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变形_卡夫卡_变形记_解析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元素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一个突然变成巨型昆虫的商人,如何逐渐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排斥以及最终被遗忘的。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关系。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元素丰富而深刻,巧妙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恐惧、无助和孤独。
格里高的变形象征着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和排斥的现实。
作者通过描述格里高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社会的冷漠对立,以及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心理阴影。
荒诞主义元素则通过小说中荒谬的情节、怪诞的对话和夸张的描写展现出来。
作者运用荒谬的手法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荒唐,揭示人类在社会中的脆弱性和无助感。
小说以一种夸张而怪异的方式,让读者对自身处境和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心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个体与集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紸张关系和矛盾。
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和现实的思考。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篇一: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他突然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变形,并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来适应社会,但是最终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异类”,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
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一开始,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震惊和恐惧,试图将他隔离开来,但是随着他的病情逐渐恶化,家人也开始逐渐理解他,并试图帮助他。
然而,在社会的压力下,家人最终还是不得不将格里高尔赶走,让他无家可归。
小说中的社会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荒诞的地方。
人们生活在一种虚伪的秩序下,表面上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歧视和不平等。
小说中的商人和房客形象都是这种社会的代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将他人视为工具,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此外,小说中的叙述方式也是一大亮点。
作者通过不断地切换视角,将主人公、家人、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形象呈现给读者。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更加生动、深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综上所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性的小说。
虽然故事看似荒诞,但是其背后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读者在欣赏这部小说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反思。
篇二: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灵的孤独和无助,以及人性在疾病、灾难、突变等极端条件下的扭曲和变形。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此时的他还是一个兢兢业业、顾家、任劳任怨的上班族。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形

论《变形记》中的变形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09级B0933班王聪 20906100311摘要:变形,英语单词为deformation,指物体在外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是由人变虫的人的异化的故事,这种荒谬的变形在家庭、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却不单单是一种物化的变形,更深层次上,我们看到了扭曲的人的变化,亲情的沦丧以及时代的焦虑。
关键词:变形;物化变形;精神变形;人的异化;焦虑;荒谬。
变形,变形,英语单词为deformation,指物体在外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叙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上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的荒诞故事。
一般认为,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所谓的“变形”,是指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壳虫的故事,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样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
”[1],无独有偶,《世界文学名著选读》为我们这样解读:“《变形记》⋯⋯细腻描写了人物变形前后的全过程。
”[ 2 ]为我们作出解释的还有《世界文学史纲》,它如是说:“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
”[ 3 ]《新编外国文学》则这样说:“小说写旅行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遭到了家人的厌弃, 最后孤独寂寞地死去。
”[4]无论如何解读,我们从中把握到的,都是这样的字眼:人到虫的荒诞。
但是卡夫卡笔下的变形,是否只有这一种简单的形态呢?显然不是,除去外在物化的变形,最震撼人心灵的也最体现卡夫卡艺术永恒性的却是精神层面的异化和变形,因为它让我们从荒诞中见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目睹了自己的人性的异化,见证了亲情的沦丧,也窥到了整个时代的焦虑。
一.由人到虫的荒诞变形在小说的开头,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
13、卡夫卡《变形记》解析

• 情节的不确定。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 连贯性和封闭性。将现实时间、历史事件 和未来时间随意颠倒,使得文学作品的情 节呈现出多种无限的可能性。精心建构一 种迷宫式的情节结构。
• 语言的不确定。
2)创作方法的多元化。
• 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 现实主义、具体诗、语言诗、元小说等。
3)语言游戏和话语游戏
• 3)在叙述风格上,认为传统人物心理分析 的方法已经过时,而注重多角度、多层次 、多人称的叙述方法。 • 4)在语言问题方面,广泛运用意象比喻、 不同问题、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 形式来创造朦胧、晦涩、变幻莫测的语言 境界,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 和精神状态。
五、卡夫卡其人
