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到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企业用人需求等多个方面。
在实践中,虽然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探讨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一些地区或学校中,由于历史原因或者管理体制的限制,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在升学和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课程不对接、知识结构不完整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隐患。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些中职和高职学校在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时,由于经费、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难以配置到足够的师资力量来支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教师的学科背景、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师资力量不足必然影响了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践中还存在着学生就业问题。
由于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使得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一方面是知识和技能的衔接问题,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之间存在差距。
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是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思考。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我们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建立起中高职学科之间的贯通机制,让学生在升学和就业过程中能够无障碍地接轨。
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知识结构,从根本上保障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我们还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动态,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趋势,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就业。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市场,对接社会发展需求。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旨在构建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校再到社会职场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连续的职业教育体验。
在实践中,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
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1. 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转接阶段,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清晰。
他们往往缺乏对职业市场、职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导致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2. 学科转换不顺畅:对于一些希望通过转接继续学业的学生来说,学科转换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由于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完全相同,学生在转接时可能会遇到学科认知上的障碍,导致学习困难。
3. 实习教育匹配不够精准:实习教育是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发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匹配并不够精准。
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并不能得到与自己专业对口、与职业发展方向契合的实习机会,导致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4. 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一些学生在转接后适应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应对能力欠缺。
解决问题的思考1.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职业发展前景,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2. 加强课程衔接和转换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加强课程设置和转换教育,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提供学科转换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业转接。
3.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学校应当与企业加强合作,探索更加精准的实习匹配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其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实习机会,提高实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
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调整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因此在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时,笔者认为必须要思考衔接的目的、衔接的模式、教师的衔接等问题进行,只有解决了所面对的问题,才能使中高职教育衔接发挥其作用,为学生提供受教育的多样性。
标签: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训体系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招生对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高等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招生对象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职业教育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中高职教育是指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教育层次或教育类型,即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职业教育。
从“衔接”的概念层面上,中文的“衔”有连接的含义,“接”有靠近、连续、相迎、连接等等含义。
而“衔接”的中文含义主要是指1.事物首尾连接。
2.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
例句:大桥把两条公路衔接起。
3.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
例句:文章前后衔接颇好。
在英文中“衔接”用的比较多是“articulation”和“continuity”,Articulation的原意是指沟通,亦即思想、意念或是感情的一贯表达,也可以指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经由关节似的连结而达到互相配合的情形,属性为“质变”;Continuity的意思是状态的不变,亦即维持相同,保持一致不被干扰或打断的状态,并含有继续加深加广的含义,属性为“量变”。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指教学形式上的连接、教学内容上提升、还是就业岗位的迁移等要待职业教育工作者具体研究。
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认识
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认识【摘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政策支持、课程机制、学校间合作、学生学习动力和职业定位、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更多支持;学校应建立衔接机制,加强合作交流;学生应提升学习动力和职业意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职业发展。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合作和努力,才能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重要性,困难,政策支持,课程衔接机制,学校间合作与交流,学习动力,职业定位意识,职业规划指导,共同努力,人才培养质量。
1. 引言1.1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重要性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愈发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建立起良好的衔接机制,可以实现中高职学生顺利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这不仅可以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还有利于缩小不同教育层次之间的差距。
通过建立完善的衔接机制和政策支持,可以让更多中等职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更好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解决。
1.2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困难一是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不协调。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不同,以及课程设置有所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后可能无法顺利衔接,需要重新学习基础知识,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探讨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探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了有效推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在办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无缝衔接和有机整合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断层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和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
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应通过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企业实践等方式,深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模式下,学生将接受更多实践教学,更多实际项目的实操,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运用技巧。
同时,一体化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职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另外,一体化教育模式还应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双方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确保学生转学后可以顺利衔接。
同时,学校之间还可以开展教师交流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总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之间的有机衔接,并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了实现这种模式,学校应加强合作与沟通,推进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高职教育领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各具特色,但二者之间的衔接却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中职生毕业后进入高职学习,由于学习内容的不连贯性、教育理念的不一致性以及就业需求的不匹配等因素,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就业难题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有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中高职教育阶段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培养效果。
