整合。

改变学科林立、彼此分离的状况,努力实现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等各要素的综合与整合,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四,注重选择。

改变灌输式的课程模式,赋予幼儿以更广阔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选择主题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个性化的表达表现方式等。

例如,在主题学习中,就充分体现了幼儿
自主选择的意义,体现了新课程注重差异、注重个性、注重发展的价值追求。

追随兴趣让课程回归儿童——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实践

追随兴趣让课程回归儿童——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实践

我园地处江阴市华士镇,是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

2014年,我园成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这既是我园课程改革的主要推手,也是我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作为管理者,我们不断反思当下的课程,开展了“回归儿童”的课程改革实践,努力让课程回归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回归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

一、在同一主题活动下形成不同的小主题课程游戏化倡导“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核心理念,我们以此来审视我园的课程。

我园原来以江阴市教研室编制的教师指导用书为课程实施蓝本,年级组内教师通过课程审议共同选择、确定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讨论、修改、形成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然后各班按方案实施。

我们也反思,虽然教师在确定主题活动方案时也会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但孩子的主体性并未很好体现,最明显的是没有考虑到各班孩子的实际需求和经验基础。

因此,我们决定打破年级组齐步走的课程样态。

我们以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突破口,先和他们剖析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活动主体定位的偏差。

为了不让他们无所适从,我们又与他们商量在实施经过集体审议的主题活动方案时关注本班孩子的兴趣,选择大部分孩子感兴趣且能持续深入探究的点,形成本班小的主题活动。

例如,在中班“圆圆的东西”主题活动中,中班年级组长就有意识地去观察、捕捉孩子的兴趣。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收集了圆圆的东西,其中有很多瓶盖和杯盖。

一天,伶伶带来了一个杯盖和一张画,这张画上画的是“小猫跳到桌子上去玩,把外公的水杯打翻了,水杯先掉到椅子上,然后掉到地上碎了,只剩下水杯的盖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引发了其他孩子的共鸣,孩子们纷纷说起自己带来的瓶盖和杯盖。

第二天,又有不少孩子带来了瓶盖、杯盖及其故事画,教师制作了一块展板,专门用来展示孩子们的故事画。

随着瓶盖及故事画越来越多,孩子们发现瓶盖有很多种,形状、功能、材质都不一样。

教师发现孩子的兴趣已经从带瓶盖转向研究瓶盖,也意识到瓶盖能带给孩子数学、科学、艺术、社会等多种经验的发展,于是决定形成“瓶盖真好玩”的主题活动。

追随“儿童视角”

追随“儿童视角”

追随“儿童视角”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对我们健康、生命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孩子们通过电视、网络、绘本故事等形式了解到病毒的来源和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孩子们由此也产生多种复杂的感受和困惑,也亲身经历了不能出门的无奈,结合现在最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我们围绕“新型冠状肺炎”社会大事件,基于儿童视角,从“身心健康、社会情感、科学认知、语言交流、亲子陪伴”等多个方面来回应儿童的真实和发展需要,围绕当下疫情,我们从幼儿关注到的兴趣点出发,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自主调查、统计、学习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录,提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经验重塑,同时让幼儿明白“居家隔离”的意义,产生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

二、事件描述案例一: 不同的出行证活动以钉钉视频见面会向幼儿了解疫情当下,了解孩子们在家的一个基本情况,老师提问幼儿:“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段时间都不能随便外出呢?婷婷马上说:新型冠状肺炎。

老师又提问:”你们知道新型冠状肺炎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萱萱回答:飞沫传播。

泡泡马上举手:“我家没有,但是我家隔壁就有叔叔被传染,他被送去医院治疗了,他们家里的人全部被隔离了,都不能出门,妈妈告诉我他家大门上还贴了封条呢?”孩子们瞬间活跃起来,“我家也有”、“我家的跟你的不一样”就这样聊开了……案例二:战役中的人们疫情期间孩子们对周边环境和生活经验有了新的认识,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了解在疫情期间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的逆行者,而自己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大人们也都开始上班啦,乐乐:“我的爸爸、妈妈都去单位上班了,家里就剩下了我和奶奶”。

