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
《夏日纪事》是其代表作,为了向维尔托夫表达敬意,鲁什和莫兰用苏联“电影真理”的译词,称为“真实电影”。
2.《细细的蓝线》:埃罗尔莫里斯执导的纪录片,是新纪录电影的代表作,它的观念在于将真实看作碎片、对真实作修补式和碎片式的建构、纪录片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展开各种各样的镜子,揭示谎言和诱惑。
3.《北方的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4.梅索斯兄弟:直接电影的创始人,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风格——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代表作《推销员》是直接电影的经典之作。
5.英国记录电影运动: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
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6.思想电影:由苏联电影导演罗姆提出,宣称“创作专门用语是影片——思考”。
强调戏剧性冲突,主张影片开头既要简短又要内容广阔,主要人物的矛盾要尽快体现,以帮助观众理解实质性问题。
思想电影的集大成作是《普通法西斯》。
简答题
1.弗拉哈迪的纪录片创作理念
(1)纪录片与探险结合在一起,是你一种探险的实践方式。
(2)改变走马观花式的工作方法,弗拉哈迪选择了一个具体的拍摄对象。
比如在《北方那努克》中他把自己的焦点对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
(3)弗拉哈迪工作方法的核心:那就是把自己的拍摄进程水乳交融地汇合到一种人与人坦诚交往中去。
作为一个外来者,最重要的是,如何跨越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进入到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
(4)尽力挖掘纪录片中“故事”的可能性。
2.《持摄影机的人》拍摄过程、手法及影响
以.维尔托夫'"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进行的拍摄。
他们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
他们研究了用电影摄影机观察生活的多种方式方法,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即“电影眼睛”,此部作品便在他们的试验下诞生了。
它是一部赞颂摄影师、歌颂机器的记录影片,以表现一部电影的开始和结束,在展示“电影眼睛”的同时也表现了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他们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快摄和慢摄、移动摄影等方法。
该派所倡导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者叫抓拍,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
摄。
电影眼睛派的纪录现实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他们总是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3.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手法
认为“解决影片和一般新闻电影有所不同的办法就是运动摄影”,让影片动起来。
在影片中多次创造性地使用多种表现手法:打破了常规的完整构图,产生视觉冲击;富有节奏感的剪辑,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影片全程无一解说采用实地录音,让画面自己表现自己。
《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是她的经典代表作。
4.真实电影的创作理念
(1)通过对事实电影记录,来对抗虚构影像。
(2)认为多视角的机器“电影眼睛”无所不能,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的眼睛的功能,既能看到事物外貌,也能说明事物本质
(3)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反对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和表演。
(4)强调电影剪辑的功能
(5)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6)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小而平凡的事表现社会变化,表现伟大主题。
5.伊文思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他的个人思想构成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诗意化地表现世界;二是战斗性地表现世界。
在“先锋派”运动中,他被其主张吸引,在抽象的造型美和下意识的梦境中寻求艺术灵感,创作了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作《雨》和《桥》,他浓浓的诗意风格收获了先锋“电影诗人”的美誉
伊文思的中期纪录片很多都直接表现了政治。
认为记录电影工作者拥有“重构”事件的权利,对真实性的观察和感觉比现实的真实性更为重要。
代表作《博里纳奇》
到了晚年,他致力于在作品里表现深刻情感,揭示内在心理,注重个体感悟的抒发和诗化。
《风的故事》是其一生的总结,展示了他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以及体现了他的个体精神——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
6.政治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举例
