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2018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选修13课程《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选修13课程《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 ——郭沫若
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 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学习目标
一、学习检测,熟练掌握文中字、词、句等 基础文言知识。
二、文本解读,通过仕与隐的对比,领会孔 子人生选择的不易。

讥讽、刁难、怀有成见!

二、桀溺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态度如何?

嘲弄,挑拨,傲慢,不近人情!
然 !
(孤独、悲伤、不被人理解的凄凉!)
荷蓧老人、荷蒉者对孔子的批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莫己知,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讽刺、劝诫、批评 ——失落无助、一声叹息
孔子的坚持
一、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沐浴而朝? 二、他为什么直呼叛臣姓名? 三、身为鲁国人,为什么要去管齐国的内乱? 四、为什么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责任感、悲凉、无奈!
拓展延伸——课堂练笔
• 孔子精神的灼灼光华,贯穿华夏,照耀着无数 坚定的人,比如屈原,比如王安石,比如鲁迅 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历史人物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示例: 他出身卑贱,却以君子为立身标准;他无权无势,
却敢于批评当事权贵;他四处游说,梦想安定天下; 他处处碰壁,却始终依托梦想。他的一生是可敬的 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他是孔子,他不是圣人。
春秋末期是一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乱 世,是一个礼乐崩坏的社会。没有秩序可 言,没有制度可依。
接舆
一、他对孔子什么态度?
讽刺、劝谕
二、他为什么要重复两次?——已而、已而
对社会的极端失望
三、接舆为什么不愿与孔子交谈? 如果有机会的话,你认为孔子会对他说么?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件(52张)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件(52张)

背景:
【说明】
齐国是鲁国的紧邻之邦,唇齿相依,如 果齐国因为陈恒弑君而发生内乱,必将 影响鲁国的安定。所以孔子为鲁国的安 定故,沐浴上朝告君,希望能出兵讨伐 齐国陈恒,还齐国本来安定的局面。这 就是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 勿诲乎”的具体行动。虽然鲁国最终没 有出兵伐齐,但孔子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趋而辟之:他快步离去避开孔子。
本章内容是接舆评孔子德衰。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 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 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 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 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 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18· 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 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 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二部分:
“仕”与“隐”的论争
18·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 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凤兮1:楚狂把孔子比喻为凤凰 。 何德之衰?2 :为什么 殆而3:危险;而,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往的ຫໍສະໝຸດ 经不可制止, 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yú 1、弑 shì 2、接舆 3、长沮 jū 4、桀溺jiénì yōu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o ng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qì 11、荷蒉 hèkuì 12、硁kēng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假若孔子仍然活着,假若孔子现在也当官, 他会怎么做?他不会“望贪兴叹”,他会反对 贪官污吏,反对腐败误国!他是反腐败的急先锋。

2 500年前,中国的社会从共和走向了专制, 从统一走向了分裂。

这时,孔子敏锐地看到大道 隐废,社会道德即将崩溃,就鲜明地打出了“仁 智勇”的大旗,提倡礼乐教国。

意图给大大小小的 国家官员都戴上道德的枷锁,教导君王仁义爱民, 防止官员贪赃枉法。

孔子的理想王国,就是“仁” 而不“贪”,就是“克己复礼”。

一个人明知自己 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却一丝不苟地坚能可贵的。

孔子何尝不知道推行教化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精神不改。

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P18]1.楚狂接舆 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2.齐简公 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

齐简公即位后,分别任用田恒(陈恒)和阚止(监止)为左、右相。

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恒嫉之。

大夫鞅见状,遂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除掉田恒。

齐简公四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又派兵把逃亡的齐简公和夫人杀死。

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引起孔子极大的愤怒,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如临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朝见哀公,请哀公发兵伐齐。

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子的支持。

[课标要求]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 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把握;3. 对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知其不可而为之》;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2)针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3)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分析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过程和论据;(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观点,写一篇读后感;(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知其不可而为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1 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 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明确:嘲讽。

)3 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

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4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1 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明确:可以概括为:一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

)2 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3 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

)4 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

)5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

3知其不可而为之2018教师版

3知其不可而为之2018教师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三: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3)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

二、课文梳理1.孔子的人生态度:陈成子弑简公(14.21)——充分体现孔子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

(同时表现了其士大夫的政治责任感、对礼的重视)2.孔子的实践精神:子路宿于石门(14.38)——高度概括孔子的实践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3.“避人之士”(避政:避开坏的政治)与“避世之士”(避世:干脆不问世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8.5)——天下无道:何德之衰从政者殆孔子避人而不避世:孔子下,欲与之言,暗含“知其不可而为之”。