• 卡夫卡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 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 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 坚强而又能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 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 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 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 理。
• 未来主义。彻底抛弃以往的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 ,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打破就有的形式规 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进行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 。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代表作是马里内 蒂的《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
• 超现实主义。主要作家有布勒东、艾吕雅和阿拉 贡。理智、道德、宗教、社会以及日常经验都是 精神活动的桎梏,必须打碎,只有无意识、梦和 精神错乱才是真生的精神活动。作家必须开发人 心灵深处的秘密以及梦幻世界,以达到绝对的真 实。代表作品有布勒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
• 1907年-1922年,一直在保险公司上班。他的作息 时间是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2点上班,3点至7点30 分睡觉;接着散步、吃饭,晚上11点到凌晨3点 写作。他一生都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致使他 终于在1917年患有肺结核咳血。但他反而更加不 珍惜自己的生命,拼命写作,甚至故意诱发自己 的肺结核病,以逃避结婚、家庭,体味疾病、品 味人生。这使他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临 终前的最后一眼,是要求医生加大剂量用吗啡, “杀了我吧,不然,你就是凶手。”
变形计赏析

《变形记》赏析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15 年。
《变形记》的情节看似荒诞,但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变故使他的家庭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失去了工作能力,被家人视为累赘,最终孤独地死去。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象征了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和孤独。
格里高尔的变形使他失去了人类的语言和交流能力,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怪物。
他的家人和上司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是把他视为一个怪物。
这种异化和孤独感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此外,小说还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格里高尔的家人在他变成甲虫后,不仅没有关心他的健康和幸福,反而把他视为累赘,想方设法地摆脱他。
上司也对他的遭遇毫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这种人性的冷漠和自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通病,也是导致格里高尔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
总之,《变形记》是一部深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小说,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揭示了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和孤独,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一、本文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人在异化和荒诞世界中的困境与挣扎。
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绝望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其荒诞异化象征的深层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着,本文将从荒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变形这一荒诞情节,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说中异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异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变形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二、《变形记》的荒诞性荒诞,作为《变形记》的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设定上,更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
弗兰兹·卡夫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对“人变成甲虫”这一超现实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使得作品在荒诞的外衣下,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反思。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人性和社会观念的颠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工具或机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尊严。
萨姆沙的变形,可以说是这种异化现象的极端化呈现。
他从一个为家庭谋生的旅行推销员,变成了无法被社会接受的甲虫,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命运的突变,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个体命运的隐喻。
荒诞性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上。
萨姆沙变成甲虫后,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依赖他微薄薪资生活的家人,在他变形后变得冷酷无情。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这种亲情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荒诞氛围。
通过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形与变质

通过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形与变质《变形记》讲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变化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变成甲虫的卡夫卡,还有人类的思想与意识,他还跟之前一样关心家里的人和事,但家人对他不仅没有安慰、爱护,甚至还觉得他是个累赘,最终将他扫地出门。
1•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形”卡夫卡《变形记》中记录了不同形式的“变形”,其一有格里高尔外形上的“变形”,这种变化造成他外形、生活上的改变,并最终引起他内心的扭曲:从一开始的坚强变的脆弱无比、任人宰割。