通过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更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与个人发展的目标。
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如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实训资源的不足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旨在为相关教育机构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改善。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中高职之间教育理念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师资力量的短缺等问题,都是制约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措施,为中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为提出有效建议奠定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旨在为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两方面。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中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
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不同中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和案例,以验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里,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一些思考。
1. 职业教育与对口高校专业的贯通中职和高中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关系却是共生共存的。
在现代社会,高中毕业生通常会继续接受大学本科教育,而中职毕业生则更倾向于职业学校继续深造。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与对口高校专业的贯通。
通过对职业教育与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衔接,使中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高校学习的需求,为中职生进入高校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 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先考虑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跨学科融合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中,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4.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努力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提高认识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
(二)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
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
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
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技能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中高职教育体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就业能力。
学校间教学内容不同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职和高职教育体系的差异性,学校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步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升学或就业时面临着适应性不足的困难。
中职生校企合作实习机会不足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一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实习机会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法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培养,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师理论水平偏低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分高职教师在教学理论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着欠缺,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深入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以推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其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备受重视。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教育质量,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也有助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
关于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摘要: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应体现为课程和教学上的衔接,根本途径是中高职教育过程的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实施的前提是地方政府重视职业教育,改革现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系统。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改革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满足职校生多样化成长,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高职衔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源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岗位职业能力的不断变化和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成为人的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选择。
就职业教育而言,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教育政策是面向生产一线,大力发展技术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首当其冲,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好、较快地解决了建国初期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了大批三资企业,生产力得到解放,企业的扩张和技术的升级对技术人才需求有所显现,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大批内地技能型人才。
就全国范围而言,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不是很突出,因此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仍然确定中职教育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强调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行讲话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更加广阔,人才需求不仅在量上急剧上升,层次上也提出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由此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缩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融合。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实际岗位需求。
由于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范围广泛,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岗位需求也差别很大。
但是,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过于理论化,对于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和岗位操作知识不够重视,这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影响其职业发展。
解决方法:通过建立企业协作关系,加强与企业合作式办学,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问题二:衔接体系不够完善。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清晰的衔接体系,包括院校之间、学科之间、岗位之间的衔接。
但是,目前缺少专门的衔接机构、生涯规划指导机构等机构,无法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全方位规划和指导,容易出现职业道路不清晰等问题。
解决方法:建立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的衔接机制和生涯规划机制,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衔接方式,减少学生就业不畅的情况。
问题三:考试评价过于死板。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过于死板,往往只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体现,就业面几乎不能为求职者撑起天空。
教学中过分依赖考试评价,一方面会抹杀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会损害学生的成长。
解决方法:学校应该多采用实践考试,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选题研究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协作、不断探索,就能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办学方法,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贵的经验。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几点思考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不断推进,中高职学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对于培养具备实用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快产教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多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几点思考。
首先,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意识。
职业教育被广泛认为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育人途径,强调学以致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
中高职衔接应当继续深化,突破传统理论教育的束缚,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在工作岗位上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对中高职衔接重要性和意义的宣传,提高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确保中高职衔接在教育体系和社会认知中的地位。
其次,要加强双向选择和交流。
中高职衔接不仅关乎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源和人才培养问题。
因此,中高职衔接应当采取双向选择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毕业前能够更充分地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就业前景和培养模式,以便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高职院校和专业。
此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加强与中职学校的沟通和合作,加大对中职学生的招生宣传和接纳力度,给予中职学生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再次,要加强课程衔接和教师培训。
