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倒装句

古诗词中的倒装句
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 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 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平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对仗 工整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微风岸细草,危樯夜舟独。
新奇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韵律美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赏析首联
赏析:“大江开宿雨”即宿雨大江开,“征 棹下春流”即春流征棹下 “开”以动衬静,形象地表现了一夜雨后, 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
再见
应用拓展:
2015(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
直 白
阿Q:“我想和你困觉!”
绮丽的 梦想
徐志摩:“我想和你一起起床!”
委婉含蓄 高雅脱俗
司马相如: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 翔!”

诗词鉴赏技巧之倒装现象

诗词鉴赏技巧之倒装现象

谢谢观赏
201126010115 甘伟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古典诗词中的
倒装现象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欲穷千里目” •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 动下渔舟。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们阅读古诗词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 象,就有可能误解文意,以致影响对整 首诗词的理解。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 后,这是古今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 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 前挪后。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 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 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 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 《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 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诗词中巧用倒装,不仅 可以正确地表达诗意诗 情,而且能够使整个句 子乃至整首诗变、得灵 动起来。
什么是倒装?
所谓“倒装”,是故意颠倒词句的顺序, 以达到加强语势,协调音节或使句法错综等效 果的一种修辞方法。有些普通句子,诗人只要 适当颠倒语序,便会避呆板而成佳句,化平淡 叙。
诗词倒装情况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 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 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 “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像是宾 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古诗 倒装句

古诗 倒装句

古诗倒装句
哎呀呀,你知道古诗里还有倒装句这么神奇的东西吗?就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可不是简单的顺序呀!
咱就说,平常说话都是正常语序,“我吃饭了”“他去上学了”,多顺溜呀。

可古诗里呢,它就不!它要给你来点不一样的,把句子倒个个儿。

这就好比走路,平时咱都走直路,可古诗的倒装句就像是突然拐了个弯,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正常语序应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竹外桃花三两枝”吧,但诗人偏不这么干,他就把桃花放前面了,这一倒装,意境马上就不一样了。

就好像一幅画,先把那鲜艳的桃花展现在你眼前,然后再告诉你春天江水暖了鸭子知道。

再看看“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要是不倒装,说成“望湖楼下水如天,卷地风来忽吹散”,是不是感觉就没那么带劲了?这倒装句就像是给古诗加了个魔法滤镜,让它变得更有韵味了。

还有“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哎呀,这路一转,溪桥突然出现,然后才看到茅店,这顺序一换,那种惊喜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你想想,要是古诗都按咱平常说话那样,那多没意思呀!正是有了这些倒装句,古诗才变得那么有趣,那么让人回味无穷。

古诗就像一
个大宝藏,倒装句就是里面闪闪发光的宝石呀!所以呀,咱可得好好
欣赏古诗里的这些奇妙之处,别错过了这些美好呀!
我的观点就是:古诗里的倒装句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让
古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魅力,我们应该去深入探究和领略它的美妙。

诗词例话:侧重和倒装(一)

诗词例话:侧重和倒装(一)

诗词例话:侧重和倒装(一)《漫叟诗话》云:“前人评杜诗云:‘红豆啄残①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若云‘鹦鹉啄残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不是好句。

余谓词曲亦然。

李景②有曲,‘手卷真珠上玉钩’,或改为‘珠帘’,舒信道有曲云,‘十年马上春如梦’,或改云‘如春梦’,非所谓遇知音。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沈存中:“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技’,此盖语反而意宽。

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也。

”沈之说如此。

盖以杜公诗句,本是“鹦鹉啄余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语反焉。

韩公诗句,本是“窥沼鸾舞镜,渡桥马行天”,而语反焉。

韩公诗,从其不反之语,义虽分明而不可诵矣,却是何声律也③?若杜公诗则不然④,特纪其旧游之渼陂,所见尚余红稻在地,乃宫中所供鹦鹉之余粒,又观所种之梧年深,即老却凤凰所栖之枝。

既以红稻碧梧为主,则句法不得不然也。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句下注)……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等禁限。

韵语既困羁绊而难纵放,苦绳检而乏回旋,命笔时每意溢于句,字出乎韵,类旅人收拾行螣,物多箧小,安纳孔艰。

无已,“上字而抑下,中词而外出”(《文心雕龙·定势》),必于窘迫中矫揉料理,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