其二是格里高尔家人的“变形”,当格里高尔赚钱养活全家的时候,家人们表现出感激的样子,而他“变形”后,亲情也开始“变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金钱面前变了味道。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父亲跟妹妹被迫出去找工作,甚至把房子租出去来维持生活,由于生活的艰辛,他们不再关心主人公的温饱,主人公成了家人的累赘。
不论是身体劳碌还是心理劳累,都成为压垮人性的最后一根稻草。
《变形记》主人公从最初一个人养活一大家人的劳力,到“变形”成甲虫后的劳心、无人关心,都是辛苦的活着。
而他的家人也是因为主人公在变成甲虫之后,不得不为生存奔波,劳心劳力之后最终“变形”。
2.《变形记》中由“变形”引发的“变质”扑朔迷离的“变形”原因格里高尔从人变成甲虫看似十分荒唐,但实际却异常真实,西方工业文明的来临,导致生存环境异化,使人蜕化为“非人”。
一旦一个人失去了自我,他就必须在生活的重担下被异化。
在格尔高尔没有变成甲虫之前,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全家人的生活重任,受到了家里的尊重。
然而,自从他发生变故后,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极度自私、冷漠、残忍。
面对这种改变,格里高尔的父亲“无情地把他推开,像野人一样尖叫”。
后来还拿苹果砸中自己儿子,使他不久丧命。
母亲同情儿子,但她对格里高尔的母爱并不坚定,她刚开始不赞同将儿子房间清空,但前提是以为儿子会恢复健康,她也曾试图去看看儿子,但由于害怕、胆怯,这种想法也消失殆尽了。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摘要20世纪以来现代派文学逐渐影响着文坛,现代派在创作方面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弗兰茨·卡夫卡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变形记》作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
《变形记》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人被“异化”成“非人”的事实。
本文拟从寓言的角度分析《变形记》的多重主题寓意,并试图说明这篇小说具有寓言的特点。
关键词:卡夫卡;寓言主题;变形记引言《变形记》这部小说从名称来讲不外乎“变形”二字,正如伊恩.麦克尤恩所言:“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变形这个主题”。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作为20世纪初期现代派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自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叫格里高尔的旅行推销员一夜之间由人变成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取材方面仍然承袭了以往“人变动物”的母题,而“人变动物”这个母题从故事创作层面来说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同时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给“人变动物”这个母题赋予了新的主题寓意,他广泛运用了夸张、变形、对比等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变形巧妙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变形”来揭露现实社会的冷漠荒诞。
因此可以说《变形记》就是一部寓言,所以寓言的多重寓意性也在这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陈蒲清在《寓言传》里说道:“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
”[1](P363)可见故事性和寄托性是寓言的重要特征。
小说采用了一种非常简约客观的“圣经笔法”冷静的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在情节安排上采用“卡夫卡式的开头”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使这个故事充满寓言性。
有人认为:“卡夫卡最早发现了现代人的困惑”作者借人变虫这样一个故事来揭示现代家庭的困境,人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使这个故事充满寄托性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寓言主题。
一.自我异化的寓言(一)格里高尔的变形之路小说的是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设置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主人公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浑身不对劲,而且动也动不了,身上密密麻麻长满了腿,除了不能正常沟通之外,他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比起牛奶面包他更喜欢吃一些残羹剩饭,但这些都是他的外在生理特征,他的内心始终没有变。
简析卡夫卡《变形记》的寓意

简析卡夫卡《变形记》的寓意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描绘了主角格雷戈尔·萨姆萨因不明原因而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这一情节象征着现代人面对社会和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无力感。
作品中的主角格雷戈尔·萨姆萨是一个劳碌的商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疲惫和无助,也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够稳固。
当他突然变成一个昆虫时,他的家人和工作场所的同事都对他感到震惊和恐惧,他不再被视为人类的一员,而是被排斥和孤立。
这一情节反映了现代人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身份认同的缺失。
许多人在工作中感到疲惫和无助,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也不像过去那样稳固。
而当个人遇到困境时,社会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个人被迫陷入孤独和困境。
此外,作品还暗示了现代人对自身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忽视。
格雷戈尔·萨姆萨的变形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苦闷,而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和忽略。
现代人在追求物质和成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导致身心受损,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力感,以及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这一寓意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定义说明解析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极具名气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薇尔的变形来探讨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的早晨,当格雷戈尔从一个不悦的梦中醒来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变形成为整个故事的起点。
《变形记》中的主要人物格雷戈尔是一个普通的商业旅行员,过着平凡的生活,并以对家庭的责任感而自豪。
然而,他的变形使他无法继续参与日常的家庭和工作活动。
这导致了家庭成员和周围社会对他的隔离和排斥。
整个故事中,格雷戈尔试图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对个人身份和社会期望的挑战。
卡夫卡通过描绘这种变形,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格雷戈尔的变形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代表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受困和无法适应的状态。