中高职衔接关键在于课程的延伸和衔接,确保中职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不至于环境和学习压力的差异使他们产生困惑和无助感。
因此,中高职衔接应当加强课程衔接的研究和实践,制定相关教学大纲,确保中职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被高职院校充分认可和衔接。
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中高职衔接的任务,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教育理念,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
最后,要加强社会支持和资源保障。
中高职衔接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中高职衔接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有力的政策,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和教研条件,推动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该模式旨在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留学生提供更加平稳的转换,加快其成为“双师型”人才的进程。
在实践中,该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通过职业技能类专业学习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地考取更高职称,否则转换高等教育并不能够发挥最大效能。
因此,对于那些想要提升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职场人士,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进行内部晋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
其次,培养模式的过程需要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更新,包括教材的编写、教学资料的整理和更新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减少学术落差和职业和现实脱节的问题,使已有专业知识得以更好地延伸和完善,完善教育资源和教师的推动较为艰难。
另外,该模式也需要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以实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空间较大的困难主要在于,不同教育体系的融合较为困难,需要进行对接。
而对于传统的教育学校则需要不断地进行确立和调整,以符合因新视角而承受的新挑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我国职业教育的具有优异的优势,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进。
同时,通过优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和已知的学科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升学、就业和创业等多方面水准提高和那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双师型”人才储备。
综上所述,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人力资本的有效投资,解决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瓶颈问题是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
虽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只有不断完善,不绝掌握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壮大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一、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精细化不足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中高职学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精细化程度不足。
中职学校针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性质,学科设置往往更为专业化,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而高职学校则侧重知识与技能的平衡发展,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但相对缺乏技能的实战性。
在这种情况下,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将高职与中职教育合理融合,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与综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二、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不小的问题。
中职教师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和实践经验,而高职教师则缺乏实战经验,并且课程设置也不与实际就业岗位的要求贴近,从而难以满足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对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更加注重。
中职应强化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注重引进高水平教师和企业资深人才进行知识传授和实践指导;而高职要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并尽可能增加企业实战经验的介入,引导教育与就业的紧密联系。
三、教育理念的固化问题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教育理念的固化也是一个问题。
传统的教育理念盛行,学生以课堂为中心,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忽略了实际能力的练习与拓展。
教师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对实战技能的培养相对薄弱,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真正地被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也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因此,教育机构和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理念的更新,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实际就业岗位出发,提出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对于这些问题,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者们应该认真思考、努力解决,为打造高质量、具有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
试析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试析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一种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完成中职阶段的培养后,可以直接进入高职教育阶段,最终获得相应的高职学历。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加强职业教育的连贯性,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首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
通过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以将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引入中职教育阶段,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同时,学校也可以更好地利用高职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和专业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贴近实际的教育。
其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中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中职阶段就开始接触一些实际操作,并且在高职阶段进行更深入的实践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结合。
在贯通培养模式下,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环境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或服务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然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师资衔接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之间的协同配合是成功推行贯通培养模式的关键,但学校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并不容易实现。
其次,贯通培养模式需要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可能不能适应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需要研究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与产业结合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建立起缓和的、无缝对接的升学通道,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而在实践中,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问题与挑战1. 课程质量不匹配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所设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质量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学后面临适应困难的挑战。
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高等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理论知识。
这种不匹配的课程质量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升学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课程内容,从而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和发展。
二、思考与建议1. 加强课程协调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应加强课程的协调和合作,建立起共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
通过教师联合备课、课程对接等方式,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质量匹配,确保学生在升学后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课程内容。
2. 增强师资交流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应加强师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共同的师资培训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
通过定期的师资培训、教研交流等方式,增强师资力量,确保学生在升学后能够得到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3. 强化就业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应加强就业指导和合作,建立起共同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就业服务平台。
通过开展专业就业指导、行业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但通过加强课程协调、增强师资交流和强化就业指导等方式,可以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相关部门和学校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共同努力,为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近年来,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良好的衔接将能够促进学生的转学和就业,同时也能够提升教育的整体效益。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并解决。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一:信息不对称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和家长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无法全面了解不同学校和专业的情况。
这导致了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盲目从众,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科学的决策。
