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与TCP_IP参考模型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它包含了所有的高层协议。最早的高层协议包括虚拟终 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 协议(SMTP)等。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其它的协议 也加入到了应用层,如: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等。
组网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尽管与OSI模型相关的协议已经很少再使用了,但是该
模型本身是非常通用的,而且仍然有效。TCP/IP模型正 相反:模型本身并不非常有用,但是协议却已被广泛使 用开了。
1.1 OSI参考模型
它是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的一份提案为基础的。该模型称 为“ISO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短起见,我们将它称为OSI模型。
物理层 主机B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物理层(physical layer),主要确定介质的规格、 数据呈现和传输的规格、接头的规格等。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用于通信过程中的 同步、检测以及介质访问控制。 网络层(network layer),主要用于网络中节点的 定址和通信路径的选择。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用于流量控制、检测与 错误处理。 会话层(session layer),用于约定传输的各种参数 以及传输的起始和终止。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主要完成内码转换、 压缩/解压、加/解密等方面的工作。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大量的网络应用程序 都属于这一层的内容。

OSI七层模型与TCPIP五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与TCPIP五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与TCPIP五层模型博主是搞是个FPGA的,⼀直没有真正的研究过以太⽹相关的技术,现在终于能静下⼼学习⼀下,希望⾃⼰能更深⼊的掌握这项最基本的通信接⼝技术。

下⾯就开始搞了。

⼀、OSI参考模型今天我们先学习⼀下以太⽹最基本也是重要的知识——OSI参考模型。

1、OSI的来源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络应⽤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这个规范来控制⽹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定义了⽹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如下图。

每⼀层实现各⾃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通信。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某⼀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种能⼒,它通过接⼝提供给更⾼⼀层。

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关。

3、各层功能定义这⾥我们只对OSI各层进⾏功能上的⼤概阐述,不详细深究,因为每⼀层实际都是⼀个复杂的层。

后⾯我也会根据个⼈⽅向展开部分层的深⼊学习。

这⾥我们就⼤概了解⼀下。

我们从最顶层——应⽤层开始介绍。

整个过程以公司A和公司B的⼀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进⾏讲解。

<1> 应⽤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户的⼀层,是为计算机⽤户提供应⽤接⼝,也为⽤户直接提供各种⽹络服务。

我们常见应⽤层的⽹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实际公司A的⽼板就是我们所述的⽤户,⽽他要发送的商业报价单,就是应⽤层提供的⼀种⽹络服务,当然,⽼板也可以选择其他服务,⽐如说,发⼀份商业合同,发⼀份询价单,等等。

<2> 表⽰层表⽰层提供各种⽤于应⽤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个系统的应⽤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个系统的应⽤层识别。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

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建立和维护通 信会话、错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主要的传输层 协议是TCP和UDP。
链路层
负责在相邻网络节点之间建立物理连接,并进行 数据帧的封装和解封装。该层的主要协议包括以 太网协议等。
03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 型的比较
层次结构的比较
总结词
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在层次结构上存在差异。
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确保数据按照发送顺序无错误地传输,主要协议有TCP和UDP。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以及同步和对话控制等功能。
表示层
用于处理数据格式化,包括数据压缩、加密和解密等转换功能。
应用层
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和Web浏览等应用协议。
02 TCP/IP模型概述
应用场景的比较
总结词
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主要用于指导网络设计和开发。而TCP/IP模型在实际的 网络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互联网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等,这些协
议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
0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 型的应用
05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 型的实践案例
基于OSI参考模型的案例
案例一
一个跨国公司的网络系统架构
案例四
一个在线购物平台的网络架构
案例二
一个大学校园网的设计
案例三
一个政府部门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基于TCP/IP模型的案例
案例一
一个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案例三
一个在线银行的网络服务架构