这个象征性的意象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紧张关系和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
此外,《变形记》通过揭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探讨了人类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格雷戈尔的家人和雇主对他的变形反应各异,从不接受到漠然置之。
这种态度的变化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差异的体察和反应的不同方式,进一步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排斥。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描绘一个平凡人变形后的遭遇,探讨了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人类对差异的态度以及个体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发现和变通的思考。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对他人的态度,给读者带来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经典小说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奇特遭遇和心理变化,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的异化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等主题。
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要点来简要描述《变形记》的主要结构。
首先,《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追寻人生的真谛:卡夫卡《变形记》解读

追寻人生的真谛:卡夫卡《变形记》解读简介《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巨大昆虫为起点,探讨了人性、存在主义、家庭关系等深刻主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解读,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真谛。
1. 主题: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在《变形记》中,主人公壁虎·格里高利·桑姆萨(Gregor Samsa)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庞大丑陋的昆虫。
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使他无法继续扮演正常家庭成员和社会角色。
通过描写格里高利与家人以及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小说探讨了人类自我认同和外部角色赋予对个体产生的压力。
•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仅仅基于外貌或者社会角色?•在面对身份改变时,我们是否可以保持人性和尊严?2. 孤独和孤立当格里高利变形成昆虫后,他的家人和社会逐渐将他孤立起来。
这种孤立让格里高利感到沮丧、无助甚至是绝望。
这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异常情况时往往被社会放弃或排斥,进而体验到彻底的孤独。
•孤独是否会改变一个人?它如何影响自我认同和心理状态?•社会对于不同的个体是否存在偏见?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偏见?3. 家庭关系与责任《变形记》中,格里高利原本是家庭经济支柱,但由于身份改变,无法再承担原有角色。
小说通过描写格里高利与家人间的关系演变,探讨了亲情、责任和牺牲等主题。
•家庭在个体发生巨大变化时如何面对挑战?•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支持彼此并理解彼此?4. 存在主义与意义卡夫卡的作品通常涉及到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变形记》也不例外,在描述格里高利遭遇困境的同时,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个人如何寻找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当面对困境时,我们如何维持希望和寻求答案?总结《变形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格里高利从普通人到巨大昆虫的转变,探讨了自我认同、孤独与孤立、家庭关系与责任以及存在主义等重要主题。
阅读本书可以引发对于生命意义和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启发读者追寻真谛,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坚定。
《变形记》点评

《变形记》点评《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备受推崇。
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甲虫的经历,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困境。
首先,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展示了人的异化。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旅行推销员,过着平凡而单调的生活。
然而,他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使得他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他不再是社会的一员,而是被社会所排斥和孤立。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他身体上的变化,更体现在他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作品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从一开始的同情和关心,逐渐变得冷漠和厌恶。
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冷漠,也展示了人在面对异己存在时的恐惧和排斥。
同时,格里高尔在变形后依然保持着人的思维和情感,这使得他在甲虫的身体里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折磨。
他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接纳,但最终却只能孤独地死去。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此外,作品还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寓言式的故事结构来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困境。
格里高尔的变形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利益所驱使,忽视了人性的本质和价值。
他们追求着表面的成功和幸福,却忽略了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这种困境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身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
总的来说,《变形记》是一部深刻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困境的荒诞小说。
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寓言式的故事结构来展示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
卡夫卡变形记思想总结

卡夫卡变形记思想总结《卡夫卡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对人性、社会和存在主义的思考。
首先,变形这一主题是《变形记》的核心,也是卡夫卡作品中常见的概念之一。
