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以避免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环境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环境管理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达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环境管理需要进行环境评估,了解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

通过环境评估,可以确定环境目标和指标,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环境评估还可以预测环境变化和风险,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管理还需要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是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比如,通过制定排污标准和限制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除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环境管理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管理。

只有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评估,才能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环境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可以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

同时,环境监测还可以评估环境治理的效果,为环境管理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反馈。

环境管理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只有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才能动员更多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问题,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环境管理中,还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

同时,环境管理还可以借助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如生物修复、污泥处理等,改善环境质量。

总之,环境管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只有加强环境管理,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环境管理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科技创新,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环境法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环境服务等。

环境管理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

在实施环境管理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

环境管理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并建立有效的政策和程序来支持这些目标。

环境管理也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规划,以确保环境的长期保护和改善。

除了对环境管理本身进行解释外,还可以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例如,环境管理可以应用于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也可以应用于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等方面。

环境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环境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和协调,以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规划、管理、监测和评估,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环境管理学名词的解释:
1.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对计划中的项目或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及预测的过程。

2.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是按照一定标准建立并运用系统化的环境管理程序和实践,以实现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

3.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对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进行计量和评估的指标,通常用单位面积的“全球公顷”来衡量。

4.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一种通过重新利用和再利用资源,最小化浪费和污染的经济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水环境保护(Water Protection):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包括水源、水质和水生态等方面的保护。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一)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一)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一)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1. 环境管理体系(EMS)•简介:环境管理体系是一套由标准定义的组织管理环境方面的政策、程序和实践的框架。

•举例解释:一家制造业公司实施了一套符合ISO 14001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一个明确的环境政策、流程和操作手册,以确保公司持续改进环境绩效。

2. ISO 14001•简介:ISO 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标准,用于指导组织开展环境管理活动。

•举例解释:一家餐厅决定引入ISO 14001标准,并经过实施得到认证。

这使得餐厅能够更好地管理废物处理、能源使用和环境风险等方面,同时提升了其品牌形象。

3. 环境政策•简介:环境政策是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宣言,用于表达组织对环境的承诺和目标。

•举例解释: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公司发布了一项环境政策,承诺减少废物排放、节约能源和促进循环经济。

该政策有效地引导了公司的环境管理实践。

4. 环境方面的法规与法律要求•简介:环境方面的法规与法律要求是指政府或其他监管机构制定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法律要求。

•举例解释:一家化工公司必须遵守当地政府制定的环境法规,确保其操作符合排放标准和废物处理要求。

5. 环境风险评估•简介:环境风险评估是对组织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举例解释:一个开发商在开始一个新项目之前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估。

该评估考虑了项目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和地下水质量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6. 环境指标•简介:环境指标是用于衡量和评估组织环境绩效的定量或定性指标。

•举例解释:一家能源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指标,包括废气排放量、水消耗量和噪音水平等。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公司能够及时发现并改进其环境绩效。

7. 环境纪录•简介:环境纪录是记录组织环境管理活动和绩效的文件或信息。

•举例解释:一家医药公司保留了一批环境纪录,如废物处理记录、环境监测数据和培训记录等。

管理环境名词解释

管理环境名词解释

管理环境名词解释管理环境是指组织在其运营中遇到的综合因素,包括技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不同方面。

它确定了实体组织将在其公司政策中正确使用资源和采取行动的方式。

一般来说,管理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上复杂的,而且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动。

因此,管理者需要定期审视组织所处的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管理环境有许多不同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技术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1.术环境:技术环境涉及组织可以使用的不同技术,包括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网络技术、技术等。

当组织引进新技术进行操作时,技术环境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对组织的运营有重大影响。

2.治环境:政治环境涉及政策和立法,以及社会和地区政治结构的影响。

政治环境决定了组织可以以何种方式运营,而且可能影响组织遵守政府法律和法规的能力。

3.会文化环境:组织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价值观、信仰和道德,以及公司自身遵循社会文化行为的可能性。

这种环境可以影响组织如何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组织如何与其他组织和行业相处的能力。

4.济环境:经济环境包括货币价值、通货膨胀率、利率、经济增长率等因素。

它们决定了组织在获取资金、管理财务状况和购买原材料的方式,也影响着消费者的支出情况。

5.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指组织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包括消费者保护、劳动法、环境法规和投资法规等。

组织必须确保它们的操作符合所有这些规定,以免面临法律后果。

由于管理环境是复杂而变化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定期审视组织所处的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挑战。

组织应该时刻关注管理环境的变化,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及时准备迎接变化影响的到来。

例如,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应及时调整其业务活动,以适应变化带来的影响。

此外,当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免偏离其策略和目标。

总之,管理环境是指组织运营的复杂外部环境,它主要包括技术、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等不同方面。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________ 欢迎下载IS0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它不以单一的环境要素为对象,而是以环境管理体系为对象,特别注重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符合性,即体系”是否运行良好,组织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其行为是否与承诺一致,组织是否改善等。