曦曦说:“现在疫情这么严重,爸爸妈妈们还要上班好辛苦呀,但是也没有办法呀,谁叫我妈妈是医生呢”大家齐声问:“婷婷,你妈妈每天要接触那么多的病人,你会担心吗?”“当然会咯,不过妈妈说不管是白衣天使,专门打病毒的”大家都为婷婷说的这句而掌声。

案例三:我们隔离了多久视频见面会时,大家都在问:“老师,我们还要隔离多久啊?我好想上幼儿园,在家太无聊了”“老师也很想念大家,不过现在大家还不能上学,我们只能视频聊天”天天说“老师,我在家都已经56天了”笑笑说:“才不可能呢,你肯定是乱说的”“真的,我每天都在记录的”天天马上反驳笑笑。

看见、读懂、回应,与儿童共生长

看见、读懂、回应,与儿童共生长

看见、读懂、回应,与儿童共生长作者:欧阳爱华来源:《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1年第11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核心要义在于以幼儿为本,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儿童是通过主动学习去建构新的经验”;高宽课程也提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才能实现效果的最优化”的理念。

可见,儿童发起的活动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展现的是儿童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凸显的是儿童的主体地位。

在观摩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着教师不愿放手、不敢放手的现象,课程实施以教师预设、主导的活动为主,儿童的主体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儿童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发起”与“儿童发起”的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

为此,我们坚持树立“做幼儿专业玩伴”的生本意识和创设“向幼儿发出邀请”的物质环境,关注不同个性儿童生命的自由、自主和独特,立足课程实施中儿童参与的研究,让全体教职员工蹲下身来,在看见儿童、倾听儿童、走进儿童、追随儿童、成就儿童的同时,也促进自身专业的提升,实现师幼的共同成长。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只有从儿童视角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

儿童的视角强调的是要通过研究努力发现和理解世界在儿童眼中的意义,理解儿童是如何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生活的,以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

基于“儿童的视角”,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态度,需要教师通过“看见”儿童,去静心观察、倾听儿童,与儿童对话,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努力理解儿童真正想做什么,接纳并欣赏儿童的差异,提供适宜支持,促进每一位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要想“看见”,必须会看。

我们借助《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师幼互动行为研究》等书籍的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教师真正看见儿童,发现儿童的秘密,发现儿童的力量,发现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我们珍视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的教育契机,聚焦儿童发展,开展“每天一观察”“每周一分享”的活动,从中捕捉课程的生发点。

追随儿童脚步 走进童心世界

追随儿童脚步 走进童心世界

追随儿童脚步走进童心世界作者:富珺怡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7期摘; 要:学前教育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教师要跟随幼儿的脚步,走进童心世界。

关键词:追随; 儿童脚步; 童心世界中图分类号:G612; ; ; ; ;文献标识码:C;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220-01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和他们平视,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有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

以前,如果有孩子在绘画活动中给太阳涂上了绿色,画出了一个“绿太阳”,大多数老师会认为孩子涂错了,会对孩子说:“太阳怎么能是绿色的呢?应该涂红色才对呀!”老师也许会再发一张白纸给这个孩子,让他重新画,并要求他给太阳涂上红色。

而在新观念的引领下,老师会请幼儿说说为什么要给太阳涂上绿色?孩子说:“夏天的太阳太热了,小草、小花都快被晒死了。

我想给太阳穿上绿衣。

这样就凉爽了,绿太阳带给世界清凉”。

多么美好的想法呀!如果不倾听怎么能发现他们的内心想法。

是啊!太阳为什么一定要是红色的呢?孩子的笔下,太阳可以是五彩缤纷,各种颜色的。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变成孩子,保持一颗童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拥有孩子的情怀,平等、耐心地对待孩子,融入孩子的世界,发现孩子的智慧。

孩子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孩子独特的视角常常让我们感叹,耐心的倾听能够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经验、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孩子探索的基础。

以前,我们注重引导兴趣生成活动,现在,我们应转变为留心观察、适宜分析、适时回应,让孩子真正自主学习。

秋天里,秋姑娘给大地带来了许多礼物: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

孩子们在教室里望着地上飞舞的落叶,心已经被带到了户外。

我看到孩子们高涨的情绪,决定及时调整集体活动计划,带他们走出教室,与树叶亲密接触。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构建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构建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构建摘要:班本课程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实际需要及问题展开,呈现的是幼儿自主的、真实的学习探索过程。