通过将主人公葛雷格·桑萨变为一只巨大的昆虫,卡夫卡探索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葛雷格被变形后,他不再是社会中的一个正常的人,而是变成了一个被孤立、排斥和边缘化的存在。
这种变形既是一种现实的身体改变,同时也是卡夫卡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的一种象征性描绘,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其次,《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社会描写也是卡夫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雷格的家庭成员、雇主和朋友们对他的变形反应各异,但都带有明显的嫌弃、恐惧和厌恶的态度。
这种对异类的排斥和社会边缘化的描绘,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人性冷漠、孤立和困境。
通过葛雷格的遭遇,卡夫卡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使读者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影响。
第三,《卡夫卡变形记》还涉及到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自由。
变形使葛雷格对自身的觉醒和重新认知,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与支配、归属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葛雷格的变形暗示了人的自由受限制的现实,但他的内心与生活方式逐渐与社会和家庭脱节,享受着一种极端的孤独。
最后,《卡夫卡变形记》中还包含着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卡夫卡通过将人变成昆虫,揭示了人性中的恶、自私和虚伪等黑暗面。
葛雷格为了自己的家庭不断努力,但他的家人却对他的苦情漠不关心;朋友们只是出于客套和礼貌与他交往。
这使得葛雷格渐渐变得焦虑、孤独和绝望,进而引起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总而言之,卡夫卡通过《变形记》深刻描绘了社会对异类的排斥与孤立,探讨了人的本质、社会问题和存在主义意义。
他的作品在揭示人性的虚伪和黑暗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思考。
《卡夫卡变形记》以其独特的故事,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成为了后来文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话题。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卡夫卡:《变形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卡夫卡:《变形记》内容梗概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不能按时上班的话,就会被公司解雇。
这时公司派秘书主任前来催促他上班,格里高尔挣扎着打开了房门,一看见他的样子,主任吓得连忙逃走了,母亲吓得当即晕倒在地,父亲则厌恶地发出嘘声,恶狠狠地把他赶回了房间。
起初,只有妹妹时常地来照顾他。
格里高尔也逐渐地适应了虫子的生活,不过他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并且为家人的生活烦恼而感到不安和痛苦。
一天,妹妹和母亲商量着替他搬走一些房里的家具,让他有更大的空间活动身体,而格里高尔为了留下一张他喜欢的画像,就爬到墙上,紧紧地抱着那张画,母亲壮起胆子走进了他的房间,一眼瞥见墙上的大虫就昏了过去,父亲见了,气得不断地向他扔苹果,把他往房间里赶,其中一只击中了他的后背,深深地陷了进去,并对他造成严重的伤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人对他日渐厌恶。
后来父母为了增加收入,将空出的几间房出租。
一天晚上,妹妹在客厅里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格里高尔,他不由得想起从前的愿望通过努力地工作,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格里高尔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客厅,他的出现吓坏了房客们,后者借机嚷着要退租。
这时,妹妹终于表示无法再忍受这种情况,要求父母设法将眼前的怪物格里高尔弄走。
于是,格里高尔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和家人对他的态度,一时间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要强烈,当天夜里,格里高尔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在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二天早晨,家人冷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觉得从此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他们决定这一天暂不工作,去郊外旅游,以纪念新生活的开始。
研究综述卡夫卡生前发表作品很少,不为世人注意。
《变形记》(1915)是他生前发表过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起,卡夫卡开始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重视,形成卡夫卡热。
中国大陆对于卡夫卡的介绍相对较晚。
为何变形_卡夫卡_变形记_解析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 ……” 这也就是 《
& $ #
尔的生存处境。他之所以变形是在于缺乏沟通 和理解,而之所以缺乏沟通和理解又是因为他 丧失了人类用于沟通和理解的工具—— — 语言。 主人公在变形后最不能理解的是他自己的 声音。 “ 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时大吃一 惊,这分明是他从前的声音,但这个声音中却
DEG) C 。她的在位年代是 DE)’ 年至 DEG) 年。这个 专制女皇与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有通信之谊,自称 是伏尔泰的崇拜者。在其执政期间,俄国曾出版 过一些伏尔泰的著述。 阿历克斯的秘密》〕法国作家迪克雷—迪米尼 , 〔《 ) # 尔 A DE)D —DFDG C 的一部长篇小说。 维克托,或称森林之子》〕迪克雷—迪米尼尔 - 〔《 ) # 的一部小说。 厄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 . 〔 ) # 茹科夫斯基 A DEF+ —DF*’ C 〕俄国浪漫主义诗人。 / 〔 ) # 巴丘希科夫 A DEFE —DF** C 〕俄国诗人。 % 〔 ) # 翼琴〕一译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 & 〔 ) # 波洛涅兹舞〕波兰一种旧式的隆重的交谊舞。 ’ 〔 ) # 马合烟〕一种下等烟草。 ( 〔 ) # 骟 A :HI5 C 马〕被阉割过的马。 * 〔 0 #
’’ * +% ,-.% * .(/% & 0
决》一样, 《 变形记》也是 “ 卡夫卡的精神自 传” % 。变形是卡夫卡逃避现实生活潜入创作 生活、逃避外在生活进入内心生活的一种方
0$$- .(() * (.12
!"#$
% & ’(()
!"
名作 欣赏
卡夫卡《变形记》作品分析

卡夫卡《变形记》作品分析
展开全文
细腻地描写他变形后精神上的痛苦。
开始他担心失去工作,惧怕上司责罚;接着为不能挣钱养家而焦虑、羞愧,也为骨肉至亲和房客佣人对他的厌弃而悲痛欲绝;最后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临死前还怀着温柔和爱想着自己一家人。
大量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叙而不议,含而不露,冷静客观。
格里高尔的遭遇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悲剧,可是小说在叙述其悲惨遭遇时,却采用了平静的笔调,不动声色,不带感情,不发议论,不作评价,把一件本应令人十分惊诧的怪事写得平淡无奇。
人变成甲虫本来就够荒诞,而人们对此竟无动于衷,这就更说明世界的荒诞。
作者摒弃一切阐释,赤裸裸地推出对人的异化的最形象、最通俗的表述形式。
4、多层次、多视角的对照原则的运用。
小说中充满对照,其中有虚与实的对照、爱与憎的对照、变与不变的对照等,增强形象的鲜明度和表现力,有助于体现作者审美评价,从而突出作品的倾向性。
解读《变形记》