第3章 OSI参考模型体系与TCPIP协议

第3章 OSI参考模型体系与TCPIP协议

4.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协议,是应用程序访问网 应用层 络下面各层的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可分为3类: (1)依赖于TCP的应用协议,如远程终端协议Telnet,文件 传输型的电子邮件协议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超文本传 输协议HTTP,外部网关协议BGP等。 (2)依赖于UDP的协议,例如单纯文件传输协议TFTP,简单网 络管理协议SNMP,域名系统DNS,内部网关协议RIP,动态主 机配置协议DHCP和引导程序协议BOOTP等。 (3)依赖于TCP和UDP的协议,如通信用管理信息协议CMOT。 当然,一些没有标准化的建立在TCP/ IP协议簇之上的用户 应用程序(或专用程序)也属于应用层。
3.1 OSI参考模型体系 参考模型体系 3.2 TCP/IP协议的参考模型 协议的参考模型 3.3 网层中的 协议及其他协议 网层中的IP协议及其他协议 3.4 子网划分 3.5 传输控制协议和应用层协议 3.6 TCP/IP组件的配置 端口与服务 组件的配置(端口与服务 组件的配置 端口与服务) 3.7 TCP/IP网络工具 网络工具
3.3.1 IP数据包 数据包
• IP数据包的基本结构: P142 F7-4 IP数据包头 IP负载
1. IP数据包头:包含传输该数据包所需的全部信息,如 发送主机的源地址,接收主机的目的地址,IP数据包 总长等.
IP数据包头的基本格式:
版本 首部长度 服务类型 16位标识 寿命 上层协议 32位IP源地址 32位目的地址 选项
1. 网络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 体系结构--体系结构 参考模型
F3-4
2. OSI模型中的重要概念
• 实体和对等实体:每一层中,用于实现层功能的活动元 素称为实体(Entity). 不同机器位于同一层次,完成相同 功能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Peer Entity). • 对等层和对等协议:不同主机位于相同层次,称为对等 层(Peer).对等实体之间通信时必须遵循的规则称为对 等协议(Peer Protocol) (Peer • 服务与接口:每一层实体为相邻的上一层实体提供的 通信功能称为服务.N层提供服务给N+1的服务访问点 SAP(Service Access Poit)称接口,它是上下层实体 之间的逻辑传输通道. • 数据单元: 1.服务数据单元 SDU 2.协议数据单元 PDU 3.接口数据单元 IDU

TCPIP模型及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

TCPIP模型及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

TCPIP模型及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注:⽹络体系结构是分层的体系结构,学术派标准OSI参考模型有七层,⽽⼯业标准TCP/IP模型有四层。

后者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在介绍时通常分为5层来叙述但应注意TCP/IP模型实际上只有四层。

1、TCP/IP模型(1)物理层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提供具有机械的,电⼦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2)数据链路层主要提供链路控制(同步,异步,⼆进制,HDLC),差错控制(重发机制),流量控制(窗⼝机制)1) MAC:媒体接⼊控制,主要功能是调度,把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负责根据逻辑信道的瞬时源速率为各个传输信道选择适当的传输格式。

MAC层主要有3类逻辑实体,第⼀类是MAC-b,负责处理⼴播信道数据;第⼆类是MAC-c,负责处理公共信道数据;第三类是MAC-d,负责处理专⽤信道数据。

2)RLC:⽆线链路控制,不仅能载控制⾯的数据,⽽且也承载⽤户⾯的数据。

RLC⼦层有三种⼯作模式,分别是透明模式、⾮确认模式和确认模式,针对不同的业务采⽤不同的模式。

3)BMC:⼴播/组播控制,负责控制多播/组播业务。

4)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负责对IP包的报头进⾏压缩和解压缩,以提⾼空中接⼝⽆线资源的利⽤率。

(3)⽹络层提供阻塞控制,路由选择(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1)IP:IP协议提供不可靠、⽆连接的传送服务。