此无他,笔舌韵散之“语法程度”,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

后世诗词险仄尖新之句,《三百篇》每为之先。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微霜,[今]朝闻游子唱骊歌,初渡河”),白居易《长安闲居》:“无人不怪长安住,何独朝朝暮暮闲”(“无人不怪何[以我]住长安[而]独[能]朝朝暮暮闲”),黄庭坚《竹下把酒》:“不知临水语,能得几回来”(“临水语,不知能得几回来”),皆不止本句倒装,而竟跨句倒装,《诗·七月》已导夫先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入我床下”)。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倒装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古人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予以颠倒。

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正常的语序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我们阅读古诗词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有可能误解文意,以致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倒装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倒词、倒句、倒叙。

一、倒词倒词指的是词语顺序出现颠倒。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

李清照《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正常语序应为“烟染柳浓,笛吹梅怨”。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衣巾落枣花”正常语序应为“簌簌枣花落衣巾”。

二、倒句倒句指的是改变诗词中句子的顺序,一般是倒置诗词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李清照《永遇乐》:“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其正确语序应为“谢他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三、倒叙倒叙是将事理的顺序倒过来叙述。

如张仲素《秋闺思》:“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一、二句写思妇醒来时的情景,三、四句写她的梦境,运用了倒叙写法。

正常语序应先写三四句,再写一二句。

作者以饱蘸同情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词的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表现了词人的苦恋之情和孤寂之感。

谈谈古诗句的倒装问题

谈谈古诗句的倒装问题

谈谈古诗句的倒装问题律诗对仗(包括绝句对仗)的句子结构,常常出现成分错位的现象,已如上述。

其原因,主要与格律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的要求,及诗作者对这些要求的贯彻有关。

下面选取若干例子,试作具体说明。

格律诗的句子,都受到平仄格式的严格约束。

为了适应格式的平仄需要而调整字词的先后次序,这是读者最容易感觉到的。

杜甫五律《日暮》的五、六句并作“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这两句诗的通常语序必须就是“暗泉流石壁,秋露几滴草根”。

为什么挑选错位呢?该诗三四句为“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按声律,Nagaon必须就是“差强人意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而上述通常语序的平仄女团却是“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

出来句还合格,因为单数字平仄对仗;对句第四字就非转用平声不容。

调整为上述异常语序,平仄女团为“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便全然满足用户了平仄格律的须要。

钱起至五律《送少微师》的五、六句并作“人烟一饭太少,山雪连交厝浅。

”读者很难把“太少”认知为“一饭”的谓语,但这样认知,“人烟”并无著落。

其实这一切列莫什河说道“欲一饭而人烟太少,连交厝时山雪甚深”。

“一饭”和“连交厝”被填入主谓结构之中。

为什么挑选如此错位呢?该诗三、四句为“世路无期别,空门不了心。

”按声律,Nagaon必须就是“差强人意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而上述通常语序的平仄女团却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出来句对句均相左建议。

调整为上述异常语序,就全然满足用户了平仄格律的须要。

格律诗的句子,还受到隔句押韵的制约,作者要保证,在偶句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

语序可变,恰好成为韵脚调整的重要手段。

杜甫五律《云间》之一,前四句就是:“秋雨巫山暗,崭新云间锦绣纹。

碧知湖外草,白见到海东云。

”它的后两句依通常语序应当并作“知湖外草碧,见到海东云红”平仄女团就是“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

这两句的变异语序则就是“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差强人意”。

根据单数字对仗平仄,两种句式在平仄上均不成问题。

古诗里用颠倒词语的

古诗里用颠倒词语的

古诗里用颠倒词语的
古诗中确实有使用颠倒词语的手法,这种手法被称为倒装。

倒装是指将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者宾语置于主语之前,使语序颠倒。

在古诗中,倒装常用来增加诗句的美感和节奏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

以下是一些使用倒装的古诗例子: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关山月》(杜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以上诗句中都使用了倒装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雄浑有力,体现了古诗的独特魅力。

备战高考: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备战高考: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手法,然而很多人虽然发现了这一特点,却经常把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混同起来理解,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