解读《变形记》《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荒诞性和寓言性,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变形记》进行解读:一、故事背景;二、人物分析;三、主题思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变形记》的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德国,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
格里高尔一家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他们勤劳、朴实,但在生活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自我。
格里高尔的变形,可以说是他内心压抑和无奈的外化,也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
其次,我们对《变形记》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格里高尔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在一家公司担任会计工作,每天忙于奔波,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
他的变形,让他从一个受人尊敬的职员变成了一个被人嘲笑和排斥的怪物。
然而,在格里高尔变形后,他的家人却开始关心他,甚至为他做饭、打扫卫生。
这说明,人性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自私和冷漠,但在关键时刻,又会显现出关爱和温暖。
而格里高尔则代表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迫和误解的人。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变形记》的主题思想。
《变形记》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和道德困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格里高尔的变形,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现象的荒诞性和悲哀性。
同时,这部作品也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变形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意义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19世纪德国的社会风貌,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勇敢地追求真理和美好。
从卡夫卡_变形记_看人性异化

18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郭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摘要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亦是公认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它表现了人类被异己的力量所异化及无力抗争的生存困境,而其中《变形记》突出的表达了卡夫卡对人类“异化”现象的思考与忧虑。
本文就其“变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作品中的人性异化现象。
关键词变形异化反异化文章编号1671-0703(2010)10-018-02一、“变形”的含义“变形”是卡夫卡在小说中惯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
在他的小说中,人变成了动物或是动物变成了人,通过这些荒诞形象,表现了他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复杂的人生感受。
他对人物形象作变形方式的处理,是为了强化表现他的生活感受和内心真实,从而达到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可以把这种文学创作手法称之为“幻象概括法”。
所以称之为“幻象概括法”,“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以幻象表现,是先用幻象去概括表现对象的内在真实,这是本质的真实,然后再通过幻象的描写去表现真实”。
卡夫卡用“变形”的创作手法即“幻象概括法”去表达他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沉思索。
其次,“人变甲虫”这样的无端灾祸突如其来,表面上看来只是人的外形躯体的“变形”,实际上从深层含义分析是人精神状态的“变形”,是人生存困境的象征。
在物质财富统治的社会中,强大的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挤压人、奴役人,人变成了物的奴仆,人丧失了自身的价值沦为“物”或“非人”。
而人性人情被物的世界所排挤、压制,则成为了一种必然。
“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不是躯体意义的异变,而是生命意义上的异变,是绝望、死亡或毁灭临近的象征”。
卡夫卡用“变形”的文学创作手法,表现了他的生存体验和现代情绪。
二、“变形”表现人自身的异化人自身的异化主要是指人在他人与异己力量的压抑下人的个性的异化、人性人情的被压制。
“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它自身的活动。
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解析

作者: 曾艳兵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44-51页
摘要:《变形记》通常被认为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有关这篇小说的评论和注释已经数不胜数,但是,有一个问题人们似乎注意不够,即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何变成了甲虫?"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小说开头一句,主人公便已经变形.变形后的主人公首先问的是:"我出了什么事?"然后他所想到的是,"啊,天哪,我挑了一件多么累人的差事!"变形已经作为一种既定事实被主人公接受,他并不想追究"我为什么变形了",而只想解决"变形后的我该怎么办".这以后直到主人公最后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凄凉地死去,作者再也没有交代、甚至暗示过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搀和着一种从下面发出的、无法压制下去的痛 苦的叽喳声,这叽喳声简直是只在最初一瞬间 让那句话保持清晰可听,随后便彻底毁了那句 话的回音,以至人们竟不知道,人们是否听真 切了。”秘书主任在听了格里高尔的话后,不 解地问格里高尔的父母亲, “ 你们也哪怕听懂 了一句话吗 A ”格里高尔的父母亲,以及他妹 妹也都觉得格里高尔所说的话,完全是一种 “ 牲畜的声音”。最后,格里高尔也明白了, “ 尽管他自己觉得他的话说得相当清楚,比从 前清楚”,但是,人们 “ 再也听不懂他的话 了”。更有甚者, “ 既然他的话谁也听不懂, 所以谁也不认为,连妹妹也不认为,他会听懂 别人的话。”原来,格里高尔的孤独感、焦虑 感和恐惧感都源于人们听不懂他的话;反过 来,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普遍认为,格里高尔 听不懂人类的话。格里高尔的悲剧就在于这种 语言上隔阂和不理解,他的父亲和妹妹说, “ 如果他懂我们的话,那么倒也许可能和他达 成一个协议。可是这……”而格里高尔多么希 望父母亲能懂得他的请求,若是 “ 可以和妹妹 说话并感谢她为他所做的一切,他也许心里还 会好受些。”格里高尔因为失去了语言,因而 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最后他只好 龟缩在房间的角落里,凄凉地死去。 卡夫卡童年的有关变形的记忆有时也转换 成另一种形式,譬如 “ 突然消失” “ 轻松地死 去”等等。一九二零年,卡夫卡在一封致密伦 娜・耶申斯卡的信中对自己的这种感觉作了极 有说服力的描述: 当然我们也有死亡的愿望,希望 “ 轻松” 地死,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小孩的愿望,就像我 自己回到了学校,在数学课上,当我看到老师 在他的笔记本上寻找我的名字时,那个有力 的、恐怖的、现实的图像便会来同我的无知无 识作对。在这种恐怖的似梦非梦状态中,我希 望我能像幽灵一样飞起来,像我的数学知识虚 无缥缈,像幽灵一样在学校的条凳上飞来飞 去,有时穿越大门,在外面聚集,在美丽的天 空中感到自由自在,整个世界我都了如指掌,
!