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

IP地址是重要概念2)ARP:地址解析协议。

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

以太⽹中的数据帧从⼀个主机到达⽹内的另⼀台主机是根据48位的以太⽹地址(硬件地址)来确定接⼝的,⽽不是根据32位的IP地址。

iso_osi和tcpip模型

iso_osi和tcpip模型

为什么要采用分层体系结构
7
应用层
复杂问题简单化
6
表 示层
提供不同厂商之间
5
会 话层
的标准接口
4
传输层
确保互操作性3Βιβλιοθήκη 网络 层易于学习和操作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 层
2.1.3 ISO/OSI网络体系结构
OSI网络体系结构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Reference Model,OSI)。ISO(国际化 标准组织)根据整个计算机网络功能将 网络分为物理层、网络层、传输层、会 话层、表示层、应用层7层,也称“七层 模型”,如图所示:
网络层
7
应用层
6
表 示层
5
会 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 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 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通信
处理数据格式 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
端到端的连接
寻址和路由选择 定义网络地址 选择路由
数据链路层
7
应用层
6
表 示层
5
会 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 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 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通信
处理数据格式 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
2.5.1 2.5.2 2.5.3
协议分析的角色 协议分析器要素 协议分析器设置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0.11.1820.11.18Wednes day, November 18,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3:26:4513:26: 4513:2611/18/2020 1:26:45 PM

osi及tcpip的概念和区别

osi及tcpip的概念和区别

OSI及TCP/IP的概念和区别什么是TCP/IP协议TCP/IP协议(Transfer Controln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传输控制/网际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这个协议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

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

虽然从名字上看TCP/IP包括两个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但TCP/IP实际上是一组协议,它包括上百个各种功能的协议,如: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而TCP协议和IP协议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协议。

通常说TCP/IP是Internet协议族,而不单单是TCP和IP。

TCP/IP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组协议,我们通常称它为TCP/IP协议族。

它是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为其ARPANET广域网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以它为基础组建的INTERNET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正因为INTERNET的广泛使用,使得TCP/IP成了事实上的标准。

之所以说TCP/IP是一个协议族,是因为TCP/IP协议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许多协议,这些协议一起称为TCP/IP协议。

以下我们对协议族中一些常用协议英文名称和用途作一介绍: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networking Protocol)网间网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ARP(Address Resola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间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计算机论文OSI网络参考模型与TCPIP网络结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计算机论文OSI网络参考模型与TCPIP网络结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论OSI网络参考模型与TCP/IP网络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摘要:计算机之间要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网络设计者并不是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细节,而是将庞大为复杂的通信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这些结构、协议之间有着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来保障信息能后准确无误的输送、接收。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OSI网络参考模型;TCP/IP结构模型(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将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整个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是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发展的高级阶段。

1.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凡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按不同的拓扑结构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系统,成为计算机系统。

1.1.2计算机网路的功能a)数据交换和通信b)资源共享c)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d)均衡负荷,相互合作e)分布式网络处理1.1.3计算机网路的组成计算机网路是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组成的计算机群,他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承担着数据处理通信两类工作。

a)资源子网b)通信子网(二)网络互连模型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适应网络标准化发展的需求,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从而形成了网络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

1.1.4 1. OSI结构与功能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为开放式互联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他将整个网络划分成7个层次,如下图所示:1.1.4.1物理层物理层的目的是提供网络内两个实体间的物理接口和实现他们之间的物理连接,按位传送比特流,将数据信息从一个实体经物理信道送往另一个实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透明的比特流传送服务。

计算机网络简答题

计算机网络简答题

一、简要比较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相同点:1.二者都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将庞大且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范围较小的问题,而且分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2.二者都是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3.二者都是可以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联,实现世界上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不同点:1.OSI参考模型的最大功能就是精确地定义了三个主要概念:服务、协议和接口,这与现代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非常吻合。