幼儿园遵循以“基于儿童本位,建构班本课程”为核心的班本课程理念,引导教师逐渐形成儿童本位的课程观,让幼儿成为课程建构的主体。

关键词:儿童为本;班本课程;开展策略;一、发现问题——班本课程构建中的问题(一)班本课程主题缺少灵动性,常常以书为本在班本课程构建中,课程来源只有基于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才能始终保障班本课程的有效构建和实施。

幼儿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才能积极参与其中。

因此,教师应确定合适的班本课程主题。

多数班级班本课程源于教材中容易实施的内容,难以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存在教师为主导、幼儿被动参与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在班本课程构建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高控”班本课程的建设,虚构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幼儿玩什么、怎么玩,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幼儿以简单接受与被动接受为主。

(三)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制约幼儿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促进班本课程建设的关键。

在班本课程中,教师往往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掌握,忽视了幼儿探索学习的过程与经验的获得。

二、研究做法——班本课程构建的策略(一)“灵”——从书本走向研讨围绕“灵魂纯洁、灵活质疑、灵思碰撞、灵气绽放”的教师培养目标,幼儿园尝试以“看、记、说”为班本课程主题选点的基本路径。

一是“看”:引导教师深入观察幼儿,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心思考,去发现幼儿存在的真问题,从问题中找准课程的切入点;二是“记”:在观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深度思考,从“主题来源”“主题蕴含的教育价值”“幼儿可能获得的成长”等方面记录观点;三是“说”:成立“班本课程提案”领导小组,每个双周四为年级组“提案日”,年级组每位成员必须提出一项班本课程提案。

年级组审议探讨后,每月推荐两三项优秀提案到园部。

自下而上研讨推荐班本课程提案,能够让教师与幼儿共同拥有班本课程建构的话语权,让课程真正体现师幼对话。

追随幼儿,生成课程——以中班《落叶飘飘》为例

追随幼儿,生成课程——以中班《落叶飘飘》为例

追随幼儿,生成课程——以中班《落叶飘飘》为例一、课程的缘起在一次偶然的饭后散步时,陈陈:“秋天到了,地上都是落叶。

” 陈陈这一句话吸引了很多幼儿,他们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交流着:“风一吹,落在地上就是落叶。

”“为什么会落下呢?”“落叶颜色也不一样的,你快来看。

”鉴于此,我看到幼儿的对落叶兴趣,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可以开设适应本班幼儿发展的班本化课程?于是,“找秋天——落叶飘飘”这一主题分支应运而生。

教师支持:通过观察及反思,我们发现,“落叶飘飘”这一新的主题分支既能满足幼儿对秋天这一季节变化产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推动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在自我寻找的过程中真切地体验到秋天的变化,加深对秋天这一季节特征的认识。

这也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提倡的“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二、经验的整理第二个环节我们就落叶展开了谈话:“你们已经知道关于落叶的什么秘密?你还想知道落叶的哪些秘密?那我们怎么找答案呢?”孩子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孩子的已有经验,以及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调整了原有路径图。

教师支持:这样的调整是基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在充分观察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分析幼儿的现有经验基础之上,做出适宜的调整,这样的调整能较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活动开展主要是以“探秘落叶”来展开的。

问题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动因,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科学探究的核心。

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幼儿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起始点。

因此,教师充分给予幼儿主体性地位,幼儿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来提升幼儿的自主生成的课程。

有的孩子发现了落叶的秘密:地上有绿叶、也有黄色的叶子;落叶捏一捏就碎了;有些落叶是棕色的;落叶摸起来干干的等等。

有的孩子对落叶有了已有经验,开始自主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叶子会变老,有的叶子不会变老呢?为什么桂花树还是绿色的,没有落下来呢?落下来的叶子去哪里了呢?等等。

生活化课程的“思”与“行”——以中班“我们的自主散步”为例

生活化课程的“思”与“行”——以中班“我们的自主散步”为例

生活化课程的“思”与“行”——以中班“我们的自主散步”为例发布时间:2022-05-12T08:50:05.46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期作者:陈芳林苗琴[导读] 一次散步中,安安跟小乐说:“又是看花,真没意思!”“是啊,每次都是老师带我们走一圈就好了。