“ 假若下述两种情况中任何一种得以成立,变 形肯定都不会发生:一、假若格里高尔对自己 的差事和上司不抱敌意;二、假若他不顾自己 的双亲,辞去他的差事,公开进行反抗。这个 想法可以正面表述为:变形在格里高尔的内心 矛盾中起着调和作用,是他反抗的愿望与对这 一愿望立刻进行惩罚的渴望之间的中介。” " 也就是说,格里高尔既反抗上司,又不敢公开 反抗;既渴望反抗,又觉得这种反抗有罪,于 是才导致变形。但是,处在这种反抗与惩罚之 间,为什么就一定会变形呢 ? 为什么不是导致 人格分裂、精神变态、自戕或者自杀呢? 显 然,对于变形的分析离不开对于作者卡夫卡的 分析。索克尔的结论不过是提出了我们的问 题:卡夫卡为什么要选择变形来表现他的主题 呢?
$
生活转换成了他的艺术世界。 其实,卡夫卡有关变形的构思由来已久。 早在一九零七年至一九零八年间,卡夫卡创作 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 乡村婚事》,其中就有 关于变形的描写: 难道我不能像我童年遇到危险的事情时所 经常干过那样干吗 9 我压根儿用不着亲自到乡 下去,这没有必要。我只需把我穿着衣服的躯 体打发去就行了……。我此时此刻正躺在床 上,全身盖着棕黄色的被子,任凭从微微开着 的房门里透进来的小风吹着…… 当我躺在床上时,我相信自己具有一只大 甲虫 3 5 :;< :==>?= 4 ,一只鹿角虫或者金龟子的 形态。 ………… 一只硕大的甲虫,不错。于是,我装出正 在冬眠的样子,把我的细腿贴在我的鼓起的肚 子上。接着,我吱吱地说了几句话,这是对我 那悲伤的躯体发出的命令,它紧靠我站着,弯 着腰。我很快就吩咐完毕—— — 它鞠了一躬,然 后匆匆离去,在我卧床休息期间,它将妥善处 理一切。 & 主人公拉班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躺在床 上,而让他的躯体去乡下完成那令人厌烦的义 务。看来,拉班 “ 童年遇到危险的事情时所经 常干过”的事情就是变形,通过变形逃避自己 所厌烦的事情,而这也正是卡夫卡童年遇到危 险时所经历和想象的事情。主人公拉班 3 @5:5A 4 与卡夫卡 3 B5CD5 4 有两个相同的元音, 其字母的数目也一样多;另外,拉比 3 @5:= 4 在 德语中是渡鸦的意思,卡夫卡在捷克语中则是 穴鸟的意思;因此,拉班这一形象具有非常浓 郁的自传色彩。 卡夫卡童年的记忆对于他的创作无疑也起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童 年时期的心理活动,必将烙痕于个人的发展史 上,并永远父亲经常认为
DEG) C 。她的在位年代是 DE)’ 年至 DEG) 年。这个 专制女皇与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有通信之谊,自称 是伏尔泰的崇拜者。在其执政期间,俄国曾出版 过一些伏尔泰的著述。 阿历克斯的秘密》〕法国作家迪克雷—迪米尼 , 〔《 ) # 尔 A DE)D —DFDG C 的一部长篇小说。 维克托,或称森林之子》〕迪克雷—迪米尼尔 - 〔《 ) # 的一部小说。 厄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 . 〔 ) # 茹科夫斯基 A DEF+ —DF*’ C 〕俄国浪漫主义诗人。 / 〔 ) # 巴丘希科夫 A DEFE —DF** C 〕俄国诗人。 % 〔 ) # 翼琴〕一译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 & 〔 ) # 波洛涅兹舞〕波兰一种旧式的隆重的交谊舞。 ’ 〔 ) # 马合烟〕一种下等烟草。 ( 〔 ) # 骟 A :HI5 C 马〕被阉割过的马。 * 〔 0 #
狺狺 A <B5 <B5 C 〕狗叫的声音。 % 〔 $ # 黑林〕俄国民间对阔叶林的叫法。 & 〔 $ #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轮,高大的样 ’ 〔 $ # 子。奂,众多。 贵族哲人”〕俄国作家费奥多尔・伊凡诺维奇 ( 〔“ $ # ・ 德 米 特 里 耶 夫 — 马 蒙 诺 夫 A DE’F — DEG( C 的 笔 名。他行伍出身,官至准将。著有 《 俄罗斯之光
名作 欣赏
语文讲堂
!
为 何 变 形?