那么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中所出现的倒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倒句又称倒装句。

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二、关于“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分析(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限制,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

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浅析

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浅析

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浅析作者:姜复宁于静波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摘要:作为文学体的物质形式,语言历来为人所重视。

作家们运用创造性思维并加以个人特色,用语言工具构建文学的殿堂。

而在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语言规范的触犯和超越,这便是越规现象。

在中国传统古诗词中,倒装是一类常见的越规现象。

本文将这一现象进行举隅与试析,以期为文学欣赏提供粗浅思路。

关键词:文学语言;越规现象;古典诗词;倒装现象诗风词韵,氤氲古今。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诗的国度。

五千年历史长河,无数华章丽句历久弥新,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今人的精神世界。

然而,跨越历史长河向我们走来的宝贵遗产难免会存在其特殊之处给我们理解欣赏这些作品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困难。

语法与其他组成要素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固性。

因此,对于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某些特殊语法现象,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由于文学语言的越规现象所导致的自觉行为,而无须利用汉语史思路进行解释。

在这些特殊现象中,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文章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句的语序进行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现象在阅读古诗词时屡见不鲜,然而许多人却把它和古典文献中的倒装现象混同起来,其实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一般说来,我们在提及古诗词中的倒装时,主要是讲三类现象——倒词、倒句和倒叙,并不会直接涉及上述四种倒装现象。

不过,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倒装,本文会尝试分析这两类倒装现象的某种内在联系。

本文首先对诗词倒装的常见形式进行举例。

下面所举的诗句囊括了倒词、倒句和倒叙三种情况。

同时在典例之后,将会尝试对倒装句运用正常语序进行还原并标注在句后的括号内,与原句进行对比,更加清楚地看出语序的变化。

顾名思义,倒词是指古诗词中某些词语颠倒的现象,举例如下: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正序: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舟)。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正序: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

古诗词中的语序倒装句

古诗词中的语序倒装句

古诗词中的语序倒装句古诗词中的语序倒装句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通过改变正常的语序,以达到强调句子结构、加强语气、引起阅读者的共鸣等效果。

在古诗词中,语序倒装句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语序倒装句的基本特点就是改变了句子的正常语序,将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等变成正常的陈述句。

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古代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通过语序倒装句,可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意思。

在古诗词中,语序倒装句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吟诵《西厢记》中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正常语序应该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但是贾宝玉故意将语序倒装,以表现出他对林黛玉深沉的感情。

又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语序倒装句,强调了黄河入海的气势和雄浑。

语序倒装句不仅可以加强句子的语气,还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

通过语序倒装句的运用,诗人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意境。

例如,《将进酒》中李白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强调了黄河奔流入海的气势和永恒,让人感受到李白豪迈的性格和深厚的诗意。

除了表达情感和思想外,语序倒装句还可以增强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让文章更加优美动听。

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非常重要,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共鸣。

例如,《水调歌头》中苏轼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将语序倒装句运用到了极至,既强调了句子的节奏感,又通过“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更加优美。

总之,古诗词中的语序倒装句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加强语气、突出主旨、增强韵律和节奏感。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古诗词中的语序倒装句,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诗词中的“倒装”句式如何赏析

诗词中的“倒装”句式如何赏析

诗词中的“倒装”句式如何赏析关键信息项:1、倒装句式的定义及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倒装句式的常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倒装句式在诗词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赏析倒装句式的方法和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倒装句式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倒装句式的定义及分类11 倒装句式是指诗人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有意改变句子成分的正常语序,使其在形式和意义上产生独特的表现力。

111 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112 宾语前置,将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113 状语后置,把状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114 定语后置,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

2、倒装句式的常见形式21 主谓倒装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人通过主谓倒装,先描绘环境的动态,再引出人物,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节奏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这种倒装突出了诗人的自我感慨。

22 宾语前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正常语序是“以何解忧?唯有杜康”,通过宾语前置,强调了“何”,即什么能解忧的疑问。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宾语前置加强了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之情。

23 状语后置“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正常语序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缫车村南村北响”,状语后置使读者先感受到枣花飘落的情景,再听到缫车的声音,更富有层次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应为“晓看处红湿,锦官城花重”,后置的状语突出了雨后花朵湿润、沉重的状态。