陈芳林苗琴绍兴市上虞区第二实验幼儿园一、关注生活,生发有意义的课程(一)由谈话引发主题一次散步中,安安跟小乐说:“又是看花,真没意思!”“是啊,每次都是老师带我们走一圈就好了。

”听到两个孩子的对话,老师很诧异,原来散步成了孩子们口中无聊的事!就此开启了讨论:“那你想怎么散步?”“我要去农场抓虫子!”“我要跟妮妮去树丛那边玩寻宝藏的游戏!”“我要去大树底下玩。

”……孩子们说了很多,其中橙子的建议更是得到了全班一致的赞成:“散步的时候,我不想老师陪着!”在谈话中发现孩子们对“母鸡带小鸡”式的散步并不感兴趣,他们想自主散步并提出了许多想法。

为更好地审析“自主散步”的意义,教师链接《指南》、儿童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资源进行了价值判断和可行性分析,发现自主散步具备自主性、开放性等生活化特点,结合园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课程,既能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也能在亲近自然、生活的过程中,促使观察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让《指南》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得以落地。

(二)以经验架构主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经验,教师鼓励幼儿用表征等记录他们散步的经验以及需求,教师再对经验和需求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将课程聚焦在“想去哪儿散步?想和谁去散步?散步时做些什么?”三个问题上并弹性架构课程内容。

二、基于问题,推进有深度的课程在主题推进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他们主动分享、积极交流,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疯狂”的散步第一次自主散步,孩子们很兴奋:户外场地上“疯狂”地奔跑,石头池扔玩石头,玩沙池用沙攻击朋友……当他们满头大汗回到教室时,此起彼伏的告状声也随之而来:“轩轩在跑!”“宸宸去玩大型玩具了!”“诗远还在扔石头!”……完全放手的自主散步让老师胆战心惊。

基于园所文化,让课程走向“儿童立场”——打金街幼儿园生命课程构建

基于园所文化,让课程走向“儿童立场”——打金街幼儿园生命课程构建

基于园所文化,让课程走向“儿童立场”——打金街幼儿园生命课程构建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已有十年,十年来,我们发现儿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教育应当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

幼儿园园所文化是幼儿园的精神内核,是优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灵魂,是构建班本课程的关键,是走向“儿童立场”的桥梁。

关键词:园所文化;生命课程;儿童立场打金街幼儿园立足园所发展现状,继承历届园长的改革经验,秉承“多彩生命,快乐启航”的办园理念,努力追求“驻足童年,畅享游戏,呵护生命成长”的课程建设,深入挖掘“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园本课程构建”课程内涵,以儿童游戏活动作为读懂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的入口,关注儿童在自主游戏中的学习品质,构建出特色目标多元化、特色内容生活化、特色实施整合化、特色评价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让我园的课程与教学走向儿童立场,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构建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站在儿童的视角,以幼儿自主学习和发展为宗旨,立足幼儿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培育“健康,友善,主动, 创新”的儿童为导向,以促进师幼“共同成长”为愿景,通过整合多种活动资源,调整适宜的课程实施方式,帮助幼儿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让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最大化地彰显出儿童的主体性,让教育回归儿童的本真。

二、构建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提出的三大方面的学生核心素养,梳理构建出我园“儿童核心素养结构图”、“生命课程结构示意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命课程结构包含40%基础性课程+30%园本课程+30%班本课程,教师们将基础课程、园本课程和班本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具有儿童立场的课程体系。

三、生命教育课程实施途径站在儿童的视角,创设适宜的环境,优化生命课程的主题选择,整合课程资源,利用游戏化的形式开展生命课程,在动态中建立课程框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促使幼儿自主探究学习。

主题背景下的“融合”,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主题背景下的“融合”,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主题背景下的“融合”,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发布时间:2021-07-15T12:04:23.5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9期作者:吴丽琴[导读]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追随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主开展的活动,而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自主学习,注重幼儿学习的差异与特点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核心所在吴丽琴泉州市实验幼儿园[摘要]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追随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主开展的活动,而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自主学习,注重幼儿学习的差异与特点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核心所在。