接舆避世:趋而辟之长沮、桀溺耦而耕(18.6)——天下无道:涛涛者,天下皆是也孔子乃“避人之士”,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长沮、桀溺乃“避人之士”子路从而后,遇丈人(18.7)——孔子避政不避“避世之士”:使子路反见之丈人避世避“避人之士”:至,则行矣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暗含“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孔子的理想(行道推仁)与现实(击磬于卫)的矛盾子击磬于卫(14.39)——不被认可:莫己知也陷入困境:击磬鄙哉,硁硁乎产生动摇:果哉!末之难矣凤鸟不至(9.9)——接受现实: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流露放弃:吾已矣夫[补充]孔子内心是向往隐士生活的,他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8.13>)。

无怪乎他在《先进》(11.26)中赞赏曾皙所向往的生活样式:暮春时节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沂河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歌返回。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本篇、以及其他篇中孔子一再谈及隐士,显示出对这类人的强烈兴趣。

实际上孔子多次流露出要去隐居的意向,如《公冶长》篇中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三重要思想(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知识与技能:从隐士和孔子的言行中发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朗读体会,分析研讨,史料求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去追求理想的品德。

课前预习一、读课文、注解、译文两遍1、理解重点字、词、句式(省略句、倒装句)每一章都先将课文、注解、译文读一遍、再完成第1点内容,最后再读一遍课文。

二、第三次读课文1、划出文中他人对孔子的评价和劝告(用横线)2、划出文中孔子及其学生的的相应看法(用波浪线)(注意:抓住每个对话语段中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三、字词巩固练习做好,带着疑问上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近几年,《论语》很火。

孔子很热,我们在读《论语》,北大也在开《论语》课,北大的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段评价让你最有感触的是哪句?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带了十多个弟子行行住住,西北至古黄河,南至江淮楚界,足迹数千里,历时14年,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虽有礼遇咨询,却没有人能用他为政。

惶惶无主可依,茫茫无所之,被旁观的看客形容为“丧家狗”,而孔子也承认了这个评价。

如今,“丧家狗”一般是被用作贬义的,而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是:(课件3)“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这样的说法也截然不同。

知其不可而为之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知孔子形象,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老人,55岁了,赶着一辆破旧的马车,带着十几个弟子,历时14年,足迹数千里,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治国主张。

诸侯国君对他虽有礼遇咨询,却始终没有人能够用他。

14年里,他颠沛流离,受尽折磨。

59时宋国的司马桓因为不喜欢他推行的礼仪追杀他,一路奔波,因为样子样子疲惫,垂头丧气被一个郑国的人形容成“丧家狗”因为被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嫉妒,63岁的他被围困在陈蔡之间,绝粮七日,饿的奄奄一息。

同年,63岁的他,还遇到了一些人,后世人们给了这些人一个称呼,隐士。

二、解读文本(一)这些隐士们对孔子的态度是什么?【追问】哪些话说明了这点?A.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凤啊,凤啊,为什么德行如此衰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沐浴而朝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C.子路从而后,遇丈人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拜访B.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C.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易:改变,改革D.植其杖而芸植:立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止子路宿B.欲洁其身C.见其二子焉D.子路从而后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②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③不得与之言④丘不与易也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B.果哉!末之难矣C.子路行,以告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知其不可而为之》同步测试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趋而辟之辟避⑸使子路反见之反返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避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与欤⑶植其杖而芸芸耘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辟尔避⑷见其二子焉见现⑻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尔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孔子沐浴而朝名作动⑷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作使动⑵子路从而后名作动⑸见其二子焉动词作使动⑶止子路宿动词作使动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作使动。

高中语文 《 论语 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高中语文 《 论语 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分析重点句和完成相关练习落实文言词句;二、通过根据每章内容,对各章节进行归类,及讨论练习来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来探讨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不足。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教学难点: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各章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初步熟悉课文三、熟悉课文,概括每章内容14.21弑:杀夫三子:那以:因为之三子告:到可:同意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子对此表明孔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小结: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18.5歌:唱歌兮:语气助词何:多么已:停止殆:危险得:能够探究: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小结: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18.6桀:jié耦:ǒu,两人并耕然:对谁以:与易:改变从:跟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辍:停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探究: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小结: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引言:作为孔子的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多年来一直是鼓励人们勇敢尝试,不畏艰辛的一句话。

对于现代人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挑战自我的劲头。

为此,“《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应运而生。

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句话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冒险精神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

1、让学生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符合“知其不可而为之”模式的例子。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勇敢尝试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如何利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2、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3、如何遵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准则,面对失败时保持平静。

三、教学方法:1、PPT上的例子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将在PPT上展示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

2、小组讨论与总结: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明确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含义的理解。