而TCP/IP模型在这三个概念却没有明确区分,不符合软件工程的思想。

2.OSI参考模型产生在协议发明之间,没有偏向于任何特定的协议,通用性良好。

但设计者在协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不知道把哪些功能放到那一层更好。

TCP/IP模型正好相反。

首先出现的是协议,模型实际上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因此不会出现协议不能匹配模型的情况,但该模型不适合任何其他非TCP/IP的协议栈。

3.TCP/IP模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联问题,并将网际协议IP作为一个单独的重要层次。

OSI参考模型最初只考虑到用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络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联。

后来OSI 参考模型认识到网际协议IP的重要性,因此只好在网络层中划分出一个子层来完成类似于TCP/IP 模型中IP的功能。

4.TCP/IP一开始就对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并重。

OSI在开始时只强调面向连接这一种服务,后来才制定面向无连接服务的有关标准。

5.TCP/IP较早就有较好的网络管理功能,而OSI到后来才开始考虑。

二、试述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

1.应用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useragent),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

数据封装和解封装
数据封装:
OSI模型的每一层用其自己的协议与目的设 备的相同层进行通信。为了交换信息,每层都 使用协议数据单元(PDU)。PDU包括控制信息 和用户数据。比如,帧是一个除上层控制信息 和数据外还包含了数据链路层控制信息的PDU。 将控制信息添加到一个PDU的过程称作封装。当 一个层收到PDU时,它为该PDU添加一个头和尾, 并将封装后的PDU传送到下一层。添加到PDU上 的控制信息将被远端设备的相同层所解读。
逻辑通信
应用层协议 表示层协议 会话层协议 传输层协议
网络层协议1 链路层协议1 物理层协议1
主机B 接收进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 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 路层
网络层协议2 链路层协议2
网络层
数据链 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协议3
网络层
数据链 路层 物理层
链路层协议3 物理层协议3
物理层协议2
物理层
物理介质
路由器
通信子网
路由器
物理介质
逻辑通信:位于不同主机和网络设备中同层通信实体间的对话,对话遵循某一特定协议, 且每层协议各不相同; 传输层及以上层不同主机通信实体间的逻辑通信是直接点对点的 通信,下3层中主机与路由器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也是直接通信,且同 层通信 协议不尽相同。
数据封装
应用层 表示层
APDU PPDU SPDU
上层数据
传输层控制信息
会话层
上层数据
传输层 网络层
FCS

网络层控制信息
数据

帧 比特
逻辑链路子层控制信息
数据
数据链 路层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控制信息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
1、OSI参考模型是由于多种协议并存,于1984年提出的OSI-RM参考模型系统,OSI成为各⼤⼚商⽹络设备可兼容可信赖的设备。

2、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分为七层,由低到⾼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3、OSI划分的原则:
1.⽹络中各节点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有相同的节点。

3.同⼀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通信。

4.每⼀层使⽤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

4、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较:
与OSI参考模型⼀样,TCP/IP协议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发,但TCP/IP有分为4层,分别为应⽤层,传输层,⽹络层,⽹络接⼝层。

两种协议都有相同点,都是分层结构,并且⼯作模式⼀样,都要层与层之间很密切的协作关系。

5、TCP建⽴三次握⼿才可以建⽴连接:
由A向B发出SYN=1,并选择序号seq=x,表明传送第⼀个数据字节是x,
B的TCP收到链接请求⽂段后,同意,则发回确认,ACK=1,确认号为ack=x+1,向A发起请求,应使SYN=1,⾃⼰选择的序号seq=y. A收到此报⽂后向B给出确认,其ACK=1,确认号ack=y+1.A的TCP通知上层应⽤进程,建⽴连接。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的区别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的区别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的区别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在传输层定义了相似的功能,但是二者在层次划分与使用的协议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也正是这种差别对两个模型的发展产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局面,OSI参考模型走向消亡而TCP/IP模型得到了发展,原因何在呢?本文从对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的异同入手,从两者在现在网络领域的使用情况来分析两个模型的前景。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比较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之共同点:1) 都是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2) 它们的功能大体相似,在两个模型中,传输层及以上的各层都是为了通信的进程提供点到点、与网络无关的传输服务;3)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传输层以上的层都以应用为主导。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主要差别:1) TCP/IP一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联问题,并将网际协议IP作为TCP/IP的重要组成部门。