本人在班级主题的背景下,将主题与区域、主题与创游、区域与区域、游戏与游戏之间相融合,为幼儿提供支持、有效、快乐、成长的学习平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拓展幼儿的视野和知识经验,使主题活动的更多目标得以实现,也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快乐学习成长。

[关键词]主题融合幼儿自主《纲要》在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因此,关注幼儿自主学习,注重幼儿学习的差异与特点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核心所在。

而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在追随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主开展的活动。

将主题与区域、游戏进行融合,让幼儿通过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以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主题与区域融合,为幼儿提供支持的学习平台主题区域活动是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来创设,在区域活动中渗透主题教学内容,根据主题活动需要提供主题化的区域游戏材料,让幼儿通过主题区域进行自主学习,习得有意义的经验,实现教育价值的提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区域活动都能和主题活动进行连接,有必然联系的可以建立联系,而没有必然联系的主题和区域则不必生硬地联系。

作为老师,首先根据主题围绕的目标,设置相应的区域,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游戏材料,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中班主题活动“奇妙的蛋”中的目标:对蛋产生兴趣,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发现蛋的主要特征及用途。

教师如何追随儿童

教师如何追随儿童

教师如何追随儿童作者:朱程程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0期近年来,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发现身边的资源,结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不断生成对孩子来说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

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困惑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明明我们一直追随着儿童的脚步,对如何开展生成活动也有一定的思考,为什么整个活动进行下来似乎并没有特别明显地推动孩子的发展,教师自己也对活动的效果并不怎么满意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我认为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是追随儿童以及如何追随儿童。

1.“追随”不只是看和听,更要理解有的教师认为,我看了孩子的行为,听了孩子的想法,这就是追随儿童了。

其实不然,教师要真正做到追随儿童,就要理解儿童。

如何理解?最基本的方法的确是去听孩子说了什么,看孩子做了什么,但在听和看的基础上,还要分析孩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结合对孩子的日常观察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境来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地观察,从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案例中,教师带着班里所有孩子去寻找适合小狗安家的地方,然后让孩子们去收集信息、做计划,可是,是否所有孩子都对这件事感兴趣?又有多少孩子能对这件事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后面的“安家工程”虽然是通过分组的方式完成的,每个孩子看似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一个小组参与,但实际上,这个活动从讨论、做计划开始就是一个集体活动。

教师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去做这件事情,限制了自己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可能。

教师不妨把为小狗安家作为近期班级里的“焦点话题”,每天利用晨间谈话等时间组织感兴趣的孩子来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在班级活动室里专门开辟一处讨论角,感兴趣的孩子可以自主去那里聊一聊,讨论一下,画一画自己给小狗安家的计划。

教师则专注于记录他们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作品。

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筛选出真正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孩子,又有利于教師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毕竟集体讨论的方式很容易被教师主导,看似是教师在鼓励所有孩子表达,其实是教师或少数几个孩子在主导大多数孩子的想法,这反而限制了大多数孩子的想象、创造和表达。

追随儿童培训心得体会

追随儿童培训心得体会

追随儿童培训心得体会儿童培训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作为一个追随者,我的心得体会不仅来自于自己的经历,还来自于对儿童培训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儿童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在一些培训机构,孩子们会接受语言、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培训,同时也会进行体育锻炼和艺术培训。

这些培训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多个领域都能获得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其次,儿童培训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样的。

在不同的培训机构中,我见过许多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等。

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进来,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知识。

另外,儿童培训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一些培训课程中,孩子们会被分成小组展开一些项目或活动。

这样的做法既能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又能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社交上都非常重要。

此外,儿童培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培训课程中,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同时,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任务也能激发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最后,我认为儿童培训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训机构的氛围和教学设施都非常重要。

一个干净、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更好地与老师和同学互动。

而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工具也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的来说,儿童培训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系统,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我相信只有在专业的指导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作为一个追随者,我将继续关注和学习儿童培训的最新动态,并为孩子们的成长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谈课程游戏化中的“化”

浅谈课程游戏化中的“化”

浅谈课程游戏化中的“化”摘要:《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中有言:“幼儿园课程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种活动,课程应该追随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兴趣,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