然后在班级内对每个组的总结进行展示,分享并总结各自的见解。

3、探索式学习:学生在小组内深入研究实际故事,并试图找出故事中符合“知其不可而为之”模式的例子。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理解。

4、个人探究与写作:学生将利用自己的思考,创作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分享。

四、教学建议1、打牢基础:在开始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前,需要给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哪些领域中有所体现和应用。

2、体验式教学: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唱歌、扮演角色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领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资料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资料课件

了解《论语》中其他有代表性 的名句及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 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中的思 想精髓和智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 “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内涵和意 义
帮助学生掌握阅 读和理解《论语》 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和 评价《论语》中 的人物形象和思 想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提高语文素 养和人文素质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分析《知 其不可而为之》中的 名句和成语,探讨其 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主题思想及核心观点
主题思想:强调“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精神
核心观点:勇于担当,不畏艰 难,追求真理
具体内容:分析《论语》中的 相关篇章,探讨“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案例 分析等
重点词汇与句式解析
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
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所 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统计学生作业完成率
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效果反馈: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本次课 的感受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知其不 可而为之》教学资料课件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5 教学过程设计 6 教学评价与反馈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论语》中“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内涵和意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这一理念。

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1.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历史上和实践中的案例。

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理念。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2.1 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3.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3.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3 教学内容:介绍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分析这些案例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章:实践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4.1 教学目标:了解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4.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3 教学内容:介绍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分析这些实践的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5.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分享成功应用的案例和经验。

第六章:面对挑战的勇气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6.2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困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6.3 教学内容:分析面对挑战时所需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七章:坚持不懈的精神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知其不可而为之》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欢迎大家分享。

一、解题导入知其不可而为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一起来读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什么叫“知其不可而为之”呢?明确:明知行不通却还要去做,追问:“而”是什么意思?(却,表转折)这句话在文中也曾出现过?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学生找,读,翻译。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生:晨门师:他会以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呢?请同学说说并读读。

请一学生回答(指导“是”,这,要重读。

“者与?”疑问,读出不以为然语气)再读体会一种语气,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和晨门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观。

那么,这篇文章中还有哪些人类似于晨门不同于孔子的人生观?学生找并明确PPT2接舆、长沮、桀溺、丈人、荷蒉者二、学习18.6 18.7(通过隐士对孔子做法的不赞同,体现孔子所为之事的“不可为”)PPT3学习18.6 18.7章,思考哪些语句体现长沮、桀溺、丈人对孔子的反对,并谈谈理由1、刚才我们通过晨门的话,知道他对孔子的反对,这些人也同样对孔子持反对的态度,今天我们选取18。

6和18。

7两章来学习,请同学们读读长沮、桀溺、丈人所说的话,把这些话翻译给同桌听。

2、学生自由读,翻译3、思考哪些语句体现长沮、桀溺、丈人对孔子的反对,并谈谈理由学生回答预设1:长沮①曰:“是知津矣。

”请学生翻译“是知津矣”明确:是,这;津,渡口整句解释为“这个人是知道渡口的。

师追问:长沮的这句话隐含着怎样的意思呢?学生回答:认识渡口,犹言识途。

问渡口却不告诉他渡口到底在哪里,而说“他该知道渡口在哪里”,潜台词就是孔子既然周游列国,无处不到,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何需问津。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

2. 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课文中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知识和语言理解。

2.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现实意义。

3. 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认同和践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材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传统文化价值。

5. 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2)学生自主阅读拓展材料,扩展知识面。

6. 写作练习(1)教师提出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通过写作,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4、知其不可而为之

4、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实录执教人:李烜(高级教师)时长:43分钟46秒时间:2018年4月25日文字整理:陈桂荷一、课题导入师:同学们,我看大家读得很熟,一会儿我们再读的时候,大家记得,速度应该怎么样啊?生:(齐答)慢一点。

师:(点头示意)是的,应该放慢一点。

如果说我想让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们国家的文化……(学生快速思考积极应答)师、生:(几乎同时说到以下几个成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师:(提醒孩子们)一个。

师、生:(几乎同时选择这个成语)源远流长。

师:对,因为我们刚才说了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我在改作文的时候常常看到同学们的“源远流长”是这样写的。

(师板书:渊)师:对吗?生:不对。

师:是这样写的啊。

(师板书:源)师:那我想再问一下,你觉得这个“源远”跟“流长”是什么关系?(师边说边把“源远流长”四字板书完整)(思考了几秒钟后开始有学生轻声回答)师:你觉得从逻辑上讲它们是什么关系?(学生继续轻声回答,声音比第一次响亮)师:我听见有同学说并列关系,有同学说因果关系,是吧?我比较认同因果关系。