24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定语后置使“吹洞箫”这一特征更加突出,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倒文”现象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倒文”现象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倒文”现象例谈古代诗歌中的“倒文”现象古代诗歌阅读历来被称作高考考生的“杀手”,而“倒文”现象是造成读者阅读困难的一大障碍。

什么是“倒文”呢?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故意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协调音节或使句法错综等效果。

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倒文。

一、从诗句的结构上看倒文,倒文可有一下几种情况: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中有两句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其实是“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又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其一、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文言文倒装句句式1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文言文倒装句句式2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语序倒装的诗句

语序倒装的诗句

语序倒装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以下是具体的例子: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
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2.“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李白词《忆秦娥》)这里出
现了因果倒装,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3.“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唐刘禹锡的《柳枝
词》)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以上是古诗词中语序倒装的例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倒装句式

古诗倒装句式

古诗倒装句式顿新波在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诗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诗词要在极为有限的词句里,借助客观景物和主观意象的描写,曲折含蓄地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酣畅淋漓地抒发真挚的情怀。

因此,常突破常规,或改变句子成分的位置,或改变词语的搭配习惯,从而形成有别于散文的特有的语法体系。

学习和研究诗词的语法特点,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此,笔者仅就诗词的倒装现象及其作用略作阐述。

一、谓语的倒装“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孟浩然《宿桐庐江》)“急夜流”为“夜急流”的倒装。

“夜急流”仅能陈述水流的状态而已,而“急夜流”将视觉(“夜流”)与听觉(“急”)结合起来了,增加了诗句的容量,此外还与“听猿愁”和谐一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由于韵律的限制,诗人将作谓语的“归”和“下”分别提到了各自的主语之前。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和“自在娇莺”分别为“戏蝶留连”、“娇莺自在”的倒装。

“留连”由“时时舞”为所感,“自在”由“恰恰啼”所闻感。

“时时舞”为所见,“恰恰啼”为所以闻。

所感、所见、所闻交织于一联。

诗人将“留连”、“自在”用于句首,渲染了一种和谐的气氛。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杜甫《晴》)意为“湖外草碧,海东云红”。

而诗人将“碧”与“红”用于句首,并由此引出地点和事物,给人以色彩明丽的美感。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元稹《行宫》)首句为“古行宫寥落”的倒装。

诗人将“寥落”提于句首,不仅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的气氛,而且使“古行宫”与“宫花”构成顶针关系。

二、宾语的倒装“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五津”均为“望”的宾语。

就地点而言,“风烟”为虚写,“五津”为实写;就景与情而言,“风烟”为实写,“五津”为虚写。

诗人想“望”的是友人所去之处“五津”,但由于相距之远,只能望到茫茫“风烟”。

诗词中的倒装句及绝句中的时间处理技巧

诗词中的倒装句及绝句中的时间处理技巧

诗词中的倒装句及绝句中的时间处理技巧一、语法诗,作为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它还是要遵循语法的规律的。

但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到格律的制约,比如字数呀、平仄呀、押韵呀等等.,所以在语法上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倒装:当然了其他文体也是有倒装句的,那么什么是倒装呢?我们写诗,有时候为了平仄与押韵的要求,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份及句子通过后语前置的方法,这就是倒装。

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A、词的倒装有些词,根据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对其前后顺序进行颠倒。

比如:天地、东西、千万、古今、往来、辛苦等等,它们可以调换位置天地---地天。

东西---西东……这样的颠倒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如杜甫的《五律?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还往莫辞遥。

”“还往”这是为了平仄的要求倒装;关于词的倒装很简单哈。

但是有的词是不能倒装的。

不能一概而论。

B、成份的倒装。

就是把句子成份按语法应在后面的,放到前面了。

1)主谓倒装举个例子:如魏征的《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排律哈“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这句应该咋么理解?也就是说这句话正确的语序是啥?古木寒鸟鸣,空山夜猿啼。

寒鸟鸣,夜猿啼。

寒鸟---主语,鸣---谓语哪里的寒鸟鸣呀---古木上的。

2)主宾倒装。

即宾语前置。

如祖咏的《七律?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3)补语提前: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按正常的语序,应是:“风折笋绿垂,雨肥梅红绽”这里的“绿垂”与“红绽”都是补语。