”幼儿园课程承载着幼儿生命的张力和诉求。

为起到教育的带头作用,江苏省采取区域性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从过去的以“物”为主、以“硬件”投入为主,逐渐转向以“人”为主、以“内涵”投入为主,课程游戏化的内核精神得以传播。

“课程游戏化”的思想线索在“化”,这里的“化”是渗透、转化、融入。

然而,我发现如今的课程游戏化有种流于表面的趋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要求幼儿园课程都要以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游戏不仅是一种实在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发散的精神,因而是可渗透的。

这个词组告诉我们,是课程有问题,需要借助游戏的内涵加以改进;而不是游戏有问题,要借助课程的内涵加以改进。

让游戏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用游戏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更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游戏应是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

当游戏精神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灵魂,当幼儿一日活动的全部时空、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教学互动的所有环节,都弥漫着、融渗着、充溢着儿童的游戏精神,这才算得上是“化”。

一.游戏精神内“化”于心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的变革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党支部引领创新课程。

作为一名人名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迫在眉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将观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教育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落实儿童本位教育观,游戏应是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

孩子看似在玩,实则是我们教师充分地信任儿童、解放儿童的过程,让儿童实现自我的发展。

老师要学会管住嘴、管住手,用眼睛去观察,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是最重要的,课程生发应向儿童问计。

教师在课程游戏化进程中有三大注意: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权利;关注游戏环境的创设,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游戏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随儿童,“绽放”课程
作者:陈虹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2期
摘要:好奇心是幼儿的一大天性。

他们对周围事物、对世界有一百个疑问。

幼儿天生都是科学家,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幼儿还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疑问与困惑时会试图弄清楚。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

”随着幼儿教育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号角也在激烈吹响,我们对课程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集体教学,应从多样化的形式出发,以幼儿为本,以儿童的视角看课程,追随儿童,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才是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会是更具持久力和生命力的课程。

关键词:儿童; 生成课程;追随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如何以儿童的视角开展生成课程,让儿童成为生成课程的主人,是我们真正需要研究和践行的。

在教育大环境对幼儿学习核心经验的关注中,生成课程的实施,更符合“一切以幼儿为本”理念的践行。

那什么是生成课程呢?生成课程就是基于儿童本位,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生成的内容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生动的、看的见的、贴近生活的。

孩子们在兴趣驱动下不停的探索、发现,不断的质疑验证,用感官感知这个世界、探索他们的未知,从面建构新经验。

一、课程起源于儿童
生成课程从何而来?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中等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有课程生成的可能,但不管是何种状态下的生成,起源于儿童的课程,才是为他们所喜欢,所接纳的课程。

那怎样去生成这个课程呢?
1、调查幼儿兴趣:孩子们喜欢些什么?
谈话法、调查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比较真实的了解到幼儿的现有经验和关注的兴趣点。

记得在开学不久,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对我们平时在吃的薯条怎么来非常的感兴趣。

于是在种植园地播种时,我请班里的小朋友帮助我一起种土豆。

我发现小朋友在种植时会把土豆的芽朝下放,于是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把土豆的芽朝上放才不会影响土豆的生长。

过了两天,他们很惊奇的发现,土豆的小芽芽钻出了泥土。

在这之后,我们班的孩子总会时不时的去看一看土豆,没过几天,一个小朋友惊奇的发现,“老师,土豆的叶子长得有点不一样大,”还有点歪了,要倒下去了。

”越来越多的发现,使小朋友对于土豆叶子的探究欲望也越来越重,他们发现,有些土豆叶子长得很好看,有些土豆叶子长得蔫蔫的。

对于孩子们这么多的发现,我便将其进行了汇总。

2、梳理疑惑:孩子们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幼儿谈话和讨论,对于幼儿的各种各样充满童趣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进行及时梳理,把幼儿的问题进行聚焦,针对真问题进行探索和深入,也就是明确接下去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满足幼儿对生成课程“土豆”的认知。

教师在晨间开展了“我发现土豆叶子的秘密”主题谈话,让每一位幼儿充分表达对“土豆叶子”的认知,教师挖掘和梳理出对于“土豆叶子”,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哪些是孩子们已知的经验,教师只做梳理即可。