但ISO最初只考虑到使用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联在一起。

2) TCP/IP一开始就对面向连接各无连接并重,而OSI在开始时只强调面向连接服务。

3) TCP/IP有较好的网络管理功能,而OSI到后来才开始这个问题,在这方面两者有所不同。

结论: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都不完美,但TCP/IP参考模型发展是因为在ISO制定OSI参考模型过程中总是着眼于一次制定达到完美,所以的制定过程中考虑的方面比较多,但去忽略了IP这一协议的重要性,但当ISO认识到时只好在网络层划出一个子层来完成类似的功能,在无连接服务一开始也不在考虑之列,还有就是网络管理功能的过度复杂等,造成了OSI迟迟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出的成因,进而影响了厂商对它的支持,而这时的TCP/IP通过实践得到到不断的完善,也得到了大厂商的支持,所以TCP/IP参考模型得到了发展。

比较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异同

比较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异同

比较OSI参考模型与TCP IP参考模型的异同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都是网络通信的标准,它们定义了网络协议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功能。

这两个模型在结构、层次和功能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详细比较这两个模型的异同。

一、相似之处1.分层结构: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都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将网络协议分为多个层次,以便于理解和实现。

2.面向传输:两个模型都是面向传输的,即在网络通信中,它们都关注于数据的传输,包括数据的封装、传输和解封装。

3.协议规范:两个模型都定义了各层的协议规范,包括数据格式、通信规则和交互流程等。

4.独立性:两个模型都强调各层之间的独立性,以便于升级和替换各层的协议而不影响其他层。

二、差异之处1.层次数量:OSI参考模型有7个层次,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而TCP/IP参考模型只有4个层次,包括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层次命名: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命名更加规范和统一,各层次的命名具有明确的含义和目的。

而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命名相对较为简单,如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和传输层等。

3.传输协议:OSI参考模型在传输层上只使用一种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

而TCP/IP参考模型在传输层上使用两种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4.应用协议: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协议较为丰富,包括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和POP3)、远程登录协议(Telnet)等。

而TCP/IP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协议相对较少,主要包括HTTP、FTP和SMTP等。

5.安全性:OSI参考模型强调安全性,在多个层次上都提供了安全机制。

而TCP/IP参考模型在安全性方面相对较弱,主要依赖于应用层的协议实现安全性。

6.灵活性:TCP/IP参考模型比OSI参考模型更加灵活,易于实现和使用。

TCP IP模型及OSI参考模型

TCP IP模型及OSI参考模型

一、TCP/IP协议与OSI参考模型图1TCP/IP协议与OSI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一样,TCP(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发,每一层负责不同的通信功能。

但是,TCP/IP协议简化了层次设计,只有五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从图1可以看出,TCP/IP协议栈与OSI参考模型有清晰的对应关系,覆盖了OSI参考模型的所有层次。

应用层包含了OSI参考模型所有高层协议。

图2所示为TCP/IP协议栈。

图2 TCP/IP协议栈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涉及到在通信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它实现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机械、电气、功能性及过程等手段,提供检错、纠错、同步等措施,使之对网络层显现一条无错线路;并且进行流量调控。

网络层检查网络拓扑,以决定传输报文的最佳路由,执行数据转发。

其关键问题是确定数据包从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选择路由。

网络层的主要协议有IP、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互联网组管理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和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等。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是为两台主机间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传输层从应用层接收数据,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把它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并确保到达对方的各段信息正确无误。

传输层的主要协议有TCP、UDP(User Datagraph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应用层显示接收到的信息,把用户的数据发送到低层,为应用软件提供网络接口。