古诗词语序倒置例说

古诗词语序倒置例说

古诗词语序倒置例说展开全文古诗词中常见的语序倒置现象是影响古诗词阅读理解的因素之一。

因受到格律的严格限制,又为着表达的需要,古诗词常常会突破正常的表达语序。

阅读时需要将倒置的诗句恢复成正常语序来理解,还要能悟出其倒置的妙处。

下面对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句试分类作些解说。

一、因诗词韵律的限制而倒置。

1、梦破城头晓角哀(顾况《听角思归》)——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城头晓角的哀声破了诗人的思乡之梦。

诗人将哀字放于句尾,原因之一便是考虑押韵。

全诗如下:“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诗中苔、哀、徊三字正是韵脚。

2、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之八》)——诗不仅要押韵,还要讲究节拍。

就七言诗而言,其节拍通常为2212或2221两种。

若不按节拍写,就会影响到诗的音乐性。

此例按正常语序,应是:鹦鹉啄香稻馀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但是这样的句子,恐怕无论如何也读不出诗的节拍来了。

当然,此例倒置还在于突出“香稻”、“碧梧”,照应诗题《秋兴》。

3、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浣溪沙》)——无论诗词,都还要讲究句中用字的平仄,这样读唱起来才琅琅上口。

此例正是按“仄仄平平仄仄平” (加点字为可平可仄)的词律填写的,如果依正常的语序写成“枣花簌簌落衣巾”,就不合平仄要求了。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例与上例相同。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按“仄平平仄平仄平仄”来填的,若按正常语序写成“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同样会不合平仄要求。

二、因句式的限制而倒置。

5、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贾岛《题李凝幽居》)——这是律诗中的颈联,通常为对偶句。

“移石动云根”按正常的语序是:云根动(若)石移,意思是云脚移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但这样一写就与出句对不上了。

因此,尽管倒置后显得有些费解,诗人还是倒过来写了。

当然“根”也是韵脚,也有押韵的问题。

6、滴碎金砌(台阶)雨,敲碎玉壶冰(汤式《听筝》)——这是散曲中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手法,然而很多人虽然发现了这一特点,却经常把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混同起来理解,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

那么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中所出现的倒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
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倒句又称倒装句。

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
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二、关于“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分析
(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限制,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

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诗中“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

这样调换语序,一是为了避免颔、颈两联动词都用
在句末,将“归”、“下”换到句中,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

苏轼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其中“绿水人家绕”应为“绿水绕人家”,这里“绕”字后置主要是为了与“小”“少”“草”“道”“笑”“恼”押韵。

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句子的情况,在上文“倒句”中有例子――李白词《忆秦娥》,这里就不作详细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二)为了突出和强调表达的情感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
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

如北宋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中“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两句,后一句应为“黄花报霜信”。

此处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突出自己晚年生活的“凄楚”情怀。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后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

“遥望”为“远远地望”,此处突
出强调了在外守卫边疆城池的士兵遥望着内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情怀。

(三)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
所谓“新意”即:事物不新字词新,字词不新事物新,字词不新句子新,句子不新结构新,结构不新立意新。

反正处处求新是每个诗人写作时的共同心愿。

要想达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一目的,按照常规思维表达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诗人就会考虑选择词序或句序的变换。

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初阙》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

其正常语序应为“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如果采用正常的语序,就难以实现创新,同时也会缺少很多诗味。

又如:如果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组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大折扣。

再如晁?之《临江仙?信州作》词中“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两句,明显是要与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不同。

结构上的求新往往以倒叙为主,诗人选择倒叙的行文方式主要是为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化平淡为神奇。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用去年和今年的
今日在都城南庄的见闻不同而引起内心无比的惆怅和感伤之情,诗歌采用倒叙手法将一个很平常的见闻写得饶有情趣。

(四)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凡是可以用反复、对偶、排比、回环等整齐或比较整齐的语句,却故意加以变化,用参差的形式,别异的词面写出来,这种修辞现象就叫做错综。

运用错综的修辞手法,可以避免语言呆板、单调,而使之生动、活泼、多样。

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顺序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

“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修辞手法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

(作者单位:吴川市覃巴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