“格里尔逊式”的政论题材纪录片两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主题先行”和“画面+解说”,主观意识极强,大量运用形象资料和蒙太奇技巧,连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让.鲁什与艾德加.莫兰合拍的《夏日纪实》创作风格:直接把握人物、运动或事物的现实性。
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的《初选》创作风格:创作必须符合生活内在规律,用富有戏剧性的电视语言来叙述故事
我国内地的影视纪实艺术长期沿用宣传教育模式,是格里尔逊式的中国化。
表作《望长城》是一次成功的突破性探索。
7.怀斯曼的创作理念及其代表作
(1)“对现实的虚构”,注重通过后期的剪辑组合构成一个富有“戏剧性”和“充满新意”的时空形态
(2)主题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逐渐明朗,最终能在剪辑中确定
(3)剪辑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把握从杂乱中寻找秩序,发现逻辑关系;非理性的情感投入,发挥联想调动灵感而赋予意味
(4)反对旁白解说
(5)拒绝意识形态化
代表作:《提提卡蠢事》
8.真实电影产生的理论背景
格里尔逊提出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强调拍摄者的主体意识,注重电影学的社会功能,将纪录片作为宣传、教育的思想武器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主张“用记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通过对素材的组织处理形成具有某种美学效果的新结构,以达到宣传真理、弘扬社会主义的目的
这两种思想成为“真实电影”的主要理论来源
9.台湾纪录片史重要事件及导演
(1)新闻片时期
1907年,台湾第一部纪录片《台湾实况介绍》诞生
二十世纪60s,台湾第一部真实电影《刘必稼》,创作者陈耀圻
(2)二十世纪70s的电视纪录片
台湾中国电视公司《新闻集锦开启“新闻杂志片”的形式,首创台湾诗意纪录片风格;《芬芳你宝岛》也是台湾最早以本土、人文、地理为题材的专题纪录片(3)二十世纪80s的公共电视与独立制片
王小棣的《百工图》及其公司的《人间灯火》、《星星的孩子》等
(4)二十世纪90s至今的蓬勃发展
台湾电视台第一部上院线的纪录片《穿过婆家村》
问答题
1.纪录片中的真实重构由哪些途径?举例说明
(1)局部暗示
纪录片《顾维钧》中,通过不断强调人物的着装特色,来表现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以中方代表的身份入场
(2)场景重现
在《故宫》出现的太监、嫔妃等形象,并不用来指代历史上的特定人物,只是作为还原历史的真实符号,反映历史环境和特征
(3)戏剧段落再现
a.细节型:《失落的文明》中,表现苏格拉底之死的时候运用大量的瓦罐镜头,
重现细节,展现死亡背后的含义
b.情节型:《亨利八世》挑选了面容相近的演员,重复再现了亨利生平的许多生
活情节
(4)变形表现
纪录片《夏商周断代工程》画面处理夸张。
有时加大对比度,有时表演浮夸,有时色彩浓重
(5)模拟历史人物的主观视野
在《清宫秘档》的《马尔戈尼访华》一集中,模拟了当年第一次行三跪九叩礼的英国使者的视角
2.伊文思纪录片创作的两条主线,伊文思与中国
他的个人思想构成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诗意化地表现世界;二是战斗性地表现世界。
在“先锋派”运动中,他被其主张吸引,在抽象的造型美和下意识的梦境中寻求艺术灵感,创作了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作《雨》和《桥》,他浓浓的诗意风格收获了先锋“电影诗人”的美誉
伊文思的中期纪录片很多都直接表现了政治。
认为记录电影工作者拥有“重构”事件的权利,对真实性的观察和感觉比现实的真实性更为重要。
代表作《博里纳奇》
到了晚年,他致力于在作品里表现深刻情感,揭示内在心理,注重个体感悟的抒发和诗化。
《风的故事》是其一生的总结,展示了他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以及体现了他的个体精神——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
伊文思曾多次访问中国,《早春》以描绘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向西方介绍中国。
二十世纪60s,伊文思在中国拍摄的《愚公移山》是真理电影的实践和最高成就。
3.直接电影的创作理念
(1)在尽可能不介入或介入较少的前提下,在现场对实际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跟踪拍摄。
(2)一般不采用事先拟定的脚本来指导拍摄的进行,反对用任何“导演”手段对事件的自然进程进行人为的干预,严格杜绝在影片中对事件进行事过之后搬演。
(3)用摄/录同步的技术纪录声/画不能分离的视觉细节来加强所纪录事件的说服力。
(4)影片向观众呈现一种敞开着多重可能的现实模式,以其开放的形态为观众的解读留下宽泛的自由度。
(5)直接电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传统纪录片要更依赖后期剪辑。
因为放弃了对时间进程的干预,直接电影的片比都非常高。
4.中国新纪录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及导演,和它的创作理念
1991.6月,一群纪录片创作者成立“结构、浪潮、青年、电影小组”,12月举办了“北京新纪录片作品研讨论”,这是“新纪录片”第一次被提出。
他们将八十年代中后期作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开端,其创作实践以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为标志。
主要代表作品:《望长城》抛弃传统的“画面+解说”,采用“跟拍再跟拍”的方式,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冷静而温和,在理性和感性中找到了独特平衡;康建宁的《阴阳》镜头沉稳饱满,
在写实中生出抒情风格;央视的《东方时空》第一次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把纪实主义向整个中国扩展。
新纪录片在艺术表达上以一种近乎残酷的镜头语言,真实叙事,摒弃华美的外表与空旷的架构,却坦然回归纪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