第3章OSI网络参考模型与TCPIP网络协议PPT课件

第3章OSI网络参考模型与TCPIP网络协议PPT课件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分组
数据链路层 帧
物理层
比特
H ost B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图3-2 对等层通信
如图3-2所示,假设主 机A发送信息给主机B。那么 主机A的应用程序先与主机A 的应用层通信,主机A的应 用层再与主机A的表示层通 信,主机A的表示层再与主 机A的会话层通信等等,直 到到达主机A的物理层。物 理层在网络物理介质上发送 (和接收)信息。当信息在 网络物理介质上传送并被主 机B接收后,会以相反的方 向向上通过主机B的各层 (先是物理层,然后是数据 链路层等等),直到最终
(5)第3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负责让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即处理路由。第3层使用管理员能够进行 管理的逻辑寻址方案,该层可以使用IP协议的寻址方案或AppleTalk、DECnet、 VINES和IPX寻址方案。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 1) 路径选择与中继 2) 流量控制 3) 网络连接建立与管理
识的识别。 网络层实体建立网络连接。 帧接收顺序控制。 数据链路层相应设备 数据链路层的相关设备主要包括:网络接口卡(NIC)及其驱动
程序、网桥、二层交换机等。
(7) 第1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向下直接与物理传输介质相连接,
这一层提供电气的、机械的、规程的及功能的手段来激活和保持系统间 的物理链路。比如用多少伏特电压表示“1”,多少伏特表示“0”;一 个比特持续多少微秒等。
提供流量控制、窗口操作和纠错功能,它还负责数据流的分段和重组等 功能。
在OSI参考模型中,人们经常将七层分为高层和低层。如果从面向 通信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角度进行分类,传输层一般划在低层;如果从用 户功能与网络功能角度进行分类,传输层又被划在高层。这种差异正好 反映出传输层在OSI参考模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ISOOSI和TCPIP模型

ISOOSI和TCPIP模型

要传输层协议。
• 传统上该层有UDP和TCP协议,最近又有新的协议 SCTO(stream contorl transmission protocal)
28
2.3.4 TCP/IP应用层

TCP/IP应用层通常被称为处理层,这因为协议
安 徽
栈与主机上的应用或者处理程序交界的层。用户与 建
处理和应用的接口也在这里定义。TCP/IP协议和
安 徽 建 筑 大 学 电 信 学 院 计 算 机 系
30

2.4.1 物理地址
• 也称链路地址
安 徽
• 由节点所在的局域网或广域网来指定(有效)
建 筑
• 长度和格式随不同的网络而不同
大 学

• 以太网就是网卡地址
信 学
• Localtalk(苹果公司)用一个字节的动态地址


计 算 机 系
31
2.4.2 逻辑地址
的层,并且将它的层映射到参考模型的层中。与OSI参考模型的会 安
话层和表示层相关联的一些功能出现在TCP/IP的应用层,而OSI 参考模型的会话层的某些方面也出现在TCP/IP的传输层。
徽 建 筑

0
应用层
0
学 电

表示层
应用层



会话层 传输层


传输层


网络层
Internet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7
2.2 OSI网络参考模型概述

•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SI)是1984年由国际标
徽 建
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参考模型。作为一
筑 大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习题与解答(2)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习题与解答(2)

1-06试将TCP/IP和OSI的体系结构进行比较。

讨论其异同之处。

答:ISO/OSI参考模型共七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在TCP/IP协议参考模型中,不再有表示层和会话层;其互联网层对应ISO/OSI的网络层,主机至网络层对应ISO/OSI的链路层和物理层。

不同之处:(1)TCP/IP一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连问题,并将网络协议IP作为TCP/IP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ISO和CCITT最初只考虑到全世界都使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连起来。

后来,ISO 认识到了网际协议IP的重要性,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在网络中划分出一个子层来完成累世TCP/IP 中IP的作用。

(2)TCP/IP一开始就对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并重,而OSI在开始时只强调面向连接这一种服务。