ISO 14000:以组织”为单位,以标准体系的形式规范和约束组织活动,特别是在产业活动方面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污染限期治理:是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特殊保护的区域内超标排污的生产、经营设施和活动,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决定、环境保护部门监督实施,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消除污染的法律制度。

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环境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一个区域、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范围,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把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作为各级领导的行为规范,推动环境保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是责、权、禾U、义的有机结合。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

总量控制规划――是指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对象,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在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以内的方法。

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

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1)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

2.环境质量:指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3.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4.环境管理:人类有意识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整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活动的总和。

5.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6.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7.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

8.界面: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

9.行为科学: 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10.环境管理手段: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客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11.“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2.“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排污许可证制度: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环境民事责任:指因污染或破坏环境,侵害了国家、集体财产或他人财产与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是一种侵权行为责任,主要是对健康权、自由权、生命权的侵害,表现为对受害人赔偿其经济损失。

环境法律责任: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对其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生态补偿:指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资源税:开发利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重要资源品为课税对象,旨在消除资源条件优劣对纳税人经营所得利益影响的税类,包括矿产资源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碳税: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

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煤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碳含量比例在征税,以其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财经独立的两个经济单位(如公司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

并应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即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和它的影响范围,提出解决环境污染这个外部不经济性问题的各种方法。

决策:决策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环境统计: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工作环境质量预测:环境预测是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的科学分析,指出未来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寻求改善环境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环境规划与管理》 名词解释

《环境规划与管理》 名词解释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它不以单一的环境要素为对象,而是以环境管理体系为对象,特别注重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符合性,即“体系”是否运行良好,组织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其行为是否与承诺一致,组织是否改善等。

ISO 14000:以“组织”为单位,以标准体系的形式规范和约束组织活动,特别是在产业活动方面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污染限期治理:是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特殊保护的区域内超标排污的生产、经营设施和活动,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决定、环境保护部门监督实施,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消除污染的法律制度。

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环境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一个区域、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范围,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把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作为各级领导的行为规范,推动环境保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是责、权、利、义的有机结合。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

总量控制规划——是指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对象,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在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以内的方法。

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

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划,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4、“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5、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7、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8、反馈控制:所谓信息反馈控制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9、前馈控制:又可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它的具体办法是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10、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管理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1、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1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3、生态工业园:可定义为一种工业系统,它有计划地进行材料和能源交换,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14、环境目标:是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环境管理体系(EMS)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

本文将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名词解释,包括其定义、目的、内容以及 ISO14000 认证等相关信息。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篇1一、定义环境管理体系(EMS)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定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二、目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自身设定的环境表现水平,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不断达到更新更佳的高度。

它是一个组织有计划,而且协调动作的管理活动,其中有规范的动作程序,文件化的控制机制。

它通过有明确职责、义务的组织结构来贯彻落实,目的在于防止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还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扩展资料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保证其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应按审核程序执行。

内审的程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规定:A、审核的范围,可包括审核的地理区域、部门或体系要素;B、审核的频次,应根据组织自身的管理状况和外部机构要求确定;C、审核的方法,一般可包括检查文件及记录,观察现场及工作,与相关人员面谈等;D、审核组的要求和职责,如审核组长及组员的能力与职责等;E、审核报告及结果的要求和报送办法等。

在开展每次审核前应制定审核计划(方案),包括人员与时间的安排。

审核的内容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四、ISO14000 认证ISO14000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

ISO14000 认证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进入欧美市场的准入证,通过 ISO14000 认证的企业可以节能降耗、优化成本、满足政府法律要求,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历年考题(名词解释篇)

历年考题(名词解释篇)

历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基准(环境管理学):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或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基准值。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3.灰霾(大气学):也称为霾。

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普遍混浊现象称为霾。

4.残留期(土壤):污染物在通过环境的自净作用,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75%所需的时间。

5.环境激素(基本概念):环境激素是一类能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外来化学物质,它破坏生物体正常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等作用。

其大多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又称为“环境雌激素”。

6.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等效声级(环境评价/声环境):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主要用于评价非稳态声级。

8.暴露评价(环境评价):暴露评价是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介质中有害因子的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估算和预测的过程,是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包括暴露人群的特征鉴定和被评物质的浓度与分布的确定。

9.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10.光化学烟雾(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等二次污染物。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管理环境:指实施管理过程中各种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2.管理者:就是管理主体,是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整个管理系统的驾驭者3.管理: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4.管理机制: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5.管理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6.管理环境: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7.管理者: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并对目标达成发挥实际影响力的人。

8.例外原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吧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确定权和监督权。