—— — 卡夫卡 《 变形记》解析
$ 曾艳兵 !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变形记》通常被认为是卡夫卡的代表 作,有关这篇小说的评论和注释已经数不胜 数,但是,有一个问题人们似乎注意不够,即 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何变成了甲虫 ? “ 一天早晨,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现 ” 小说 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
!!
!"#$
% & ’(()
名作 欣赏
语文讲堂
式,一种策略,卡夫卡在变形的想象中将现实
一、童年的记忆
《 变形记》大约写于一九一二年十一月十 七日至十二月七日之间。这时的卡夫卡二十九 岁,已经在工人工伤保险公司工作了四年。一 九一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卡夫卡在给菲丽斯的信 中写道: “ 还有一部在床上苦恼时想到的并使 我内心感到压抑的简短故事要写”,这是卡夫 卡第一次提到他正在创作的 《 变形记》。十一 月二十四日他又在给菲丽斯的信中写道: “ 这 是一个多么恶心的故事……。总的来说,我对 它不是不满意,但它太恶心了。”并且, “ 我 写了越多,越解放自己,可能对你就越纯洁, 越高尚。”十二月七日他在给菲丽斯的信中再 次写道: “ 我的小故事已经完成,但今天的结 尾一点也不让我高兴,可以写得更好一点,这 是毫无疑问的。” ! 一九一四年一月十九日卡 夫卡在日记中写道, “ 对 《 变形记》非常反 感。结尾无法看明白。几乎是极不完美。如果 当时未受商务旅行打扰的话,它也许会好 些。” " 这里所说的商务旅行是指卡夫卡不得 不在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二十六日在克 拉兹奥为保险公司代理一件诉讼案。 显然,卡夫卡描写变形与他的女友、家 庭、工作,乃至他童年的记忆密切相关。小说 对此也有所暗示,譬如格里高尔屋里的那张写 字台, “ 他作为商学院学生,作为市立中学学 生,甚至作为国民小学学生就已经在这张写字 台上写作业了”,这里,格里高尔的经历与卡 夫卡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 “ 卡夫卡的小说 是在解说他亲身的经历”。 “《 变形记》的基 本思想是父亲的一份 ‘ 赠礼’:要求把自己当 变形记》的主题 3 以及动 做小虫看待。” # “《 物性的挥之不去的想象 4 是一种模糊回忆,是 对旧约全书作传统解释的灵魂转生的影射,这 可以由我们去想象,即使尚不能肯定 $5675 就 是忆及 $567585 3 生灵的轮回再生 4 。” 与 《 判
开头一句,主人公便已经变形。变形后的主人 公首先问的是: “ 我出了什么事 ? ”然后他所 想到的是, “ 啊,天哪,我挑了一件多么累人 的差事 @ ”变形已经作为一种既定事实被主人 公接受,他并不想追究 “ 我为什么变形了”, 而只想解决 “ 变形后的我该怎么办”。这以后 直到主人公最后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凄凉地死 去,作者再也没有交代、甚至暗示过主人公变 形的原因。 著名的奥地利卡夫卡研究专家索克尔说:
因为变成了甲虫而失去了生活能力一样,的确 “ 解释得舒服、无须忧虑、无须自责”。弗洛 伊德曾经说: “ 童年的琐碎记忆之所以存在, 应归功于 ‘ 转移作用’。精神分析法指出,某 些着实重要的印象,由于遭受 ‘ 阻抗作用’的 干扰,不能现身,故只好以替身的形态出 当卡夫卡的父亲把他叫做 现。” "所以, “ ‘ 小虫’时,他非但没有反驳,反而刻画了一 个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其一生就是由人 变成小虫的过程。” 在卡夫卡眼中他父亲早
,--./0123145 46 72849: ;13/.2.< =4.>:
荣,或曰彼得大帝之丰功伟业》 A DEF+ 年 C 《 将军 致其部属的手谕,或曰将军率其所部于战场之 爱情》 A DEED 年 C 《 年表》 上》 A DEE( 年 C 、长诗 《 A DEF’ 年 C 等。 伊拉斯谟 A D%)G? —D*+) C 〕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 * 〔 ) # 文主义者,著有 《 愚人颂》 A D*(G 年 C ,揭露封建 统治的罪恶和教会对人民的愚弄, 批判经院哲学。 叶卡德琳娜〕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 A DE’G — + 〔 ) #
’’ * +% ,-.% * .(/% & 0
决》一样, 《 变形记》也是 “ 卡夫卡的精神自 传” % 。变形是卡夫卡逃避现实生活潜入创作 生活、逃避外在生活进入内心生活的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