一直到很晚OSI才开始指定另一种无连接服务的有关标准。

(3)TCP/IP较早就有较好的网络管理功能,而OSI 到后来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1-09计算机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答: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网络硬件、网络软件及网络协议组成(1)网络硬件包括:工作站、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等。

工作站(Workstation)是用户访问和管理网络资源与服务的计算机设备,泛指连网的各类计算机和一些高性能的专用工作站。

服务器主要用于集中管理网络资源和提供网络服务,同样可以使用各类计算机和专用工作站实现。

网络通信设备用于控制和实现网络信息的正确传输,主要包括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或适配器(Adapter)、调制解调器(Modem)、连接器、收发器、终端匹配器、集线器(Hub)、交换机或路由交换机等。

通信介质(媒体)用于实现携带网络信息的电磁或光信号的传输,可以使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有线介质,或微波、激光、红外线、卫星等无线介质。

(2)网络软件与网络协议。

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NOS、网络管理软件、通信控制软件、网络应用软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形成的两个原因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可以设想 一种最简单的情况: 连接在网络上的两台计算机要 互相传送文件, 除了必需的通信链路外 , 至少还有以 下几件工作需要完成。 ( 1)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 激活。 ( 2) 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接收数据的计算机。 ( 3)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查明对方计算机是 否已经就绪。 ( 4)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查明对方计算机的 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经做好文件接收和存储文件的 准备。 ( 5) 若计算机的文件格式不兼容 , 则至少一台计 算机应完成格式转换功能。 ( 6) 若出现各种差错和意外事故 , 如数据传送错 误、 重复或丢失 , 网络中某个结点交换机出现故障 , 应当有可靠的措施保证对方计算机最终能够收到正 确的文件。
4 结束语
TCP IP 之所以充分占领市场 , 除了上列原因之 外, 其协议具有下列结构特点 , 如图 2 所示。
图1
OSI 与 TCP IP 的体系结构
因此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 OSI 只获得了一些 理论研究的成果, 但在市场化因特网并没有使用 OSI, 而是使用了 TCP IP。
!
127 !
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 能互连,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 1977 年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这个问题, 不久他们 就推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全世界范围内互 连成网的标准框架, 即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 考模型 OSI RM, 简称 OSI 。 OSI 试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 , 即全世界的计算 机网络都遵循这个标准, 使得全球所有的计算机都 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互连和交换数据。在 20 世纪 80 年代, 许多大公司甚至一些政府机构都纷纷表示支 持 OSI。当时看来似乎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一定会 都按照 OSI 制定的标准来构造自己的计算机网络。 然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 虽然整套的 OSI 国际标 准都已经制定出来了, 但由于因特网已抢先在全世 界覆盖了相当大的范围, 而与此同时却几乎找不到 有什么厂家生产出符合 OSI 标准的商业产品。而因 特网使用的体系结构是 TCP IP。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OSI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非国际标准 TCP IP 现 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所以 TCP IP 被称为事实 上的国际标准。 图 1 是两种主要的体系结构对应层次分布图以 及 TCP IP 的三个服务层次。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2552( 2009) 11- 0127- 02
OSI 参考模型与 TCP IP 参考模型的比较研究
刘 烨
( 湖北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黄冈 438002)
摘 要: OSI 和 TCP IP 是两种重要的网络体系结构 。OSI 参考模型与 TCP IP 参考模型的共同之处 是它们都采用了分层的思想 , 并且在同一层都采用了协议栈的概念, 但他们在层次划分和功能 设计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通过深入的研究, 得出 TCP IP 体系结构的特点 , 这些特点是使因特网 之所以在今天成为全球最大广域网的原因。 关键词: OSI; TCP IP; 网络; 体系结构