9.组织结构:指在工作分工和职责划分基础上形成的,由横向、纵向的部门、层次、职位等要素所构成的网络关系体系。

10.系统原理:坚持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解决管理问题,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以实现管理系统最优化目标11.企业再造:12.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根本的现代理念,所有管理活动与行为必须以人为中心,人既是管理成功的关键,又是成功管理的终极目的。

13.组织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并被组织成员广为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14.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所建立或所需要的,而是由于人们相互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15.滚动计划法:每次编制修订计划时,要根据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客观条件变化,将计划期向未来延伸一段时间,使计划不断地向前滚动延伸16.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分,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瞄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并有效地和高效率地实现他们。

17.计划职能:广义:指管理者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全过程。

管理名词解释

管理名词解释

1、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对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具有影响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2、虚拟组织: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特定时间内结成动态联盟。

该组织结构优点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缺点是不利于控制和技术保密。

3、授权:授权就是管理者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下属以完成活动的过程。

4、预算控制:预算是各类管理者最基本的一种控制工具。

预算是根据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具体筹划与确定资源的分配,使用以及相应的行动预期结果的数字化形式,其突出特点是数字化。

5、头脑风暴法:又称畅谈合法,它是一种邀请专家、内行,针对组织内某一问题或某一个议题让大家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意见,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创造性,经过互相启发,产生连锁反应,集思广益,而后进行决策的方法。

6、霍桑试验:1972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有关科学管理的试验,研究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常称“霍桑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7、时间管理: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工作。

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计划时间,做好确定目标,自我管理的工作,减少那些对实现目标毫无贡献较少的时间消耗,使时间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

8、沟通:沟通时传递思想、情感、信息的过程,以实现设定的目标。

沟通至少涉及两方当事人。

这一沟通过程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包括有意传递信息的发送者,信号传递的媒介或渠道以及信号的接受者。

9、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职权在不同管理层之间的分配与授予。

职权的集中和分散式一种趋向性,是一种相对的状态。

组织中的权力较多地集中在组织的高层,即为集权;权力较多地下放给基层,则为分权。

10、艾森豪威尔原理:就是把要做的所有事情按照重要性、紧迫性两种属性进行排列,把事情分为四类,A任务:重要又紧迫的,立即处理(亲自处理);B任务:重要不紧急的,进行策略性地规划,没定完成期限;C任务:紧迫不重要的,简化授权;D任务: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丢入垃圾箱。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备考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备考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环境: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管理: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入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种生产:三种生产是指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环境监测:指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标准: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环境预测:依据调查或监测所得到的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给出未来的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环境容量:指某一区域,根据其自净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自净: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降解、转化使其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班级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班级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班级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班级环境管理是指对班级内部的各种要素和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生活品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班级核心价值观、开展团队活动等,培养班级的正面文化氛围,激发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2. 学习氛围营造: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提供安静、整洁的教室环境,规范学生课堂纪律,组织学习小组或学习伙伴互相促进、合作学习等。

3. 班委会建设:选举组建班级的班委会,设立相应的职务和分工,通过班委会的协调和管理,促进班级内部的平等、民主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 沟通和协调机制建立:建立班级内外的有效沟通渠道,如班级公告栏、班级群聊等,及时传递和反馈信息,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和矛盾,提高班级内部的协作和协调效率。

5. 环境整治和管理:保持班级的整洁和良好的卫生环境,组织清扫和卫生常规工作,定期检查和维护教室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6. 心理健康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提供辅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班级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为了营造和谐、积极、主动的班级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每位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

环境质量:指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环境管理:人类有意识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整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活动的总和。

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

界面: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

行为科学: 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环境管理手段: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客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为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我国在总结近年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通过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排污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及正常作业情况下排污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的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方式等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

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映的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

无干扰研究方法:研究者不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也不直接沟通,不引起研究对象的反应,更不干扰其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一个或多个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概括、总结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环境模拟模型:利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数学模型对环境社会系统中的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引起环境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和模仿,以便科学和准确的描述环境社会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环境评价模型: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规划模型:在环境模拟、预测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知识,以数字、字母、图像和音响等多种形式存在。

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信息从产生到应用于环境保护工作所构成的系统。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对一种产品从加工制造到废弃分解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估,以寻求改善环境的途径。

环境综合整治及: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城市为单位,以城市政府为主要考核对象,对环境整治的情况,按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4大类共20项指标进行考核并评分。

农村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的理想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它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成份——人类,也可称之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由于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经过降雨使地表土壤遭到侵蚀,营养成份大量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荒漠化:是指由于受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干旱、半干旱或亚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的现象。

生态农业: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农业生产综合体系。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Parks,即EIP):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

园区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区域开发行为:确定的区域范围内开展的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特定的重大发展行为和活动。

土地及土地资源:广义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

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狭义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水资源:自然形成的淡水。

经济学意义的“水资源” 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水体。

海洋资源:狭义海洋资源是指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广义海洋资源除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的功能等都包括在内。

生物多样性: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