哪些是孩子们未知的?教师需要支持孩子们去发现和探索。

叶子为什么有不一样呢?是因为什么原因?
从幼儿观察土豆生长过程中的言语中,教师记录下了幼儿发现与疑问。

观察中的发现:1。

叶子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呢?2。

叶子上白白的点是什么?3。

土豆上的芽那么小,它怎么能钻出泥土?观察后的疑问:1.这个白白的点是虫子,那这些虫子是好的还是坏的?2.把土豆种植好它需要些什么?3.土豆叶子会开花,那它的果实去哪里了?
从幼儿的发现和疑问中看到幼儿对于土豆生长过程有着较为浅表的经验,那么我们就以土豆生长过程为切口,进一步明晰课程开展的方向。

3、课程推进:教师们能做些什么?
生成课程讲究的是幼儿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猜想,教师可以尝试将这块植物角的内容融入我们的课程中,让种植活动内容与我们班的课程主题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但由于我们中班的幼儿见识不多,对事物理解有限,因此在观察过中十分依赖教师的帮助,结论也离不了教师的帮助。

因此,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对土豆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并进行一定的提示式提问,以维持幼儿兴趣,让幼儿尝试记录土豆生长过程。

还可以设计关于土豆系列的一周课程计划,确保每个幼儿都参与到课程中,随时准备着给予幼儿帮助。

二、把儿童行动做导向,开展生成课程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亲历性”和“探究性”,而且没有互动就谈不上探究,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在课程践行中,所发生的矛盾,所面临的问题,所做的决定,在儿童的探索和行动中,体现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1、观察到行动
走近大自然,把“课堂”移位室外,是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学习方式,亲近自然的“教学”形式,能让幼儿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也让教学的形式更加多元。

(1)制定计划。

首先,孩子们认为在种植地的土豆应该要去照顾它。

那派谁去照顾它呢?我们可以由每天值日生来进行管理,每天早上为土豆去浇一点水。

其次,孩子们决定每天午餐后散步时我们可以去种植园地进行观察,看看土豆的生长变化并进行记录。

(2)问题记录。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萌发了更多关于土豆生长的问题,在进行记录表记录的时候,孩子们会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土豆生长的变化特征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获取较为直观的结果。

然后由教师对孩子的特征绘画进行简单的语言概述,并将他粘贴到门口的记录表上。

我发现,中班孩子们绘画的土豆生长变化特征,已经能是从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生长现状进行记录。

2、借助“外援”
生成活动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才能满足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课程推进中,我们对于幼儿发现的更多土豆生长的认知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我们把问题抛给幼儿:关于这么多土豆生长的秘密,连老师都不清楚地时候该怎么办?幼儿开始想办法、提建议,有的说到电脑里找,有的说看书,也有小朋友自告奋勇推荐:我奶奶会种很多蔬菜的,她知道怎么种土豆,于是家长进课堂诞生了,家长的加入,让我们生成课程的“课堂”更加丰富和多元。

三、玩课程
生成课程开展后,我们教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帮助儿童梳理开展过程中的经验,把个体的经验成为集体的经验,把零散的经验成为聚焦的经验,多维度促进儿童发展,提升儿童的各项能力。

1、经验总结——开展主题板块回顾
开展主题板块学习的回顾,让幼儿加深对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经验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幼儿对于科学探究的理解。

2、延伸课程
在土豆生长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取的一定的经验。

那在土豆长成后孩子们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土豆可以怎么吃?土豆可以怎么玩?回顾梳理前面活动的进展过程,为下一次科学探究打基础。

四、课程实施后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实践思考了幼儿课程的意义。

课程活动过程中坚持“幼儿才是课程的主人”,一切以幼儿为主,我们要打破原先不断灌输的思维,树立“幼儿的课程幼儿作主”思维。

教师只是在过程中发现、支持幼儿的兴趣,为幼儿的深入学习提供支援。

幼儿园课程的架构,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需要倡导和践行以儿童为本理念,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课程不應该只是在教参里。

幼儿的课程应该中幼儿的生活与行动中。

我们要为孩子的课程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不仅是挖掘还要为幼儿创造更多有益于幼儿学习的有效资源。

让幼儿的课程走出教参,走进幼儿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