[ 1] [ 2] 史创明 , 王立新 , 王磊 , 等 . 计算 机网络原 理与实 践 [ M ]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6( 9) . 殷兆麟 , 周智仁 , 范宝德 . Java 网络应用编 程 [ M ] . 北京 : 高等教 育出版社 , 2004( 4) . 责任编辑 : 么丽苹
相互通信的两台计算机要想互相通信, 必须高 度协调工作才行, 而这种 协调 是相当复杂的, 需要 一个体系来支撑。 分层 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 , 转化为若干较 小的局部问题 , 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 研究和处理。 1974 年, 美国的 IBM 公司宣布了它研制的系统 网络体系结构 SNA。这个著名的网络标准就是按照 分层的方法设计的。现在它是世界上使用得较为广 泛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 , 不久后, 其他一些公司相继 推出了各自的体系结构 , 并都采用了不同的名称。
Analysis of OSI reference and TCP IP reference model
LIU Ye
(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Vocational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China)
TCP IP 协议族的 特点是 : 上下两 头大中间 小: 应用层和网络接口层都有很多协议, 而中间的 IP 层 很小 , 上层 的各种协议都 向下汇聚 到一个 IP 协议 中。这种形状的 TCP IP 协议族表明 : TCP IP 可以为 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 同时也可以连接到各式 各样的网络上。正因为如此, 因特网才会发展到今 天的这种全球规模。 参 考 文 献:
此在 TCP IP 中 ( N) 实体可以越过 ( N 1) 实体而调用 ( N 2) 实体 , 使 ( N 2) 实体直接 提供服务 , 故 TCP IP 的灵活性大,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 开销。 ( 2) TCP IP 一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连 问题, 并将网际协议 IP 作为 TCP IP 的 重要组成部 分。但 OSI 和 CCITT 最初只考虑到全世界都使用一 种统一的标准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连在 一起。后来, ISO 认识到网际协议的重要性 , 然而已 经来不及了, 只好在网络层中划分出一个子层来完 成类似 TCP IP 中 IP 的作用。 ( 3) TCP IP 一开始就对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 服务并重 , 而 OSI 在开始时只强调面向连接这一服 务。一直到很晚才开始制定另一种无连接服务的有 关标准。 ( 4) TCP IP 较早就有 很好的网络管 理功能 , 而 OSI 到后来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 5) OSI 是严格的分层结构的理论模型 , 把网络 划分为七层, 实现起来比较困难。而 TCP IP 是简化 的分层结构的实用模型和技术模型, 理论上是四层, 实际上只有三层, 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2 两种主要的体系结构
然而全球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 用户迫切要求能够互相交换信息。为了使不同体系
收稿日期 : 2009- 06- 18 作者简介 : 刘烨 ( 1970- ) , 男 , 副教授 , 软件设计师 , 武汉 大学计算机 应用技术专业硕士。教学 和研究方 向为网络体 系结构、 网络协议、 网络安 全、 基于 JAVA 的 B S 模式和 C S 模式 的软件设计和开发。
图 2 TCP IP 协议结构图
3 OSI 与 TCP IP 体系结构的比较
OSI 参考模型与 TCP IP 参考模型的共同之处是 它们都采用了分层的思想 , 并且在同一层都采用了 协议栈的概念。但他们在层次划分和功能设计上存 在很大的区别。 ( 1) OSI 先有分层模型, 后有协 议规范, 这就意 味着该分层模型不偏向任何特定的协议, 具有通用 性。而 TCP IP 先有协议后有模型 , 模型是对协议的 分层描述 , 所以该模型只适用于 TCP IP 协议, 对非 TCP IP 网络并不适用。OSI 具有明确的协议与服务 区别, 而 TCP IP 并未充分明确区分服务与协议 , 因 ! 128 !
Abstract: OSI and TCP IP are two important network architecture. The common place of OSI reference model and TCP IP reference model is they have both been adopted the layered thought, and have both been adopted concept of protocol stack in the identical layer, but they have very big difference in the way of layer division and functional desig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 ic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CP IP, and that is the reason which enables Internet to become the largest WAN all over the world today. Key words: OSI; TCP IP; network; architec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