解决思路: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的宣传和传递工作,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全面、真实的学校和专业信息。
可以邀请高校的学生或者老师到中职学校进行宣传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的情况。
问题二:课程转换和对接不畅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转接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特别是对于已经完成了一定的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重新学习一些基础课程,造成了学业的延迟和浪费。
解决思路: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强课程的对接和衔接工作,力求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平滑过渡。
可以探索建立跨校互认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转接时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学业。
也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学分制度,让学生所修读的课程可以得到合理的转换和对接。
问题三:师资力量不平衡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地域和发展条件上的差异,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不平衡,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水平可能不足以满足高等学校的教学要求,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发展。
解决思路:教育部门应当加强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交流和合作,可以采取教师互派制度,让高职学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进行交流,提高中职学校的师资水平。
也可以推动高职学校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其教学水平。
问题四:实习与就业环节不顺畅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习和就业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值得思考的问题共5页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年来,世界各个发达国家都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政府政策的重点。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经多年运行,形成了两种成熟的模式:一种是国家确认普教和职教相应文凭等级对口衔接模式;二是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建立“中高职直通车”的衔接模式。
国外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趋向于具体化,如大纲、课程、教学如何实现中高职的递进与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完善等,借鉴国外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我国亦应提高职业教育核心发展力,根据各地实情,加强中高职教体系优化,顺应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
1 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意义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意义,就其作用而言,可以表述为:关注职教体系类层里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发展”层面的衔接沟通研究,有利于提升普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复合能力,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健康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路径;有利于克服中等职教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为加速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步伐做出探索规律和方法的贡献。
2 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培养目标要准确把握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总体目标为两个层次:一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教学直接为培养第一线劳动者服务,学校通过三年的教学,直接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较强工作能力的导游和旅游管理人员。
二是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升的长远角度出发,中职专业教学又是直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中等文化基础和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合格毕业生,为他们适应高一级学校的深造打下基础。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既有它的职业一线性又有教学高层次性等特点。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旅游经济活动中从事服务和管理型的专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
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
“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关注职教体系类层里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施高中阶段文化教育,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是许多家长的愿望和学生的期待,反映的是百姓的利益诉求,如何能够做到在两个利益诉求上取得一定的平衡,中高职的衔接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从现阶段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技术含量、就业质量来看,均不够理想,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高、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高、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
故而,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有利于提升普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复合能力,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健康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路径;有利于克服中等职教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为加速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步伐做出探索规律和方法的贡献。
二、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 3 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
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二)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三)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
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四)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取得高职的入学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
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
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1.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
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
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
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对接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
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
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目前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呈现出的似乎“多元”现象,实质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的表现,是中、高职衔接不到位、不科学的副产品,是高职入学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与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培养目标的错位现象。
(三)招生制度有制约高职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并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相衔接的高职课程,进而形成更高的职业能力。
高职招收中职学生应有多把尺子衡量。
中高职的衔接不仅包括理论的衔接,还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衔接,尤其是职业领域内的实践经验十分重要。
因此高职的招生考试应包括普通文化与专业技术两个方面。
但是现行的招生考试却过分偏重于文化课考核。
高职招生考试中“3+X”模式中,“X”代表专业知识与技能,应适当增加其在总分中的比例。
目前高职招生考试采取"3+X"形式,"3"是指三门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成绩之和占总成绩的75%。
"X"是指专业综合课考试(包括计算机和2门专业课考试),只占25%。
实行这种招生制度的结果导致中职教育不得不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一方面学生把时间大部分花费在补习高中文化课上,白天在学校上中职课,晚上及休息时间补习高中课程;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一味满足学习需求,降低专业课和技能标准,这样做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知识+技能”为内容的自主招生考试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欢迎。
四、中高职衔接教育新模式建议: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中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一体化(针对分段式中高职衔接旧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多头化,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不利于中高职的顺利衔接。
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导致中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混乱局面,中、高职的专业、课程无法实现顺利对接,也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
目前,多数高职的专业课程设计并没有将中职的学习情况考虑在内,使得一些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只能将部分在中职学过的技能重新学习一遍,造成了培养资源的浪费。
为此,建议在各省市成立一个有权威、有统筹协调能力的管理机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由分管副省长兼任主任,由劳动、人事、教育、财政等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等参加,作为省市级最高专门机构,统一管理中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工作,包括推动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对接。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开设模块化,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
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
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
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