(点头肯定)师:因为源远,所以流长。

(经师启发,一些学生一起回答)师:比如说,长江、黄河,它们会成为世界性的大河流,那是因为它们的源头在哪里呀?师:在世界性的位置——青藏高原。

(学生也一起回答)师:那假如说我们的文化也是一条河的话,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大家都知道是四大古文明里面唯一没有断流的一种文化,对不对?生:(点头认可)嗯。

师:那么跟它这个源头,你说有没有关系?生:(点头认可)有!师:有关系,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论语》呢,应该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这个《论语》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思想,给我们启迪,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激励,值得一读再读。

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师出示PPT展示课题题目)(2分26秒)二、文本解读(一)一读环节师:(充满激情)我们首先进入一读环节,我们刚才说了,我们要一读再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要求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从隐士-----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二教时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学习,我们请几个声音比较响亮的同学来上课。

二.阅读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判断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一)14.21 1.朗读、翻译 2.重点掌握以下词语:弑:杀君朝:朝见,动词讨:出兵讨伐以:因为之:到 3.给下面两个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告(之)于哀公(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4.提问: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二)18.5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歌:唱歌,动词谏:挽回追:赶上,及已而:算了,罢了殆:危险下:下车,动词趋:快步走辟:通“避”,避开 3.一个句子,补上省略成分(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4.提问:面对当时社会的无道,精英分子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孔子和接舆就是两种不同的代表,你能从这则文字中体会出孔子的孤独、寂寞么?…… 接舆是一个隐者的代表,他们一样担忧祖国的命运和未来,但他们认识到时代的无法挽回,采用了消极避世的态度。

孔子明白他们的心理,很想和他们交流,但是得不到他们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三: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3)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

二、课文梳理1.孔子的人生态度:陈成子弑简公()——充分体现孔子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

(同时表现了其士大夫的政治责任感、对礼的重视)2.孔子的实践精神:子路宿于石门()——高度概括孔子的实践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3.“避人之士”(避政:避开坏的政治)与“避世之士”(避世:干脆不问世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天下无道:何德之衰从政者殆孔子避人而不避世:孔子下,欲与之言,暗含“知其不可而为之”。

接舆避世:趋而辟之长沮、桀溺耦而耕()——天下无道:涛涛者,天下皆是也孔子乃“避人之士”,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长沮、桀溺乃“避人之士”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孔子避政不避“避世之士”:使子路反见之丈人避世避“避人之士”:至,则行矣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暗含“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孔子的理想(行道推仁)与现实(击磬于卫)的矛盾子击磬于卫()——不被认可:莫己知也陷入困境:击磬鄙哉,硁硁乎产生动摇:果哉!末之难矣凤鸟不至()——接受现实: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流露放弃:吾已矣夫[补充]孔子内心是向往隐士生活的,他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

无怪乎他在《先进》()中赞赏曾皙所向往的生活样式:暮春时节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沂河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歌返回。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本篇、以及其他篇中孔子一再谈及隐士,显示出对这类人的强烈兴趣。

实际上孔子多次流露出要去隐居的意向,如《公冶长》篇中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三重要思想(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

(3)根据课文谈谈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异: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同:忧国忧民看法:孔子周游用世,复礼卫道。

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辩证来看。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

孔子与这帮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四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你赞同吗参考:①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之“津”,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1分)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2分)③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

(1分)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分)参考: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

(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参考: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甲乙题问题。

甲(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答案】⑴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答案】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乙孔子同当时的隐士们一样,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极为不满,以至于非常失望,但是他与隐士们不同的是,对当时的世界没有绝望:隐士们避世无为,孔子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入世有为。

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和隐士们进行了比较,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编者加)【答案】“孔子、隐士们都对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极为不满,以至于非常失望”的评价是正确的:孔子深知难以改变社会状况,他对隐士桀溺所说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不持异议。

“孔子对当时的世界没有绝望”“入世有为”的评价是正确的:他要寻找、抓住、利用,甚至创造一切可能有的机会来改变黑暗的现状,他怀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情怀与命运、世道抗争。

“隐士们避世无为”的评价是不尽对的:站在社会的角度,他们避世不理世事,对社会无所作为;站在隐士个人的角度,他们避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对自我来说是有为的。

4、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5.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1)“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2)“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6.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⑴以上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理想信念观(1分)【答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矢志不移”)(1分)⑵结合上面的材料,简要分析儒家在理想追求方面的思想。

(3分)【答案】孔子明知当时大道不行,礼乐难兴,但仍然矢志不移,周游列国,希望推行仁道于天下。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不要让自己的志气和理想被现实夺走,我们才能让自己无所畏惧。

7.(2015·杭州市一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